首页 > 文章中心 >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库;课程;环节;解析

一 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实践意义

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主要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训——就业几个环节掌握知识。对于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设计经验和设计经历。设计经验的积累主要来自于课堂训练和校内、外实训,设计经历主要来自于时间的积累。设计经验的获取需要比较漫长的阶段,要靠学生在实习单位不断地碰壁获取,并且获取的信息还不一定全面。如果我们把这个环节当成是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把设计经验总结成学生学习的设计师手册,学生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样以来大大地缩短了校内实训和就业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就业。

二 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思路及应用思考

利用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促进课程资源进一步建设,加以合理利用既可以发挥资源的优势,又可以体现教学特色。通过对我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阶段、课程设置的调查,反映出我院的设计教学模式正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对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中教学环节设置、教学过程体验,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积极作用的重要性。

(1)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①研究课题的来源:本文将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中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切入点,以室内设计10-271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并对比本院前几年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此课程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室内设计教育的内涵及发展概况,继而分析了本院室内设计教育中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情况及课程模式的设置;其次论述了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最后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个人的建议,讨论了关于引入本土文化带来的启示。

(2)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发展概况及课程模式

①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居室空间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高度综合的整合艺术,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本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居室空间设计一和居室空间设计二。居室空间设计一主要针对住宅的室内进行设计教学。包括住宅的空间特征、起居室设计、餐厅设计、 厨房设计、卧室设计、书房设计、卫生间设计、公共走道楼梯设计及储存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在课程中需要学生在考量住宅室内的使用要求和精神功能及设计的实施与材料、技术和经济的制约条件上,把握比例尺度的合理性。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色彩的搭配、灯光的布置和细部处理的效果,体验设计效果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更要注重住户文化状况与生活习惯、心理和生理的感觉。

居室空间设计二的教学内容包括室内环境、住宅建筑设计和室外景观的设计,是对居室空间设计一的巩固、扩展与提高。在我院居室空间设计的这两个阶段中,通过对传统及现代风格的典型设计实例的介绍、观摩、分析,对艺术手段、材料、工艺、细部做法的讲解,培养学生具备对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②本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概述:教学内容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专业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具有多教师轮换制、时段长、综合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教学成效对专业建设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关系。该课程建设发展和改革始终以服务和实现室内设计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为宗旨,专业建设的成果也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

自2006年我院成立室内设计专业以来,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一直都是教师课程教学和改革的重要对象。教师始终围绕该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进行科学教学,并以系部为依托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居室空间设计,是本专业学生社会就业后参与的最为广泛的设计内容之一。在教学伊始,老师们考虑到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本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发展概况及课程模式与实际相联系,在传授知识时强调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尝试,这门课程开始向“以教学带实践,以实践促教学”的教学模式转变。同时教学时间也由原来教学和实践相分割的形式调整为现在的整体模块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使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体验到就业后的工作内容,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阶段。我院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从开设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课程实践的探索和开拓,教师们始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有自身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近几年来,本课程教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摸索实施阶段;2)初步提高阶段;3)调整发展阶段。④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本课程也以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标准来进行定位。目标定位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的思想及课程目标。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课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在强化专业性质的层面渗透专业教学内容的各要素。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专业设计要求为目的。实践课教学的基本教学内容。1)市场与基地调研。2)概念设计——包括基地的建立划分、空间环境的确立、功能流线分析、形态元素分析,平面布局初稿。3)深化设计——包括风格与形式的构思,立面设计,生活空间、交往空间、垂直空间、枢纽空间的设计,绘制住宅平立面,进行方案阶段完善。4)细部设计——包括会客、居住、储物、门窗、家具等细部节点大样。平立剖面和详图设计按照制图规范要点完成设计表达,达到施工图表现深度。5)成果展示——完成总图设计与说明,打印施工图册,成图排版布置。

实践课教学的考核方法:居室空间设计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有明确的评分标准,用来全面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分的标准通过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过程的学习,综观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与评价。考核以课题项目为单元,以学生完成设计的构思、表达及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力等为标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系统地学习,提高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式与手段: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变单一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讲授与同学讨论相结合教学法。第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第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应是平立剖与详图设计等部分,内容较多,学时较少,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学时数的调整。在教学上主要是点评学生所创作的方案,指出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在不同的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方案的沟通和讨论,开展设计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是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住宅结构、构造、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是本课程一难点。因此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不定期开展实质性的跨学科交流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并在交流和合作中促进教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教师应在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下,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观摩和现场讲解,从感性上理解室内物理环境的设计及其重要性。通过对装饰材料的观摩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学知识和结构常识,以便在设计当中更好的发挥材料的特性,扩展设计思路。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循序渐进地串联起相关的居室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上,培养学生在完成课程设置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以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

