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抛锚式教学;案例导学;任务督学;知识迁移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 抽象且语法结构繁杂。目前的教科书大多以概念、数据类型为前导,以语法为主线展开论述[1],教师若简单地按课本顺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在课程前期不知所学知识的用途,而且需要记住许多枯燥的理论概念和语法细节,从而深感入门困难,降低了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课程中后期,强记的理论知识和语法要点又大多已遗忘,难以应用于编程设计。同时,因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全面兼顾。所以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该类课程难学、难教。为此,笔者根据该类课程的特点,引入了一种“案例导学、任务督学、重视培养迁移能力”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能大大降低程序设计的学、教难度,帮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很快掌握实际编程方法。

1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与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到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抛锚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是“锚”,“锚”就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2]。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建立并确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锚固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也就像船被锚固定那样而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就是所谓的“锚”。这种案例,应该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性[3]。通过将日常生活情景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抛锚式教学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他们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脚手架”[4],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上升空间,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已确定的“锚”所提出的学习任务,能在学习内容上起引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起督促作用。

抛锚式教学的知识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实现知识迁移主要是指让学生将主动构建的知识用于其他相似的情景并解决相似问题的过程。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强化学生自觉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体现知识迁移的效用价值。

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导学、任务督学与知识迁移

2.1案例导学,语、算同步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关键是要引入案例教学[5],用合适的案例作为“锚”,用案例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及解题过程,对算法思路、编程方式及相关的理论概念、语法知识加以整合,进行同步传授讲解[6]。

传统教法将授课重点放在基本语法上,程序实例只用来说明或验证语法规则,与此不同,案例导学是以“案例问题解题”为主线[7],强调围绕案例对语法理论和编程设计方法进行相对集中的传授,寓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于形象熟悉的前导程序案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将相关语法知识在讲解算法特征和程序设计方法时自然带出,加强语法知识学习的针对性,识、记率提高,对程序设计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使学习者的理论知识与编程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2.2任务督学,分层促进

“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而“任务督学”不但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向和内容上的引导作用[8]。其实施方式是任务前置、难度分层。

任务前置是指将一个学习单元的作业提前在前导案例演示完毕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课、学习,用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主动性。

难度分层是指由教师参照案例进行扩展、变形和深入,提出2~3个难度层次渐进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个去完成,或在课程开始时就布置几个难度不同的大任务,并将其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最终进行合成。分层的难度要视学生水平而定,目的是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学有余力者不会因任务简单而降低学习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不会畏难而退。

任务前置和难度分层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他们对老师在授课中有意省略或无意遗漏知识点的发现率会大为增加,在讲课结束前,老师留出讨论时间,各层次学生提问的质量大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提问的人数比以往也有大幅增加;教师在解答时,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行看书和参考资料寻找解题答案,增强其成就感,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主学习。

2.3知识迁移,拓展学习空间

教师对所用案例的总结,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编程或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途径[9]。只有引导、鼓励学生拓展性的思维,才能开阔他们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当运用激励、表扬都能加快知识迁移的过程。通过将学生按计算机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则注重突出小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激发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促进小组内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知识迁移的速度。通过学生的互教互学,既解决了教师难以兼顾全面的问题,又培养了一批学习尖子和骨干。

3实例介绍

现以“Visual_Basic(VB)语言程序设计”的首堂课为例简要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其教学目的和内容为: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理解一些较抽象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概念,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简单编程。教学步骤参见图1,所选案例的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1) 运行、演示两遍案例。案例中的字幕“欢迎探秘”在两个图示按钮的控制下能以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左右移动。

(2) 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任选一题完成,要求带着问题听课、思索、寻找解题方法。以能上机正确演示为完成标准。任务一:参照案例,将字幕改为以手动方式上下移动;任务二:以手动方式使字幕产生缩放效果;任务三:用自动方式使字幕不但能缩放,且能在界面上随机飘动。这三个任务的难度是分层递进的:参照案例举一反三,通常能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稍难,但知识点在教材的本章节能找到;任务三最难,相关的知识点会跨越到后续章节,在引用案例时仅介绍出处,需要学生自学。

(3) 提出问题。整个画面是怎样做成的?为什么字幕能移动(动画效果)?要学的VB程序设计与此有什么关系?如何实现等。

(4) 导出相关知识要点。介绍对象、对象来源、对象三要素等知识,引入类、控件、界面等较抽象的理论概念,介绍工具箱及其使用。

(5) 讲解解题方法。介绍动画的形成原理,通过观察运行界面直观介绍前台界面、后台指令集及其关系,再介绍代码窗。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指令和属性赋值语句等,掌握简单的编程方法。而后再次运行程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最后总结形成初步的算法思路及步骤:①确定要完成的工作;②设计界面;③设置对象的属性;④选定启动程序的事件;⑤在代码窗设计事件过程;⑥调试及运行VB程序;⑦保存文件。

