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 关键词 】 内蒙古电力公司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探索与思考

The Explor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Risk Assessment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Ao Wei 1 Zhuang Su-shuai 2

(1.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ranch of the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Co., Ltd Inner MongoliaHohhot 010020;

2.Beijing Certificate Authority Co., Ltd Beijing 100080)

【 Abstract 】 Based on the conduc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in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we analyzed the general methods of risk assessment on power information systems. Besides, we studied the techniques and overall process of risk assessment on powe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whose exploration provides valuable inspiration to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ystems of Inner Mongolia Power (Group) Co., Ltd.;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exploration and inspiration

1 引言

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的研究只停留于网络安全防御框架与防御技术的应用层面,缺少安全评估方法与模型研究。文献[1]-[3]只初步分析了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架与策略,文献[4]、[5]研究了由防火墙、VPN、PKI和防病毒等多种技术构建的层次式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这些成果都局限于单纯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少数文献对电力信息安全评估模型进行了讨论,但对于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都不够深入。文献[6]、文献[7]只定性指出了安全风险分析需要考虑的内容;文献[8]讨论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电力信息安全评估模型,这种模型本质上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带有主观性;文献[9]只提出了一种电力信息系统安全设计的建模语言和定量化评估方法,但是并未对安全风险的评估模型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介绍了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并探讨了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带给我们的启示。

2 内蒙古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日益复杂,电网运行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电力行业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研究电力信息安全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的相关标准与政策,并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内蒙古电力公司委托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BJCA)对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与系统脆弱性两个方面,以解决电力信息系统面临的的安全风险。

3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内蒙古电力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我们可以总结出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解决方案。

4 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流程

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

(1) 前期准备阶段。本阶段为风险评估实施之前的必需准备工作,包括对风险评估进行规划、确定评估团队组成、明确风险评估范围、准备调查资料等。

(2) 现场调查阶段:实施人员对评估信息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数据信息,包括信息系统资产组成、系统资产脆弱点、组织管理脆弱点、威胁因素等。

(3) 风险分析阶段:根据现场调查阶段获得的相关数据,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对目标信息系统的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4) 策略制定阶段: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结合目标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安全运行策略和安全体系规划。

5 数据采集

在风险评估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三类。

(1) 调查表格。根据一定的采集目的而专门设计的表格,根据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方式、工作计划的安排而设计。常用的调查表有资产调查表、安全威胁调查表、安全需求调查表、安全策略调查表等。

(2) 技术分析工具。常用的是一些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通过技术分析工具可以直接了解信息系统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脆弱性,并确认已有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发挥作用。

(3) 信息系统资料。风险评估还需要通过查阅、分析、整理信息系统相关资料来收集相关资料。如:系统规划资料、建设资料、运行记录、事故处理记录、升级记录、管理制度等。

a) 分析方法

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根据所收集的资料,采取一定的分析方法,得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结论,因此,分析方法的正确选择是风险评估的核心。

结合内蒙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电力行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对风险进行评估,在风险评估与成本效益分析期间收集的各个组成部分计算客观风险值,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时序模型、回归模型、等风险图法等。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依据评估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案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调查表和合作讨论会的形式进行风险分析,分析活动会涉及来自信息系统运行和使用相关的各个部门的人员。

综合分析方法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在某些情况下会要求采用定量方法,而在其他情况下定性的评估方法更能满足组织需求。

表1概括介绍了定量和定性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b) 质量保证

鉴于风险评估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只有进行完善的质量控制和严格的流程管理,才能保证风险评估项目的最终质量。风险评估项目的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实施流程的透明性以及对整体项目的可控性,质量保障活动需要在评估项目实施中提供足够的可见性,确保项目实施按照规定的标准流程进行。在内蒙古电力风险评估的实践中,设立质量监督员(或聘请独立的项目监理担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质量监督员依照相应各阶段的实施标准,通过记录审核、流程监理、组织评审、异常报告等方式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进行控制。

6 内蒙古电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启示

为了更好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安全措施及管理办法。

6.1 建立定期风险评估制度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发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通行做法。按照风险管理制度,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或建立风险评估的长效机制,将风险评估工作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安全建设联系起来,让风险评估成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运行机制的基石。

