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锡市 物联网产业 预警管理

高速成长的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无锡市首个列入国家战略层面扶持发展的产业示范区,欣慰之余,我们也看到,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发展如火如荼,以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作为国家传感网(即物联网技术)创新示范区,物联网产业不仅给无锡市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为此,我们在积极抓住目前国家提供的有利机遇的同时,有必要及时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促进物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回顾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起步早,发展快。无锡市早在2010年5月就明确提出“将无锡市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创新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积极引领全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与应用”。目前,无锡市已集聚了国内外著名的物联网研发机构32家。2011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相关产值已超过了700亿元,不可否认,物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已经成为无锡市的品牌。

2.政府重视,扶持力度大。目前,无锡市的地方高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南大学更是创建了全国首个物联网学院。无锡市和省政府还与中科院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为物联网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目前已连续三届共同招收和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3.产业相对集聚,有一定研发能力。无锡市已在新区、滨湖区和南长区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物联网企业高度集聚,初显产业集群效应。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国际物联网标准有5项,无锡就参加了3项。国家物联网标准有10项,无锡则参加了9项。承担的各类物联网研发项目近500项,仅2011年就申请专利403件。

综上所述,无锡市已具有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及时发现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必将有助于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优势。

二、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就是指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而进行的事先预测和防范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它是通过构建必要的预警管理系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或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辉煌之后,及时研究、分析和发现物联网产业面临的危机,警示和提醒相关部门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联席会议也明确指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已波及新兴产业。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预警管理,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引导,提出相应对策,促进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对物联网产业实施预警管理必须在具备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产业自身特点,达到以下目标。

1.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监控。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目前虽然需要政府资助,但最终表现形式是产值或销售收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财政。因此,物联网产业预警系统的首要目标在于能对物联网产值或销售收入进行有效的监控。

2.对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先进性进行监控。物联网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代表,其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专利,目前无锡市已走在全国的前列,要继续保持在该领域一定的“话语权”。

3.对物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进行监控。物联网产业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性。因此,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有必要是对物联网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灵敏监控。

4.对物联网产业效益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无锡市的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因此,物联网产业也应以讲究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物联网产业效益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

三、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基本步骤

1.构建物联网产业预警指标体系。根据上述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目标。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选取能全面反映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的基本指标体系,目前可从总体规模、投入情况、产出情况、效益情况、研况等五个方面展开。具体指标体系将是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然后利用专家意见法等进行鉴别并独立分析,对指标进行必要的增减或替代,最终确定预警指标体系。

2.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目前常用的预警方法有景气动向分析法(也称为晴雨表系统),是以景气动向指数和地区(部门)经济扩散指数为分析工具,着重反映对外经贸增长波动所处的位置,即对当前物联网产业是处于增长的上升期还是处于增长的下降期、是处于高峰时期还是处于低谷时期进行判断分析,并能对对外经贸的周期转折点进行追综分析。景气动向指数指标一般是在0至1的区间内变化,指数总是围绕着中心线呈上下波动,根据不同类别的景气动向指数走向可以判断物联网产业波动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3.预警信号系统构建。对物联网产业进行预警管理,就是在确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后进行量化分析,便于掌握物联网产业到底面临多大的风险,可以得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总体判断和量化概念,以便我们的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对策。我们可以用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灯的方法来反映物联网产业的综合变化状况与变化趋势,即将预警信号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根据5分制等级测算出各项指标的判定分数并加总成一个综合指数,然后视综合指数落入的区间来判断物联网产业运行状态。

4.预警界限的确定。前述三种颜色信号灯的显示,均是依据指标数值位于哪个信号区域来确定的,因此,对每项指标都要确定信号区域的边界,即预警界限。预警界限的确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分析研究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实际条件发生变化的需要。对于综合预警信号,即在各项指标的预警信号的基础上确定总指标的综合值。总指标的综合值可通过各指标数值的加权法获得,即将位于绿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1,位于黄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3,位于红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5,然后将各指标的取值数相加获得总指标的综合值。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联网;调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31-3

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掌握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掌握职业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提供重要依据。

2 调研分析

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2.1.1 物联网全球发展状况

1999年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等,都将物联网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复苏和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席卷全球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1.2 我国物联网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那时我们将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图1)

