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抛锚式教学;案例导学;任务督学;知识迁移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 抽象且语法结构繁杂。目前的教科书大多以概念、数据类型为前导,以语法为主线展开论述[1],教师若简单地按课本顺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在课程前期不知所学知识的用途,而且需要记住许多枯燥的理论概念和语法细节,从而深感入门困难,降低了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课程中后期,强记的理论知识和语法要点又大多已遗忘,难以应用于编程设计。同时,因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全面兼顾。所以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该类课程难学、难教。为此,笔者根据该类课程的特点,引入了一种“案例导学、任务督学、重视培养迁移能力”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能大大降低程序设计的学、教难度,帮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很快掌握实际编程方法。

1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与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到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抛锚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是“锚”,“锚”就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2]。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建立并确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锚固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也就像船被锚固定那样而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就是所谓的“锚”。这种案例,应该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性[3]。通过将日常生活情景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抛锚式教学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他们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脚手架”[4],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上升空间,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已确定的“锚”所提出的学习任务,能在学习内容上起引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起督促作用。

抛锚式教学的知识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实现知识迁移主要是指让学生将主动构建的知识用于其他相似的情景并解决相似问题的过程。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强化学生自觉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体现知识迁移的效用价值。

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导学、任务督学与知识迁移

2.1案例导学,语、算同步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关键是要引入案例教学[5],用合适的案例作为“锚”,用案例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及解题过程,对算法思路、编程方式及相关的理论概念、语法知识加以整合,进行同步传授讲解[6]。

传统教法将授课重点放在基本语法上,程序实例只用来说明或验证语法规则,与此不同,案例导学是以“案例问题解题”为主线[7],强调围绕案例对语法理论和编程设计方法进行相对集中的传授,寓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于形象熟悉的前导程序案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将相关语法知识在讲解算法特征和程序设计方法时自然带出,加强语法知识学习的针对性,识、记率提高,对程序设计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使学习者的理论知识与编程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2.2任务督学,分层促进

“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而“任务督学”不但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向和内容上的引导作用[8]。其实施方式是任务前置、难度分层。

任务前置是指将一个学习单元的作业提前在前导案例演示完毕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课、学习,用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主动性。

难度分层是指由教师参照案例进行扩展、变形和深入,提出2~3个难度层次渐进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个去完成,或在课程开始时就布置几个难度不同的大任务,并将其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最终进行合成。分层的难度要视学生水平而定,目的是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学有余力者不会因任务简单而降低学习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不会畏难而退。

任务前置和难度分层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他们对老师在授课中有意省略或无意遗漏知识点的发现率会大为增加,在讲课结束前,老师留出讨论时间,各层次学生提问的质量大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提问的人数比以往也有大幅增加;教师在解答时,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行看书和参考资料寻找解题答案,增强其成就感,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主学习。

2.3知识迁移,拓展学习空间

教师对所用案例的总结,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编程或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途径[9]。只有引导、鼓励学生拓展性的思维,才能开阔他们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当运用激励、表扬都能加快知识迁移的过程。通过将学生按计算机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则注重突出小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激发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促进小组内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知识迁移的速度。通过学生的互教互学,既解决了教师难以兼顾全面的问题,又培养了一批学习尖子和骨干。

3实例介绍

现以“Visual_Basic(VB)语言程序设计”的首堂课为例简要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其教学目的和内容为: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理解一些较抽象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概念,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简单编程。教学步骤参见图1,所选案例的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1) 运行、演示两遍案例。案例中的字幕“欢迎探秘”在两个图示按钮的控制下能以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左右移动。

(2) 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任选一题完成,要求带着问题听课、思索、寻找解题方法。以能上机正确演示为完成标准。任务一:参照案例,将字幕改为以手动方式上下移动;任务二:以手动方式使字幕产生缩放效果;任务三:用自动方式使字幕不但能缩放,且能在界面上随机飘动。这三个任务的难度是分层递进的:参照案例举一反三,通常能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稍难,但知识点在教材的本章节能找到;任务三最难,相关的知识点会跨越到后续章节,在引用案例时仅介绍出处,需要学生自学。

(3) 提出问题。整个画面是怎样做成的?为什么字幕能移动(动画效果)?要学的VB程序设计与此有什么关系?如何实现等。

(4) 导出相关知识要点。介绍对象、对象来源、对象三要素等知识,引入类、控件、界面等较抽象的理论概念,介绍工具箱及其使用。

(5) 讲解解题方法。介绍动画的形成原理,通过观察运行界面直观介绍前台界面、后台指令集及其关系,再介绍代码窗。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指令和属性赋值语句等,掌握简单的编程方法。而后再次运行程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最后总结形成初步的算法思路及步骤:①确定要完成的工作;②设计界面;③设置对象的属性;④选定启动程序的事件;⑤在代码窗设计事件过程;⑥调试及运行VB程序;⑦保存文件。

