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层级管理;护理质量;满意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b)-0159-03

现阶段的社会环境实施责任制度是最有效的发展措施。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服务的质量追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医院也在不断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将人性化服务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去[1]。患者就医时不单单选择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关注。为了避免医患之间发生纠纷和促进医院稳定持续发展,如今治疗服务已经从“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患者为主”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急诊科是医院接触患者及其家属的重点部门,急诊科的各项工作可以看到医院护理服务水平的程度,护理服务质量与医院的形象之间有很大的关系。较高的护理质量既可以满足患者和医生的要求,同时也利于医院稳定的发展,而提高护理质量就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2]。本研究针对提高急诊的工作质量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又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实施护理层级管理方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共46名,其中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2.7±3.5)岁;4名副主任护师,9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15名护士。分别有预检分诊、急诊抢救室、清创缝合室、留诊观察室、输液区等岗位。

1.2 实施方法

急诊科实施基层管理方法,首先根据护理人员的基本资料合理分配工作,确定各人员即护士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每层次护理人员的责任有:①护士长负责培训以及考核护士的内容,针对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点评,对门急诊病区内所有护理工作进行安排和所有行政事件进行管理,指导临床护理工作中所有的相关业务。②由主管护师或有较高工作能力的护师担当责任护士,针对所在任务范围内的患者责任护士可以根据护理程序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对于有难度的护理工作或者程序复杂的护理过程进行有效教导,并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完善护理制度。③由工作时间超过3年的护士担当辅助护士,根据责任护士指导的工作程序运行临床护理工作,在实施工作过程中需要熟练护理程序中的步骤以及对遇到的问题要提高应变能力,针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工作辅助护士需要对助理护士进行指导和监督,为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需要定期考核助理护士的工作质量。④由工作时间低于3年的护士担当护士助理,辅助护士针对患者的需求,指导和监督助理护士完成护理任务,护理助理可以根据一些技术性较低的方法或者非技术性的方法展开日常护理工作。

1.3 判断标准

根据测定护理措施良好率、基础措施落实良好率、护理差错率的数值,判断急诊科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与实施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进行比较。在此期间制作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医生满意度调查表和护士自我满意度调查表,判断急诊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与实施管理后的护理满意程度并进行前后比较。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与医生满意度调查表的制定主要是针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和心理感受进行评价,护士自我满意度调查表的制定主要是针对护理人员自身对这段期间的工作感受和工作内容进行评价。满意调查表一般都设为4个程度的内容,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与一般满意之和除以调查总人数。急诊科在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前需要调查所有护士以及服务的患者和相关的医生,保证与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的调查内容全部真实,存在比较的意义,满意度调查表需要全部得到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后的护理措施良好率、基础措施落实良好率、护理差错率均优于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护理层级护理管理前针对急诊护士、患者以及相关的医生经过统计处理后,结果见表2。实施护理层级护理管理后针对急诊护士、患者以及相关的医生经过统计处理后,结果见表3。经过比较,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后的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护士自我满意度均优于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4。

3 讨论

在一般的医院中,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人员都采用轮班制度,使工作处于消极状态,同时工作量会不断的堆积导致工作人员对于要完成的任务不能进行科学性的处理,间断性的工作会引起工作质量的降低,不能达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因此,会引起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降低,并且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也不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所以,护理人员的服务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3]。

急诊科是接触各种患者的重要部门,其不但是转移患者的部门,也是对危险或重症患者进行及时抢救的一个独立部门。急诊护理学与临床各部门护理学在医学中已经具有同样的地位,急诊护士的工作是以抢治和观察各种急性病情、交通事故创伤以及自然原因引起的灾害等为主。急诊的护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抢救,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治疗争取更多的条件。为了使急诊护理更快地融入到现代化急诊医学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的需求,所以,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适用于急诊科。

