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一、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尚处于浅层次阶段,从融合范围看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基本停留在房地产的网络营销层面,真正意义上的 “互联网+”模式还没有出现。

(一)房地产企业进入转型期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增速趋缓,房地产的风险也在积累和加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所谓转型发展新时期,突出的特征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离开并将进一步离开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所引起的本质变化是建设的房屋不能再追求数量扩张,应该在提高性价比上下功夫,着力满足购买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而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是供需双方互动交流的最佳平台。

(二)不能忽视的互联网

满足用户需求是房地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牢固根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任何房地产企业都无法忽视互联网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2014年我国新增网民3117万;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小时,相比2013年底增加了1.1个小时。该报告还显示,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呈上升态势,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手机作为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稳固。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已经深刻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还将会持续扩大和深化。哪个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模式上占据上风和主动,哪个企业就占据了先发优势,互联网赢者通吃的法则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回馈。加大互联网应用将是房地产企业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竞争重点。

(三)真三维技术面临突破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互联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由于真三维技术可直接复原景物的立体空间,增强景物的真实性和深度感,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因此真三维技术的研发应用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光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真三维技术在室外等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内腾讯街景已经运用三维激光技术测绘街景地图,其采用的三维激光点云技术将传统高清街景升级为三维高清街景,通过算法自动分类,排除掉行人、汽车和其他干扰,将真实的三维街景展现出来。利用手机拍摄物体,并自动生成该物体的三维图像,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近年来,室内房屋真三维技术也有积极进展,但距实际需求特别是在满足房地产行业应用方面,仍有差距,这也是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还没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室内房屋真三维技术面临突破,真三维技术的进步将会极大地推动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四)消费结构变化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房地产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今后一个时期,从年龄看,房地产主力消费群体将会明显向80后、90后转移;从城市看,一线城市主城区将会以二手房为主,主要消费群体为中青年的白领阶层,一线城市郊区和二、三线城市将会大力消化已建房屋库存,主要消费群体为刚性需求;从地区看,国务院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重点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些将会释放大量的房地产需求。无论是城市中的白领群体,还是落户城镇的农村转移人口,在房屋设计、装修等环节,都会希望能够有机会充分融入个人观点,能够更多地体现个人的偏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将是今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要走势,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谈论房地产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才有意义。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是能够充分体现消费者意愿、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举措。

二、房地产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技术路线

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应市场需求而生,因而“问题导向”将始终是贯穿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发展的主线,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也将会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日益成熟。

(一)发展模式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在不断演进和升级,从上世纪80年代单纯“建造房屋”模式,发展到目前“建造房屋+物业服务”模式。下一步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应是“建造房屋+软件互联网+物业服务”,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借助软件互联网技术,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能够直接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房地产建造、房屋装修定制化生产;另一方面在房屋建造、房屋选购、装修以及物业管理维修过程中,消费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实现房屋使用便利化,提高参与度、舒适度和满足感。

(二)发展路径

从需求和可行角度看,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会是一个逐渐被企业和消费者接受和推广的过程,因而发展路径应该是从需求最迫切、技术上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领域发展起来,由点到面地渐进式扩大应用。从现实看,可能的发展路径是:

1.房屋建造销售方面:从二手房互联网营销,扩大到新房销售,到园区楼宇招商引资,再到房屋的定制化建造。

2.房屋装修方面:消费者从简单被动地接受房屋装修,扩大到有能力主导房屋装修设计,到控制装修预算和效果,再到家俱配置定制化和建立房屋三维立体电子档案。

3.企业方面:中小房地产企业、装修企业“互联网+”模式的研发和使用的动力强、积极性高;大型房地产企业、装修企业会相对保守,顾虑较多,因而“互联网+”模式的突破与运用最先会从中小型企业开始,逐步扩大到大型企业。

4.区域方面: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总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的,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也不例外,应是从一线城市开始,扩大到二、三线城市,再向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

5.消费者方面:从消费者年龄看,使用消费者会从80后、90后开始,再向其他年龄段人群展开;从使用群体看,喜欢网购、收入中等的人群以及中小型企业将会是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的第一批使用者。