具体教学环节:1)设计前期环节。2)专业设计环节。专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时间是7周,共112个学时。如何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因此,科学而又紧凑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必须的。这个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设计初稿、设计中稿、设计创意、设计定稿几个方面。这一环节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理论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主动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专业热情、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讨论问题的兴趣,组织学生研讨。现将设计环节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分述如下:设计初稿、设计中稿、设计创意、设计定稿。3)成果展示环节:PPT课件汇报、作品展示两个方面。居室空间设计教学案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带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能力指向性、教学方法时效性、教学环节的开放性和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亲自参与和体验,注重设计实践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这些正好与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互补关系。同时这门课程,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下,注重研究性的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研究过程,每个课题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计研究,其学习过程表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学习状态表现为想做结合,理念与方法并重互动。学生也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实践教学是通过学生在深入生活、社会实践中,体验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取得能力过程,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的重要举措。实践性教学是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独特之处。旨在对学生已有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加充分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潜力,它增强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教学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提升设计教学效率,使每个学生形成与其专业能力强势密切相关的设计能力强势。它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创作观念,同时也是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精华的重要窗口,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和手段。鉴于此,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式将现有的教学形式及过程进行优化。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输,关注学生在研究性的设计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具体的设计原理和理论。主要是情境式教学方式、过程式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三 结论

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和本论文撰写过程中对设计发展走向分析得出设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针对本院的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发展历程提出以下几点个人建议。

(1)鼓励学生突破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式,加强原创性设计意识

在设计教育中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并不是将学生的设计思维束缚在传统居室空间设计中,而是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结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上,提炼设计元素烘托设计主题,训练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传统住宅功能的不足。

(2)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思想观念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设计思想观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其一,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优秀理念。如何通过设计改善环境又能有效合理的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需要在居室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其二,设计作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无论多么宏伟的人造工程,都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住宅建筑更是如此,探寻与本土生态相融合的景观、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是设计教育不变的审美诉求。

(3)回归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现在设计类高职院校教育多注重艺术的现状。现代艺术教育启蒙时就曾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我院艺术教育为前提的同时,一定要求学生亲自到建筑或室内装修工地去,了解建造过程和学习施工工艺。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引导,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灵活的课堂。

(4)加强设计教学与社会沟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受到社会的检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专业,其教育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管理规范的设计院和设计公司之间形成教学、科研和人才推荐一条龙的共同发展体系,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 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霍秉坤.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旅程.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 杭间,何洁,靳球强.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 来增祥、陆震纬.室内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张绮曼.室内设计经典集.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现代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新潮的思想、物质,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渐渐被人们所忽视。然而,传统文化元素却一直存在于室内设计中,它与室内设计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文化”涉及各个领域。事实上,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才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发展基石,室内设计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现代设计的造型多么新颖、豪华,究其根本,这些设计造型都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发展而来的。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的布局以及造型,都受到传统元素的影响,与其说是在室内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如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直就存在于室内设计中。

二、室内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发展

1.使用中国传统元素符号

在室内设计中使用中国传统元素符号是较为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室内设计中主要使用的中国传统符号包括图案和纹样,使用最广泛的图案如鲤鱼、龙雕或者牡丹等等,都代表着兴旺、和谐。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这些传统符号,可以打造一个传统的文化氛围,将室内总体感觉提升一个档次[4]。使用传统文化元素应该先进行抽象简约处理,即将传统元素通过艺术手法合理地展现出来。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经过艺术手法熏陶之后,传统图案的样式可以改变,但其内在的韵味却不能遗失。在室内设计中,使用传统元素进行装饰时,还可以加入现代的设计技术,例如,将现代设计技术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儒家思想的理念是中庸之道,讲究“天人合一”,要想在室内设计中体现这种思想,就要利用现代技术将室内的环境打造得自然、和谐、简约。

