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跌倒评估预防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疾病外,大多年老体弱,机体功能不健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应增加,如发生意外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并且容易导致医患纠纷或医疗事故. 虽然跌倒的预防措施已经得到不断发展,但跌倒仍然是困扰护士的主要问题之一。

1跌倒的危险因素评估

1.1年龄年龄是跌倒危险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报道,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而且跌倒概率随年龄递增,80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2]。

1.2神智 此项改变是导致跌倒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的神智改变有:意识模糊、定向障碍,但记忆障碍、理解障碍也显著增加了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

1.3跌倒病史 有跌倒史者,可预见其跌倒危险增加。

1.4药物 作用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被公认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1.5自主活动疾病因素如衰弱、病理步态不稳、下肢活动受限、共济失调等动作协调障碍,都是跌倒的相关因素。

1.6生理因素老年人由于衰老因素影响,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躯体疾病的急变是发生跌倒的常见因素。

1.7其他 频繁如厕(如腹泻、尿急)、地面潮湿、睡高床、着长裤、大鞋也是跌倒的相关因素。

2 预防跌倒的护理干预措施

2.1安全护理 高龄危险患者,首先应采取预防对策,对患者采取适当的个体预防,关注个人需求,使护理策略更加灵活[3]。

2.2病情观察 意识模糊或定向障碍的患者须在护理人员视野内,或家属陪伴左右,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对那些记忆障碍的患者要加强环境介绍,选择醒目标志,能起到警示作用和便于患者记忆。

2.3环境设施 有跌倒既往史患者,应鼓励患者恢复其运动功能,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在环境方面,应重视洗手间及床头配备报警装置。夜间有地灯照明,床边配有床档。

2.4用药护理 对使用可能增加医院内跌倒危险药物的患者,服药后仔细观察不良反应,还要尽可能限制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选用药物时,应遵循老年人特性,首选副作用小、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剂量要动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5健康教育对活动受限的患者,除了要协助肢体功能锻炼外,还要向家属重申患者活动能力障碍、《住院老年人意外事件防范告知书》及要求监护人签名表示理解、支持、配合院方进行治疗、护理等措施。

2.6针对性护理 加强巡视,仔细观察,重视患者的主诉,解决不安全隐患。落实8∶00~20∶00每2h巡视记录1次,20∶00~8∶00每小时巡视记录1次,一级护理每30min记录1次,尤其要加强床边交接班与书面交班。

2.7其他措施对有特殊排泄要求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其接近洗手间的床位,保持地面干燥和搀扶易跌倒患者定时如厕或送便器。包括尽量调低床的高度,患者经常需要物品放于随手可得距离内。另外,衣裤合体、鞋合脚及提醒患者穿脱裤宜坐位进行。

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护士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掌握熟练操作技能,有针对性的加强看护,更要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将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应对措施

跌倒是指在患者行走时由于外部原因,身体短暂脱离地面,然后坠落到地面,有资料显示目前住院患者跌倒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地增加[1]。跌倒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如何更好地预防跌倒以及跌倒后的应对措施是现在义务工作人员面对的问题。笔者总结了2010年1月~2010年6月中收治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195例患者,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年龄15~102岁,平均68.5岁。195例患者有15例跌倒患者,病房跌倒患者6例,走廊跌倒患者3例,卫生间跌倒患者5例,治疗室跌倒患者1例。夜间跌倒患者9例,白天跌倒患者6例。跌倒后,手腕骨折2例,轻微擦伤6例,轻微脑震荡5例,其余2例无明显伤害。

2 全面评估患者

首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确定患者是否有跌倒及潜在跌倒的高危因素,使患者及陪护人员事前了解患者的情况并掌握预防措施,确保住院患者的安全[2]。

患者跌倒危险评估量表的危险因素,并给予评分:各项之和0~24分为轻度危险;25~45分为中度危险;≥45分为高度危险。根据不同的患者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Morst跌倒量表略。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在家或住院有无跌倒病史,最近3个月内有无跌倒记录;②不稳定的步态或不平衡的坐姿,步行时是否需要帮助;③接受药物治疗,患者是否使用了引起头晕、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④患者有无肢体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⑤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受损,如意识混乱、意识恍惚、烦躁不安、焦虑等;⑥有无多一个医疗诊断。

3 护理措施

3.1  基本环境措施:①将信号灯放在患者随手可及之处,并向患者示范其用法;②患者常用物品放在患者随手可得的距离内;③尽量调低病床的高度,对可以活动的病床固定好床脚刹车;④加强巡视,及时给予患者帮助;⑤在浴室、马桶附近装上扶手,浴室内置防滑垫;⑥病室地板保持干燥,通道、楼梯处应避免堆放杂物,保持通畅,设置地灯照明,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安置床边灯;⑦病室的环境应该规范化。

