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在不断改革中进行创新,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否则,就会变得非常僵化。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 “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滋有味,反而会出现禁锢学生思想的情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

如今,在教育界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探究。

1.学习基础是创新前提

基础是学习的根本,对于教学中的创新也如此,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有多高,没有扎实的基础一切都是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也是这样,小学语文本是一门基础学科,必须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学科的基础,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创新。具体的方法必须一点一滴地开始做,也就是对课本上的每个字、每句话进行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进行基础培养的同时也要灌输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2.树立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有所创新,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教师拥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引导,在无形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通过本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先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工作能力、奉献精神等。同时,老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进不足。所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过程渗入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思考,通过想象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拥有更多独特的想法,教师再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这些想法结合起来,通过适合的手段对其进行连接,掌握其中的关系。一定要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大胆猜想,只有大胆猜想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所以,大胆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作为学生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大胆猜想,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想象,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各种方法来寻求最佳学习方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4.对学生展开序列训练

就小学的语文阅读课来说吧,学会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具体的方法进行整合消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这一工作需要很长时间来慢慢推进,并且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摸底,总结学生学习方法,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老师有序列的指导下不断创新。

5.情景设置

好的教学情景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只有不断主动思考才能培养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情景的设立。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情感体验,只有情感丰富的学生,才能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来解释文章或者诗词的含义,只有大胆想象,身临其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理解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确定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发展新型教学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是参与者,其次才是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大胆说话、大胆提问、大胆讨论,使课堂成为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7.培养兴趣至关重要

所有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小学语文学科也是一样,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创建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有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去,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8.总 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课本中的精华汲取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消化知识,把创新教学贯穿到整个课堂中,进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田大.对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培养的再认识【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J】,2010(07)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意识;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系统和推理性的学科,它自身的特殊性成为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来自什么国家,各种符号语言和图形就可以传达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交流更加简单。然而在如今的课堂上,却出现了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频频有人指出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甚至有人批评课堂成了戏台,老师一个人在表演,学生成了观看表演的观众,看似有新意,但其实本质并没有变化。同志曾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避免教师唱独角戏,成了我们如今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联想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贯穿于数学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举一反三,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创造思考方法,故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到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创造了,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极其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就教学内容通过不同途径提出疑问,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感受到自信和喜悦,在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使思维拓展也能得到充分调动。好的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其主要原因就是发现问题并能对其提出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还是集体进行研究、或者是说独立思考完再相互进行交流等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都是由被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所决定的。教师应该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定位在学生身上,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功能中的数学交流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交互思维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要让学生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思维方法和策略进行归纳、提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在这样的分析把握中得以培养。

二、给学生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的课业压力加大,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过多的作业往往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生活在如此狭隘的环境中,这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型思维。素质教育提出减负,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能力。当然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要求教师给学生大体的方向,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实施课外实践,拓展学习空间。

例如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物或需求为素材设置的开放性应用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创新意识的养成,还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展现创新解题方法的良好平台,同时,这也对公平竞争环境的构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为激活形成创新思维,需要对数学活动进行引导探究

将数学思想和方法综合教授给学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学生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发现的过程以及对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方法形式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强调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品质。

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广泛联想,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巧妙构思,从而得出独特新颖且简捷有效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

四、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将课外活动充分利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数学知识与习题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取代数学问题,同时注重对知识前后的联系以及对知识的合理整合利用,这样不仅能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还使其能够对知识的获取、应用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做到主动探究,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问题进行情景创设,不仅能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收集资料、设计问题、讨论交流等环节,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联想、好于提问以及深刻钻研等良好习惯得以养成,学生也能相应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对其构建数学模式。思维能力在这样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拓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得以强化,不仅完美呈现了数学世界的无穷魅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任工作 创新意识 能力 培养 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终极性目标。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空间。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班主任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只要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三种意识的内涵与作用

(一)位置意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体会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找准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参与意识

在找准位置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三)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我班每周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

二、三个观念的内涵与作用

(一)现代教育的观念

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二)注重未来发展的观念

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三)坚持不懈的观念

班主任必须树立坚持不懈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一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三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三种做法的内涵与作用

(一)班级的活动要以“实话实说”为基点

传统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习惯说套话、空话和假话,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他们才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有所创造。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不仅使班主任了解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性一环。

(二)班级活动要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对这些调查了解,许多学生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班级的活动要以务实求新为目标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也是当代教师深思远虑的时代课题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亲意识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20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多少米?”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我会学”数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三、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对出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厂去年生产冰箱42000台,今年前4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如下:(42000÷12×8+42000—42000)÷42000,这种方法不仅步骤多,而且计算容易出错,因此,我启发、点拨学生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一小部分学生又列出如下算式:42000÷12×8÷42000,还有三、四位同学列出了以下算式:1/4×12—1,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4。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1/4,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4×12—1。我当场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眼中呈现出探究的光芒,解题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对课堂效益和质量上的提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数学教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呢?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浅见。

一、在利用学具中,调动创新意识

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又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学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探索:“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长方形。这时再引导学生探索:“割补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操作,在从动手数方格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成了主动的探索者,在探索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知识的呈现过程,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直接传递,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把理论知识的结果告诉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死知识。比如圆锥体积公式的得出,有的老师干脆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利用,从而使学生处于完全的别动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当前时代教育的呼唤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三、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四、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之间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因此,在认知建构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景,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让学生通过摆、拼、折、量、画等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创新。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采取了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讨论来完成。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第一、二小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第三、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或不等高),让学生用圆锥装水,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看看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两种情况,很快就有了实验的结果:第一、二两个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3次可以装满,而另外两个小组却得不到这个结论,学生在疑惑中思考,小组讨论,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等底等高”条件所引起的变化。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形的方面进行思考后,逐渐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J].中小学教学·小学版,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