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锡市 物联网产业 预警管理

高速成长的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无锡市首个列入国家战略层面扶持发展的产业示范区,欣慰之余,我们也看到,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发展如火如荼,以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作为国家传感网(即物联网技术)创新示范区,物联网产业不仅给无锡市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为此,我们在积极抓住目前国家提供的有利机遇的同时,有必要及时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促进物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回顾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起步早,发展快。无锡市早在2010年5月就明确提出“将无锡市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创新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积极引领全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与应用”。目前,无锡市已集聚了国内外著名的物联网研发机构32家。2011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相关产值已超过了700亿元,不可否认,物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已经成为无锡市的品牌。

2.政府重视,扶持力度大。目前,无锡市的地方高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南大学更是创建了全国首个物联网学院。无锡市和省政府还与中科院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为物联网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目前已连续三届共同招收和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3.产业相对集聚,有一定研发能力。无锡市已在新区、滨湖区和南长区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物联网企业高度集聚,初显产业集群效应。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国际物联网标准有5项,无锡就参加了3项。国家物联网标准有10项,无锡则参加了9项。承担的各类物联网研发项目近500项,仅2011年就申请专利403件。

综上所述,无锡市已具有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及时发现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必将有助于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优势。

二、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就是指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而进行的事先预测和防范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它是通过构建必要的预警管理系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或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辉煌之后,及时研究、分析和发现物联网产业面临的危机,警示和提醒相关部门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联席会议也明确指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已波及新兴产业。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预警管理,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引导,提出相应对策,促进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对物联网产业实施预警管理必须在具备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产业自身特点,达到以下目标。

1.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监控。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目前虽然需要政府资助,但最终表现形式是产值或销售收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财政。因此,物联网产业预警系统的首要目标在于能对物联网产值或销售收入进行有效的监控。

2.对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先进性进行监控。物联网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代表,其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专利,目前无锡市已走在全国的前列,要继续保持在该领域一定的“话语权”。

3.对物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进行监控。物联网产业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性。因此,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有必要是对物联网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灵敏监控。

4.对物联网产业效益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无锡市的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因此,物联网产业也应以讲究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物联网产业效益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

三、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基本步骤

1.构建物联网产业预警指标体系。根据上述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目标。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选取能全面反映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的基本指标体系,目前可从总体规模、投入情况、产出情况、效益情况、研况等五个方面展开。具体指标体系将是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然后利用专家意见法等进行鉴别并独立分析,对指标进行必要的增减或替代,最终确定预警指标体系。

2.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目前常用的预警方法有景气动向分析法(也称为晴雨表系统),是以景气动向指数和地区(部门)经济扩散指数为分析工具,着重反映对外经贸增长波动所处的位置,即对当前物联网产业是处于增长的上升期还是处于增长的下降期、是处于高峰时期还是处于低谷时期进行判断分析,并能对对外经贸的周期转折点进行追综分析。景气动向指数指标一般是在0至1的区间内变化,指数总是围绕着中心线呈上下波动,根据不同类别的景气动向指数走向可以判断物联网产业波动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3.预警信号系统构建。对物联网产业进行预警管理,就是在确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后进行量化分析,便于掌握物联网产业到底面临多大的风险,可以得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总体判断和量化概念,以便我们的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对策。我们可以用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灯的方法来反映物联网产业的综合变化状况与变化趋势,即将预警信号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根据5分制等级测算出各项指标的判定分数并加总成一个综合指数,然后视综合指数落入的区间来判断物联网产业运行状态。

4.预警界限的确定。前述三种颜色信号灯的显示,均是依据指标数值位于哪个信号区域来确定的,因此,对每项指标都要确定信号区域的边界,即预警界限。预警界限的确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分析研究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实际条件发生变化的需要。对于综合预警信号,即在各项指标的预警信号的基础上确定总指标的综合值。总指标的综合值可通过各指标数值的加权法获得,即将位于绿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1,位于黄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3,位于红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5,然后将各指标的取值数相加获得总指标的综合值。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联网;调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31-3

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掌握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掌握职业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提供重要依据。

