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务劳动;性别差异;分配不均

摘要:关于家务劳动概念的范畴、家务劳动是否存在价值以及是否应为其付酬,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家务劳动在家庭内部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分配不公平现象,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家务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D669.6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9)02-0073-06

从经济学角度对家务劳动的概念、价值、性别分工不均原因的研究,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现了相关的学术文献。1974年Ann Oakley发表的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在社会学领域得到认可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家务劳动作出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中国学术界关于家务劳动的专题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化的论证以及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研究之上。

一、家务劳动的概念

理论界关于家务劳动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关于照看孩子是否属于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否有价值,应该是有酬还是无酬劳动也存在着分歧。

(一)家务劳动的定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家庭中存在着自然劳动分工,其基础等同于具有不同生产方式的社会劳动分工。Yanagisako和Collier认为,家务劳动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家庭的还是公共的、生产还是再生产,是家务劳动清晰定义的基础。众多学者认同家务劳动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基于女性生产、早期哺育的“自然的”、“家庭的”、有性别分工的活动。经验主义者则从实践角度对家务劳动作出了定义:家务劳动是一系列的任务,按每天的、每周的、偶尔的来划分,包括:每天的――准备三餐以及餐后的清洗;每周的――整理和清洁房子、洗衣服;偶尔的――日常用具的保养和修理、装饰和车辆保养。并将家务劳动分为“男性气质的”(如传统的整理院子、修理房屋以及车辆的保养)和“女性气质的”(如做饭、清洁、洗衣服以及购物)。但经验主义者的定义并没有包含情感工作和性工作。

到20世纪90年代,有很大一部分学者把照看小孩、情感投入纳入到家务劳动的范畴内。这一时期,家务劳动被广义地定义为:所有包含在家庭内部(有时在外部,而为了家庭)无报酬的劳动,如做饭、清洁、洗衣服、照看小孩、购物、开车等。家务劳动会随着人的生活轨迹变动而变动,第一个或两个孩子的出生会使家务劳动发生很大的改变,其不仅由夫妻完成,邻居、朋友、孩子都可以完成部分或全部。家务劳动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但脑力劳动部分是不容易被观察的。

中国学者关于家务劳动定义的研究比较少,并没有对家务劳动的性质作深层次的探讨,大部分学者认为家务劳动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完成生育职能、履行赡养职能的服务性活动的总和。朱梅、应若平对农村妇女“家务劳动”作出了广义界定:农妇“家务劳动”是指农妇从事的为家庭无偿付出的非货币化劳动,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家务杂事,还包括经营承包地的劳动中用于家庭自用的那部分劳动成果所对应的劳务。

(二)价值确认和计量

关于家务劳动是否存在价值、是否为有偿劳动的争论,在早期以日本为代表。19世纪60年代,矶野富士子在“妇女解放的混迷”中从提高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承认妻子独立人格的角度出发,指出“尽可能使主妇劳动不仅有用,而且亦生价值”。中川淳则认为“家事劳动之无偿性”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其不产生任何的价值”。相反,有地亨则主张从经济学以外的观点来评价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为无价值的,乃是经济原论上的问题,不可因妻之家事劳动不生价值,即断言妻之家事劳动为无偿劳动,不能获得金钱的评价”。Beck-er则充分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认为“把家务劳动同样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象商品和服务那样的组成部分,现在是时候了。花在家务劳动上的大量时间表明,家庭生产在国家的生产总值中都占有可观的百分比。”

中国台湾学者林秀雄认为,家务劳动虽然“为商品交换社会之外之私的劳动,不具有商品交换社会之经济价值”,但从法学角度否定了家务劳动的无偿性,认为“应为家事劳动寻求一给予适当评价之途径。”其他学者如沙吉才、夏吟兰、刘茂松等充分的肯定了家务劳动的价值。沙吉才认为家务劳动“凝结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结晶,因而它也是有价值的。”同时,“作为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过程中的追加劳动构成社会总劳动的必要部分,家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同样是社会总价值的一部分。”刘茂松教授则从经济学家角度更加深入地进行了分析,认为家务劳动具有边际价值、替代价值和家庭内部交换价值。

