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安全文化论文

核安全文化论文

核安全文化论文

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为做好外部非法因素的防范工作,确保电力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电力企业开发实施了电网通信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工作。它以电网安全防护工程为主体,实现了科学的电力工程实施流程、管理技术和现阶段最先进的技术的高度结合,构建起一整套全方位的电力系统通信安全防护机制。它涉及信息安全工程学相关知识,以信息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为规范,指导实施电力通信安全工程的全过程,从具体的安全设备设置,到安全工程的管理、组织和设计、实施、验证各个环节,包含了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范体系的所有环节。具体来说,电力系统通信安全防护体系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即策略、管理和技术。

2电力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相关要求

电力通信所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给信息安全防范带来较大困难。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信息安全防范的要求也不一样。当前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线网络传输数据的类型分为实时数据和非实时数据两种,下面我们逐一对这两种数据的安全防范要求做出说明。

2.1实时数据安全防范要求

实时通讯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与质量要求很高,通信规约在时间方面相对苛刻,允许的传输延迟范围很小。同时,实时传输的数据量一般不大,流量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波动幅度较小。现阶段电力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实时传输数据包括以下几种:(1)下行数据。包括遥控、遥调和保护装置及其他自动装置的整定值信息等。这类数据受设备状态影响,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在实时传输和安全防范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2)上行数据。包括遥信、重要遥测、事件顺序记录(SOE)信息等。这些数据是电网运行状的直接反映,是电力调度运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要求。从上面可以看出,电力通信实时数据具有流量稳定、时效性的特点,对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保密性与完整性方面有着加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实时数据传输时要切实做好加密工作。

2.2非实时数据安全防范要求

和实时传输数据相比,非实时传输的数据具有数据传输量大,时效性低的特点,对于传输延迟的要求也较为宽泛。这类数据主要包括电力设备的维护日志、电力用户的电能质量信息等。非实时数据对于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也有一定要求,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加密算法。

3电力通信系统自动化信息安全核查

3.1建立核查库

由于实际工作需要,信息安全基线核查系统要能够辨识不同种类的业务,并在基线安全模块内部完成业务系统的分析工作,以实现对不同业务的安全核查。为实现这个目的,基线系统中要含有针对不同业务的安全模型功能框架,并将这些框架细化分解到系统的各个模块中。根据不同业务所具有的特点,信息安全基线核查系统对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核查,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进而在系统实现层实现这些功能。除此之外,安全基线还负责对系统实现层进行安全漏洞和安全配置相关信息的核查。核查覆盖范围的大小对于该项核查工作的完成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基线核查库是信息安全核查工具的基础,同时也是安全核查工具的参考标准。当前我国已经了电力企业通信安全配置核查检查规范,并根据这项规范设计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基线库,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坚实技术基础。基线库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以及安全设备等的相关研究。其中,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XP、WindowsVista、UNIX操作系统系列等;数据库包括Oracle、SQLServer、Informix等,网络设备包括Hua-wei/Cisco设备,安全设备包括Juniper、Cisco防火墙等。账号、口令、授权、日志、IP地址以及一些其他方面都属于基线库的研究内容。它们对系统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是安全检查的必选项目。在核查设备安全配置相关信息时,必须对设备的基本安全配置要求有着清晰的掌握,并提供相应的安全标准,以保障设备的入网测试、工程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

3.2信息安全核查系统架构设计

电力通信系统信息安全核查采用网页方式进行系统管理。用户和系统模块以网页为交互界面,通过浏览器进行数据传递,从而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管理的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核查系统结构复杂,为提高设计效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在系统多个不同功能的模块中,扫描中心的作用最为重要。该模块负责对已经完成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评估。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对主机存活状态、操作系统的设别以及相关规则的解析及匹配。安全基线配置知识库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负责为扫描调度模块和Web管理模块提高基础数据,该知识库主要包括已知系统、网络设备、应用、中间件、数据库等的安全配置指导参数检查列表等。系统扫描任务完成后,各相关数据汇总到扫描结果库,形成扫描结果报告,以此作为用户查询和分析的数据基础。系统内各个模块的版本升级工作由数据同步模块复杂,同时,该模块还负责系统与外部数据汇总服务器的数据同步工作。Web界面模块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重要渠道,用户通过Web界面模块实现系统各项应用功能。根据用户要求的不同,Web界面模块具有多个子模块与之相对应。配置核查系统负责本地执行工作,为受查设备编制结果报表,报表随后汇总至系统进行分析。在Web界面的辅助下,用户可以进行扫描、数据输出、报告生成等多种操作。

