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第1篇

(一)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技术教育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农村中学,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不同地区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实践课程,既可以深化农科教结合,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基本技能培训,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一技之长。

从课程本身看,由于地区情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国家没有推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很多的教材都要通过校本研究来实现。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广大教师从“书本知识”型向“一专多能”型发展。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普九的需要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有利于初中学校学生巩固率和毕业率。众所周知,初中毕业生不可能都升入普通高中,其中一部分要就读于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劳动实践课有利于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将来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进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商业经营、企业管理、手工技术、农业技术等等。把这些鲜活的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改革的结果。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在校除了接受正规义务教育外,还学到了初步的生产技术。城市学生将来可以为职业教育打基础,农村学生回乡后可以凭科学技术致富。劳动实践课本身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学科知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找到新的兴奋点,同时可以转变家长观念,支持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学到一定的适用技能。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发展学校特色

培育办学特色是近年来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亮点。加强实践场所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使初中学校成为为上级高中输送合格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正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一项计划性、目的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劳动实践又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学校的特色。实践证明,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研究有利于发挥“科研兴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课程改革中,许多学校由于深入开发劳动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理论上深入探索、实践上大胆尝试,使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

(四)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实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初中学校是学生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分流的第一个节点,每所初中学校都应该面对这个事实,不应把升入重点普通高中作为学生的唯一出路,而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道路。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空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里有充足的工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资源,农村有充足的自然资源,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采集与加工业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既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又能形成初步的职能能力,为他们将来接受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是直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最佳途径。

(五)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提高学生素质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学毕业生中的一部分将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将决定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知识学习是满足不了经济建设需要的。改变重知识教育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形成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很有必要。通过开设劳动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生产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一些初步的劳动生产知识,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调查表明,多数中学生毕业后想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但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学会基本的劳动技术,缺少管理学知识,往往是有创业热情,缺少创业本领,有的农村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种植、养殖、管理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致富的进程。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技术课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正是他们未来成长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主要渠道

(一)加强领导,形成保障机制

学校和地方联手,成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管理的双重组织机构,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规划之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调动教学、后勤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广大教师要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并确保学生安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劳动实践行为。重点建立《劳动实践场所管理制度》、《学生劳动实践课备课上课制度》、《劳动实践课专业教师聘用制度》,保证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要求得到落实,管理人员得到保证。劳技课教师可以采用本校培养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方法解决。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所需资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与当地政府、企业、乡村联合开发共同使用,互利互惠。场所建设应以技术含量高、规模适当的原则,避免重投入、轻产出的情况发生。

(二)挖掘资源,丰富活动载体

结合当地资源情况,综合开发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项目。

挖掘校内资源。部分学校原来有校办工厂的,可以通过增加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直接用于劳动实践活动基地。职业教育中心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与基础教育共享,对中学生开放,定期组织中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有锻炼技能的机会。

依托企业资源。一般学校的周边企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很多,需要我们去开发与利用。如,农村的生态保护区、家禽饲养场、农作物深加工等,城市的各种企业和商业网点以及服务行业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与这些单位签订实践合同,将其确定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

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解决教育人才问题。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管理教学和专业技术培训,选派素质好、懂技术的教师到劳动实践场所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让这些教师在职务评聘、工资、福利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特殊实践活动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三)精心组织,保证教育效果

学校要把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劳动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保证实践课程学时。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各年级开足劳动技术课,为实践课开辟专用学时。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实践资源,全面测试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教学检查要将劳动技术课的备课、上课、测试等列为必查内容。

合理安排实践课内容。按照地方特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内容,共同课程可以选取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管理技术科学、经营技术。专业课程方面,农村学校可以重点选择农业技术教育内容,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场所进行劳动实践。城市学校可以选择手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网络工程技术、商业经营管理等内容,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开展劳动实践理论研究。学校要有计划地利用教育科研手段,加强对劳动实践课程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实践课程教育教学论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结合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使用。

(四)科学管理,提升“三个效益”

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实践场所要发挥好作用在于实现“三个效益”,即育人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育人方面讲,劳动实践场所本身就是教育基地,管理得当,使用得当,其育人效益是不言而喻的。从社会效益看,发挥劳动实践场所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既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提高学校声誉,带来可观的办学效益。从经济效益看,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作用,可以直接为学校带来经济收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促进学校发展。劳动实践课程的开设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保障措施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第2篇