关于家务劳动的计量,由于其范畴的不确定性、量的模糊性,缺乏质的比较,在计量方面存在许多操作性的困难。在英美,20世纪后期就如何衡量家务劳动的生产价值提出过几种解决措施,包括将之与一位全日制的仆人的工资相等;列出一位家庭主妇的所有活动,然后在货币经济中找到与每一种活动最接近的专门的职业,进行二者的工资级别的比对;或者使家务劳动的价值与家庭主妇走出家庭从事一份全日制工作所挣的工资相等。但这些做法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真实准确地计量家务劳动。

二、家务劳动分配

Cowan指出,在1800年前,男人和女人都要做大量的家务劳动。她写道“如果你是个生活在1800年前的家庭主妇,你要做饭,烘烤足够的食物,你的丈夫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劈柴、谷子脱壳、将谷物弄碎;同时,你的孩子还需要照顾”。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中期,家庭内外的劳动没有区别,但工业革命使得许多重体力劳动转移出家庭,男人所做的家务劳动减少,在当时的主导意识形态下,男人主要从事家庭外面的工作,而妇女的活动空间是家庭。

在20世纪后半叶,妇女在家庭和劳动力市场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有所增加,从事家务劳动的数量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关于男性是否正在做越来越多的家务劳动(包括实际的任务和所花费的时间),家务劳动的分配是否越来越公平,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肯定了男性对家务劳动的贡献:在60年代,妇女做的家务劳动是男性的6到7倍多,现在做的家务劳动只是男性的2倍多,男性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家务劳动,尤其是在照看孩子方面。然而,Coverman和Shelley以及Cowan则认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男性所做的家务劳动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和妇女比较而言的男性的相对贡献。妇女比过去做的家务劳动少是因为现代化的家用设备(如洗衣机)和低出生率。男性并没有做到和妇女等同的家务劳动量,家务劳动只是在夫妻间进行了极小量的重新分配,大部分家务 劳动,照看小孩仍然主要由妇女来完成。Oakley指出,妇女每周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是77小时,几乎是男士每周工作40小时的2倍,只有少数丈夫会帮妻子做点家务,但这种帮忙常会被视作对妻子的疼爱,而非丈夫的责任。因此,妇女不得不在家庭和市场中做两份工作。

三、家务劳动分配不均的原因

家务劳动的分配公平就是家务劳动的分配没有性别差异。Gregson和Lowe认为家务劳动的充分分享(除性别中立的劳动外,3/5的有性别隔离的劳动被分享)预示着家务劳动的重新分配。技术发明使得妇女无需主要从事照看家庭的劳动,但妇女要想推掉家务劳动和照看孩子的“责任”,还要克服许多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家务劳动分配不均现象普遍存在,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相对资源的讨价还价能力

这一理论认为家务劳动是根据夫妻双方相对经济资源讨价还价的过程,经济资源相对较多的一方所承担的家务劳动较少。Blood和Wolfe用两种方法来解释已婚夫妇家务劳动的分配:资源依赖和资源议价。两种方式都表明男性家务劳动的参与是源于男性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资源依赖”假说认为妻子提供有价值资源的方式少之又少,虽然妻子提供的家务劳动也是有价值的,然而,能够提供更多可变现资源的一方才拥有家务劳动分配的决定权,而丈夫往往在经济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他们在决定家务劳动分配中也就具有强有力的权力。“资源议价”假说则认为、丈夫和妻子提供了不同的资源,丈夫和妻子的相对贡献是平衡的,目的是家庭利益最佳和家庭产出的高效率,而非控制或权力。但这仍然会在家庭内产生潜在的控制力和不同的交换价值。家务劳动是枯燥的,提供很少的满意感。那么,不做家务劳动的一方将会在议价时处于优势。

基于这一理论,拥有越多市场资源――教育程度、潜在收入、职业地位等在资源议价时就处于有利地位。经验主义者支持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发现,夫妻双方的收入差距越小,家务劳动分配越公平,妻子有高收入的丈夫会做更多的家务。职业地位也是可交换的资源之一,但学者们的发现却不统一:McAllister通过对澳大利亚家庭的研究,发现具有相对较高职业地位的男性所做的家务劳动较少;在美国,Deutsch发现具有较高职业地位的男性所作的家务劳动的比例更高;而另一些学者却发现职业地位对男性所做的家务劳动没有影响。关于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间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务劳动时间具有正的影响。而关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却没有统一结论。部分学者也对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效率间的关系作出了研究,Gronau认为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效率间呈正相关关系,但Graham和Green却得出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家务劳动效率间呈负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妇女对家务劳动越不满意,进而家务劳动的效率也不高。

