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范文第1篇

当归不同的外植体材料、组织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有所不同。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下胚轴>子叶>(1年实生苗)幼根[12];(1年实生苗)根>下胚轴>子叶>叶柄>叶片[13,24];(实生苗)叶柄、根>根茎>叶片[14];根茎>叶柄[16];(水培苗)叶柄>根尖>叶片[17]。总体来看,下胚轴、子叶、叶柄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较强,叶片产生愈伤组织的能力最差。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当归愈伤组织产生的培养基主要有MS和H培养基,其他如调整MS和调整NT培养基也有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和继代培养的影响差别不大[13]。激素在愈伤组织的诱导中的作用是:生长素(2.4-D)起决定作用,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6-BA)的适当配合则有增效作用。高生长素诱导愈伤组织,低生长素继代培养效果良好且对以后的分化有利[13],(表略)(注:表中的使用频次(平均用量)是前述10篇文献中相应类别全部数据的统计结果,下同)。诱导芽分化当归组织培养愈伤组织芽分化的途径有:愈伤组织-转代培养-形成胚状体(较高浓度生长素)-转壮苗分化培养(较低浓度生长素)-芽分化[13];愈伤组织培养-转诱导芽分化培养1-再转代培养2-芽分化[13];愈伤组织-转代分化培养1(芽)-转代分化培养2(芽、根)-芽、根分化[12]等途径。可概括为胚状体途径和不定芽途径[13,16,24]。诱导芽分化的主要培养基有MS和B2,主要激素及质量浓度为NAA0.19mg•L-1和6-BA0.86mg•L-1。即较低的生长素、较高的细胞分裂素,见(表略)。诱导根分化当归组织培养中根分化的诱导途径有:愈伤组织芽分化-转壮苗培养-根分化[18];愈伤组织-转代分化培养1(芽)-转代分化培养2(芽、根)-芽、根分化[12]。诱导根分化的主要培养基是MS和1/2MS,诱导根分化的主要激素及质量浓度为IAA1.33mg•L-1,6-BA1.22mg•L-1,NAA0.49mg•L-1和LH250mg•L-1等,(表略)。表5诱导根分化培养的激素类型及用量(mg•L-1)

当归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现状

文献检索,当归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的专题文献始于2001年[5],在截止2010年底的10年间,国内先后公开发表文章共10篇。10篇文献反映出以下特点:①高等院校是该专题研究的主要机构,占90%,项目支持率达80%;②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支持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当归种质资源的鉴定[1-2]、当归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的多样性[3-4]、当归的道地性即与环境的适应性[5]、当归早薹发生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等方面[6]。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启发性教学 植物学 农科 本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启发性教学模式历史发展轨迹在欧洲,启发性教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Wittrock将其追溯到柏拉图的对话教学。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学问隐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只有通过对感官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才能发现它们。因此柏拉图的对话教学呈现这样一种风格:师生共同参与理性争辩和对证据有效性的深思熟虑。①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善于创新知识和提出独到见解。②杜晓郁和阙澄宇③总结了启发性教学方法的五步模式。植物学是研究植物解剖结构、生长发育规律、植物界的演化和类群的科学。该课程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及与生产实践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决定了该课程是农科类的一门主干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抓好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启发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方法

我们首先结合启发性教学的普遍原则、五步教学模式和植物学课程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启发性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在五步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第六步,即知识应用问题。在相关知识归纳总结以后,进一步提出有关知识在具体实践的应用问题进行讨论、点评,但不再进行归纳总结,留给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探讨知识的欲望。应用性广泛的内容还可以多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讨论,或围绕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学生容易观察到的植物特征进行启发

容易观察到的特征就是指不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能够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特征,如植物的保护组织类型。可以采集一到数种植物的枝条或展示图片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枝条上叶、嫩枝、老枝的颜色及其附属物的特征,并提出问题“植物枝条的茎和叶上存在几种保护组织?主要依据是什么?不同保护组织可能发生什么细胞壁质变?”待学生讨论、发言后,引导学生理解枝条上存在两种保护组织。叶及绿色的枝条上是表皮,老枝上是周皮。进而展开讲解,分别详述这两种保护组织的结构和保护机制。最后的问题是:选择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如棉花应该注重哪些特征?

