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1篇

在教学中提倡学以致用,在讲解后,给学生提供全面的上机操作环境,首先,由浅入深地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在上机环境下进行验证,得到感性认识,再进行理论分析,可突破书本知识的束缚,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随后进一步尝试多种解决方案的操作实验,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验教学 ,优化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操作能力。强化上机实验是真正学好本课程的关键,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建议理论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1∶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

我校会计电算化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用按照某个具体财务软件编写好的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改编成一套适合某个具体财务软件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上机实验。

目前,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在付电算化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实用性差的弊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会计临时性具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付电算化发展的趋势,做好专业课程设置。在完成基础课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课程大体上可作如下考虑:

(一)教学重点

1.会计软件的应用和维护

2.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主干课程设置

1.《会计电算化概论》36课时

2.《会计信息系统》54课时

3.《实用会计软件操作》54课时

4.《数据库技术及应用》36课时

(三)辅助课程设置

1.《会计软件专题》36课时

2.《电子表格(EXCEL)》54课时

3.《网络技术基础》36课时

此外,还应经常性地开设专题讲座,介绍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发展动态及新的规范要求,作为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强、法规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学科,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实用性、规范性、动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二、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教学

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可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机房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方式进行演示教学。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教学功能,可以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及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实时地传送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在广播教学时,学生机完全接收教师机的屏幕,并且键盘被自动锁死,此时学生不能自行操作,只有等广播教学活动停止后,将学生机切换回原来状态下方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边学习边实际操作。例如,在开始建立账套时,一般学生对过程都不是太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在操作演示完后停止屏幕广播,让学生立即操作,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再继续进行广播教学。

在广播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电子举手提问。只要学生机一按电子举手按钮,在教师机屏幕上该学生机就会立即显示一个举手的标志,教师看见后即可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教师在不离开座位的情况下就可以解答学生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地将某个操作很好的学生的屏幕及声音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进行演示操作,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既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又符合电脑教学轻松、互动的自身特点。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优越性。它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是一次教学方式的飞跃。

三、实施好会计电算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从内涵上讲,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应该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从学科上讲,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一)注重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操作一个新产品只能管几年,以后还会有更新的东西产生,只有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就能管用十年甚至几十年,有了专业理论基础,新技术、新产品一出现就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提倡学以致用,在讲解后,给学生提供全面的上机操作环境,首先,由浅入深地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在上机环境下进行验证,得到感性认识,再进行理论分析,可突破书本知识的束缚,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随后进一步尝试多种解决方案的操作实验,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主持下,再进行优劣分析,实现协同学习。

(三)应用CAI课件,更新教学手段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积极性;创新精神

计算机基础课是高职学院的主要课程,也是必修课程。它涉及内容很广,不仅涉及到WORD、EXCEL、POWERPOINT、网页制作等内容,而且还涉及到Internet网络应用的介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还是采用重理论教学、重概念传授,轻上机实训指导,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导致计算机基础课成为摆设课,上网自由课。这无疑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

一、当前高职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教育模式,教师技能及教材选用等还处于照搬或摸索其它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时期。比如教材选用,许多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常常是组织自己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编写。这些教材都是根据以前老教材内容为框架,稍微加上当时一些计算机知识技术更新的基础上编写。可见,这些教材内容及框架还是陈旧,落后,不利于当代计算机发展的需求。再加上我们使用这些自编教材时效很长,有的甚至5-6年都一成不变。社会在发展,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如果我们还是用这些老教材去教发展更新的学科,这必然会阻碍学生在计算机科学的探索与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如计算机教师技能也无形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因为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他们中的许多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与完整,专业落后或专业不对口等等。再加上高职大学生基础较差,所以他们常常采用“我教你学”,“我讲你练”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理论知识很强硬,但是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弱。只重视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我们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精神。

二、抓住计算机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在讲解计算机基础课时,一定抓住它的优势,结合当前前沿技术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根据教学实践,我自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些经验。

(一)从“史”到“发”,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著名科学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每个人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都有强烈探索意识和精神。根据这个特点,我就给学生上一节计算机历史发展课。我用多媒体展示计算机短短几十年发展的历程,从巨型机到微型机,再到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的网络化、人工智能机等等,让学生感悟到这些发展过程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且还凝聚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没有这些创新意识及精神,我们就没有计算机的今天,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积极性及探索意识。

(二)丰富知识,拓宽学生计算机动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创新过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留给学生大量动手思考的空间及时间,让他们在动手思考中去感悟,体验自己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中用知识,在用中学知识”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其他专业课的缩影,不必细讲。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教学思想。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起点和落点,并都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博览有关的专业知识,要做到“精,新,启”,不要隔离本学科的发展目标。

比如在PHOTOSHOP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搜集学生关注的著名人物及事件的图片资料展开了本节课的讲解。在讲解中,我们融合了修改图片及影视加工新技术。在课下,我们给学生布置加工自己或喜欢的照片的作业。这样会使我们的PHOTOSHOP教学更丰富多彩,,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发散及创新思维。

(三)重视学生上机操作课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计算机基础课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综合课程。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常常重视理论课的讲解,忽视对上机操作课的指导与监督。上机操作课就变成了自由放纵的“上网聊天课”等。这无疑阻碍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育发展。那如何上好上机操作课?

