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原文范文第1篇

师:同W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在我们一起正式走入文本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屈原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一个伟大的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看来没学这首诗歌也能基本了解屈原的情怀!但对屈原的情怀只认识到这个层面就够了吗?其实,当历史和时代给一个人贴上一个固有的标签的时候,这个标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妨碍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认知有时会被这样固化的标签带着走,对吗?(很多学生点头认同)

一、诗歌形式重构,还原一个“自爱”的屈原

师:伟大的爱国诗人,到底伟大在哪里?这节课我想带着大家走入文本,尝试还原一个真实丰满的屈原,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个“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标签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先用自己的声音自由地品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品读)

师:请大家帮我推荐一位有朗读热情的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一生朗读诗歌)

师:这位同学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了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你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朗读之后的内心感受吗?

生:感觉诗歌中的文言词有点儿难,又有方言词,读起来很累、很枯燥,好像距离我们很远。

师:这是你最真诚、最宝贵的初读感受,谢谢你的分享。同学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部分学生点头附和)

师:诗歌字面意思确实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做了一个尝试,对这首诗歌的前八句做了修改,让这首诗歌变简短些,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陌生的字词,请同学们读读看。(ppt:帝之苗裔,朕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曰平,字余曰原。)

生:自由品读。

师:同学们怎么评价老师的修改?

生:更简洁、更清晰,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我修改的四言诗歌,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笑):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那么简洁、清晰是不是我们评价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呢?除此之外,还应有什么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表达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师:也就是说好的作品要更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那你觉得我的修改在情感表现上怎么样?

生:比较生硬。

师:其实他的思考方向很正确,他不单指向了简洁,还指向情感、主题,这是同学们理解作品都需要具备的深层的思维维度。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我删改的最多的是哪个字?

生:“兮”字。

师:这个字所承载的情感厚不厚重?

生:厚重。

师: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放慢语速,要拉长语气,让它有充足的情感表达空间,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项羽的《垓下歌》。(ppt: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如果这个“兮”字承载的情感很厚重的话,应该怎么读?大家可以自由品读,用心体会。

生:自由品读。

师:通过大家深情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有意识从作者情感和朗读情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所以我们能不能把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我们再来看改动后的诗歌,我去掉了哪些字?从“更贴切地表达情感”的角度去思考,你对修改后的语句有什么看法?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独立思考后,开始讨论,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

生:我们小组认为“高阳”二字绝对不可以省去!

师:态度很坚决呀,为何不可?

生:因为根据下文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高阳”二字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二字用意独特,比只说“帝”要好得多,只有加上“高阳”这样正统的血统,我们才能感受到屈原对自己的出身非常地骄傲,这也应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师:说得真好。这样一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注意去看注释里的解析,关注文本仔细地去琢磨字句,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你们小组觉得“朕考伯庸”一句去掉的“皇”字恰当吗?

生:也值得商榷。“考”是指死去的父亲,这句话虽让已经表达清楚“我失去的父亲叫伯庸”这个意思,但“皇”在注释中是大、美的意思,他应当是再次强调自己的血统正宗,出身高贵吧!

师:有道理。如果同学们始终注意屈原的情感取向,就会对每个字的用意有很贴切的把握。除了刚才讨论过的句子外,你对其他修改后的语句还有什么看法?

生:老师我们小组想谈谈“摄提孟陬,庚寅吾降”一句。原来有一个“惟”字,意思是“只有”,有一种举世无双的感觉,原来那种自豪的气势莫名地散发出来。

师:其实“惟”这个字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是句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一是“只”。大家更赞成哪个,自己可以保留意见。

生:“摄提孟陬”一句去掉了“贞”字,“贞”的意思是“正当”,体现了出生的奇特、不凡。

师:奇特在哪儿?

生:寅年寅月。

生:其实古人对自己的出身时辰是特别在意的,所以那一“贞”、那一“惟”很重要!