(二)时间的可用性

家务劳动是在做完所有重要任务才去做的事情,并且其分配要根据夫妻双方的空闲时间而定,由工作的“时间约束”,常用职业地位、每一方每周工作小时数、工作进程的灵活性,双方是否有不同的工作时间进度来衡量。关于妻子已就业的男性是否比妻子没有就业的男性做更多的家务,Goldscheider与Waite发现,对妻子就业本身而言,与男性家务劳动的参与没有联系,必须与他们相对工作时间的总量结合。妇女总的工作时间对男性家务劳动参与有正的影响,而男性的工作时间对其所作的“女性的家务劳动”(如做饭)有负的影响。若妻子和丈夫在不同的时间工作,男性会做更多的家务劳动,晚上工作的男性会做更多的家务,但对于女性来讲,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三)性别意识形态

此观点认为家务劳动是性别信仰的特定象征符号,性别意识形态对家务劳动分工决定会有一定作用:自由主义的性别角色态度会导致平等的家务劳动分工,有较少传统性别角色态度的丈夫会做更多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女性特征的家务杂事”。虽然大多数相关文献认为男性对性别角色的态度和信仰对理解家务劳动的分工尤为重要,家务劳动分配不均也体现了性别不平等,但也有学者发现男性对家务劳动是否应在双职工家庭平分的态度与所做的家务劳动量没有联系,有时妇女的态度比男性更具有决定性。

(四)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Fuwa和Cohen利用Chang对于妇女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定义,通过在33个国家相关数据的分析,研究社会政策对家务劳动分工的影响,发现旨在缓减性别不平等和工作家庭冲突的社会政策对夫妻家务劳动平等分配有积极的影响。在不考虑妇女个体特征的情况下,消除性别差别的政策和双亲社会抚养政策,会使家务劳动的分配更公平。传统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社会环境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对家务劳动决定的影响。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家务劳动和工资的关系

关于家务劳动和妇女低工资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理论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Becker的精力分配理论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精力又和工作产出进而和工资联系在一起,在家务劳动上花的功夫多,在工作上的努力就会少,进而工资也会低,甚至造成职业上的性别隔离。Bielby对Becker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在Quality of Employ-ment Surveys(QES)中发现,妇女自己报告花在工作上的精力要多于类似家庭状况的男性。他提出了另一个解释原理:妇女个体期望在家务劳动上花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每周工作日想获得时间安排灵活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时间的灵活安置对雇主来讲就是一种成本,低工资就是对这种成本的补偿。

Hersch and Stratton通过研究说明家务劳动对妇女的工作效率有影响,家务劳动时间和妇女的工资收入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丈夫的收入没有明显的关系。但部分学者认为,妇女做更多的家务并不是妇女低工资的原因,反而,妇女比男性做更多的家务劳动是因为家庭约束和低市场工资。

(二)家务劳动和公平感、婚姻满意度

Robinson和Godbey指出,最不受欢迎的家务劳动是洗熨,接着是每天必做的洗碗、买菜。做饭、洗碗、洗熨、清洁,这些工作是重复的、无聊的、不需要计划的,90%是由妇女完成的,男人更喜欢做一些户外的家务,汽车维修、账户管理。家务劳动的性别隔离使得丈夫认为大多数家务劳动是“妇女的工作”。有研究表明,妻子对家务分工是否公平较丈夫更敏感,男性承担家务劳动特别是承担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女性的劳动”越多,夫妻双方的家务贡献越平衡,女性对家务劳动的公平感就越强。

事实上,夫妻间的家务劳动分配并不用50%作为“公平点”,家务劳动分配的不公平感与事实上的 不均关系很小,而是源于现实中做的家务比预期多。尽管妻子和丈夫对于“公平”的看法有所不同,家务劳动分工主要通过公平感来影响婚姻满意度,男性是否参与日常家务劳动已成为婚姻满意的主要预警器。但Coltrane却认为,不公平感多数来自婚姻的其它冲突,家务劳动分工只是催化剂。

