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闽南神韵

闽南神韵

闽南神韵范文第1篇

一、古汉语的运用

1. “答嘴鼓”与古汉语的渊源。现代语文源于古文,闽南语源于中原话(或称官话、河洛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而答嘴鼓是演绎经典闽南语的生动形式和重要载体,作为“文”与“话”的结合体,它的生命力顽强,承载了中原古汉语流传与发展的历史使命。经考究,“答嘴鼓”类似唐朝的参军戏,不少研究者甚至认为“答嘴鼓”起源于唐代的参军戏,因为两者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古汉语特征。

现代汉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元素,如成语等。“答嘴鼓”的“母语”闽南语至今也保留很多古汉语,如“册”(cêh):“读册”、“册包”、“册店”等,如今都被“书”所取代,唯有厦门话保留“册”的说法。“册”是古汉语,是名词。而“书”是书写之意,是动词。

2. “答嘴鼓”的文、白读与文言现象。现代人学习语文常常因为多音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感到困扰,同样,外地人学闽南话普遍感到不得要领,原因之一是闽南话有文读和白读之分。如“开元路”、“开始”、“开明”、“开除”的“开”读(kāi),而“开会”、“开门”、“开刀”、“开车”的“开”读(kuī);“老师(sū)”与“老师(sāi)又是两种含意。这种情况在“答嘴鼓”中经常会碰到,它类似文言文的一词多义和多音多义。所以,创作“答嘴鼓”的人要让“答嘴鼓”演绎得更精彩,务必谙熟文、白读之分,也务必有一定的古汉语功底。

3. “答嘴鼓”的丰富词汇与语文积累。现代汉语的丰富词汇源于古汉语词汇的传承。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其词汇丰富多彩。同一事物有不同说法,往往严肃的话题也有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比如“死”,对老者、尊者的去世称“过身”、“老去”,对一些死不足惜、作恶多端之人的死说成“蛲蛏”、“跷去”、“泳草埔”等以示轻蔑。选择不同的说法会使“答嘴鼓”的“郑笑科(搞笑)”更幽默诙谐。这些说法的产生过程类似于“课改、克隆、漫游、解读、炒鱿鱼、红客、闪客”等现代语文新词语的产生过程。

熟词、熟语等丰富的语言形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流行于网络或口头的丰富词汇被人们饶有兴趣地广泛运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还把它作为专题语文知识供教学使用。同样,反映闽南地区人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地理环境乃至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俗语、谚语、歇后语、俚语等都被提炼作笑料运用到“答嘴鼓”来。如,吃紧弄破碗(欲速则不达);三日无偷掠鸡假老大(形容装腔作势);一支草一点露(比喻人各有谋生手段)等。

积累掌握了闽南语中的这些精华元素,“答嘴鼓”就没有写不好和说不好的道理了。积累词汇、驾驭语言,古为今用、贯通古今何尝不是语文学习的要义。

二、押韵(斗句)的运用

押韵是语文学习中的常见手法,它也是“答嘴鼓”最大的艺术特点,闽南话称之为“斗句”。“答嘴鼓”押韵与古汉语的押韵本质一样,表达效果也相同。闽南人在日常言语中运用“斗句”来谈天说地,戏谑斗嘴,妙趣横生。自古以来不论是红白喜事,还是小贩招揽生意,抑或民间艺人卖艺卖卦、乞丐行乞(统称市声),说话都讲究押韵。说话“斗句”也算是闽南一种独特的民俗和智慧。“答嘴鼓”的押韵(斗句)具有天然优势:普通话的韵母只有35个,而闽南语常用的韵母至少有87个;闽南话有文读、白读、训读之说,韵脚至少比普通读话多一半以上,这使“答嘴鼓”用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使语言变得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乐感。