2.室内空间设计中使用的传统分割方式

“隔断”是传统设计中分割空间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设计师设计时的惯用手段。隔断追求的是“隔而不断”,这需要设计师拥有扎实的设计功底和文化,这样才能将室内打造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隔而不断”这种设计思路需要怎样去实现呢?室内设计中,往往采用碧纱橱、屏风、落地罩、博古架等装饰,这些装饰都具有中国传统元素,能够很好地诠释“隔而不断”的设计理念[5]。随着现代设计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室内设计中将小桥流水、人工瀑布等室外景观引入室内也变得更为常见,这不仅能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闲情逸致的一面,还能将“隔而不断”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将室外景观引入到室内更不容易让人察觉到“隔断”的意味。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根据房屋的构造、造型、面积等因素进行设计,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就尽量不要引入这些景观,以免使得整体装饰凌乱[6]。

3.传统元素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

室内设计中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还有传统元素图案。在室内设计中引入传统元素图案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一是利用传统的设计图案对房间整体进行装饰,将房间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用上富于变化的传统装饰图案;二是在房间的局部使用传统元素装饰,例如:房间内的门窗、门把手、家具造型、房间物品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简洁的主题突出室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室内大面积使用素墙[7]。结合现代设计技术,还可以将传统元素发扬光大。例如,客户若不想在表面使用传统元素图案,但是又想使房间带有传统元素的气息,这时设计师就可以使用大面积、大块状的局部造型,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这样的装饰虽然简约,但是相比于使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图案设计,该种设计方案更具有冲击力,也更具备观赏性。

4.室内设计中使用传统风格的家具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ICU;人性化设计;ICU改造

北京协和医院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中国第一个ICU,如今ICU建设和管理日渐成熟,但在ICU的设计中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以下通过新建ICU和改建ICU的两个工程实例,深入探讨ICU人性化设计的问题。

一、ICU的医疗特点及对设计的影响

最初的ICU包含了外科系统患者和内科系统患者两类,之后从ICU中分化出以心肌梗塞、狭心症等心脏疾病为中心的内科系统患者的护理单元,即CCU。现在ICU内的患者准确地说是指以外科系统为中心的患者(大部分是术后重症患者),ICU为重点放在外科系统患者呼吸管理上的护理单元。

从患者状态特点出发,CCU的患者,大部分神智清醒,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通常需要设置对外的透明玻璃窗,病室内部空间敞亮开阔,明朗安静。而ICU的患者大部分处于无意识状态,病室的空间处理只要满足治疗与护理上的要求即可,所以有些医院的ICU采用无窗(为减少空调负荷)或高窗(为避免晃眼)的处理手法。

从患者需求的角度考虑,ICU中的患者对于治疗方面的要求很高,但对于生活方面的要求较低。单元的建筑空间不需特别考虑患者的生活舒适等因素,也不必设置活动室、浴室等生活空间。

从医护人员工作特点的角度考虑,ICU是将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作为重点,并进行不间断监护,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所以对于ICU功能区域的人性化设计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医护人员,通过必要的人性化设计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其也是为患者度过安全期提供更好的保证。

另外,还应注重患者家属的情感需求,如在公共区域设置谈话室、视频探视室等,力争缓解抚慰家属的情绪。

二、四川省肿瘤医院新建病房楼的ICU设计案例

ICU单元按功能一般划分为中心观察区、病室、辅助用房3个区,空间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单元的使用效果。其中病室和护士站是ICU的主体。除了合理的空间组合,细节设计和科学的需求计算也是人性化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四川省肿瘤医院新建病房楼为例, 其ICU位于新建病房楼的四层, 面积为2000㎡,设有50张病床。二、三层为手术层,五至二十层为住院病房层,在ICU与手术、住院病房之间有便捷的手术专用梯联系,且交通流线合理(图1、图2)。

(一)中心观察区

该院ICU以中心观察区(护士站)为中心(图4),三面环绕病室,将抢救治疗距离控制在最短,且患者一旦通过专用电梯厅换床进入病区,首先就会经过护士站,方便病区管理。

(二)病室

根据院方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病房,设有单人间、二人间及多人间,可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感染隔离病房临近污物区设置,便于污物快速处置,见图3。

对于床间距的宽度,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要求其应大于1.2m,但在实际需求调研中,医护人员指出一个床位实际使用宽度(加吊桥)为2.4m,两床间需再留出0.6m的通道,所以在该设计中将床间距设为2.1m,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图5)。同时,为每个床位设滑轨式“L”形帷幕,必要时用帷幕隔开,这样既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又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和护理工作,很好地突显了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另外,ICU病床周围需为治疗与抢救提供空间,面积应比普通病室的面积大,为了便于开展抢救工作,开放式病床每床所占面积约为15m2,单间病房面积约为18m2。

