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最近我都在看一本由着名的父教专家东子的书《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幼儿园的老师是孩子的“启蒙之师”其实不然,接下来我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其实爸爸的启蒙教育,是一种微小的付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天下父母心的体现,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爱。

这种爱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所体现。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孩子。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很多教育家把父母称为“终身教师”。

有位着名的父教专家愿意为家长奉献的父教新概念提出了一些建议:

1.作为“启蒙之师”的爸爸要有权威性。

2.“启蒙之师”还应具有感染性。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就像万丈高楼需要一个扎实的地基,在少时形成的对金钱方面的认识,无论正确与否,都对孩子的一生极其重要。当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乱花钱、没有储蓄的习惯时,当有些父母在担忧孩子长大后依然要“啃老”时,当有些父母期望孩子能珍惜财富时,他们是否想过在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财商训练呢?

曾经有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她发现儿子特别喜欢买玩具,越贵的越要买,玩具在家中堆积如山,儿子喜新厌旧,后来这位母亲与一位心理学者谈到这个现象。学者问她:“是不是日常花很少时间去陪伴孩子?是不是通过买玩具给儿子来作为补偿?”其实,孩子是通过不断买玩具、买贵的东西,来确定自己在母亲心中的位置,来确定母亲到底爱不爱他。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宁愿工作也不愿意花时间和他在一起,为什么让玩具来陪伴自己。这位母亲终于明白孩子的情感诉求是通过买东西曲折地表现出来的。后来,她渐渐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与孩子多了语言上的沟通;带孩子到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了解母亲工作的辛劳,渐渐体会母亲赚钱的不容易。最终,母子之间,多了彼此的了解与尊重,孩子不再强求买玩具,甚至学习如何储蓄。

还有一个孩子,从小喜欢收集汽水瓶盖、钱币与邮票。他6岁卖出第一块口香糖、10岁卖爆米花、11岁买第一只股票,他专注于学习投资、实践投资,他善于总结投资失败的原因,并努力避免亏损的风险。在35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百万富翁。若干年后,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回忆10岁那年,股票经纪人的父亲带他去纽约证券交易所,拜访了规模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的负责人。那一次的交易所之行,激发了他一生对证券投资的热爱。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巴菲特。智商上的学习能力、情商上的专注,成就了他一生富有的财商智慧,毫无疑问,巴菲特拥有超高的财商。财商决定未来富裕与否。同时,我们也看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许幼小时某一次偶然事件就能奠定未来。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奠定孩子财商高低的基础。

与语文、英语、数学学科的学习不同,幼儿直至少年时期在财商这一学科的学习上,主要是受家庭、朋友和媒体的影响。一个人的理财观念,大约在12岁前就建立了。而在幼儿与小学阶段,孩子与父母接触最多,父母就是孩子财商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理财观念与习惯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财商观念与品质。因此,我们提倡,施教者首先是父母。

你对孩子的财商教育足够吗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孝道思想、道德教育、幼儿教育

一、前言

孝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贯穿于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一条主线。孝道在儒家文化中的定位十分重要,在内涵上也非常的丰富。

从大的角度讲,孝道主要包括“敬养、敬享”两个部分,即“生则敬养,死则尽享。”这句话就是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恭敬地赡养他们,在父母死去之后要恭敬地祭享他们。具体要求有:“居则事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用今天的话来表述就是:孝子对待父母,平时应表现得很恭敬,赡养时父母要表现得很高兴,父母生病时要表现得非常忧虑,父母去世时应表现得很悲哀,祭祀父母时要表现得很敬畏。此外,还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就是:“孝子不谀其亲”。做儿女的对待有过错的父母,既要“不义则争”,又要“谏而不逆”。所谓“不义则争”,是说当父母的行为不合乎礼仪时,做儿女的就要极力劝谏。否则,无原则地听从父母的教育和命令,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孝子。所谓“谏而不逆”,是说当父母有过错时,儿女要加以规劝,但必须讲求规劝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强行违拗父母的旨意。如果说孩子明知父母有过错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而不去纠正和争论,那也被视为不孝。而由此可见,儒家所主张和倡导的孝道文化,绝不是只讲亲情没有原则的愚忠愚孝,而是入情入理、情义兼顾的德性要求。