就目前农村劳动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在劳动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上,不是按学生年龄特点、知 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部分教师在处理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的教学关系上,不是有所侧 重,而是平均用力。这就违背了新形势下劳动课教学的自身特点,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劳动课教学的任务。鉴 于此,笔者认为,要上好劳动课,除了依据劳动课的自身特点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 的生理心理特点、年级层次、知识水平以及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和了解程度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热 情地参与学习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兴趣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 ,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 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兴趣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 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 活动评比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 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赖性减少,许多 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兴趣”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 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 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 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 ,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 重于引导:①教师应注意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 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 ,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 ,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 现象。③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 定,决不允许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 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在低、中年级段获得的各种能力正促使他们朝着“自强”的方 面发展,他们已不愿听教师“多余”的“唠叨”,对教师过多的“指手划脚”表示厌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一些学生在操作、设计能力方面常表现出超越教师想象的可喜情景。为此,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能力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在指导思想上,应本着培养学生“自强”、“创新”能力的原则,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指导教师要注意做到:①充分做好后进生的促进、转化工作,给他们以 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迅速捕捉,给予肯定,并使之发 扬光大。②指导实践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年级进行同一个活动主题的劳动实践,也要避免“一 刀切”的标准。各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其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活动的主题确 定后,要围绕着活动的主题进行分类施教。只要使学生在相应的年级段里受到应有的教育,掌握需要掌握的劳 动技能,便算是达到了教学目标,切不可求全责备。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点较为成功的尝试。如,为了配合 小学高年级的劳动课教学,我们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六·一”前夕,设计了一个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 体的“争创勤巧队员”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各自发挥一技之长,规定在一个星期天内每人拿出代表自己最 高水平的一件小制作,向“六·一”献礼。在所有参展作品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男同 学精心制作出搓洗板,有的女同学巧手织出柳编工艺品;有“高才生”改制的气补塑料枪,也有一般学生费了 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的粗糙的刀刻木制品。展览桌上,每一件小制作都凝聚了学生们的心血,令人喜爱,学生 们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这次实践活动出现了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喜人场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第3篇

一、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1.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生存体验、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一直坚持“体验、创新、感悟、成长”办学理念,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地采取“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堂走进生活,从书本走向实践”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灵活性、系统性原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六大类60多个项目,组织市区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等劳动实践体验及工艺学习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始终保持有序、有效、安全的运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做实研学实践活动

我市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特别是市中小学劳动基地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充分挖掘美丽地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白茶文化、安全体验、职业规划等六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成就梦想,精彩飞扬”、“我自护我平安”、“祖国在我心中”、“白茶故里可爱家乡”、“以孝扬善以爱抒情”、“手拉手共成长”、“我体验我健康”、“公益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等九条线路,这些线路集观光体验、求知习艺、民俗风情为一体,研学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实践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保障劳动教育开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各校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课排进课表,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白琳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并推广使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及班队会课进行有机整合。

2.将劳动教育融入活动课程。全市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特点,开展“劳动节”“科技节”活动。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生根发芽,使校园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发百人鼓号、茶艺表演、鱼灯表演、书画、舞蹈、剪纸等30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促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氛围。

3.打造“开心农场”,增长基本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种植园、地理园等劳动实践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如:白琳小学利用闲置的完小校园开辟“红领巾农场”,学校的菜地由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收获,课余时间可邀请家长入校一同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边角音旯地块,开辟校内红领巾种植园,成为城里孩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畲族学校本学期开始办起了“畲药种植园”……学校努力通过种植园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与基地作物的田间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劳动锻炼与生产实践基地,成为师生交流劳动经验的实验基地。

4.建立劳动志愿服务队,增进实践体验。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培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创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学生劳动技能体验

活动是数育的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五结合”,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服务”。例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红领中走进社区环境保洁活动;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苗圃养护活动及“我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植树活动,组织开展“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等。

2.结合“三好”厚基教育活动。制定适切得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活动综合评价,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范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第4篇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更快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初,县进修学校的领导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平时教师们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及时讨论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日趋完善,我们全体师生会为完善规范校本课程而努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当我们在活动中,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时,深深明白了“一杯水、一桶水”都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反思,不断地充实知识、研究方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大家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程理念的全新认识与理解,提高了大家执行新课程的自觉性,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旨。大家都成为新课程的学习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心灵能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实践操作、分析问题、综合表达、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下面,谈谈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感受。

1.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碰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而采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为最终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导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通过分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实际应用设计学习和社会考察学习,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活动的初步能力,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长社会沟通能力。

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校还在社区服务方面,安排了适合各年段学生的社区服务实践项目,通过社会参与性的实践学习,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也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增长了解社会的能力。

2.劳动、信息与技术教育方面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我校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做了些有益探索。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劳动的兴趣和态度,把德育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渗透在劳动教学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

1.要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综合知识与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长缺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