(6)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直观展示和剖析,学生能很快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点、概念、运行机制等建立起感性认识,消除对编程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导、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任务挂钩,促使他们去思索、扩充案例的功能,确定任务的选择。兴趣和任务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他们提出各种疑问,并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编程,学生能在实验课完成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较好基础。

4新模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4.1兼顾传统讲授方法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讲授基于教材,重点在设计语言本身,注重原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抛锚式教学则基于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编程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编程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结合起来,保证算法和语法的传授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4.2注重案例的挑选和组织

合适的案例是该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精选的案例不仅要生动有趣、学生常见,还要使相关的语法、算法易于集成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案例可以是针对某堂课或某一章节的,也可以是贯穿一个单元或整门课程,并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为其选用与专业相关的不同案例,也可有意识地选用部分学生的作业。若案例挑选得当,整门课程的内容就能有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3突出理论及实验课的不同重点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以算法讲授为重,上机实验则以程序调试和语法验证为主。围绕解题算法介绍的语法概念须择要点讲解,不必过细,可将验证过程和深入理解留待学生上机时进行。借助机房的集成开发环境,学习并掌握语法要比课堂讲授少了许多枯燥和抽象,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总结和传授验证语法的方法。

5结语

抛锚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的程序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J D Bransford, L Darling-Hammon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5:358-389.

[3] 刘洋,钟志贤. 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 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4] 徐延宁,汤小红. 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38-40.

[5]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识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M]. 王文静,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40.

[6]Erskine J A, et al. Teaching with case[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esten Ontario, Schoo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81:20.

[7]E L Laurence J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ases: A guidebook[M]. Chappaqua:Seven Bridges Press, 1999:44-50.

[8] 刘琦. 案例导学与任务督学相结合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08-111.

[9] Merrill Harmin. Inspiring active learning: A complete handbook for today’s teachers[M]. 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6:117-120.

Anchored Instruction for Programming Courses

LIU Qi, LIU Zhi-qi, XU Yi-y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教学模式 中职英语 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提高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的就业。因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听说读写译多方面得以提高。基于此,笔者就构建主义理论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目的在于唤醒、探索、提升和发掘学生的英语潜能,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快速发展。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从传统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来看,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上老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新的课程引入课堂,然后进行课文和语法的讲解,最后通过课后题目的讲解和例题的分析,然后再留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在课下还要布置一些习题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僵硬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始终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相对这种模式来讲,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实践中掌握知识。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时间与空间,可以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就可以积极地进行自身英语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构成内容及组织

抛锚式教学不同于通常课堂上的讲座,又称基于问题的教学,它在教学中使用的“锚”是有情节的故事,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且这些故事应设计得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抛锚式教学包括以下五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尽可能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物、挂图、幻灯、媒体软件等创造情景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帮助学生学习并熟悉英语方位介词时,提供校区及教室附近交通路线图、图标与实物实景图片、录像等,为Searching for the Lost Pet的寻物启事设置真实场景。

(二)设立问题:在预定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失踪宠物的寻物启事。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设定真实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词表达位置处所。

(三)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上述既定问题或话题自主进行推理,并搜集、制定学习所需词汇(介词)与表达等相关内容列表,必要时可查阅工具书或向教师获得故事情节提示等帮助信息。教师进行引导及补充。

(四)合作学习:组织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互相提示、提问以寻求获得尽量多的寻找失踪宠物的有效信息及相应方法,考虑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估;从多角度入手思考,与同组或同班成员交流自己的推理中,既能反复使用目标语,又能发展发散性思维和获取并组织有关信息的整理能力。

(五)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同时,还可在合作小组中由组员互相评价以鼓励合作学习。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营造良好的互动沟通环境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做到随时把握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动态,并主动征求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计划告知学生,使学生在观点上与教师形成共识,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

(二)情境创设的启发性和问题的开放性

抛锚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情境的创设要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他们紧随问题的思路,并能触类旁通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全面的结论。抛锚式教学问题的开放性则在于能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一个问题并不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几种或者多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组织学生对不同的结论进行积极的讨论。

(三)教学评价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多鼓励,慎批评。在面对全班同学向个别学生提问的情况下,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通过口头和身体语言作出及时回应,对那些所回答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要特别加以表扬,对平时较少回答问题但本次却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要不吝赞扬。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3篇

