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题教学论文

计算题教学论文

计算题教学论文

计算题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讲明道理,加强算理理解

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教师必须把数学道理讲解透彻,深化学生对数理知识的理解。然而,在小学计算题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单纯地认为,只要学生算出计算题的正确答案就可以了,忽视了学生理解计算题的算法和算术思维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吃力,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给学生讲清楚算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教师给出题目“27+30”,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道题目是求和,但是应该怎样去计算,就是学生对算术思维的一种反应。这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理解:这里的27是一个两位数,而30也是一样,都是由个位和十位构成的,其中2和3是在十位上,7和0是在个位上,这样的计算必须遵守“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的原则,即“2+3=5,7+0=7”,“5”是写在十位上,“7”是写在个位上。在这样清晰明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和教师耐心的指导,理解计算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掌握这种计算的思维模式。

二、明确目标,培养审题习惯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发现,有时学生明明知道该如何去做计算题,但结果却错漏百出。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原来是学生在解题前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让他们经历从“会”到“熟练”到“心眼相通”三个境界,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审题习惯。首先,重视“看”。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清楚计算题中的每一个数字和符号,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算术题目,进行比对,培养他们对算术负责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其次,强调“想”。单单看了题目,却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盲目地进行计算,这显然不是认真审题的表现。教师应让学生看清题目之后,再积极地思考题目中算式的特点和运算规律,联系其中蕴含的性质和定律,判断其中是否含有一些简便的计算方式;最后,强调“算”。学生在审题结束后,应形成一个计算思路、一个深思熟虑的计算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题教学中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余年栋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管委会枫林中心小学

计算题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论;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竞赛;在线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图论及图论教学

图论(Graph Theory)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图”为研究对象。图论中的图是由若干个给定的顶点及若干条连接两个顶点的边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通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顶点代表事物,用连接两个顶点的边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这种图提供了一个很自然的数据结构,可以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许多领域的问题进行恰当的描述或建模,因此图论研究越来越得到这些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基于图论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校课程都涉及到图论知识,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运筹学、组合数学、拓扑学、网络优化等。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图论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作为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图论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 概念、定理特别多,定理的证明通常都很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比较难而且枯燥。

(2) 图论里很多问题都有具体的应用背景,但通常难以转换成图论中的模型,从而求解比较难,所以学生对图论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会望而却步。

(3) 图论中的算法丰富,几乎每个应用问题都有不同复杂度的算法。例如,最短路径问题常用的算法有Dijkstra算法、Bellman-Ford算法、SPFA算法、Floyd算法,如果要用程序实现这些算法并求解实际问题,对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4) 图论课程对锻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作者调查发现,国内高校图论课程的教学或者是侧重于完整的图论知识体系介绍、复杂的图论定理证明,或者是侧重于从应用数学的角度介绍图论在各领域的应用。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图论时,都不满足于图论算法的手工和草稿纸演算,迫切地想知道如何用程序来实现图论中的算法,以及如何用这些算法思想求解实际问题,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图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软硬件系统的研发能力,强调学生对非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包括专业设置、教学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制度建设等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图论教学中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图论算法实现及应用”在我校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的,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图论知识魅力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如何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

(3) 如何设计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引导和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图论算法思想并能编程实现,灵活运用图论算法求解各种应用问题,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图论课程教学改革

3.1改革思路

针对图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尝试按以下思路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图论知识领域;向学生阐述有具体应用背景的图论算法思想;侧重图论算法的复杂度分析和程序实现;通过在线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图论算法求解问题。

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1)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这一学科竞赛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以“在线实践”这种新颖的实践方式为导向,丰富课程的实践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程序与算法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4)做好教材建设,编写适合这种教学思路的图论讲义、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3.2以程序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中国大陆的高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陆续参赛,很多高校在总决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ACM/ICPC竞赛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提供了一个让大学生充分展示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才华的平台。ACM/ICPC竞赛鼓励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在编写程序时的开拓与创新。

近十年来,很多高校开始举办全校性的程序设计竞赛,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市)性质的比赛,这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学科竞赛在中国大陆高校的开展。

图论是这项程序设计竞赛中重要的题目类型之一。图的遍历、活动网络、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图的行遍性问题、网络流问题、匹配问题、图的连通性、图的着色等都有大量经典的题目,几乎涵盖了图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我们在举办竞赛时曾经出了这样一道题:由M×N个方格组成的网格表示敌占区,通讯员要从初始方格S出发,送情报到达目标方格T,其他符号的含义如图1所示。初始时,通讯员具有一定的体力。通讯员从某个方格出发,到达上、右、下、左4个方向上的相邻方格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消耗的体力如图1所示。另外,从目标方格的相邻方格到达目标方格,花费时间1,消耗体力1。本题要求解的是:通讯员能否到达目标方格?如果能到达,所需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只需要保证到达目标方格时,通讯员的体力>0即可)。本题的求解要用到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图1中给出了一条花费时间最少为13的路线(初始体力为8),到达目标方格时剩余体力为1。

我们在教学中以这些题目为例阐述图论算法思想、分析算法的复杂度并用程序实现,让学生切实地理解算法思想、直观地体会到算法的具体应用,同时我们也布置相应的题目作为练习题。这些题目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吸引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在丰富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实践能力。