3.2  对轻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轻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患者的跌倒多属于意外跌倒[3]。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区环境的宣教,让患者尽快熟识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及环境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解决,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陌生感。指导患者注意起居安全。

3.3  对中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中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服药可引起共济失调、体位性低血压等,使用镇静药时,减少活动,教会患者如何避免意外发生,使患者了解药物性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都得到防止跌倒的相关知识。当患者自感不适或夜间起床时应该叫人帮助,劝说男患者夜间使用尿壶排尿,外出时应该有人陪同。步态不稳的患者,应使用拐杖或轮椅。

3.4  对高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高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下床或离开病房。应该加强巡视,还在床头挂上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以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时刻警惕,并进行交班[4]。患者应有24 h的陪护人,帮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无法起床者应在床上大小便及沐浴更衣,能起床者可在床旁设移动便椅,防止跌倒。对烦躁的患者,应上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

3.5  对老年患者放跌倒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老年患者是最容易发生跌倒现象的,这是因为本身年龄大了,身体机能在衰退、协调力在下降,老年人的疾病也是导致跌倒发生的重要因素,如老年痴呆、帕金森、冠心病等。对于老年人的跌倒预防及护理要评估到患者的年龄、疾病、精神状态、家人陪护情况、自理能力、既往病例、药物评估等方面。护理人员应特别提高警惕,对于活动不便或者少于家人陪伴的患者要多加注意,建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尽量不要让患者身边无第二人存在。

3.6  心理护理:患者住到医院后,心理难免产生落差,对于疾病的恐惧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造成谨慎恍惚,加大跌倒的发生率。护理人员此时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也可进行同病室里病友间的相互交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告知疾病的状况,家属陪伴的重要性。

3.7  夜间护理工作:很多跌倒现象会发生在夜间,这是因为患者夜间意识比较涣散,定光比较昏暗,夜班值班护士少、工作量又大,加之患者本身可能由于羞怯、性别等原因不愿麻烦护士,就造成了在夜间护理不足的情况。夜间要维护与白天相同的护理质量要求值班护士要有高素质的护理水平,在排班时适当的调整合适的值班人员数量[5]。

4 讨论

患者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与其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原有的自理能力、用药等有密切关系。对患者防止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加强病房管理、采取健康教育、按危险程度护理,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跌倒的发生,减少因为患者跌倒而造成的医疗纠纷等,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住院患者的安全防护应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护理之中,管理者应把患者安全护理放在首位。建立护士长安全检查制度,要求护士长对所辖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症患者的安全通过护理查房能够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病房的呼叫系统、地面、床的滑轮及位置、浴室等环境设施、患者行走路线扶手的稳定性、助行器、夜间照明等环节每周进行1次详细的检查,发现并解决各种隐患问题。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护士安全管理的意识,做到常抓不懈。

5 参考文献

[1] 陆芳芳,詹秀珠.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7,11(1):22.

[2] 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23(1):22.

[3] 屠新丽.对住院患者实施跌倒风险评估和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4(1):29.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危压疮;护理;管理

骨科患者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防治压疮是基础护理的重点,也是棘手的问题[1]。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护理质量的成效,本文就骨科高危压疮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骨科住院申报高危压疮的患者154例,髋部骨折78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35例,多发骨折3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4例,合并高血压68例。男64例,女108例,年龄20~100岁,平均年龄86.88岁,平均住院天数25.19 d,Braden评分8~12分。

1.2方法 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探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是目前护理界正在采用的方法,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其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部分,总分为6~23分,得分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18分为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

1.2.1评估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目前一致认为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高危人群的拟定是根据英国皮肤及伤口护理中心和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共同拟定的[2]。

1.2.1.1入院评估 要求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务必在2 h内将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不仅进行Braden评分,同时进行其他护理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汇总记录在护理记录上。

1.2.1.2住院期间评估 对于压疮高危患者责任护士班班交接,各班护士加强告知、指导、评估工作,了解患者及家属对预防压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依从性。每周三对高危患者进行Braden评分,了解患者是否继续高危。

1.2.1.3手术前后的评估 患者入手术室前当班护士务必检查患者受压皮肤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与《患者交接记录单》上,同时与手术室人员交接,必要时与手术室负责的巡回护士交接。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时,病房护士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引流、切口敷料,同时必须检查患者的受压皮肤及骨突出处皮肤是否完整。