2 调研分析

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2.1.1 物联网全球发展状况

1999年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等,都将物联网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复苏和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席卷全球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1.2 我国物联网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那时我们将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图1)

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5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00亿元的2.59倍; 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图2)

2.2 物联网行业发展目标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占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不管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在产业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物联中国”强调,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三方面: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③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2.3 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2.3.1 我国职业教育中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①纵观全国,本科及高职院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全国招收物联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0多所,其中北京有9所。并且已经实施人才培养,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培养出从事物联网产业设计开发人员。

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0多所学校,其中北京只有2所,天津6所,河北7所,京津冀三地总和也不过15所。

③北京市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目前,北京只有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学校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招生。两所学校每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约30人。随着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地区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然而,在2013年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还没能见到与 “物联网”专业有关信息。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为地区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

2.3.2 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两化的粘和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而且前景非常好,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一方面就是技术人才的缺失。

从以上数据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并对原有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维护与管理,比如基于设备、系统和平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用户服务等。

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

智能家居:100万人;

智慧交通:50万人;

现代物流:20万人;

智能电网:100万人;

智能医疗:100万人;

智慧农业:1000万人。

还有大量急需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不在统计之列。

2.3.3 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物联网专业课题组前往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所属市、区企事业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单位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展开调研,掌握北京物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对京津翼进行人才预测,从而为各大院校提供可靠的数据。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智慧型城市,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更是巨大,“智慧北京”的建设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岗位需要和人才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高度关注云计算的发展,把该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天津的港口物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很大,各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所以港口物流行业也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而且廊坊市在近5年的发展中对物联网行业人才也在增长。

目前北京市场正加速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调研发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已大于研发人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如图5所示:

2015年9月,在智联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763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等。在前程无忧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459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技术支持、应用和推广等。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权威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面向产品的初中级研发、产品集成、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2.4 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技工院校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2.4.1 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优越便于专业转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校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北京,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中,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短缺。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设计、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应以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因此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及本科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北京市开设此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较少,而技工院校更是还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我们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进行了分析:各中职院校逐渐开始设置物联网方向专业,由于物联网为新型行业,因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招生较少,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够了解并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方法还有技能。并掌握高级工程师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跟操作技能。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20倍以上,物联网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每年都需要百万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很少,所以物联网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

3 调研结论

3.1 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定位

具初步调研,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技校学生的特点及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3.1.2 培养目标

中级技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①了解并掌握科学文化基层知识;

②爱岗敬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③掌握本专业所以的知识和技能.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通市 农业物联网 现状 对策

自总理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列入我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各项支农措施的拉动下,南通市的农业物联网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对加速南通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1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02年起,又先后开展了“南通市优质双低油菜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SQL和Internet南通市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设计”、“精细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2009年,南通市农业局与如东众兴牧业研发的第一个物联网应用产品,鸡舍远程环境控制系统,在全省农业信息化展上展出,得到了时任省副长黄莉新的高度赞扬,2010年该产品在北京参加了《2010现代农业与信息化展》,受到了高度好评。现在,南通农业物联网应用已经全面展开,应用领域和应用企业不断增加,新的物联网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1.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目前,南通市物联网主要在五个领域开展应用。

1.1.1 大田环境监测与作物生长诊断

截止2014年,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覆盖面积达5000余亩,主要实现大田作物的智能灌溉,部分示范基地已能实现大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的监控,并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进行监控,诊断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作物精细管理与调控。

1.1.2 大田作物智能决策管理系统

早在世纪之交,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研发。如,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水稻管理智能决第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南通的特点进行二次研发并投入实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既可以进行有关品种选择、播期确定、秧田播种量计算、本田基本苗运算和肥料运筹等单项方案设计;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用户生成一套播前方案及相应的阶段生长发育指标等综合方案设计;还可以进行有关种子、肥料、水分管理和相应栽培方式下的育秧技术、移栽技术等知识咨询。2002年,该系统在江苏省通州市四安等乡镇应用后,一般可增产稻谷700.00kg/hm2,综合成本平均降低200.00元/hm2以上,增加效益255.00元/hm2以上。

