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毛泽东思想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过“文化安全”的命题,但他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对于文化安全问题有丰富的论述和深刻的思考。对毛泽东的文化安全战略思想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对于深化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现阶段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高度重视文化对于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强化阵地意识。在这一方面,毛泽东维护文化安全的思想主要包括“地位论”“内容论”“方向论”和“队伍论”四个层次。

1.关于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1]p255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2]p110他还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3]p1011在革命战争中,“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4]p866。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革命的文化是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战线无法替代的重要战线,“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5]p847

在论述文化直接作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高度,分析了文化的地位。毛泽东认为,革命文化建设,是整个中国社会“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所必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告:“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6]p345

2.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构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文化创立、发展与繁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中,对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做了系统阐述,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p350

4.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安全,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是否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因此,毛泽东关于维护文化安全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分子(传播者)、党员干部(领导者)以及青少年学生(传承者)等主要社会阶层。

关于知识分子。早在1939年,党中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就指出,中国革命“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认识到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还进一步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8]p462。建设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伟大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党员干部队伍。毛泽东一贯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毛泽东尤其强调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1929年11月,毛泽东受命到红四军工作,发现那里“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紧进行教育”,就给中央写信,请中央邮寄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即《论列宁主义基础》)及党报党刊,叮嘱收信者“勿以小事弃置”。在谈到学习文化和理论的好处,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关于青少年学生。毛泽东高度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歧不断加剧和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攻势不断加剧时,毛泽东更加认识到,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第一,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第二,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第三,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第四,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第五,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对待中外文化现象要有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雅量

文化是否安全往往表现在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交流、碰撞中发生的,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客观结果或主观感受。如何对待其他文化现象,维护文化安全,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文化现象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原则。

转贴于

1.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他提出要在全党树立起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因为,封建时代的文化,也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也有非封建乃至反封建的。我们要注意区分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总之,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应是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古为今用的主要目的。第一,认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民族的自信心。第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国情民族特点一个重要的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时代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第三,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为了创造新的文化。毛泽东多次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人”,继承和借鉴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为了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对于古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联系当时的实际,科学地分析它的历史价值,肯定它的历史地位,而且还要从今天现实的情况和需要出发,研究他们对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2.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原则。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说明了学习外国进步文化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很不够,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的建设要求,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验和苏联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其中就包括中外关系,再次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坚决抵制和反对外国资产阶级的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同向外国学习、向资本主义国家长处学习是不矛盾的。毛泽东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思想。第一,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东西,要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第二,毛泽东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指出中西文化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中的“体”“用”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中学与西学不是“体”“用”的关系:“学”是指基本理论,是“中外一致,不应该分中西”,但中外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这就是民族特点、形式和风格。第三,学习外国的东西是为了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认为,“‘搬’也是要搬一些的”,民族形式可以掺杂一些外国的东西,不中不西的也可以搞一些,非驴非马也可以。洋为中用,就是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一切有用的成分,最后达到中国优秀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不同于外国,又不同于古代中国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的新形式和新风格。文化上对外国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3.对待宗教文化的基本思路。宗教存在是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因此,对待信教问题要遵循思想认识发展自身的特点来解决。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初指出,宗教的存在是长期的,宗教的消亡是几百年的事。他认为,对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遵循思想认识的特点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列主义。”[9]p209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的存在。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在1956年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是先信后不信,也可以是先不信后信。

从文化功能上看待和把握宗教问题,把宗教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毛泽东在认定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还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而非一般的迷信,并强调寻求其合理的内核与精华,对宗教文化的载体,如寺庙等要求给予重视和研究。他说:“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10]p2161963年12月,毛泽东提出对宗教问题要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他说:“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都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11]p353

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纳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体范畴。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2]p368

三、强基固本,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构筑维护文化安全的坚实屏障

社会现实表明,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意识形态,要得到群众接受,依靠政权的推动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本上只能依靠真理,以理服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转贴于

群众,满足群众需要,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治本之策。

1.新文化要民族化,必须体现自己的民族特点。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其形成和发展总是受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其内容和形式,总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或显或隐的个性特征。所以新文化建设要能体现本民族的特点。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观点,明确强调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表明,一种文化只有有了自己民族的根基,才会枝繁叶茂,才会在激烈的文化交锋中傲然屹立。

2.文化发展要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新文化建设真正体现自己的民族特点,就必须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就必须汲取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其他各种文化养料。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从“毛泽东思想”方面来说,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

