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馆藏档案数字化

馆藏档案数字化

馆藏档案数字化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1篇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界为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和建立数字档案馆而提出,主要在馆藏档案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其档案利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又较好的省、市一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以及一些发达地区区、县一级档案馆进行。这是一部分国家综合性档案馆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实行档案资源信息化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有力措施,其意义十分深远,它不仅能使通过计算机终端查阅档案全文成为现实,也将使档案馆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向不同层次的和利用者提供远程档案信息查阅服务成为可能,由此根本性地改变传统的档案查阅方式,为档案信息资源广泛方便地为社会所用开辟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由于数字化档案从实体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到能够以数字方式提供利用,特别是远程利用,其中包含较高的制作和运营成本,因此要求提供利用的数字化档案具有相当的“质量”,也就是说被提供的数字化档案不能停留在原始和粗框状态。为了解决提供利用的数字化档案的“质量”问题,档案在进行数字化之前需要进行鉴定的问题很自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公开和通过网络远程提供利用的数字化档案,要求其内容必须是适合向社会公开的,因此在档案进行数字化前进行划控鉴定也是必然之题(已经经过开放鉴定的例外)。一般来说,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基础状况,包括每个全宗内档案构成的合理程度,每个案卷的组合质量,参差不齐,有一部分档案组卷质量很高,十分精练简洁,卷内每份文件都具有实质性内容,很说明问题,如果从中剔除任何一份文件,都会感到整个案卷会产生缺陷,对于具有这样质量的档案,除了是否适合向社会开放的因素需要考虑外,显然对其进行数字化是无需再进行鉴定的,但实际上在馆藏档案中能够达到这种标准的档案很少,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形成的档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档案的基础状况多数很不理想,常常是“鱼龙混杂”,有价值的文件和毫无价值的文件夹杂在一起,对于这样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必须在事前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剔除那些无关紧要或毫无价值的文件,留下反映历史过程本质的材料,从而使数字化的档案是“货真价实”,真正具有参考和研究价值,能够派用处的档案,

从数字化档案主要着眼于提供“精品”档案的要求出发,档案在数字化之前进行的鉴定有别于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也不是单纯为了解决开放而进行的开放与否的划控鉴定,它是一种综合性鉴定,既包含对开放鉴定做拾遗补缺的工作,更承担着“去粗取精”、存真留实的责任,其目的就是通过鉴定,提供组合精练、内容充实、没有“水分”的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从而保证了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的高投入能够得到高效率的应用。

二、数字化鉴定的原则

为了确保能够将容量密集、基础状况良好、组合科学的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必须对馆藏原始档案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可以和应该进行数字化的档案,根据目前已经开展的数字化鉴定的实践,一般而言,在具体进行档案数字化鉴定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精炼原则数字化档案从档案的原始状态到能够远程提供查阅的数码状态,期间要经过数字化扫描、数据存储整理和相应检索关系的建立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技术支撑,在此情况下,为了使这些工作更具有价值和体现效益,要求提供数字化的档案必须有比较密集的容量,精炼原则即从这一目标出发,要求鉴定人员在进行鉴定时贯彻精炼思想,剔除重复件和无价值的文件,挤掉案卷的水分,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来臃肿庞杂的案卷,更要舍得下狠心,剔除那些无关紧要和可有可无的文件,使经过鉴定后的档案组合非常精炼,最集中地反映历史活动的真貌。从挤掉案卷的水分来说,剔除某些正本文件的草稿、修改稿等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当然如果从深层次的专题研究需要出发,某些利用者会认为一个文本的草稿、修改稿、打印稿和正式颁发稿虽然主体内容相同,但在细节上存在差异,因而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记录和反映了某份文件的最后形成过程。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样的看法,但是认为在通常的档案利用群体中,像这样很专业的利用者毕竟是少数,如果都按照这样的要求来进行数字化,则数字化档案的数据库容量将因此扩大几倍,其制作和运营成本也相应提高,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利用正本即能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因为文件的正本反映了最基本最主要的历史状况。从进行数字化投入产出的策略考虑,我们显然不能为了个别利用者的特别需求而作几倍的投入,何况原始实体档案依然存在,如果确有需要,利用者还可以专门查阅原始实体档案,以解决其特殊的问题。由此可见,精炼原则主要是从减少数字化成本出发,同时也是从绝大多数利用者的利用需求出发,并不包括满足个别利用者的特殊需求,