(三)辅助用房区

1.医护工作区域的辅助用房设置

辅助用房区除了设置医护办公室、治疗室、库房、更衣室、值班室、盥洗室等外,还应包括谈话室、家属视频探视室、家属休息厅等。设计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经济性。谈话室、视频探视室等宜紧邻休息厅布置,同时尽量靠近公共电梯厅。

2.医护人员更衣室的设置

根据《医疗机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设置与管理规范》第七条规定: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故在50床床位均饱和的情况下,更衣空间至少应满足50位医师及150位护士的需要。由于护士以女性居多,故女更衣室应大于男更衣室,且预留部分空间以适应发展。

3.医护值班室的设置

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一般约8~12小时,平均每人监护2~3床,定时对患者的身体信息进行记录并进行治疗,工作强度大,因此休息室设置足够的面积十分必要。医护办公空间宜紧邻病区,便于随时查看患者病情,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靠窗设置,使医护人员能拥有自然采光和通风。

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ICU改造案例

华西医院原有ICU床位数141张,仅占总床位数3.3%,趋近于《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下限,改造完成后,监护病床增加20床,ICU的总床位数达到161床,占全院总床位数的3.7%,可有效缓解目前床位紧张的现状。

(一)选址

改造的ICU位于华西医院院区南侧原信息楼三层,在第二与第三住院楼之间,并通过廊桥与两住院楼连接。改造选址符合ICU与手术、住院之间紧密联系,且交通流线合理的原则。改造前为办公用房,楼层总建筑面积约1240㎡,其中改造面积约1090㎡,见图6、图7。

(二)改造重点

该ICU改造工程的重点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医生流线、病患流线、家属流线、污物流线规划清晰分明,最大程度地满足科室的功能需求。

通过对该工程现有条件的分析,将各流线规划如下:

第一,医护人员可从与信息楼相接的第二住院楼二层病房辅助区直接进入换鞋区,然后更衣进入病区。

第二,患者从信息楼大厅通过医梯上至三层,再由医生推入病房,家属则在本层电梯厅旁的视频探视厅等候,不进入病房。

第三,病房产生的污物收集后直接通过消防楼梯前室走楼梯送出,不进入普通病区,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科室的功能设置同样以护士站和病室为主体,并设置辅助用房,设计标准均按照现在最新的标准配置,有关设计参数参考上一案例设计标准。由于实施ICU改造的旧房多为框架结构,梁柱结构均会尽可能地保留,因此在护士站和病室的主体设计中,应注意结构柱位置对于功能区的影响,要避免出现通道中有柱子凸出占用通道宽度的情况,影响病床通过,或是出现病床一侧紧挨柱子的情况,不利于抢救工作的实施。

(三)空间设计

在环境、经济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病区和家属区的设计应注重声、光、色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例如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尽量采用吸音材料,病房以明度较高、色彩纯度较低的柔和色调为主。空间整体氛围洁净、明朗、安静,既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也有助于病患度过安全期。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台湾设计师谭淑静具有丰富的家居设计经验,业主类型又各异,也影响了她对过渡空间问题的处理。玄关除了具有收纳、装饰及隔断等功能,她还特别关注到电表、对讲机等细小区域的整饰,并提出在玄关区域开辟旅行箱、衣帽间等体量较大的储藏空间的必要性,契合了业主的功能诉求。在过道空间的处理上,她遵循屋主生活方式的不同,努力在有形隔断与无形隔断中寻找平衡点,让过道设置符合整体的动线安排。阳台的处理上,她给出了自生绿化墙的设计方案,这种自动浇水、施肥的智能化面板操作系统虽然更易于实现过渡空间在室内外自然景观上的连接,但它更多运用于商业空间,要转化成家居设计手法,在未来还需进一步地探索。

本刊针对不同区域过渡空间的设计与利用,与谭淑静设计师展开了对话,并结合她所设计的几套相关案例分享过渡空间在设计与运用上的经验与技巧。

对话设计师

(《现代装饰·家居》简称《现》,谭淑静简称谭)

《现》:在你看来,过渡空间在整个居室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碌: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像点一个大餐,在主菜前会有前菜,中间有一杯冰酒,后面会有点心。要让一个空间作品是丰富的,就要处理好空间连贯性,在承接个案时,我对过渡空间的处理是非常重视的。

《现》:你的实案中,玄关的改造总是让人耳目一新。在你看来,玄关的处理有哪些注意的要点?