    一、抛锚式教学的内涵及教学设计特点

    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通过创立允许学生与教师持续探究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帮助学生体验不同领域专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以知识为工具来解决复杂问题,进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专家视角来探索相同情境,通过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整合其已有的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2]我们将创立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知识带入“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的真实的学习情境称作“锚”,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创设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融入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这个过程被称为“抛锚”。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环节大致包括五个:创设情境(“锚”的设定)确定问题(“抛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锚”的设定及“抛锚”。[3]

    由于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缺乏贾斯珀系列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因此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惰性知识。学生只是将知识作为学习的结果(记住了),而不是将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不会用),通过抛锚式教学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一是借助多媒体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创设与真实的情境相关的一系列复杂多样的问题或让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教师创设的问题应是有探究空间的劣构问题,具有挑战性、真实性,情境中应有复杂的线索和解决问题的脉络,存在着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方案,实现意义建构;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设计更为深入的拓展性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兴趣,完成知识的迁移;三是促使学生有效地应用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来不断地对方案进行优化,即通过形成性评价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四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作用,使其以熟练新手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将教师由一个主导者转变为一个教学促进者与辅助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二、“保险学”课程引入抛锚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防范产生“做中学”后遗症

    目前我国开设保险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近百所,有四所高校专门设置了保险学院。保险专业发展较好的院校开始尝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很多学校已经在大四开始开设一些与真实工作场所类似的实验课程,能够将学生直接带入真实的工作情境,高校教师也较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采用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让学生动手去做等,鼓励学生体验实践得真知的过程。但在如何引导学生将惰性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完成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如何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如何提高持续探究相关问题的兴趣上存在较多不足。另外美国学校教育曾因大量采用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产生了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抛锚式教学的五大教学环节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5]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学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自己提问、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较推崇谦虚、含蓄,学生上课时主动提问、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不强,有时会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在出风头。“保险学”课程采用抛锚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转变教师长期以来在课堂上作为专家形成的语言霸权,发挥教师作为熟练新手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设定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形成性评价环节,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根据他人的反馈对成果进行反思与修正,提高协作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解决惰性知识的运用障碍问题。

    (三)有助于提高保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性弱,这是由于双方的目标不一致造成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本科学生上学时理论知识学习多,实践经验少,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到工作岗位就能上手,是职业培训,两者之间存在的偏差可以借助教学设计来加以调和。另外很多大学生不习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水平,无法正确处理批评性的意见。大学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进入环境宽松的大学生活,需要学习如何制定生活学习的目标。在大二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专业知识学习时,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通过为学生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任务、解决问题,学会工作方法,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寻求他人帮助及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等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学会如何处理他人的意见;通过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识别问题,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抛锚式教学与“保险学”课程特点能较好地融合

    “保险学”是我国保险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是金融学、会计学等其他财经类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课程特点是基础性、实践性、操作性强,课程内容涉及保险史、风险管理、经济学、法律、精算、证券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与学生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高度相关,便于未来学生知识的迁移。高等院校保险本科专业“保险学”课堂教学通常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与保险原则、保险合同、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保险监管、社会保险等,几乎涉及全部后续保险课程,容易设计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由于“保险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本课程内容广泛,深度有限,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其未来工作生活联系紧密,较易营造真实情境,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其中大部分章节都可采用抛锚式教学设计,如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市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保险等。

    (五)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他甚至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其角色由以前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教师不再是以前学生心中的“万事通”,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环节,以让学生对“保险学”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且兴趣盎然,引入抛锚式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深刻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三、“保险学”课程的抛锚式教学设计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学生先修课程只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和“财政学”等公共课程,与“保险学”课程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如“经济法”、“风险管理”、“证券投资”等课程都未开,学生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少,但又都泛泛地知道保险。因此在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来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有意义建构,为帮助学生做好工作准备,需要为他们设计一个积极的、感同身受的人物。本节以人身保险这部分内容为例进行抛锚式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人身保险的学习内容分析及“锚”的设计

    “保险学”课程中人身保险的学习一般包括人身保险的定义、人身保险的种类——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每种人身保险又有若干具体分类、定义及标准保单的主要条款,如人寿保险又可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它们各自的定义、细分类以及标准保单条款等,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基础的记忆性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由于后续专业课程有人身保险课程,因此较深的内容并不适合在“保险学”课程中涉及。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将风险与保险、保险制度、保险原则、保险合同等相关章节的内容都吸纳进来,通过设计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设定问题,帮助学生自己探究相关问题的答案,完成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953-02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之间的核心课程。它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

1 《数据结构》课程的现状

该课程涉及大量的概念、数据结构和算法,理论性强又较为抽象,尤其是对算法描述的执行过程的理解是难点和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大量的算法不可能也无法一一详述。此外,数据结构目前的教学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板书教学,一种是采用PPT做的简单系统开展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方式由于互动性差,都无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讲解时非常抽象和深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上课能听懂,但课后独立解决问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感觉数据结构较枯燥,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强,导致学习效果较差,达不到教学目的。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① 前导课程基础较差;② 学习主动性不强;③ 实践能力较差。