(6)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直观展示和剖析,学生能很快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点、概念、运行机制等建立起感性认识,消除对编程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导、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任务挂钩,促使他们去思索、扩充案例的功能,确定任务的选择。兴趣和任务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他们提出各种疑问,并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编程,学生能在实验课完成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较好基础。

4新模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4.1兼顾传统讲授方法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讲授基于教材,重点在设计语言本身,注重原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抛锚式教学则基于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编程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编程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结合起来,保证算法和语法的传授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4.2注重案例的挑选和组织

合适的案例是该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精选的案例不仅要生动有趣、学生常见,还要使相关的语法、算法易于集成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案例可以是针对某堂课或某一章节的,也可以是贯穿一个单元或整门课程,并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为其选用与专业相关的不同案例,也可有意识地选用部分学生的作业。若案例挑选得当,整门课程的内容就能有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3突出理论及实验课的不同重点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以算法讲授为重,上机实验则以程序调试和语法验证为主。围绕解题算法介绍的语法概念须择要点讲解,不必过细,可将验证过程和深入理解留待学生上机时进行。借助机房的集成开发环境,学习并掌握语法要比课堂讲授少了许多枯燥和抽象,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总结和传授验证语法的方法。

5结语

抛锚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的程序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J D Bransford, L Darling-Hammon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5:358-389.

[3] 刘洋,钟志贤. 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 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4] 徐延宁,汤小红. 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38-40.

[5]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识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M]. 王文静,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40.

[6]Erskine J A, et al. Teaching with case[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esten Ontario, Schoo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81:20.

[7]E L Laurence J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ases: A guidebook[M]. Chappaqua:Seven Bridges Press, 1999:44-50.

[8] 刘琦. 案例导学与任务督学相结合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08-111.

[9] Merrill Harmin. Inspiring active learning: A complete handbook for today’s teachers[M]. 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6:117-120.

Anchored Instruction for Programming Courses

LIU Qi, LIU Zhi-qi, XU Yi-y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特性; 抛锚式教学; 教学情境; 情境认知;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7-46-02

Abstracts: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a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web and situation cognition, which motivates students to learn online by themselv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web should be dig and utilized fully and effectively. Anchored instruction is a dynamic and situation learning process. As the anchor of teaching backup, it can act as the form of practicing or problematic situation. "Anchor"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esigning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construct the anchored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principles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should be followed. Virtual problem situation plays a key role with instruction and situated cognition. "Anchor" becomes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 real world, helping students with cognition. It can also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and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network characteristic; anchored instruction; teaching situation; situation cognition; teaching tactics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网络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网络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可以利用QQ、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在线聊天系统工具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话与协作,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还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较好地进行抛锚式教学活动,并能产生特殊的教学效果。

1 网络抛锚式教学系统开发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网络抛锚式教学系统是抛锚式教学系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因此,开发一个网络抛锚式教学系统,需要深入挖掘网络特性,并将网络的技术特性充分应用于抛锚式教学。

1.1 网络特性的挖掘与应用

网络作用于教学的特性主要包括网络的多媒体特性、虚拟性、交互性、资源共享、以及网络化个别化特性等。这些网络特性能够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角度、高水平、终身化、开放式的要求。

教学网络化、个别化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无法解决的时空限制将被突破。教学网络化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CAI的普及教学和个别化的教学功能将真正得到体现。

交互性允许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体验多彩的虚拟世界,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是网络特性在教学上最有价值的应用。

网络特性在教学上的应用,还体现在情境的虚拟教学上。多媒体网络和交互技术为情境的创设和有效的交互合作提供了条件,为网络环境下进行各种方式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基于Web环境的抛锚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1.2 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是面向教学的,网络教学的所有分析与设计均应以教育性为前提,均应建立在对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模型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建构主义学习理沦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学习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主张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活动和会话交流而建构意义。媒体不再是教学的手段与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对知识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认知工具。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的意义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产生,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过程[1]。

事实上,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或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情境中学习,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抛锚式教学活动则完全顺应了这些教学理念,毋庸质疑,网络也是进行抛锚式教学的最有效的环境。因而,构建基于Web环境的网络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对培养新世纪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2 抛锚式教学环境的构建

抛锚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情境化的教与学习的过程。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2]。抛锚式教学以专门设计的“船锚”作为支撑物来启动教学,但这并非是教学的终点。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生成学生项目[2]。