6.2 编制电力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细则

由于所有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给出的都是指导性文件,并没有给出具体实施过程、风险要素识别方法、风险分析方法、风险计算方法、风险定级方法等,因此建议在国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的框架下,编制适合电力公司业务特色的实施细则,根据选用的或自定义的风险计算方法,,制各种模板,以在电力信息系统实现评估过程和方法的统一。

6.3 加强风险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选配风险评估工具

风险评估工具是保障风险评估结果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应根据选用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选择配套的专业风险评估工具,向分支机构配发或推荐。如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评估辅助工具,及向评估人员提供帮助的资产分类库、威胁参考库、脆弱性参考库、可能性定义库、算法库等评估辅助专家系统。

6.4 统一组织实施核心业务系统的评估

由于评估过程本身的风险性,对于重要的实时性强、社会影响大的核心业务系统的评估,由电力公司统一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实施、指导加固整改工作。

6.5 以自评估为主,自评估和检查评估相结合

自评估和检查评估各有优缺点,要发挥各自优势,配合实施,使评估的过程、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更科学合理。自评估时,通过对实施过程、风险要素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算方法、评估结果、风险控制措施等重要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得出风险判断。

6.6 风险评估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应结合起来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若与风险评估结合起来,则可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等级保护的级别是依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安全三性来定义,而风险评估中的风险等级则是综合考虑了信息的重要性、安全三性、现有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运行现状后的综合结果。通过风险评估为信息系统确定安全等级提供依据。确定安全等级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等级保护、安全等级建设的出发点和参考,检验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防护水平是否符合等级保护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魏晓菁, 柳英楠, 来风刚. 国家电力信息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框架与策略. 计算机安全,2004,6.

[2] 魏晓菁,柳英楠,来风刚. 国家电力信息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框架与策略研究. 电力信息化,2004,2(1).

[3] 沈亮. 构建电力信息网安全防护框架. 电力信息化,2004,2(7).

[4] 梁运华,李明,谈顺涛. 电力企业信息网网络安全层次式防护体系探究. 电力信息化,2003,2(1).

[5] 周亮,刘开培,李俊娥. 一种安全的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构建方案. 电网技术,2004,28(23).

[6] 陈其,陈铁,姚林等.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策略研究. 计算机安全,2007,6.

[7] 阮文峰. 电力企业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计算机安全,2003(4).

[8] 丛林,李志民,潘明惠等.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评估.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12).

[9] 胡炎,谢小荣,辛耀中. 电力信息系统建模和定量安全评估.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0).

作者简介: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1.等级保护

1)主要内容

等级保护是指导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建设的基础管理原则,是围绕信息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分等级、按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

2)优点

等级保护适用于宏观层面,是一种大范围“基线安全”,适用于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安全的总体把握与监控。

3)缺点

具体到某个组织的信息安全保护而言,等级保护的粒度划分较粗,在满足组织对信息安全的精细控制要求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满足监管部门的等级保护要求之后,组织还可进一步把等级细化到各种层次的安全域,直至对一个个的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

1)主要内容

类似于质量之于ISO9000,ISMS是组织为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按照ISO27001的要求,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监理的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的方法和体系。它是直接管理活动的结果,表示为方针、原则、目标、方法、计划、活动、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

2)优点

ISMS涉及了信息安全的11个领域,133个控制措施,基本涵盖了信息安全的方方面面,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用来建立一个总体的安全控制框架;ISMS更注重于把“安全管理”当作一种制度来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方针、策略,以及规范化安全规则,使ISMS实施主体能有效地识别风险,持续不断地采取管控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程度。

3)缺点

它只是描述了建立ISMS的思想、框架,但对如何建立ISMS并没有一个详细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描述ISMS的最终形态;没有确定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因此,ISMS对实施者来说留下来很大的可操作空间,不同的组织和不同实施着对ISMS标准的把握可能差别很大,ISMS总体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

3.风险评估

1)主要内容

风险评估是获知组织当前风险水平的一种手段,在金融、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都是有风险及风险评估需求的存在。当风险评估应用于IT安全领域时,就是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