1.1.3 设施园艺温室自动控制

截止2014年,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大棚面积达8000余亩,主要实现大棚内的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并实现智能灌溉、控温与遮阳,以达到栽培果蔬与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

1.1.4 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控与智能喂养

截止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132个,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21个,畜禽物联网主要实现了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智能化调控,自动喂料,自动捡蛋,自动除粪等,有的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远程控制。水产养殖物联网主要实现水质监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查看和设定参数,系统可以根据参数自动增氧、换水等工作。

1.1.5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与农产品安全溯源

截止至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55个温室大棚物联网应用点,占地面积13000余亩,可实现地面光谱、土壤参数值的测定,并达到温控、智能灌溉、遮阳等智能控制效果。部分示范园区已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土地、育苗、田间、配送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监测、记录,汇总构成一个农产品溯源数据库,再通过网页查询、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农产品生长、传输过程进行查询,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运用典型案例

1.2.1 大田作物

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白蒲镇朱家桥村,占地100余亩,包括科研试验区、技术展示区、大田生产区以及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

基地建有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耕地质量调查建立应用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理化性状属性数据库,应用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成果建立专家决策规则库和技术决策支持库,为智能决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有小型自动气象站、视频监控、土壤监测、大气监测和光谱监测以及智能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测、获取农田大气温度、农田大气湿度、农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叶层氮含量、叶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反射率Y810、反射率Y720、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技术参数,基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及实时诊断模型,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生长指标,实时诊断作物生长状况,指导作物中后期的精确管理与调控。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注重科研研究,更注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至2014年基地在如皋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的基础上,分别在苏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建立了辐射示范区,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精确指导的地块,其增产幅度达10%以上,示范推广区增产幅度达5~10%,增产效果显著。

(4)农业企业自筹自主建设的资金。

近几年各类资金投入约有300万元/年,并在不断的增加。但目前政府尚未设立财政出资的支持重点技术研发、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基金。急需加快制订包括财税、采购、金融、投资、信贷、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成熟的农业物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2.4 智能化程度低,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目前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大部分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如大田作物还未能达到病虫害智能诊断、杂草智能识别及施药;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中仅局限于水温、PH值、溶氧量等水质基本参数进行监控,未能形成精细喂养及疫病智能诊断。且目前农业物联网中自主研发程度较低,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均不够成熟。如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严酷性等特征,我国农用传感器与RFID均面临着数据采集精度问题;由于农产品从田间道餐桌需要时时记录各种状态的信息,产生大量的数据,目前的存储算法保存这些海量数据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所以需改进目前的存储算法,降低存储成本;由于农业智能监控及管理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故需研究更为精确的人工智能算法,以适应农作物畜牧多变的环境。这些问题均制约着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3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2条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之称。独特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外向型高效农业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苏通大桥建成以后,标志着南通市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全面接轨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南通地域优势,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信息化技术、质量标准、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触及的部门较多,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南通市物联网发展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制,按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的模式,组织科研单位、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共同参与,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应用模式

鼓励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园林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同时,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纳入到农民技能培训规划中,开展直观、实用、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推广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信息化市场运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

3.4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农业物联网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强化与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其技能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联合高等院校,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物联网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联合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春新,陈永祥,郭建华.论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5-18

[2]袁春新,郭建华,魏亚凤,等.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2(04):130-133

[3]宋益民,陈惠祥,刘水东.南通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5):414-416

[4]吕连生.农业物联网发展大趋势与安徽省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02):4-8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石油行业;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4-0066-04

0 引 言

当前,以数字油田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1]。数字油田是以油田资源的数字化为基础、以优化生产运行和规范经营管理为目的的综合信息系统。而智能油田则是数字油田建设的高级阶段[2],是在油田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覆盖油田各业务的知识库和分析、决策模型,为油田生产和管理提供智能化手段,实现数据知识共享化、科研工作协同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应用一体化、生产指挥可视化、分析决策科学化。