2.存史原则提出和要求贯彻精炼原则,其目的是为了使经过数字化的档案消除臃肿,去除水分,构成精炼,而并非为了单纯地达到精炼而将一些有价值的文件也抛弃,为此提出存史原则。这一原则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剔除文件时应以是否违背存史作衡量,也就是说,当如果剔除某份文件,是在剔除某种重要的历史记录,从而使某一重要历史情况或细节由此消失,那么对这种剔除必须作慎重考虑。我们在数字化鉴定的实践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鉴定某一市级机关档案时,有人将区级机关上报的区情甚至基层情况的文件认为是“水分”,主张将其剔除,其理由一是此类文件在相应的区级机关的档案中会有保存,二是区情乃至基层情况不属于市级机关档案应反映的重点。但是按照存史原则,上述文件恰恰十分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特定背景下基层所发生的一段生动的历史,对于利用者直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是很重要的材料,尽管此类文件在区级机关的档案里很可能也保存着。存史原则要求在进行数字化鉴定时不能一味地为精炼而精炼,还必须谨慎考虑不能将那些记录和反映生动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真实的文件作为“水分”挤掉,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史原则也是对精炼原则的制约,贯彻存史原则能够防止因贯彻精炼原则的过头而把那些确实反映历史真实的文件也精炼掉。

3.利用优先原则这一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适用于数字化鉴定的组织实施工作,但其核心思想也适用于数字化鉴定的具体操作。所谓“利用优先”,即将利用者的要求和想法放在首位,用通常的话来说,就是“急利用者所急,想利用者所想”,在进行数字化鉴定时,也必须贯彻这一原则。数字化鉴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对原始档案进行一番筛选,利用优先原则要求在进行这种筛选时必须从利用者出发,充分考虑利用者的需要,也就是说,应该设身处地地从利用者角度出发。来进行这种筛选,保留对利用者切实有用的文件,剔除对利用者无用的文件,按照这样的要求,由数字化鉴定进行的筛选,其结果既减少了投入,降低了成本,同时丝毫不会损害利用者的利益,反而因为提供了浓缩的档案而节省了利用者的查阅时间,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用者利益,是普通的和一般的利益,并不包括个别的特殊的要求。由于档案实现数字化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决定了其考虑能够满足的利用者的需求只能是普遍的和一般的。

以上三项原则,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即在贯彻精炼原则时不可不兼顾存史原则和利用优先原则,而在贯彻存史原则时也不能舍弃精炼原则,在考虑利用优先原则时当然也不能违背精炼原则。在数字化鉴定的实际操作中,只有对此三项原则作通盘考虑和综合应用,才能确保数字化鉴定具有相当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则可能顾此失彼,或重精炼而忽视存史,或重存史重利用优先而达不到精炼的结果。

三、数字化鉴定工作的策划和组织

由于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是一项新的业务,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又缺乏实践经验,除了上述鉴定原则的切实贯彻,其策划和组织工作十分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科学策划和周全组织,是保证数字化鉴定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1.数字化鉴定工作的策划数字化鉴定工作的策划主要包括对首选拟进行数字化档案的考虑和确定、拟进行数字化鉴定档案基础状况的调查、鉴定重点的把握等方面。由于档案数字化进度按页计算,一个综合性档案馆在馆藏档案数字化方面要达到规模效应.哪怕是占馆藏档案的10%或20%,都需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实施馆藏档案数字化时必须在对馆藏档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数字化计划,挑选出急需进行数字化的全宗。根据数字化档案主要着眼于用的指导思想,选为首批进行数字化的全宗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很有利用价值,利用频率高;(2)整理的基础状况较好;(3)适合向社会公众开放。有的时候,虽然某些全宗的整理状况不很理想,但利用频率高,且档案破损严重,为保护档案原件起见,也可以将这些全宗列入数字化首选行列。

