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绘画技巧 美术美 审美意识

对于一个绘画者,别人评价“画技”如何,也许只指绘画技巧。如果别人评价“水平”如何,这“水平”二字就不止是技巧,更多的包括绘画者的作品面世之后所引起的效应。当然,作品的面世效应还是起源于技巧,没有绘画技巧就谈不上绘画,也就无从谈起绘画者的意识和情感。这里先从技巧说起。在商业社会中,浮躁和投机的急功近利像苍蝇一样盘旋于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庸俗文化、流行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潜心于绘画技巧的艰苦磨炼应该视作是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绘画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绘画技巧的纯熟掌握者。

素描,是为正确地理解形体,也可以说是为了造型的方便,在特殊情况下,暂时避开色彩,用单色来塑造形体。素描是引导和锻炼初学者正确地观察形体和理解形体,并准确地将其描绘下来。理解物体的结构,打准轮廓,校正比例,掌握动态,刻划细部,这些都是造型的一般规律。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是绘画者传递感情的手段,正确地观察色彩,熟练地调配色彩,才能艺术地表现色彩。简单地说,要根据客观的色彩作为表现的依据,通过绘画者的感受和想象,用简练概括的笔调,强调鲜明生动的感受,加入你自己的想象,剔除那些重复繁杂的成分,从而使色彩更为鲜明生动。

这里说到色彩,并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物体色彩,即把色彩归入绘画者的纯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给物体“照像”,这里所说的“感受”、“想象”以及“剔除”已经加入了绘画者的主观因素。既然是造就艺术品,首当其冲是绘画者的主观功能。可以说客观世界是冷漠的,只有通过绘画者的主观创造才可以注入温热。真实的一盘苹果和画上的一盘苹果,同时放进展厅,真实的苹果也许可以刺激看者的肚腹,而画上的苹果却能够引动观看者的轰然,引发观看者审美意识的飞翔,还可以引发观看者的探究心理。观看者流下的不仅仅是口水,画幅上色彩的跳跃、结构的虚实,甚至可以引发人们的呐喊,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了。

办一个展览,绘画者与参观者虽然未曾见面,然而通过作品,绘画者与参观者却能够达到心灵的息息相通。绘画者的悲凄、哀伤、郁闷、愤怒、欢乐以及心灵的飘洒逸然,都能够通过作品传达给参观者,从而引起共鸣,这是造型艺术的功能。有人这样描述:“如果把造型艺术作品比作一面镜子,那么镜子里的映象就是创作者的意识和情感的投入,欣赏者可以从艺术作品这面镜子里获得映象所传递的信息,即艺术家创作中的意识和情感信息,从而受到一定的艺术感染。也就是艺术形象信息在审美主体意识和情感上的感应作用,使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达到心理沟通。”

作为绘画者,当是造型者,根本责任在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独立的创新的意识和情感,才能够感动你的作品参观者;如若你的作品本身就清淡如水、轻薄如纸,要叫你的参观者喟叹不已、心神动荡是不可能的,正如民谚所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为什么一幅好的艺术作品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美?为什么一首动听的乐曲会使我们激动万分、难以忘怀?是因为画家和音乐家把情感倾注于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心造境、以手运心,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好境界,这才使欣赏者引起共鸣,这才使欣赏视感为之一新,心灵为之一震。作品的意趣、情感和力量所激发的美感效应,是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潜流的感性生命体,这生命体的灵魂便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和对生活及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理解。

这就是说,你的作品,你的展览,欣赏者惨淡,怨不得参观者,也怨不得作品展示的组织者,只能怨你作者本人,责无旁贷。对于绘画者,对于艺术品的作者,尽管你有娴熟的技巧,尽管你为取得娴熟技巧经过长时间的不辞劳苦的努力,尽管你在向学生或者别人讲述技巧的时候可以滔滔不绝于口,然而你的作品却不能为世人瞩目,不能为评论家褒赏,那些技巧只是过眼烟云,你的作品生命短暂。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傅雷说:“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标,技巧是手段。”对于绘画,你的技巧纯熟,把物体描绘得逼真再逼真,那叫匠气冲天。