护理层级管理可以细化各部门内的护理工作,科室内所有护理人力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的优化了护理效果,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均得到适当的分配,即根据护士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助理护士进行逐级管理,可以达到用少数资源实现最大利益的效果。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不但可以增加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还可以更深层地挖掘护士自身内在的潜能,以及为护士提供更好的平台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4]。同时,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护士长可以培训和考核所有护士工作的内容,点评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对急诊病区内所有行政事件进行管理,以及对护理工作进行安排规划,对临床护理工作中所有相关业务进行指导。根据护理程序,责任护士可以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有效指导有难度的护理工作,对程序复杂的护理步骤也可进行指点引导,并在护理患者或医生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护理服务质量,逐渐改善护理制度中的缺陷。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帮助辅助护士运行临床护理工作程序,辅助护士在实施工作过程中,对熟悉护理程序中的步骤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同时针对碰到的各种护理问题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在患者的生活护理工作中,辅助护士可以指导和监督助理护士的工作,并可以规定在一段时期内对助理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以便提高助理护士的护理服务水平。针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辅助护士可以指导和监督助理护士完成护理任务,护理助理为展开日常护理工作,可以根据一些技术性较低方法对患者进行服务。所以,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后,各级护理人员不但会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及时发现传统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地补救措施,同时也可以增强了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提高了护理服务的安全性[5]。

护理工作需要护士与患者、医生之间具有的良好沟通环境,所以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有利于护士顺利地开展各项护理工作。针对复杂的护理步骤或者有难度的护理,可以由资历深或经验多的护士对其进行处理,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后获得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后,对急诊科的护理服务水平可以提高一个程度,以及这种老带新的监督指导护理工作模式,可以快速提高层级较低的护理人员,以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6-10]。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后的护理措施良好率、基础措施落实良好率、护理差错率均优于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后的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护士自我满意度均优于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前,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这说明护理层级管理可以与现阶段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需求相适应,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推动护理人员对工作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护理层级管理的实施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但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并对其合理分配工作,还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完善了服务质量和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廖全全,邹红梅,王从华,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7):1-4.

[2] 冯健兰,蔡敏,罗玫,等.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603-604.

[3] 史四季,徐海珍.层级能力培养视角下护士专业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54-355.

[4] 熊妙华,任少华.护士层级管理结合层级培训在急诊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250-252.

[5] 李赛梅,岑小浴.护士分组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1):105-106.

[6] 余志群,姜林辉,黄炫杰,等.护理小组长负责制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99-100.

[7] 王水妹,钟运彩,张艳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96-97.

[8] 童云薇.质量控制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91.

[9] 王红丽.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心理现状及急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72-1973.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1.中医护理评估

中医护理的评估方法须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还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损伤相关脏腑,或由于饮食、劳倦、外伤所致。在基本分清寒、热、虚、实及病位、病因的基础上,才能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护理法则提供可靠的依据。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能运用中医理论正确判断。这绝非一日之功,临床实践中须在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观察能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评估技能。

2、中医护理诊断

2.1中医护理诊断是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其诊断范围必须是在护理职责范围内能解决或缓解的问题。现代医学从健康自理能力方面、营养代谢方面、排泄方面、心理活动方面、活动锻炼方面、睡眠方面、感知能力方面、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得出护理诊断,每一诊断有名称、定义及相关因素因素组成。

2.2 关于中医护理诊断的描述,不必强求全部采用中医理论,例如: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等。但某些护理诊断是从中医护理评估中产生的,其健康问题和相关因素是应用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的,描述中可采用中医理论或增加中医辨证的相关因素,以更全面、细致地反映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2.2.1范例如:关于营养代谢方面的,可以提出辛凉解表饮食的需要与外感风热有关。以此类推,可根据患者的证候提出各种饮食的需要,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2.2.2 关于排泄方面的,除西医护理诊断中的相关因素外可增加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血虚津少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便秘问题;关于体温方面,可提出壮热(体温过高)、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畏寒肢冷等,可以更形象、准确地表述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其临床依据、相关因素各不相同,护理措施也完全不同;

