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范文第1篇

一、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风电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显得相对滞后,导致风电相关技术人才匮乏,同时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和专业的高级人才也相当缺乏。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风电本科人才培养。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以及风电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风电本科教育始于2006年,教育部相继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少数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国内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院校,如兰州理工大学主要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学院,沈阳工业大学主要依托新能源工程学院,培养计划偏重于动力机械;专业设置侧重于风力发电的只有河海大学,由原电气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合并组建了能源与电气学院,并设置了新能源系,但是也成立于2009年,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也属于摸索阶段。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因发展基础和办学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别和侧重,对于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风电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师资短缺是新办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教师除部分从事过与新专业相关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外,一般都对新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总体掌握,在转行教师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面向新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骨干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向教学中的转化问题,将风能最新技术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人才现实需求和高等教育衔接的角度立足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及毕业去向,构建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核心,形成创新型、实践型为主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不求规模的最大化,但求优势和特色的互补。在横向对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视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规划

风力发电系统是一个综合电机制造、空气动力学、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系统工程,现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复合型师资和教育资源有所欠缺,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的学术氛围不浓。在调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立足内蒙古风电大发展的现实,面向风电制造企业和风电场,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以风力发电为主体专业课程体系。

在完善风电人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选课指导。课程体系设置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宽广的电气学科工程技术基础和风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接受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基本科研和工程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风能利用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把握电机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与风力机械和风电场的有机结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紧密联系。其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场电气工程、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求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配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由于开办时间短、缺少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风电机组的安装条件等因素,高校虽然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但是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风电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演示性风电实验装置。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与内蒙古范围内的风力发电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风能技术书籍不少,但其中能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书籍较少。主要是由于这些书籍集中于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技术培训类教材,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不足;第二类为理论性专著,偏重理论性,有深度,很多内容源自作者的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部分章节的难度远超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第三类是各国风电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作为教学辅助用书,但同样不适于课堂教学。由于以上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没有进行专业师资培训的前提下,教师们通过自身科研和刻苦自学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采取自编校内讲义和其他近似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开出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有大纲要求的专业课程,如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无功补偿技术等专业课程,计划在经过两到三届的试用和修改补充后正式出版一些教材。

三、结语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能利用 本科教育 风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0-01

一、前言

风能是目前世界上关注度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现今除水电之外,风电是开发技术最成熟、开发成本最小,也是未来最具有大规模开放价值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化石能源的国际价格不断上涨,风电成本已经与核电相当,远低于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近年来,随着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风电设备的建设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所以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将风电发展列入国家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各国都投入精力致力于风能利用的产业。

一项产业能够顺利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理论以及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持。各国政府为了发展风能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倾向,资金上给予支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视。我国是全世界风电发展速度最快国家之一,截止2009年底中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经是全世界第二的国家。风电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风力发电市场管理逐步规范;风电设备的自主制造能力不断加强;风电相关法律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也把目光投入到风能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相关技术的科研攻关上。200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三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在高校内设置独立的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利用的相关专业,为新能源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储备人才亦是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建立针对风能利用产业的需要的专业呢?该专业的学生又应该如何培养?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二、现有风能利用专业的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高校教师,在高校教授风力发电机组电气与控制这门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学生是本校机电学院的热能与动力专业风能方向的大四学生。热能与动力专业的学生作为机电学院的学生,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充足,但是电气工程方面的知识欠缺,尤其是当涉及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的课程内容的时候这种欠缺非常明显。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风力发电相关课程,或是继续深造进行风力发电相关研究时,对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知识的欠缺也成为学习研究时的掣肘。

风能的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是个复杂的、综合性十分强的产业。从风力发电设备发出电能,到将电能传输上电网,整个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多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

三、培养计划的制定

首先,应确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风能利用相关专业应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的并网运行,风电机组调用,风力发电新技术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对并能从事其它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

四、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

作为修读风能利用专业的学生,要对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相关辅助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器学、电机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掌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兼具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不仅做到涉及面广,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又能够有极好的专业偏重性。所以,学生应主要学习流体、机械、电气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风资源测量与评估、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稳态)分析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高电压技术,使学生具有进行风电机组及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所以,基础专业课的设置方面,要全面地涵盖到机械设计制造以及电气工程相关的基础内容,应包括以下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等等。