2)优点

风险评估从早起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ISO17799、OCTAVE、NIST SP800、NIST P800-26、NIST SP800-30、AS/NZS4360、SSE-CMM等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以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

国内这几年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较快,具体的评估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原国信办2004年组织完成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及《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标准草案的制定,并在其中规定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风险判断准测,对规范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做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缺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所确定的风险评估方法还只是一个通用的方法论,具体到一个特定的单位,要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准确地识别与量化仍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评估者的经验。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每个大的单元根据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设计制造评估单元主要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电梯技术条件》(GB/T10058-2009)、《电梯试验方法》(GB/T10059-2009)等国家规范,参考世界发达国家现行的标准,对企业的资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进行理论分析;安装调试评估单元主要依据《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2011)、《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等国家规范,进行风险分析;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评估单元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T7001-2009)、《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TSGT5001-2009)、《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维修规范》(GB/T18775-2009)、《提高在用电梯安全性的规范》(GB24804-2009)等国家规范,分别进行曳引能力评估、制动能力评估、限速器一安全钳可靠性评估、电梯控制系统评估、轿层门与层站评估、主要零部件与安全装置评估、能耗评估、运行性能评估等;其目的就是对电梯运行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由此可辨识出电梯各个环节中导致事故发生的有关危险源;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评估。

风险响应策略

风险响应是对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的策略,常用的对策包括风险规避、减轻、自留、转移、投保等,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计划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目标(2)管理范围(3)管理方法及依据(4)风险等级(5)管理职责及权限(6)风险跟踪(7)资源预算。针对电梯行业来讲,掌握好国家的政策和行业动态,运用新技术、新标准,本着节能、环保、安全、降低电梯成本,在研发设计时期,要搞好市场调研,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在运输过程中,对不可控制的意外风险,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进行风险转移;在安装维护阶段,要求施工人员要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上岗前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进入现场要遵守公司的安全规章制度,对使用的电动工具要定期安全检查,做好现场的安全防护,公司不定期进行自检和专检,督促落实好各项制度。

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对危险源的识别,评估危险源造成的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出不同风险水平的控制措施计划表。一般风险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可忽略风险、可容许风险、中度风险、重大风险、不容许风险。

针对不同危险源采取相应降低风险的措施,将技术管理和程序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技术进步来改善安全控制措施;制定可行、有效、成本效益最佳的应急方案;提高各类设施的可靠性,增加安全系数,减少故障,设置安全监控系统,改善作业环境;加强员工培训,克服不良习惯,严格按章办事,帮助其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电梯安装过程中存在高处坠落、摔伤、触电、物体打击等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按规定搭设脚手架并加装防护网,预留的洞口和厅门口按要求进行封堵并张贴安全警示标志。电梯每天在不停的运转,由于设备部件不断磨损,电气元件老化等原因,电梯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故障,有可能发生如停梯、关人、冲顶、蹲底等风险;因此在维修保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每半月进行一次清洁、、调整、检查,确保电梯各项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结语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3.4护理风险预警评估及安全警示教育,可增强护士风险意识,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层次分析法

Level Protection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Research

Zhao Yun

(The Third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Shanghai 200031)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risk assessment are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factors, some problems such as vagueness and uncertainty, a new risk assessment model is put forward. By establishing hierarchical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and us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at exist in the process evaluation fuzzy value, finall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reduce the fuzziness and uncertainty in risk assessment can better solv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system risk assessment .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grade protection;risk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中承载的信息量的加速增长,系统安全重要性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扩大。近些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以支持相关业务的开展,这些系统的运行状况在各个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也变得越发重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安全、法人和其它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等,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总是关心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基于上述原因,如何评价一个信息系统项目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的评价方法,国内不是很成熟。本文通过对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对已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最终得到一个优化的指标体系。

2 发展历程

由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和现实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时刻给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威胁,为此国家公安部、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07年联合颁布了861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根据文件精神和等级划分的原则,重要信息系统构筑需要达到三级或以上防护要求,以等级保护三级系统为例,其防护要求分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等级保护风险评估主要分为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两大部分,技术要求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五个方面来评价;管理要求从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五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目前多个测评机构测评方法的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比较简单,各项指标和分项指标的实际情况仅由符合、部分符合和不符合三种评价结果构成。这种评价方法无法区分各个测评项对整个信息系统影响的重要程度,另外,对整个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也仅仅由简单的统计不符合率来体现,无法客观有效地反应系统的真实情况。