2.2.3 关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早醒等,其相关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医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扰心、心神失守、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痰热扰心、神不守舍、饮食不节、胃中不和等,护理措施内容也可更有针对性。但中医护理诊断还有待于专门的学术机构探讨和研讨,以确立一系列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医特色的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应包括护理诊断的陈述、预期达到的目标、准备实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制定一份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3.3.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护理对象及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细致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因而必须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掌握关键的信息。

3.3.2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应进行最基本的辨证分析,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3.3在制定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有辨证施护,应用中医传统技术。才能使护理对象获得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中医护理计划除以上介绍的护理诊断外,中医特色主要应体现在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4、护理诊断范列

4.1体温升高(恶寒发热)与外感风寒有关;预期目标:患者无恶寒,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4.1.2 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2)遵医嘱给予辛温解表中药,服药后喝热牛奶一杯或热稀粥一小碗,加盖衣被,静卧休息2h。(3)观察汗出、脉象及体温情况,若微汗出,脉静热退为顺,若大汗淋漓或汗不出,热不退,患者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4)汗出后及时用温热毛巾擦干,必要时更换衣被。(5)给以清淡半流质饮食,可进葱姜热汤面、香菜肉末粥等具发散解表作用的食品,忌油腻煎炸食物。(6)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患者直接吹风。

4.1.3 健康教育 :(1)向患者讲解外感病须卧床休息的意义。(2)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表药的服法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最佳药效。(3)向患者及家属宣讲热退汗出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被,防止受风的方法和意义,以免重感。(4)指导患者及家属调配饮食的方法,并讲解其必要性。

4.1.4 以上护理诊断是在恶寒、发热、咽痒、流涕、头痛、鼻塞等临床表现中提出的,其护理计划针对外感风寒证的发热制定的。能密切配合医疗,达到辛温解表、退热祛邪的目的,比一般的高热护理有更好的效果。

4.1.5 中医护理计划也有待于系统整理,可按“病”和“证”制定中医标准护理计划,以供临床实施。

5、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随时评估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患者有关健康问题的各种反应,应用中西医理论提出护理诊断,及时实施有效的中西医护理措施,并进行正确评价。

小结:

中医护理的开展,使整体护理内涵更丰富,整体护理模式的建设,也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分级护理制度

(一)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二)医院临床护士根据患者的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

(三)医院应当根据本指导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医院分级护理的规章制度、护理规范和工作标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五)对特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2.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根据医嘱,准确测量出入量;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6.实施床旁交接班。

(六)对一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七)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要点: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四、术前讨论制度

(一)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医学专用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护理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80-01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它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的控制,不断对具体过程进行资料收集、质量评估和改进,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作为一线窗口,质量控制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全及医院声誉。因此,探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救治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对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1.方法

持续质量改进程序模式(JCAHO)包含确定护理服务、病人的期望、描述当前过程、测评和分析,确定根本原因、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监控改进措施的执行、评价效果、得出结论、修订标准和巩固改进结果等系列活动。

1.1确认问题

确定问题是护理质量改进的关键,根据护理部组织的每季度全院护理质量大检查、护理部每月对急诊科的督察、护士长夜查、护士长每月自查、科室质控成员自查及医院组织的“六合一”(医务、质控、院感、护理、药事、输血)质量反馈会及病人满意度调查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包括急诊抢救技术、抢救流程、应急处理能力、抢救仪器设备、药品安全、急诊预检分诊、病人病情观察和无菌观念等。

1.2制定改进计划

针对获得的质量改进信息,结合具体情况组织原因分析,制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分析图,制定出流程和方案,组织全科讨论流程的可行性,制订好实施计划并利用科室业务学习传达贯彻执行。

1.3实施

借鉴美国JCAHO模式,在护理部质控小组的指导和护士长带领下,全科人员共同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根据每位护士特长将护理指标分解安排,让全科护士均担负起除本职工作外的管理任务,增加其责任感。加强“三基”及急救技能培训,每位护士在遇到急诊抢救时能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完善各种交班本和物品清点本等,护士长不定期在早会、科室业务学习时进行学习、提问和指导,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