押韵是一种技法,也是一种本领。历经“答嘴鼓”的创作训练之后,我们的文学语言一定因押韵而更富诗意和韵味,更富活力和张力。

三、语文创作技法的运用

“答嘴鼓”创作讲究熟练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彩的闽南话词汇及押韵等,提炼笑的“激素”来吸引观众(读者)、去刺激观众“笑”的神经,也就是运用学唱、贯口、绕口令、双关谐音、夸张、歪曲等技法来“郑笑科”――编织“土味十足”的故事,使之像厦门陈年丹凤酒一样醇厚,观众从中品味,感受乐趣。

语文的写作讲究技法,“答嘴鼓”像话剧剧本创作一样,要把文学、戏剧、音乐、口技、演讲、舞蹈、歇后语、顺口溜等多方位的艺术融入“说、学、逗、唱”这一平台,使“答嘴鼓”的视、听更为宽广,让说学逗唱笑满人间。

就创作技法而言,“答嘴鼓”与语文学科的叙事类文章、戏剧剧本一样,取材于生活,内容要充实具体,人物要有血有肉,情节要引人入胜,结构要巧妙合理,语言要通俗易懂、富于生活气息。

四、答嘴鼓研习与传承的人文意义

闽南神韵范文第2篇

中国茶都—安溪,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15万,地处闽南金三角泉州、厦门、漳州中间结合部,依山近海,承东启西,是连接闽中和闽南的重要交通走廊。

安溪,一处名茶飘香的乐土。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溪茶文化)”,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首摘中国茶业界驰名商标,荣获“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首位。铁观音茶艺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茶文化明珠”; 安溪铁观音和乌龙茶制作技艺荣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茶都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安溪茶文化之旅名列中国三大茶文化黄金旅游线路之一。

安溪,一块人文荟萃的宝地。安溪置县千年,钟灵毓秀,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名冠八闽,秀甲东南”安溪文庙、全国唯一“帝”字型宋代楼阁建筑清水岩寺和清朝名相李光地故居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藤铁制作工艺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安溪高甲戏连续12年晋京演出,被誉为“南国戏剧明珠”;安溪南音艺术源远流长,曾被康熙皇帝赐封“御前清音”。历代英才辈出,清代名相李光地政绩史册流芳,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口技》名篇传颂不衰,莫耶作词的《延安颂》抗战歌曲广为传唱;王永庆、林梧桐等众多豪商巨贾演绎商界传奇。

安溪,一个休闲度假的天堂。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峰峦叠翠,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近70%,温泉资源丰富,是“绿色宝库、天然氧吧、养生天堂”。国家3A级景区凤山、洪恩岩,“紫云缭绕、天然弥勒、神奇天池”的紫云山旅游风景区,“云深谷幽,水媚树奇,珍禽异兽”的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云中山,“生态漂流和户外运动基地”的志闽旅游园,“体验农耕文化和闽南民俗”的尤俊农耕园,“高尔夫运动休闲天堂”的天湖生态旅游、“闽南花园、温泉养生”的连捷温泉世界,以及茶叶庄园、旅游驿站、星级酒店和“中华名小吃”湖头小吃、安溪铁观音等特产购物,共同构成了泡好茶、泡温泉、泡氧吧的休闲养生天堂。

安溪,一方宗教朝圣的福地。宗教朝圣之地众多,涉及闽台三大民间信仰,“雨神”清水祖师祖殿清水岩寺、“医神”保生大帝出生地玉湖殿、“大孝之神”广泽尊王出生地威镇庙太王陵,以及东岳寺、城隍庙,在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分炉数千、信众过亿;安溪普陀寺是普陀山南海观音千年来的首次分炉之地,八方善信汇聚朝拜,堪称佛国圣境。

安溪,一座崛起的现代山水茶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和经济实力十强县,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被誉为“福建新兴旅游县”、 “中国青年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如今,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已日益成型,宛如镶嵌在“海西”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崛起于福建东南。

山水福地,茶韵安溪,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品茗寻韵、休闲度假!