3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中明确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基本工作形式是自评估与检查评估。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基础性、重要的信息系统采用等级保护标准进行建设和测评。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单位信息系统的具体情况,依照国家标准,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目前,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风险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评估工作多是由测评单位的测评人员根据定性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估,在结果的判定上很难量化。因此,最终的评估结果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结果的评价可能不完全一样;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为对象,建立在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外在风险分析领域常用的三种方法:参数统计方法、非参数统计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中的常用统计模型包括基于判别分析的信用评价模型、Bayes风险分析的信用评价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的信用评价模型、模糊聚类方法的信用评价模型和神经网络(如径向基函数网络、概率神经网络、自组织神经网络等)的信用评价模型[2],Fu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建立风险评估的量化模式[3];Huang等以灰色评估模型为基础,在权重的选择过程中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弱化了评价的主观性[4];Gao等人应用灰色关联决策算法,给出了评估值缺失的先验估计,能够有效地处理参数评估值的不确定性问题[5]。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信息系统安全指数进行客观合理的测度,其基础是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对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过程客观科学的分析以及查阅文献,构建出信息系统安全指数体系,如表1所示。

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在等级保护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建立如下的评价参数:

假设风险评估目标指数为U,U的取值和U1技术要求和U2管理要求相关:

U={U1 ,U2}={技术要求,管理要求}

进一步分析后,得到以下关系:

U1={U11,U12,U13,U14,U15}={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

U2={U21,U22,U23,U24,U25}={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

将U11至U22进一步拆解后,得到以下关系:

U11={U111,U112,U113,U114,U115,U116,U117,U118,U119,U1110}={物理位置的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和防潮、防静电、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电磁防护}

U12={U121,U122,U123,U124,U125,U126,U127}={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

U13={ U131,U132,U133,U134,U135,U136 }={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资源控制}

……

由于三级指标的数目过多,在本文中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参照相关材料完成上述关系式。

4 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模型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选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按四个步骤进行。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它们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确定影响某些因素的诸因子在该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这些比重常常不易定量化。此外,当影响某些因素的因子较多时,直接考虑各因子对该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时,常常会因考虑不周全、顾此失彼而使决策者提出与其实际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的数据,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组隐含矛盾的数据。层次分析法通过各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3)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计算

在对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时,底层相对于上一层指标可能有很多个。此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底层指标构建的判断矩阵会比较复杂,很难满足一致性。所以,本文对一般的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个三层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74个。在进行权重计算时,考虑到三级指标数量过多,如果逐一的讨论其权重指标会显得比较繁琐,并且其相互之间重要关系不易比较,故只计算一、二级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三级指标权重取他们对二级指标的平均值。也正是因为三级指标数量繁多,并且其重要性可通过二级指标的权重所体现,所以并不会对评估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对信息系统权重评分,主要通过三类人员评分,包括信息系统使用人员、测评人员及专家,接下来分析权重确定方法及过程,本文采用发放调查表的方式,通过三种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指标权重进行分项打分,然后进行分类汇总计算权重,具体的办法如下:

信息系统使用人员评分步骤如下:首先制作调查表。信息系统使用人员评分主要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调查表的内容应该包括指标体系中所有的三级指标。接下来填报调查表。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客观性,应由系统的多类用户填写,例如业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部门领导等。并且每一类人员也应当由多人填写多份,这样才可保证搜集的信息全面而真实。然后确定三级指标权重得分。通过调查表的填写及调查表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分值,可以得到信息系统使用人员、测评人员及专家对信息系统每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得分。最后计算二级指标得分。对每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得分求平均分,即得到日常使用人员对信息系统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