1.4评价

质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护士长每月自查、上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制定改进措施后的落实情况,总结现阶段工作,确认下阶段质量改进目标,制定改进措施并不断循环往复,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2.结果

自急诊科坚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以来,护理质量和急诊抢救水平不断提高,,急诊护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系统化,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意识及法律证据意识明显增强,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急诊环境及条件也大为改观。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2%提升到改进后的97%,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社会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3.讨论

3.1护理管理是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CQI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围绕服务全过程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活动。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及风险隐患,制定各种门急诊应急预案、请示汇报制度、完善抢救流程并组织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不定期检查,分析不足之处,制定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评价效果。

3.2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针对急诊科病人病情急、变化快、多科交叉、专业技术水平和环境要求高等特点,采取完善各种常见危重症抢救流程和应急预案:如小儿高热惊厥、宫外孕休克、急产、新生儿窒息和子痫等,制定急危重症院内抢救的“绿色通道”,加强各科室、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保障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科室每季度组织1次理论考试,不定时抽考护理技术操作,每年2次急救技能培训考核,每月安排2名护士负责科室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对护理诊断和措施进行探讨。每周晨会提问

2次以上,达到提高业务素质的目的。针对我科每年过万的抢救病人量,要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减轻患者痛苦,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3.3科学、规范和系统管理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各种签字本、物品点交本制度,如出诊签到本、院前急救登记本、贵重仪器检查签字本、病理标本签收本、工作量统计本及各种物品清点本。加强急救物品、器械、药品和仪器的管理,做到每日清点、检查、按期保养、班班清点交接,确保机器运转正常,各类物品、药品完好率达100%,保证了治疗、抢救各环节不出差错,全年无因急救物品不全或仪器运转不良而影响病人抢救情况的发生。完善输液巡视卡病情观察内容及护士签名制度,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措施实施4年多,我科有关输液医疗纠纷和护理差错明显减少。每月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及患者满意度调查,征求患者及家属对科室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讨论,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加以解决。

3.4提高服务质量

护士作为高应激职业群体,面对鲜活的生命,其良好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心理健康对工作质量有积极作用。急诊科特殊的工作环境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调整心态是关键,应通过管理和教育给予干预和疏导:①建立照片墙,把每个护士平时的生活照放在墙上,体会平时的开心快乐,倘若平时工作时碰到委屈或者不开心,可以看看照片墙,然后面对镜子笑笑,让心情恢复平静,回到岗位耐心工作。②加强护士行为规范,日常工作中落实文明用语,建立个人服务承诺牌,每天晨会上班时在自己服务承诺语后贴上笑脸来提醒微笑服务。培养护理人员健康的人格,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孙红,姚莉,蔡虻. 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02)

心内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急诊; 分诊; 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97-02

急诊科的特点是患者多、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急诊工作忙而不乱、快而准。尤其是急诊分诊工作,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其工作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1]。分诊护士作为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首先接触的医务人员,其除具备有相关的急救护理专业知识及素质外,还需了解部分专科性疾病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常识,以及较强的分析和评估病情的能力[2-3],只有这样按照患者病情,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安排到相应科室治疗,才能使其获得及时、适当的诊疗与照顾。为切实提高整个急诊工作的医疗、护理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就如何加强急诊科分诊及预见性护理工作,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

1 岗位要求

考虑到急诊科的特点及“因岗聘人,人岗相宜”的原则,对急诊科的分诊护士从业务能力、业务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经验等方面,提出以下岗位要求:(1)从事急诊服务的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须有内外科轮转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并经过急诊护理专业的各项培训,且急诊监护、急诊手术室相应的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能够胜任急诊科室工作;(2)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相关流程及政策,并具有与院内各部门(如:警卫、各专业科室、住院部各病房等)进行熟练沟通的能力,能有经验地收集及整理资料,为进一步的救治及护理提供必要的信息;(3)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切实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并对院前急救、抢救等日常工作具备应有的敏锐观察能力和急救意识,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救治及护理;(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事冷静、果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评估、将患者正确分类,且应具有应付特大社会性意外事件的能力及心理素质;(5)社会经验丰富,了解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