在开列数字化首选全宗时,还应该考虑将一些珍贵或常用的资料列入其中,实践证明,那些珍贵和常用的资料,特别是反映地方历史、行业状况,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本状况的资料,其编撰本身即采用了大量原始档案,它们系统全面地记录了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进程或某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状况,作为参考资料来说具有“经典”性,利用频率很高,对于这样的资料,也应该列入数字化首选行列。

另外,一个综合性档案馆为了向社会展示和宣传馆藏中的珍品,但又必须对这些珍贵档案保护好,数字化也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途径,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珍品档案,既能方便地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又减少了直接利用所引起的对珍品档案的损坏。

总之,综合性档案馆实施档案数字化计划,在选择哪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方面,切忌盲目性,事先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策划,甚至必要的调查和论证,切实将那些既有必要又能够取得实际利用效果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以此来到达档案数字化的目的,防止因选择的盲目性而导致数字化档案利用的冷落场面。

2.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的组织档案数字化鉴定工作的组织同档案价值鉴定、开放鉴定一样,包括一系列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鉴定细则的制订、鉴定人员的培训和严密的鉴定程序的建立等。

数字化鉴定细则的制订对于数字化鉴定的实际操作意义重大,它既是一线工作人员开展鉴定工作的依据,又是进行复审和审批的依据。由于综合性档案馆馆藏档案涉及面广,要求数字化鉴定细则能够涵盖各种内容、各种形态、各种文本的档案,以便具体进行鉴定的工作人员在实际鉴定时能有案可稽,准确作出判断。当然一个符合实际又便于操作的数字化鉴定细则不是轻易可以制订的,必然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经历反复修订以至完善的过程,因此一般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数字化鉴定的试验后,先制订出一个初步细则,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在数字化鉴定还没有全面开展的情况下,鉴定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指对数字化鉴定基本概念认识的深化,对数字化鉴定操作要素和技巧的探讨等,这对顺利开展数字化鉴定是十分重要的。探讨和认识深化的过程,实际上对工作人员起了培训作用。如果今后经过大量实践,在数字化鉴定方面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具有丰富的理性认识。这个时候才有条件对有关人员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训。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县档案馆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档案数字化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档案数字化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扫描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原有的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并将其纳入到数字档案信息库的过程。根据北京市档案局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各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50%的目标要求,各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中,在大规模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同时,我们应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一、加强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新时期各级各类档案馆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延长档案寿命,方便档案利用的重要举措,并为档案信息的深度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冬权局长2012年底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数量比2010年翻两番”,将大量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工程,不要盲目,要合理规划,要根据馆藏档案情况科学的制定规划,确定档案数字化范围,有所选择。北京市档案局从2002年提出实施“全面数字化”战略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档案局提出了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要达到50%以上的要求,我馆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率80%的目标,我们本着利用优先的原则,选择性地开展数字化工作,目前我馆馆藏婚姻、知青、招工及向社会开放的档案等利用率非常高的档案已经全部完成了数字化工作,为服务区域各项工作,服务民生,丰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有效保护档案原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认为馆藏利用范围窄、利用对象比较单一的会计档案、审计档案等在当今档案数字化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暂不进行数字化,这样既能合理利用数字化的有限资金,又能使利用率高的档案充分发挥作用,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二、加强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随着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大批量的数字档案信息不断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科学管理数字档案信息,保证其安全、完整、长期有效,是我们区县档案馆面临的新的课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安全第一”战略目标,档案馆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加强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一是多套多介质备份,主要采用光盘、移动硬盘、磁盘阵列等多种介质进行备份;二是异地异质备份,开展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是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2009年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确保国家档案安全,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馆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会议上提出,国家档案局提倡和支持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档案馆自愿结对,互为对方建立档案备份库。北京市档案馆和各区县档案馆于2012年完成首批重要档案数字资源在陕西省档案馆的异地备份工作。三是采取数字档案信息缩微品输出技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提供永久保存。2009年国家档案局制定出台了《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技术规范》(DA/T 44—2009)档案行业标准,将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是解决数字档案信息长期安全保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加快馆和室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同步开展