师:你们的取舍越来越接近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了,但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大家对我后面的修改也未必会赞同,哪个小组来继续谈谈吧。

生:“皇览余度,锡余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为是对前面出生r间等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也是有强调作用的。“肇”字也得保留,因为它是“开始”的意思,屈原的父亲根据前面那么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给屈原起了名,这里用“肇”字可以体现非常郑重的态度。

生:“揆”也很重要,文下注释中写有,“览”是“观察”的意思,“揆”有“思量”的意思,由“观察”到“思量”是一个过程,它也能体现屈原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和字时的慎重。

师:大家把那些可以翻译的提示必要信息的词的作用都分析出来了,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我的说法会重复老师前面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我想把其他被删改的字都调整回去,因为它们在调节语速、表达语气、准确表达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能够感受到,大家在修改与比较中,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的含义,了解了屈原的心理,而且也没有觉得落实字词含义是枯燥的事,我认为大家的收获不小。

师: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自己高贵的出身、非凡的气度、尊贵的名号呢?

生:显得高贵。

师:为什么强调自己的高贵?他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在涌动?

生:一个人总是强调自己的出身,不外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炫耀,一种是自恋,我怎么觉得屈原那么自恋呢。(学生笑)

师:假如一个人的“自恋”是建立在爱国忧君的基础之上,并且一辈子都在努力践行这一理想,最终用生命去表达自己的坚守,你还觉得这仅仅是自恋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则材料。(ppt: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王逸《楚辞章句》)

师:结合材料,你有新的理解吗?

生:屈原应当是为了说明自己与楚王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表现出的是一种高度的庄重和自爱。

师:所以屈原的这份“自恋”是一种存君兴国、热爱宗族的道德情感和担当,更是自爱、自重。(板书:自爱――存君兴国 热爱宗族)

师:请你带着这份情感,用你的声音为我们品读一下这八句诗。

生(深情):朗读。(学生鼓掌。)

二、诗歌内容重构,还原一个“忧虑”的屈原

师:刚才通过走近文本我们发现,在爱国主义的标签之下,诗人还涌动着高度“自爱”的情愫。他的高度自爱绝不仅仅表现在此,大家看后面有句过渡的话――

生(齐):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师:修能就是修态,是内美的外现,内美与修态统一,乃是屈原追求的目标。文中很多诗句用了各种香草,我把它们摘取出来了。(ppt: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师:诗人所选择的香草都有什么特征?

生:都充满了芳香,而且“辟芷”是幽僻之处的芳芷,“秋兰”可以驱虫除臭,“木兰”是去皮不死,“宿莽”是经冬不枯。这些都象征着屈原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格。

师:可以说就屈原美好的人格而言,既包括内质的纯正,又包括外表的芬芳。然而,诗人在描写香草的句子中还穿插了一些句子,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句子的情感表达效果,想一想屈原的内心是不是还有什么情愫在涌动?同学们读读看。(ppt: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生:自由品读。

师:大家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着急、急切、恐慌……

师:其他人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在这些句子中,究竟是哪些词语,强烈地传达出了这种感觉?

生:“恐”“忽”“惟”

师:能不能就你说的这三个词做详细一点的解说?

生:“忽”是迅速的样子,有岁月匆匆逝去的感伤情绪;“惟”是思考的意思,有一种凋零之感;“恐”的内涵就更丰富一些,更见一种恐慌忧虑之感。

师:既然说作者的恐慌忧虑之感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那么同学们能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思考一下屈原还为什么而恐慌焦虑吗?

生:此时的屈原,楚怀王不相信他,之后顷襄王不相信他,令尹子兰陷害他。而且不允许他回国,被流放。我想这些都应当是他忧虑的东西吧。

师:所以屈原的这种“忧虑”情绪的背后,是一种党人不容、君王不察的人生境遇。(板书:忧虑――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三、抒情主题重构,还原一个“执着”的屈原

师:同学,你可以用你的朗读表达一下你所感知到的这部分诗句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吗?