五、专业方向的设置

作为风能利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地掌握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和电气工程的专业知识,在进入高年级之后还要有侧重点地研究方向的选择。笔者认为,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围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是相关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系统的,包括主体的风力机、发电机、偏航系统、制动系统、液压系统等部分的设计和制造。目前风力发电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风电机组是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而应用前景最好的应是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在基础的机械设计制造和电气理论的基础知识上,应对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直流/交流速控制系统,风电机组的控制优化等方面有所掌握。

2.风电机组功率预测与并网技术

风力发电和传统发电方式相比,因为风速的不确定是风电场的出力预测也具有不确定性。随着风电场的建设容量越来越大,风电场功率输出的不确定对于电力系统的影响日益明显,不能够忽视。这一方向主要在于学习研究建立风电机组功率预测系统以及革新风电机组的并网技术,应对风电机组的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电力系统调度以及EMS等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并掌握。

3.风电场运行管理

针对风电的并网技术以及网上运行时安全调度的问题都是目前风电产业领域需要研究的重点。目前来说,风电行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风电的市场消纳问题。这一方向主要解决风电工程与电网工程建设进度不一致的实际的现状以及风电相较传统发电模式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现状,就应对电力市场调度、风电与火电联合运行、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等课题进行学习研究。

六、总结

相较于高职类风力专业的培养,风能利用本科专业应该着眼于培养高起点、高层次的风 力发电相关人才,不是培养一般的技术员。经过四年的教育,毕业生要具有进行风力发电机组和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以及项目投资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成为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创英.欧美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

[2]吴广龙. 浅谈风力发电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装备制造, 2010,(1):115.

[3]祁和生,沈德昌.我国大型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现状[J].电气时代,2010,(2):29-31.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范文第3篇

1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风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状态。优良的学风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学风建设工作是学校的基本任务。随着“中国制造2025”口号的提出,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及人民的重视,培养出高水平的高职人才成为复兴我国制造业的重中之重,而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决定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学风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源基础较差

在高校扩招及部分院校实施单独招生之后,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源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学习能力差会使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面对较难课程(如高数、英语、力学等)时学生望而却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让部分学生把不认真学习当成很平常、没什么大不了且一向如此的事情;而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则让某些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影视小说及恋爱中不能自拔,这些问题都在无形中破坏了学风。

1.2学风建设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高职学生自律性不强,仅靠学校及教师的感召与学生的自觉,难以达到优良学风的建设效果。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和学风建设的整体思路、模式、途径和措施等,必须依靠相关学风制度来约束。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学风建设问题,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并不是随便就能达到学业目标的,可以“宽进”,但必须“严出”。

1.3学生缺乏专业及职业的自信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对学习缺乏自信,由此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使学生畏惧甚至是厌烦学习。与本科院校相比,专业水平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也让高职学生缺乏足够的信心。高职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及发展潜力,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迷茫等情绪。

1.4教学理念与模式具有盲从性

由于高职院校面对的是在应试教育下未成材的学生,所以高职教育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教学理念不清、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从而导致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设置不合理,进而出现了教师讲课死板、学生不爱听课也听不懂课及替课等现象,学生到课堂只是为了点名,期末突击复习应付考试,但考完试就忘。诸如此类,皆因未能认识到高职教育教学的本质。

2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1],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努力申请通过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之一的《悉尼协议》认证,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经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业水平上差异较大,其中学业优异的学生多出自校级、二级分院班级内的学生干部;而在普通学生中普通存在“混证”,学业出彩渴望不足的现象。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出彩,扩大成功机会,激起学生成功渴望。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能力本位,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的提升设定教学目标与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能力提升的喜悦,都享有学业出彩的机会。学风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宏观学习风气的提升上面,通过以成果导向理念进行的学风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习风气,让学风建设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通过能力的逐步提升,可树立起学生的专业自信及职业自信。另外,成果导向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其特有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有助于对学风建设制度层面的补充与完善。

3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成果导向教育范例的内涵在于期待所有学生成为真正且成功的学习者,把培育优良学风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切入点,以规范管理和严格控制为着力点,从制度导向、行为约束、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等关键环节入手,齐抓共管、标本兼治,促进学生行为养成,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3.1健全学风建设规章制度

学院以“让学生爱上学习,提升学生核心能力”为学风建设总体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龙头,以增强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育人意识为基础,以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为核心,以大学生涯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抓手,以班级建设和公寓管理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由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业过程表现,所以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严格把控学生的课堂表现。为此特设立《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课堂管理规定》,对学生在上课时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各项违反课堂管理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有详细的考评标准,故制订《黑龙江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学业表现评定办法》,评定学生总体学业表现,并建立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对学生考勤、成绩、学籍异动、纪律处分和毕业审核全程监控,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进行量化计分,全面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评价结果将与学生评奖评优及推荐实习就业单位挂钩。通过学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让学习在学生的心中占领制高点。