2.2 从植物器官或结构的功能进行启发

从器官或结构的功能进行启发,就是通过铺垫器官或结构的主要生理功能,引导引导学生推测实现相应的功能应该具备的组织或细胞类型。如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首先让学生回顾根的主要生理功能,即吸收和固着功能,然后提出问题“双子叶植物根要有效完成吸收和固着功能应该具备哪些组织类型?”待学生讨论、发言后,在点评的同时,引导学生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必须具有前面学过的组织类型—吸收组织、木质部(导管)、韧皮部(筛管);为了扩大根系形成侧根及其巩固和加强固着、输导功能要增加木质部和韧皮部,启发学生理解初生结构中必须具备可以脱分化的薄壁细胞,转化发展为侧根原基、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然后详述初生结构,分析这些结构如何适应根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何为侧根和次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做好结构上的准备。最后的问题是:要获得健壮易移植成活的烟草幼苗,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育苗技术?

2.3 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进行启发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环境适应需要启发学生自主认识、接受、理解、掌握相关的植物学知识,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旱生植物叶的结构。在回顾一般植物叶结构及其与其光合、蒸腾功能相适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干旱环境条件向下植物的叶片为避免过度蒸腾同时适应其光合作用需要的形态结构可能有哪些变化趋势?”点评学生讨论发言后,以具有明显旱生背景的实物图片如沙漠中的骆驼刺、公路旁的夹竹桃甚至海滨的红树林植物,和旱生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标本图片,讲解并分析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避免过度蒸腾,同时维持良好的光合作用的机制。最后问题是:高温干旱区域选择的造林物种或农作物品种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2.4 从生产实践进行启发

植物学的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学生极为关注的重要方面,从生产实践尤其是可以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生产技术中,找到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启发点,无疑有利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到的知识将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如花芽分化的条件,我们在向学生展示兴旺的春节花卉市场及其大量的品种,如牡丹、百合、蝴蝶兰、月季、等,简单介绍哪些是当令和非当令的花卉,提出问题“如何让非当令的花卉在价格、销量最好的花卉在春节适时开花”。尽管问题难度很大,但学生的兴趣很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点评完学生的观点以后,可以对调节非当令花卉按预期开花的基本技术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如牡丹、百合的低温春花处理、的加光处理,进而归纳花芽分化的外部条件,如春化作用、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最后的问题是:你最希望在春节买到什么花卉?如何使其按预期的时间供应市场?

2.5 从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启发

此方法主要用在由外部特征推断内在结构、由静态表象推断动态生长发育过程等方面,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植物学知识以后,采用此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推断能力。如单子叶禾本科植物茎的解剖结构特点。首先给学生展示较小植株物种如水稻和较大植株物种如竹类植物茎的图片,提出问题“哪些特征表明禾本科植物茎没有次生生长?它们如何保证其主要的输导和机械支持生理?”点评学生发言后,重点讲解禾本科植物茎维管束的数量特征、结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大量的基本组织会逐步转化为机械组织的特点及其适应输导、机械功能的机制。最后的问题是:在栽培甘蔗时,采用哪些技术有利于提高产量?