近年来,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已经全部有序展开,并在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民生、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各立档单位档案室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的参差不齐,落后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档案数字化工作范围应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与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的档案数字化。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室档案大多在进馆后由档案馆统一进行数字化,加大了档案馆数字化工作负担;部分档案室在进馆前开展了数字化工作,但由于与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标准不统一,造成档案室数字化成果难以与档案馆有效对接,使数字化工作重复进行造成资源浪费。引导和规范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工作,使之科学系统、安全有效的开展,是加快馆室档案数字化工作同步开展的有效途径。

形成统一、可操作性强的业务规范,从而使档案室在数字化工作开展中有章可循;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档案室数字化工作质量及档案安全,实现馆室间数字化成果的有效衔接与共享;这是绍兴市档案局在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江苏省太仓市档案局形成了民生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同步建档、同步检查、同步进馆、同步管理、同步利用的“五同步”现代化档案管理方式。在借鉴这些兄弟档案馆数字化经验基础之上,朝阳区档案局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档案室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目标,要求区属各单位完成“十二五”期间形成的全部档案的原文数字化,并且在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同时移交齐全配套的数字化副本,以解决区属各单位档案室档案数字化进程相对迟缓问题,实现全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档案数字化馆室统一标准,协调一致,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馆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区县档案馆在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加强科学规划,增加安全管理意识,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提升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郝晨辉.数字时代缩微技术的新发展[J].中国档案, 2013(9)

[2]梁国灿.“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档案,2010(12).

[3]嵇秋红.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档案,2013(1).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紧扣新常态下依法治国新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 省政府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档案基础建设为中心,以档案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档案法制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推进全县档案事业科学快速发展,提升群众满意度和新常态下服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目标

以“馆室”建设为核心,以扩、调、优、提为手段 ,全面提高档案综合服务能力。“馆室”即:建设数字档案馆,努力建成区域型数字档案馆;建设机关单位达到规范化等级标准的档案室,提升基层档案工作水平。扩:继续做大档案资源体系,确保档案应归尽归,保障档案资源齐全完整,馆(室)藏档案数量年增长7%以上 ; 调:调整馆室藏档案结构,丰富档案门类,民生档案占馆藏比重达60%以上;优:继续做优档案利用体系,加快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全面完成重要纸质档案数字化,馆(室)藏档案数字化数量占总量的50%以上; 积极探索档案资源共享新方式,丰富档案利用平台建设,实现跨馆(室)、跨地区远程利用查档;提:努力提高档案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各行各业档案业务指导,实现档案指导零盲区,围绕地方行业特色,帮助建立特色专业档案,努力打造核心特色馆(室)藏。

三、主要任务

1、建设数字档案馆。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档案集成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目录著录电子化和系统化,完成馆藏重要档案全文数字化,接收档案实行纸质与电子版双套同时入馆,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使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制定完善的数字档案馆管理制度与办法。要充分依托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切实做好电子文件的在线接收与管理工作,努力将我县数字档案馆建成XX区域型的一个重要数字档案馆。

2.完善实体档案馆。多方筹集资金,添置足够的空调、除湿机、备用电缆,建设馆区围墙扫尾工程,健全完善档案保温、防潮、防盗等设备设施,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有关制度,把档案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舒适、宜人、经济的原则,对馆区绿化进行规划设计并分期分批建设完善,把县档案馆建成功能现代化、环境优美舒适的群众服务场所。

3.做大档案资源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9、10号令,准确确定文件材料收集范围和划分保管期限,努力确保档案资源完整齐全。在抓好文书档案收集的同时,积极做好专门、声像、科技、实物及电子等不同载体档案的收集工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要设立档案室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切实做到档案工作有场所、有设施、有人管、有制度、有保障,基本实现建档和归档率达100%。

4.调整馆(室)藏档案结构。县档案馆要努力调整和优化馆藏档案结构,丰富档案门类和种类,加大民生档案资源接收力度,加强生育、户籍、学籍、婚姻、医疗、卫生、保险、就业及社会保障、土地承包、林权改革、产权登记、人口普查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的收集工作,到“十三五”末,实现民生档案占馆(室)藏比重达60%以上。各基层档案室要加大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力度,做到应归尽归,安全、规范保管。