(三)技术路线

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尽管目前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呼之欲出,但若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融合发展的软件技术上还需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1.技术理念:软件是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的关键。由于房屋呈现很强的立体三维属性,从任何一个平面视角观察房屋都会对房屋的整体认识有局限性,都难以对房屋产生直观、全面、真实的客观判断。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的技术要摒弃传统的二维平面技术路线,走三维建模、直观显示房屋物理空间的技术路线。

2.使用者定位:软件要能够发挥连结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消费、中介与客户、相关企业等的作用,使供需双方可以消除知识技术上存在的差距,围绕房屋内部结构、家装设计、家俱配置等方面,实现无障碍沟通交流。软件编制的出发点应是:既能满足专业人士需要,也能满足非专业人士需要;既能满足高学历人士需要,也能满足无学历人士需要。

3.技术功能:软件要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在实现立体化场景操作的同时,还要体现五个“实际”:一是功能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二是操作要符合人们“实际”习惯;三是效果要真实反映“实际”情景;四是“订制化”要能够“实际”应用;五是适用于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可在线和离线使用要“实际”可行。

三、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的影响

一旦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的相关软件技术实现突破,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并将在一些领域和环节引发革命性变化。

(一)大量减少资源浪费

目前,由于房地产企业与用户之间、装修企业与用户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致使房屋建造和装修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大多数用户购买房屋后,通常都要进行二次装修,既花费精力,又花费资金,结果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可以使用户一次投资就圆满地解决房屋建造和装修问题。

(二)引发业务流程再造

订制化生产是生产制造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现代社会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最有效形式。由于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的软件能够使用户消除知识和技能上的障碍,在三维场景下,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意愿能够全方位地深度介入到房屋建造、装修的各个环节,必然引发房地产企业改变业务流程以满足用户需求。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将颠覆传统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网络订制化生产模式和网上真三维房屋展示营销模式将会出现,并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潮流。

(三)推动电子商务升级

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增速趋缓,但电子商务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同比增长49.7%;网上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2014年聚美优品、京东、阿里巴巴先后成功在美国上市,表明国际资本市场对我国电商企业的预期也是十分看好。从我国电子商务市场销售产品的品类看,由于目前软件无法便捷地三维展示商品,使得立体化属性强的房屋等商品,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还很落后。房地产行业“互联网+”模式软件的突破,将会拓展房屋建造、家装等领域电子商务的应用,并以三维房屋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家俱、字画等与家居有关的相关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我国电子商务由平面二维向二维与三维兼具转型升级。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范文第2篇

3.郑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系统(Intelligent Video System,IVS)可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完成场景中背景和目标的分离任务,进而完成分割目标的追踪、定位与识别。为了在物联网的架构上实现多个智能视频终端的互联,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目标的动态感知,文中从嵌入式智能视频处理的角度,探讨了基于网格的智能行为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给出了一个具体的视频增强处理的实例和嵌入式智能相机的架构。

关键词:智能视频分析; 物联网; 网格; 智能相机; 嵌入式系统

0 引 言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Intelligent Video System,IVS)大多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分析技术来完成将场景中背景和目标分离的任务,并进一步完成目标分析、追踪、定位,进而进行目标识别的更复杂的相关任务。随着嵌入式DSP和FPGA技术的发展,在采用高清传感器取代传统的摄像机加图像板卡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网络接入功能的智能相机(Smart Cameras)。

智能相机中集成的各种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包括目标入侵检测算法、目标跟踪算法,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图像去雾算法等等。同时,每一个智能相机均可通过自组织的组网技术连成一体,每一个智能相机都是一个节点,通过成百上千个智能相机构成一个可以适应城市监控体系、紧急救援和应急联动、甚至是战场环境分析的分布式智能网格系统,从而对目标进行大范围的准确追踪、定位和识别。

特别指出,利用智能相机作为终端接入的物联网\[1\]系统架构和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特别是基于视频分析的智能感知系统的研究在我国的某些领域还属于空白。因此,本文将探讨基于智能相机的网格物联网,并将其用于智能交通、预警、安防、消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航空航天和军事信息一体化建设等应用中\[26\]。

