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就业质量;职业嵌入;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文化性嵌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23-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工作的优化既对数量有一定的要求,保持适当稳定的就业率,又要体现为质量上的进步性,没有就业质量的就业只能是低效劳动。[1]“就业数量”关注的是“无业者有业”问题,而“就业质量”则体现为“有业者乐业”“乐也者敬业”的职业满意程度。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直广受关注。多年来,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在高校人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尚存的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毕业生对职场不满意而引发的职业稳定性差问题,以及由毕业生“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引发的资源浪费等问题,十分令人堪忧。

毕业生就业是高等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互相选择、互适匹配的动态过程。由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过程“嵌入”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仅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显然已经不能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就业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学校、学生所处的社会职业网络与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从职业嵌入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文化性嵌入等维度探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的有效路径,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就业质量、职业嵌入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

1.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2]它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以及满意程度的综合性概念。[3]大学生的工作满意度的来源,不仅依靠知识、技能所带来的薪酬,还涉及到工作机会的可获得性,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2.嵌入与职业嵌入

“嵌入”(embeddedness)的概念来自于美国新经济社会学关于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认识。Granovetter指出,现实中行为主体既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地行事,也不是完全受社会限制、按社会外在规范行事,而是应在具体、动态的社会关系中追求自身多重目标体系的实现。[4]Feldman和Ng拓展了以上理论,将嵌入研究从工作和组织层面延伸至职业层面,最早提出了职业嵌入(occupational embeddedness)概念 ,并将其界定为促使员工选择并留在某一职业领域的各种力量的集合。[5,6]职业嵌入关注职业发展这一宏观层面的因素,即职业发展和终生就业力,它不同于简单的岗位嵌入和社区嵌入。例如,律师、医生、工程师、教授、电工和木匠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不仅可以定位在某一单位的某一岗位,或某一工作区域,完成岗位嵌入、社区嵌入;他们中的许多精英人才,具有职业嵌入的能力,可在行业内灵活变更单位及工作地点,甚至可以在海外的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职业嵌入对个体素质的要求会更高。[7]

3.职业嵌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

高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经济现象、经济行为一样,也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的。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涉及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学生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政府等众多主体,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专业技能教育,更包括就业意识教育,教授方式不仅包括课堂教育,还包括第二课堂、创业实践等互动教学。大学生在与这些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过程中,必然嵌入到这些主体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其价值观、行为方式也会受这些主体的影响。因此,人才培养环节如果忽视了这些主体的作用,将无异于“闭门造车”。因此,以嵌入性的视角分析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将会拓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4]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嵌入性问题

1.结构嵌入问题

人的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个体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越多,网络资源就越丰富,个体所接触到的信息数量也就越多,质量也就越高。人际关系网络是个人成长成才获取稀缺资源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不乏知识渊博的教授,积极进取的同学,但其关系网络较为简单。其关系网络中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往往缺乏商业活动背景,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不够,这对大学生职业机会获取、职业认知,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约束性。

2.认知嵌入问题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和传播者。高校教师的理念、视野,高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仅从高校固有的思维和办学经验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往往会导致大学生认知的偏颇性。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的深度与强度,会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求职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

3.文化嵌入问题

大学精神与企业精神虽然都崇尚创新。但二者文化不同:企业运营以利润为导向,而大学是非盈利单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既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过程,也是其所在大学的文化、学生自身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碰撞磨合的过程。历经多年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在步入职场时,既要面临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升问题,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企业文化的融入问题。

三、职业嵌入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高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该立足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将职业能力从结构、认知、文化上嵌入人才培养环节,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1.在结构嵌入方面,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资源网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克服学校师生社会资源、实践资源结构的单一性,高校可通过政府资源、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学生家长资源等渠道,建立人才培养网络。如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校外实习、实践,邀请校友回校交流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丰富高校人才培养的网络结构,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模式、服务企业的社会志愿服务模式;还可搭建依托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学研模式”;或者引入技术,建立“校中厂”,形成层次分明、模式多样的服务校企合作、学生成长的实践能力提升模式。[8]