2.6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

以学生经常遇到熟悉的植物器官或表现性状作为启发点,延伸为学生的植物学知识,如以豆荚启发学生认识并掌握心皮的结构、来源。上课时带上豌豆或四季豆之类的荚果样品,引导学生完整解剖好该样品,将荚果两侧撕下来的纤维状物、较厚实的两瓣夹片、内部的种子(胚珠)展示在自己的课桌上,提出问题“豆荚有关结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点评学生发言后详细讲解:心皮就相当于由一张叶片卷曲、相应的组织进一步特化而成;内部颗粒是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两个夹片称为子房壁,保护着胚珠,将来发育成果皮;围合成的空腔称为子房室,是胚珠定居的场所;夹片裂开的部位称为缝线,种子发育成熟后裂开,有利于种子散发出来,其中着生种子(胚珠)的称为腹缝线,相当于叶片卷曲时叶缘的愈合部位,另一条为背缝线;纤维状物是维管束,输入种子和果实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水分,在腹缝线上的称为腹束,在背缝线上的称为背束,相当于叶的中脉;胚珠着生的部位称为胎座。并进一步展示讲解复雌蕊和离生心皮,归纳“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是适应生殖的变态叶”。最后的问题是:举例说明如何鉴别一枚雌蕊由几枚心皮构成?

2.7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启发

大学生非常渴望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渴望开展科学研究,以此为启发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还能引导学生在其知识范围内开展学术探讨、科学研究和创新。如对于通气组织这个知识点,很多情况下都是用水生环境缺氧来启发学生对通气组织的理解,而我们用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机理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展示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同时,简单介绍其利用好氧微生物在富氧条件下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的机理,提出问题“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水体中存在丰富的氧气,氧气的来源是什么?可能有什么样的氧气传输通道?”讲解完通气组织结构特征和功能以后,适当解释通气组织发达的植物具有的性状特征。最后问题是:你认识的哪些植物可以用于构建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

2.8 利用特征类比进行启发

把既有相似特征又有明显差异的结构或器官同时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他们的相似点和差异所在,进而归纳出相应的规律和知识,构建学生具有广泛的相互联系的知识,避免知识的孤立性。如讲解蔷薇科时,我们首先展示了金樱子、桃、梨、绣线菊的枝条、花、果实的有关图片,提出问题“四种植物的相应器官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点评学生发言后,进行归纳:四种植物具有蔷薇花冠,都归入蔷薇科,同时依据雌蕊和果实等明显差异,分别归入蔷薇亚科、李亚科、苹果亚科和绣线菊亚科,并进一步完善介绍蔷薇科及其亚科的特征。最后问题是:你认识哪些属于蔷薇科及相应亚科的植物?

3 讨论

植物学采用启发性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效果,同样对教师形成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3.1 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启发性教学形式,能是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从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通过系统、全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反复独立思考和不断练习,学生能够以重点知识为骨架,掌握植物学课程的知识系统,逐步形成横向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学会从客观事物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始终维持和提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通过广泛联系实际,联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有利于学生植物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支持而牢固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很好的扩展,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对老师形成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显然,采用启发性教学,植物学老师首先要求有更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深入理解植物学知识,还要广泛具备农学、园艺、林学、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知识,熟悉目前采用的有价值的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跟踪相关新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启发性教学极大地活跃课堂、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很多不可能预先想到的问题随时都有学生可能提出,如毛竹茎空心对其环境适应有什么好处?可见,对于老师而言,反应敏捷、逻辑严密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① 张梅珍.启发性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7):63-65.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范文第3篇

这位教授就是植保专家丁伟博士,他这样融入在田间地头的故事还有很多。熟悉丁伟教授的人都知道,丁教授没有学者架势,唯有乡土,唯有作物,唯有科学知识在其间的碰撞和孜孜不倦的探寻精神。

丁伟认为,植保专家就是“植物医生”,管理、治疗植物,同样也适用中医理论。为此,在丁伟看来,农药应该像中药一样,要保证副作用小、要保证毒性降到最低;另外,中医讲究“治未病”,丁伟认为植物保护也应该一样,要“以植物为核心而不是以病虫害为核心”,目标要盯在如何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要把土壤保育、营养平衡、提高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当作根本手段。

一、刻不容缓 植保要回归自然

去年,农业部宣布正式启动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农药对于防治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和调节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资料显示,农药施用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00亿斤左右,占总产量的15%以上,相当于增加了1亿多亩耕地出产粮食。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农业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药带来的生态压力也越来越大。