性别意识在很多方面也会影响着劳动分工公平感和婚姻满意度。当丈夫的平等意识更强时,婚姻的不满意较少,但是当妻子比丈夫更具平等主义时,婚姻冲突通常更多。妻子对家务劳动分工的满意度在没有生育前和子女离家后的阶段最高,在养育孩子阶段最低。而丈夫对家务劳动分工的公平感与满意度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并无多少变化。

(三)家务劳动社会化

恩格斯主张“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事业中”,夫妻通常接受有偿劳动的帮助或从他人(往往是父母)那里得到的无偿帮助。Cohen在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中发现美国6%的家务劳动是花钱的有偿服务,而德国不来梅的相关调查显示有1/8的家庭会使用有偿家务劳动;荷兰的一项研究发现何兰有12%的家庭支付有偿的家务劳动。

中国也有部分学者提倡家政业的发展,认为应积极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柴效武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清晰地分析对比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家务劳动社会化是用大工业生产和大社会服务的方式,使家务劳动逐渐脱离开家庭,成为社会性劳动;家务劳动现代化则是用现代化处理方式实现家务劳动的机械电器化操作。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引用前苏联经济学副博士威廉・阿扎尔《家庭和空闲时间》中的数据,说明前者是“大而专”后者是“小而全”,认为前者要大大优越于后者,提倡在家务劳动现代化的同时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李秋芳则认为要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须努力发展三个市场:家庭事务劳动力市场、家务劳动设备市场、家务劳动加工市场。

五、简短评述

Beeker认为,家庭实际上是个小型工厂,即使在能够提供各种重要服务的、生产许多昂贵商品的最发达国家里,情况也是如此:抚养儿童、烧茶煮饭、收拾住所,还得照顾病员、护理老人并承担各项辅助任务。因此,日常琐事(洗衣、做饭、清洁等)、照看孩子、老人、病人属于家务劳动都得到的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但情感投入是否属于家务劳动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情感投入并不可以划入家务劳动的范畴内,在一个家庭中,有情感投入的不仅是妻子,丈夫、孩子、老人甚至投入更多,并且这种投入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情感的投入不会因相对资源多寡、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等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投入,情感的投入是内在的、不外露的、不易观察的,是维护一个家庭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并不能将其等同于洗衣做饭,划入家务劳动的范畴。

从技术角度讲,家务劳动的计量存在很大的困难,家务劳动并没有统一的范畴、也没有规范的程序和质量标准,并且因个体家庭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际上,为妻子家务劳动付酬只是停留在理论的争辩中,而要在现实中真正实现为妻子的家务劳动的付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不仅因为计量的困难,更是因为观念转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家政业的繁荣,使得家务劳动部分的实现了现代化和社会化,夫妻的家务劳动量有了明显的减少,同时也为家务劳动的计量带来统计上的便利。但理论界有关家务劳动的现代化和社会化的研究太少,大多数文献在关注家政业的发展和从事家政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很少有人关注雇主(家庭)的状态,家庭使用有偿家务劳动的状况并不明朗,有偿家务劳动对夫妻双方家务劳动状态的影响也并不清晰。因此,家务劳动现代化和社会化对夫妻双方家务劳动状况的影响状况成为以后相关研究的一个方向。

由于生理原因和传统文化等原因,家务劳动存在明显的性别隔离,对家务劳动相关因素的研究也是在社会环境中而非人为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很难剔除掉某一影响因素而研究另一因素,所以,以往对家务劳动分配不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其结论是模糊的,甚至存在争议的。那么,系统地、整体地对家务劳动分配不均的影响因素作出研究也就成为今后研究的又一个方向。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省电信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共设立综合办公室等5个职能部室、网管中心等5个挂靠单位及11个市分公司。在用工方面,严格按照集团和北方公司的要求规范运作。公司用工分为劳动制合同工和劳务制合同工。其中,劳动制合同工为管理人员,与××省电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劳务制员工为生产人员,与××安业人力派遣有限公司(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与××省电信公司签订岗位协议。公司劳动制合同工与劳务制合同工的比例为3.7:6.3。