支撑整个数字油田、数字化上层应用的是大量的底层生产运行数据[3],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将为此提供基础数据来源。基于传感器网络和RFID电子标签系统获得的大量信息,石油企业的管理者甚至可以实时获得企业中的每一口油井、每一个阀门和每一台泵的运行信息,进而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优化控制与决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中国海油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战略,突出强调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仅仅是创新和拥有,在重视科技领先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积极在多个生产领域开展了物联网应用实践。

1 物联网概念

自物联网提出以来,包括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Kevin Ashton教授、国际电信联盟(ITU)、欧盟物联网研究项目组、我国工信部等不同的研究者和团体都对物联网做了各自的定义[4],对物联网的研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从物联网架构的角度来看,研究者们的理解大同小异,即物联网架构包括信息采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图1所示是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图。

经结合各方面的观点,目前比较公认的物联网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实现需要融合感知(感觉)、网络(神经)和应用(大脑)。

2 物联网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石油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现实中,生产、运输、管理等环节间的不协调,是制约石油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联网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成功实现了石油行业与电子信息业、物流运输业、装备制造业等多产业间的相互协作,可减少野外作业,提高巡检效率,实现实时监控,减少事故及损耗,实现透明化管理,提高准确性与时效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石油行业的发展。

2.1 上游业务与物联网

物联网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的上游业务系统主要包括钻井专家系统、测井放射源实时监控系统和油气生产物联网集成系统。

钻井专家系统主要通过采用低成本、高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采集转盘转速、立管压力、绞车扭矩、泵冲程、钻井液液位、流量、密度、可燃性气体、井架振动、井口温度、振动等实时信号来输入相应的钻井专家系统,以实现钻井过程的自动优化控制,减少各种钻井事故的发生。

测井放射源实时监控系统则采用先进的核电子学和RFID技术[5],来实现对测井用放射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识别跟踪和实时定位管理,确保放射源的储存、运输和使用始终处于在线监控状态下,并提供放射源的出入源库、上下源车、进出院门、野外定位以及异常移动报警等,实现对放射源物质实施全过程跟踪与记录。

油气生产物联网集成系统可以通过采用低成本、高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油气生产各装置设备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优化,提高生产操作每个单元的自动化程度,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并按流程建立劳动组织架构,优化一线员工布局,从而把人和生产流程的效率发挥到最佳水平。

2.2 中下游业务与物联网

物联网在我国石油行业的中游业务系统主要包括管道泄露识别系统、疏散系统和油库实时监测系统。

管道泄露识别系统可通过实时检测管道输送液中的铁离子形成的腐蚀电流,并通过传感器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传感器网络技术连接这些传感器,即可达到在线监测均匀腐蚀或者局部腐蚀的目的。

疏散系统则是使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人员疏散系统。这种定位安全系统将用于追踪突发安全事故中被疏散的生产人员的行踪,保障安全,能够更好地提高职业健康安全局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

对于油库的实时监测:由于石油的储存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因而需要对油库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至监控中心,中心处理分析后加以显示,同时还要把处理结果发送给移动监测器,以便实时收到油库各种参数信息。

2.3 综合性业务与物联网

另外就是一些综合性业务,主要包括员工保障系统、设备管理和预测维护系统及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

员工保障系统主要指户外员工在危险区域穿着带传感器的工作服,通过集成Wi-Fi定位系统[6],将气体各有毒气体浓度信息及员工位置传回中控室,为户外作业人员提供实时有毒气体监测分析结果和预警信息以及15 m范围内的精确定位,以便在事故发生时可快速定位员工。

设备管理和预测维护就是采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参数和状态[7],通过信息系统分析,下达适当的运行命令,从而达到科学的设备管理和对设备的预测维护。借助物联网技术管理压缩机,能够持续优化压缩机性能,提早发现可能的缺陷,减少无计划的设备停机时间。

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可通过运用智能传感器、RFID、GPS、GIS和GPRS等先进技术,实现危险品状态实时监控、调度管理、应急处理和报警求救等功能[8],对危险品施行全程监控,为管理人员提供实时数据,准确掌握危险品状态。