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5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00亿元的2.59倍; 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图2)

2.2 物联网行业发展目标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占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不管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在产业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物联中国”强调,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三方面: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③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2.3 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2.3.1 我国职业教育中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①纵观全国,本科及高职院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全国招收物联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0多所,其中北京有9所。并且已经实施人才培养,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培养出从事物联网产业设计开发人员。

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0多所学校,其中北京只有2所,天津6所,河北7所,京津冀三地总和也不过15所。

③北京市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目前,北京只有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学校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招生。两所学校每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约30人。随着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地区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然而,在2013年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还没能见到与 “物联网”专业有关信息。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为地区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

2.3.2 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两化的粘和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而且前景非常好,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一方面就是技术人才的缺失。

从以上数据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并对原有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维护与管理,比如基于设备、系统和平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用户服务等。

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

智能家居:100万人;

智慧交通:50万人;

现代物流:20万人;

智能电网:100万人;

智能医疗:100万人;

智慧农业:1000万人。

还有大量急需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不在统计之列。

2.3.3 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物联网专业课题组前往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所属市、区企事业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单位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展开调研,掌握北京物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对京津翼进行人才预测,从而为各大院校提供可靠的数据。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智慧型城市,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更是巨大,“智慧北京”的建设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岗位需要和人才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高度关注云计算的发展,把该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天津的港口物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很大,各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所以港口物流行业也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而且廊坊市在近5年的发展中对物联网行业人才也在增长。

目前北京市场正加速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调研发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已大于研发人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如图5所示:

2015年9月,在智联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763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等。在前程无忧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459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技术支持、应用和推广等。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权威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面向产品的初中级研发、产品集成、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2.4 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技工院校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2.4.1 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优越便于专业转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校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北京,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中,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短缺。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设计、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应以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因此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及本科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北京市开设此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较少,而技工院校更是还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我们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进行了分析:各中职院校逐渐开始设置物联网方向专业,由于物联网为新型行业,因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招生较少,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够了解并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方法还有技能。并掌握高级工程师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跟操作技能。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20倍以上,物联网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每年都需要百万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很少,所以物联网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

3 调研结论

3.1 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定位

具初步调研,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技校学生的特点及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3.1.2 培养目标

中级技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①了解并掌握科学文化基层知识;

②爱岗敬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③掌握本专业所以的知识和技能.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通市 农业物联网 现状 对策

自总理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列入我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各项支农措施的拉动下,南通市的农业物联网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对加速南通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1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02年起,又先后开展了“南通市优质双低油菜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SQL和Internet南通市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设计”、“精细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2009年,南通市农业局与如东众兴牧业研发的第一个物联网应用产品,鸡舍远程环境控制系统,在全省农业信息化展上展出,得到了时任省副长黄莉新的高度赞扬,2010年该产品在北京参加了《2010现代农业与信息化展》,受到了高度好评。现在,南通农业物联网应用已经全面展开,应用领域和应用企业不断增加,新的物联网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1.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目前,南通市物联网主要在五个领域开展应用。

1.1.1 大田环境监测与作物生长诊断

截止2014年,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覆盖面积达5000余亩,主要实现大田作物的智能灌溉,部分示范基地已能实现大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的监控,并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进行监控,诊断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作物精细管理与调控。

1.1.2 大田作物智能决策管理系统

早在世纪之交,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研发。如,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水稻管理智能决第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南通的特点进行二次研发并投入实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既可以进行有关品种选择、播期确定、秧田播种量计算、本田基本苗运算和肥料运筹等单项方案设计;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用户生成一套播前方案及相应的阶段生长发育指标等综合方案设计;还可以进行有关种子、肥料、水分管理和相应栽培方式下的育秧技术、移栽技术等知识咨询。2002年,该系统在江苏省通州市四安等乡镇应用后,一般可增产稻谷700.00kg/hm2,综合成本平均降低200.00元/hm2以上,增加效益255.00元/hm2以上。

1.1.3 设施园艺温室自动控制

截止2014年,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大棚面积达8000余亩,主要实现大棚内的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并实现智能灌溉、控温与遮阳,以达到栽培果蔬与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

