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

Research on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in Public Space Design Planning

Yuan Yu-hui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z.p. 430074

Abstract : The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in the public spac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spac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conveys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guides and standardizes people’s behavior.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the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practice guiding.

Keywords : Public space ; Logo orientation system ; Planning ;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所生存的空间环境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各种功能性的场所不断增多,空间类型正朝着复杂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生活、日常交往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生活场所,这里所说的公共空间是指除居住空间之外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办公、商业、文教、医疗、展览展示、休闲娱乐等诸多室内空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形标志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人们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公共空间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标识导向系统则是人们行为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然而,人们辨别方向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可有可无的,它是生存的前题条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往往会使置于其中的人们失去对地点和方向的判断,良好的标识导向系统的设置能优化人的行为路线,提高人们社会活动的效率,同时能烘托室内环境气氛,彰显空间个性。

一、标识导向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标识导向系统也可称标识指示系统,是指以图形、文字、字母、箭头符号等,辅以特定的色彩进行组合,置于空间环境中,用于指示方向和位置、传达信息的标志物,它不是空间环境的补充,更不是单纯的装饰设计,而是公共空间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部分,是衡量公共空间服务品质及人性化标准的一项重要参数。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根据标识信息要素的类型不同,标识导向系统可分为指南类标识、诱导类标识、名称类标识、说明类标识以及禁止类标识等五大类。主要包括区域平面布置图、楼层索引、名称标志、导向牌、指示牌以及多媒体信息查询等。

二、目前标识导向系统设置存在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始终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各类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城市中遍地开花,楼宇越盖越大、越盖越高、空间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然而与之不协调的是,体现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识导向系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没有投入相应的力度去研究。虽然我国对于标识导向系统制定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但执行监督的力度不够,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公共导向标识的缺失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这一现象比较普遍。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但公共标识却存在严重缺失,在海口明珠广场综合商业圈,外地游客称居然找不到一个区域导向图。又如,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上找不到任何有关地铁的导向标识,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南京有地铁,即使知道,也都很难找到。

2、标识指示的无序和杂乱,与欧美等国存在较大差距

其主要表现在标识指示设置的大小、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缺乏人性化的思考,设置的不合理。在设置标识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视觉习惯,将标识设置得过高,或是几个标识放在一起,缺乏主次,不够醒目等。在某大型书城,图书的种类非常多,主次标识却没有明显的颜色及位置区分,以至于顾客很难识别。

3、图形、符号不规范或色彩错误使用

虽然我国标准化研究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图形标志国家标准,但实施的规范化不够,一些单位或设计师设置标识时随意性很大。在武汉光谷步行街的一家商场,我们看到卫生间仅有“男厕”、“女厕”的中文标识,旁边的一家西餐厅,卫生间则是用烟斗和高跟鞋来区别,而有的公共场所是用一男一女的头像来标识,据不完全统计,公共空间中仅卫生间一项所用的图形符号就达十多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给人们的识别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与不便。同时,标识的色彩也十分关键,在我国的图形标志国家标准中,对于通道颜色有明确的规定,如红色表示禁止,蓝色表示指令,黄色表示警告、绿色表示提示和向导,而有的公共空间中紧急出口却用红色表示,其效果截然相反。

4、英文标识缺乏或使用不当

标识导向系统使用中英文标识,这是城市国际化水平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标识指示牌上大部分缺少英文标识,有的即使有,在表达上却存在问题,造成了一些误解和尴尬。如Caution!The Ceiling is Low(小心碰头),被错误地翻译成了Beware of the Ceiling(提防房顶);No Drinking or Eating(请勿饮食),被译成了No Drinking and Eating(不能喝,但可以吃)等,让人觉得很滑稽。

三、公共空间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规划

在人们日益频繁的社会活动中,对于标识导向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可以试想,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复杂的公共空间中,没有导向,没有标识,也没有相应的文字,那犹如浩瀚大海中的一片孤舟,没有位置概念、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人们将寸步难行。合理的导向标识系统的规划,将成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动指南,告诉人们“身处何处”,以及怎样“到达何处”。