通过将多个智能相机组成的阵列部署在现场,并与设在相关载体上的传感器有机融合,然后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监视信息的分布式获取,即可形成全方位、全时域的多维监视、预警和管理体系。

与传统的基于传感器架构的物联网结构不同,使用智能相机作为接入节点的嵌入式网格系统具有可重构和自组织能力。智能相机不仅可以把过去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目标信息的处理和传送任务压缩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还可以通过大规模节点部署来有效避免盲区,故为防汛、消防、预警和应急联动提供了精确的实时目标定位信息。同时,其感知能力也不会因某一节点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监测系统的崩溃。

1 智能视频分析网格节点

本项目利用智能相机来作为信息分析系统的接入终端。每一个智能相机就是一个网格的节点。智能视频分析网格节点如图1所示,在图1中,前端视频采集主要使用面阵可见光CCD或者红外图像传感器来完成视频信号的采集,然后输出数字信号到视频编码板。视频编码板使用TI公司的DSP进行实时高效的H.264压缩编码并作为原始图像记录,视频分析板则把输入的视频流通过后续的TI公司的DSP进行相应的视频处理分析。

智能视频分析网格节点框图由于高清智能相机的强大分析能力和物联网结构相对复杂和信息量大等特点,一个系统很可能同时需要视频的多种处理方式,例如智能交通中的偷、盗、抢和套牌车辆的识别和跟踪,可能需要分析和识别很多同时在高清晰图像中出现的其他车辆。因此,需要设计出可以同时级联多达八块DSP视频分析板的设计方案。各个DSP之间既可以级联工作,也可以同时并行工作。

每一块视频分析板的底层硬件系统设计都是一致的,只需给不同板子加载不同的处理算法,便可实现不同的处理功能,例如,第一块加载夜间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图像去雾算法,第二块可以加载在完成去雾处理后实现目标的准确跟踪和定位算法,第三块加载红外目标检测和跟踪算法,完成夜视目标识别功能等。每一个智能相机均配备有无线、有线和3G网络接口。

2 基于网格的分布式物联网技术框架

传统物联网\[2\]的“技术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它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但是,笔者在研究与交流中发现\[13\],许多工程人员在理解“物联网的构架”时,常常与图2所示的“技术框架”混淆在一起。

物联网技术框架物联网的构架应当是以“服务”为最终目标的、具有网络特征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针对不同行业而言,其硬件特征和网络结构也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的“技术框架”均可以描述成图2所示的各类“基本元素”。

因此,与传统物联网\[3\]不同的是,基于智能视频的网格物联网\[6\]在具体的应用中具有下面几个优点:

第一是感知可视化,即通过数个智能相机可以生成实时全景图,以实时观察监控现场的实际情况,系统通过对各个接入节点信息的分析,自动制定出合理的处置方案。

第二是设备人工智能化。全自主式具有人工智能分析决策的智能相机具有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基于智能视频的网格物联网\[4\]能将包括人在内的场景可视信息相互连接,并允许他们相互通信。新一代网络协议、嵌入式智能芯片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均可以让目标物体用自己的“大脑”来运算和分析。

第三是应急救援物资、生产后勤保障准确化。基于智能视频的物联网\[5\]可以有效避免后勤工作的盲目性。伴随着射频识别技术、二维条码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的突破,物联网无疑能够为自动获取“在储、在运、在用”物资信息方面提供灵活的可视性解决方案。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各种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在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向准确的对象提供数量适当的保障,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浪费。

3 基于智能相机的智能交通环境监视和去雾研究

在构建基于网格的嵌入式智能相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可以对每一个终端动态配置其功能,使每一个终端既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可以协调工作。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为不同的智能摄像机分别配置不同的图像增强算法来完成大范围内的环境监视和目标识别任务。在本项目首先针对某些地区的多雾情况开展研究。

众所周知,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雾,雨等),大气能见度下降,致使光学器材获取的图像对比度下降,从而影响图像中的信息提取\[7\],雾这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会对景物产生白化作用\[712\],故会使图像退化,以至模糊,而这将给军事侦察、自动导航、目标跟踪等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对这种自然现象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开展图像信号处理的研究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图像去雾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采集到的含有雾的图像进行处理,从中恢复出比较清晰的图像。去雾算法的研究,对于部署基于智能相机的网格监控系统具有比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沿海和相关地域的应用也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3.1 基于暗通道先验规律的去雾算法