3.3统计分析设计

安全基线核查具有宏观和微观双重风险分析功能。一方面,它能够全方位地反映通信网络安全整体水平,从问题分布、危害、主机信息等多方面对系统安全进行细粒度统计分析,并使用形象生动的图例进行说明。另一方面,系统针对核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配置解决方案,此外,系统还具备关键词查询功能,允许客户利用自己设计的关键词进行相关信息的搜索,从而帮助用户更方便地了解指定设备的详细配置信息。

4结束语

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北京大学核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与环保部和国家核安全局、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保持密切的立法合作,先后承担并参与了《原子能法草案》和《核安全法草案》的起草研究与论证工作。值201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核安全法(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际,我们邀请到参与《原子能法草案》和《核安全法草案》起草工作的部分研究人员,就中国核安全立法所面临的几个重大法律问题在此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我和张钮羚的论文《论我国<核安全法>的调整范围》,主要针对《核安全法》立法过程中界定法律调整对象范围面临的困难,提出正确确定《核安全法》的调整范围其关键是,要在立法中处理好涉军核能利用行为与民用核能利用行为的关系、核安全行为与核安保行为的关系、广义核安全与狭义核安全的关系以及《核安全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等四大基本关系。论文认为,分清民用核能利用行为的界限、明晰核安全与核安保的基本概念以及确定《核安全法》在核法体系中的地位,是下一步修改《核安全法(草案)》有关条款的关键。

胡帮达的论文《论核安全法的基本原则》,通过考察国际核安全法律文件和各国的核安全立法实践,在梳理核安全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体系关于核安全基本原则规定的现状和问题。论文认为,我国《核安全法(草案)》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存在着规定不全面和原则虚置问题,应当在下一步修改时确立“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原则”,并通过整合分散的核安全监管职能和建立职能统一、组织地位独立的核安全监管机关来保障“核安全独立监管原则”确实得到贯彻。

耿保江的论文《我国乏燃料贮存管理立法研究》主要针对我国当前乏燃料管理及核能立法实践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论文指出,我国乏燃料贮存管理相关立法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而《核安全法(草案)》在乏燃料贮存管理方面也仅有原则性规定、缺少可操作的具体条款。论文比较分析了《乏燃料安全公约》确立的乏燃料贮存管理框架以及美国乏燃料贮存管理的实践,提出应当将核安全基本理念融入乏燃料贮存管理的立法中,下一步修改《核安全法(草案)》应当树立乏燃料管理的风险预防理念、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并建构相关基金制度及其具体条款。

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在未来,数字化技术与存储解决方案及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策略研究应从实用性、操作性角度出发,注重探索数字信息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如以档案数字化实际业务管理系统为原型,研究档案的数字化方法与技术,提出较为通用的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解决方案。

第三,电子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技术过时、黑客入侵、电脑病毒破坏等都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应注重分析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并研究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针对电子文件移交的安全应用需求,应用可信网络、数字版权保护、版式文件、全程加密、打印控制和电子印章与数字水印等技术,解决电子文件利用中的惟一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防扩散和防复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对1949~2000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2,04:33-37+43-44.

[2]张艳欣.2000―2009年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0,06:48-51.

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土力学 过程化 考核方式 考试改革 实践

0引言

土力学是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采矿工程专业选修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⑾碌淖饔谩Mü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发现,目前土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偏于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考核方式单一等。其中,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最为突出,这种传统考核方法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懈怠的心理,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不能准确衡量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使得教学过程僵硬化,师生间互动少,信息不能即时反馈。由此可见,现行的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而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制定

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化考试改革在安全工程14年级85名学生试点实施,首先制定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指标及其权重、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评定依据等,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方案具体实践

2.1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中布置3次作业,每次作业出5道同类型的试题供学生选做,譬如学号尾号为1(6)、2(7)、3(8)、4(9)、5(0)的学生,分别对应做题目1、2、3、4、5试题,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尽可能杜绝学生相互抄袭。学生上交作业后,及时批改作业,下次上课给学生讲解试题及答疑。学生课堂出勤及纪律也统计在课后作业中,有缺席或违纪酌情扣分。

2.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安排在教学中后期,这时土力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讲完。学生自由组合5-6人一组,针对土力学地基沉降、渗透破坏、边坡失稳及挡土墙设计等内容在课下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结果及意见。在课堂上每小组全体成员用8分钟左右时间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可以是讨论报告、PPT讲解、插播视频、实体模型等多种形式,下一组针对上一组讲解及讨论结果提2个问题。课堂讨论成绩由讨论内容、讨论展示形式及提问回答等综合评定。