1.1.4 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控与智能喂养

截止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132个,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21个,畜禽物联网主要实现了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智能化调控,自动喂料,自动捡蛋,自动除粪等,有的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远程控制。水产养殖物联网主要实现水质监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查看和设定参数,系统可以根据参数自动增氧、换水等工作。

1.1.5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与农产品安全溯源

截止至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55个温室大棚物联网应用点,占地面积13000余亩,可实现地面光谱、土壤参数值的测定,并达到温控、智能灌溉、遮阳等智能控制效果。部分示范园区已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土地、育苗、田间、配送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监测、记录,汇总构成一个农产品溯源数据库,再通过网页查询、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农产品生长、传输过程进行查询,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运用典型案例

1.2.1 大田作物

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白蒲镇朱家桥村,占地100余亩,包括科研试验区、技术展示区、大田生产区以及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

基地建有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耕地质量调查建立应用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理化性状属性数据库,应用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成果建立专家决策规则库和技术决策支持库,为智能决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有小型自动气象站、视频监控、土壤监测、大气监测和光谱监测以及智能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测、获取农田大气温度、农田大气湿度、农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叶层氮含量、叶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反射率Y810、反射率Y720、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技术参数,基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及实时诊断模型,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生长指标,实时诊断作物生长状况,指导作物中后期的精确管理与调控。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注重科研研究,更注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至2014年基地在如皋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的基础上,分别在苏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建立了辐射示范区,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精确指导的地块,其增产幅度达10%以上,示范推广区增产幅度达5~10%,增产效果显著。

(4)农业企业自筹自主建设的资金。

近几年各类资金投入约有300万元/年,并在不断的增加。但目前政府尚未设立财政出资的支持重点技术研发、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基金。急需加快制订包括财税、采购、金融、投资、信贷、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成熟的农业物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2.4 智能化程度低,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目前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大部分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如大田作物还未能达到病虫害智能诊断、杂草智能识别及施药;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中仅局限于水温、PH值、溶氧量等水质基本参数进行监控,未能形成精细喂养及疫病智能诊断。且目前农业物联网中自主研发程度较低,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均不够成熟。如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严酷性等特征,我国农用传感器与RFID均面临着数据采集精度问题;由于农产品从田间道餐桌需要时时记录各种状态的信息,产生大量的数据,目前的存储算法保存这些海量数据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所以需改进目前的存储算法,降低存储成本;由于农业智能监控及管理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故需研究更为精确的人工智能算法,以适应农作物畜牧多变的环境。这些问题均制约着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3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2条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之称。独特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外向型高效农业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苏通大桥建成以后,标志着南通市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全面接轨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南通地域优势,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信息化技术、质量标准、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触及的部门较多,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南通市物联网发展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制,按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的模式,组织科研单位、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共同参与,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应用模式

鼓励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园林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同时,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纳入到农民技能培训规划中,开展直观、实用、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推广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信息化市场运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

3.4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农业物联网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强化与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其技能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联合高等院校,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物联网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联合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春新,陈永祥,郭建华.论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5-18

[2]袁春新,郭建华,魏亚凤,等.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2(04):130-133

[3]宋益民,陈惠祥,刘水东.南通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5):414-416

[4]吕连生.农业物联网发展大趋势与安徽省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02):4-8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

如今计算机业已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了普及,随着计算机资源日益增多,情景感知技术也应运而生。情景感知技术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技术,拥有丰富的信息是物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情景感知技术利用这种特征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服务。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化综合体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物联网与情境感知技术会被更多地运用到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中,为农业增效增产、农民增收建设高水平、科技化、智能化的良好平台。

1农业物联网中情景感知技术的运用需求分析

近10年来,国内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服务、营销、物流、生产等诸多等产业链与环节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有效提升了国内农业服务的质量与生产效果。设施农业物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升级,对国内整合与利用农业物联网的庞大信息量,完善服务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该积极地响应设施农业的此类需求,打造以设施农业物联网为基础的情景感知技术体系,为增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效能找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联系情境感知技术与农业物联网的相关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农业物联网情景感知技术:面向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物流、智能管理与农业精准生产等,货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目标的相关情景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定制相关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体系与综合计算模式。