2.在认知嵌入方面,从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角度,以及构建生涯规划体系入手,提升学生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专业能力是学生职业发展的硬条件,职业认知能力是学生求职的软约束。因此,高校专业定位要与社会需求匹配,具有动态调试性。

一是课程设计动态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让企业的技改项目和攻关课题成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首选来源,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是嵌入式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模拟单元。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另外,学校可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9]

以上两种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通过设置职业规划相关课程,还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通过第二课堂开设职业工作坊,开展校外实习、兼职,校企合作项目、校内外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

3.在文化嵌入方面,高校要加强与企业、校友互动,提高教师职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大学教师由于在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工作,部分教师观念保守,这会成为人才培养的阻力。大学教师应首先加强对社会、对企业的认知,理解职业精神、企业精神,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只有当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排斥安逸、稳定的价值观,真正接纳以变革、创新、挑战为特征的社会形势,才能主动走进企业,接纳企业文化,从而不盲从于大城市、稳定性的工作,继而有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微企业或开展创业活动。

校友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校友资源在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友与大学生具有共同的教育背景、相似的成长经历、共同的感情归属,愿意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对在校学生进行“反哺”。尤其是身处相同的工作领域的校友,其成功经历对大学生很具参考价值,也会对对大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产生影响。因此,校友在文化嵌入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为了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职业忠诚度与稳定性,高校可提前将企业引入校园,通过企业家授课、企业家讲座、企业冠名校园活动,学生志愿参加企业的宣传活动等形式,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网络中各主体的互动参与。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嵌入过程中,既需要注意嵌入的主体范围,即社会、学校、企业、个人的活动,还需关注嵌入的层次性,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到底是嵌入岗位,嵌入企业,还是嵌入行业。另外,高校须防止嵌入过度导致的路径依赖问题,以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总之,职业嵌入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当前人才培养的环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育高校毕业生的终身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l]刘范一,张荣烈,孙宁华. 高职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三维分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2,(21):4-7.

[2]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07,(03):71-74.

[4]Granovetter M. 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J]. Acta sociological,1992,35(1): 3-11.

[5]Feldman D C, Ng T W H. Careers: Mobility, embeddedness, and succes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33(3): 350-377.

[6]Ng T W H, Feldman D C. Organiz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occupational embeddedness across career stage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 70(2): 336-351.

[7]施丹, 段笑晗, 陈典. 职业嵌入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8): 54-62.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2篇

对新生的培训与宣传结束后,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就设计了网络自测题和上书排架过关的小游戏[7],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抽选学院部分学生进行考试,只有考试通过,才能开通全院的借阅权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则举行“书间小精灵排书理架大赛”[8]。数据库培训的内容将信息检索知识“化整为零”方便学生快速上手,是文献信息检索学分课的有效补充。数据库培训是一种“可选择的自由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的主题进行听课。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始在主题的设定上下工夫。清华大学图书馆按文献类型进行主题设定:如中文电子期刊、中文专利数据库检索与利用。按主要学科设定:如化学研究中的数据事实检索、经济类文献检索。按科研辅助软件设定:如“MSWORD”在制作长文档时的基本应用。按读者科研需要设定:如个人论著被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检索,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等[9]。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常规专题外每学期还会增加至少一个专题,如求职专题等。培训时间则尽量避免与学生正常课程上课时间冲突。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就将全部培训设为晚上7:30分之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将每场培训都至少开3场,分别设在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7点以后[10],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来参与培训,图书馆也需要对数据库培训进行精心的包装和宣传。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请学生绘制精美的POP培训宣传海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将每周培训的日程都在图书馆主页的显著位置进行播放。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培训日程制作成谷歌网络日历[11],并在人人网中。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将培训日期通过Email、海报、学校网站来宣传并多次推送,如10月的讲座会在9月中、9月底、10月初几次发送Email通知读者。

吸引读者来听数据库培训除了广泛的宣传,还需要各种激励政策。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规定听满全部专题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到价值百元的“大满贯”奖品,听满五场以上培训的学生可以参加抽奖[12]。温州大学图书馆规定听满十场培训的学生可以得到1学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会划分出核心与非核心专题,本科生必须听2门以上核心专题,听满3次培训就可以获得馆长签名授予的精美证书,同时这也是专业课成绩通过的必备条件之一。