谭:首先是细节的部分。大部分住宅的总电表都是放在玄关位置,我们常常将它融入鞋柜、收纳柜进行修饰,若没办法做柜体,就做一个很薄的门片,与墙面连贯,将它遮挡起来。再就是对讲机的位置,我们处理过一些移位的个案,不仅要顾及它使用的动线方便还要不跳脱出玄关的区域。

第二,玄关不在于是否宽敞,而在于它能否转换心情,带来愉悦感。在做健康路林宅项目时,玄关处除用交叉红线的玻璃屏风作区隔外,转角处设有一处玻璃瓶盆栽,让玄关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空间内。

第三,玄关区域一般会用来整合衣帽间或者鞋柜,并设置平台用来换鞋及放置出入门时暂拿在手头的东西。放置信件的小柜及悬挂钥匙的挂钩也会安排在玄关区域。第四,在我的印象中,有几个做玄关的特例,一是临沂街张宅,整个玄关是由一组半包柜及一面茶镜做了区隔,让光线自然透过来;玄关所采用的石材与客厅的木地板通过材质进行了区分,也更易于打理。玄关除射灯外,还在半包柜上悬有一盏吊灯,可在晚上起到造景功用。二是,高雄王宅,它是一宅一户,我们在电梯处放置了定制鞋柜,可以坐着换鞋,是不做明显玄关的特例。

《现》:过道是实现各个区域空间的连接途径,合理的改造将改变整个住宅的动线布局,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跟我们分享下你最难忘的过道改造、利用的案例?

谭:房子的原结构限制了室内设计,我们等于是在限制中做设计。玄关能够改动的不多,基本上不改动门的方向,最多是修宽墙或是借由屏风显现空间张力;走道反而是过渡空间中改造较多的区域,我们希望能够把自然光越多越好地引入室内。在三重翁宅中,我们打掉原建商筑造的石墙墙体,以铁件做了一个透光不透影的书柜隔间墙,使得原本比较昏暗的走道显得不那么封闭。

作为过渡空间的过道,一般人是希望越少浪费越好。但是在三重翁宅的案例中,建商本来是将女儿房与父母房的入口设置在同一个长廊中,我们进行了拆解。在父母房入口,我们特意营造出一个走道,并设置了一间可折叠开合的私密会客室,赋予了走道特殊的空间意义。

我们也做过无形走道的特例,在永和张宅中,过道和一般的主空间,像餐厅、客厅、书房被整体结合起来处理,这样过道就被融为实际的使用。像餐桌,被放置在过渡空间中,但桌面边缘两侧都留有135厘米,拉出椅子也不影响走动。主功能空间内部也会有过渡空间的设计,譬如健康路林宅在卧室入门墙面设置了一个观景柜,相当于主卧房的小玄关,但打开门后又是长廊的端景,实现了私密睡眠区与公共区域的区隔和互换。

《现》:阳台也是室内外空间过渡的一个媒介,在大面积住宅中中它可以是一座小型的花园,在小面积的项目里可能只能放几盆盆载,对这个区域,除了满足自然采光的诉求外,还蕴含了哪些设计要点?

谭:一般在台湾,别墅可以有自己的庭院,但普通住宅的阳台只有一坪到两坪,能够发挥的余地不多。我们最近在做一个老房改造的商业项目,把楼板打掉做成整面墙飘空的效果,还做了绿化自生墙,将植物种在墙面,用电子面板自动去浇水、施肥,这也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当然,要达到室内外景致的交汇,除了阳台外,一般只能通过借景来实现,比如建议业主在客厅沿着窗边做一排坐台以靠近户外,或是在窗户外面延伸出一些平台来放置盆栽。

《现》:在对过渡空间进行整合时,收纳处理的空间诉求运用得多么?