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实质是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但作为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一直是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对科学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应用与研究课题顾问组专家钱旭红教授表示,实现自然生态就是终极关怀,当下的出路是必须搞绿色农药。“日本农药用量比我们大,但日本单一农药品种用量少,关键是必须科学用药。”

探寻绿色植保理念,是丁伟教授一直以来笃定要走学术路径。丁伟称:“现在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学归学,用归用,科学家做科学家的,农民用农民的,研究和实践没法统一起来。我希望我的科研能够真正转化成实用的产品和技术,最终惠及老百姓。”

老百姓需要绿色农药,自然生态也需要绿色农药。对此,丁伟对于自己的科学规划是非常清晰而又接地气的。多年来,创制新型植物源农药,研发关键绿色防控技术,并形成技术体系加以示范应用,契合时代要求,丁伟不遗余力地行走在保证食品和环境的安全的道路上。

对于农药零增长行动,丁伟认为,在农药的研制和安全使用上,除了绿色安全外,“回归自然”本身也是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精勤耕耘 创新植保绿色新技术

作为植保专家,丁伟所言的“回归自然”就是以自然之道,还施自然之身,取之自然,再用于自然,用最科学的方法把植物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丁伟称,这种理念和中医很类似。

相比于“短平快”的化学农药研究,丁伟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在这种绿色理念的指引下,丁伟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从40余种植物中筛选出了黄花蒿、姜黄、烟草等植物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发现黄花蒿提取物中的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等具有很好的杀螨活性。

丁伟介绍:“经过活性追踪、提取分离、毒力评价、剂型加工等环节,我们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6个植物性的螨类控制剂,获得了‘从黄花蒿残渣中提取东莨菪内酯’等国家发明专利4项,取得了全国首个植物源杀螨物质的农药通用名称‘甲氧香螨酯’,编写出了国内第一本《螨类控制剂》专著,在《中国农业科学》、《昆虫学报》等刊物上100多篇。”

丁伟团队的“植物性螨类控制剂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成果,在当年(2009年)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在沉甸甸的科研成果面前,该奖项实至名归。

再接再厉,2015年丁伟主持的“香豆素母环C-6和C-7位点杀螨活性的机制及其官能团的构效关系研究”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金支持。在这一项目中,丁伟和他的研究小组将从香豆素类化合物特殊的结构出发,揭示C-6和C-7位点杀螨活性的机制,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靶标特性作为导向,进一步筛选出靶标明确、活性突出、效果显著的植物性杀螨活性化合物,这对于创制新的具有自主产权的杀螨剂,意义重大而且前景广阔。

另外,作为“植物医生”,丁伟也深知,“上医治未病”的道理。丁伟称,在推进生态农业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技术人员不能把植物保护的目标盯在了病虫害身上,而是应盯在如何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不再把用药当作首选手段,而是把土壤保育、营养平衡、提高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当作根本手段。

这无疑是一条可持续的安全植保之路。为此,丁伟教授和研究团队围绕20多项研究内容,集中攻关,利用宏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对根际微生物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筛选,发现了影响作物健康的关键微生物和关键因子,明确了健康土壤的指示生物,研发出了系列微生态调控技术,形成了解决农作物病害的“四个平衡”理论。

据丁伟介绍,“四个平衡”理论即通过调控土壤酸碱平衡、微生态平衡、营养平衡、作物抵抗力和病原菌致病性平衡来控制流行性病害和土传病害,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了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

三、契合实践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医生最终的目的是惠及每一个病人,让他们享受最健康、安全的预防或治疗方法。丁伟称,科研工作者的落脚点也在于实践,能为植物带来健康,能为生态带来环保,是他们植物医生最高的宗旨。