1、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原则

公共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是自室内设计伊始就纳入其中的,是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一套优秀的标识导向系统在规划设计时我们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在艺术设计中,实用性是第一要性,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首先应满足其基本的使用要求,也就是说要从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考虑,使导向标识真正能到达索引、导向的基本功能。

(2)系统性原则

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不是个体的、局部的、分散的设计,对于一个公共空间来说,我们更强调标识导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强调的是整套标识系统从设计的规格、制作工艺、安装方式等细节都必须体现出同一特征,不能姿态各异,令人迷失。当然,也不是说要生硬死板、一成不变,在保证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当的艺术性、个性化处理,能增强其愉悦性,使人感觉良好。

(3)艺术性原则

导向标识如果仅只能满足使用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还应从美学原理出发,使其具有较好的审美功能和艺术品味,置于公共环境中,整体和谐,能增强空间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要点

有人把导向标识比作公共空间的耳环,意思是说,导向标识和公共空间的其他构件相比,虽然体量不大,但数量不少,带给人们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是人们处于公共空间重要的信息媒介。在人们频繁的社会交往中,面对公共空间的复杂与庞大,如何建立起条理清晰、准确无误而又快速有效的信息导向?如何传达人本、企业、空间的设计理念?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整体入手,由主到次,分级设计

一套完整的标识导向系统涵盖的内容很多,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应首先从整体出发,将标识导向系统所指示的所有信息进行分类,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展开,对人流实行阶梯式的引导。如在一个博物馆的标识系统中,入口处的各楼层总索引和各层区域总平面图属于一级导向标识;通往各展厅的标识属于二级导向标识;各展厅内部的标识属于三级导向标识。进行分级后,对于主次标识在设计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根据使用要求与空间环境的不同,合理作出规划安排。

(2)导向布点的选择要适时适地,合理有效

标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合理有效地引导人流。在复杂的公共空间中,通往目的地的活动路线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如何通过标识系统的引导找到最优的行动路线,让人们迅速快捷的到达目的地,这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在规划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行为路线的起点、终点以及移动路线的转折点,这些都是导向系统重要的信息节点,需设指示牌传达空间信息。当然,标识设置的多少与导向布点要恰到好处,坚持适时适地、合理有效的原则,多则抢景,略显杂乱,影响环境的视觉美感,少则不能起到导向的作用。

在环境复杂、信息众多的场所,最容易让人感到迷惑,造成信息混淆,导向布点时要分级进行,在不同的位置,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选择不同的标识加以区分,但整套导向标识还是应保持它的统一性与有序性。

(3)图形、符号、文字、色彩运用规范,具有可识别性

正如美国设计师Joel Katz所预料的那样,图形符号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到导向标识系统中来。箭头是标识系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图形符号,此外,如人、车、山、树木、建筑、河流等各类相关图形的简化表达,以指示具体的标识内容。各国也都制定了一套关于导向标识的国家标准,来规范这些图形符号的使用。此外,标识上的文字要简短、易懂、肯定,字体要清晰,可识别度高,以方便人们理解,迅速捕捉导向信息。

标识导向在色彩的运用上,要尽可能地考虑图底关系,一般来说,符号、图形、文字的色彩和底色的明度对比超过70%的标识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还有一些标识,如禁止标识、警示标识、消防通道等,对色彩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能加以混淆。色彩是一种很情绪化的东西,能够带给人们较强的精神感受,在规划设计时,应合理的加以区分,使之更有利于导向标识的识读。

(4)充分体现企业背景与文化内涵

对于一个导向标识的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之初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公共空间中的公司、企业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背景、理念与文化,在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标识导向系统加以体现和传达,使人们通过对这些展示出来的导向标识,加深对公司、企业的了解与认识。标识导向系统也只有注入了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才会显得与众不同、更有魅力。

(5)满足通用性设计需要

公共空间中的人们往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语言能力、健康水平等,他们都是标识导向系统的可能使用者,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空间中不同层次使用者的要求。如标识中普遍采用中英文双语来传达信息,如果标识系统的使用者是非英语国家的,还应增注第三种语言。对于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导向标识的高度同时也应满足坐轮椅的使用者阅读,对于视觉障碍者,可设盲道,使用盲文或声音提示等。

