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第1篇

说明文常考的考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离不开“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说明对象指的是“物”,无论文章说明的内容是实是虚,说明对象一般都用一个名词来表述,如文章说明的内容是“雨的形成”,说明对象即是“雨”。而说明对象的特征则常常用形容词来表述,它应该是这一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个性化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在事理说明文中,许多时候并非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所能概括,因此,概括事物特点有时还需要用短语甚至句子的形式来表达。

二是对说明顺序(思路)的把握。

说明文常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写作,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常常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标志词,常用来介绍工艺流程或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情况。以空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也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常常是方位名词,常用来介绍名胜古迹、建筑物等事物。逻辑顺序是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介绍的,包含的方式很多,如总分顺序、先主要后次要、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从性能到功用……只要我们能将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楚,就一定能发现其中包含的思路,逻辑顺序常用来写事理类说明文。判断文章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很简单,因为时间和空间顺序常含相关的语言标志,而除此之外,就非逻辑顺序莫属了。

三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要正确地把握说明方法,就需要先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逐一比较鉴别得出结论。而解决说明方法的作用也很简单,就是看所选语句或段落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这个问题大多能从文中找到。常用的答题术语为:××(备选词语:生动、形象、准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从文中找出的事物特点)。

四是对说明语言的分析与鉴赏。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来看,说明文常常被分为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两大类,因此,对说明语言的鉴赏也常常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生动说明,我们常按“怎样写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写得怎样(生动、形象、逼真、传神)+ 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来思考与表述。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平实说明,我们常按“解释词语的词典意义或表意范围(如“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唯一”表范围)+ 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思考与表述。遇到“能否删除(替换)”类的试题时,也按这一思路略作变通即可。

说明文答题时常见的失分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事物特征的概括不准确。

概括事物特征时用词不准确、概括不全面都可能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概括特征用语要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切忌无根据的编造;二是将自己认为可能是这一事物特征的答题“点”都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同类合并”的规则逐一筛选,得出最终结论。

二是根据文本信息给某概念下定义时欠准确。

对“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考查,常用“请你给文中××这一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命题方式,不少同学在解题时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懂得什么是“定义”,通俗地说,“定义”需要将相关概念的意义限定下来,不能让读者理解成其他的概念,因此,与事物相关的特点要尽量地多,特点越多,限制自然就越严谨了;二是要懂得怎样表述“定义”,一般来说,定义只能用“××指的是××”或“××叫做××”这样的单句形式来表达,与事物相关的特点需要全部缀连在一起,作为这个概念的修饰语。

三是对某些词、句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词语意义包含词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两个方面,许多同学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只注重理解单方面的意义而导致失分,这一点需引起高度重视。对说明文相关文句的理解,无非是要注意该句子说明的是事物的什么特点,只要用心从文中去搜索,就一定能找到答题的依据,避免“无中生有”或“答非所问”。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第2篇

第二学段说明文文体特征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把课文文体分为,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只对第三学段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的目标: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一学段教材编排都是围绕“发现身边的科学、学科学、爱科学,体会科学的乐趣,引发研究探索的欲望、发现科学的情趣”这些主题的故事、童话、儿歌,没有说明文。第二学段已出现说明文,但课程没有预定的目标,该如何去实现说明文文体特征在这一学段所应有的教学价值呢?

一、辨识说明文,建立文体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只明确提出《赵州桥》《太阳》《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说明性的课文。教材的编排又以专题组织单元,没有出现专门的说明文单元,因此辨识说明文也就成了第一要事。何谓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关于科普的文章是不是都是说明文?写景的文章是不是?状物的文章有没有?它们属于哪个类型的说明文?反复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比较了借景抒情散文和写景说明文及借物抒情散文和状物说明文的异同,整理出了第二学段的说明文。

1.集中在“自然科技”专题单元里的

2.分散在其他专题单元里的

从分布来看,自然科技专题和其他专题的篇目差不多,它们在不同的单元里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从篇数来看,从三年级到四年级,说明文篇数增加了,这为第三学段学习说明好了铺垫,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有与自然科技有关的说明文,也有与写景、状物有关的说明文,各注重了理趣与情趣的结合,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从类别来看,事物说明文多于事理说明文,遵循了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领会编者意图,探寻文体特征