2 分诊职能要求

随着我国近年来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急诊科分诊不再是单纯的发号和登记,其服务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新的拓展。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门诊空间里,合理、快捷、有效的分流急诊患者,以缩短患者侯诊时间,及时予以合理的专业治疗,已成为分诊的重要职能与任务。因此,在急诊科室日常工作就要求分诊护士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病情初步评,为医师提供诊治线索。分诊工作主要包括:简要了解患者病情,并重点观察其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对病情较轻患者予以分诊,安排专科治疗;对危重、急症患者进行抢救及护理;如遇大批伤患者,应立即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及分管院长,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4]。针对以上分诊工作的内容及性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急诊科分诊职能。

2.1 流程制订

急救的原则是“时间第一、生命第一”,而面对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的分诊工作,分诊护士就必须在平时实践的基础上,制订应付各种急、危重患者的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流程[5]。分针护士首先应排除引起症状最可能的原因,再考虑次要的病因。如对老年患者应首先排除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对腹痛患者,应先排除心脏的原因,再考虑胃及胆囊病变;对于危急重症患者,疑似传染患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等疾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和控制传播途径并上报。

2.2 标准制定

本着“时间第一”的原则,急诊分诊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时间也是判断急诊科各项工作效率的重要参数。分诊护士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病情咨询,病情判定、分类等工作;除对时间严格控制外,还要求分诊的准确率必须达到工作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应予调整岗位,更换、调整其工作岗位。

3 预防性护理职能要求

护理工作在急诊科诊疗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分诊结果不明时,预防性护理对减少伤残、减轻患者痛苦至关重要。急诊患者就诊时,因其多是急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负面情绪较强,而且进入医院陌生的环境,极易导致护患关系的不和谐。尤其是急诊分诊及护理的整个服务过程均暴露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混乱的场景有进一步加大了服务的难度。因此急诊分诊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分诊及预防性护理服务的同时,必须从护理质量、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均要力争优质,为患者的下一步救治提供坚实、有效的措施。

3.1 细化职能,预防护理

根据各项护理工作的性质不同,细化岗位[6],如安排男性护工负责接诊、搬运以及转运车的消毒、清洁和管理工作;护士负责危重症抢救监护区域、诊区护理的辅工作及患者的照顾工作;外送护士负责急诊区域化验、检查等的传送工作。护士在医生就诊之前,针对患者病情,可采取一定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及药物处置措施,如给予酮得酸、扑热息痛镇痛,哮喘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加舒喘灵雾化吸入;对食物中毒或农药中毒患者予以灌肠、洗胃,注射解毒药物等。

3.2 主动迎候,热情周到

主动迎接120急救中心救护车以及其他送诊方式。急诊科不仅仅是医院服务的窗口,还因为急诊患者因病情不明等原因,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急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面对焦虑、急躁的患者,分诊护士的热情接待、关切、安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能正确、全面地叙述病情。

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高效、科学的开展,除了制定优化的分诊、导诊流程,并认真贯彻、执行制定相关方针及实施细则,还应注重分诊护士的人材培养[7-8]。只有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素质,才可以有创新、高质量的、满足更多急诊患者需求的急诊科。因此,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总结经验教训,以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对于急诊科分诊及护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急诊医疗护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外许多国家已把急诊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亚专业来培养、发展,这也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参考文献

[1]杨宝燕,王晓燕,徐洁,等.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护理杂志,2004,21(3):47-48.

[2]秦仕英.医疗体改中分诊护士的职能定位和压力应对[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5.

[3]杨红,汪楠.医疗新形势下分诊护士的职能与职能拓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90-91.

[4]何瑾秀.浅谈急诊科分诊护士的技能[J]. 中国医学创新,2009,6(6):74-75.

[5]周峰.改进医院门诊工作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1354-1356.

[6]申艳芳.急诊科分诊护士角色与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54-255.

[7]陆琦,汤琦玫.前置式移动式分诊导诊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96.

相关期刊更多

国内外香化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香料研究所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心血管外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