谭:在收纳处理上,我们都主张把收纳藏起来,把它想成是长在空间里。有些业主喜欢旅行,在安置旅行箱问题上,我们基本上建议在玄关解决掉这个收纳难题。临沂街张宅的玄关坐台一侧的茶镜饰面的收纳间,量体不大,却可以收纳众多的鞋子及旅行箱。再譬如内湖谢宅,玄关左边的悬空茶镜饰面的柜子是鞋柜。茶镜对面的白色收纳柜则是放挂大衣、外套及一些小的行李箱。永和张宅,玄关进来的储藏间与厨房放置冰箱的位置互为表里。而走道处的坐台和抽屉则分别是小朋友的换鞋处与置鞋柜。

走道的收纳同样如是。一是注重功能诉求,三重翁宅的案例中,我们在走道的右侧墙面做有一个跟墙壁拉齐的收纳柜。它靠近女儿房及客浴间,为业主预留了放置换洗篮、浴巾、卫生纸甚至全屋用的工具等等可满足所有的公共需求的收纳空间。二是节省空间。临沂街张宅走廊上的高柜柜体,饰有五金手臂拉环,抽出后可用作烫衣板。

室外空间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80后台湾设计师邵唯晏,拥有一份值得骄傲的履历:他目前拥有的知名度和完成作品的数量,在台湾乃至内地,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人,他在台北的设计公司规模已经发展到20多人,并且分公司在台北、台南、北京、深圳、新加坡等地也已落地开花。他的设计公司竹工凡木,集研究与设计于一体,跨建筑、室内、产品设计于一体,他自己本身也拥有多重身份,除了设计公司的老板、设计总监,他同时还是学生(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和助理教授(任教于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室内设计系),作为专栏作家为杂志媒体著述,参与各种跨界的事件等等。那则“三十而立”的励志古训,用来形容他的人生状态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

通常意义上,“野蛮”被当做贬义词来解读,但用在邵唯晏身上,则代表了勇气、主见、冒险精神、旺盛的好奇心和行动力。邵唯晏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在设计理论、体系和设计作品两方面开花结果,得到行业内外的认可与积极的评价,获得台湾最前沿的新锐设计师称号,尤其是在大器晚成的建筑设计职业发展历程中,他取得的成绩,正是得益于“野蛮”的成长。“if you are ready,you arelate”如果你觉得准备好了,那么就晚了”,是邵唯晏的座右铭,鲜明地体现了其人生态度:以旺盛的行动力、果敢的精神,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跨界思维

纵览邵唯晏长长的作品列表,五花八门,品类丰富,横跨景观、建筑、室内、产品、陈设等等。邵唯晏认为:“当代的设计师应该具有跨领域合作或者整合延伸的能力,才能跟上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势,迎接当代设计的挑战。”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的名字,“竹、工、凡、木”四个字正是由中文字体“篥”所解构出的四个部首整合而成,暗含了工作室的核心价值:一体化跨界设计的观念。“我们不会只局限于单一层面的设计,比如只做建筑或者只做室内,当我们面对一个设计案例时,会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从建筑到室内到陈设,反反复复来回地斟酌和验证。建筑师叫architect,室内设计师叫interior designer,我认为自己是“architerior'’室内的建筑师一一把室内和建筑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当代设计师的新角色。”邵唯晏对竹工凡木的定位这样解释到。

颠覆与创新

青少年时期的邵唯晏曾因叛逆、爱玩被所有公立学校拒之门外,无奈之下进入了私立学校。因为不喜欢那种只有标准答案的填鸭式的教育,他的成绩一直很差。幸运的是,台湾的大学首届甄选推荐制度的开始,为他打开了另一扇进入大学的大门,当时因为唯有中原大学建筑系没有基本的门坎限制,1999年夏天藉由推荐甄选途径,他顺利地进入了大学,从而开启了设计之旅的人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沉重的学业和频繁的熬夜画图,热爱建筑的邵唯晏却甘之如饴,因为对于他来说,“在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有正确答案,不用再为了是非题的对与错而烦恼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曾经的叛逆少年,今天依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除了开放的心态和跨界思维,他的设计以颠覆传统和创新设计著称。“对于各种空间不完全遵循固有的思维及做法,企图打破任何空间既有的框架限制,寻找空间的可能性”,是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的设计宗旨。邵唯晏说:“我不赞成用单一风格、单一手法或单一理念来设计所有的案例,我们以业主的个人特质与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探索每个案例的独特性,可以体现在工法、造型、技术、材料或者主题上,不管案例大或小,一定要有所突破是我们一直所坚守的。”比如在“党史展厅”的设计中,他颠覆传统,把党徽设计在地面上的长毛地毯上,让访客的脚印烙印在党徽上的想法,一度让业主质疑他是来拆台的,后经过论述,得到了业主的首肯,他还凭此作品荣获了2009年台湾室内设计新锐奖。受春天出版社及九把刀之托设计的“2012年国际书展的展场”,虽然看起来方正,但材质全由瓦楞纸堆叠。在台北忠诚路的私宅设计中,他打破传统布局,开放与可弹性使用的空间规划,得到了业主的赞赏与肯定。