××省电信工会筹备组成立于2003年11月,经过前期的筹备,2004年8月26日在省会太原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省电信工会第一届委员会。共设立11个市级工会和1个机关工会,员工入会率达100%。

××省电信工会成立后,从基础建设着手,加强会员管理,尤其是对占员工总数63%的劳务派遣制员工的入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运行的模式为派遣制劳务工采取自愿的原则,加入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的派遣单位———××安业人力派遣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安业工会与××省电信工会签署委托代管协议,委托××省电信工会代为管理。电信工会按照国家规定和委托管理协议,关注、落实劳务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保障。

二、相关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沟通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防邮电工会、省总工会和集团工会有关组织劳务工加入工会的精神

,省电信工会立即组织人员,对劳务工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发现劳务输出单位--××安业人力派遣有限公司的工会组织还不太完备,所派到电信工作的员工尚未加入工会组织。

了解现状后,工会多次积极主动向公司党组汇报。公司党组领导十分重视劳务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专门召开了总经理办公会议,专题听取了省电信工会关于劳务工入会工作的调研情况汇报,研究确定了全省劳务工入会工作方案,将劳务工入会工作纳入了对各工会职工小家的建设考核之中。

同时,电信工会及时与××安业人力派遣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多次就劳务工加入工会的方式、步骤、相关管理办法等进行了沟通和协商。经过双方反复的磋商,为便于工会组织开展工会组织活动,促进基层工会电信工会的建设,达成了××安业人力派遣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电信分工会并委托电信工会代为管理的共识。

(二)大力宣传,精心组织

为扎实推进劳务工的入会步伐,省电信工会专门召开了劳务员工入会动员电视电话会议,李红斌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劳务工的主动进取精神及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维护等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会议还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对劳务派遣工会员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入会程序进行了宣讲。要求各市电信工会和机关工会充分认识劳务工加入工会组织的重要现实意义,把吸收劳务工加入工会组织当作建设和谐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尽快把他们吸收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动员会后,电信工会敦促安业工会就委托管理的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磋商,双方最终正式签署了《工会委托协议》。协议签订后,省电信工会要求各市工会和机关工会配合安业工会组织劳务派遣制员工根据自愿的原则,认真填写安业会员登记表。经过精心安排和认真组织,派遣制员工全部加入了安业工会组织。之后,电信工会又积极配合安业工会,组织派遣制会员按照民主选举的程序,选举出了安业的工会主席,对安业的工会组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工会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大部分市电信工会还将安业工会会员编入了电信工会小组,劳务工和电信的其他员工一样可以参加企业的评先、评优、培训和各种文体活动,使劳务派遣制员工充分感受到了电信工会的温暖。大家纷纷表示:以人为本、文明和谐的××电信企业文化氛围吸引他们到××电信工作,能在××电信工作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现在电信工会又积极帮助劳务工加入工会组织,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又一项平等待遇,深刻感受到了来自工会大家庭的温暖。大家表示一定要更加奋发向上、踏实工作,努力为电信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加强管理,维护权益

劳务工入会工作告一段落后,电信工会随即下文要求各市电信工会和机关工会进一步做好劳务工入会的后续委托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劳务工的权益,更好地发挥劳务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各单位主动与安业工会沟通,从政治上、感情上切实重视这支队伍,关心这支队伍,规范这支队伍,从而达到稳定队伍、加快发展的目的。版权所有

在劳务工入会后,电信工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努力把派遣制会员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明确了相关的个人会费收缴问题。依据《××省电信工会经费收缴管理办法》,安业会员和电信会员均按照本人月岗位工资的0.5%收取,用于为员工服务和工会活动;紧紧抓住提高劳务工素质这个根本,帮助劳务工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维护劳务工的合法权益。工会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配合企业行政部门搞好劳务工的教育培训。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劳务工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劳务工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制员工的福利待遇,关心劳务工的生产、生活、休息和安全。在生产紧张的情况下,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帮助大家释放疲劳,保持健康体魄。同时合理安排劳务工休息,保持正常的工作节奏,防止一些长期超负荷劳动影响劳务工的身心健康。

三、体会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用工改革 劳务工 同工同酬 内部职称评定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23-02