品茗寻韵,合作共赢。第四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暨2013泉州茶文化旅游节将于10月11日在中国茶都安溪正式拉开帷幕,整个活动将持续到10月14日。

闽南神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丰方言 多元化 语音特点 词汇特点

海丰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北倚莲花山脉东南麓,东接揭阳,西连惠州,北?河源,南临南海的红海湾和碣石湾,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北三面群山高耸,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中部平原,东南台地丘陵起伏,境内河流纵横,海域辽阔,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流下了沙丘、贝丘遗址。东晋、宋末、明末清初几次移民高潮,大量中原汉人迁入海丰,原住民百越土著则或迁徙或同化。中原移民带来了各地的中原文化和语言,因此形成了海丰地区方言多元化的特点。海丰地区使用的方言主要有福佬话、客家话、军话、尖米话,另外还有白话和畲语。流行于海丰地区的语言,主要是福佬话,海丰讲福佬话的居民占全县人口的80%,分布在县中部、东南部和沿海地区,如海城、?门、赤坑、大湖、可塘、赤坑等地。讲客家话的居民占全县人口20%弱,主要居住在县东北部山区,如黄羌、平东,此外,西部的赤石、鹅埠、小漠也有讲客家话的。军话则只流传于平东的龙吟塘这个方言岛。至于讲尖米话的居民不到1万人,分布在海丰与惠东交界处的梅陇镇南山管区和鹅埠两地。

1 福佬话

在1500年以前,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此后再迁至闽南,再接下来,闽南漳州人大量移民广东的海丰地区,汉民族的中原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并形成了独具一格又很接近于漳州话的福佬话,也称河洛语。福佬话,又称闽南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它来源于闽南话而又自成体系。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词,与潮州话的词语基本相同,受官话(中州语音)的渗透而有差异性变化。

1.1 语音方面

海丰福佬话有18个声母,72个韵母,8个声调,其语音构成比北方话复杂。

1.1.1 声母18个(包括零声母)

海丰福佬话的声母直接继承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受到中古时期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现在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有19个声母。按照福佬话的18音分析,福佬话的声母有18个,就是说上古汉语的19个声母福佬话保留了18个。

[p(b)]包飞?[p‘(‘p)]皮冯标[m(m)]毛务麻

[b(一)]无米抚[t(d)]刀竹茶[t‘(t)]他丑痔[n(n)]拿女人

[l(l)]来你内[ts(z)]精主责[ts‘(c)]秋楚慈[z(一)]若儿唯[s(s)]四师细[k(g)]高经滑[k‘(k)]开起宏[(一)]五议岑[g(一)]吴玉牛

说明:(1)海丰话的[ts、ts‘、s]三个声母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的平舌音z、c、s靠后,与广州话的舌叶音[t∫、t‘∫、∫] 较接近。(2)[b]、[g]、[z]是全浊音声母,普通话没有。[b]和[m],[g]和[]常常反映为文白异读。如“雾”文读为mu4,白读bu6,“饿”文读为o4,白读为go6。

上古汉语有一些特点:古无轻唇音、 古无舌上音、古多舌音。这些重要的古代汉语语音现象,福佬话保存得很好。

福佬话没有齿唇音声母[f]。古代非、敷、奉三个声母的字在今天海丰话的白读音中念双唇音[p]和[p‘]。如“飞富分幅斧父吠肥房放”声母为[p],“浮帆冯缝藩捧芳纺”声母为[p‘]。保存了上古时代这些字的“重唇音”(即双唇音)音值。

福佬话没有翘舌音声母彩缤纷。北京话里的翘舌音字在海丰话里一部份变成平舌音[ts][ ts‘][s][z],如壮ts‘a5 、唱ts‘ia5、时si2、日zit8;另一部分北京话念和声母的字,海丰话念成舌尖音[t]和[t‘], 如“猪中置展治竹兆召宙陈茶除沉池唇”声母为[t],“耻超彻丑持澄?窗斥滞柱痔”声母为[t‘],保存了上古时代这些字的“舌头音”(即舌尖音)值。