1.2.1.4转科前后的评估 患者在转科前当班护士必须进行病情总结,护理风险评估。患者由他科转入时护士按新入院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记录。

1.2.1.5病情变化评估 当患者发生病情不稳定、需要抢救等情况时,当班护士负责观察,及时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1.2.2预防措施的落实

1.2.2.1基础护理 加强患者床单元的管理,床单保持清洁干燥,浸湿后及时更换,保持患者衣裤干燥清洁[3]。

1.2.2.2告知 患者在入院时护士根据评估情况与病情轻重,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患者皮肤情况。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务必作好登记、上报、知情告知书的签字以及健康教育评估单入院时的告知签字。

1.2.2.3减压 评分

1.2.2.4警示 对于评估达到高危的患者,床头悬挂醒目的警示标识。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是高危压疮患者,护士会及时给予更换,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交替进行,护患共同努力预防压疮的发生。

1.2.2.5交接班 骨科患者大都为卧床患者,皮肤是否完整作为骨科患者床旁交接班的重点内容,每个班的护士务必认真交接,交班护士也务必将患者是否高危及时告知下一班护士,让每班护士对高危患者的情况都心中有数。科室自制了护理风险高危患者交接登记表,进行每班交接登记。

1.2.2.6记录 护理记录是护士临床活动真实依据,可为医疗护理提供最直接的客观资料。护士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及时进行护理记录。对于骨科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及时记录评估情况,动态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皮肤发展变化情况。

1.2.3高危压疮持续质量监控、持续质量改进 整个程序循环进行,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2.3.1护士间质控 责任护士在每日接班过程中发现患者有皮肤异常变化及时与交班者核实,是否有压疮发生的预警。及时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翻身、减压贴的使用、气垫床的使用、重点交接班等。

1.2.3.2病区质控 科室成立质控小组,小组组长是科室护士长,成员由科室的带教师资承担。每月有计划的进行质控项目检查,压疮检查是每月必完成的项目,通过结构面、过程面、结果面进行检查压疮预防落实情况。尤其是过程面,包括风险评估、压疮预防、压疮处理等,要求患者入院有压疮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变化进行动态评估,风险评估分值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符,高风险患者有警示标识,高风险患者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有效落实,高风险患者及时上报,有监管记录,告知患者家属压疮预防相关知识并记录。

1.2.3.3片区质控 片区护士长也根据《住院患者压疮管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检查,片区每季度至少检查1次,让各科室护士认真落实,防止压疮的发生。

1.2.3.4护理部质控 护理部派出质控人员到各科室进行护理部的质控检查。根据以上标准检查落实情况,检查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科室的整个质控分值。

2结果与讨论

本组154例压疮高危患者有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该患者经过使用压疮减压敷贴,经过动态评估、监控,在3 d后痊愈。预见性护理是压疮预防的中重要一环,在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避免痛苦,使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通过个人、科室、片区、护理部层层监控,本组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科室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后未再出现预期与非预期压疮。

3体会

压疮一直是护理学领域最棘手的问题[7]。压疮的形成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疾病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尤其压疮高危患者一经形成压疮将难以愈合,因此高危压疮的预防就成为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科对压疮防治工作已经形成了从入院、手术、出院、转科几个重点环节的主动评估、监控、总结,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认真执行各项预防措施,严格进行网上记录监控。科室护士长随时听取合理化建议,采取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预防,通过中期评估监控,及时修正干预措施,避免护理人员仅凭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程度,通过动态评估,及时发现与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对压疮高危患者的重视程度,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雪花.1例Ⅳ期压疮患者应用中药马勃的护理[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9):26-27.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护理人员滋生或外界原因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及损害性的特点[1]。ICU是收治各类危重症疾病患者的地方,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抢救仪器操作复杂、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等因素,导致ICU是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危地。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护理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2]。本文就我院ICU收治的112名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科学有效的管理对策,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并全面实施,以实施后收治的56名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有67名,女性44名,平均年龄在56.17±2.18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

(1)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所致的风险。由于ICU护理工作量大,人员缺乏,工作人员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容易导致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到位,执行医嘱错误,或者三查八对制度不严格而导致病人发生危险。另一方面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不过关,缺乏对有关的危重症疾病的经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而导致患者发生危险。(2)护理管理缺陷导致的风险。一是ICU危重症患者常建立多种管道,受患者病情、躁动等影响以及管道固定欠佳,导致管道脱出引发护理危险。二是进入ICU的患者,往往为抓紧抢救时间,而执行先抢救后签字的原则,以致各种侵入性操作未征得家属同意而引发的风险。三是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护理记录单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时间不一致、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抢救药物与医嘱不符,病情变化记录不完整甚至缺乏记录等。(3)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由于进入ICU的患者没有家属陪伴,对护理人员不能积极的信任,怀疑其护理工作质量,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所求赔偿。