为了更好地将数据库培训内容通过网络分享,一些图书馆也做了创新。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最新的视频技术,将教师的现场讲授与同步的PPT、文稿目录在一个网页中展示,更形象直观,如临其境,效果非常好[13]。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屏幕录制软件将每一种数据库的具体使用或某一个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录制成短小精悍的视频,供学生按需选择观看[14]。

目前,很多高校都能根据本校的层次和水平来制定符合自身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清华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课增加了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检索课增加了科研选题与调研内容。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检索课增加了学习、考试信息检索与利用,大学生就业信息检索,毕业设计及综述写作的信息检索,还单为商管学院学生增加产品与购物信息检索[15]。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检索课增加了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的内容[16]。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每一次课均确定一个学习主题,教师进行适当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感兴趣到尝试到掌握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进行询问式教学,立足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17]。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巧妙的检索案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财富500强企业名单的查询”“著名大学校训的收集”[18]。武汉大学的文献检索课将互动问题生活化,包括就业、考研、出国、交友、购物、旅游等,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充满生机,不再惨白枯燥[19]。

与院系教师开展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还没有被大多数教师了解和认可,因此图书馆应巧妙找到突破口,以试点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开展。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选择了国际商学院由外教担任的课程开始“破冰之旅”,因外教在国外对这种嵌入式教学模式非常熟悉,因此他们非常主动地配合图书馆进行每年的嵌入式教学。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雪中送炭”为正在进行申博、增设硕士点、一级学科申报这样的学院开展嵌入式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则选择优势学科与专业和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承担的课程开展嵌入式教学为其“锦上添花”[20]。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NIIT;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教学计划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课程设置是否基于职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如何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今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实现对接,如何将知识、技能内化为职业能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企业合作办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我院与印度IT培训公司——NIIT联合办学,在计算机高职专业的基础上引入了NIIT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国内外NIIT相关培训的经验,进行了NIIT嵌入式教学模块的课程改革,对计算机高职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软件专业定位

2005年3月份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加快发展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江苏省软件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软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按照2010年软件产业的产值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到2010年需要软件从业人员30万人。现在软件从业人员仅有4万多人,尚缺25万多人(软件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2万人,软件设计人员8万人,软件初级技术人员15万人)。

市场需求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应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基本通识技能为基础,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延展能力,分为四个专业方向:信息管理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如下图所示:

培养软件人才,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更为合适,有利于学生反复训练、强化训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因此,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软件初级技术人员和软件设计人员,应成为五年制高职软件专业的发展方向。

NIIT嵌入式课程改革

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本身有完整的体系,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NIIT课程引入到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仍会碰到许多问题,如NIIT课程怎样纳入计算机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采用NIIT的MCLA(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怎样才能更好地使NIIT课程模块与现有的专业课程实现整合,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补充等等。为此,我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对NIIT嵌入式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NIIT嵌入式课程任务的分析

NIIT有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等许多课程,其中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是一个很适合当前IT企业需求的课程,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和认清课程的任务,才能使NIIT课程模块与现有的专业课程实现整合。

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共分四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任务要求,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培养学生的文档编写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库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扩展学习能力;掌握LINUX操作系统、c++编程、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培养学生跨平台的c++项目开发能力;掌握JAVA编程、J2EE平台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JAVA平台上的J2EE项目开发能力;掌握.NET平台的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NET平台上的电子商务项目开发能力;掌握J2ME、.NET平台的移动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移动平台上的移动项目开发能力;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书面、口头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整个课程体系概括了软件工程师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源于实践的项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紧紧围绕课程任务,才能使学生达到合格的软件工程师的水平,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在软件开发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NIIT课程纳入方式的选择

NIIT课程首先是作为职业培训课程引入我国的,要求学生的起点是具备高中以上学历,主要有集中脱产培训和业余培训等培训方式,所以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必须考虑NIIT课程的纳入方式。