二、《弟子规》中孝道思想解析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对孝道教育十分重视,有的朝代明确以孝治国,弘扬孝道的传说、故事和文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又以清代蒙学经典《弟子规》最为著名。《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山西新绛人,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从五大方面具体论述了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德行规范,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启蒙养正的最佳教材。

《弟子规》中的孝道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入则孝”、“出则悌”这两个章节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了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他就可以关爱到其他许许多多的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在家中,当父母喊叫我们时,我们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情要我们去做,我们就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我们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耳朵里记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难过。

书中不仅谈到了上述儿童要听父母话,接受他们的教诲的做法,还具体谈了侍奉父母的优良做法:“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告诉为人子女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报平安的习惯,居处、职业要稳定,以免父母担忧。书中甚至对父母生病和过世后都有详细的规定,谈到要精心侍侯病中父母,办丧事要合乎礼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书中提出的孝道思想对我们今天巨大的启示。反思现在,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孝道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遗弃老人事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孝道意识以至于做出各种出格的事情,对老人的不尊重,不帮助,甚至蛮横无理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家中,由于年青一代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老年人的差异,日久便滋生出对老人的不满,对老人嫌弃冷淡,变相虐待,还有一部分人将一些有钱,善做家务的父母当作了天然银行和保姆。这一切不仅给老年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且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因此,强化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三、《弟子规》对我国幼儿孝道教育的启示

孝道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互惠的道德推理,是在幼儿身上就开始出现的早期道德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弟子规》是非常重视幼儿孝道教育的。它的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语言通俗明白,句式整齐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方便我们以这种简约的形式渗透到幼儿孝道教育中。它也启示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引领作用,在幼儿中提倡孝心教育。

(一)父母要重视对幼儿的孝道教育

笔者认为,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就不能忽视家庭的启蒙作用。

《弟子规》启示我们,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重视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孝顺父母的教育。如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光给孩子加饭夹菜,也要鼓励孩子主动给父母长辈加饭夹菜。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更应该要求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生日这天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种强调儿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的做法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也大体吻合。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执着追求。要知道,中华民族传统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是永远有生命力的。

(二)幼儿教师要注重对孩子孝心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广泛地为孩子创造受孝心教育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产生情感感受,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家人的意识。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例子熏陶孩子,讲一些有关孝子的故事,比如《弟子规》中涉及的黄香孝顺父母的例子就是最好的典范。

其次,教师要重视活动引导。孩子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学校可以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倡导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让他们模仿,也要努力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三)社会要为幼儿孝道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社会方面,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孝道氛围,为儿童感恩教育创造情境。因为幼儿感恩教育不仅是父母和老师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孝道教育使养老敬老观念深入人心,并通过社会教化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养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以实现全社会的家庭和谐与幸福。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一)歌唱启蒙教育可以提升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不仅是人与人沟通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人的思想和内心活动的一个最简单的体现。所以,做父母的都会在孩子幼儿阶段早早地开始进行语言的教育,歌唱教育启蒙的实现,成为父母教育孩子语言的一把实用的工具。早期,听音乐就成为妈妈们胎教的一项重要的环节。确实,有妈妈觉得怀孕时期听音乐对孩子出生后的音乐能力有作用。同理,学前儿童平时听同一首歌曲的次数很多,无意识地就会记住一些,然后再自己随便哼唱,可能由于记得不全会变成自己的另一首“编曲”。这对孩子语言的通顺是一个便捷、容易的锻炼方法,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去纠正他们,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且,学前儿童的歌唱一般是不能独立完成的,都是需要和同龄的儿童一起完成,这更加多了学前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的语言能力更快地发展和提升。