“设计”与“研究”相辅相成

大胆、果敢之外,邵唯晏从未停止学习。大学毕业后,他继续在国立交通大学建筑所攻读,现在已是博士候选人。除了学生的身份之外,他还在母校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室内设计系教授建筑和室内设计课程。在设计上如此忙碌,之所以还兼顾这么多身份,源于邵唯晏远大的设计理想。邵唯晏认为:“当代的设计不仅是设计一个有品质的空间,还应当与时俱进,关注当代的主流议题,把握世界设计的脉动,比如跨界性、数位性等等。”所以2006年创办“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时,除了竹、工、凡、木这四个字的特殊寓意以外,“研究室”有别于多数设计公司的定位,注重“设计”与“研究”相提并重的发展,而同时是讲师和学生的身份,则让他一直站在学术的前沿,保有最新的资讯和思维。

他也曾多次在媒体上表达研究与设计并重的看法:“在Thomas Friedman所著作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现今的世界已被网际网路及各种互动媒材(media)等无形的强大推土机铲平,分隔我们世界的壁垒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瓦解,而当世界开始变化,过去存在的各种界线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促使当下的设计环境转换成资讯爆发和极度透明的时代。而在百花争鸣的设计时代,如何找到属于自我的设计论述,这是属于当代战国设计时代的挑战。建筑设计大师RemKoolhaas年轻时曾在报社写作,并且对社会研究写作剧本,这些经历使他对城市经验与社会观充满敏锐度,让我敬佩的是,他在成立建筑事务所(OMA)之余,同时也创立研究团队(AMO),将研究的结果导人实际案例的操作上,这是值得效法的。这也是我至今一直在学界与业界游走的主因。因为我相信,透过实务操作、学术研究与教育三方面相辅相成,才可能让作品持续有新能量注入。也才能有效地面对当下设计环境的挑战。”

Q&A

Space:您的设计工作涉及广泛,有建筑、室内、产品等等,您进行所有设计创作的基础和原点是什么?是否有一个贯穿的理念?

邵唯晏:当代的设计环境,各领域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模糊的。去年,日本建筑师藤本状介所提出的“in between之间”的概念,指的正是中界的空间。设计师应该具有跨领域合作或者整合延伸的能力,才能跟上当代设计发展的趋势,迎接当代设计的挑战。这正是竹工凡木研究室横跨建筑、室内、工业、产品等一体化跨界设计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和理念。

Space:设计师如何才能具备跨界能力?

邵唯晏:具备跨界能力,我认为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设计师应当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能以狭隘的身份自居。在台湾,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之间,通常是相互看不起,建筑师认为室内设计师只会做装饰和软装,室内设计师则认为建筑9币只会做大尺度的东西,深入不到生活方式的细节。所以,在设计师的培养上,应当引导一种开放跨界的心态;第二,设计公司内部多元跨界的团队构成,让不同专业的设计师相互之间在交流与协作中不断地激荡和碰撞,这对设计师的培养和影响是效果非常显著的;第三,公司必须不定时地将一些优秀的设计师送出去接受一些不同专业的课程训练,从而开拓思维。同时,公司内部也应当经常组织一些压力适当的交流和分享会。比如我们公司专设了建筑讲台,会不定期地邀请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来分享设计理念与设计成果。

Space:“竹工凡木研究室”的命名来源于中文繁体字“筑”所解构出的四个部首,暗示了您研究室的核心价值:建筑不再只是全面性的Construction,而是透过解构(Deconst ruction)的过程,在每个设计案中找到其自身特有的切入点。通常在不同的设计案例中,您是如何快速找到这个“特有的切入点”的?