5.优化档案利用体系。千方百计满足群众查档需求,努力提高档案查全率和查准率。不断优化档案利用场所硬件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查档环境。稳步推进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实现到“十三五”末馆藏档案数字化总量达馆藏量的50%以上。做好档案开放工作,充分利用门户网站、档案专网、数字档案馆(室)等平台加大档案资源共享程度,实现跨馆(室)、跨地区远程查档。建成互联网档案利用平台,逐步实现群众足不出户的查档目标。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4篇

一、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区别

(一)档案人员素质方面

结合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来说,由于每一个档案人员的文化程度不同,其自身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以往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人员更多的掌握与档案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虽然在计算机操作方面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实际的操作能力较差。而相反的,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档案学知识,还要对计算机能够熟练的使用,并对系统中的管理软件有着全面的掌握。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涉及的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加强自我建设,以此来不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站在档案人员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档案人员给予人们的印象类似于保管员。而数字档案馆中的档案人员则是向人员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也让人们对数字化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档案服务方面

在传统的档案馆管理工作中,一切都是以档案馆为中心,用户们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到档案馆中进行查找,直接有现场的档案人员为其提供服务。而这种物理差距也恰恰成为了影响用户利用档案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在现代数字档案馆中,所有的服务活动都是围绕着用户而开展的,一切都是将用户作为中心点出发,在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中,数字档案馆能够及时为用户们寻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数字档案馆是以用户需求为主要建设目标,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逐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价值。

(三)档案的安全保护方面

传统档案馆在安全管理方面,主要是对档案实体进行保护,具体是对档案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而数字档案馆中的档案信息是一种电子载体的形式,其是与档案内容相互分离的,数字档案馆重点是对档案载体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对档案信息能容进行了加密,以此来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破坏。并且,数字档案馆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充分保障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完整性。同时通过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大量科学技术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也为我国档案事业开辟了崭的发展格局。

(四)馆藏方面

21世纪的数字档案馆的馆藏可以看作由实物馆藏(传统的纸张、磁介质档案)和虚拟馆藏(存在于本馆及互联网上有权访问的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两部分组成。实物馆藏经过数字化后,被全文存贮在本馆,转化成为能进行全文检索的虚拟馆藏。数字档案馆的馆藏不仅包括固有的纸质、录音、录像、照片等非数字化文献,还将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存贮在本地的海量多媒体数据库中,而且对网络中有权访问的信息进行标记和索引,丰富了自己的馆藏,以便于利用者的网上检索。

二、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联系

(一)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为解决新的问题而发展起来

传统档案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对新生事物、新兴科技的挑战,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1)档案实体的增多及新型载体档案的增加,如电子文件的管理、检索、利用;(2)非纸质载体档案(如录像、录音等档案)的管理、检索、利用;(3)人们对信息的传播、接收方式的改变及需求的增加等等。传统档案馆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技术来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它不得不依赖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从最初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利用服务,到网络化查询检索,到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

(二)二者始终是信息传递的中间角色

可以说,无论是信息技术多么迅速的发展,还是网路结构如此复杂化,档案馆从始至终都在担任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主要是围绕着信息、档案馆、用户这三者之间进行循环开展的。其中,档案馆并不是信息的生产地,其主要的功能是对信息进行保管。而传统的档案馆能够很好的保护档案信息,并提供给用户们使用。数字档案馆亦是如此,它采集了海量的档案信息资源,以此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有的工作流程基本与传统档案馆保持一致,都需要进行档案信息的采集、归纳、整理、保管和利用。但是,数字档案馆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对这种传递结构进行更深入的优化与完善,确保档案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数字档案馆不会脱离传统档案馆的实体而单独存在

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脱离具体的档案馆实体的数字档案馆是理想化的。传统档案馆的馆藏经验做法都为数字档案馆所应用,不会在数字档案馆时代被彻底抛弃。以前的纸质档案随着年代的逝去而愈发珍贵,它是数字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即使以数字化方式存在,它的实体也会得到妥善保管。

馆藏档案数字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馆藏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1数字地质档案馆建设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诞生,使档案馆功能在信息时代得以延伸。数字档案馆作为既具有传统档案馆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数字档案数据库,以网络通道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利用。建立数字档案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容量大、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的特点。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地质档案资料馆传统的工作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从过去接收纯纸质资料转变为接收纸质和电子文档的双轨制管理,从过去的单一人工借阅转变为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网上借阅,从过去的著录查询转变为全文数据的精确检索。