在有雾天气下,监控系统捕获场景图像的颜色和对比度都会发生严重的降质。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大气粒子的散射作用引起的。大气散射的物理本质是高度复杂的,在不考虑大气扰动等现象发生时,可以假设此时的天气条件(包括大气粒子的类型、密度等情况)是空间不变的,这样,到达感光器的光强就可以简单的等效成大气衰减后的场景辐射和因大气悬浮粒子的散射作用而进入传感器的环境光强两部分的线性组合。

雾图形成模型在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中被广泛应用。雾越浓,介质的透过率越小,到达传感器的光强中实际的场景辐射衰减的就越严重。利用这个模型可通过求得全局大气光和介质的透射率来从一幅含雾图像中恢复出原始的清晰图片,即场景辐射。

3.2 局部暗通道先验规律

局部暗通道先验规律是有关文献提出的一个统计规律,该规律假定在不包含天空区域的户外无雾图像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像素点,在它周围的范围内,至少有一个颜色通道具有很低的亮度值,而对每一个像素点,都以这样一个最小值来取代其本身的亮度,于是便可以得到暗通道图。大量统计数据表明,除了天空方位,户外无雾图像的各个像素点的强度总是很低,并且趋近于0,这就是暗通道先验规律\[11\]。

3.3 估计全局大气光

考虑到原始输入图像,在这N个位置所对应的像素点中分别求得红色,绿色,蓝色分量的最大值。它们就组成了全局大气光(Ar,Ag,Ab )。在这个方法\[10\]中,A的三个颜色通道的亮度值并不单一的来自原始输入图像中的某一个像素点,而更多时候,它们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像素点,于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将原始输入图像中的白色物体误选为全局大气光。

3.4 实验结果分析

采用文献\[11\]的方法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去雾算法的研究,并将实验成功的算法移植到智能相机上。其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图3(a)是去雾前的城市的照片,图3(b)是去雾后的照片。图3(c)是去雾前海面的照片,图3(d)是去雾后的海面照片。从实验结果看,去雾算法的效果非常明显。

去雾效果比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将各类图像处理算法移植到智能相机里,这样一来,各个相机作为终端节点就可以更有效的接入到整个系统中。图4所示为本文研制的智能相机的部分硬件系统实物图,其中图4(a)是200百万像素CCD成像板背面,图4(b)是200百万像素CCD成像板正面,图4(c)~(d)是图像处理板的背面和正面实物图。

笔者目前已经成功地研制了高清晰智能相机的系列产品,并具有全部知识产权。图5(a)所示是一款样机。图5(b)是其内部结构。图5(c)是利用智能相机上的Web服务器通过网络浏览器看到的实验室外面建筑物的外墙的高清晰图像。在长距离成像的条件下(200 m),可以清晰地看到外墙上的斑点和窗户护栏的锈迹。

高清晰智能相机样机图6所示是针对智能相机开发的智能交通车牌识别算法和实际应用。

中给出了利用DSP算法实现的智能交通中的车牌监测的试验结果。实际的算法已经在智能相机中实现并应用到具体的工程中。针对200百万像素的图像,该系统可以检测出多达数十个位于多车道中的车牌信息。图6中的图像拍摄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门外的二环路上,拍摄时间是2009年5月8日,笔者将多个车牌粘贴在图像上进行智能相机的性能测试,多个车牌的亮度、对比度、色度等参数都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进行了调整。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位于树木、车体等复杂背景下的车牌均可被准确的定位出来。在图6中,只有一个最黑的车牌没有被定位出来。

4 结 论

基于嵌入式智能相机的物联网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对嵌入式智能相机的研究,不仅可为传统的物联网接入提供一个新的数据接入形式,而且可以使接入终端具有动态可重构的新功能。以智能相机为接入终端来研究物联网构建过程中的新型网格结构和安全策略,可以为研究物联网的数据安全引入一个新的思路。

在积极推进智能相机的产业化工作的同时,应当积极推进基于智能相机作为接入终端的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并应在风力发电、新能源、低碳经济模式等领域积极开展多方合作。

本文所讨论的研究成果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志宇,任沛然.物联网与EPC/RFID技术\[J\].森林工程,2006,22(1):67-69.