将NIIT课程引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并行式,就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培训的方式,另一种是嵌入式,即将NIIT课程模块与现行专业课程加以整合、衔接与调整。并行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比较适合对高校学生进行业余培训。嵌入式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常规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消化时间,同时可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可为学生的团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年制高职的生源是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普遍不高。我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认为采用嵌入式方式较为合理。但采取嵌入式势必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嵌入方式与计划调整等问题,对课程的嵌入、调整,不能只是简单的替换,应该综合考虑删繁就简,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遵循有关原则,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模式受到课程、教材、项目来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不能完全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引进NIIT的MCLA和源于实践的项目教学法,可以改变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传统的“理论讲授﹢实验”的教学模式。

MCLA方法指导下的学习是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的,每个教学循环中先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工业界的实际问题,接着由专家(教师)用规范的分析、计划、实施和验证的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类似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参照专家的方法和步骤解决该问题,最后学生必须将所学到的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一个新的实际问题上,而且应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独立实践。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每个模块结束后,要模拟软件公司开发团队的工作过程,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开发一个源于实践的软件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积累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

实践证明,NIIT的MCLA(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和源于实践的项目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的兴趣和自信心。转贴于

在实践过程中,我院把NIIT的MCLA(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和源于实践的项目教学模式向其他计算机课程和相关专业方向如网络工程师、信息管理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进行迁移,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NIIT嵌入式教学计划与课程的调整

由于NIIT课程的起点要求较高,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一定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势必要考虑课程嵌入教学法计划的调节和课程的整合与调整。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本身有完整的体系,有相对成熟的课程,因此,应在以NIIT课程体系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调整,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上,在为NIIT课程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调整。

(一)NIIT嵌入式教学计划的制定

嵌入式教学计划要综合考虑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同时要考虑NIIT课程的教学计划。由于NIIT课程要求学生的起点是具备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所以将NIIT课程的四个模块分别嵌入到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较为合理。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顺利过渡到NIIT模块的学习中。

因此,我院对原先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和NIIT课程进行了整合与调整。如在关于NIIT第二模块嵌入式的教学计划中,由于第二模块的任务是掌握JAVA编程、J2EE平台开发技术,培养学生在JAVA平台上的J2EE项目开发能力,此模块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和网页设计能力,因此我们把《网络编程》、《网页设计》课程并行进行,把第二模块的中的JAVASCRIPT课程整合到《网页设计》课程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感到对两者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游刃有余,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NIIT嵌入式模块授课计划的调整

NIIT课程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授课计划和教学建议,仅适合于社会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嵌入式教学计划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NIIT模块授课计划。

由于NIIT课程每个模块涉及的课程种类较多,嵌入式授课计划的制定有两种方式,即模块内的并行或串行方式。所谓并行方式就是根据一个模块中课程的相关性对课程进行分类,由多个教师并行授课,这种方式比较符合传统的教学习惯。所谓串行方式就是按照NIIT课程项目的要求,根据模块课程的渐进性,由一个教师串行授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符合项目教学的需要。

并行方式由于课程分散,由多个教师进行授课,教师的压力较小,学生的压力较大,因为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串行方式由于是一个教师授课,备课量较大,教学强度高,对教师的要求高,压力大,学生的压力相对较小。由于并行方式只适合于第一模块,其他三个模块并不适合并行方式,串行方式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符合项目教学的认识规律,所以,我院主要采用串行方式进行授课计划的制定,实践证明,采取串行方式效果较好。

(三)NIIT嵌入式课程的改革和调整

课程的改革和调整涉及支撑课程及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调整和NIIT课程内容的补充。学习NIIT软件工程师课程需要一定的门槛,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顺利进行嵌入式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围绕NIIT课程的任务,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一定的调整。

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的改革作为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具备软件开发文档的编写能力,因此在语文课中应增加常用说明文档编写的知识;软件开发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数学课程中应加强离散数学中集合、关系、排列和组合的教学;英语也是学习软件开发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口语和英语交流沟通方面应加大课时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专业基础课方面的课程改革软件开发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编程能力,所以应把《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作为重点课程进行讲授并加以强化。为了顺利进行NIIT课程模块的学习,应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VISUAL BASIC》和《桌面数据库开发系统——ACCESS》纳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这样学生在学习NIIT课程的时候不至于对有些概念感到抽象。如在讲授C++的类与对象以及JAVA BEAN的基本概念时,可以用VISUAL BASIC课程中的控件对象作为例子,学生很容易接受。软件开发人员必须要有查阅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专业英语也应纳入到专业基础课中,NIIT提供的CBT课程也可以作为专业英语的辅助课程。

