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策略

一、有效地激发求知欲望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应当注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以及思考。小学生本身的思维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做事三分钟热度,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示范,不断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得相关的思维能力,同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二、有效地转换思考角度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活跃的状态中,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的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来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做法,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举一反三地教授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发散学生思维,还应当提升思维的广阔度,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题目有些许变化就不知所措,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进行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多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发散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及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J].青年与社会,2012(02).

[2]陈小丽.关注差异,进行多元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数学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没有数学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也就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因此,在数学各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中,应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克服课堂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背后掩盖着的学生思维肤浅和思考苍白的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善于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例如在讲一道题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我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兴趣更浓,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培养。

二、巧用学具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若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则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发给学生六张纸片(图略),让学生先数数六个图形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四边形)。再用直尺量量每条边的长度,看谁先指出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菱形和正方形)。接下来,再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这两个图形的角,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来。这时,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方形”。之后,我又发给学生几张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数一数(边数),量一量(边长),比一比(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特征。这样,把“正方形”放到“四边形”的整体中去认识,分层揭示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三、联系生活实际,寻求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像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一次缝纽扣比赛,在教学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相同情况下,所做工作量多的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由此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就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数学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算一算”时,我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说话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花片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下,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在掌握知识、习得方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发展其数学思维能力哪?

下面谈一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 问题驱动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问题的终结点.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明确学生思维的方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心角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在同一平面内,分别画出角的顶点在圆外、圆上、圆内(包含圆心)的三种情况.

问题1:点A在O外,点B、B、B在O上,点C在O内,则∠A、∠B、∠B、∠B、∠C应该分成几类?为什么?

问题2:探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操作:(1)画出一个任意O及O上的任意两点A、B(如图2);

(2)画出所对的圆周角.

研讨: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它们可以分成几类?

归纳:(1)通过操作,学生会发现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如图3);(2)在所对的无数个圆周角中,可分为三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如图4①)、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如图4②)、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如图4③).

操作:(3)在图4中,设所对的圆周角为∠ACB,并画出所对的圆心角∠AOB(如图5);

研讨:(1)图5中,哪一幅图最简单?∠ACB与∠AO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另两幅图中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你打算怎样研究?

经过思考,学生不难发现图5①较简单,∠ACB=∠AOB,通过研讨、交流学生会认识到需将图5②、③化归为图5①,从而构造出过C点的直径(如图6).

最后得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由此可见,问题是驱动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二、 创造性思维策略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它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刻意创新的思维,是一种独创思维.它常常能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放射性的联想,产生一种新颖、独特和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例如:求运算式+++…+的值(结果用n表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设计如图7所示的正方形求+++…+的值;

(2) 设计如图8所示的三角形求+++…+的值.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才能揭示事物本质,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的发展.

三、 抽象思维策略

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大形式,在教学中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在概念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进而进行推理,达到发展抽象思维的目的.

如:“ m2+1994m是一个平方数,求m的最大整数值”,需要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完全平方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要使m2+1994m是一个平方数,可设m2+1994m=x,而x>m,故存在正整数k,使x=m+k,于是m2+1994m=(m+k)2=m2+2mk+k2,

只须求出k即可,推理过程为:

m=.

因为m>0,所以1994-2k>0 , 即k<997.

因为越大,k2越大,而1994-2k越小,

所以k取996,取得所求最大整数为m==496008.

四、 强化语言表达策略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却又必不可少的任务。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小学数学的教学从一年级起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重视口头表达。促进学生思维

教学实践可以证明,用双眼看的思维效率最低。用手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而用口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总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可以将知识点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并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就比如,一名学生会做一道题并不是最高水平的体现。会用口讲解出来才是高水平的表现。如教学低年级“认识球、圆柱”时,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茶杯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圆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教师再在学生讨论后作出肯定与否定。并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正确的思维。

二、适度使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而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缩短两者之间差距的有效手段就是采用直观性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过度依赖教具,只会束缚学生思维扩展的空间,阻碍学生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如课堂中让学生用5块小木块进行5的组成与分辨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5的分解和组成,为加强交换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又使学生能脱离学具后重视有顺序地进行思考,当学习6,7,8等其他的分解和组成时,学生已经能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和组成。恰到好处的学具使用。才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是打开思维和想象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或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在其他学的操作演示中学到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无形中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索的愿望变强烈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从而能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倡导求异思维。重视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不断对知识进行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答,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例如。在学习“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小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小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小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9×5-4的方法求解。后一个小学生的思维相当具有创造性,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然而9-4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数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在有意识的训练中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求异能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也更好地得以培养和发展。

五、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

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便要教授空洞的数字,为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以及组成的含义。中年级开始,便要教学一些简单的概念,这就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相应的培养。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可以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已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再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可在命题、概念、判断、抽象空间思维有所突破。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思维能力;策略

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能够让学生产生百折不挠的强大学习动力。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结合教材的知识、自身教学风格的优势和学生的现实情况,认真地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备更加活跃的思维和更加浓厚的兴趣,进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时候,借助粉笔这种最为简单的教学工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导入新课,先要求学生数粉笔一支、两支……这样学生会认为比较容易,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此时教师将一支粉笔掰成了两半,再提问学生应当如何表示这一半粉笔呢?学生也十分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在教学初期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指导学生练习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逐渐可以条理性地考虑问题,并且将考虑问题的整个过程能够完整地叙述出来,这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教师教授学生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应用这个基础,规划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真正地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常地指导学生条理分明地叙述数学问题,注重让学生练习解题的思路与步骤。比如,教师在启发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时候,可首先要求学生审题,让学生明确已知的条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且要对问题当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步骤应当条理分明,再让学生通过准确和清晰的数学语言叙述出来。教师这样指导学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练习数学语言相统一。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务必要转变教学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来实施教学,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