结语

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空间,其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人们穿梭在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立体的空间环境中,越来越深感标识导向系统的重要作用,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虽然,我国的标识导向系统还处于研究阶段,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对于标识的建设上流于表面文章而疏于实质内涵,但我们也应看到,人们对于标识导向系统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正在进一步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必将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话题,它将成为公共空间的形象的重要载体与信息沟通的桥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向帆.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12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TnPM,设备房标识系统,模式

 

0引言

TnPM是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以设备为主线的管理体系。随着TnPM在南京地铁的推广TnPM,南京地铁科技咨询公司针对地铁的设备房,创新性地提出了以TnPM/TPM的精髓文化现场可视化管理和现场持续改善为核心指导思想的设备房标识系统。

1 设备房标识系统凸显的四“模”特色

在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围绕四“模”工作进行组织,即由“模式创新”的提出,到为适应创新模式而开创的“模型扩充”,再到实际设计安装过程中分为“模块运作”,直至建造完成。最后经过的项目组科研团队与实践团队的紧密结合,优化整合“模板形成”,从而制定出完整的设备房标识系统标准设计建设规范。

1.1 模式创新

传统设备房的建造遵循的是地铁建造的传统模式TnPM,由设计部门设计出图,到建设部门建造完成、再到安装供货商安装完成、最后交付运营使用管理论文下载。在传统的设备房建设与使用过程中,设计、建设、供货、安装及运营等五方单位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各个单位按照自己的标准建造完成后便移交给另一方,属于典型的“缝接式”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南京地铁推行的设备房标识系统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传统“缝接式”生产流程的缺陷,创新出“运营前置”的设计模式,即在设计建设前期,由最终用户---运营方提出使用、维护全过程的内在需求TnPM,系统整理后反馈给设计、建设、供货及安装部门。这种从设备房源头起就开始的多方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模式,强化了每一环节与其上下部门间相互衔接的紧密联系,呈现出“循环连接式”的特征,如图2所示。

图1 传统设备房“缝接式” 图2 新模式下的设备房“循环连接式”

1.2 模型扩充

传统的设备房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无明确的模型可言,有的仅是体现一些简单的人机工程模型,大多是各专业系统常规性或习惯性地进行部分标识的设计,有的部门甚至缺乏相关标识的现场表现力。

在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过程中,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将设备房内各设备的标识进行系统分类,所有的这些分类标识设计过程中标准齐全TnPM,参照统一的模型进行定制。

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设计中,集中扩充的模型包括:

系统工程学模型:凸显设备全寿命全周期成本维护、从设备生产制造、使用、维护直至报废为止的全过程;凸显设备房总体从规划设计、建设监理、运营接管、维保商介入等全过程的管理与无缝衔接。

⑴人机工程学模型:凸显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凸显“6A+”设备房的人性关怀,凸显设备操作人与维护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⑵价值工程学模型:凸显“会创收”的设备房“精细维修”理念,凸显“功能”与“成本”之间的有机协调和平衡,突出现场改善的维修价值和设备最低寿命周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⑶维修工程学模型:凸显设备维修与全员自主管理之间的关系,突出设备维修与设备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⑷可靠性模型:凸显设备维修价值论,凸显设备房标识系统与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之间的关系论文下载。

1.3 模块运作

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在总体规划中将设备房标识系统依据功能一共分为6大类、28中类和77小类。针对每个小类形成大小不一的模块,且每一个小类形成的独立模块除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需求外TnPM,在标识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其相应中类设计的共性原则;而相应的中类设计同样必须遵循其相应的大类设计的共性原则。

依据上述原则对各个模块的标识进行独立成套设计,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更能使设备标识语言凸现完整性、清晰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1.4 模板形成

设备房标识系统在设计、运作、完成的过程中,总结、吸收、提炼,制定出一套设备标识系统设计、制作、安装、培训与维护等标准规范,用标准规范指导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各设备房标识系统的推广工作。

标准规范的形成,可进一步促进在地铁沿线各站设备房标识系统模块运作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设计、制作、安装、培训与维护模块集成模板。

2 结语

设备房标识系统是以“一切标识设计全效服务于设备管理维护”为出发点,以改善与提高设备房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OEE)和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为目标,其四“模”的规划组织特色为其在南京地铁的实践与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R].南京,2008.