NIIT专业课程的改革NIIT作为一门培训课程,相对而言对理论的要求较少,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分散到每个章节中,缺乏连贯性,具有跳跃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因难,较少的理论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应对NIIT课程做一定的调整与补充。如在PLT课程中对讲授的算法流程图可让学生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流程图的重要性;在OOPS课程中可补充数据结构中树和图的C++实现,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JAVA CORE课程中可增加JAVA的编程基础知识以及面向对象的理论,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NIIT嵌入式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NIIT嵌入式课程改革的成功要依赖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配合。

学校要重视在资金、设备和师资方面的投入,更要重视培训的质量问题以及与NIIT加强合作沟通的问题。如教材的本土化与翻译的问题,NIIT有相应的勘误表但不全面,特别是一些技术术语,要相对统一。

NIIT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书面知识,还要掌握课程涉及的边缘学科的知识,教师应能从全局把握软件工程师的教学,最好有相关的项目开发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NIIT的教学模式,研究当今软件人才的发展方向,开展团队学习,共同备课,多举办和参加研讨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Coordinator Guides的经验、示例和类比、常见问题解答、补充信息等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处理好学生基础与信心的问题,要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碰到问题要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要让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9-02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The study is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of internet of things, which is suppos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henc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物联网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联接起来,通过无线网络采集实时动态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应用范围覆盖面广,人才需求旺盛。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强化系统设计和软硬件编程能力,使学生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

1 物联网专业课程特点

物联网专业包括了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1]。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高级嵌入式技术(A8+linux应用开发)、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Linux系统开发、云计算、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1]。

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软硬件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实操性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 物联网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物联网专业的创建时间短,涉及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对本院物联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惯性思维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被动机械地记忆存储,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差,走出校门也只是“半成品”。

2) 教学过程单向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体系来开展教学,重点讲解语法、概念、规则,这些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讲解新的知识,学生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3) 理论与实践错位

目前很多院校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在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讲理论,后安排实践,且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践课时远低于理论课时,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学生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教学效果当然差。

4) 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嵌入式类课程中,多数要用到单片机、开发板之类的硬件设备,很多教师讲解的时候都是纯讲理论,而不会现场实物演示,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思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他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教学都要围绕“做”来开展[2]。简单地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要很好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配套的教学场所、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比较详实的教学实施计划[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必要技能[2]。

① 建立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培养生产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包括物联网节点能力、网关能力、传输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体现在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电路基础、数据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上位机开发、RFID技术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物联网产品管理与维护,实践实训课程包括:物联网认知实习、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物联网上位机开发实训、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实训、无线传感网组建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依据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层、通信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关键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接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主干课程,结合实践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层(感知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与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传输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是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特点,以“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相关的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以项目实训入手,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角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岗位。

② 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界线逐渐淡化,课堂教学既包含理论,又融合了实践操作,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或引进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联网专业建立时间晚,对口的专业教师少,尤其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渠道,如:(1)校内培训,对缺乏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对口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国培省培,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物联网专业教师集体培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校企合作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运作模式和新兴技术,参与企业研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专任教师专业素质,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③ 安排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教育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有所转变,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知识的安排必须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教学形式应该从理论课偏多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以边听边操作,用实际操作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4]。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连贯、自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演示和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灵活,课堂生动,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④ 设计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做还体现在安排与课程配套的实训环节。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特点,优化整合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实践、综合实训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每个实践层次都有各自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物联网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操作。

⑤ 创建灵活适宜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强调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对每个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控制。同时,不拘泥于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增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考核以实际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同学的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

4 总结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准则,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廖丽嵘.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9):67-71.

[2] 朱大虎,王晓平.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1(3):11-132.