3.2构建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工作格局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即从教师“怎么教”变成了学生“怎么学”,所以需要加大力度改变学生的“学法”。同时学院领导、任课教师及辅导员也需要改变传统工作思路,加强责任意识,在坚持以原有的学生“四率”管理为主要抓手的同时,加强联合深入课堂、寝室开展学风检查的力度,重点检查迟到、早退、晚归和旷课等情况。成立学风督导组,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领导为学院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为直接责任人,负责学生日常学风建设,保证学风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实训教学团队主抓学生技能大赛工作,在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基础上,优选学生参加省级、部级技能大赛。建立起“校、省、国”三级专业技能大赛筹备体系,以此增加学生的专业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同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与工艺,开拓职业视野。

3.3开展多样化学风教育活动

成果导向是一种理性的教育理念,在坚持严格管理的同时,也要更加细心、更加悉心、更加注重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优良学习习惯,让学风建设入脑入心。从新生入学之际开始就加强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设计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强化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开展各级学生会、学生社团举办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考风考纪教育主题班会,营造诚信考试氛围。依据学院专业特色,开展“大国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活动。学习典型、先进技能人才事迹,如手工操作精度赛过数控机床,以“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为座右铭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80后”技工方文墨。感受这些工匠身上的荣耀与责任,培养学生“天之历数在尔躬”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为共和国铸和平之剑”的“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专业,因自己的职业而自豪。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往往还存在多方压力的原因,如学业、管理、人际、就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对此,学院开设了国学教育及心理疏导室和学业综合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按摩与指导,缓解学生的多方压力,让学生一心向学。同时学院还开展了专任教师提前到课堂迎接学生、病假学生深入寝室辅导等活动,充分重视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中心地位,也让学生更加尊重教师、尊重课堂,为学风建设助力。

3.4依托专业特色开设非正式课程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依托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类专业特色,设立鲁班部落、建筑梦想、工程字训练等非正式课程,开发了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契约”特征的课程大纲。用课程地图代替传统教学计划与进度表,为学生绘制清晰完整的修课学习路径,创设弹性、多元跨域、连贯学习的机会与环境。以鲁班部落非正式课为例,该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与设计素养,掌握实用性专业技能及专业活动技术,通过专业作品(包括图纸方案设计作品、建筑结构作品、焊接结构作品等)的构思、设计、发明与制作,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自信,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动手操作及工艺设计能力。开发非正式课程大纲,以全面提高学院学生六大核心能力(即沟通力、学习力、责任力、解决力、专业力、职业力)为课程目标,以详细的专业评量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让学生的心归于学,将学生紧紧地围绕在专业学习活动中。六大核心能力所占课程权重见表1。

4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学风建设措施,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上课的到课率、自习出勤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主要表现在:1)考试违纪率逐年下降。2015年学生考试违纪率低于0.05%,违纪人数同比2013年减少50%。2)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近两年学生专升本报名人数逐年增加,专升本的升学率同比2015年增加26%;英语二级半、四级与计算机等级通过率同比2013年提高20.60%。3)实行学业预警,有效地降低了补考率和延修率。2015年同比2013年,在校生预警比例减少1.80%,毕业年级补考人数减少0.13%,降级学生人数减少0.31%。4)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优良的学风激发出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创造潜能,并在各级大赛中大放异彩。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李一鸣凭借智能家居项目获得全省首届“互联网+”创业大赛一等奖。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发起了一系列课外创意制作活动,其中“变形金刚焊接机器人”等代表作品均在省级大赛中获一等奖。

5结论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通过健全学风建设制度、构建学风建设格局、开展多元促风活动及实施专业非正式课程等措施,开创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新模式,使学院学风建设初见成效,各项考评指标稳步提高。“笃学、乐学”成为学生日常主要活动心理,并通过新老生“传帮带”形成了学风的良性循环。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被有效激发,创意作品层出不穷,在各级大赛中屡创佳绩。

作者:范海波 孙若鹏 鲁明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电人才;培养模式;风能与动力工程