抛锚教学重视问题的分析过程与解决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3],将有着适当复杂度的真实的“活动”或“案例”作为“船锚”,为学习者提供在“真实世界背景”中完成“真实任务”的机会[3]。

2.1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1]

抛锚式教学有以下六条重要的设计原则。

⑴ 以研究学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船锚”。“船锚”的设计要有趣味性,使得“船锚”有的放矢。

从学生这一主体考虑,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对于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看来,针对抛锚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应能适应特殊学生的个别化要求,同时又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做教学策略上的相应调整。

⑵ 作为教学支撑物的“船锚”,可以以实战案例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应以真实的问题为基础。

⑶ 作为教学支撑物的“船锚”,应能进行有效的“引导”,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⑷ “船锚”应立足于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意味着支持学习者去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而非侧重于“教”。

⑸ “船锚”设计应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⑹ 在抛锚教学设计中采用“支架”策略与“淡出”策略[3]。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学生的成长既不能过分的放任自流,也不能一味地扶着走路。特别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有必要采用“支架”策略与“淡出”策略,当学生遇到困难无法独立完成时,“支架”提供适度的启发和即时指导,无疑于雪中送炭;而“淡出”则是在学生已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减少支架的帮助,使学生独立面对挑战,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地完成学习。“支架”策略与“淡出”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处于一种舒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水平。

2.2 基于“船锚”的问题情境虚拟

我们知道,抛锚式教学的基点就是首先需要创建一个问题情境。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问题情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沿着学生的思路精心设计,在学生最感困惑的认识焦点设疑,反复推敲,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线”。

问题情境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铺垫,使之成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对复杂问题应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个个击破,使每―个问题情境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当然,问题情境也必须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通过分析并解决情境中有难度的问题,才能获得提高。

问题情境主要的用途在以下这几种情况。

⑴ 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提出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来解决。例如,关于Authorware的交互方式,可让学生思考“Authorware有那些交互方式?”,然后再比较、归类、总结,给出完整的概念、类型,以及实现方法。

⑵ 将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再给予反馈、呈现产生歧义的原因,以及避免错误发生的方法。

⑶ 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想和尝试理解,然后再将实际知识规律揭示出来,这样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分散难点。

2.3 情境与认知

网络抛描式教学平台是学生情境认知强有力的支撑环境,是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情境认知背景[3]可以是:

⑴ 真实工作环境的高度模拟替代;

⑵ 抛锚背景。

在网络抛锚式教学环境下,我们可以创设同步和异步的情境认知背景,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船锚”所描述的活动。通过“船锚”指引的线索,引导学生探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各种信息,辩别与理解相关信息的内涵,并通过在线的“协作”与“会话”,与他人讨论交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为充分发挥情境认知作用,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网络抛描式教学平台提供各种共享的学习内容与参考资料,帮助学生从多种不同角度进行情境认知;网络教学平台亦应是建构知识的框架、问题情境集和线索源,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在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所能应用的适当的知识,利用情境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进行推论、尝试、协作与探索,进而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以此形成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开发一个网络抛锚式教学系统,需要将网络技术特性充分应用于抛锚式教学,问题情境的网络创设是关键,问题情境也是情境认知的前提。在网络抛锚式教学环境下,“船锚”成为学生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点,能够提供动态的问题解决框架,帮助学生认知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有效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发表批评性见解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开发一个网络教学系统,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目前的网络教学系统大多还只是针对一些规律较强,比较简单的认知性目标的开发和应用,针对情感性目标的开发和应用还很少;又比如,关于教学系统智能化方面的设计还难以突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志河,赵唱等.基于Web的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6:59-63

[2]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一)[J].外国教育资料,1998.3:68-71

[3] 陈青,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999.4:10-13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设计

一、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环境中去体验。建构主义中的抛锚式教学法,主张课程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个真实事件或问题被比作“抛锚”。

抛锚式教学法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二、抛锚式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笔者通过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总结和反思六部分按照前文中提到的抛锚式教学法来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这部分课程。

(一)前期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主机系统、输入输出设备,主机内部重要的部件主板、CPU、内存以及各种接口等为本节课的重点。

2.学习者分析

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各部分零件的实物及对应的功能不太清楚,所以将本次课设计成动手实践课,由学生自己打开机箱,通过自学课本、上网查阅资料以及相互讨论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主机内部主要认识主板及主板上安装的若干芯片接口卡槽、CPU、内存、各类存储器以及各种总线与接口等,掌握各部分主要功能,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培养学生通过浏览资源网站,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查阅课本、网上搜索资料的过程,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协作研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计算思维和研究探索精神。