嵌入式网络课程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耶鲁大学 图书馆 学科服务 范例

[分类号]G251.5

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也相继推出学科馆员服务。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一直是国内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热点,涉及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定位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学科化服务应该拓展新的服务内容,还是加强现有服务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再次成为图书馆界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范例研究,借鉴当前国外同行设计和组织学科服务的思路与措施,学习他们的模式、方法等经验,为国内学科服务的组织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国外学科服务起步早,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定位已由传统的资源建设保障和参考咨询逐步转移到嵌入教研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强调将学科服务嵌入到教学科研的过程和用户的信息环境之中,以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为目标。美国哥伦比亚图书馆大学的战略规划中提出,学科馆员要采取多种方式(电子的、面对面的、正式与非正式等)提供全面的科研咨询服务及信息资源(包括特定学科资源信息,常用软件如GIS、文本分析和文献管理等)的使用指导。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2009年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学科服务目标是要求学科馆员和信息专员全面嵌入到学生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工作中。在医学院图书馆即将推出的新版战略规划(2009-2013版)中,有关个和学科服务方面,提出图书馆需与教学课程密切结合,提供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满足各种学习需求,研究和提供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促进教职工终身学习和教育等。耶鲁大学的学科服务有多年的经验,在常青藤盟校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带动了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提到耶鲁大学的学科服务,必须提及的是医学院图书馆的服务。医学院图书馆早在1975年即推出了临床医学图书馆员项目(clinical medical librarian program),融入到医疗服务过程,促进临床医生对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接着又实施了针对各系科资源订购的collection developmentprogram。1996年面向医学院学生推出个人图书馆员(personal librarian program),指派专门学科馆员负责学生在学期间所有信息咨询和服务。1997年又正式推出了联络馆员项目(1iaison librarian program),为全院包括大量的基础医学科研单位的教职工提供学科服务。上述系列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而在耶鲁的整个校园推广,其他各院系都陆续采取和借鉴这种服务模式,推动了整个学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发展,成为耶鲁校园创新服务的领军力量。因此,以耶鲁大学医学院学科服务为范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高校图书馆组织和设计学科服务的实践经验与模式方法。

1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服务背景

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Yale-New Haven医院。服务涵盖医学院各个学院的师生、Yale-New Haven医院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病人等。服务对象广泛,服务设计需要覆盖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

图书馆的咨询和学科服务主要由教育和研究支持部(curriculum&research support)承担,该部门根据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指导,全面设计学科服务,负责对整个医学院的咨询、教育、培训以及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工作。部门一共有8人。下设教育服务馆员(educationselwices librarian)、联络活动馆员(1iaison activities librarian)、参考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教程支持馆员(curriculum support librarian)和培训设计馆员(instmc.tional design librarian)等岗位(本文中将都统称为学科馆员),他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用户提供学科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基于用户日常需求的参考咨询服务、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能力为主的培训教育工作和嵌入用户的学科服务。

2参考咨询服务内容

耶鲁医学院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到馆与网络资源服务,还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资源推荐、学习室管理等工作囊括其中,是典型的“大咨询”服务。具体包括:

2.1到馆与网络咨询服务

负责图书馆咨询台轮班全日制读者咨询工作,解答到馆读者咨询问题,同时负责网络在线实时咨询。耶鲁医学院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采用免费的Meebo即时通讯系统,读者无需注册,可以直接在页面输入问题获取答案和帮助。

2.2信息通报

联络活动馆员按月定期组织最新医学资讯内容(服务推送、新资源介绍、热点文章等),部门其他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形成月度信息通报,并通过学校统一的邮件系统发送至各自的服务用户组群,确保每一位用户都能接收到通报。这种主动的信息收集与推送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馆员对领域信息的掌握与跟踪,加强了用户与学科馆员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2.3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orbis和borrowdirect)

用户求助学科馆员或通过自己的账户登录,提出文献传递或者借阅本校与常青藤盟校图书的申请,系统转给专人查找,把文献电子版通过邮箱发给用户,或者与其他高校联系快递图书业务。整个服务过程全部免费,图书馆在背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给用户带来很好的服务使用体验。

2.4资源推荐

搜集并汇总读者推荐的资源信息,经慎重分析与讨论后制定图书或数据库等资源的采选意见与决策,转交资源建设部门协商确认。

2.5学习室管理

图书馆提供电子学习教室(配有计算机,主要用于培训、辅导和上课)、计算机资源实验室、信息室、会议室,供学生学习、参观和会议研讨。为图书馆空间利用开辟了新渠道,也促进了用户的学术交流。