作为具有海量数据的地质档案馆藏,建设成数字地质档案馆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几乎所有的地质档案资料都实现了电子化,为数字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东北油气分公司地质档案馆现状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强了勘探开发领域信息化工作,各油田深刻的认识到信息化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东北油气分公司20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中,产生了大量地质资料,是油田重要的财富,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公司综合档案馆保存的大部分地质资料属于未电子化的纸介质资料。2008年以来,随着东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业务的发展,地质资料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综合档案馆作为分公司档案资料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强化馆藏的数字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主要是提供简单的目录检索和纸质资料的浏览、借阅,基于资料数字化基础上的网上查询浏览则还刚起步。数字油田的建设进程加快和油田信息化的要求全面提升,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就显得相对滞后。

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将东北油气分公司的地质资料在档案电子化、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组织、分类和管理,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共享,使之成为群体知识和共享成果,提供技术、成果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科技信息资料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和资源共享化,是分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布署、分步实施,构建由传统馆藏数字化地质馆藏数字化馆藏信息服务的建设思路,实现对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完成现有馆藏纸介质资料的数字化及归档电子文件的入库,以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查询、浏览、下载服务,充分发挥馆藏资料的作用。

3东北油气分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3.1编制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东北油气分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为目标,本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油田建设同步,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强档案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中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全面实行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档案数据库建设,满足分公司生产科研和管理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3.2建立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

统筹规划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及“数字档案馆”的入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已经规范执行。

3.3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进展

2009年7月正式进行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目录的著录,完成所有馆藏资料单井、科研、物化探等资料目录的编著,每一份资料都打印贴上标签,实现计算机检索,并在局域网上,共8000多档,30余万件,完成了地质资料的编目,极大地方便广大生产科研人员的查询、借阅和使用,为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1完成部分资料数字化

东北油气分公司从1995年到2007年的完井地质报告和附图一直未正式地完整地印刷出版过,主要表现形式:①大部分资料只有原始资料,没有整理出版,有的甚至是孤本;②少部分资料虽已印刷出版,但一般只有纸介质1―2套,无数字化电子版。特别是钻井地质报告和综合录井图是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资料,需求量大,馆藏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借阅使用需求。为此,从2009年8月到2010年6月共计10个月时间,组成25人的项目组,利用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软件,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工作:①完成了566口井(占总井数1687口的34%)完井报告及附图(完井地质报告、完井气测报告、综合录井图、岩心图、油气层井段综合柱状剖面图、气测录井图、地层对比图)的数字化工作,通过完井地质报告和以综合录井图为代表图件的数字化整理,实现一套完整的录井图数字化库;②完成了已数字化资料的纸介质的印刷出版工作;③软件建设完成了C/S和BS部分的开发工作,开展了数据的加载入库,建立录井图数据库(图1)。通过高效的技术交流方式集成的平台,方便了录井图数据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数字化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馆藏完井地质报告及附图的整理、印刷出版、数字化工作,满足了地质资料借阅需求、保证原始资料的安全;方便对馆藏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利用,并能为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以及进行科研应用(网上检索、、浏览、借阅)提供内容丰富、标准统一、质量可靠的信息源。通过建立录井图数据库,以及对地质报告附图(录井图)的数字化整理,实现包括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气测录井图在内的地质综合录井图数据的数字化,建立高效的技术交流方式集成的科学研究平台,以方便、高效的对录井图数据加以分析和利用,为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 完成腰英台油田单井资料及附图数字化和出版工作

腰英台油田是2008年初从华东分公司调整过来的油田,移交的资料绝大部分为纸介质,且只有一套原始资料。为了使这些资料在今后的油田勘探开发中发挥更大搞好的作用,2010年对馆藏的628口井的完井地质报告、测井解释报告、试油成果报告、录井图、测井图资料中没有数字化的资料进行采集、录入、整理入库,同时对628口的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版,使其满足馆藏需求。