一幅作品,要讲究艺术,讲究适当,讲究鲜明,更讲究创造。绘画者即令是进行面对实物的写生基本训练,也要经过深入的观察,通过分析、研究去发现新的感受,从微妙的无穷无尽的变化中去吸取创作源泉。要使自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有心人应把写生认作是一种创作),都处于饱和的炽热的冲动之中。对于面前的实物或人物,可以选取戏剧性的动作,可以夸张表情,可以在平淡中表现出潜在的激情,也可以截取平淡中的平淡,那是对激情岁月的反衬。创造新美,是绘画者眼中的真实和内在情感形象的体现。美术美术,美是目标,术是技法,技法为目标服务。美术之美,不仅是绘画者的功力,更是绘画者的心力。对于绘画,虽然可以先从解决造型入手,然后上升为表达思想感情,却不可以停留在形似。形似,绝不是造型艺术的全部。形似只能是一种起步,而要在形似、明暗和色彩中注入绘画者的情感,跃动绘画者的情感,点燃绘画者的情感,这样才算真正走入了创作。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 美术课堂 艺术素养

美术是视觉的语言,是以形态、色彩、构图和机理来表达人们内心独特的客观世界或主观思想的交流方式,较普通的语言文字更具有心灵碰撞的震撼。艺术素养较高的学生会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细腻的情感和更独特的创造力,能够更灵活地解决问题。

艺术素养是指人们在涉猎众多领域后,所具有的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认知与理解,最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品质[1],它是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整体构思,以及所表达的作者审美能力、绘画及观察能力和生活态度的综合体现。美术课堂对于未步入社会的初中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是学生接触艺术世界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积极意义。美术课堂中所运用的方法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美术课堂运用方法的分析,探讨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美术课堂与美术作品欣赏结合

在美术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灌输作用不强,不能给学生带来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更多注重应用美术作品的艺术熏陶作用,带领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形成对艺术的求知态度。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需将美术作品带入课堂,并运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解析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原因在于各个文化阶段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特点、现实意义、作家的主流思想,即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体现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了解各艺术流派的起源及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作者所展现的态度与思想。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和精神特征[2]。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的个性解放,提倡科学文化,肯定人权,并且在大量艺术作品中歌颂了人体美。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应多注重分析该类作品崇尚自由的思想,对神权的反对,对人体美的歌颂,深刻体会其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又如,在中国古代作画时,常将地位较高的人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且身材较高大,通过其身材的伟岸来反映对他的尊敬,表现了当时对权势高的人的崇拜或畏惧等。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来领略艺术作品内涵,学生可全面体会艺术作品价值,提升艺术素养。

(二)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3]。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一)学生亲自参与艺术作品创作

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否则创造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4]。而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意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发现或验证其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通过学生手脑结合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独特体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绘画或其他艺术手工艺品的创作时,应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使学生在其中发掘自我艺术潜力,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操,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修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方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以表达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来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己,亦可使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二)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在代表作品云集的展馆内,学生可经过教师的讲解,从视觉、听觉、触觉中感知艺术内涵,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领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能展现的艺术魅力,学习艺术大师的精髓,从而提高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对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学生可以在博览的基础上,学会辨别艺术作品的优劣,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中,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到本地的古老艺术特点,了解当地的艺术氛围。

三、结语

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初中时期,教师通过美术课堂对初中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培养尤为重要。艺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带领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苗青,王利.文化艺术素养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J].魅力中国,2010(8).

[2]燕军.通过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8):118-119.

[3]吴莉莉.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现代阅读,2011(8).

[4]孟晓凤,谢笑添.论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6):149-150.

作者简介: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情感共鸣 情感因素

一、引言

在几年的美术教学中,教学相长,学生带给我很多惊喜和宝贵的教学实践,也给我很多思考。高中美术鉴赏成为一门必修课,是我国美术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但与其他学科相对完备的教学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学存在着重基础知识轻其他能力的问题,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教学内容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鉴赏的几点思考。

二、美术鉴赏要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美术鉴赏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就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必须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深入。如在一次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同学们被画家高超的技法所震撼。就在同学们为此感叹时,我立刻提问:“你们看了此画有什么感受?”许多同学都说画得太像了,像农民。我说:“欣赏绘画光看画得像是不够的,作者用过去画领袖像那么大的画幅画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的形象,我们仔细想想农民这个占中国人大部分的群体,不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父亲’吗?如果我们没有农民又将怎样?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农民他们给大地留下无数汗水,千百年来重复着同一种劳作。父爱又是人之常情,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我们看到了真诚,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是创作不出这样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来的。”通过欣赏,同学们感慨万千,甚至潸然泪下,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位同学说:“起初我确实为此画如此精细而惊叹,接着我又想作者为什么偏要画一个乡巴佬,可我现在明白了,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会在生活中发掘真正的美,反之就是技能再高也无法表现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来。”艺术形象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利用他们对艺术品浓厚的兴趣和真挚的情感从情操方面培养对美和丑的分辨能力,将学生引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美术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特点,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1]。