3.3以在线实践提升学生的程序实践能力

随着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的推广,各种在线程序评判(Online Judge,简写为OJ)网站也应运而生,这为程序设计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程序实践方法:在线程序实践。

在线程序实践是指由OJ网站提供题目,学生在线提交程序,OJ网站的在线评判系统实时评判并反馈评判结果。这些题目一般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评判过程和结果也公正及时,因此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学生可以根据OJ系统反馈回来的评判结果反复修改程序,直到最终收获Accept(程序正确)。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每成功解决一道题目都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

在教学中,我们以组织学生开发的OJ系统作为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起到了以下作用:(1)作为教学演示平台。对课程中涉及到的算法都尽量用程序实现,并提交到OJ系统进行验证和演示。(2)作为算法分析平台。针对图论算法丰富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对同一个应用问题采用不同算法实现,并提交到OJ系统,以测试程序的运行时间,让学生直观观察到算法的优劣。(3)作为实验教学的平台。在实验课上,学生可以用程序求解练习题并提交到OJ系统验证。(4)作为课程考核平台。对图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我们认为不适合采用笔试方式考核,因此采用在OJ系统上机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过程更直观、结果更客观。

3.4以课程群建设推动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

教学改革后,图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图论算法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这跟我们建设的“程序与算法设计”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吻合的,因此我们将图论课程纳入该课程群。

“程序与算法设计”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设计为: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数据结构设计与运用、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图论算法分析与应用。为此,我们精选了6门课程组成该课程群,如图2所示。

课程群的知识目标为:通过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并能熟练运用;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用算法分析和设计技巧,掌握常用算法的综合运用;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课程群的能力目标为: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测试、调试能力;能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开发较大规模的软件;能综合运用各种数据结构对软件功能进行描述和建模;具备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能针对各种图论应用问题设计合理的算法并用程序实现;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系统观点,对应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设计;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毅力,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竞争和创新的意识。

图论算法实现及应用课程是第四学期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方法以及基本的数据结构使用,该课程与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同步开设。

图论课程在课程群中利用其算法丰富、应用问题多而广的特点,给学生提供算法分析与设计的实践机会。通过图论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丰富的图论知识,程序设计、算法分析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3.5完善教材建设,适应新的教学思路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教材包括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或讲义、实验教学使用的实验指导书、辅导教材等。为适应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们编写了讲义和实验指导教材。讲义立足于图论算法思想的描述及程序实现,并以大量的ACM/ICPC题目阐述图论算法思想在求解这些题目中的应用。该讲义在内容取材、描述上具有如下特点:(1)许多图论教材对图论概念的描述不一致,造成读者的阅读和使用困难,该讲义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对每个概念的表述,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图论著作并进行比较分析。在讲义中,我们对每个概念采用大多数图论教材采用的名词和描述方式。(2)忽略所有图论定理的证明,着重分析图论算法的思想,重点在于这些图论算法的程序实现和应用。对图论算法的程序实现是以经典的ACM/ICPC例题来阐述的。(3)分析每一个算法的复杂度,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算法的复杂度进行对比分析。(4)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的图表来描述图论算法思想。

4教学方法

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必须辅以一套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注重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4.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1) 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会决定学生是否会认真听这门课,特别是选修课。对图论的第一堂课,我们往往从一些有趣的问题入手引入图论的研究内容,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周游世界问题、图的着色等。这些问题通俗易懂,比较有趣,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可以把图论里的主要研究内容串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对图论研究的概况有一定的了解。

(2) 加强课堂互动。图论的很多问题来自于生产生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能找到应用的例子。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邀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算法的求解过程,这能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思想和求解过程。

(3) 加强算法的对比分析和演示。为了让学生对图论算法的复杂度有直观的认识,我们通常在分析完算法的复杂度后,对一些例题进行程序实现,并提交到OJ系统,通过反馈回来的运行时间来验证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4.2实践教学

这里谈的实践教学不局限于实验课。为提高学生对图论课程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开展基础的论文阅读和文献综述,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

(1) 在解题时,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论文,启迪他们的论文查阅意识和能力。比如学生在求解网络最大流问题时指导他们阅读文献[3],这篇文献综述了网络流算法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2) 图论里有很多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比如汉密尔顿回路、图的着色等,国内外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一直没有中断。我们指导学生综述这些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3) 指导学生定期对求解过的题目进行总结,以解题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4) 为了丰富OJ系统的题库,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学生出题,比如在题目中对出题学生进行署名,组织学生的个人专场比赛等。学生出的题目大多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解题的积累,因此这些激励措施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结束语

图论是一门既有趣又具有较大难度的课程。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图论课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数学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采取新的教学思路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逐年增多,许多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并在程序设计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徐俊明. 图论及其应用[M]. 2版.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2] 徐俊明. 《图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探索[J]. 教育与现代化,1997(2):41-46.

[3] 张宪超,陈国良,万颖瑜. 网络最大流问题研究进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0(9):1281-1292.