首先我们要使学生重视上机操作课。上机操作课不仅可以消化、巩固我们所学计算机知识,而且还可以用我们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渗透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珍惜每次上机操作课的机会,才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

此外,我们要明确每次上机学习的任务、内容及要求等等。在上机操作课时,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写计算机上机实验报告及课下去补充,完善他们自己的实验报告,拓宽他们的计算机思路,形成计算机知识库。同时我们也要在上机操作课时不断走动,去指导、监督学生上机的情况,不要放纵学生无纪律,无目标的“自由上网”。当遇到学生去上网聊天或玩游戏时,我们要坚决禁止,不要不理不睬。在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时,我们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因为机器就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把讲解的时间占去操作探索的时间。只有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我们才能把计算机知识转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去不断发掘计算机更深的奥妙。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去不断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我们就会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把知识教育转为智能、创新教育,真正做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专业的人才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士滨,张旭旭.多媒体技术与创作[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3篇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明确地达到一个岗位的目标、胜任一个岗位的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

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正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应该走实用化的道路。我们的目标是就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的目标是适用,那我们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现在大多中职学校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把实践看得很重,却多是在表面或者说是纸面上做文章,并没有把真正的实用当成目标,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学生考会计师证作为目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会计教学方法缺乏实用性。实践性教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我们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凭心而论,现在进行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质的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运用,使得教与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学习与就业的距离也就越拉越大。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不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这样的教学计划势必使得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会计教学改革方案

1.适应时代需求,重新定位会计教学培养目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走实用性的道路,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放在首位,以“强化实践模块教学,突出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在校内实训方面,除了进行珠算操作技能、点钞操作技能、商务书写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训练之外,还要通过从会计兑证的填制、帐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流程的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有机结合的训练,掌握核心技能,如会计核算技能、会计分析技能、财务管理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纳税会计技能、通用财务软件应用技能等。

2.加强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会计教学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案例教学或者项目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和社会实践零距离接触,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要时时把实用放在主导地位。在教学手段上,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面积引进多媒体教学,把实际财务操作移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如临其境,真正懂得会计操作、会计方法、会计手段。

3.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彻底改进原来的教材,采用适用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材;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量使用校本教材,把社会案例、生产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多一些实操训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主导文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把突出社会实践作为核心、作为纲领,不能脱离

转贴于

这个问题,也决不能走纸面上的形式主义,既要有新意,又要有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一定要做到突出实践,要大于1∶1。

4.全面提高教师水平。第一,走出去。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进入企业。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没有社会实践经验,那学生的经验从哪来?教师如果不懂得社会需要什么,那又怎么来教学生?只有我们的教师通晓企业会计流程,懂得企业所需,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才能教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第二,请进来。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企业的会计师、出纳员等人员请到学校来给教师和学生做讲座、做指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项目,召开业界交流会,和外界接口,掌握最前沿的会计理论和法律法规。这样我们的知识不落后,才能在参与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新手会计实操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培养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熟悉会计软件操作与维护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并能够参与企业的预测、决策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1.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操

传统手工会计是要进行很多的计算工作才能有结果的,而电算化只要进行相关公式的设置,运用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功能就能很快计算出来。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部分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用友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2.教学内容以考取《会计资格证》为目的,制约了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以笔者学校为例,当前的教学基本上是以让学生考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为目标,围绕考证的内容进行教学。这就造成学习内容比较片面,离电算化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多数学校对该课程重视不够,课程教学时间数较少

现阶段该课程一般只开设一学期,每周4学时,一学期大概就是80学时,往往每次课都只能讲授很少的知识。一学期下来,学生一般会进行简单的操作,一旦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己则无法解决。

二、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探索

1.加强会计基础教学,夯实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加大了会计基础课的教学安排,开设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等专业课。这些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学生的会计基本功,同时安排手工会计的账本实际操作,使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安排会计电算化课程及实训,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2.加大教学课时量,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基础。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上机实验操作课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组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与探讨会计软件的原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学会了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

3.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保障。以笔者学校为例,学校新建两个60个工位的会计手工与电算化一体化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上课时一人一机。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随时指导,学生每次上课都可以对照实习课题自己先做,然后由实习指导老师巡回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少数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充分利用自编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现有教材内容和实际工作岗位的差异,学校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会计电算化实训》讲义。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发现新的财务软件及使用方法及时在授课过程中更新,更加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5.注重细节教学,让学生举一反三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教学生掌握正常的操作步骤,更要教会学生掌握操作过程出错后如何处理的方法,这也是会计电算化最难解决的问题。例如月末选择结账功能后,假设财务报表出问题应先查公式,然后查账簿,查凭证,处理时要先将凭证反记账、反审核,然后修改凭证,重新审核记账凭证,重新生成报表。我们要教学生充分运用软件中的“帮助”功能键,出现问题后要学会自己解决。经过强化训练后,学生都能较好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及处理技巧。同时我们学完一个软件后再学其他软件时,学生也能很快掌握其他软件的操作,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

一是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会计电算化课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与老师沟通,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二是较好地改变了过去轻实习课、重理论课的弊端。通过不断加大投入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同时也加大了实习课的课时,出现问题也有充足的时间同老师交流,保证了教学效果。电算化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散文百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