[2] 梁浩.基于物联网的EPC接口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 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4] 单承赣,焦宗东.EPC物联网中的信使ONS\[C\].中国国际(第二届北京)RFID技术高峰论坛会论文集,2007,53-55.

[5] 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0(4):19-21.

[6] 王光辉.物联网战略的国际观察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4):7-9.

[7] 芮义斌,,孙锦涛.一种图像去薄雾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6,26(1):152-156.

[8] STARCH JI, MURTAGH F, CADAS E J, Gray and color image contrast enhancement by the curvelet transform\[J\].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3, 12(6): 707-717.

[9] CHANG D C, WU W R. Image contrast enhancement based on a histogram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standard deviation \[J\]. IEEE Trans. on Medical Imaging, 1998, 17(4): 518-531.

[10] OAKLEY J P. SATHERLEY B L. Improving image quality in poor visibility condition using a physical model for degradation \[J\].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1998, 7(2): 167-179.

[11] HE Kaiming, SUN Jian, TANG Xiaoou. Single image haze removal using dark channel prior \[J\]. IEEE Journal, 2009: 1956-1963.

[12] LEVIN A, LISCHINSKI D, WEISS Y. A closed form solution to natural image matting\[J\].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6(1): 61-68.

[13] 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4] 李玮,赵书俊,张伟征,张大伟.单片机P87LPC767在智能化相机探测器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5,28(22):80-81.

作者简介: 沈沛意 男,1969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博士,教授。双博士学位(英国巴斯大学,中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双博士后经历(英国巴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在SCIENCE IN CHINA, IEEE PAMI 和 IEEE TVCG 等杂志和会议30余篇。作为主要完成人顺利完成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法合作项目等多项相关课题。曾任安捷伦科技(原惠普)(Agilent Technologies)高级工程师(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英国撒里大学(Univ. of Surrey)信号处理研究中心(CVSSP)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和IEEE 会员(MEMBER),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等,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网络与通信技术软件、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图像处理、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等。

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

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是由陕西省工信厅2010年8月批准,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挂靠主体,按照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组建的陕西省物联网技术研究培训和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部门。

中心坚持大联合、大协作、搭建平台的工作思路,向国内外各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寻求合作,共同打造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共享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公共平台。中心网站wlw.xidian.省略开辟有政策导读、新闻快递、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和成果展示等栏目,是全省范围内物联网信息交流与公共平台。

中心的工作方向如下:

(1) 围绕陕西省物联网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跟踪研究和超前研究,为陕西省物联网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2) 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促进陕西省物联网产业链加快完善,推动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深入开展。

(3) 承担陕西省物联网应用的宣传推广和培养物联网技术高级人才。

(4) 承办省工信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心的宗旨是致力于促进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技术平台作用,发掘市场应用需求,促进技术转化应用,开拓技术应用领域,创建超前应用场景,研发创新技术,引领本省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电话与传真 :02988203592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范文第3篇

1.1智能电网

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使人们进入电力时代。在主张新能源的时代,创建安全,清洁的智能电网,成为各个国家能源研究的主要课题。许多电信企业开展的“无线抄表”工作模式,是正确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电网智能化将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并将深刻影响和有力推动其他行业的物联网应用。

1.2智能交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的数量与日俱增,城市交通设施分布不合理、更新不到位,加上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城市病之一,也成为相关交通部门头疼的治理难题之一。交通智能化是解决交通拥堵、提高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1.3物联网超市

现在的超市实现了近距离的通信技术,利用电脑扫瞄条形码完成购物。但是在周末、大型节假日,这种结账方式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在人工结账处,看到结账的长队缓慢移动。在未来发展中,物联网技术融入超市购物中,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实现无人操作结账。顾客选购的商品直接放入购物车内,在推动购物车经过结账点时,购物车内的所有物品都能够一次性被全部扫描和读取,再在顾客随身携带的购物卡中进行一次性扫描刷取购物金额。顾客在购物完成后还能在网络中查询到自己的购物历史信息等数据。