生(深情):朗读。(生鼓掌)

师:党人不容,君王不察。面对如此处境,诗人在这种时候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改变自己,还有一种呢?

生:坚持自我吧。

师:屈原的选择呢?

生:坚持自我。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诗歌的后四句有这样的表达。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大家可以关注“何不改此度”一句中的“度”,指的是不善的法度,而不是改变自己的操守。另外最后一句“来吾道夫先路!”读起来特别有那种呼唤、呐喊的力量,感觉得到,却说不清楚。(生笑)老师,我可以用声音来表达吗?

师:当然!

生:朗读。(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你的朗读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种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背后涌动着的是诗人独立不迁、上下求索的人生态度。(板书:执着――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师:其实,在屈原的很多诗句中都有这种人生态度的表达。(ppt: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生:齐读。

师:到此,我感觉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标签化的“浪漫的爱国主义诗人”,还有诗人内心所涌动着的复杂的情感,屈原的形象越来越真实丰满。现在,让我们来一次穿越,假如你在汨罗江边与这样真实丰满的屈原相遇,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ppt:假如我和屈原在汨罗江边相遇,我会对他说……)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你始终一个人蹒跚独行,没有朋友,没有知音,只有敌人。我曾无数次的想象,我曾生长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跟随着您的脚步,成为这个伟大孤独者的挚友,因为你的高洁明志有人懂!

生:在我的心中,你是山,你有着山的坚定与傲然;在我的心中,你是海,你有着海的胸怀和坦然。

生: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无能。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同的人生之光,最终你选择了与日月争光。

……

师:同学们,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到底伟大在哪里?我想,肯定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留下作品的人,而是因为他的情怀、他的决绝、他的精神,他用生命去爱自己的祖国。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他才有可能不爱国。所以说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屈原的伟大恰恰是直接地表现在他的为人、他的个性、他的气质上。真希望,这样一幅立体、丰满、真实的屈原画像,能够帮助我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板书设计:

自爱――存君兴国 热爱宗族

忧虑――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执着――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教学反思: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离骚》是一部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作品。作品以情感激荡的自传回忆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然而文化、思想、时代、年龄的差异使学生很难走近这部“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的煌煌巨著。如何让这部具有缤纷“内美”的作品为学生所感知接受?这确实需要教师的“修能”。

出师表原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隐私;隐私保护;作文教学;伦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1-0073-03

一、 隐私的概念界定与法律保护

(一)隐私的界定

隐私,顾名思义,隐蔽、不公开的私事。对于隐私的概念,我国学术界至今并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于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生活领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隐私可以客观地概括为一切可能对学生个人产生消极、不利影响的个人信息。

(二)学生隐私的法律保护

隐私保护最早源于美国。鉴于未成年人相对于成年人更容易受到非法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更为受到社会的关注。当今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立法上确定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世界人权宣言》《欧洲人权公约》和《美洲人权公约》都把隐私权确认为人人平等享有的权利。美国也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对在校学生的隐私涉及的范围,可公开的学生隐私的情形、范围、程序等做了极为细致的规定。

在我国,首次出现“隐私”一词的法律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于1988年公布实施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1款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自此,个人隐私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相继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隐私受法律保护。

综上所述,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既是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是顺应国际趋势。

二、作文教学中的隐私侵权现象分析

目前,对学生的日记、信件等个人信息的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学生作文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尚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近年来,由学生作文隐私引发的学生侵权问题日益增多。

(一)作文教学中隐私侵权的表现类型与原因

1.作文教学中隐私侵权的表现类型

从教师对待学生作文隐私的行为方式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不作为

代表案例:某小学学生李明(化名)不小心尿了裤子,被同学王华(化名)发现,写到作文里,后又投稿到某作文报。作文刊登出来后,李明父母非常愤怒,向王华家长和学校讨要说法。