3培训与教育服务

个人图书馆员项目和联络馆员项目,在图书馆与医学院的教职工、学生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有效地扩大了服务覆盖面,设计了多种服务方式方法,其培训与教育服务工作最具特色,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主要包括每周定期举办数据库资源和常用科研信息工具系列循环培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其学习能力和需求的差别提供系列进阶培训、嵌入学生课程教育的课程培训及嵌入到学生科研和论

文写作过程的培训等。

3.1培训方式与内容

3.1.1专项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负责每周在电子学习室开展专项培训,主题内容与用户日常需求密切结合,例如文献管理工具利用培训、常用数据库检索技能培训、图书馆常见问题介绍、NIH政策解读、RSS和BLOG的作用与利用培训、利用移动设备访问信息资源功能介绍等。所有培训内容、时间、场次均在图书馆宣传板公布并设有显著标识,按日程在图书馆calendar网站,并附有详细培训介绍。

3.1.2学分课程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受某些专业学科学分课程的授课老师邀请,根据课程的专业学科(如生物学)内容要求,进行专题信息资源介绍和检索培训,并纳入到该课程课时当中;或受某些专业学科学分课程的授课老师邀请,作为课程信息辅导员,为本课程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种渗入课程教育的信息培训工作,将信息服务与专业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使服务真正落脚于学科信息需求当中。

3.1.3系列进阶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结合学生教学计划,制定系列培训体系和教学大纲,并逐年进阶。如表1所示:

3.1.4嵌入学生科研和论文写作过程的培训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采用一对一辅导方式实施嵌入学生论文写作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构思和相关信息检索技能需求。以physician associates program(PA)项目学生为例,学生开题时,指导老师指定一名学科馆员作为辅导老师。要求每个学生与学科馆员预约,获得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科馆员根据学生论文研究的特点,从研究思路、检索词、检索策略、数据库选择等工作流程入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解构和描述研究问题,充分利用数据库检索、分析和评价功能,帮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与信息工具,把握研究现状、锁定核心相关文献,掌握文献管理与跟踪等技巧,完成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提高的实习。

整个培训辅导过程均依据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形成规范指导文件和教学大纲。这种工作模式贯穿于每位学科馆员的日常工作中,通过不断尝试和积累,形成规范文档,进而通过修改完善形成指南。不仅避免个人重复劳动,促进知识经验的共享,保证服务质量和内容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鼓励学科馆员个人创新和个性化发挥。

3.2培训方法

除日常咨询服务、邮件解答、面对面辅导及各种专题培训讲座外,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充分利用Web 2.0的技术,采用blog(博客)服务,制作大量视频培训辅导课件,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方法。

专职学科馆员负责制作系列视频教程,向用户推介学科领域常用资源和数据库等内容,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学习,弥补面对面培训的不足。视频课件制作格式采用通用性格式,可在各操作系统(Mac、Windows)和手机设备中查看。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视频课件制作流程方法、规范和要求。该项服务一经推出,在校内外产生了很高的影响力,视频课件后,常立即被其他高校采纳和推广(见图1)。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学科馆员很早就利用博客提供资源介绍、数据库使用等服务。如Jan's Search TipsBlog(http://janstips.blogspot.省略/)、Lei's Video TutorialsBlog(http://cwml-tutorials.省略/,视频课件地,2006年至今共143个视频课件。)。

3.3培训规范与评估

教育和研究支持部上述培训工作均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流程,从而有效保障培训内容、宣传、的统一性、持续性和公开共享。每年度,该部门制定并进行多种用户调查方案,利用surveymonkey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及时了解用户反馈,对图书馆各项工作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4学科服务

4.1服务项目形式

图书馆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先后设立了个人图书馆员项目和联络馆员项目,推进学科服务,加强学科馆员与用户的联系,确保将服务覆盖到所有医学院和医院用户。

个人图书馆员项目是针对医学院的学生提供联系与服务。把医学院的学生分组,分配给不同的学科馆员,以保证每位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均能找到责任学科馆员获得针对性的服务支持。