纵观教材,结合编者的意图,反映在第二学段的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如下:

1.说明有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较为典型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以渗透为主

第二学段学习说明方法并不突出,仅有两篇文章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科学、准确、生动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关注科学性、准确性。《花钟》一文,“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之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真切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像这样科学准确的语言在其他文章里还可以找到,但在这一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足可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5.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视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你还知道的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学让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来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培养学生搜集、加工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根据年段特点,实现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内容。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也没有关键句,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鸟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第三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仿写句子,更要进行段的仿写迁移。如学了《赵州桥》,可以写一写家乡的桥,学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可以记一次游览活动,等等。

教师要准确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加强对说明文文体文本功能定位的研究,进行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在语文实践与理解、体验、感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说明文;说明方法;对象;语言

一、关于说明文

1.说明文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科技作品,注意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写作指导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在介绍说明对象时要做到明白清楚。各地中考对阅读说明文都各有要求,笔者查阅了最近几年的中考说明文试题,归纳出说明文阅读一般从以下方面来考查:(1)试题要求学生能够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3)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让学生能够体味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更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

2.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发现初中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不够重视,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说明文本身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事情的进程以及事物之间关系进行介绍,因此,为了准确无误地介绍,说明文语言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老师和学生一般对于这样一类的文体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基本功比赛以及上课比赛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公开课和比赛课是不选择说明文的,因此,老师对于说明文的研究就比较少,课堂教学就没有能够精打细磨,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流程的实践比较粗糙。但是,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就忽视说明文教学,因为说到底我们还要围绕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来认真对待说明文教学。

3.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例如《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等,也有些将说明对象放在文章的开头一段,还有极少数说明对象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有的在文章开头几段揭示什么对象的特征;有的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说明方法有哪些

阅读说明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必须让学生能够找出对所学习的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在学生初学说明文时,要明确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作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中考试卷中,让学生找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这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中考试题中往往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只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选择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来规范化地答题以及了解答题的一些技巧。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题规范的格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本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打比方”答题格式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中“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运用打比方的什么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征,使说明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特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答题的规范与技巧。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般考查的题型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考虑。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第4篇

一、明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总要求,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因此,要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二、运用课文载体,学习表达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和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文教学是语文课,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有别于科学、社会等学科。因此,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在读中感悟语言

1.重视初读。说明文虽然篇幅短小,仍需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读书。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其次要让学生整体地读课文,大体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抓住课文的要点。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可先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等形式,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从整体上知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抓住课文要点,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突出品读。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句、段进行品读。

(1)感悟说明文用词准确,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特色。如,《太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以下句子:

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教学中可通过把①②④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很”或“很多”,把③括号里的词语删去,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发现: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词语,就不能让读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一个具体、清楚的认识。

又如,《月球之谜》(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想想把“估计”删去或换成“确定”行吗?通过思考交流,得知“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删去或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在这里,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比较,从中体会到“估计”这个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太阳》一文中引用“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为了使“虚”、“实”衔接自然,作者用了“其实”一词来转折,从传说转向事实,用“其实”后面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可让学生整体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再从《太阳》全文来看,课文是从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写的。正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才能使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才能“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逻辑性。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感悟。

(2)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说明文虽然是常识性课文,但它的语言仍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的句子:①“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②“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第①个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第②句运用对偶的写法,“鲜花与彩灯”对“礼花与歌声”,“辉映”对“齐飞”。把天安门广场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和热闹沸腾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节奏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理解。

(二)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说明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悟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了解作者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白。

1.认识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结构。说明文一般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的,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如《太阳》一文的结构就是按照先介绍太阳的特点,再介绍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个顺序安排的。《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则是按照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这一顺序安排的。《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则是按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按照“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此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一般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来说明一个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相关段落,把握段落结构的特点。如,《太阳》一课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分别从太阳与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与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句、段的结构。

①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讲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②第5、6自然段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8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其中第1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2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让学生充分阅读以上句子,进行讨论交流,感悟“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如果……就……”这种句式。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4自然段,则是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对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总结,引出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描述。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句话,认识利用过渡句构段的方式。