2情景感知技术在设施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2.1设施农业科学计算与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如今,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日益凸显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特征,设施农业的相关科研部门业已建立了设施农业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环境。如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设施农业物联网为设施农业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和数据,基于数据中心地位的设施农业科研模式机制初步完善和发展,在数字化设施农业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设施农业科学计算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该将其当作计算科学的关键性趋势。因此,设施农业计算科研与三维技术可视化,会变成我国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物联网感知计算与情感的具体形式。作物与环境是三维数据场与科学计算的两大重点。首先,在采集设施农业物联网的相关信息过程中,应该采集气候、光照、土壤等诸多信息,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具体设置形式非常独特。因此应该它的具体设置状况,密切结合相应的模型发展体系,以达成可视化的二维数据场。其次,就农作物的实际发展而言,不少技术措施为获取诸多微观组织与支持各种农作的具体物性状信息,为完善和丰富农作物领域的三维数据发展辅以必要信息保障。

2.2感知认知一体化

随着硬件、软件环境发展越来越快,设施农业物联网领域的情境感知技术也快速进步,以往的信息处理方法无法有效地满足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处理模式与采集信息面向感知环节而实施,在采集与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重点涵盖了遥感影像、气候环境、视频图像等诸多类型的信息感知。然而在确认与解析相关感知信息时,依旧处于一定范围中,设施农业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情境感知技术的运用。从这个环节来看,情境感知技术的发展,重点涵盖了下列方面,如知识转型、数据分析、信息融合、理解语义、科学计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数据与信息间的有效转换。在传输与采集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让认知体系与感知体系密切结合起来;在设施农业的管理和生产环节中,构建起具有较高的数据准确性、信息反馈能力较强的机制。因此,必须立足于相关感知数据,紧紧依托数字化、可视化三维境模型,统一协调认知与感知的计算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就当代设施农业的实际发展而言,应该将其功能定位于设施农业会展、生产加工、设施农业园区、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与农产品电商等领域。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些经济水平比较高,对这个层面出现了更大需求。网络访问量为有效运用设施农业的技术与产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体系。兴盛于网络的人际交互应用程序与界面,获得了迅猛发展。按照网络三维交互的整体性服务模式,仿佛变成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情境的相关计算发展模式,事实上是统一运用前文论述的三维数据模型的有效融合,以植物数字为核心内容的综合计算。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网络三维交互,提供仿真应用的管理与服务界面。这套系统立足于设施农业的相关物联网情境,将电脑技术当作切入点,将作物的实际环境的变化当作感知信息,进行网络三维的展示与互动。按照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的实际情况,为消费者构建了不同程度的在线虚拟环境。它重点涵盖了农事体验、虚拟漫游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如此以来它可以强化设施农业的总体服务效能,增加了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促使我国设施农业的不断升级与转型。

3设施农业物联网中运用情景感知技术的研究

此处将监测玉米的实际生长过程当作案例,重点采取情景感知计算,它涵盖了3个部分,依次是提供服务、数据处理与数据获取。一是数据获取,在该环节中,在田间安装各类光照、温度、湿度的视频监控设备与传感器。而且通过网络传输实施传输监测到的相关数据;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首先是识别与分析前面收集的各种信息,而且要提取有用信息,联系玉米生长的相关模型,分析这些信息实施适应性。通过此类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大部分属于图像信息与视频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图像处理方法,把各种图像信息与视频,转变成语义理解,在此基础上把握玉米的实际生长态势,涵盖整齐度、株高、株行距等多种参数。最终是对上述信息构建整体性计算模式,以有效分析相关信息,获得有关结论,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 电子期刊 开放获取 中国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71-02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lectronic current periodicals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on the open access in China from five aspects that are the open access and its develop, electronic periodicals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basic status, the format status, the included status of the electronic current periodicals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on the open access in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Electronic Journals Open Access China

一、开放获取及其发展

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长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31.8%。[1]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大势已确定。在世界性的开放获取运动近年来取得举世瞩目发展(2008年10月14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日”,2009年10月19~23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周”,2009年2月26日,荷兰高等教育部门宣布2009年为“开放获取年”)的情况下,2010年10月25~27日将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联合主办,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2]它在我国的召开,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对开放获取发展现状的研究正在展开,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类型也日益丰富。[3]