1.1.2 韵母72个

单韵母5个:[a]亚[e]哑 [o]窝[i] 衣 [u]污

复韵母12个:[ai]哀 [ei]鞋 [au]欧 [ou]乌 [ia]爷 [io]腰

[iu]优 [iau]要 [ua]蛙 [ue]画 [ui]威 [uai] 歪

鼻韵母2个 : [m]唔 []嗯

鼻尾韵14个: [am]庵[om]掩[im]音[iam]盐[uam]凡[in]因[un]温[a]安[o]翁[e]英[ia]央[io]容[un] 汪[ue]宏

鼻化韵11个: []敢[]耗[e]楹 []丸 []营 []羊 []闲

[]碗 []关[]黄[]高

手声韵28个:[a]鸭[o]学[e]呃[au]福[i]噎[ia]益[io]约[iu](-) [iau](-) [u](-)[ua]话 [ue]划[m](-) [](-) [ap]盒[op](-)[ip]邑 [iap]叶 [uap]法[it]壹 [ut]笏 [ak]恶 [ok]握[ek]亿 [iak]越[iok]育[uak]挖[uek]获

说明:音标后的‘‘(-)’’表示没有合适的字,这类韵母都是在口语中出现的。

福佬话没有撮口呼韵母。北京话的撮口呼韵母????、??n、??在海丰变为齐齿呼或合口呼。如鱼[hi]、月[gue]、元[ia]、云[hun]。

福佬话保留了古代阳声韵(鼻音韵母)和入声韵两套尾的对应,即[-m、-n、-]与[-p、-t、-k]的对应。如心(-m)/湿(-p);新(-n)/失(-t);生(-)/色(-k)。

福佬话有一大批字存在着文白异读。有的是韵母不同,如“变”念[pia5]是读书音,念[p5]是说话音;有的是声韵调都不同,如“饭”文读为[hua4],话音为[p6]。海丰话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反映在韵的不同。如:“毛逃号抱稿道宝倒好草高告”读书音韵母是[au],说话音韵母是[o];“东通同桐笼丛公工空烘翁动送孔”读书音是[o],说话音是[a]。

福佬话的声母有丰富的鼻化韵母,且大多数具有相应喉塞入声韵。海丰话的鼻化韵母有十一个之多,其中八个与入声相配,它们是:(敢~甲),(毛~学),(楹~厄),(圆~噎),(羊~约),(营~益),(碗~话)。

1.1.3 声调8个

调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调值:3355 5135213 11255

例字:诗分时云死粉是混世训示份闪忽蚀佛

1.2 词汇方面

粤东地区的海丰,过去比较闭塞,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因此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较小,而原来在中原带来的河洛话也就相对保留得比较多。在海丰福佬话中能找到大量的古汉语和古文字。

例如:

古汉语福佬话普通话

扁食扁食馄饨

屣屣拖鞋

蕹菜蕹菜空心菜

福佬话中有一些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中,继承古代的语词较多,也较多地保留了古义。单音节词也多。例如 “涂”(泥土)、“曝”(晒)、“拍”(打)、册(书)、箸(筷子)、习(翅膀)、粟(稻谷)、目(眼睛)等等,都是单音节词,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

2 客家话

客方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一个支派。原来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客家人祖先,因躲避战争、灾荒等原因,经过六次大迁徙,从北方流离转徙至广东,不但带来了北方的文化,也带来了北方的语言。这些语言后来被称为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而且定居的地点大都是在偏僻的山区,与外界交往较少,因而更容易保存原来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海丰客家话保

存了很多唐朝后期(大约公元10世纪)到宋朝古音。

2.1 语音方面

海丰客家话中保存着大量的古音,声母17个,比普通话21个声母少4个;但韵母有74个,声调有6个,比普通话的韵母和声调多得多。

客家方言无浊声母[dz]、[dz] 、[dz]、[v]、[],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属精、清、心声母,无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说“知”为“低”(di),说,“知道”为“抵得”等等都是属于上古语音。客家话的字音,读为送气音的比较多。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并、定、群母)在客语全部变成送气清音。而其它方言则是一部份变化为送气一部份变不送气。客家话中有一些轻唇字念为重唇。例如肥、浮、飞等,表现了“古无轻唇音”的现象。

