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途径;一题多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84-02

一、数学思维的概念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分类

1. 数学思维的概念

数学思维,是指主体能够依凭数学基本理念,实现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破解,从而进行的一系列系统化思维过程。一般而言,数学思维能力即主体能够借助其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形成的数学理念,实现对其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2. 数学思维能力分类

基于心理学理论能够发现,对学生数学素养进行有效提升的方式,关键在于使学生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其具体包含:

(1)逻辑性思维能力。从主体认知发展情况看,逻辑性思维能力乃为主体理性认知阶段,主体借助内涵分析、外延界定、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模式,能够实现对外部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运行规律的系统化认知。

(2)逆向性思维能力。此种思维能力乃是对传统逻辑思维的创新,即主体选择不同于以往的问题思考角度作为切入点,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立体化创新认知。

(3)发散性思维能力。此种思维能力强调主体思维的广度与维度,通常要求学习者应深化对问题的认知,进而能够融会贯通,实现对问题的解答。发散性思维能力强调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应保持思维处于扩散状态,具体表现为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思维广度与维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借助“一题多解”等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难易程度。具备一定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本身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深入、更广泛的知识,所以数学学习能力更容易得到提升。

2. 促进学生个体综合发展

思维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各科学习和个体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在以后工作与生活中都受益无穷。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不断提出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习题的思维训练意义,实现一题多解,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就会在乐学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小组的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勇于展现自我的空间。

2. 进行引导提问

有效学习过程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当是他们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才能不断探索,并有所发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能挖掘出学生思维的潜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他们主动地去学、去想、去问,在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完“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出了3种方法:

(1)数数法。比如,15-9,从15开始倒着数,14、13、12……数到倒数第9个数正好是6。

(2)根据加法算减法。学生先想9加几是15,由此推算出15-9=6。

(3)平十法。把15分成10和5,10-9=1,1+5=6。

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几种方法,并问他们:“你们从这几种方法中想到了什么?一定要按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吗?”一位学生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一位同学受到启发提出:“老师,15-9,能不能先用9减5得4,再用10-4得6这样的方法计算呢?”经过讨论,学生证明了这个方法的合理性,从而发现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教师恰当地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利用一题多解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使学生养成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去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习惯,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从而能够使其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例如:

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cm2。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大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思路1】正方体六面相等,表面积30cm2,那么可以得知每个面的面积就是30÷6=5cm2。然而在两个长方体拼接成大长方体的过程中,会少掉面的面积,同时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思路2】因为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实际上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

【思路3】把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看作“1”。先求出增加的一个面是原来正方体表面积的几分之几,再运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法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在探究这一道题不同解法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奠定学生数学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希望能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志高.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6,(22).

[2] 焦彩珍.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数学教学研究,2005,(12).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B 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B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论小学数学对学生教学实践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对学生教学实践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文章论述了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考虑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要考虑能力目标。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要放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操作的内容和机会,培养学生浓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倡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三点:一是本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是什么;二是本课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哪一个要素;三是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课后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利用课外活动落实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应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多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强烈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使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在学生心目中大大缩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调查活动,数学调查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调查就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某一问题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了解和分析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①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②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④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五、利用教材,培养应用意识

何为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逻辑思维的概念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对抽象事物进行思考时所运用的思维技巧,也是人类成为高智能生物的突出表现。逻辑思维能力会伴随着人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而增长,在青壮年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但在幼年和老年时期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情况下往往会与智力和学习能力挂钩,但是其与这两者没有较大的关系,仅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因此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因学生逻辑思维不成熟而认为其智力有问题。另外,逻辑思维也影响着人类的创造力,其与先天优势有关,但也可以进行后天的培养。

二、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灌输式教育,限制逻辑思维培养。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大多数小学教育均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只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仅仅停留在提问和回答上,使得学生无法进行自由、自主的思考,对逻辑思维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公式化。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其基础知识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仅利用最常用的方法教导学生。即使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进,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公式化,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教育模式会限制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正常发展,虽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够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但是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其劣势也逐渐明显。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效果的有效措施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首先就必须要了解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成长规律,并以此作为参考,利用合理的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一)梳理数学知识的实质,锻炼学生资助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其在学习过程中依据知识的深入会越来越感觉到枯燥。小学数学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其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枯燥感比较低,因此这也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方面。想要让学生们对数学进行充分的理解,首先就必须要为学生梳理数学的本质。数学是一门计算的科学,其主要就是计算和分析,而小学数学更是以计算为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以此作为重点,通过锻炼学生计算的方法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举例来说,再讲解“1+2+3”这个连续加法时,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习惯性的从左向右进行运算,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当将此问题转换为“3+1+2”时有些学生可能就会迟疑一下,因此教师必须要教导学生,在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只要是相同的几个数字进行运算,不论位置如何变化,其结果均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举例子,让三个学生站在台上,这三个学生相加就是他们的总和,而如果调换了其中某个同学的位置,其总和是不变的,这样就让学生们了解了数学运算中的本质内容之一。另外,教师在选择问题时一定要进行注意,不要照本宣科,应该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灵活改变,这样就可以防止学生因预习或看到答案的缘故而影响自主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还可以让学生们根据问题的答案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例如运算“10-7+2”,其答案为5,那就让学生运用先减后加的运算方式再列出一个等于5的算式,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思维习惯。想要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教师也可以利用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教学。数学老师可以采用与语文老师教导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进行计算。例如可以在回家的时候可以观察走过的街道,有几条横街、几条纵街,二者总数是多少,相差多少;再例如观察自家浇灌的植物,有多少片叶子、多少朵花,相加一共多少,相差又是多少;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其计算早上到达学校的时间和晚上回家的时间,分析相差多少,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并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三)创造思考氛围,启发深层思考。启发学生深层次的逻辑思维是提升学生相关能力的最主要方法,数学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课件的展示烘托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画来让学生了解数学题目的意义,例如水池注水的问题,老师就可以直观的用动画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其了解这个问题在现实中的情况和其所具有的意义。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们最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模型的方法进行展示,模型要与学生们共同制作,在动手中了解更多的知识。但这种方法由于经费限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够满足。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加强思维过程的组织

1.提供感观材料,使组织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发展。

2.要积极进行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进程。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为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一要加强变式练习;二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三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用方程解应用题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1.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2.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3.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中的其他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是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后面的则是对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

相关期刊更多

小说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委宣传部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