1.4物联网建筑

物联网技术在家居建筑中应用,可以使生活便捷化,智能化。当前,已经有部分技术广泛应用于家庭生活中,如带有家庭多媒体中心的设备可以便捷地与各类网络设备进行连接,使家庭中的各类电器、数码设备、网络设备等形成一个互联的局域网。同时,家居环境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也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及时监控,使电器及时工作,保证家居环境的舒适。

2关于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策略建议

物联网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1政府战略引导

物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宏观系统,政府需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物联网行业的标准和统筹工作。政府组织相应的技术从业人员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开发、应用和推广。同时,需要详细地制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方向、重点目标和实现方法,使物联网朝着健康、利于人民生活的方面发展。

2.2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刚刚起步,虽然我国的物联网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芯片关键设备制造、海量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我国应加大科研资金、人力投入,集中各项优势资源,突破技术难关,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3加强物联网标准的制定

国际统一的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规模化,也便于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借鉴。缺乏标准一直被物联网业内人士认为是阻碍物联网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当前,国家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我国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2.4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隐私保护与物联网的安全

在未来物联网的发展中,用户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中留下痕迹,其有用性和私密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利用相关技术非法窃取用户的私密信息,为用户个人信息带来极大的隐患。要紧密关注物联网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除了加强技术手段建设以外,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侵权、个人隐私保护等法律法规,在立法层面警示潜在的不法分子。

2.5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物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同时,吸收国外专家和人才,借鉴国外在物联网方面的研究成果。

3结语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课堂教学;教学创新;专业基础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26

2011年起,高职院校开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经过三届学生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物联网技术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技术,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经验都处在探索与实践之中,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师资与实训资源的短缺,对相关物联网专业的建设有更多的困惑。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招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已毕业一届另有一届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从这些学生的反应来看,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十分重要,是这门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了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应用前景,特别是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提升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出了创新改革的建议,这些都是做好《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教学的动力。《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一门物联网技术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课程,知识涉及面广而杂,对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要求高,而高职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在这现实情况下,如何开展好此课程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程学习,因此《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创新研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情与课程

11学情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在中国高校中已占据半边江山,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带来最明显的特点是生源质量激剧下降,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更加突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办院校深有感受,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不少学生进学校抱的是来玩的心态,家长只是让孩子在学校度过这三年时光罢了。二是高考成绩明显下降,高中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三是为了达到招生数量,招收大量文科生来读工科专业。四是招生中出现大量调剂生,进校后学生读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学生对所读专业无兴趣。五是受到社会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绍职院物联网专业每届招生二个班的规模,学生素质不高,特别是文科性占据近半,另外,由于物联网技术是较新的技术和专业,社会对其认知相对少和肤浅,早期招生调剂生比较多,对专业不了解更谈不上以后的就业对象在何处,学生比较迷茫。

12课程背景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产业链上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从分析职业就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依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多类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物联网技术是综合性技术,它涉及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和软件等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深,专业课的开设一般会重点放在某一方向,不可能涉及物联网技术的方方面面,更何况高职院校本来学制就短,有效课程学时更少,因此完全有必要开设一门课,较全面介绍物联网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概论》就是这一思想的结果,由这门课来开启学生对物联网的学门,通过此课程来认知和了解物联网的主要技术和行业应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物联网的兴趣,展示给学生未来就业的前景与希望。

2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

21课程定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构建。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搭建课程体系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整个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一是通识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四是专业拓展课程,以知识渐进的方式组合而成。课程背景论述中已说明《物联网技术概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对众多物联网技术知识的普及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兴趣,是一专业知识的入门课,所以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处在通识课程之上专业课程之下,起到专业学习承下启上的重要作用。此课程虽定位为专业基础课,但与一般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基础》之类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是后面众多专业课的浓缩简介以及未能开设相关课程的介绍,信息量相当大,需要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等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前提,由此一般放在第二学期开课比较合适,但也有的学校如无锡职院已从第二学期调整到了第一学期。