[2]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培训文本--概述与规划[R].南京,200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标识系统 设计 现代化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旅游已经成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为适应这一需求,各地也在不断进行旅游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多是硬件建设为主,对旅游业的隐注意不够,忽视对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建设,也没有注意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管理。因此,完善的景区标识系统和加强景区表示设计管理是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提高旅游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旅游景区标识研究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标识是旅游景区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也是旅游景区文化的重要载体。设立旅游景区标识的目的一是帮助旅游者熟悉和了解旅游景区环境,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二是展示旅游景区特色, 美化景观环境, 增添旅游景区人文内涵;三是及时、快捷和简明地传达现场管理信息, 促进景区综合效益的发挥。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标识的规划、设计尚未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体现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缺乏地方性、规范性、独特性、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等方面。

1) 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科学管理

迄今为止, 旅游景区标识的研究和成果多集中于城市标识、公共环境标识、视觉流程设计等方面, 旅游景区标识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 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我国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开始对旅游景区标识进行研究, 目前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标识规划理念, 进行实证研究的初级阶段。

2) 缺乏地方性特色和文化性内涵

国外标识的研究者们更多的考虑如何因地、因游客制宜, 合理地进行标识的要素设计, 以便标识与环境更好地协调, 提高标识的文化知识传播、审美的整体视觉效果, 降低标识的维护成本和费用。我国旅游景区标识存在着数量不足、形式杂乱、主题不突出、文字错漏、语句呆板、设施缺乏艺术性、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标识作用浅化, 实用价值不高。

3) 缺乏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

标识系统要素的设计、布局和建设只反映了规划者或景区管理者的观点, 标识系统的服务对象并不是规划者、景区管理者, 而是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标识的规划一般以青年人为对象, 忽略了老年人及残疾人、外国人及儿童使用标识时可能存在的困难。

4) 缺乏对景区标识的解说和效果评价、反馈

一般景区将标识作为“补丁工程”实施完成后,对标识规划设计效果如何缺乏反馈和评价。调查数据表明,故宫管理者精心设计的中文标识仅引起了三分之一的旅游者观看, 还有近三分之二的旅游者对标识的内容根本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

二、旅游景区标识设计的规范与优化

1.完善景区标识系统。景区标识需要满足接待和管理游客的综合。要求具备导引、管理、教育和解说四大基本功能及其他扩展功能。可见景区需要设计旅游吸引物标识、旅游设施标识、旅游地环境标识和管理标识至少四类标识。四类标识功能互补, 构成景区相对完整的旅游标识系统。

2.标识牌设置要考虑人性化、经济性和审美要求。标识牌设置要充分考虑游客的视觉和阅读的习惯与舒适性, 对其安装高度、方向、标识牌规格与形状、文字大小与间距等都要进行整体考虑, 必要的地方还须设计标识牌的附属设施, 如小孩阅读标识牌时需要的台阶, 光线不足处的照射灯等。景区标识设计中注入情感的、心理的、历史文化的等因素,从而使设计在发挥标识作用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其他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让冷冰冰的标识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

3.规范标识系统, 方便旅游者旅游。标识牌的设置应统一,统一即是美,统一有利于美化景区,提高美观性。统一的风格能强化景区形象,使信息能够更为有效地传播,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易于记忆,增加了景区的宣传性。

1)标识牌应设置于景区内的交通流线中,方便看到。在显眼的位置应设置导游路线图,清楚地反映景区内景点周围的情况,如主要通道,景点节点等;二是标识牌的设置应有最大的能见度,使人们在一瞥之间就能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做到鲜明突出。

2)景区标识牌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清楚,不能雾里看花。设计时语言应简洁明快,易于理解和记忆。文字应使用人们最常用、最熟悉的字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4.优化旅游标识内容, 强调景区标识的连续性和科学性。游客在景区的游览行程是连续的,连续性与统一性标识系统应连续设置,使之成为序列,引导旅游者顺利完成景区内的旅游活动。