②直接告知

代表案例:武汉市某中学教师,让学生以班级同学为对象,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写成作文。结果,在以男生晓军(化名)为写作题材时,全班57人中,有54人在作文中大篇幅数落晓军的缺点。教师将这些作文拿给晓军,晓军看完后泪流满面,一向活泼开朗的他从此变得沉默寡言。[1]

③公布披露

代表案例:马鞍山某小学教师,让学生在作文中写下自己的儿童节心愿。其中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恳求父亲不要再在她面前毒打母亲。这篇作文被教师放到某著名论坛后,引发热议,网友们认为教师不应该布置这样的作文题目,更不应该公开作文隐私。[2]

上述案例表明,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作文隐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由此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对学生本人的伤害,使学生身心遭到损害;二是对作文教学的损害,作文隐私的泄露,会使作文敷衍搪塞,导致作文整体教学质量下降。

2.作文教学中隐私侵权的原因

①课标对“真实”的界定不明确

我国作文教学特别重视作文的“真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3]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从起步作文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用“真实”的目光去观察身边的客观世界,以“真实”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但是,学生所写内容可能是真实人物的积极、正面表现,也可能是人物的消极、负面表现,侵犯到别人的隐私。这一点却被课标和教师所忽视。课标对“真实”界定的模糊,是作文教学中隐私侵权的原因之一。

②学生宣泄式的写作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学生身体发育普遍提前,造成学生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脱节”和“矛盾”。他们在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容易冲动、偏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之后又悔恨、难受,在内心形成创伤。这些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郁积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无法排遣。这时候,作文就成了宣泄的最佳方式。但是,他们在宣泄的过程中,有可能将别人真实发生的事表达出来,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③师长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文化中师长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尊重学生权利的思想基础。教师受师长本位思想的影响,对其自身公开学生作文内容、侵犯学生隐私的行为缺乏清晰认识,普遍认为其行为是对学生关心的合理举动。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也认为,教师是依职权履行职责,是在对学生负责,不存在违法侵犯行为。

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作文教学中的隐私侵权现象呈上升趋势。如何保护作文隐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不同主体(学生、教师、家长)对隐私保护的态度

为了掌握有关作文隐私侵权现状,了解不同主体对隐私保护的态度,笔者分别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声音:“写作文”像是打小报告

问卷的数据显示,在完成问卷的98名小学生中,61名学生表示“怕老师有看法或在班上朗读,不好的事情不会都写出来”,占62.2%;有37名学生称“会如实地把别人的优缺点和家庭状况写出来”,占37.8%。值得关注的是,36名学生中,有4名表示,“不会将作文写得太好,因为怕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完成问卷的98名学生一致表示,“不希望同学在作文中写下自己的缺点,或者不好的事情”。他们认为,在作文里写别人的缺点,或者不好的事情,就如同间接式的告密,等于向老师打小报告。

2.家长观点:涉及隐私的内容最好不要写

参与问卷调查的30名家长中,有86.7%的家长认为,作文可以写真人真事,但教师在孩子写之前,应该指导孩子辨别哪些内容能写,哪些内容不能写。如写父母离婚这些家庭隐私,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相当于二次伤害。

3.老师说法:说真话有助于了解学生心理

完成问卷的19名语文教师一致认为,作文应该说真话。因为身边的事,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学生在作文里实话实说,老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里发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事,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调查获得的信息表明,学生和家长对作文中出现的个人隐私非常担心,甚至反感,他们认为作文中的“真话”曝光了自己的缺点和隐私,影响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而教师们却坚持,无论从作文教学,还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作文都应该让学生如实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通过以上案例呈现与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①作文教学中的隐私侵权行为屡现不止;②教师缺乏对学生作文隐私保护的观念;③作文教学在保护学生作文隐私方面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三、基于隐私保护的作文教学的伦理原则