2.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由教师抽象地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品析,让他们有所感悟。如,《航天飞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智慧老人向飞机介绍航天飞机的句子:“①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②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太阳》一文中的句子“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让学生把①②句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换成“飞得比你高”、“几分钟”,把③句中括号里的词删去读一读,进行比较,这样就能让学生具体感悟到说明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能增强说服力。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习得的说明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向参观者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了《恐龙》一课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在说中加深体会外,还应设置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中学习运用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如,《太阳》这篇课文是学习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典型例子。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的特点后,可以设计一个写《雨》、《桥》或某一事物的小练笔,让他们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说明方法迁移到“写”中。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按空间方位写一写《我的校园》;学习了《水上飞机》(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作用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文具盒;学习了《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顺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作者单位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中招语文试卷的常见考点、难点进行分析,列举了典型的中招说明文试题,阐述了得分点、失分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部分薄弱点所在及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一、说明文主要考点概括

综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来看,说明文阅读有六个常见考点和六个常见难点。六个常见考点:(1)整体感知,捕捉重要信息。(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3)抓住文章的有用信息,准确概括要点。(4)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5)体会说明性语言的特点。(6)注意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六个常见难点:(1)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它要求考生反复浏览文章,在文章中找到与文中介绍的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的材料,作为阐释的依据。(2)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即从语言运用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根据语言材料给事物“下定义”。(3)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这是讲述道理的简答题,如要求写出文段的结构简图,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等。(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这样的题将试题上升到让考生关注“学习方法”的地位,它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良好训练,因为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就存在着大量的表格题。(5)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这种题目表现出一种淡化文体的味道,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阅读品析能力。(6)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设题。这样的题是说明文阅读中最难的题之一,它表现出一种“大语文”的风格,表现出一种正确的改革方向。

二、典型试题答题思路分析

1.概括说明的内容(中心)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示例:请写出维生素K的几个特点。(4分)

要答好这类题,应该把关键句和一些提取重要信息的中心词组合起来,另外,题目的分值同样给考生以答题提示,四分题一般要点有两个或四个,而两分题要点往往是一到两个。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答题时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用来答题效果可能比用自己的语言为好。

2.对文中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说明对象下定义,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在内容的揭示方面往往是:种差 属的形式。

3.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

这是简单的题,复习时抓住常见说明方法定义理解即可。讲出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稍难题,只要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讲清其表达上的具体作用即可。

4.词、句的指代意义

词、句的指代意义,一般在该词的前面筛选信息,有时可能在后面。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5.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答这类题,一定要对全文关键信息或上下文仔细领会,找出答题的线索,答案自然就推断出来了。

6.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

如2005年河南中招题18题、要求从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甲处句子应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与钧瓷“窑变”色彩、图案的瑰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乙处句子应从加点词“在一定程度上”对“窑变”可控程度进行分析,进而明确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7.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2005年河南中招题19,要求学生再举一个技术进步可能是把“双刃剑”的例子,说说它带来的喜与忧。有些考生一方面没注意“类似的例子”,另一方面,没注意内容重点“喜与忧”,误以为仍谈钧瓷而留下遗憾。答这样的题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审对题。

8.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

如畅想一下你还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解决地面交通堵塞、破坏等问题。此类题要符合题意,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考生的创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合理想像,自然联想,既要有科学性,但也切忌胡编乱造。

总之,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人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不用语意含混的句子。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述。语言简洁明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组织语言规范答题外,还要认真书写,这也是不能马虎的。

三、该部分学生薄弱点及对策

误区一:忽视整体把握,直接针对题目,重视局部分析,解答要么文不对题,要么断章取义.

对策一:现代文阅读,首先要着眼于“整体阅读”,把握主旨。要注意:(1)看标题(2)看首尾(3)看结构。

误区二:没有掌握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要求与方法,解答要么主观臆断,要么不着边际。

对策二: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相对直白的特点,因此,一般通过提取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说明中心和内容要点。

误区三:不能有效筛选并提取相关信息,不会分析概括,解答只是盲目、机械地照搬原文。

对策三:(1)中心主旨句融入法(2)关键句-中心词组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