3 物联网在中海油的应用实践

随着传统油田向数字油田、智慧油田的快速转变和发展,石油企业没有简单视信息化为“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朝着智慧油田的更高目标迈进。

中国海油始终关注科技前沿技术的发展,随着“二次跨越”发展战略的全面展开,中国海油将物联网技术视为其实现“智慧海油”的重要信息化手段之一。“智慧海油”是在在生产信息全面数字化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的过程,是综合利用新技术实现全面感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是贯彻国家“两化融合”和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的具体体现。

3.1 海上提油作业辅助系统

相对于陆地作业环境,海上作业平台与船舶的生产作业环境恶劣很多。特别是海上移动船只,其航行轨迹以及航行状态存在很大随机性、难控制性,加上海上环境的多变性及恶劣性,经常出现狂风大浪的天气。这些条件给海上生产作业平台或者FPSO船只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考虑到海上各油田群及其海上驻停油轮与运油船只之间传输石油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海上油田安全稳定经济生产,中国海油结合目前油田的生产需求和现状,研发了海上提油作业辅助系统。图2所示为大缆拉力监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图。该系统结合无线拉力传感设备、GPS技术完成对船间大缆拉力、船只罗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来进行数据监控预警。通过电脑及PDA、手机等手持终端设备,将作业船只提油作业状态、航行轨迹动态及预警信息反映给一线管理人员,从而为正确调度船只提供精确数据。

海上提油作业辅助系统能有效的对海上作业船只各种参数信息进行管控,并能运用多种终端进行数据呈现和展示,具备预警监测、综合协调功能。通过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IT信息技术构建海上作业区生产作业辅助信息系统,并使之服务于海上生产。

3.2 槽车远程监控系统

随着中国海油的不断发展,其在各地的LNG销售站点销量快速增长,因此各地需要储备安全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零售需求。为满足安全储量,需要根据各地需求对大量LNG槽车进行灵活调用。同时,由于LNG属于危险品,保障其安全运输成为企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满足两个管理及生产需求,中国海油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运输与库存进一步优化,并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透明,实现智能调度,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应急处置提供了现场工作平台。

槽车远程监控系统如图 3所示,该LNG槽车远程监控系统主要由车载终端平台与槽车监控平台两大部分组成。

(1) 车载终端平台

该平台实现对LNG罐体内压力值及液位高度、气体泄露监测、LNG槽车油箱燃油液位、周边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等环境参数数据进行采集,并为司乘人员提供终端显示设备,方便司乘人员及时掌握槽车行车状况以及车载通信指挥系统,确保在应急情况下,建立通信通道,将现场情况实时传回指挥平台。

(2) 槽车监控平台

槽车监控平台对LNG运输环节中的车辆、罐体、运行线路、气候、路况、人员状态、槽车运载量分析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对槽车的远程实时监控与路线追踪,保证LNG槽车的安全运行。同时,提供专业丰富的信息采集、应急通信、视频会商、综合应用等功能,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应急处置提供了现场工作平台。

3.3 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

中国海油下游业务中的磷石膏渣场和尾矿库是其生产作业的重大危险源之一,稳定性不足、洪水漫顶、结构破坏、渗流破坏等因素易造成垮坝。为确保安全生产,杜绝垮坝事故发生,对坝体的形变、坝体浸润线 、坝体渗流量以及库区(回水池)的水位、干滩长度、酸碱度、库区雨量等主要安全参数进行实时精确监测监控和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是目前主要的防控手段。

图4所示是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构成示意图。该系统分为现场自动监测报警和分析两大部分,其中自动监测报警由各测量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通信子系统、监控报警子系统组成,分析则由数据分析与信息共享系统组成。

该系统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的特性和尾矿库的特点,利用业内先进的无线传感自组网、三维全景拟合、毫米级卫星定位等技术,对库区的安全运行状况进行24 h实时监测预警,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即时传输到海油总公司局域网内的服务器上。公司各级主管单位、地方安监部门通过网络和互联网共享信息,实现对尾矿库各项安全参数的监测及智能分析,加强对关键重要生产场所环境的在线监视、监测和设备状态监测,实行多级综合监控,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安全生产网络综合监控系统,有效提升了尾矿库监测管理的精度、频度以及自动化程度。由此大幅提升了对两库这类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能力,对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监控和应急响应水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中国海油物联网应用建设建议