(二)歌唱启蒙可以锻炼学前儿童的听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学习歌唱要有一个好的听力,贝多芬那样的天才毕竟是少之又少。歌曲是比较便于记忆和上口的,学前儿童在听歌时,对于歌曲的节奏、歌词、音色、力度等有一定的分辨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当然,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最先记住的还是歌词和动作,同时还要与小朋友们配合,对于学前儿童的交往能力和记忆力也是一个提升。

(三)歌唱启蒙教育可以发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歌唱是有一定的表现力的,因为它蕴含了朗诵和表演的内容。而学前儿童正处于智力和情感萌发的时期,歌唱的启蒙为儿童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对翅膀,使他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从而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很多科学家或作家常常从音乐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所以说,在学前儿童时期,以歌唱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可行的。

(四)歌唱启蒙教育对学前儿童德育发展的影响

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的歌唱启蒙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德育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儿童是对教育最听从的一个群体,这时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儿童都很熟悉的儿歌《一分钱》,其中对于儿童拾金不昧的教育是很明显的,但是却运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音乐就是这样,它潜移默化地对听音乐的人产生影响。所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儿歌中,为儿童德育的发展发挥力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的演唱技能和方法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不会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首先培养学前儿童对歌唱的兴趣。比如,将一首儿歌联系到儿童喜欢的故事上或是配合设计一些小音乐游戏,既能使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提升他们对歌唱的兴趣。这时音乐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了,既有意义又不乏趣味性的歌曲,才会让学前儿童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

学前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薄弱,而他们又喜欢跳跳闹闹,但这对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是很有利的。选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配合一些简单的儿童易学习的动作或编成舞蹈,提升学前儿童的节奏感。也可以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吸引孩子,引导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和节拍,更好地学习歌唱。

(三)通过歌唱拓展学前儿童的知识面

儿童歌曲是儿童生活的一个体现,带领学前儿童去了解歌曲的内容,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从而了解儿童的生活,有利于学前儿童把握歌曲的内容和感情,拓展学前儿童的知识面,使儿童更贴近生活,了解生活。

三、学前儿童歌唱教育的原则

首先,是相互作用和学习的原则。在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且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学习和他们如何更好地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个别情况下是要因人而异的,那就更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摸索出适合其教育的方式。歌唱是一个相对教学气氛不必很严格紧张的内容,教师要设计、参与和指导学前儿童从这个内容中真正地学会需要的东西,而这个过程是相互的。

其次,要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关注个别差异的原则。在学前儿童歌唱启蒙中,不同的儿童是有不同音色和风格的,有个人特点的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人需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教育心态,使其既能完成对全体学前儿童的歌唱启蒙教育,又能为个别有特点的学前儿童提供正确的引导,完成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要兼顾儿童个性和心理,在歌唱启蒙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人格的培养。让学前儿童学会自信、谦让,理解合作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尽管他们没有留着辫子、穿着马褂,也没有摇头晃脑,然而他们却在效仿古人诵读着《弟子规》《论语》等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的优秀段落。

这些学龄前儿童在北京孔庙里的琅琅读书声,一时间在京城引起关注。

在当今中国文化和教育界,英语热、电脑热、钢琴热、美术热等方兴未艾之际,“国学热”又在闪亮登场。“国学启蒙馆”“文史哲综合班”“国学实验班”,甚至“私塾”等旨在以招生授课为方式来弘扬国学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报名者络绎不绝。

就在这些国学班门庭若市之际,也有一部分人对此不以为然。“学习国学,关键是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这种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千万别再一窝蜂地学国学”,“抢救国学,也不能逼着孩子们硬学,那会像全民唱京剧一样可笑”……类似的言论可谓不绝于耳。