据悉,上述丁伟和团队构建的多个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以及形成的解决农作物病害的“四个平衡”理论,在实践中很好地控制了流行性病害和土传病害,在辣椒、烟草、马铃薯等作物上综合应用100多万亩次,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却是隐藏在丁伟教授无数个跋山涉水的行程当中。2009年冬,位于武陵山区的黔江大雪封山,丁伟教授仍然坚持在山中走村串户给农民传授农业知识。因为大雪压身,当他敲开一户农家的院门时,开门的是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竟激动地拉着当时仅40多岁的丁伟说:“感谢您老人家,这么大的雪还来看望我们”。

在丁伟看来,很多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获得,而获得的知识更应该返回到实践当中,为实践服务。这就是这位植物医生匆忙行程的根本原因。“目前正是马铃薯晚疫病爆发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督促我要尽快下去。自己开车,说走就走”;“早上7点40出发,从奉节兴隆到太和金子,在当地技术员刘点长的陪同下,到我们的试验基地去做黄板诱蚜的试验示范”;“早上7点从巫溪出发,经奉节、穿过巫山县城,度过长江,经官渡翻山越岭,于下午2点30分到达巫山与湖北巴东交界的笃坪,我们在这里的试验基地里已经有野火病发生,让农民和技术员识别症状,采用药剂和营养结合进行防治”……

这是媒体披露丁伟日记中的一些片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丁伟积极忘我地践行实践理念的佐证。丁伟表示,植物保护本身就是个应用学科,离开了生产一线,研究就成空中楼阁。

当下农业部提出的农药零增长的行动,在行业专家看来,要想在2020年完成这一目标,必须要有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站出来,真正走到实践中,去切实了解土地,了解植物,了解我们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是否可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接地气,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医生要重视临床,植物医生更应该重视田间效果。”丁伟称,“现在一年想发几篇SCI论文并不难,但难的是研究成果能够得到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认可,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我总跟我的学生讲,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样才理直气壮。”

教研相长,精勤不倦。丁伟教授的实践行动力令同行叹服。丁伟一方面在实验室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又先后在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的大山深处建立了12个科研和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一位同事非常钦佩丁伟的精神:“丁教授经常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创造了在山区一天开车15个小时,开3场培训会,调研4个县,行程847公里的记录,在当地被传为佳话,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符号。”

绿色发展、化学减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为后代提供可持续农业,是新形势下对农药产业的根本要求。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又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绿色科技成果惠及这片土地?如何让更多实践性专家的科研成果影响到每一株植物?如何保证安全的食品能从源头加以控制?如何让我们山更清、水更绿?

未来,留给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挑战依然重大,丁伟称,对于他们植保专家来说,瞄准实践所需,紧跟政策节拍,不断创新完善绿色植保新技术、新理念;在产学研方面,国家要有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将绿色的技术普及,将绿色的成果推广。

在医学领域,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说法,就是指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同时要求医者要有感同身受的心。作为植物医生的丁伟,其对农民、农业、生态也有一颗感同身受的赤诚之心,所以才无畏山水、躬身亲耕的姿态,所以才精勤不倦就创新绿色植保的理念,所以才乐于奔波在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就是一个植保专家执着科技研究的最好示范,也是其作为“植物医生”金石情志的最好诠释。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油菜;醇溶蛋白电泳;田间种植;纯度鉴定

中图分类号 S565.4;S33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17-02

Pol-CMS是我国目前油菜应用最广泛的杂交制种系统,但该系统的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易出现低温自交结实现象[1],从而导致杂交种子纯度质量下降,严重时会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在油菜杂交种销售前,必须进行严格的种子纯度质量检测。