虽然中国海油上下游多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实际实施了相关的物联网应用,有效提高了业务执行和管理水平,但在调研中发现,中国海油目前物联网建设基本上是每个单位都在局部独立进行,同样用途的系统方案随外部供应商不同而形形,缺乏标准,共享差。同时,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物联网应用,对其价值和收益的评估不够充分:物联网支持了怎样的业务需求、对业务开展带来了怎样的有益改进、产生了多大规模的经济效益等,使物联网的价值得不到反映,制约了物联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为了更好地挖掘、利用物联网在石油行业的应用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海油“二次跨越”的战略执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物联网应用建设工作。

4.1 注重信息化基础建设

建立集团层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保证技术架构的协调一致,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难点的解决,支持中国海油各企业的协同建设;加强标准化建设,统一物联网系统与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实现数据标准融合;统一技术架构与平台,促进系统集成;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包括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的使用等;提高数据传输能力,针对海洋石油开发,通过提高卫星传输带宽或者铺设海底光缆的形式来提高其通信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有针对性地搭建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等。

4.2 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的集成与互通

实现生产运营与经营管理系统的集成,搭建信息化平台,支持全面、完善的企业管理功能;纵向贯通上下各层级,横向协同各部门和单位,用信息化促进企业组织架构的网络化;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等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管理决策制定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促进信息化的企业决策支持,实现精细化管理。

4.3 加强物联网建设投入与产出分析

针对各项物联网建设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保证业务价值的实现,关注物联网建设效益,包括项目投资组合管理、物联网与业务间的互相促进等;强调信息化监督与管理,包括IT战略管控、IT组织管理与绩效考核、注重信息安全等。

5 结 语

在业务驱动和技术引领下,中国海油在其多个业务领域成功进行了许多物联网应用试点建设工作,有效提高了其业务执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中国海油物联网应用建设尚处初期起步阶段,各应用试点相对独立而零散。后续,物联网应用在中国海油各业务的全面推广与融合,还需进一步结合各业务特点,从基础建设、系统集成、信息化效益评估等方面搭建物联网应用建设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李哲.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数字油田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0(16):161-162.

[2] PieterKA,Kapteijn.智能化油田[J].世界石油工业,2003(5):38-41.

[3] 庄亚明,王金庆.数字化企业及其竞争力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梅方权.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9(12):5-7.

[5] 杨敏,谷洪.射频识别技术在放射源安全管理的应用[J].四川环境,2008(6):112-114.

[6] 李要伟.射频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1,1(1):41-43.

[7] 陈文艺.物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其在工业信息化中的作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6):73-76.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 电子期刊 开放获取 中国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71-02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lectronic current periodicals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on the open access in China from five aspects that are the open access and its develop, electronic periodicals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basic status, the format status, the included status of the electronic current periodicals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on the open access in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Electronic Journals Open Access China

一、开放获取及其发展

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长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31.8%。[1]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开放获取的发展大势已确定。在世界性的开放获取运动近年来取得举世瞩目发展(2008年10月14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日”,2009年10月19~23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获取周”,2009年2月26日,荷兰高等教育部门宣布2009年为“开放获取年”)的情况下,2010年10月25~27日将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联合主办,这也是开放获取柏林会议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2]它在我国的召开,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开放获取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对开放获取发展现状的研究正在展开,开放获取文献资源的类型也日益丰富。[3]

二、农业类电子期刊资源

农业文献是记录有农业科学、技术、实践和成果等内容的各种农业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农业科学知识赖以记录、存储、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农业文献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在农业文献中,农业类期刊文献资源是农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从期刊文献获取的情报信息占整个情报信息源的60~70%,因此,农业类期刊文献是最重要的情报信息源,它对于研究农业教育教学、生产实践和管理、农业与人类社会发展,及时了解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开放获取过程中,作为最重要的科技文献信息源的开放获取电子期刊资源正在形成日益完善的资源体系,其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越来越广泛,其中正在出版的现期期刊(简称现刊)资源是利用率最高的期刊资源,因此也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此对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进行分析研究。[4]