客家话中有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韵母体系,它保持着中古汉语中存在的m, n, ng, p, t, k六种韵尾,相当整齐。这也是客家话保存中古语音特点的一种表现。其保存完整的程度在汉方言中仅次于广东话。客家话中没有撮口呼一类的韵母,只有开口、合口和齐齿呼。中原汉语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客家话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来,所以没有这一类韵母。这叫做“四呼不齐”。

2.2 词汇方面

客家方言词汇丰富多彩,表情达意,准确细腻。例如“死”这个词,称小孩的死曰“取债”;年轻人的死叫“短命”;老人死称“归仙”,如有忌讳则说“老了”或“走掉了”。客家人说吃早餐为“食早”吃晚饭为“食夜” 。

客家方言单音词丰富,如索、闲、企、行、寒、食等。一般而言,古汉语的单音词较现代汉语丰富很多,保存比较多的古汉语语词,如?冢?绞窒嗲写辏??欤ü?樱?⒄冢ㄓ晟。?⒗纾ǖ屯罚?⒑蹋ǖ荆┑取

客家话保留中州古汉语的语词较多。煮菜用的铁制器具,客家话不叫“锅”,而叫“镬”。据古书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锅”是没有脚的,客家话称“镬”,是古原义的保留。生活煮饭用的木柴,客家话叫“?恕保?荨端滴慕庾帧纷??耍?⒛疽玻?杉?词墙裉斓哪静瘛!?恕钡墓乓艄乓澹?霰A粼诳图一啊?图一袄锉A舻墓庞锎驶箍删俪龊芏唷A芯偈??毫乘党桑?妫?⑸?ㄋ鳎?⒄遥ㄑ埃?⑴拢ň??⒆撸ㄐ校┑鹊取:笳叨际强图一八?霉庞锎省

客家话有些语词在语素的构成上其先后次序刚好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反。有时语素相同,排列颠倒,例如普通话中的“灰尘”,客家话叫“尘灰”;普通话中的“喜欢”,客家话叫“欢喜”。例如公鸡(鸡公)、拖鞋(鞋拖)、干菜(菜干)、轻重(重轻)、狸猫(猫狸)等等。有时语素相同,附加成分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虾”,客家话叫“虾公”;普通话中的“虱子”,客家话叫“虱婆”。

3 军话

“军话”是明代初期“卫”、“所”军制的直接产物,由明代卫所后裔讲的类似于明代通话的一种方言。它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明代推行卫所制度,海丰因扼惠潮官道,为粤东海防重地,在境内设置了碣石卫和海丰千户所、捷胜千户所、甲子千户所,因此带来了属于北方的屯军文化。

3.1 语音方面

海丰平东镇龙吟塘军话声母共有16个(包含零声母)。海丰军话相较其他军话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f/ 、/v/ 等声母,但却多了/b/ 、/f/ 、/v/ 声母的存在。相对的,/b/ 声母,则是客语没有,且是闽语的常态。海丰龙吟塘军话,处于闽、客的过渡地带,虽然处于平东镇,然而主要的生活圈是和公平镇的福佬人打交道,因为主要接触的汉语方言不同,促使其语音与其他地区的官话语音产生了差异。龙吟塘军话中古声母晓匣合口的部分,一律都发/h/ 声母,并不会产生客语/f/的情形。龙吟塘军话的语言现象,发现其中包含明清时代的音韵系统,是一种兼具汉语南方方言与北方官话的次方言。从与《中原音韵》部分韵部相同的呈现,却与邻近的闽客方言有所区别即可得知。龙吟塘军话与闽西客语有部分的关系存在,如同在蟹、开、一的主要元音皆是 /ei/ 韵母即可得知。不过却也发现其阳声韵的韵母有鼻化的现象,如同在中、古、臻、摄当中,而鼻化韵母出现在海丰地区的福佬话,因此很明显是受到当地福佬话的影响。