5.突出景区特色, 发挥标识牌的构景作用。标识作为景区环境和产品的构成要素, 应该与景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与景区产品相呼应, 与景区文化相融合。因此, 旅游标识的设计应紧密与这三者结合, 充分展示景区特色和景区画面的美感, 而不应独立其外。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对旅游景区标识管理的建议

1) 运用多学科理论, 开展景区标识系统基础性理论研究

环境标识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设计者、环境、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应借鉴系统工程、环境艺术学、符号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对景区标识进行设计。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将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与整理,通过互联网软件与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必将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视角, 对景区标识系统的特点、视觉流程规律等基础理论进行探索。

2) 综合考虑景区文化、环境等因素

设计开发新型软件,将不同游客的年龄、性别、兴趣喜好等输入,批量迅速分析游客的信息,然后针对游客的年龄、兴趣、时间等因素, 依据标识所传达信息的功能要求、环境特点, 赋予标识以特定的形态、色彩, 以系列性、连续性的方式, 设置在各种空间环境之中。解说词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体现人性化、特色化原则。建议引入GIS、GPS 等先进的空间定位手段, 探讨各类型标识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合运筹学、图形学相关理论, 进行多方案设计、选优。

3) 探讨社区参与式标识系统规划方法

国外许多优秀景区设置了“游客留言板”, 既让游客发表了自己旅游心得, 也让管理者从中收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借鉴社会学理论,通过现代化技术加强与游客的沟通, 让旅游者参与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的全过程。

4) 建立景区标识解说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

加强景区标识的制度建设在旅游景区对游客开放后,应将有关标识的使用、维护、更新同步纳入到相关的管理制度中,促进标识的规范使用与持续使用。要将相应区域的标识管理、相应的标识使用责任到人,这样才能促进标识体系的持续运行,增强管理标识、使用标识与更新标识的责任感。建立标识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评分标准,既可提高景区标识系统解说效果, 也可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检查、评估考核服务。

综上所述,景区标识系统及其管理对旅游者的作用不容质疑。景区标识系统完善与否和管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关系到旅游者对旅游景区的积极评价。同时需要指出,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的日益理性,景区标识系统的管理问题也将愈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厉新建. 旅游产品特点、消费技术与景区解说系统[J] . 人文地理,2004

[2]李宏, 陈享尔, 郭飞. 旅游景区标识规划设计初探[ J ]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王兴斌.“体验经济”新论与旅游服务的创新[J]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步行街;标识系统;商业步行街;长沙;公共环境

长沙市步行街标识是包含着公共环境系统和标识系统两大系统的一种标识,它广泛应用于长沙市步行街公共环境和公共活动场所中所必须的设施,即视觉识别和导向系统以及城市形象系统。文中的环境即长沙市商业步行街,它是标识设计的依托和根据,是标识得以存在和规定、设计构思及建设的前提,而标识系统又是前者所必须具备和设置的、起着识别及形象功能的基本元素。

一、建设完善长沙市商业步行街标示系统的含义

长沙市在现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时刻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出行更多时候已经不能够依靠记忆去达到目的地。那么如何让人们在完全陌生或者频繁变化的商业步行街中,能够简单、及时并准确的获得所需的信息?长沙市商业步行街的标示系统设计,便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有效方案。

长沙市商业街标识系统的主要研究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在长沙商业步行街生活、工作和出行的人们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长沙市商业街区标识系统的整体设计和综合规划,有利于树立一个统一而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地域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有整体规划的设计会更好实现商业空间的合理化、美观的最大化及利用率,使人与环境之间更加的和谐。

二、长沙市步行街标识现状分析

目前,长沙市商业步行街导向标识在规划的整体性、设计观念的更新等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系统的、科学而又美观的规范设计式样,使受众无法及时准确的从中获取受众想要的信息,基本的设计美观性和合理性而言也有所不足。其设计和建构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滞后于我们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建构一个系统而规范的环境导向标识系统是长沙市商业步行街环境发展越发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导向标识系统杂乱。目前现有的长沙市步行街标识还并不能称之为“标识系统”,它处于一个分布散乱、种类繁杂、没有统一规划的凌乱状态。造成这个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就设计方面来看,究其主要原因是步行街标识的设计没有将其视作一个整体环境和系统的一部分,同时整个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性,这都是造成长沙商业步行街标志系统散乱的原因。