2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教学相比也有很大不同

抛锚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3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运用

在链表这一章的讲解中运用抛锚式教学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1 创设情境

“抛锚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创设学习的环境,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师要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课堂上,首先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链表的动画和资料。下面以数据结构中链表插入节点为例。通过动态模型将抽象的概念和算法动态地演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环境,这就是抛锚式教学中的“锚”。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提升教学效果。

情景创设如下:① 演示单链表示意图,见图1;② 寻找到第pos-1个结点并由指针P指示;动态申请结点q,并把数据元素data的值赋予q的数据元素域,最后修改q的指针域指向pos结点,并修改pos-1的指针域指向新结点q,见图2。

通过上述情景的创设,学生得以将抽象的算法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课堂明显变得非常活跃,回答问题都比较积极 充分说明明绝大部分学生部已经理解了单链表插入这一算法的思想及实现方法,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3.2 创造性地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可以说,这一环节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教学目标、领会到学习活动的意义并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在课改实验中,使用了以下机制、手段有效的实现了自主学习。

1) 确定教师的作用,做好自主学习的导航者;

2) 合理设计自主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究成分;

4)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线性表这一章。教师先给出学习的目标,学生自行查找资料,通过思考和网络的应用来解决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重点学习相关资料所阐述的相关思想及内容。教师给出教学目标后,可以提出疑问,师生交互等方式,为学生的探索指明方向。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链表的核心思想。

3.3 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和补充,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以3~4人为一个研究课题小组,自由组合并选出课题组长,各组学生有具体分工,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的任务,这有利于学生在软件这一行业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探究,通过图书和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写出实施计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规定时限。在学生提出足够多的方案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的代表汇报他们所提出的方案。之后,教师收集、汇总学生的方案,并给学生展示全部方案,让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淘汰不可能的方案,筛选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3.4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又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反馈和交流,并通过交流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 结束语

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数据结构的教学实践过程,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数据结构理论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数据结构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结果证明,贯穿于教学环节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

[2]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苏仕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蒙应杰.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数学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抛锚式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情境认知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也可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教学分为五个步骤: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也应注意:情境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教学的进度和秩序;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策略;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87-02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通俗的内涵、明晰的教学步骤,下面从这三个方面阐释抛锚式教学策略。

1.理论基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结合最近发展区、情境认知理论产生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是“讲授者”,而是“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应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样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才有意义。

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大致为以下七点:①情境是一切认知和行动的基础,强调情境的真实性;②知识是一种应用工具,是真实的活动结果,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并表现在人们的行动和共同体互动中;③学习是一种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或实践共同体和积极互动的过程;④强调认知工具或资源的运用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⑤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达理解和反思;⑥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帮促者;⑦强调真实性的评价。

2.内涵。锚是锚泊设备的主要部件。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稳。抛锚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一个锚,并把它抛出去,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这个锚来展开(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所谓的“锚”就是实际情境中的一个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

3.教学步骤。抛锚式教学策略有以下五个步骤:

(1)创设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入锚,情境必须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始教和学。

(2)确定问题。情境创设之后确定“锚”,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围绕着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展开,围绕着这个“锚”组织教学,就有了教学的“向心力”。

(3)自主学习。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办法,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自己根据线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多种解决方法以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对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为例,说明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学生在过去直观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始系统学习三角形的最基础知识。四年级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能力还极其有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基于以上分析,从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方面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家、超市、学校)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家先经过超市,再从超市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三角形)相信学了今天的内容就会明白了。

2.确定问题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做和画三角形,学生自己做完和画完三角形之后,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根吸管任意折成三段试一试,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自主活动后,教师总结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呢?三段吸管要符合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在学生自己动手做、画和折三角形之后,确定了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3.协作学习。为了探索三角形的奥秘,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人一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棒各一根。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和报告探究结果,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自主学习确定问题之后,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4.效果评价。教师评价各组的表现,小组、个人之间进行互评,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表扬和奖励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教师从生活情境中引入三角形,并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最后教师进行了评价和反馈。在这次教学设计中,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段的学生都适合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在步骤实施上也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教师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抛锚式教学策略并非一枝独秀,完美无缺,要视具体情况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的教学策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0.

[2]建构主义[EB/OL].http://baike.sogou.com/v681255.htm,2014-3-25.

[3]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84.

[4]新华辞书社.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32.

[5]建构主义[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RzuQb13O08-lV

Uk73AY_oH2RuRKiCmRrKervfD2ajz8g-B8gOPebGC5b6TdbHCpzxe_8w3LJ

TzXKZjkeVEysK,201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