作者简介:姜玉立(1987-),男,山东济宁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何伟军(1965-),男,湖南邵阳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36-02风能相比于传统能源具有储量丰富、污染小、可再生等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自198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风电场以来,我国风电已取得巨大的发展,截止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量已达44733MW(数据来源CWEA),位列世界第一。专业人才对于产业发展、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风电产业的发展将需要大量具备风电相关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我国风电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而且缺少相关人才的战略储备,导致我国当前风电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风电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我国风电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我国风电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风电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培养规模较小,目的在于满足少量风电研究机构的用人需求。随着对风电开发、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风电超常规式的发展,装机规模以及单个风机装机量不断扩大,企业面临巨大人才短缺,风电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风电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高校培养和职业培训。

1.高校培养

(1)研究生培养。我国风电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起于20世纪80年代,早于本科及职业教育,就业单位以风电研究机构为主。开展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包括沈阳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工科院校,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培养方面,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借助风电领域的其他相关学科灵活选题,培养模式灵活多变。因此风电研究生培养存在规模小、选题灵活、目标单一等特点。

(2)本科生培养。华北电力大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于2006年创办我国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0507S,学科性质为工科,学制为4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风资源测试与评估,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电相关设备研发和制造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自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以来,开设该专业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我国新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学校16所(见表1)。仅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该专业2006年首批招收30名学生,到2010年该专业招生人数已经上升到120人,而且招生规模呈上升趋势。

表1?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高校

学校 开设时间 学制 类型

华北电力大学 2006 4 工学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4 工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8 4 工学

长沙理工大学 2008 4 工学

兰州理工大学 2008 4 工学

河海大学 2008 4 工学

沈阳工业大学 2009 4 工学

东北电力大学 2009 4 工学

长春工程学院 2009 4 工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0 4 工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4 工学

沈阳工程学院 2010 4 工学

南京工业大学 2010 4 工学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2010 4 工学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4 工学

新疆大学 2010 4 工学

(3)高职培养。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培养风电技术专业方而的人才既是行业发展需求,也是职业院校重要职责。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具备风力发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与维修等基本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面向风电行业基层工作岗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校、烟台风能电力学校、酒泉职业技术学校等职校,积极与当地风电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已为当地风电企业提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2.职业培训

风电企业人才参与职业培训方式存在以下几种:第一,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风电企业为了缓解风电人才短缺局面,在积极招聘风电人才的同时,大力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风电人才。第二,企业自主培训,华锐、金风、东汽等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借助自身完善的研发体系,积极的开展风电高级研发人才的培养。国电、华能、大唐等风电开发企业,为保证风电场的正常运行,对内部员工也开展了风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三,风电企业与发达国家共同培训,金风科技、龙源电力集团与德国等风电发达国家合作,开展风电人才的培训,不仅为本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也承接其他单位的风电人才培训业务。

二、风电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风电运维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

1.规模问题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暖通空调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旺盛的增长态势,较多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同时,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讨。本文结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对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进行分析。

1.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1.1根据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

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岗位(群)特点和职业成长经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成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专家、行业之深专家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研讨会,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进行整体化、综合性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组合,完成理实一体过程导向贴近企业实际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1.2构建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2.1以“作品”为载体,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实训作品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将实训项目依据教学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教师精讲,学生多练,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术方法与技术资料,要求学生以工作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即完成一个项目的生产过程,并掌握了这个项目理实一体的工艺方法。

现以供热工程设计与施工为例,将该课程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导向,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安排教学内容。

1.2.2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进行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程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教师能一边教一边做,学生能一边学一边做,融教学做于一体加强任务驱动学习环节,为学生开放实训室,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如焊工技能大赛、管工技能大赛、钣金工技能大赛等。

1.2.3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导向,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改革相应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由侧重对知识考核转变为侧重对学生技能的考核。在考核中既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完成课题的复杂程度及创新程度给以成绩鼓励具体考核方式构成。

1.3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物质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1.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要争取资金和贷款,改造管、钳、焊工实训车间和多媒体教学实训室;建设供热工程实训室、建筑给排水实训室、通风空调与制冷实训室,增设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完成学习领域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目标提供必要保证。

1.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协议,共同编制实训计划,按照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第4学期专业技能操作实习过程中,学校与相关企业达成订单培养意向,校企双方共同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专门化教学。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又保证了学生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效果

2.1推动了专业建设

促进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制定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领域教学设计,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案。

2.2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

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互利双赢的校企共管运行机制。一方面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任课,学院派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接受锻炼与培训;另一方面,学院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合格毕业生优先为企业所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生实习实训指导书及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始终。

2.3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集现场教学、观摩教学、动手操作、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满足了行动导向教学要求,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同时开辟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2.4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毕业生上岗适应期短、就业率高,一次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3.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相关期刊更多

风能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工业和信息化部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农业工程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