3.2 词汇方面

3.2.1 名词

① 时间节令—“时候”一词,在当地是以“时日”来表现,其他汉语方言多以“时后”直接命名。“明天”说成“清早”,则是以原本仅限定于清晨的词语,扩充为一整天的代称。“端午节”则是称为“五节”,和客家方言的“五月节”雷同,应为“五月节”的简称。

② 矿物及其他—“石头”说成“石牯”。部分客家方言也有此种说法,然而客家方言多会加“头”字,成为“石头”或“石头牯”。当地军话则是限定“石”后头,仅加后缀“牯”。

③动物—“猫头鹰”说成“猫头雀”,是以“雀”一词作为一般鸟类的代称。“螃蟹”说成“蟹”,与粤语广州话相同,而异于客家话修饰词语于前的模式,如“毛蟹”。“蚯蚓”说成“虫?”,和海丰客语的“虫虫宪”相似,“?”在此为假借字,而不知其本字为何。

3.2.2 动词

①肢体动作—“蹲”读作“?”,与闽方言中的厦门话,潮州话,建瓯话皆相同,亦与台湾部份客家话相同。

②日常生活动作—“理发”读成“剃头”,与福佬话皆相同,亦与部份客家话、赣语相同。

4 尖米话

在海丰县的梅陇、后门、小漠、赤石和鹅埠五个乡镇,存在着一种被当地人视为“四不像”的混合型汉语方言——尖米话。据史书记载和民间的说法,明朝末年,东莞籍农民起义军领袖黄萧养曾领导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在珠江三角洲发动起义,后来起义失败,为逃避官军追击,保存实力,黄萧养便率其所部逃到惠东、海丰沿海一带的山区、半山区住了下来。后来这支部队便与当地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居民杂处、通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造成了几种方言的混合,粤语的特点不断消失而闽客方言的成分则逐渐增多。由于语音发展演变慢于词汇,所以语音保留粤语的成分多,而词汇则为了适应与当地居民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地补充闽客方言语词。以海丰各地尖米话的词汇看,至少有50%与海丰福佬话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这就导致了今天尖米话词汇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海丰讲尖米话的人口不多,约1万人,集中点是鹅埠,鹅埠镇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居民讲尖米话。“尖米话”因何得名尚不清楚,按当地方言,“尖米”是指与“糯米”相对的粳米,糯米软,尖米硬,大概是因为尖米话在听感上比当地的闽客方言音色较“硬”,故用“尖米”来指称。

4.1 语音方面

尖米话在语音上保留了三套鼻音韵尾[m、n、]与三套入声韵尾[p、t、k]的严格对应。入声分阴入、中入和阳入三类。有一批韵母存在着与广州话类似的前低元音[a]与央半低元音[]的对立。从音系来推断,尖米话当是由粤方言的一支演变出来的。

尖米话可分两大类,即客味尖米和粤味尖米。海丰尖米话较接近“粤味”,主要特征是:(1)有长短a的对立,如三(sam)心(sem)j (2)人声三分,如“北百白”三字不同调,分别为pak54\ pak313 \ pak210。

4.2 词汇方面

尖米话的词汇情况比较复杂,可以说是粤闽客三种方言的混合。海丰尖米话里闽南方言词较多,加之尖米话本身源于粤语,所以导致尖米话词汇系统相当复杂,粤闽客词语都有。以海丰鹅埠尖米话为例:

(1)属于粤语词的如:

细佬哥--小孩儿 孤寒--小气大佬--哥哥冷衫--毛衣

(2)属于客家话词语的如:

赖仔--男孩儿 落水--下雨哥魔--瘟病 屎忽--

(3)属于福佬话词语的如:

石牯--石头婆生--观音生日 冤家--吵架 赤虾仔--婴儿

从海丰各地尖米话的词汇看,至少有50%与海丰福佬话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这就导致了今天尖米话词汇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载体,也是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方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信息,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活化石”价值。在经济强劲发展、社会加速融合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有抢救方言的紧迫感,把前人研究中尚未涉及的方言土语资料尽可能地记录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谢立群.海丰音字典[m].汉学出版社,2008.