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个人心得体会: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的诸多话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句。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邓小平最伟大之处,莫过于他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改革开放的提出。在这届会议上邓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所谓精髓,是指贯穿一切的东西。之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原因在于: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论;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成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的指导性线索。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都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变化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作出新结论的思想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每一重大问题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只有正确地并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者能全面地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进一步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概括第一次把实事求是作为由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来把握,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到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阶段。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同时它们又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实事求是是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根本点。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推行的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摆脱了贫困,这是史无前例的功绩。邓小平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和现代化,走向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未来。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面对逆境不折不挠、韬光养晦,为祖国时刻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力量。须知,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毛泽东的军事理论、阶级理论及国家建设理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概念 马列主义 中国实际

毛泽东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1935—1941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酝酿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概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特定原因的。

(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在如何对待马列主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方法。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与苏联经验,把马列主义条文与共产国际指示奉为金科玉律,实质上就是割裂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联系。陈独秀右倾主义与随后出现的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就是教条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现实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则注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并逐步学会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视角,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与深刻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

(二)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的思想成为党的政治思想的主流。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1936年12月,毛泽东成为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毛泽东成为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者。与此同时,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发展了陕甘根据地,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毛泽东政治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也日益受到党内的信服与拥护,成为党内政治思想的主流。

(三)学习马列主义、研究党史与整风运动的开展。到达陕北后,在党中央与毛泽东号召下,党内兴起了学习马列、研究党史和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热潮。1941年到1942年,中共中央编辑出版《六大以来》、《六大以前》,用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建党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这两书共收录毛泽东的著作近百篇,是党宣传毛泽东的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四十年代初的整风运动是党内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清算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使全党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典范。

(四)特定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三十年代末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日趋式微,并最终于1943年解散,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客观上推动了党对确立党内指导思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国内,国民党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大力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大肆攻击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企图从根本上取消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党在政治上突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政治思想上树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反击国民党猖狂进攻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可以说,中国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孕育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产生。

二 1942—1944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时期。

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做出积极贡献。1941年,张如心相继发表《论布尔塞维克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等文。张如心提出“毛泽东的思想”一词,这已涉及到毛泽东思想的命名问题。

党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做出巨大的贡献。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王稼祥纷纷发表文章,宣传毛泽东的思想在我党思想理论中的领导地位。其中,王稼祥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该文首次出现“毛泽东思想”概念,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塞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王稼祥在全党酝酿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作为首创者的贡献是应充分肯定的。从此,“毛泽东思想”概念逐步为党内同志的普遍认同与接受。

这一时期,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存在如下特点。首先,在命名“毛泽东思想”概念时,把毛泽东思想视为毛泽东的思想。张、刘、王的文章行文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经常共用,且用意相同。这样的认识今天看来并不妥当,可是当时形势下,这却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是树立毛泽东领袖地位,树立毛泽东的思想在党内思想理论中的领导地位所需要的。难得可贵的是,王稼祥还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二十二年的革命实际经验联系起来,这包含了“毛泽东思想”是吸取全党经验教训的成果、是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意思。当然这种认识是不自觉的,更没有进行理论提炼与升华。其次,在命名“毛泽东思想”概念时,初步指明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特征——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已有一定理性认识,触及到毛泽东思想本质特征问题;刘少奇使用“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一词;王稼祥则明确把毛泽东思想看作“中国的马列主义、创造性地发展了的马列主义”。这些表述肯定了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已从理论上总结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命题。第三,在命名“毛泽东思想”概念时,初步指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王稼祥说: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这隐含了毛泽东思想是运用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研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总结提炼出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的思想。同时,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在与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与党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产生、发展与成熟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群众路线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被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新闻传播工作的本质就是群众工作并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将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就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剖析、梳理,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学术意义等内容的研究,充分认识到毛泽东新闻思想对做好我国新时期的新闻工作具有的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从而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并寻找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毛泽东新闻思想 群众观 研究概况

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国内相关研究已从多角度展开。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著作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丁淦林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窦其文著的《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和郑保卫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等。代表性的论文有童兵教授的《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要点之三》、刘国云《试述毛泽东关于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等等。本文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毛泽东相关经典原著及重要讲话、相关文件及文献选编、有关“群众路线”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硕博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等,这些都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提供了系统而又可靠的原材料。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一、研究现状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党的新闻传播事业是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毛泽东同志极度重视新闻传播事业的群众性。从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新闻思想的确立到现在,国内学术界一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相关著作、论文和文章的梳理大体观点归纳如下:

1、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历史渊源的研究

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著作都是论述毛泽东同志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1945 党的“七大”时期,“群众论”是由毛泽东创立的,他强调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著作、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办报实践与报刊思想、新闻教育、自身的新闻实践这五点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主要来源。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我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理论基础。童兵认为,中国共产党党报学说和新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和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基本内容的研究