22教学内容

物联网技术目前还处在快速发展与变化之中,很多技术也不是十分成熟,无论是其内涵与外延也不是十分清晰。但是从目前大家所熟悉而常见的来说一般从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的角度来考虑。每一层都涉及大量相关技术,如以感知层来举例,感知层主要是解决物体识别与信息采集并转发,核心技术有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MEMS系统、目标定位和近距离无线传输等多类型技术。三层体系所涉及的技术都比较复杂,那么如何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将是很关键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知识普及入门性质的《物联网技术概论》,主要以学生易掌握、提兴趣、开阔眼界为目标出发,宜采用知识范围涉及较广的教材作为学生的课程教材,当前此类教材已相当丰富,但内容千差万别各有侧重,经过多方调研和认真对比,绍职院选用了由清华大学刘云浩教授编著的《物联网工程导论》,此教材是国内同类中较早推出的教材,教材内容较全面地覆盖了物联网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并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应用案例。当然对于高职学生是不能完全参照讲解的,具体讲课务必按学生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

3教学手段与方法

《物联网技术概论》属于理实一体的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主讲学生在课堂被动听的方式进行,应当说这种形式对于理论课的教学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高职民办院校,学生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同程度上有些抵触心理,从经验来看,学生一次二学时的上课,老师讲解不超过一学时为好,因此,在教学上采用了多种手段来调节和缓解学生的课堂状态。一是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多用日常学生生活中案例来说明,如讲到RFID时用学生证和身份证来说明,这样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多用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的形式来讲解,如讲到移动通信技术时采用动画和视频来说明基本工作原理,这样贴近学生的爱好又容易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布置课堂作业,安排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学习。四是针对课程部分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度参与。五是适当安排学生现场参观与交流,然后结合参观交流时所见所闻来讲述相关物联网技术。多种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把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扭转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计划中的三分之一课时用于实训教学。实训分两块,一是校内实训室进行,二是校外协作企业展开。本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训教学是作为知识引领的补充手段。校内实训室主要让学生了解如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和网络传输方面的一些实训设备,以感性认识为主。校外实训主要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参观体验,如到绍兴科创中心参观物联网产业应用,到诸几智慧农业示范区参观智能农业应用等。通过这种开放式课内外结合的实训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好奇性和兴趣,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动力和就业前景的向往。

4考核与分析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环节,本课程的教学考核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两种考核的结合。二类考核如何划分比例可视情处理,但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看,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考核,本课程过程性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校内实训评价、校外实训评价、课内(外)作业评价、学习态度等几个主要方面。终结性考核是期未完成教学要求后的知识检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在最近三届学生的终结性考核中,采用了大作业与卷面考试二种方式进行摸索,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比较喜欢大作业作为期终考试,但这种方式容易给学生造成易过好学的懒汉心理。卷面考试可以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分别在二届学生中进行了尝试,由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试卷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在绍职院历经了三届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当说是在前进中的探索与实践。第一届有近一半的文科生,期终考试采用了大作业的形式,从上交的作业来看总的来说表现良好,但深入后发现大多原封不动地抄袭于网上资源。后二届采用了卷面考试方式,相对难一些,出现部分学生的不及格。从课程教学整体分析,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联网相关知识普及性学习,对物联网技术有了一个较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物联网专业的心理距离,关键是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5结论

《物联网技术概述》这门课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经过几届学生的教学摸索与实践,探索出了本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思路,针对民办高职学生生源素质不高,结合绍职院专业建设现实,选好合适教学内容,通过五种课堂教学形式,激活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生兴趣,也提升了对专业的认可度,从毕业和顶岗实习的学生反馈情况看,收到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2):113-115

[2]曹建峰物联网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物联网技术,2014(5):86-87

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景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市场;发展前景;营销策略

1 什么是“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生活居住环境是现代智能家居的基本功能与宗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因此人们在此居住环境下,为形成一个高效快捷的生活模式,对家居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人们可以通过在家里内部建立一个通信网络,通过软件、遥控器等执行中枢,对该内部通信网络控制下的家具设备进行防范、监测,掌握其动态。通过以上措施,从而构建一个高级便利的设施系统。