(二)标识系统设置不合理。由于相关部门没有能够及时的对商业步行街的标志系统设计进行统一的规划,没有严格的标准规范,造成了这些标识形同虚设,不仅对受众人流没有意义,甚至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行走和城市美观。

(三)管理及导向标识系统的数量缺乏。长沙市商业步行街管理及导向标识系统的数量上的不足和缺乏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问题,标识系统的设置和步行街的建设不能同步,其中复杂的公共环境中一些说明性标识和管理性标识的缺乏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扰。

(四)标识系统设计中的不规范。在长沙市商业步行街的标识系统的设计问题中,标识的中英文字体使用不规范和标识中的图标使用不规范是主要问题。随着世界各方面的国际交流的融入,中英文双语标识显得非常必要,但又有一个中文存在拼音和外语几种翻译,并不能说哪种翻译有误,只是在同一系统中应该进行统一于同一标准。虽然标识系统上大多有文字提示,但图形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可是目前的城市标识系统使用功能及标识图标的使用规定在规范统一方面还有所欠缺。

(五)长沙市商业步行街标识系统的地域化与人文化特征不明显。长沙近年的飞速发展及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交流,这为长沙市的商业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一面,各方面问题也接踵而来。长沙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特色受到了强力冲击,商业步行街标识的设计尤其明显,没有体现出长沙独特的人文和地域特点,没有考虑到长沙市的整体形象以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无形中降低了长沙市商业步行街标识设计中的文化品位,忽视了城市竞争中的软实力。上述的这些问题都眼中的阻碍着长沙市商业步行街的综合提升,并且还影响着长沙市的整体形象展示,所以进一步的改善长沙市商业步行街标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长沙市商业步行街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系统的、规划有序的且极具长沙特色的标识系统,以此保障商业步行街的环境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对其的研究与创新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迫切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商业步行街标识系统完善的设计构想

(一)新的标识系统应更具整体性和规范性,统一于同一个标识系统。步行街标识系统是作为其商业环境构成的一个主要要素,其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整个的商业步行街导向编制系统的设置要保证统一而有序。整个环境中的标识系统的设计的规定范围、形式、规模都必须有严格的规定。第二,商业步行街区的标识系统在“安置设计整齐划一的大小、颜色、字体和形式等,同时注意整体与环境局部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新的标识系统应更具艺术性和技术性,时尚与实用相互结合。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视觉表现方式,也使标识系统的设计制作变得更加规范和标准。因此技术创新是商业步行街区标识系统改进的重要途径,再为标识系统设计和传达更为正确及时的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艺术感。

(三)新的标识系统应增强功能性和视觉性并协调兼顾。新标识系统改进后应当在更好的满足人们基本信息需求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增加环境中标识的数量,以确保步行街商业街区环境条理化和秩序化。

(四)新的标识系统其环境性与文化性共存。新的标识系统应融入更多长沙地域文化特色。环境中的标识系统设计的环境性主要以空间为依托。从设计的地域文化性的融入来思考,长沙市步行街环境中的标识系统必须与长沙市的发展和环境规划以及长沙的传统文化保持一致。设计者必须要结合长沙市的独特城市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使得城市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完善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再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从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精神文化上寻找与现代的沟通,在其形象设计中寻找相互之间联系,讲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出具有现代城市特色,又涵盖传统精神文化内涵的标识系统形象。

本文从长沙市商业步行街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较为深入和细致的探讨了问题所在,简述了需要改进完善步行商业街标识系统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其标志系统一些设计构想和改进其所需要的理论依据,对长沙市商业步行街标识系统的研究更为脉络清晰和明确。总之,长沙市商业步行街区的标识系统的设计研究探索将对长沙市的人性建设、环境建设、城市整体形象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聂玉梅,胡维平.城市标识系统设计[J].艺术探索研究,2008,23(1):41.

[2]李秀梅.城市商业街区导向标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3]李兴国.北京形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21.