(1)党报必须走群众路线,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重视为无产阶级服务。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全党办报” 集中体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原则,1957 年6 月14 日,毛泽东指出“在世界上存在着经济区分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徐占焜《新闻工作的灯塔—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笔记》一文中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最显著的标志。”

(2)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假话一定不可讲。有一分说一分,反对弄虚作假,‘不偷、不装、不吹’,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不可修改的根本原则。” 新闻传播必须讲真话,拿事实说话,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唐玮鸿认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态度。新闻界最大的危险是讲假话,新闻界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胡正强认为,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第一原则和进行媒介批评活动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当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办报路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使得全党群众路线最终形成。1948 年4 月2 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讲到:“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才能有生气,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未能贯彻实行群众路线。”唐维红认为,毛泽东在新闻实践中高度重视群众的感受和创造、强调要坚持依靠群众办报。刘国民认为,党报要反映群众,又要群众自己反映自己。童兵教授认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引入新闻传播活动,实行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这个方针,报纸与党的生命息息相关。

(4)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贯追求。毛泽东新闻思想历来重视通过新闻手段反映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文风问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强调新闻工作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反映生活、了解群众,写出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新闻报道。试想如果当今社会中缺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思想,那么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会越来越少。

(5)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毛泽东所提出的一些新闻观点,使我们侧重从群众的角度来认识党的新闻事业的功能、作用、工作特征与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认识。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包涵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群众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创造集中起来进行总结和传播。1942 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郎劲松和童兵教授《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一文中认为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吴廷俊认为,党的新闻工作要求新闻工作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取得经验,贯彻群众,指导工作。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从报刊要鼓动群众的热情、联系群众和教育群众、贴近群众的阅读习惯、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号召群众和反应群众、群众因素纳入评价标准等方面详细的论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

(6)鲜明生动的报道文风,提升群众认可的艺术。毛泽东沿用马列主义文风教育广大宣传工作者要改进文风,抛弃空洞、干瘪的语言。彭焕萍《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以人为本的受众观》中认为新闻报道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形式贴近群众,重视受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并吸引广大群众支持并参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出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再次提倡新闻报道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3、对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学术意义的研究

(1)突出历史地位。唐维红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实践证明。朱清河认为,群众办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闻宣传战线中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工作光荣传统和作风,是“全党办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郑保卫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经验与传统的集中概括,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朱清河认为,“‘群众办报’在新闻传播领域及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表征着现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基本特质与核心属性。”

(2)强调现实意义。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强化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坚持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群众观。乔尚云《坚持毛泽东新闻思想和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和新闻的党性原则初步探讨论述得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博大精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少兆在《毛泽东新闻思想浅识》一文中试图对毛泽东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以及论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等方面进行探析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力丹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视角不能着眼于行业化的新闻传播,而是需要通过新闻媒体加强政治性的宣传。杨祖恩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二、研究不足

1、研究单一,不够全面

目前,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并没有系统的涉及毛泽东新闻思想,也没有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历史形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更没有完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体系,甚至有些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2、纵向研究,不够深入

从目前研究程度上来看缺乏对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大多只是立足于实践,或者仅仅只是研究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未作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概括。

3、缺乏独立性、针对性

部分研究与毛泽东政治工作思想交织在一起,研究的独立性、针对性不够,未能突出新闻思想研究的独特性与个性。这些文献成果为我们进一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改进的地方。应力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力求整体、全面、系统研究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首先,可以从中国新闻学术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学术体系的高度探索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学术地位视角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背景,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下去,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更为深入。

其次,研究视线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毛泽东本人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而是要扩展到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对毛泽东的影响、探讨他们的新闻思想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贡献等方面。

最后,应该用毛泽东新闻思想去回答现实问题,挖掘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改进新闻文风,进行新闻队伍建设,更好地联系中国新闻事业实际,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新闻报道更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这些不仅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的课题,而且需要用毛泽东新闻思想给予回答。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党的新闻思想的全球视野,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新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独特魅力,发出诱人光芒。它在革命战争与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指导着中国不断前进,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上、下)》[M].新华出版社,1983

②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③窦其文:《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④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⑤郎劲松、童兵,《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⑥童兵,《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之三》[J].《新闻与写作》,1993(8)

⑦童兵,《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贡献—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盛纪念毛泽东班辰100 周年》[J].《新疆新闻界》,1993(8)

⑧徐占焜,《新闻工作的灯塔———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笔记》[J].《新闻前哨》,1997(4)

⑨胡正强,《毛泽东媒介批评实践与思想论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2013年元月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专科):

时间专业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高等数学(一)(00020) 企业会计学(00055)大学语文(0472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物流管理(02022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电子商务(0202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工商企业管理(0202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相关期刊更多

毛泽东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毛泽东思想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