三、美术鉴赏要重视情感因素

美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2]。美术赏鉴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想象来感悟作品。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游览故宫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之感,可见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关键,如果学生在欣赏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情绪就会非常激动,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无精打采。因此,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参与,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欣赏。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不足,实现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很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说:“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3]这句话给我们以启迪,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表情等,再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想象,问题要少而精,重点突出。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在课堂上,教师应是一位引导和鼓励者,通过渲染气氛来感染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关键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美国人在课堂上就做到了这一点,教师通过微笑、夸奖,渲染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联想,达到情感共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四、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及其特征[4]。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

首先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就有必要介绍文艺复兴运动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可适当讲罗马的历史传说。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让学生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风俗习惯等。当然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查资料、上网搜寻等。还要创造一些教学情境。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在欣赏“罗可可”艺术时,则可以放一段巴洛克风格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时,还可以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视野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一个更广阔的文化情境。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门厅、走廊、等场所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作品,这样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如有条件,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或文化遗产。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了各学科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五、结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观就是强调多元化、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美术欣赏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它不像数学题有标准答案,要能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起更大的兴趣,引发继续学习的可能。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美术鉴赏教学应看重学习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美术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美术主要通过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美术技法理论,根本目的是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我因学生而感动,学生因美术而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云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范文第4篇

因为文化和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造成很多中国人拘泥于传统,甚至顽固不化,不接受新生事物。而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很多新事物不断涌现,尤其是艺术,美术,如果没有一个爱想象,喜欢创新的头脑,观察变化和新事物的眼睛,是不能创作出好的,震撼人心的作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抱着开放的心态,敞开心胸,到处走走看看,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国家不断强大起来,不仅仅是艺术,其他各个方面都一样。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和希望,怎样正确开发和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件非常具体、重要、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除了他们天生的信马由缰的自由想象,学校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学美术课相比其他科目更适合并具有专业性。我们可以通过美术课的设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创作出各类作品,创造出无限可能与未来。

美术课应该怎么做,才能打开学生思路,展开丰富想象,从而创造出作品呢?

一、开阔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各种艺术作品,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等,见识多了,想象的空间就大,学习的机会也多。有条件外出写生,看画展,参加各种活动效果更好。过后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观点,不定主题,不做限制。学生通过深入大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山川、树木、动植物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更直观地感知世界,感知美,从中得到启发,可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独特的、有感情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可以开阔眼界,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自己不断学习积累,加入自己的思想,重新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

二、绘画课上加大创作课的比例,尽量少临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按照常理作出规定,比如树木花草就是绿色红色,云就是白的,天就是蓝的,太阳、苹果就是圆的。美国一个美术老师因为告诉学生圆形是太阳遭到学生家长的起诉,家长声称老师严重破坏和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圆形可以代表很多东西,比如满月,比如圆形盘子,比如球类,不仅仅是太阳。案件最终结果是学生家长胜诉。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保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统一的认识,有很专业的手段,学生眼中的太阳不一定都是圆形。

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想象展开创作。我们将会看到有很多新奇的独特的带着学生想法的作品。中学生虽然绘画技巧不够娴熟,但我们可以着意培养他们在内容、题材、色彩上的独创性,比如中学生科幻获奖作品《未来建筑师》,《网瘾处理器》、《太空高速列车》、《近视治疗仪》,创作者都是通过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符合他们年龄特色的题材展开丰富的想象,画面构图的处理有独特想法,富于科幻感,色彩鲜艳,有冲击力,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作品。由学生作品可以看出指导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下了很大功夫。