[4] 钱建国. 浅谈算法实例在图论教学中的作用[J]. 莆田学院学报,2004,11(3):70-71.

计算题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年论文;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2]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计算题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敏力.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计算题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能力培养

1研究背景

1.1课程开设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高职人材培养各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础。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目标剖析

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是不能脱离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教授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至关重要。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低于本科院校。

(2) 目前云南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到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本、专科学校采用同一标准。专科高职院校没有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

(3)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本科教材,理论内容偏多,有些内容难度太深,上机实验教材操作步骤显得粗略,综合应用方面的训练不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应用,无法达到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4) 教学内容聚增,但学时减少,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按照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难以组织。

1.4解决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在原有专科教学模式基础上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前课堂后实训室”模式建设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按“任务分析-理论讲解-操作演示-技能训练”的进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学生能较快较好地实现从理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瑛淑雅(1961-),女,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

到感性认识的转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贯通,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措施

2.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 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

(2) 编写实训教材,建设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

(3)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精减教材内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够用为原则,将原有的教学时数压缩,压缩出来的时间用来进行综合应用项目的训练。

(4)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理论为实践服务,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为核心。

(5)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任务

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

(6) 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

(7) 制定注重实践训练、过程考核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以实现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素质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精神。

2.2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见表1。其中,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基础,夯实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围绕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页综合设计制作,建立实验任务与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体系,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表1教学内容体系设置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系统和工作原理

实验:微型机硬件模拟组装

计算机软件系统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基本技能Windows XP 操作系统单元1中文WinXP基本操作10分

文件管理实验一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程序管理实验二 回收站 剪贴板和快捷方式

磁盘与设备管理实验三 控制面板的设置和磁盘管理

测试:文件/目录操作、控制面板设置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单元2 文字处理软件实验

实验一 文档的基本操作和排版2分

实验二 表格处理2分

实验三 图文混排和图形绘制2分

综合应用项目:Word文档综合排版4分

Word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单元3 电子表格软件实验

实验一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2.5分

实验二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2.5分

实验三 图表制作2.5分

实验四 数据管理2.5分

Excel等级考试操作技能综合训练

演示文软件PowerPoint 2003综合应用项目: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5分

计算机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及应用实验一 Windows XP资源共享

实验二 Windows XP下TPF服务软件

Internet基础及应用实验三 信息搜索

续表

模块内容实训项目测评分值

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四 收发电子邮件

音频、图像、视频视频处理单元6 多媒体技术基础

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一 Firewords图像基本处理2分

实验二 Firewords图像处理综合应用3分

Flas制作实验三 Flash 基础动画制作2分

实验四 Flash 特效动画制作综合应用3分

网页设计制作单元7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15分

实验一 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二 网页中的表格和图片

实验三 网页中的表单和多媒体

综合应用项目:设计制作个人网站

学时分配:理论30学时,上机实践45学时,总学时:75学时。

2.3教学考核要求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

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一级(C类)考试”。

3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实验内容、综合应用一体化;二是理论、实践教学穿行。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每次课都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基于案例,针对教学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案例或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概念和技能蕴含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中,案例具有代表性,能涵盖主要的知识点,并且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教学中辅以软件演示案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内容和知识点的学习。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发挥教学的应用功能,在案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上机实践课――基于任务驱动,在每次理论课结束之前,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实验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小节的上机任务,规定提交的时间,明确评定成绩的标准,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的方案,这样,学生在上机前就有明确任务。上机完成任务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其具有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在上机计划中嵌入综合应用实训项目,使基础实验与综合应用项目相衔接,即实训体系中每个基础实验都是后续综合应用实例的组成模块,例如,以实训项目体系中“设计制作个人网站”为例,Word文字处理实验中处理的文档作为部分网页内容,通过IE浏览器应用练习,搜索准备好有关网站建设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料,通过Firewords图像处理实验,制作好网站的标题和图标,在Flash实验中为网页制作好所需动画,所完成的Excel、PowerPoint幻灯片的实验可以作为网站中的个人习作进行交流、共享。这样,通过综合应用项目将前面所完成的实验成果作为综合应用项目中的应用对象,促使学生应用各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基础课程开始就建立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

4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考核评分以期末考试、实践过程测评考核、学生互评相结合,偏重上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其各阶段测评分值见表1,学期结束,课程考核方法如下所示。

理论考试:无纸化考试,占总分40%

上机实训操作:占总分60%,见表1

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变,使考核的重点趋向实践教学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成为此门课程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杜绝了学习好坏靠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成绩的评定,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评价过程中尽可能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开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考核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5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实施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在教学中执行重点趋于过程的考核,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效果通过笔者所任课班级可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效果明显。

表2教学效果比较

实训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09春季学期环保0822班52人)原专科教学模式(2006春季学期电气0503班45人)

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优秀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

Word48人(92%)4人(7%)035人(78%)9人(20%)1人(2%)

Excel47人(90%)4人(7%)1人(2%)28人(62%)15人(33%)2人(4%)

PowerPiont45人(87%)7人(13%)017人(38%)26人(58%)2人(4%)

网页制作32人(61%)17人(33%)3人(6%)3人(7%)17人(38%)25人(55%)

6小结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