劳务工是中原油田为解决职工待业子女的就业问题,根据所属单位的用工需求和用人标准,经具有合法资质的劳务公司招收,由劳务公司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并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派遣到油田所属单位务工的人员。随着用工需求的增加和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近几年,油田还委托劳务公司面向社会、高校招收了专业对口、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派遣到油田所属单位务工,形成了新的用工格局和用工形式的多元化。

一、劳务工的作用

中原油田工程建设总公司是具有国家建设部认定的化工石油施工总承包一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管道工程专业承包一级、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等资质的施工企业。年施工能力15亿元以上,施工区域遍及国内19个省(市、区)及苏丹、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伊朗等国外工程建设市场。随着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施工领域的不断拓展,完成产值的逐年递增,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全面实现公司国内、国外产值各占1/2的发展战略和创建国际一流施工企业的目标,在人力资源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的情况下,公司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从2000年以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每年补充了部分劳务工,有效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完成产值、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公司现有员工2773人,其中职工1759人,劳务工1014人,劳务工占员工总数的36.6%。他们不仅在公司员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而且在电焊工、油气管线安装工、工程技术等岗位形成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成为促进公司改革发展的生力军。近几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创新劳务工管理新模式,完善激励机制,为劳务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搭建了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也为促进公司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增添了不竭的动力。

二、适应生产需要,改革用工制度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石油石化系统实行了整合重组,为了减少用工总量,压缩人员规模,1999年至今,中原油田除安排本油田复员转业军人、从高校引进少量主体专业大学毕业生外,一直没有大范围的招收职工,公司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充,人员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按照石化集团公司和油田劳动用工管理的有关规定,公司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实行了劳动用工制度配套改革,以劳务派遣用工形式逐年充实了施工队伍,极大地缓解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2000年4月,公司组建时,劳务用工256人,9年来,随着市场和施工领域的不断扩展,为满足工程施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平均每年净增劳务工85人,不仅减轻了油田待业子女的就业压力,也为公司补充了新生力量。但由于用工主体和员工身份的原因,从而导致劳务工与企业职工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公司领导站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高度,打破劳务工身份界线,对他们与职工同等对待。各基层单位也做到了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鼓励,技能上培养,营造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为劳务工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劳务工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为公司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在公司的发展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注重培养激励,创造成长条件

劳务工通过劳务公司派遣到我公司务工,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为使劳务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注重抓好思想教育,引领他们找准人生坐标,增强他们树立以厂为家意识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一是抓好入厂教育。我们给新分劳务工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介绍公司的创业史、发展史,使他们对公司的施工能力、资质等级、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树立坚定的事业心。二是开展形式任务教育。使他们认清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和公司谋求发展的任务艰巨性,树立紧迫感、责任感。三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劳务工树立“诚信守约、忠诚企业”的个人价值观念。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培养劳务工“以忠诚之心对待企业、以热爱之心对待岗位、以奉献之心对待工作”。促使他们自觉将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与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前途融为一体,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1997年到公司务工的劳务工岳中联,刚来时被安排到一线施工队从事油气管线安装工作,他总觉得与职工相比低人一等,不安心本职工作。中队领导发现他情绪低落后,多次与他交心谈心,不仅在政治上关心,而且在工作上帮助,使他深刻认识到,只要自己奋发向上,努力工作,是金子总能闪亮发光的。从此,他积极要求上进,政治上向党组织靠拢,工作上埋头苦干,技术上刻苦钻研。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和个人努力,1998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取得了油气管线安装工高级工职业资格证,还先后担任过副中队长、中队长。因表现突出,2007年被提拔为上海分公司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四是发挥劳务工参政议政作用,为公司的发展出谋献策。按照劳务工人数和相应比例,选举23名劳务工为正式职工代表,还有一名劳务工为职代会主席团成员,参与公司的重大事项表决,提出合理化建议,反映劳务工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五是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按照劳务工的个人特长,有意识的加以培养不断促进他们取得进步。电焊工曹利涛、闫斌、李超、李庆书、牛志刚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技术,我们就采用师带徒方式,安排电焊高级技师或高级焊接工程师做他们的师傅,对其身传言教,并送外接受焊接技能专项培训,加快了他们的成长步伐和焊接技能的迅速提高。他们五人都先后参加过油田、石化集团公司和河南省的电焊工技能竞赛,均获得优异成绩。李超、牛志刚曾获河南省电焊工技能竞赛第一名,闫斌获第二名,曹利涛获第三名,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李庆书在集团公司2005年度焊工技术比赛中,获得个人总分第九名,被授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焊工”称号,都为公司、油田和集团公司争得了荣誉,展现了公司电焊工的高超技能和风采。因技能高超,闫斌、曹利涛、李超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同。