1.2.2护理管理对应措施

(1)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及法律常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组织护理查房,高年资护士一带一低年资护士,结合护理病例对疑难病讲解其观察重点及护理措施等。护士长可以定期进行护理工作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合理安排班次,保证每班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强调值班护士的工作重点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2)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常见的ICU风险管理制度有危重症病人护理查房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等。利用家属探视的时间,与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ICU的规章制度并进行适当的健康宣教,以获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3)护理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护士资源分配。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因此每组配备一名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对每位患者进行整体责任制护理,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年资及能力,合理分配工作量,防止因工作量大而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1.4护理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1.5统计学方法 将所获得的数据集中归类,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通过分析护理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护理工作中的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较实施之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风险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发生率极高,只有正确认识护理风险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管理制度,才能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3]。本研究通过对护士自身原因、护理管理原因及患者自身原因三方面对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通过综合考核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及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拓宽了其护理风险专业知识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有助其规范化进行操作,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水平,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满意,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以积极有效的减少护理风险因素,减少护理工作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各个科室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翠,曾登芬,何海燕等.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54-255.

[2]罗静静.浅谈ICU护理工作安全管理[J].工企医刊,2012,

病危患者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内科;危重症;急救;护理

心内科疾病以循环系统病变为主,常见的疾病有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患者猝死[1]。心内科危重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且突然,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救护措施,错过治疗时机会对患者的生存治疗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心内科危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医务人员对于该疾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本文对我院采取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共收治心内科危重病患者4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8岁。疾病类型:心力衰竭19例,肺源性心脏病13例,心律失常3例,冠心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休克1例。

1.2急救与护理方法 接到危重患者后,立刻通知在岗医生接诊,记录患者发病时间以及入院时间,同时按照危重病疾病抢救要求做好准备工作,进行抢救。首先选择安静的抢救环境,迅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补充循环总量,抽取血液进行生化检查,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安排心电监护以及专人监护,随时记录患者的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如发现患者猝死,立刻进行心肺脑复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抢救。

2 结果

42例危重患者经过积极救护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后期转入普通病房。救护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常常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救治措施,在病情得到控制后更需要严密的护理,直至病情完全控制。本文对该类患者的救护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3.1选择适宜环境,及时进行心肺脑复苏 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安置患者(单人病房或者手术室),并安排专人专护。所选急救场所内需要配备有氧气吸入设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以及指脉氧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以及吸引装置等救护设施。护理人员需要立刻备齐可能需要的各种药物以及物品。

危重患者常出现心跳骤停,而时间是心肺脑复苏成败的关键。复苏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2]。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的适应症以及操作技能,以便及时有效对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

3.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给药 危重病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用药较复杂,且用量大,为保证准确用药,需要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因需要不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值,一般情况下我们多于侧上、下肢各备1个静脉留置针,抢救时输液管道连接多个三通装置,以便多渠道给药。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应牢记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按照药物的性质及患者病情调节滴速。另外,用药前要仔细核对口头医嘱,避免失误。

3.3做好监护、处理及记录工作 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尤为重要。以多参数监护仪是最常用[3],可同时检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状况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对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极为重要。但是,因同一临床指标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不能完全依靠仪器,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如患者主诉、面色、精神状态及全身状况等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该转变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控制疾病进展。连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心室颤动先兆的存在,护理人员一旦发现室颤的存在需要立刻通知医师,及时安排非同步电复律,以挽救患者生命。

脉搏氧饱和度(SpO2)是反应患者循环功能改变以及组织氧结合能力的主要指标[4],也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监护过程中,一旦发现脉搏氧饱和度下降要结合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唇色、甲床颜色以及四肢末端肤色变化进行分析。及时排除因呼吸道补偿或者仪器损坏或者氧流量控制不佳等因素的存在。排除外在因素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节氧流量,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或行气管切开术。

3.4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荣梅等人认为[5],心内科危重患者在发病时机体会动用一切力量应对疾病,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对治疗不利。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多端,要求参与救护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熟练的救治技术,能够充分掌握该组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转归情况。另外,在救护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同时医护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缩短救护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振娟,李玲,马国娣,等.基于Delphi法构建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量化评分指标体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8):869-872.

[2]凌惠英.心内科危重患者褥疮的优质护理措施[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2):139-140.

[3]刘曙杰.探析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心内科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