作文教学当中的隐私保护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如权利边界,引导策略等,但所有这些前提是确立一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为作文教学隐私保护提供具体依据。

(一)明确的写作形式区分原则

不同的写作形式决定不一样的写作内容。作文是一种规定性的写作,基础教育各学段都规定了学生每学期的写作任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课程标准规定的作文任务学生必须按时保量完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检查指导。而日记、微博等写作形式是完全个人化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私人性与隐秘性,也更容易涉及学生及别人的隐私。所以,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确立一个基本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写作形式,利用日记、微博或其他完全个人化的记叙方式抒写自己的心灵,宣泄个人的情感,保护自己及别人的隐私。

(二)积极的社会关系原则

作文是一种社会行为,在解决作文教学当中“真”与“善”的关系时,真――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等,必须服从善的要求,即作文中的真实信息与细节必须是对真实人物的积极、正面表现,如果是负面的,必须采用虚构的方式。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善和恶的关系,如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善意的方式,深入地去理解“善”,逐步学会运用善意的方式进行写作。

(三)个别化沟通原则

在处理涉及学生本人或他人隐私的文本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教学渠道必须是个别化的。学生可以在教师面前表现隐私,教师对学生也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在作文教学当中,当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自己或别人的隐私时,教师的教育引导就要采取个别化的沟通方式。另外,教师在布置学生写作文时,不会知道学生的作文会涉及某个人的隐私,但一旦发现,跟相关学生的交流就应该是个别化的,包括作文的点评、指导等都应该是个别化的。

(四)监护人权利原则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教师教育权来源于学生家长的委托,其权利仅限于委托合同的内容。家长作为监护人,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教师在公开(如交流、讲评、发表等)学生作品时,如果其中涉及学生本人或他人的隐私,必须告知学生家长其中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公开行为必须得到家长的同意。如上文案例中有关晓军缺点的人物传记,尽管教师完全出于教育和帮助的目的,但其给晓军看作文的行为并未征得晓军监护人的同意,因此,教师的行为属于侵权。

遵循作文教学的伦理原则,只有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依归,以学生的安全利益、情感关怀、社会照顾为责任,才能使作文隐私保护与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两者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杨静雅.老师让学生以同学为对象写作 1男生被54人数落[N].武汉晨报,2012-5-21(A16).

出师表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实录; 形象直观;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4-001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这可不是一般的照片,而是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地球表面的照片(大屏幕出示照片,学生发出惊呼声),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地球表面不是平坦的,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

生:我发现地球表面有蓝色的海洋,有高山,有绿树,有蓝天,有白云,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生:我发现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地球的表面为什么会凹凸不平?这些不同的颜色又代表什么含义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片,描述地形特点

1.师:根据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你知道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吗?

生:高原、平原;

生:盆地、沙漠;

生:山地;

生:还有丘陵和峡谷。

2.师:通过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了不少的课外知识。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多样的,但主要可以分为这几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峡谷。

3.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资料,看谁能从这段录像中找出这些地形,找到后就喊停。

4.播放视频资料,学生观看。

生:平原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是平原呢?

生:地面平坦,宽广辽阔; ……

5.师:同学们观察图片时能独立思考地形特点,同桌讨论时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时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地形特点概括得有条有理,非常清楚,表现很棒!这些地形全都找对了,特点概括得很到位,条理清楚,表现得真棒!我把大家的发言归纳整理,板书在黑板上:

平原-地面起伏小,宽广平坦。

高原-海拔高,边缘陡峻。

山地-地面崎岖,山峰高耸。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低平。

生:齐读板书,加深理解。

6.师:看完这段视频后,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大家说,我们的祖国有多种地形,不同的地形会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祖国母亲真美丽!