黄口小儿热学国学

坐落于北京市安定门地区的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教化圣地。在这条街上,每逢星期六上午,人们会惊奇地听到在古代孔庙的院内传出琅琅读书声和阵阵歌声,那是由安定门街道、首都博物馆(北京孔庙)和中华孔子学会联合创建的“安定门国学馆”里,一群身着唐装的黄口小儿正在快乐地诵读……

2002年4月6日,“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中华孔子学会会长、93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提写馆名。从三百多报名者中经面试选出的38名4岁~6岁的学前儿童孩子身穿唐装,在父母们的带领下上了人生的第一堂国学启蒙课。他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整齐地诵读《弟子规》《论语》等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的优秀段落。

在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夫子的庙堂里用他的思想来教育孩子无疑是名正言顺的,红墙绿瓦、古木参天的院落也以其幽静和肃穆的氛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因而,从人文到地理,安定门国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此外,根据4岁~6岁儿童的智力和学习承受能力,主办单位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中部分篇章及唐诗宋词等适合儿童启蒙的读物,聘请了幼儿园老师、离退休专家和部分在职教师来任教。

时值金秋,第一届国学班的学生们已经走出了孔庙的大门,让人心中好奇的是,与他们每天都喝不够的可乐、果汁比,这些熟读《弟子规》《论语》的小孩子们究竟吸收了多少国学营养?他们与别的伙伴有什么不一样?

对此,安定门国学馆的任课教师袁世贵介绍说:经过短短一年的教学,孩子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并表现出了懂礼、尊老的好品质,家长们对此好评如潮。2003年,新一届的国学馆报名依然呈门庭若市之势,因此,国学馆已准备适当扩招来满足需求。

热学国学为哪般

8年前,北京大学开设了一个以国学为主要课程的“文史哲学综合试验班”,也曾在知识界轰动一时,但最终因效果不够理想而结束。如今,京城国学热从娃娃开始,与孔庙内启蒙馆举办的国学班开课遥相呼应的是以培养国学大师为目标的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今年也开班授课。

如果撇开这种倡导背后的经济目的,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文史哲学综合试验班”“知道国学馆”“国学私塾”等形式的国学培训、启蒙机构大都将自己的办学目的定位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正如“安定门国学馆”的负责人所介绍的那样,办这个国学馆是为了从娃娃开始就从优秀的传统国学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家长在回顾这一年来的陪读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我真感觉这一年过得跟前几年不太一样。我们家的小明以前每天主要做两件事情:吃和玩。可在国学馆学了一年以后,有时候他会给我们背几句唐诗,念一段《弟子规》,也变得懂礼貌了,甚至还会主动帮助长辈做一些家务。看见奶奶在擦桌子,他就会跑上去说‘奶奶,我来擦吧’。看到他的这些进步,我就觉得这一年的辛苦真是没有白花。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明年我再来陪他读一年。”

国学热背后的价值取向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少儿国学班的门庭若市和与之相伴随的国学热实际上暴露了一个问题,体现了一种价值选择。

这次国学热因以办班授课为主要形式,所以勿庸置疑地是一个教育问题。所有的父母都不可避免地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愿,这其中有着对孩子健康成长、优质成长的责任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虚荣心。

因为孩子成长的好坏,实际上既影响到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之间的竞争,也关系到身为父母的自己与身为其他孩子的父母之间较量的输赢。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苦用心来看,让自己的孩子接触一下国学启蒙读物,知道一些做人的道理无疑是很自然的,也十分符合中国人的一种习惯性的想法:多学些东西总是好的。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洪涛副教授认为,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这里实际上暴露了当今中国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把素质教育的性质片面地理解成了知识教育。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一股久盛不衰的风潮席卷了全中国: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几乎遍布了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年轻的父母们不停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或实用性课程的补习,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

在应试教育的弊病日益暴露并不断遭到讨伐之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几年来人们一直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争论着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并期待着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可惜的是,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之后,依然还有着该怎么做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