三、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基本状况

1.选取标准

本文选取的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必须符合以下5条标准:有固定网址,可由互联网公网自由进入;主页能够正常打开;为目前正在出版的现刊资源;能够无限制免费利用或仅需免费注册、登录即可免费利用;可全文免费利用。根据上述标准,最终确定了我国目前正在出版的260种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分别来自大中小型和单种开放获取期刊资源网站。

2.数量状况

就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所在网站收录期刊资源的数量而言,可以把收录100种以上的网站定为大型资源网站,10种以上的网站定为中型资源网站,10种以下的网站定为小型资源网站,另外还有收录单种期刊资源的网站。目前已检索到的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网站收录数量情况为:100种以上的大型资源网站1个:“博看网”154种;10种以上的中型资源网站5个:“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57种、“全刊杂志赏析网”48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33种、“开网”19种;“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13种;10种以下的小型资源网站9个:“读览网”、“超级精灵”、“开放阅读期刊联盟”、“浏览网”、“期刊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时尚杂志网”、“首席医学网”、“佐罗网”;单种期刊资源17种。

3.学科状况

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涵盖学科面广泛,各种专业内容的期刊资源并存,大多数网站采用自主分类的方法,分类深度为1~2级。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可将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分类为:S农业科学(含农业经济);S1农业基础科学;S2农业工程;S3农学(农艺学);S4植物保护;S5农作物;S6园艺;S7林业;S8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水产、渔业共10大类。

四、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格式状况

1.PDF格式

由于PDF格式可以最完整地重现期刊文献的原貌,所以是利用效果最好的文献格式,也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最多的文献格式。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开网”的《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期刊界”的《农业工程学报》、《玉米科学》;单种期刊资源的《园艺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均采用PDF格式。

2.网页格式

也称为HTML格式,这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量仅次于PDF格式的文献格式。如“全刊杂志赏析网”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期刊资源,“首席医学网”的部分期刊资源,以及单种期刊资源的《现代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等均采用网页格式。

3.多媒体格式

这也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采用量较多的文献格式,多应用于多媒体期刊资源网站,如“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的《农家科技》、《农家顾问》;“浏览网”的《长江蔬菜•技术版》、“精灵网”的《厦门园林博览苑》、“读览网”的《新农业》等均采用多媒体格式。

4.复合格式

即采用一种以上的文献格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网站为同一种期刊提供一种以上的文献格式,可供用户选择利用。如“辽宁省图书馆电子期刊阅览室”可提供同一种期刊原文原貌版的PDF格式和文本版的网页格式现刊资源;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种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在不同的网站提供不同的文献格式。如《中国林业教育》和《中国林学:英文版》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PDF格式,它们在“全刊杂志赏析网”则均为网页格式。

五、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收录状况

在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中,收录始时间最早的期刊为20世纪50年代1956-1960、1962-1966、1979-现正在出版的《畜牧兽医学报》(“开网”和单种期刊资源收录),总收录年限42年;收录始于60年代的现刊有1960-1966、1975-现正在出版的《中国农业科学》(“开网”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收录),总收录43年;1962-1965、1979-现正在出版的《作物学报》(“开网”和“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网”收录),总收录36年。20世纪80年代1985年至现在的《农业工程学报》等7种,20世纪90年代1992年至现在的《玉米科学》等8种,21世纪(依《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世纪划分标准)00年代前5年至现在的《麦类作物学报》等16种,00年代后5年的《新疆农业科技》等210种,10年代目前有《热带农业科学》等15种。由此可看出,21世纪00年代后5年以来是我国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农业类开放获取现刊资源占到全部资源的86.省略nic.省略/html/Dir/2010/07/15/5921.htm.[EB/OL],

2010.09.04

2 省略.cn/Information_Content.jsp?InformationID=1

16.[EB/OL], 2010.09.04

相关期刊更多

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物联网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无线互联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