生:我想对大家说,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等,新疆日照充足,很适合用太阳能发电,我为祖国母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生:我想对大家说,吐鲁番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枝头,又大又圆,肯定很甜,真想去那里摘葡萄吃。(学生一片欢笑声)

7.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等待着你们去开发去探索。

三、制作简易地形模型

师:正是这些不同的地形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地球,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个地形地貌,你想做哪一种地形?(出示活动要求)

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他们组做的哪一种地形地貌?

小组汇报

四、分组观察地形图,记录信息

1.师:同学们真厉害,古代人出行都是用这种沙盘看路,看看到哪应该走哪条路?可是想要把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地形做出来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需要看?

生:看地图。

2.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你能从地形图上获得哪些信息?

师:谁知道不同颜色表示什么?

生:我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陆高的高度或者海深的深度。

3.师:刚才大家的建议很好,是啊,掌握方法很关键,请同学们按四人小组,明确分工,合作完成地形的分布情况,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好,活动开始!

4.学生分组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地形图报告单

颜色:蓝色、绿色 、黄、棕色、黑点、白色。地形:

5.师:现在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获得的信息,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我们小组在地形图上观察到的地形是平原,用绿色表示,我们发现平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和中原地区;

生:我们小组在地形图上观察到的地形是高原,多用土黄色表示,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原地区用紫色表示,我们发现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区;

生:我们小组来补充,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是“世界屋脊”;

生:我们小组在地形图上观察到的地形是平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用绿色表示;

生:我们小组发现我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东边多平原和丘陵,西边多高原和山地……

6.师: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到了那么多信息,不但学会了看地形图,还掌握了看地形图的方法,收获真不少!

师:刚才分组学习的时候我注意到大部分小组分工明确,积极主动,合作愉快,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也有个别小组任务完成的不及时,能说说是为什么吗?

生(合作不畅的小组成员):我们分工不明确,有的手忙脚乱,有的却无事可做,合作无序,因此效果不理想。

师:老师希望你们下次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出师表原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沉默现象 原因 对策

引言

当前,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难题。英语不仅强调学生能够理解教师课堂讲解的内容,更需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低,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为许多英语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题。根据沉默原因不同,沉默主要分为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两种,本文重点就消极沉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表现

(一)消极沉默

消极沉默在课堂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1)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思考,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英语课堂沉闷;(2)虽然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仅局限于固定的几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消极沉默导致师生之间互动减少,影响了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积极沉默

沉默通常是学生思考的外在表现,是对课堂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沉默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当教师抛出某个问题后,学生陷入沉思表现出沉默;(2)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表现出沉默。积极的沉默并不是坏事,学生利用沉默消化吸收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努力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思维的过程。

二、英语课堂出现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原因

学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个性因素。绝大多数学生性格比较外向,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但是少数学生比较害羞,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抢着回答问题是不稳重的表现,因此也表现出了沉默。

其次是学生自信心方面的因素。绝大多数同学害怕张口说英语,担心自己发音不标准被其他同学嘲笑,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同学知道问题答案,但是仍然不愿意主动回答的现象。

(二)教师方面原因

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问题设置缺乏吸引力。教师在提问时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所提出的问题偏难,或者与学生认知水平不相符,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回答这些问题,因此保持沉默。

其次,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为学生留下的思考时间太少。如果学生没有在几秒内回答出问题,很多教师会直接公布答案,或者换其他同学来回答,而不是容忍学生沉默思考,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学生害怕被教师提问[1]。

最后,提问对象范围狭窄。根据调查发现,实践中教师通常采用随机提问的方法,其次按照学生名单依次提问,最后则是挑选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这就导致两个问题:(1)教师题目难度设置具有很大随意性,导致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无法回答出较难的题目,感受到很大的挫败感;(2)成绩好的同学经常被提问,而成绩差的同学则受到教师的忽视。

三、消除沉默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活跃英语课堂氛围

英语课堂质量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还取决于课堂中是否融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带动了课堂学习氛围。如果教师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的英语成绩会得到很大提升。