四、实行内部职称评定,充分体现个人能力

2004年以前,劳务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技校居多,随着国家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也随之提高,2004年及以后到公司务工的劳务工大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但由于受员工身份的限制,部分在工程技术岗位的劳务工因没有纳入干部管理,与在岗职工相比,出现了在同等条件下,不能参加职称评定、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工的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激励工程技术岗位的劳务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工作责任感、荣誉感和紧迫感,激励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公司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07年7月,公司制定了《劳务用工人员内部职称评审暂行办法》,按照油田职称评审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标准,12月份组织对工程技术岗位的劳务工,进行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为96名劳务工评定或聘任了内部职称,评定助理工程师21人、技术员66人,对参加国家经济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试合格的9人聘为经济员,并于2008年1月按评定的内部专业技术职称,执行了相应的工资待遇。公司每年对劳务工的职称评审与职工的职称评审工作同步进行,评定的内部专业技术职称在公司内部有效,调换岗位或调出公司无效。公司在劳务工的职称评审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增强了对他们的认同感,不仅调动了工程技术岗位劳务工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

五、建立激励机制,保持队伍稳定

我公司是外闯市场的专业化施工队伍,电焊工、油气管线安装工、工程技术等人员在工程施工中是不可缺少的,而劳务工在相关岗位占了较大比例,公司现有电焊工424人,其中劳务工338人;油气管线安装工354人,劳务工206人;气焊工98人,劳务工62人;工程技术497人,劳务工254人;劳务工分别占相关工种、岗位的79.7%、58.2%、63.3%、51.1%。可以说没有这些劳务工,工程施工将无法正常进行,公司的发展将无从谈起。前些年,由于劳务工与职工在工资待遇方面有所差别,少数从事电焊、油气管线安装的劳务工,在公司学到操作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后不辞而别。其他在岗劳务工的积极性也因工资待遇问题,受到一定影响。我们发现这一苗头后,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有效提高劳务工的积极性,建立了奖勤罚懒的激励约束机制,参照职工的岗位工资标准,将劳务工的工资按照其取得的技能等级,划分为岗位工资、岗位附加工资和岗位浮动工资三个单元,根据出勤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即:岗位工资和岗位附加工资根据出勤天数发放,将岗位浮动工资与奖金合并,与工作绩效挂钩考核发放。使劳务工增强了学技术、钻业务、练本领主动性,树立起奋发向上的进取心。近几年来,在劳务工中,除极少数因工作需要划转到外单位或违反劳动纪律解除劳动合同外,再没有不辞而别的现象发生。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范文第4篇

某初中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其劳动能力,学校政教处精心策划,每周安排七年级或八年级一个班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教工指导下参加校园义务劳动: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清扫绿化景观带,打扫教学区外的公共区域;定期更换、更新黑板报、宣传栏;走读生在学生公寓模拟体验宿舍整理……后来,该校八年级多名家长相约到校,要求取消上述活动。他们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校园义务劳动,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面对这场失败的校园义务劳动,政教处主任陷入了沉思:劳动教育,学校何为?