邵唯晏:设计师必须要具备找问题和切入点的能力。举例来说,在摄影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摄影眼”,摄影师在进行专业养成训练时,关键在于训练“摄影眼”的养成,也就是一种能看到可拍之处的观察能力。具备摄影眼的摄影师可以找到独特的时间点、叙事方式、拍摄角度,来拍摄照片。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必然也应养成了一双独特的设计之眼,在面对不同的案例时,能够发现每个案例的独特属性。当然,这需要设计师与业主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与生命历程,从中转化成空间设计项目的理念。

我基本上不赞成用单一风格、单一手法或单一理念,来设计所有的案例。比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每个案例的设计中,都使用清水混凝土这一单一的材料,我们则不然。我们会根据每个案例的特色以及不同的属性,以因地制宜的理念,作为每个设计的切入点。

Space:您认为自己的设计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邵唯晏:一体化跨界的设计。正像我在前面说到的,我以及竹工凡木研究室,具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我们不会只局限于单一层面的设计,比如只做建筑或只做室内。当我们面对一个设计案时,会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从建筑到室内到陈设,反复来回地斟酌和验证。建筑师叫architect,室内设计师叫interiordesigner,我认为自己是“architerior”――室内的建筑师――把室内和建筑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当代设计师的新角色。

Space:您如何理解当代设计?

邵唯晏:我认为当代的空间设计,不能只是为创造设计一个有品质的空间,它还应该响应和关注到当代的主流议题,比如跨界、数字性等。因此在每个案子的设计中,我们会尽量去尝试和实验。我们公司的实验精神,相较于其他公司会多一些。

Space:从您的履历中,我们得知您一直是在台湾本土接受的建筑科班教育,但您的设计作品却呈现出非常多元、实验性的特点,请与我们分享下您的设计理念与思想形成的过程,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邵唯晏:不是吃过洋墨水才有这样的思维。作为80后设计师,我一直在感激当代,当代的设计活动非常多,资讯丰富,以前封闭,现在都很跨界、多元开放。另外,我经常出国,2008年,我曾作为交换生在安藤忠雄事务所实习过,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以及日本建筑师对细节的关注,对我今后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同时我也会参与一些国际性的展览。设计之外,我还在中原大学教授建筑和室内设计课程,与年轻学生们的接触,能让我保有最新的思维。

Space:您怎么看待设计的地域性,台湾独特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社会背景,体现在您的设计上,有怎样的表征?

邵唯晏:地域性实际上指的是当代流行的“全球在地化”,以“在地”的精神和全球接轨。台湾的精神的确会影响到身为台湾人的我。台湾地方小、人口多。这样的一个岛国精神对应的设计的发展,相较内地而言,更为多元、开放及重思考,这样的氛围会影响到台湾设计师做设计的习惯。

Space:回顾台湾近十年的设计作品,与内地设计的飞速发展相比,台湾设计这十年间在风格和形式上似乎并无明显的变化,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邵唯晏:台湾设计的发展还是有变化的,只是速度非常缓慢。这是因为近些年台湾的设计市场已经非常饱和,项目更新的程度以及成长的频率就会趋于平缓。

Space:您认为台湾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邵唯晏:国际化。台湾的房地产市场不好,设计市场竞争大,案例越来越少,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不断外流。与此同时,台湾的设计整体环境会越来越重视设计,也更加精细化。

Space:设计师大都大器晚成,尤其是建筑师,作为一名80后设计师,您目前拥有的知名度和完成的作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人,能够获得这些成绩,有哪些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邵唯晏:其实80后建筑师也不新锐了。我们之所以获得相对多的设计机会,我认为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宽广的视野让我们在设计上比较容易被重视;第二,特殊的技术和思维,比如把前沿数码技术和电脑技术导入建筑、室内和工业设计中,这些数位技术让我们的设计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三,在学校教授建筑和室内课程,以及攻读数字建筑博士学位,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相辅相成,让我时刻保有最新的思维,把握世界设计的前沿脉动。第四,我们公司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年轻的设计师们都非常具有向心力,对于设计都有一定的忠诚度和理想度,所以我们内部的力量非常强大,不管什么样的案子,只要接得下来,我们都可以完成。除此之外,作为80后设计师,我还要感谢很多前辈的信任,给了我们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把这些想法落实,因为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想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想法实现。

Space:发展到现在,您在设计工作中是否遭遇过瓶颈?对未来的发展是否存有困惑?您对未来的期许是怎样的?

邵唯晏:我们公司的总部在台北,目前已经相继在台南、深圳和北京等地开设了工作室。现阶段我遇到的困难,或者说期望做的事情是如何让各地的分公司在落地开花的同时,还能保持一定的品质,并且执行竹工凡木一直以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