三、加强手工课包括简单雕塑、折纸、泥塑等的训练。让学生凭自己想象创作作品,形式上可以采取先讨论,然后动手制作,最后同学之间互相点评的方式。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加快思考创作,提高了对美术课的兴趣。国外的艺术教育形式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德国经常把美术课堂变成手工作坊,学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好的作品甚至可以销售,让学生从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四、定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相互探讨创作思路的形成过程、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想象力的演讲比赛、针对观点的辩论赛、针对作品的大奖赛。好的作品可以推荐参加更高更大范围的比赛,手工作品可以校内拍卖,创造更浓的艺术氛围,提高师生对艺术的兴趣。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及绘画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看看学生们眼中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只有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们多交流,我们才能观察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贴近学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要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说的机会、演的机会、示范的机会。只要是学生大胆的想象,哪怕提出怪异可笑的想法 ;学生投入较高热情去画画,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学习的轨迹和改变的情况,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改革,把音乐引进美术课,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播放各种音乐,乡村,爵士,摇滚,歌曲,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先谈感受体会,再创作画面,或者先创作画面,再谈创作灵感思路,最后集中讨论,评比。这样听着音乐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会有旋律感、流动感、跃动感,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要把学生带到教室外。建议把美术课排成连续两节的大课,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和创作。一学期至少给艺术教育留出一天或者更多的时间外出写生,参观艺术展出、博物馆、美术馆。在实践中体验和思考。在外出写生采风的过程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春夏秋冬的变化,提高自己对生活、对艺术、对美的感受力,激发原始激情,从而创作出美的、富有感情的作品。

参观名人名家作品可以使学生看到高水平的作品,提高他们的眼光,并从作品中获得灵感,得到启迪,学会一些绘画技法。优秀艺术家的事迹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励学生刻苦努力,树立理想,实现梦想。

参观美术作品的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呢?著名美学家腾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而我认为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思想的源泉。自然界中的许多物体生动形象、绚丽多姿。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都给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带来愉悦感,这对幼儿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极为有益的。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成因。可以让大自然之美在幼儿心灵中得以融化和沉淀。

2 激发幼儿兴趣,丰富幼儿的体验和感受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选择认知对象时,首先是认知对象引起了兴趣。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动力,这种兴趣是客观事物以其亮丽的色彩、夸张的形象、富有韵律的动态刺激他们感官的结果。我们要把握幼儿这个充满好奇心的时机,提供符合这些要求的形象、现代化艺术手段,向幼儿展示美丽的大自然以自然界生命特有的运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充分"动"起来,产生探索美丽愿望,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说"和"做"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做"是带有审美色彩的。

3 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我们经常选择一些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优秀艺术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并发现蕴含于其中的美。如:在初次欣赏线条画《期待》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上好看在哪儿,再次观察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去观察画面的内容、线条,说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气氛的。通过启发,通过启发引导孩子理解、欣赏画面内容。

4 将艺术创作、审美感知和反思紧密联系起来

美学家腾守尧说过:"感知是创作的催生素,也是发展幼儿理解和反思能力的基础,必须始终与创作和反思活动联系在一起。"幼儿的艺术创作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外化,创作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必将进一步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5 为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要在挖掘幼儿审美潜能方面选择并使用有效的手段:

① 观察认识事物;② 德育的渗透;③ 参观各类美术作品展览。

⑴ 内容的选择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发现:幼儿期的孩子常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而抽象派因其色彩的鲜艳、不断的流动变化,更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特点,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欣赏活动中,儿童对抽象作品所作出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颜色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是教师和成人所不及的。

⑵ 作品的分析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欣赏、探索的开始。他们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由感而发的。随着幼儿理解力的增强,对艺术的表现能力也有所要求,如果不适时的给予必要的知识技能也会挫伤幼儿的艺术兴趣。因此,对幼儿的美术欣赏的指导,必须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当作品出现时,应把幼儿的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分析作品中,不应看到教师的灌输与教师的权威。我们提倡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层层的分析:"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样画好吗?""为什么?"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孩子们整理、清晰了感受,让一些直觉、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和逻辑。

⑶ 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善于抓幼儿最初的艺术感觉,随时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如:欣赏中为幼儿作品起名字,是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所起的名字多采用不置可否的:"恩、好、不错!"通过研讨我们达到共识:教师应该给予一个简洁、适当的反映。 美术欣赏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欣赏经验结合在幼儿自己做画中,通过鉴赏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传达自己的认识。评价这样的作品,教师应避免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协调、是否与范画一致。而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而这些都是培养艺术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参观各类美术作品展览,也是对幼儿美术教育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参观欣赏同龄画时,幼儿们会拿别人的作品与自己的作比较,使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开阔起来,从而又有利于幼儿创作时放开胆子发挥想象,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