[2]丘学强.青塘军话中的粤语成分[m].香港:现代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闽南神韵范文第4篇

颁奖晚会:同唱骨肉情 魂系闽南歌

一曲闽南语经典歌曲《望春风》,在范圣琦、吴宗宪、CLASSICAL组合风格多样演绎下、在流光溢彩、欢声笑语的热烈氛围里,拉开了中华首届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颁奖晚会盛典的帷幕。

闽南语歌曲演唱大赛三强,历经了海选、晋级、PK赛、决赛四个阶段,终于进入颁奖晚会的总决赛。3位不同国界的歌手,演唱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自马来西亚选手蔡铭国声音雄浑、阳刚奔放;台北的庄振凯温柔婉约、哀怨细腻;加拿大女歌手卢婧,激情四射、狂歌艳舞。主持人吴宗宪盛赞歌手的演唱是“金声玉韵、天籁之音”。三位选手的出色表现使晚会一开场热度急剧上升。评委徐沛东、谷建芬和来自台北的郭孟壅对选手的演唱一一作了中肯的点评。除了新人的演唱,颁奖晚会还邀请了闽南语传统派歌王洪荣宏、机智大师张帝、歌手罗大佑、吴宗宪等为颁奖晚会助阵并担任开奖嘉宾。

晚会在参加晋级决赛的50强选手共同演唱的《蝴蝶》曲中,圆满落下帷幕。闽南乡音,海外华人心相连;歌声浩荡,华夏儿女情无限。

创作比赛:距离产生美 交融出精品

闽南语歌曲作为闽南文化最突出的代表之一,占据着华语乐坛的一席之地。但当今流传的闽南语歌曲多来自台湾。为改变大陆闽南语新创优秀歌曲困乏的状况。

福建省主要领导明确提出,此次活动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出新创作的优秀闽南语歌曲。

闽南语歌曲创作,曾在福建省内组织过多次,但效果有限。为了推陈出新,借助国内著名作曲家共同为创作闽南语歌曲献策献力,中国音协组织了阵容强大的采风创作团齐集福建,学习、研讨、采风、创作。鉴于闽南语地域性特点,福建省外的词曲作家懂者稀少,在词曲韵律的搭配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创作上有着极大的障碍。对此挑战,徐沛东语出惊人:“距离产生美,交融出精品,希望不同风格的音乐撞击能为闽南语歌曲注入新鲜活力,创作上有所斩获。”为突破这一瓶颈,作曲家王佑贵、付林、张卓娅、孟庆云、方石、词作家王健等赴福州与当地词曲作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交流。

委约和社会征集的400余首歌曲,经海峡两岸词曲作家评选,《吃苦就是吃补》(颜庭寿词、章绍同曲)等10首歌曲获得1、2、3等奖。此次获奖作品,题材广泛,贴近生活,曲调亲切感人,既有浓郁的闽南特点,在创作技法上也有所创新。此次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也是闽南语演唱比赛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

演唱大赛:规模宏大 影响深远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首海峡两岸听众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道出了闽南精神,也激励着海内外华人歌手的积极参与。

在大赛“爱拼才会赢,有梦就会红”的主题感召下,自7月1日比赛选拔启事,立即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本次参赛选手既有发行多张唱片、在闽南语歌曲演唱方面小有名气的职业演员,也有教师、学生、公务员、企业老板,更多的是对闽南语歌曲演唱有兴趣的普通民众,他们职业不同、肤色不同,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只有4周岁,轮椅上的残疾人和双目失明者同样参与其中。

闽南神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泉州梨园戏;戏曲;