3.3.3实物资料清理工作

2010年开展的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就是对所有库存岩心、岩屑等进行清点核实,建立实物资料台帐及存放信息数据,并结合各井的基本信息,最终形成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目前已完成了岩心312口井5562箱8599米和380口井岩屑的实物地质资料台账、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库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建立工作(图2)。

图2 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数据系统

3.4.4岩心扫描

岩心扫描工作自2009年4月正式启动,到2010年8月结束,共完成历年录取岩心的扫描工作,累计完成346口井,累计岩心长度9750.65米,并完成了5536.9米纸质岩心描述的电子档录入工作,建立了东北油气分公司岩心图文综合系统(图3)。

图3岩心整理成果图

建立岩心网络图文综合信息系统是实现岩心保护和利用完美统一的有效方法。岩心成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岩心宏观、显微图像的高分辨率采集,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地质方法,建立网络岩心库,实现了岩心图、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的永久性保存、综合管理及处理等功能。并实现注册终端用户对岩心图、文资料的网络浏览、编辑和下载综合利用(图4、图5)。

图4 网络数字化岩心图文综合信息系统

图5 岩心综合图

4 数字化地质馆藏在油田建设中已开始发挥作用

三年来,数字地质馆藏建设进展顺利,以综合录井图为代表的部分资料也在实际生产中开始得到应用。目前,录井图数据库和录井图数字平台,极大的方便了科研人员对录井图的查询应用。

综合录井图是钻井过程中采集到的各项原始地质、工程数据的综合展示,是录井的地质成果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期开展地质综合研究的重要资料,如层位对比与划分、资源量预测、构造分析、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气层评价等,是生产、科研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是数字化油田的基石。这些资料通过应用,已经见到了就好的效果。

(1)解决了早期因技术原因以“蓝晒图纸”的形式保存到现在的综合录井资料无法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质综合研究的问题。

(2)通过对录井图的数字化和建立录井图数据库,建立了高效科学的录井图图形查询和显示平台,提高了录井图数据分析和利用水平。

(3)对入库的录井图数据、测井曲线数据文件,采用配套的软件,通过浏览器方式,用户按照通用模版或自定义模板,回放显示气测综合图、录井综合图、岩心综合图、油层综合图等图形

(4)初步应用情况:通过数据接口为其它应用系统(如勘探数据库综合系统、开发数据库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开展科研应用分析。

①地层层位对比与划分(标定)

利用录井图的岩性、颜色、GR和RT测井资料,结合声波测井曲线、VSP测井资料,通过合成记录数据处理技术标定地层层位。特别是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探井显得尤其重要(图6)。图6 地层层位对比与划分

②结合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分析

通过与临近的多口井资料对比分析,作出地层对比图,对区域构造进行分析。证实或弥补地震解释的正确性,进一步搞清局部或区域地下构造的分布状况(图7)。

图7 构造分析图

③油气资源量分析

统计暗色泥岩厚度,编制生油岩厚度等值线图,与盆模技术相结合,对油气资源进行评价(图8)。

图8 油气资源量分析图

④储层分析

统计砂岩厚度,编制砂体厚度等值线图,对油气储层进行评价(图9)。

图9 储层分析图

5 小结

做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它涵盖档案资源信息输入、管理、输出三部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从而实现对档案资料及电子信息的控制和归档(含接收、整理、审核等)、档案馆内各项管理职能活动(如保管、保护、储存、统计等)、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包括传递、、检索、利用等)。东北油气分公司数字档案馆建设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特别是在资料的数字化和输出两个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下步要完善软件功能,强化管理部分。

在数字地质馆藏建设的同时,积极扩大应用范围,让数字地质馆藏促进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从目前地质应用分析,其前景是广阔的。但数字地质馆藏建设既要突出油田的主营业务的特点,也要突出地质资料数字化的特点,要符合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对档案资料的总体要求,也要符合信息技术的需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数字地质馆藏要与传统档案管理紧密结合,档案馆要与科研生产单位紧密配合以保证数据资源的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要加强软件平台的开发,保持系统的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建设、发展数字地质馆藏,加快数字化油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信息时代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李志青 中国档案报

[2] 《国外数字档案馆建设概况》 于丽娟《中国档案》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