(三)教学策略

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运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抛锚式教学法: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主机若干、网络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参考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中的抛锚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抛锚式教学法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来实施。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利用台式机的主机,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实践探究的情境;学生活动:观察主机内主要硬件设备,思考各部分功能;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境中发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确定问题

教师活动:分配主机,布置本节课任务:通过自学查阅课本或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熟识计算机硬件系统各部分构成及其作用;就近3人结组,小组内竞赛,分别轮流对照主机指出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组成各部件的名称与实物的对应,并说出各部件的作用,看谁用时最短;学生活动: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始拆卸主机,认真观察内部组成,积极思考主机内部重要部件、CPU、内存条等重要组件的实物识别等问题:设计意图: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的接受任务。

3.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学生活动:首先通过自学课本知识进行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构成和主要功能的学习。然后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协助学习

教师活动:维持基本的课堂秩序,对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学生活动:对个人仍然存在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找老师答疑;开始小组内竞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互评和自评;学生活动:按照学习过程中同学表现进行互评和自评;设计意图:通过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五)教学评价

即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抛锚式教学;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院校以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课程,也是教师任职之前的必修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教育学的质量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很多院校针对教育学课程也做出了相应的优化,但是教育学课程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升,本文将对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抛锚式教学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分析

西方一些国家对于抛锚式教学研究是比较早的,抛锚式教学的含义就是把学生引入到真实情景当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抛锚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比传统教学效率更高,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教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实现了共同进步的目标,抛锚式教学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转变,教育学课程教学中也不再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抛锚式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教学材料的主动收集,并且能够自主的完成学习,促进课程进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抛锚式教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促进整体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简述抛锚式教学的概念

周围的环境会对学习者起到影响的作用,并且对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构建起到引导作用,在教育学进行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是以自己的学习经验而展开教学的,而抛锚式教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教育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实现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与突破,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抛锚式教学也逐渐在教育学课程中得到普及,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是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发挥了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由此看来,抛锚式教学对教育学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被不断地强调,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构建,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把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进行转换,也符合现代的课改改革理念,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并且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而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使教育学知识能够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育学所面向的教育群体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而抛锚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情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还能加强学生对教育学的认知,在教师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解,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教育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 一) 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教学课堂

在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剧,可以对某教学课堂进行模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课堂主体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学课堂的主人,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思维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即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二) 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抛锚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大学生一般具有朝气蓬勃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在学习中都喜欢与同学进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进行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在某一个课题进行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可以把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与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互相帮助中学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先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分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并且进行问题解决与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抛锚式教学也在教育学课程中逐渐被应用,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良好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抛锚式教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对合作学习模式(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s)的观察与思考

参观Bishop Henddricken High School、 PomFret School等几所美国中小学时,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普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按异质分组、充分交流、及时反馈、体验收获等四个步骤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讨论交流非常热烈,或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每个小组成员都不能逃避发言,老师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放松,思维活跃,教师则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活动中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老师们每天上六节课,却看不出他们的疲态。

二、对概念获得与发展模式(Concept Attainment and Development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概念获得模式”以布鲁纳等对思维的研究为基础,重点关注概念的内涵及定义的深层次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概念的含义并了解概念化过程。“概念发展模式”则注重如何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新的理解,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布朗大学Dan Bisaccio教授给我们上课时就运用了这一模式。首先让我们每人画一只蚂蚁,我们画出千奇百怪的蚂蚁,教授面带微笑但未加评判,而是让我们亲自到野外去观察蚂蚁,再自行修改,他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才能画得像、画得准。他又让我们自主设计一个问题到校园去访问同学,我们组当时就设计了“一棵树上的树叶为什么五颜六色?”同学们给出的答案也五花八门。一堂课下来,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对抛锚式教学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抛锚式教学模式”又称“实例式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定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也就意味着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确定。“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参观Bishop Henddrichen高中时,我们观摩了一堂物理实验课。老师将学生制作的袋载鸡蛋的实物模型由教学楼顶往下抛,看谁的鸡蛋不破。老师将造型各异的学生作品一件一件往下抛,学生在楼下观察实验结果,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在快乐的体验中他们学习了重力、阻力、弹力等物理知识。

四、对萨奇曼探究模式(Suchman inquiry model)的观察与思考

“萨奇曼探究模式”由萨奇曼提出,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理智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参观Highlander Charter School时听了一节科学课,老师把科学和工程学联系在一起,应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让学生动手用两张纸折叠一个塔,要求支起灌满水的矿泉水瓶。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有一半学生成功,一半学生失败。实验的同时,老师让学生每人用一张纸条作记录、写分析,最后编写海报贴在教室墙壁上。

五、对角色表演模式(Role Play Model)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