中图分类号: 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88-01

一、中国古典舞与泉州梨园戏综述

(一)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吸收和运用了戏曲舞蹈,中国传统武术,同时也融入了多民族的舞蹈元素。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美是其身韵,也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所在。在中国古典舞的众多元素中,“身韵”是不得不提的,它的发生、发展,语言建立、理念导向伴随着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其发生之初并非因为创作或者思想的合拍而走到一起,而是为了建构共有的舞蹈形式而走在一起,并最终开创了新的中国古典舞模式。身韵中的手、眼、身、法、步也都是来源于戏曲舞蹈当中。在运动规则上中国古典舞则用的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在运动路线上中国古典舞选择的是“三圆”并存。同时,它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当中的许多动作和造型。

(二)泉州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产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并且流传到了厦门以及台湾等闽南语较为流行的地方。梨园戏历史十分悠久,现在的梨园戏依然保留着南戏的经典曲目以及音乐。梨园戏包括大梨园戏以及小梨园戏。泉州梨园戏的行当当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宋元戏曲的旧制度,如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又称之为七子班。在表演方面优雅而又细腻,有一套特有的程式展现给观众,异常严谨,被称之为十八科母步,例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①等。在其唱腔音韵上保留了很多古老语言。一般都是以泉州本土方言为准,在泉州梨园戏的发展过程中,都将“仁、智、礼、仪”“孝、悌、忠、信”②作为其发展的文化核心以及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与泉州梨园戏艺术形态的差异与共性

1.共性:(1)运动时空观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运动时空观的解释是“圆流周转”,所有和时空相关的运动都是这个理论基础的产物。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形态呈现的是三圆运动,“平圆、立圆和八字圆”,这三圆的运动轨迹贯穿所有的动作。泉州梨园戏也具有相似的“划圆”的艺术――不管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亦或是平常所说的身体律动上的一些起承转合规律无不充分体现出了“圆”的艺术美感。此外,“圆”代表着流畅、美满、完整、圆浑,更是天地宇宙的完整和人情世态圆满的一种象征;(2)审美价值相同。在审美取向上,中国历来人喜欢虚实相生,如国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清音”都有此特征。中国古典舞和泉州梨园戏的舞台表演也是由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构成。实境是表演者把自身的生活感觉融入到表演当中去,将心中的想法直观的表达给观众。而虚境则是指通过身段舞姿的表现从而能够让观众产生一串丰富的联想。

2.差异:(1)表演形式不同。中国古典舞是舞蹈,是纯粹的人体动作的艺术,在时空中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它以身法、神韵、技巧为核心内容,表演中突显舞者的舞蹈肢体,以“形”领“神”,以形“传”“神”最终以达到形与神的结合为目标。泉州梨园戏是戏曲它保留了传统戏曲做、唱、念、打的表演形式,“十八步科母”是梨园戏的基本表演范式,它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严谨的、单独的表演体系;(2)表现内容不同。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传统美学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其所表现的内容并不会受历史人物或者故事所限制,主要表现具有民族特征、时代性以及民族精神的舞蹈作品。而泉州梨园戏则是坚守传统,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泉州梨园戏主要是使用泉州方音进行表演的一种古剧种,以泉州“南音”作为唱腔,由于受泉州方言的限制,只搬演在泉州府属和漳州府属各县及厦门等地的南戏作品,主要表现闽南地域历史人物和故事,突出闽南文化,体现本土民间艺术的精华。

三、结语

中国传统戏曲中包涵着大量的舞蹈动作以及舞蹈元素。无论是新古典舞所注重的韵律之美,还是汉唐舞所表现出的体态之美,它们都是强调一种古朴、意境之美。中国古典舞与泉州梨园戏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从舞蹈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借鉴中国古典舞成功的经验,以泉州梨园戏为基础进行闽南戏曲舞蹈化的创作,创造性的继承以及发扬泉州梨园戏。

注释:

①朱展华,吴捷秋,郑国权.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②袁行霈.国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相关期刊更多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闽南师范大学

西南民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军区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