信息系统测评人员打分方式:测评人员可以从许多技术角度考虑整个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测评人员虽然并不一定能很熟练地操作整个信息系统,并且对业务工作也不一定完全了解,但其可以从许多技术角度考虑整个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所以测评人员只需对信息系统的三级指标进行直接评分。测评人员主要通过查阅原始文档、座谈、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的操作使用,对信息系统的三级指标直接打分。为了使评估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建议由多名测评人员参与评分,最后取多名测评人员的平均分为各三级指标的最终得分。

专家评分方式:专家往往不会过多地考虑信息系统具体的细节问题,而能够宏观考虑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及使用情况。所以专家只需对信息系统的二级指标进行直接评分,一方面避免了其对许多细节问题的填报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包含指标体系中无法体现的主观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专家主要通过查阅原始文档、座谈,并结合自身的使用情况,对信息系统的二级指标直接打分。为了使评估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建议由多名专家参与评分,最后取多名专家的平均分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

在得到信息系统使用人员、测评人员及专家对信息系统各指标的权重打分之后,需要对该三类人员的评分结果进行汇总。

首先,计算最终的三级指标得分。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系统使用人员、测评人员及专家三类评分人员的评分结果重要性不同,所以需要对其赋予一定权重。由于系统使用人员是系统的真实使用者,具有最直接、最真实的使用体验,其评价结果也最为可靠,因此,本文推荐系统使用人员评分权重为0.5;测评人员对系统的使用频率一般没有用户的使用频率高,且只关心部分功能,但由于测评人员更具有全局观,往往能得到比较广泛的、多方面的该系统的建设效果的信息,因此,本文推荐测评人员评分权重为0.15;专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一般为外请,虽然不是直接使用者,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本文推荐专家评分权重为0.15。

接下来,计算各指标最终权重得分=该系统使用人员评分×0.5+测评人员评分×0.35+专家评分×0.15。

然后,计算权重得分:该级指标下各下一级指标得分相加求和,再对结果进行归一化。

最后,计算系统的风险评估得分:该系统各级指标得分分别与该指标的权重相乘,再将结果相加,即得到该系统的风险评估得分。

为了简化评分结果,将三级权重的评价结果值省略,仅列出一、二级权重的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

4)权重调整

建立了风险指标权重表后,我们通过实际的系统为例,验证以上权重的准确性。我们选取8个系统的风险等级测评结果,使用上述的指标权重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验证,将8个系统按照上述测评方法分项计算其得分,得到8个系统的风险评估得分,如表3所示。

我们将以上结果与我们使用传统方法对系统的测评结果做出比照,发现其中序号8系统的风险评估得分比实际情况有偏差,由此分析原因。对以上的权重分配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结果如表4所示。

按照调整后的权重结果从新计算序号8系统的风险评估得分,发现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因此确定该指标权重分配结果较之前的结果更加准确。在具体的测评过程中,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调整以上的权重,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对上述权重进行多轮的讨论研究,最终确定各权重取值。系统的测评结果会更加客观,更能真实的反应出系统的实际情况。

5)评估过程

按照以上的方法,我们总结等级保护系统评估过程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评估方法。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及计算权重,结合日常使用人员、领导及专家三类人员评分,可以很好地对单个或者多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及使用效果进行评分。目前通过对3家企业的信息系统评估,证明采用该指标体系和评分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如此,本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也为今后信息系统评估类软件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2006.

[2] 庞素琳.信用评价与股市预测模型研究及应用:统计学、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O05.

[3] FU S,ZHOU H J.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Engineering Management.Beijing.IEEE,2008:404—409.

[4] 黄剑雄,丁建立.基于模糊分析的信息系统风险灰色评估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4):1285—1289.

[5] 高阳,罗军舟.基于灰色关联决策算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2):225—229.

[6] 刘向升,王刚.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网络安全与技术,2006(11).

[7] KANG Hai—gui,ZHAI Geng-jun,LIU Xiang-bin.Structure fuzzy optimum design of offshore jacket platforms[C]//ISPOE一2001.Stavaiger,Nonway:[s.n.].2001:114—118.

[8] 朱继锋,赵英杰,杨贺,张升波.等级保护思想的演化[J].学术研究,2O11,7O-73.

基金项目:

由适用于重要信息系统的产品安全性检验平台项目(编号:C13383)支持。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