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学分析

地学分析

地学分析

地学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地学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野外地质;灌阳实习基地;教学

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教学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野外地质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1-7]。近年来,地质部门也对本科毕业生的野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实习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青睐。

一、野外地质的定义及重要性

Lonergan & Andresen(1988)把地质教学的“野外”定义为“课堂之外获得第一手经验的地方”[8],而“第一手经验”的获得则需要实地考察。野外地质教学的形式和室内教学显著不同,野外是更广阔的大自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索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灵魂所在。尽管计算机模拟、先进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方法飞速发展,但原始数据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获得仍依赖于野外地质工作。野外地质考察不仅是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是许多地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个人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野外地质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成果

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和时空观。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灌阳教学实习基地始建于1986年,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最早建立的实习基地之一。该实习基地建设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部级优秀奖(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灌阳实习基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典型、丰富,是地质填图实习的理想场所,每年接收大量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实习。这次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实习区的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包括主要的组成地层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地层内所含矿脉与矿层的特征;褶皱(复式向斜)、断层、劈理等构造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特征及与地层的关系;实习区地质发展过程、野外填图方法和数字填图方法。通过野外实习和填图中各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运用、巩固并丰富课堂理论知识,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岩石的野外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填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工作方法,掌握观察和熟悉野外地质现象的方法,并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野外地质教学的程序方法及成果

(一)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野外地质实习前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习队长”教师会详细介绍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并结合以往的实习经历和经验,介绍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趣事”。班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实习工具和实习资料的借用,以及与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负责实习小组的分配、小组组长的挑选、野外住宿的分配、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等工作,安排好班级及小组内部的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之后学生都会对实习充满着向往,并且做好了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二)室内课堂与野外课堂相结合

野外实习过程相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白天要在野外踏勘填图,晚上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室内授课。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综合地质填图实习为例,室内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灌阳地区的地质概况、沉积――构造发展史、GPS使用与数据处理方法、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制作、实测剖面方法介绍、数据处理和地质报告编写等内容。历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晚上室内授课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相比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很多,但学生们听课都非常认真,并能很好地和授课教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也保证了白天野外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野外踏勘

野外实习的第一项工作是野外踏勘,掌握整个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和地质发展史,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以灌阳地区为例,野外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掌握海洋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下泥盆统地层的接触关系;下泥盆统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的分层标志;下泥盆统地层内矿化石英脉的特征;跳马涧组顶部赤铁矿层的特征;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下泥盆统邵东组地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地质分层界线;灌阳复式向斜东翼地层格架及其岩石学特征;上奥陶与下泥盆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庞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都庞岭花岗岩与寒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野外踏勘的路线安排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老一辈地质学家精心设计的,能够观察到最丰富的地质现象和特征。野外踏勘期间,每到一个工作控制点,带队教师都会把该点的地质信息详细讲解给同学们,并提出疑问启发同学们思考。

(四)资料整理

晚上回到驻地,则要求同学根据野外记录复习当天的路线并相互讨论,带队教师们则到宿舍检查同学们对当天野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情况、作图情况,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在解答和讨论过程中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以致让同学们毕业多年仍对野外实习记忆犹新,对带队教师也有一种难忘的情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鲜活,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枯燥章节中。对地质专业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到野外的大课堂中锤炼,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所在。 (五)报告编写及成果提交

野外实习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实习报告的要求类似于毕业论文,包括“绪论、区域地质概况、测区地质特征、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发展史和结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等内容,并有特定的撰写格式。其中,绪论部分应包括“实习任务、实习目的、实习区地理概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和前人研究简史”等,区域地质概况应包含“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和区域矿产”等内容,测区地质特征包含“地层和构造”等,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应包含“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P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和R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等,地质发展史包含“沉积发展史和构造发展史(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结语应包括“实习经历、心得体会、感悟、收获、不足和建议”等内容。其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部分,对实习报告中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把所读文献标注出来,可锻炼本科生查阅和引用文献的基本功。灌阳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附表包括“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节理产状统计表和GPS点数据属性表”,附图包括“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区域地质纲要图、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和数字化地形地质图”。有了这些内容,才能使论文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最终提交的报告才能图文并茂。在实习报告的结语部分,有学生写道“经过了半个月艰苦的野外地质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期间,不仅加强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提高了对于野外的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野外地质现象及特征的辨别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野外地质学习使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地质学课程的内容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以看出野外地质实习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总结及展望

A.M.Celal Sengor(1991)在《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序言中写道,“与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类活动相比,科学的荣耀不一定在于证实某些观念是对的,而在于证明某些观念(包括为个人所珍惜的观念)是错误的。要证明某一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必须要有某种新颖的东西,或是一个新的信息,或是一种新的观念,推动科学前进的正是这种苛求的态度”。野外地质学的丰富信息将为我们现在的理论根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批判性信息,这些信息将是推动我们现有的理论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时说:“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南京大学周新民老师在给南京大学研究生所做的讲座中提到,“地质学学科室内和野外实践类教育相结合是体现‘五个学会’的重要场所,并要从难从严设计,在野外要有意安排‘多晒太阳多吃苦’的训练”。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参与了温家宝同志作为地质工作者期间的45个地质工作记录本,深受震撼,感叹说“和许多曾经看过这些笔记的人一样,当我们看着一本本书写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笔记时,我们编辑组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笔记真实地反映了温家宝专注执着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这一阅读感受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温家宝同志在地质系统工作、成长的经历,反映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可见,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的灵魂所在,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4,(4):49-51.

[2]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赵勇生.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3]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王葆华.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2,(5):15-18.

[4]童亨茂.野外地质教学中的科学管理与团队建设――野外地质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45-148.