我国油菜杂交种的纯度鉴定目前主要采用最直观的田间种植法,但该方法对鉴定人员的经验依赖性较高,鉴定结果不稳定,且鉴定周期长,尤其难以适应当年供种的生产需求。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其高度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表现已被广泛认可,如SSR、AFLP、RAPD等均已开始被应用于作物种子质量检测[2-7],特别是SSR标记技术已经被纳入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纯度鉴定的行业标准。但总体而言,分子标记技术所需成本相对较高,技术要求相对严格,很难普及到一般的种子企业。种子贮藏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具有技术简便、鉴定快速、所需成本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禾本科作物的种子纯度鉴定工作,如酯酶同工酶、谷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等生化电泳技术已作为一种重要的种子纯度鉴定技术应用于生产。在油菜种子纯度鉴定中,醇溶蛋白电泳技术[8]直接以种子为分析对象,不需要发芽培养,鉴定效率高、成本低廉,有望作为一种有效的种子纯度鉴定方法得以普及。然而,该方法与其他室内纯度鉴定方法一样,鉴定结果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目前尚没有关于该2种方法的对比研究报道。该研究以长江中、下游推广面积较大的4个国审油菜杂交品种的48份制种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种子醇溶蛋白电泳技术和田间种植鉴定2种方法分析其纯度,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醇溶蛋白电泳鉴定结果和田间种植鉴定结果的相关性,以期为醇溶蛋白电泳鉴定技术用于油菜杂交种种子纯度质量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丰油701、湘杂油2号、沣油5103、沣油520 4个国审油菜杂交品种,其中每个品种12份杂交制种样品,每份样品随机取160粒种子用于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400粒种子用于田间种植鉴定。

1.2 试验方法

1.2.1 醇溶蛋白电泳分析。参照陈卫江等报道的方法进行样品种子的醇溶蛋白电泳分析[8]。醇溶蛋白电泳纯度(%)=(供检种子粒数-母本带型粒数)/供检种子粒数×100。

1.2.2 田间种植鉴定。供试样品的鉴定小区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9行,行长 2.0 m,行距 0.5 m,每行均匀播种 40~50 粒种子,全生育期不间苗,在初花期至盛花期根据植株的育性表现调查纯度,种植纯度(%)=(供检株数-不育株数)/供检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醇溶蛋白电泳与田间种植鉴定结果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2种纯度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48份样品中有40份样品醇溶蛋白电泳鉴定结果低于田间种植鉴定,占83.3%。48个供试样品鉴定结果的差值在0.1%~7.3%,其中36个样品的鉴定结果差值小于5.0%,12个样品鉴定结果差值在5.0%~7.3%。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醇溶蛋白电泳法的纯度鉴定结果与田间种植鉴定存在极显著差异。

2.2 2种方法鉴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y=16.211+0.842x,其中y代表田间种植鉴定纯度,x代表醇溶蛋白电泳鉴定纯度,相关系数为r=0.927**。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F值呈显著性差异;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2种纯度鉴定方法的结果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表明醇溶蛋白电泳鉴定和田间种植鉴定的纯度结果有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根据醇溶蛋白电泳的鉴定结果推算田间种植鉴定的纯度值。

3 结论与讨论

统计学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证明醇溶蛋白电泳和田间种植鉴定的结果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利用醇溶蛋白电泳鉴定杂交油菜种子纯度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此外,该方法具有简单、廉价、效率高等优点,在8 h之内就可以得到检测结果,可以为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大田生产用种的安全。

该研究中,83.3%的供试样品的醇溶蛋白电泳鉴定结果低于田间种植鉴定,这种现象在其他作物中也普遍存在[9-1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2种鉴定方法中样品的纯度表现方式不同所致。田间种植纯度以形态和生物学性状表现作为判定依据,由于杂交种具有明显的空间竞争能力,在生长中比假杂种更容易存活,往往导致种植鉴定的纯度偏高。另外,电泳技术鉴定的弱苗和不能成苗的种子在种植鉴定中不能表现[12-13]。因此,种植鉴定的结果往往高于基于电泳技术的室内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该研究中醇溶蛋白电泳与田间种植鉴定的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只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检测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误差,就可以用醇溶蛋白电泳的检测结果估算田间种植纯度表现,为杂交种生产、销售提供参考依据。

4 参考文献

[1] 傅廷栋.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利用[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61.