2 广州市智能家居市场的整体分析

2.1 广州市智能家居市场的宏观环境分析

对于智能家居行业,国家为了促使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相关部门频繁出台了政策扶持。首先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4个相关单位联合了《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明确强调重点推进智慧广州的试点建设,加快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物联网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倾向十分明显,同时研发智能家居所耗费成本也与和谐绿色健康生活的人文理念相匹配。

近几年广州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陆续举办了广州智能家居展、中国(广州)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论坛,物联网与云计算应用大会等也为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经济氛围。

2.2 广州市智能家居市场的SWOT分析

2.2.1 优势分析

(1)智能家居行业结合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基础设备等吸引着无数人群涌入。而涌入广州工作的人们大多希望能在广州定居。因此即使广州房价虽高,但销量依旧火爆,市场需求依旧很大。而较高的房价和“限购令”政策的出台也间接筛选那些中低水平的普通消费者,从而保留消费能力较强、追求更高生活理念的高消费者。许多的IT企业与房地产企业强强合作,不断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共同建立智能家居系统、开办产品展示店、智能家居体验馆等。随着智能家居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用户还仅有初次体验,暂时无品牌忠诚度,有利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

(2)广州智能家居企业起步较早,拥有较多经验。广州作为“智慧广东”试点示范城市,特别是在交通智能卡系列,如地铁APM系统、羊城通等实施了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同时也积累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经验。一大批实力较强、在智能家居行业内拥有最先进的产品技术、完善产品线、物联网技术研究方面有较高水平的优质企业进驻广州,如:广州市聚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河东电子有限公司(HDL)等都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

2.2.2 劣势分析

(1)产品设计水平整体不高。因我国智能家居起步晚于国外,因此国内智能家居产品项目设计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功能不够强大,有些产品看似功能强大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够人性化设计、部分产品操作性较低,缺乏实用性等无法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2)价格较高、不接地气、不亲民。由于技术研发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研究开发、申请专利,同时需要开发市场、宣传产品等导致智能家居市场价格总体偏高。比如装修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假设需要安装智能家居系统,若只是普通的灯光控制最便宜的2万元左右,国内具有常规功能的产品至少需要5万~9万元,国外进口高档的一般是10万~20万元。别墅区另外计算。此等价格自然让不少中低消费者有心无力,望而却步。而厂家主要侧重智能家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却忽略了售后服务、售后跟踪环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3)机会分析: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出政策支持智能家居行业发展,为建设智慧城市和信息广州,广州市政府将推进物联网应用和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此外,广州市政府计划每年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中拿出1亿元,用于建设物联网发展体系,建设物联网的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力度致力于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应用。

(4)威胁分析:较高的市场价格导致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定位局限于中高端消费者导致市场份额不多,加之国内其他城市和国外产品给广州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此外,广州智能家居市场多种技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各个技术对产品的兼容性和系统整合性的标准不一,差别颇大。市场本身缺少行业统一标准与规范,产品质量需要不断提高营销模式需要不断创新等。

从广州智能家居的宏观环境分析可以看得出,广州智能家居市场总体的外部环境较为良好,我们相信,经济的发展给广州智能家居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能顺利、蓬勃发展。

3 广州市智能家居市场的营销对策

(1)采取与房地产商合作的方式。可以与广州较大型的房地产商如万科、恒大、碧桂园等房地产商合作,重点着手开发新型智能小区,也是多数智能家居企业采用的营销模式之一。短期看来会增加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成本,但是长远看来,智能家居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2)采取实体店营销模式。可以采用在相关商区开设实体店。实体店营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因为实体店里的产品展示区、体验区使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用着心里也踏实,因此也是让广州百姓了解和体验智能生活的较好方式。

(3)采取大型超市销售模式。广州拥有较多的大型连锁超市,如广百百货、百佳百货、永旺百货等,是消费者经常出入的购物场所,在大型连锁超市销售智能家居产品可以增加产品的曝光率,提高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刺激消费者消费。

(4)采取互联网销售模式。广州大部分市民几乎天天接触互联网,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销售。例如微信,现阶段几乎没有人不用微信通信,因此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开展新一轮FEED流广告,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投入不同的智能家居产品广告,提供更多维度的效果分析,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价值。

相关期刊更多

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物联网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无线互联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