二、农业类电子期刊资源

农业文献是记录有农业科学、技术、实践和成果等内容的各种农业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农业科学知识赖以记录、存储、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农业文献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在农业文献中,农业类期刊文献资源是农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从期刊文献获取的情报信息占整个情报信息源的60~70%,因此,农业类期刊文献是最重要的情报信息源,它对于研究农业教育教学、生产实践和管理、农业与人类社会发展,及时了解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开放获取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科技文献信息源的开放获取电子期刊资源正在形成日益完善的资源体系,其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正在出版的现期期刊(简称现刊)资源是利用率最高的期刊资源,因此也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此对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进行分析研究。[4]

三、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基本状况

1.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必须符合以下5条标准:有固定网址,可由互联网公网自由进入;主页能够正常打开;为目前正在出版的现刊资源;能够无限制免费利用或仅需免费注册、登录即可免费利用;可全文免费利用。根据上述标准,最终确定了我国目前正在出版的260种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分别来自大中小型和单种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网站。

2.数量状况

就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所在网站收录期刊资源的数量而言,可以把收录100种以上的网站定为大型资源网站,10种以上的网站定为中型资源网站,10种以下的网站定为小型资源网站,另外还有收录单种期刊资源的网站。目前已检索到的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网站收录数量情况为:100种以上的大型资源网站1个:“博看网”154种;10种以上的中型资源网站5个:“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57种、“全刊杂志赏析网”48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33种、“开网”19种;“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13种;10种以下的小型资源网站9个:“读览网”、“超级精灵”、“开放阅读期刊联盟”、“浏览网”、“期刊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时尚杂志网”、“首席医学网”、“佐罗网”;单种期刊资源17种。

3.学科状况

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涵盖学科面广泛,各种专业内容的期刊资源并存,大多数网站采用自主分类的方法,分类深度为1~2级。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可将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分类为:S农业科学(含农业经济);S1农业基础科学;S2农业工程;S3农学(农艺学);S4植物保护;S5农作物;S6园艺;S7林业;S8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水产、渔业共10大类。

四、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格式状况

1.PDF格式

由于PDF格式可以最完整地重现期刊文献的原貌,所以是利用效果最好的文献格式,也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最多的文献格式。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开网”的《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期刊界”的《农业工程学报》、《玉米科学》;单种期刊资源的《园艺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均采用PDF格式。

2.网页格式

也称为HTML格式,这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量仅次于PDF格式的文献格式。如“全刊杂志赏析网”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期刊资源,“首席医学网”的部分期刊资源,以及单种期刊资源的《现代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等均采用网页格式。

3.多媒体格式

这也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量较多的文献格式,多应用于多媒体期刊资源网站,如“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的《农家科技》、《农家顾问》;“浏览网”的《长江蔬菜•技术版》、“精灵网”的《厦门园林博览苑》、“读览网”的《新农业》等均采用多媒体格式。

4.复合格式

即采用一种以上的文献格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网站为同一种期刊提供一种以上的文献格式,可供用户选择利用。如“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可提供同一种期刊原文原貌版的PDF格式和文本版的网页格式现刊资源;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种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在不同的网站提供不同的文献格式。如《中国林业教育》和《中国林学:英文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PDF格式,它们在“全刊杂志赏析网”则均为网页格式。

五、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收录状况

在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中,收录始时间最早的期刊为20世纪50年代1956-1960、1962-1966、1979-现正在出版的《畜牧兽医学报》(“开网”和单种期刊资源收录),总收录年限42年;收录始于60年代的现刊有1960-1966、1975-现正在出版的《中国农业科学》(“开网”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收录),总收录43年;1962-1965、1979-现正在出版的《作物学报》(“开网”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收录),总收录36年。20世纪80年代1985年至现在的《农业工程学报》等7种,20世纪90年代1992年至现在的《玉米科学》等8种,21世纪(依《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世纪划分标准)00年代前5年至现在的《麦类作物学报》等16种,00年代后5年的《新疆农业科技》等210种,10年代目前有《热带农业科学》等15种。由此可看出,21世纪00年代后5年以来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占到全部资源的86.省略nic.省略/html/Dir/2010/07/15/5921.htm.[EB/OL],

2010.09.04

2 省略.cn/Information_Content.jsp?InformationID=1

16.[EB/OL], 201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