班级整体氛围可以代表全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1)慈善和爱,具备较高的英语素养;(2)耐心幽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3)富有创意,可以通过多种游戏、多媒体软件等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的素质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同时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态度。教师素质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一种是培训,另一种是自我提升。培训主要是每个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深造机会,因为不同学校资金力量差异,每个老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也有区别;自我提升则指教师自愿投入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与传统英语教育不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学生不仅要具备英语技能,同时应当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新课程对学生发展提出的高目标,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还需不断改进。如今英语教师除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必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英语课堂中,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掘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配合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2]。

(三)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少,这就出现了上文中提到的学生思考时间少的问题。事实上,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加上一些必要的暗示和提醒,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也是为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空间。同时在现有课堂中多增加游戏互动环节,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结语

受到传统文化、教师提问方式、学生心理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沉默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勇于正视这个现象,分析学生沉默背后的原因,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才可以成功打破沉默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出师表原文范文第5篇

一、合作原则是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文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思想活动,作文的实质是用书面语言文字来“讲话”。讲话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作文也一样。作文的书写者在进行一种“编码”活动,将个人的思想,意图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作文的听话者就是所有可能的读者。读者根据作文的形式去把握、理解其中的依托或思想,这是一种“解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编码和解码的活动是双向的,同等重要。

可见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这与语用学所强调的内涵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如何做好用书面语言说话的有效性上下功夫。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指出:会话双方要遵守合作原则。他认为会话双方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流是因为双方都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使双方在会话中互相配合,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个会话原则:质的原则、量的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这四个会话原则实际上为表达者提供了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规范,也为学生写作时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规范。

二、合作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作文应遵守“质的原则”

“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至少他本人认为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必须遵循实话实说的原则,这也是作文写作的第一原则,这关乎到作者的品行问题。

如果是记叙文,教师应该强调事件的真实性问题。如何确保学生所写的事件是真实,学生必须在作文中交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果是议论文,在论述过程中所引用的材料、阐述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言之有据的,不能引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对读者的造成错误引导。

(二)作文应遵守“量的原则”

“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把握一个“说多少”的问题。以“意犹未尽”为上乘,以“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为下乘。

如果是议论文,量的多少是能够影响论证力的。太少的材料无法论述你的观点,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而过多的材料又会显得多余臃肿,同样达不到与潜在读者交流的目的。那么应该怎样处理呢?引用名人名言、阐述社会现象时,两三个例子比较合适。如果是记叙文,那六要素中的各个要素的交代同样需遵守量的原则,一般来说,时间、地点、人物是可以略写的。而事件是要详写的。事件又分起因、经过、结果,其中经过又要详写。总之,不管是学习什么文体的写作,都必须注意详略问题。

(三)作文应遵守“关系原则”

“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能开口千言,离题万里。

以话题作文“成功源于坚持的力量”为例。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的观点,接下来就是要围绕中心观点筛选材料。这些材料一定是定向的,而不能另起炉灶。这就是要遵守合作原则里面的“关系原则”。这也是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前提条件。这就好像是两个人在谈话,如果说些与听话人无关的话题,那么听话人也不会有什么兴趣继续听你说下去的。每个人说话都会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你为什么要说的问题了。例如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选择哥白尼坚持真理、爱迪生坚持探究、李时珍坚持医学研究等例证,或是使用名人名言,或是使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件来阐述,这些都是遵守“关系原则”的体现。

(四)作文应遵守“方式原则”

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作文技巧。比如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作为医生,一般不可能直接告诉他得了什么病,而是会通过第三者或者侧面去告知。作文写作中也有“如何写”的问题。

在结构上,比如写议论文,既可以用“总分总”结构,也可以用“总分”或“分总”结构。写说明文有说明顺序的讲究,既可以是“时间顺序”,也可以用“空间顺序”或是“逻辑顺序”。

相关期刊更多

出版视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出版协会

涉世之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江西省委

草食家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畜牧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