2.3科技论文写作

本环节属于课外拓展内容,要求学生查阅土力学及其前沿方向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的土力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土力学典型案例及工程现场实际问题,撰写科技论文报告,报告主要关于土力学渗透破坏、地基不均匀沉降、地基失稳破坏及处理、土坡数值模拟及稳定分析、土坡失稳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挡土墙安全设计等,主要根据科技论文写作质量评定成绩。

2.4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是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对土力学问题进行试验研究或验证,学校实验室现能够开设含水量、比重、密度、液限、塑限、直剪实验、压缩实验等实验,考虑到学生人数多,学生自由组合5人一组,根据时间安排选择3个或以上的实验项目,小组在做实验之前必须提交实验计划、实验方案及预期成果。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检查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后,实验数据经过教师检查后方可离开,学生根据采集的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评定。

2.5期末理论考试

该门课程由于是必须修课和学院考试改革课程,采取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形式及内容与以往考核相同,以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计算的熟练程度为目的,命题以教材为依据,尽量做到解题思路灵活,避免死记硬背,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及计算题等四种类型。

3结语

通过土力学课程过程化考核在14年级试点实施,发现多样化的科学考核评价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较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对土力学课程过程化考核方式加以完善,以不断提高土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静,赵安平,刘洪波.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11): 318,159.

[2] 王安明,李小根,姜彤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25(4):100-102.

[3] 刘勇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65-69.

[4] 郝冬雪, 陈榕, 高宇聪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105-108

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战略目标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79-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0的新论断新要求,从国家战略层面突出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推进中国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文化软实力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发,基于国情现实和面向来来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殴,不断提高价值导向力;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着力拓展对外文化传播,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和不可代替的功能作用,文化软实力与意识形态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有利于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最重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为执政党抢占文化建设战略制高点、高举精神旗帜、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里要突出一个关节点,即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就必须使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相结合,有效地被社会成员所认同。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大众化”的过程就是这一理论体系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的过程。这就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建立一整套适应不同层次的传播渠道和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改变空洞说教、单向灌输的表现形式,让其深入人心、激励人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效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接受和遵行,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2 有利于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在当今我国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情况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迫切要求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以主流文化引导非主流文化,加强和谐文化的兼容性和先进文化的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确立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功能和整合功能,引导和利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控制和指导整个社会意识走向,维护和巩固政治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交锋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要坚持和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和整合作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朝着更高理想目标前进。要在构建和谐文化和推进文化建设中正确把握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主旋律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核心价值取向,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多样化是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客观反映,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主旋律是主导,多样化不可或缺。必须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统一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导向性,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有效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强化立主导、谋共识的整体效能。要用社会主义文化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在思想交锋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控能力和整合能力,引领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掌握传媒舆论的主动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进新闻宣传的主流化转型,牢牢把握宣传主阵地和舆论主渠道,强化新闻宣传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监管,整合各级各类网络资源,并不断占领技术制高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通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舆论引导、和谐共建来展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整合力,通过精神激励、利益协调、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来展现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通过化解矛盾、消除冲突、排除隐患、净化环境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力影响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和整个社会意识的成功引领,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日益凸显,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超强经济实力和科技强势,利用信息控制、传媒传播、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极力宣传和推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严重威胁。一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政治颠覆和“意识形态分化”,妄图实现“西化”、“分化”中国及“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并把发展中的我国视为潜在竞争对手而加以遏制和控制。二是西方社会思潮和理论势力的涌入,如西方新自由主义等影响我国理论学术界,企图否定和改变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西方文化帝国主义这种“思想渗透”、“价值输出”、“模式移植”、“文化侵略”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危害。面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进逼态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共同思想基础,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独立性,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和促进和谐世界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我国要在国际话语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大力加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促进建立国际话语新格局和新秩序,正确引导和影响国际社会和社会心理趋向,奋力抵制和反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话语霸权,加快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弱势地位,有效抵制西方强大话语攻势和意识形态渗透,努力消除国外舆论对中国发展的曲解和误解,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了解、理解和认同。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外话语平台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在境外的有效落地,建立对外文化传播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扎实有效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国外孔子学院建设,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传播渠道,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坚决打破西文化帝国主义的信息垄断、舆论控制和文化霸权强势,努力宣传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成就,努力宣传我国尊重国际不同文明、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我国的声音和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安全健康和环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核安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