[4]肖勇,崔方健.导视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5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城市规划;现代生态规划;规划理论;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城市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是对人类主要聚居方式的研究。建国后,我国按照集中计划体制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我国解放后40年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传统城市规划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整体发挥。生态规划从单方面的自然生态到全方位的泛生态皆有涉足,它是以研究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人类聚居环境研究学科和方法。现代生态规划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城市,这对传统城市规划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一、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1、以指令性计划作为规划的依据

传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依据,实质上是国家计划在城市建设层面上的延续。传统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将国民经济计划的有关项目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它起到的是一种“二传手”的作用。

2、作为发展蓝图而不是管理手段的物质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环节是“设计—实践”,其规划管理亦类似于工程行政管理而不是社会公共管理,因此传统城市规划的目标也就是为城市发展描绘一个宏伟的前景蓝图。但这种蓝图常常被当作体现政绩的一种“产品”或“陈列物”,而其管理工具的职能却往往被过多的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所抵消。与这种蓝图式规划目标相联系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就是以图表、模型等方式描述若干年后理想城市状态的方式,而对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和手段,传统城市规划是少有涉及的。

3、忽视规划方案的成本内涵

在我国的传统城市规划中,对规划的决策成本和环境代价基本上未予考虑,地方决策者更重视的是近期政绩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城市规划长期的经济性。

4、“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鉴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故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这种情况在传统城市规划上也有充分体现。传统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忽视了社会环境生态建设,从而带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二、传统城市规划的新含义——现代生态规划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传统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1、从“线性思维”到“网络性整体思维”

传统城市规划的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其操作过程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线性思维模式无法解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城市体系也逐渐成为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尺度。各个城市均扮演着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角色。因此,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及其规划,不仅要研究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必须增强开放意识,研究城市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城市网络的观念,认清本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运用网络性整体思维,发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促进城市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2、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文明观”

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对环境与资源疯狂掠夺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传统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往往只考虑经济成本,对社会、环境代价常常忽略不计,其结果是不得不面对贫富悬殊、城乡差别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传统城市规划却对此已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生态规划应运而生。现代生态规划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在价值观上,现代生态规划对人类、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认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现代生态文明观把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是对自然界生命价值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与位置的科学评价。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必需赋予传统城市规划的新的内涵—生态文明,使人类真正意识到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在保持内在平衡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指导思想从“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表层的物质规划,在形式上表现为终极蓝图。这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观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通过生态辨析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对策。生态规划重点在于运用生态规律修复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失衡,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规划的许多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而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

4、规划手段由“硬”变“软”

传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和空间为研究对象,其本质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一种有形的“硬”规划。而现代生态规划着重于生态系统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其系统演进规律,它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行为诱导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软”规划。传统城市规划应借鉴现代生态规划动态的、综合平衡的系统方法,由可见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化为强调区域性研究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弹性规划。

5、规划依据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传统城市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因此,传统城市规划依据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是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各种生态因子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生态位及生态发展战略,寻求以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的高效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强调生态适宜的原则,即不同地域、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这种因时因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很值得传统城市规划借鉴。

6、规划任务由“安排”到“引导”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对从城市土地、空间、市政设施、近期建设项目等各种城市物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其任务体现在“决策—实施”过程之中。而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侧重于利用政策、市场、文化教育等手段引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建设安排者”与“建设者”的分离,传统城市规划的安排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改变直接的“项目安排”模式为综合运用政策、市场、宣传教育等多种调控、引导手段,使城市建设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7、用地布局由“均质”到“异质”

传统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它以实用性为原则将城市机械地划分为工业、居住、交通、游憩等功能。这种绝对的功能分区有其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只重视城市功能区划分,而忽视了社会区域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将城市功能简单化,而违反了生态规划中的多样性原理,使城市缺乏活力,导致城市各种社会、环境矛盾加剧。现代生态规划强调多样性以保持稳定性,强调区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区域异质性。传统城市规划应从生态规划多样性原则中吸收营养,在用地功能布局中,强调以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为基础,从而形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综合平衡社区。城市外部空间发展应从区域的角度寻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在生态目标的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这不是对现有规划体系的否定,而是以物质空间建设改造为主体,以生态理念与手法贯穿其中的规划方法。我国城市规划体制虽然主要针对城市,但城乡协调的建设思路也已纳入城市规划理论之中。从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形成面向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