尽管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十分关注,但他们往往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心满意足了。不少家长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让孩子轻松一下,调剂一下,不是正科,不支持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课改反思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前一阶段工作尽管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少,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之间怎么整合,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我们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是以主题活动和小课题研究为主的,但主题活动和小课题研究也不能随心所欲。怎样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课程资源把内容系统地组织起来,还需要很多人花大量时间来探索。

2.评价难度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 实习 劳动法

作者简介:刘绍奎,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教师,江苏苏源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高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兼具学习和工作的双重任务,导致在司法实践领域,基本认为高校实习学生不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高校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不适用劳动法,而是适用民法通则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这种司法实践态度不仅会严重损害实习学生的利益,而且会损害实习单位和高校的利益,甚至会从根本上大量减少高校学生获取实习的机会,因此对当前司法实践的反思和重构十分必要。

一、高校学生实习现状

据统计,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余万人,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的规定:“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 其它专业的学生实习同样必不可少。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损害的情形大量存在。概括起来,实习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表现如下:第一,人身伤害之痛。据统计,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相关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即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也仅占13.9%,而选择忍气吞声者占86.1%。 第二,不当岗位之痛。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获得与其专业相对口的岗位,极个别实习单位会安排实习学生在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场所或高毒、易燃易爆的岗位实习。第三,加班加点之痛。部分实习单位在工作中,往往要求学生加班加点,任意延长工作时间。 第四,廉价劳动之痛。实习学生能够在实习时能够获得一定报酬的情形更为少见,即使能够获得,报酬的数额也十分少, 高校实习学生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廉价劳动力的代表之一。

二、对高校实习学生法律保护的不足

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是多样的, 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法律对高校实习学生缺少有效、全面的法律保护措施。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实习学生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诸多学者、司法实务人员以前述规定为依据,否认了学生的劳动者身份。认为高校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是课堂教学的校外延伸,是属于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实习学生仍然是以学习为主,不是以打工获取劳动报酬为目的。学生的身份并未因在实习单位工作而有所改变,实习学生虽然也是向实习单位提供一种劳动,但并不能理所当然地就将实习学生视为在实习单位的劳动者。虽然,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要服从实习单位的管理,但这种管理只是学校委托实习单位对其进行指导和管理的一种延伸。 因而高校实习学生不具备《劳动法》规定的独立劳动者身份,学生实习打工与用人单位不构成劳动关系。在更多的时候,司法实践中往往将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之间关系认定为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

(二)劳务(雇佣)关系下高校实习学生的保护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如前文所述,司法实践中往往将高校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界定为劳务或雇佣关系,本文认为这种认定存在一定的不妥之处,并导致对实习学生进行的保护明显不足。

1.高校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应被认定为劳务关系。本文认为,将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认定为劳务关系,不符合劳务合同的基本特征,原因如下:

(1)实习单位与高校学生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劳务关系的主体之间仅仅存在财产关系,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的性质。但高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有权同时亦有义务对实习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在存在隶属关系而非平等关系的情况下,认定高校与实习学生之间为劳务关系显然不妥。

(2)国家对高校实习学生存在多种干预规定。劳务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更多地体现意思自治原则,属于私法调整的范畴,互相间的权利义务基本由当事人之间协商确定,国家一般不予干预。为保护高校实习学生的利益,国家的不同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实习学生的实习进行干预影响。如《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规范企业接纳在校学生实习和勤工助学活动的通知》等,均包括了大量的高校、实习单位应当承担的义务。不同管理部门对高校实习活动的大量干预,与基本不受干预的劳务关系存在本质区别。

(3)高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时间要求。劳务关系条件下,劳务提供者从事的劳务是用人单位的临时发生的劳务,不具有稳定性。高校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工作一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工作时间。

(4)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致人损害应承担直接责任。由于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在实习学生履行职务过程中对第三人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实习单位一般应承担直接责任。这与劳务关系中的劳务提供者造成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完全不同。 2.认定高校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存在雇佣关系无法保护实习学生的利益。劳动关系作为雇佣关系的一部分被劳动法单独调整以后,传统的雇佣关系并未因此完全消灭,其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如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主体的构成范围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不同、实现目的及重点不同、劳务提供者的待遇不同、工作时间规定不同、风险责任负担不同等。将高校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认定为雇佣关系,无法保护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主要体现在雇佣关系条件下,实习学生无法获得工伤赔偿、学生的工作时间等无法获得保障等。另外,实习学生在雇佣关系条件下,依据过错责任原则主张赔偿责任存在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困难,如举证困难、获得赔偿难等。而且,由实习单位承担过多的赔偿责任将会减少甚至取消学生的实习机会,从根本上损害高校学生的利益。这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三、对高校实习学生进行劳动法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认为,将高校实习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不仅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基础,而且具有操作程序上的可行性。具体理由如下:

相关期刊更多

农家书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家庭服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物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