从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文字表达来看,“德”与“劳”的育人重要性等量齐观。然而事实上,学校劳动教育有别于社会劳动培训,前者的侧重点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构建,后者是劳动技能的习得和提高。学前教育至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承载着更多“德”的功能。“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苏霍姆林斯基这些基于教育实践的论断,精辟地归纳了劳动教育的崇高道德意义。

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劳动传承是教育的起源。无论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是十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将“爱劳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劳动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政教处主任“劳动教育,学校何为”的沉思,是对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追问,值得全体教育人共同关注并为之“负重而为”,重建劳动教育生态,回归应有教育常态。

一、理念生根之为

“精心策划”“利用班会课或综合实践课”“不得不妥协”,案例中的这些词眼,昭示着普遍存在的教育现实: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应有的课程地位和育人地位,委身为德育智育的临时候补。小学、初中以及普通高中课程表中,不再有“劳动”二字,“劳动”隐身,说明学校教育理念的残缺。

劳动教育复苏,首先要从学校教育理念重建开始。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神奇力量”,坚定“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马卡连柯)的信念,向往劳动、崇尚劳动,努力将劳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活动中。

同时,作为育人工程社会引领者的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劳动教育理念传递给家庭和社会,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契机,营造尊重平凡劳动,做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氛围,凝聚各方正能量,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参与劳动的主动意识,能够劳动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为真正“成人”奠定基础。

二、课程创新之为

“到食堂拣菜、切菜、洗菜,分饭分菜到桌,分发、回收、清洗盆碗;修剪草坪、拔除杂草,给花草树木喷水、施肥……”案例中陈述的“劳动”,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劳动,也许这正是家长们强烈抵制的原因。

劳动,无处不在;劳动教育,资源无限;劳动课程,丰富多样。

请企业负责人、种植大户讲述创业故事,启示学生劳动改变命运,技术始于最基本的劳作;参观工地、工厂、种植地、养殖场,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奇迹,实现人生价值;组织诸如案例列举的狭义劳动实践,使学生享受到传统劳作对身心健康的调节功能;家校结合开展家政行动,让学生懂得劳动使家庭生活更美好、更温馨;有针对性地到行业基地参观访问和劳作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清晰完整的职业印象,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改变着劳动教育“苦脏累”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兴趣、劳动情感和劳动意识。

三、活动落地之为

案例中,家长们抵抗的理由是“超出学生整理课桌、打扫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责任’范围,超出一般学生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这场七、八年级校园义务劳动以前,该校的劳动教育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甚至在这班学生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早就退出了课程舞台。因为过去劳动教育活动长期缺位,无形推助了家长的思维定势,所以当劳动教育在今天复现时,家长接受不了,“学校百般解释,但家长们拒绝接受”。最后,“学校不得不妥协,终止了活动。”

从青少年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劳动教育就应该进入他们所受教育之列,早进入,低起点,慢渗透。学校要在全面理解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家庭情况、社区资源调研为依据,详细了解本校学生的劳动素养起点,掌握学校、家庭和社区劳动教育资源等要素,构建与本校生源实际情况相适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精心规划教育内容,从学生熟知可感的地方入手,在学生能力所及的地方着力,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生态化持续推进。

四、评价导向之为

案例中,家长强烈抵制校园义务劳动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劳动无用”功利思想作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并未真正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更没有与中、高考直接挂钩。事实上,小学、初中阶段的素质报告单上,“劳动评价”普遍是信手填写的“优”,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考评单大多也是经由“上网搜索――抄录填写――找人盖章”的程序完成,劳动含量极低。

为改善这种“约定俗成”的评价模式,需建立各阶段学生劳动素养品质标准,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科学运用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促使社会、家庭、教师、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实践、善创造的新一代生力军。

家务劳动过程及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

二、导致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添麻烦。一如:跟着洗衣服,跟着择菜,跟着擀饺子皮,跟着拿筷子端碗等,这时家长都会说: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别弄脏了手和衣服,等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这种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参与劳动的意识,在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耽误时间;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一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5)生活富裕,没必要劳动;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用贵贱来区分;

(8)家长养育观念的狭隘性;

(9)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10)家长劳动教育没有持续性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多的追求了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很满,没有时间安排劳动课,锻炼课,没有大面积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扫除,由于人生安全问题,学生还没有擦玻璃的经验,技能及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成才观和用人观对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主流观念的陈旧,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婴儿刚出生经常有不会吮吸母亲的乳汁而饿哭的现象,为了生存婴儿每天学习吮吸妈妈的乳汁,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尽早的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长要起到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各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3、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自理性劳动。

4、家长随时树立孩子的劳动自信心。

5、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劳动实践

四、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适当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劳动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切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与劳动实践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够深远。即使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使关系和谐

5、劳动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给国家减免。

相关期刊更多

农家书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家庭服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物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