联络馆员项目旨在加强Yale-New Haven医院不同院系、科系的教职员、科研人员与图书馆的沟通联络,为用户提供更多学习和教育机会,也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加强提供途径。图书馆根据不同科系特点和需求,为每个科系配备了专门的联络馆员,以便于联络馆员能更好地熟悉科系特点,进而为不同需求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和有针对性的学科信息。同时,鼓励大家在咨询时,首选对口联络馆员。

4.2嵌入科研的服务

除了提供嵌入教学课程的学科服务外,该部门也非常关注嵌入科研与临床过程的学科服务。以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学科馆员Denise为例,她要深入到医院中、手术室旁,上门解决医生提出的各种文献相关问题,并提供文献检索、管理、期刊推荐等服务。在此过程中,医生们逐步认识并了解了她的工作,主动提出各自在科研信息查询和利用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互动,Denise逐步为其提供更为深入的学科服务,比如她与癌症中心的科研管理人员合作,对科研产出进行系统统计分析;与Dr.Kurup医生在2007年合作发表Theperioperative librarian:luxury or necessity?一文,参加2011年Spring Meeting for SEA(Society for Education inAnesthesia)会议,做大会报告,针对麻醉学领域的信息检索进行介绍,讨论了手术区的图书馆服务如何开展的问题。

4.3信息环境建设

医学院图书馆网站划分为馆藏和订购资源检索、科研支持、信息检索辅导视频课件及计算机和技术支持4个部分,资源、培训与咨询并重,条理清晰,内容详尽。为了便于用户联系,网站中详细列出了学科馆员信息,包括个人教育背景,照片、负责学科院系、联系方式(email、电话、通信地址)、服务责任范围等。学科馆员负责采用LibGuides工具,维护网站学科资源的组织和揭示。

LibGuides是在国外非常通用的一种资源整合和软件,多用于学科导航和信息推介。目前有2563家图书馆采用该软件,大约37239个图书馆员建立了199664个资源导引。图书馆员可自己组织、添加和学科资源信息,无需经过网管协助或审核,机构无需单独购买服务器,可以直接通过账户在网页

上操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方便性。

图书馆教育和研究支持部学科馆员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服务对象和学科领域,分别设计libguides界面,安排栏目版块和导航布局。一般包括图书馆服务链接,快速链接,常用资源、图书,领域发展,学科馆员信息介绍。由于采取了开放接口的组件应用,每个页面具体内容框可以根据下拉菜单选择文本、链接、表格、音频/视频、播客、调查表、RSS、Googe搜索引擎等。对于学科馆员信息介绍,可添加姓名、照片、内嵌Meebo,多种在线联系(Googe talk、MSN、Yahoo talk)及个人地址、电话、邮件、个人博客、主页等。几个人可以联合建立个群组,共同编辑某个领域,模板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和拷贝共享,降低了模板制作的难度。

5对我国图书馆深化学科服务的启发

通过范例分析,可以看出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在力求服务广泛覆盖的同时,更注重深入和扎实服务细节。在对学科服务的组织设计上,通过实施联络馆员项目和个人图书馆员项,与每位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为用户建立直观方便的信息导航,制作生动翔实的视频课件,建立信息检索数据库使用心得博客,随时解答用户咨询,提供细致的培训。通过走到科研和临床一线,提供个性化和深层次服务,为师生与医务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课题咨询培训,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注重服务总结和成果共享。其培训内容都有完善的指导手册,包含重要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从而保证了对用户的培训内容和质量不会因学科馆员的不同而有遗漏。

结合我国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从耶鲁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吸取学习的经验包括:

5.1创立培训品牌

培训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包括通知的,的形式,培训的内容,培训嵌入的方式方法,后期的评估与改进等。

5.2嵌入学科课程

尝试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院或学科课程结合,根据课程内容,介绍专业信息资源和服务,促进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快速提升科研信息素质。

5.3嵌入研究生学科过程

加强与学生科研学习相结合的辅助培训工作,嵌入到研究生论文选题、综述撰写、论文写作等全过程,开展一对一培训。既能准确把握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困难,也能在服务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科馆员服务能力。

5.4加强与科研人员双赢合作

在服务实践中,与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学科服务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图书馆服务在科研中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