[2] 詹庆才.利用微卫星DNA标记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纯度鉴定的研究[J].杂交水稻,2002,17(5):46-50.

[3] 梅德圣,李云昌,胡琼,等.甘蓝型油菜中油杂8号种子纯度的SSR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9-52.

[4] 梅德圣,李云昌,胡琼,等.用酯酶同工酶和AFLP标记鉴定甘蓝型油菜“中油杂2号”的种子纯度[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1):59-62.

[5] 李超,饶勇,陈静,等.RAPD标记在油菜核不育两系及其杂交种纯度检验上的研究I.DNA快速制备及纯度检测[J].种子,2004,23(8):13-16.

[6] TOMMASINI L,BATLEY J,ARNOLD G,et al.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x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markers to complement distinctness,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testing of rape(Brassica napus L.)varieties [J].Theor Appl Genet,2003,106(6):1091-1101.

[7] 张文兰,李群,谭振新,等.作物品种快速鉴定技术及其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1(2):45-47.

[8] 陈卫江,王同华,曲亮,等.利用种植醇溶蛋白快速鉴定油菜杂交种纯度的方法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27(6):11-13.

[9] 盖树鹏.玉米品种纯度SSR鉴定与田间鉴定的相关性[J].华北农学报,2010,25(B8):28-31.

[10] 邢宝田,吴萍,宋顺华,等.SDS-PAGE凝胶电泳法与田间种植法鉴定辣椒种子纯度的相关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1(13):29-31.

[11] 陈年伟,张体刚,徐昌能,等.SSR分子检测与田间种植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3):553-555.

当归种植技术要点范文第5篇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开展园林花卉学课程实习,主要目的是促进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花卉生产与应用方面基本知识,使我们综合掌握花卉的识别、繁殖栽培技术,了解花卉市场和花卉生产管理的综合技术。增强了我们开展花卉生产与应用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带着问题参观学习

1、花卉生产的常规技术与新技术特点与区别;

2、对公园和街区的主要花卉品种的观赏性、生态习性、配置及绿化效果进行调查。

1)识别当地有代表性的花卉种类,掌握重点花卉的生态习性;

2)记录主要花卉种类,并按园林用途归类;

3)记录与绘制花卉装饰布置形式。

3、了解当地园林绿地花卉的养护管理水平和主要措施。

(一)本次实习,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市区几个公园,不仅对园林花卉的识别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对公园中,园林花卉的种植、管理和配置情况都进行了解并深入讨论。

(二)在本系部温室内种植12种草本花卉,实际操作播种、间苗移苗、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步骤。

三、实习收获和感想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公园和街区的主要花卉品种的观赏性、生态习性、配置及绿化效果进行调查。对常见花卉的外形和种植特点更加熟悉,同时认知了更多不常见的花卉。了解了它们的应用特点、环境和方式,并记录主要花卉种类,并按园林用途归类,使自己增添了基础知识。我们参观了学校附近的虞鑫花卉市场,对花卉产品售卖的温室环境和布局有了初步了解,对盆花产品的识别、种植和营销情况进行了了解,使自己对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通过实习,对园林花卉的生产、应用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通过几种具体草花种植过程,掌握了基本栽培管理环节,对草花露地生产有了感性认识。

四、作业

1、花卉生产的常规技术与新技术特点与区别;

可以对比露地直播和穴盘播种的区别,教材有;对比常见灌溉方式--漫灌和新技术滴灌的区别。对比土壤栽培和无土栽培的区别。

2、识别当地有代表性的花卉种类,记录花卉的生态习性;例如:

3、了解当地园林绿地花卉的养护管理水平和主要措施。

重点绿化美化地段管理水平较高,花卉植株整齐,花期一致,无残枝败叶现象,残花和枯叶及时清理。定期使用园林灌溉专用车进行灌溉。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贵州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委员会

贵州党风廉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贵州省监察厅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贵阳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