[5]余际从,刘粤湘,李杰,吴青.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6]王天,刘矗彭树岱.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野外实习环节现状与分析[J].石油教育,2015,(1):62-64.

地学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试卷 结合教学 启示

一、根据地理试题特点进行教学

1、注重图表,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在2012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说明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今年高考的地理试题仍然有很多地理图表。“无图不成题”因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2、贴近生活、求稳求新

试卷中的地理试题,尽管大都是围绕着不同的区域展开的,但最终都落脚在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之中,稳——不管是商品粮基地、河流、温差、产业转移、等值线问题等,都是平时教学的重点。特别是综合题,从区域图入手考核了区域定位、工业的区位因素等。结合实际生活的试题大量出现,体现了学以至用,把地理问题具体化,例如:瀑布、桥梁、红木家具、芦苇、文化遗产保护、水源地等。教学时要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敢于创新。

3、综合题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试题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选择题自然和人文并重,综合题以自然为主、兼顾人文。在题目设计上,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特点,减少了纯知识性和记忆性的题目,更多是采用了以考查能力立意命题:有原因类、区位分析类、分析推断类和开放性试题。近年来,开放性试题成为高考中一大亮点,它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并且根据选择的观点回答相应的理由。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试题分析

选择题第一组,以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耕地不断被挤占,但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为材料背景,考查粮食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生产下降的基地、商品率高的基地。属于必修三的区域发展问题。该组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有整体认识,学生可以联想已学知识——珠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

选择题第二组,试题提供“流域水系分布图”和“暴雨前后水文站观测的流量变化曲线图”,综合性强,要求分析暴雨可能出现的位置,并考察湖泊的调节作用。试题图文简洁清晰,但要做好该题需要理解河流的补给与流量的关系,更需要注意观察好地图,注意试题中两图的联系,关注湖泊的调蓄作用。虽然试题不难,试题摒去了死记硬背能得分的局面,所学知识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选择题第三组,试题提供的是局部区域图,需要通过经纬网先定位,实质是考查空间区域定位、气候、地形等知识。较为常规,难度不大。该组题可以根据区域地理中学习的我国气候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即可迎刃而解。两城市7月温差小,难以确定高低,而冬季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北有秦岭挡寒风,比开阔的黄淮平原气温要高,是可以推理的。高考考的是思维和推理,同时也离不开技巧和经验,该组题的技巧是可以先做第7题,首先确定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汉水谷地、黄淮平原,再做第6题就会简答,因为同一组题的背景资料是相同的。

选择题第四组,试题以变化图为资料,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产业转移相关知识。该题关注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要素的变化,较好地考察了新教材的新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机械记忆。利用图表资料进行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应该是高考的主旋律,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是提高解该类题的途径之一。

择题第五组,试题以几乎年年考的等高线题,的确需要有创意。高差计算,这样的知识点学生都会计算,但该题需要结合实际,利用所给资料,灵活处理。利用河流两侧等高线高程对称相等的原理;注意利用试题给出的瀑布高差参与计算即可选出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只是机械的背记公式,这个题就会无从下手。

综合题较为容易,考察内容比较常规,不偏不难。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但要答全角度有一定的难度。非选择题36题以我国进口越南红木,在凭祥聚集了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图文资料,设立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家具生产相关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三个问题,共22分。该题主要考查工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试题较为常规化,相关内容在教材中讲解多,相关练习学生做过较多的练习,但换了较为新颖的背景材料,即使不能拿满分页应该得分较高。这样的题需要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平时基础训练,注意从问题的面上找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学会迁移运用。

非选择题37题配以秘鲁沿海区域图,以生长期耗水量较大芦笋为背景,设置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三个问题,共24分。该题需要学生空间定位,熟悉纬度位置、大气运动、洋流等影响气候的因素,展开即可全面解答,第2、第3题结合题目答即可,该题难度不大。

二、2012年高考试题命题给教师的启示

地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动参与 勇于探究 合作竞争 学习模式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但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必然意在影响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在理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的同时,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操作的办法。本文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在确立课时目标时,有意或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而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内涵并不矛盾,二者都主张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规律。只不过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则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因为在教学实际中还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因为传统的教学定义并非如此。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唯一指标。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接受的工具。他们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探究”,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探究。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因此,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知识点,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形象化、直观化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三、活用教学方法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较适宜的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对问题的探究切莫“开放自由”

地学分析范文第5篇

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平面地图为什么会产生变形的相关问题时,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效果,地理教师可以把一个废旧的地球仪的表皮按经线的方向一块块撕下来,然后再请两名学生试着将其再拼成一幅完整的平面地图,这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个时候,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结果也就会发生矛盾冲突。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平面地图会产生变形的原因就在于球面具有不可展性。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平面地图为什么又都是完整的呢?这一问题的设置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知识的探究欲望。这样的教学既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重视思维的深化与迁移

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要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上,要透过现象关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学到地理理论或者原理,面对知识能够进行迁移,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综合分析一下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卷,考察学生的死板背记的知识比例也越来越小了,试卷更加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也更加注重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如把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与国内外形势及人类所面临着的问题等结合起来考察等,这些主要都是考察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综合能力。考题也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大纲,灵活创设情境教学,为学生的高考提前“预演”。

三、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教学

地理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在讲授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式的教学情境。建立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也会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热力环流”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下生活中烧水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水的运动实况,通过设置这一情境,活跃了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大气的运动状况上面,他们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再结合教材内容去学习就变得简单明了。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海陆风变化的感受和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授课,再根据气温和气压、气压与风的关系进一步解释海陆风变化的具体原因。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记忆效率。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或者其他的学习环境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高效率的教学需要教师熟知教材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中在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学,以便增强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认知地理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打好基础。

相关期刊更多

山地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草地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