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明天你好

明天你好

明天你好范文第1篇

阳光透过玻璃斜射进来,落在我的被子上

我眯缝着眼睛,静静地欣赏这久违的阳光

其实,阳光每一天都在,只是它的温度不一样

它给予我们白天,也给予我们温暖

更给予我们无尽的希望,看到天亮,就又是新一天

明天,你好,感谢你伴着阳光前来

让我的心因为看到阳光,而看到更美好的你

明天你好范文第2篇

在空气中悄悄弥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总要有一些人,一些事来怀念过去,感恩当初。

伴着七月栀子花的余香,七月二日下午两点,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国旅学院一行十二人赴合肥、芜湖等地“探访优秀校友,传承师大文化”团队踏上了我们第一站——合肥的列车。闷热的列车,期待的心情,欢聚的快乐,在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刻间,漫长的行程,累积的疲倦爬得满身都是。走出合肥站的那一刻,突然对这个城市充满了呼之欲出的渴望,眼前突然开阔,这里的一切突然打动了我,是的,我只是用了一个含蓄的打动,而其实我的灵魂震动远非这个词可以涵盖,来到这里简直如同苦苦等待的生命拼图的默契,简直如同久违了的一句话:“嘿!我们来了!”

我们本着节约的原则,入住进一家很普通的小旅馆,三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已经是傍晚时分,我们一起去外面找餐馆安慰我们饥饿的胃,,途中突然下起了雨,没有焦急的四散逃跑,却有一种释怀,大家都张起了双臂,这干净的雨水紧紧贴在我们身上,彻底地吮吸着我们每一个细胞里的污浊和混沌,试图唤醒我们被迫沉静下来的躁动不安的青春,年轻的感觉真好,纯真到把丑陋、虚伪、不安全部抹去,只剩下清新、温馨和如同五岁时那湛蓝的天空。

夜色下的合肥很美。我们随意漫步,与这个城市第一次亲密接触,城市,把最妖的一面在恍然的夜色里露给你看,你像是依循着诱人的身体曲线在领略它,最小的范围里透漏着最大的迷惑。

晚上,大家互相交流,每一个孩子眼里充满了友好和新奇,这只是一个暑期社会实践临时组建起来的团队,可是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们觉得我们都是一家人,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同一个目标!

开完一个小会,安排好明天的行程,我们回到各自的房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却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为了感恩,为了怀念,为了梦想在努力着。

明天你好范文第3篇

《爸爸的木朵》:“我有一个女儿,我一定好好爱她。”这不是煽情,只是一个父亲的心情。

父爱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速写本子”(作者名)用绘画的方式把女儿木朵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速写画的方式表现,画出木朵的可爱、木朵的调皮、木朵的求知欲,以及木朵生活中的小故事。画风温馨治愈,很萌很有爱,透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赋予了绘画之后的人生感悟和一位父亲对女儿含蓄,内敛的爱,表达了含蓄缱绻的父爱,诠释了人们内心永不停止温暖和美好的童年。

我很羡慕木朵,在我们长大的年纪里,父亲总是一副严肃、不易亲近的模样。我们觉得父亲应该就是那样的,若即若离,不那么亲近,但是当你需要他的时候,他会在你背后。

所以当看到如此多情、温柔、洋溢着满满爱意的木朵爸爸笔下的那个可爱、率真和幸福的木朵时,才发现,其实,父爱也可以很温柔。

音乐

《燃点》:2011 最风光单曲《那些年》旋风横扫乐坛,勇夺多项大奖。嗓音干净清透的胡夏,从“超级星光大道”一鸣惊人击败来自全球各地的选手夺下冠军之后发行首张个人专辑“胡爱夏”,清新纯净的温暖歌声备受好评,获奖不断。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主题曲《那些年》,带给听众纯爱的震撼,他把“留恋”这两个字狠狠地烙印在这首歌里,感动了听众的耳朵,也彻底打破乐坛喧嚣,带来了一抹清新;原创作者兼导演九把刀对胡夏的诠释赞誉有加。

也正是因为如此,去年最热卖的纯爱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会选中他的歌声来为这部电影主题曲《那些年》发声。好歌声,遇上难得一见的好电影与好歌加乘,瞬间发光发热,让全球华人都更加认识胡夏这位潜力无穷的年轻唱将。在他的歌声里,我们听见了深埋内心深处的纯净心灵,唤醒了你我最初、最真的情感!

旅游

沿丹大公路往东前行,很快就到了大连。这个半岛城市,在国人的心目中称得上是北方好玩的地方。从东往西行,金石滩,顾名思义,黄色的岩石遍布海滩,这礁,那岩,配上湛蓝的大海该是怎样的一番浪漫。

人们说,来大连就得到星海广场。这广场,背依城市面朝大海,宽宽阔阔高楼环绕,既有宽广的庄严,又有青春的活力,还有中华文化的底蕴。这广场太大了,说不上世界一流也是亚洲之冠,簇簇樱花飘香,条条走道宽阔,视野能极目,海天一条线,听老百姓闲谈,听导游讲解,作为一个大连人的自豪呼之欲出。

在圣亚极地世界,那里是冰天雪地。北极熊、北极狼、企鹅,或沉沉欲睡,或懒惰,或欢快地频频亮相。

潮流

两位狂热的徒步旅行者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登山用品零售店,并很快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一家出售专业登山和徒步装备的著名公司。The North Face(TNF)这一名称的来由是,在北半球,山峰的北坡是最冷、冰雪覆盖最深、最难以攀爬的一侧,暗指真正的登山爱好者,永远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明天你好范文第4篇

只要努力,明天就比今天更好

用行动来证明

我相信

只要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试一试就能行

我知道

只要努力,阴天也会变成晴天

乌云只是过往来客

所以,

明天

我要向往着你

你是我的目标

明天你好范文第5篇

明天上战场,决不是一句口号,准备就是打仗!军事战略家的使命拷问振聋发聩、惊天动地,告诉每个军人必须瞪大眼睛!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来自历史,更现实的是来自当今。对于一名军人来说,穿上军装只有两件事:打仗和准备打仗。

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战争对军队来说,没有“天气预报”。时刻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神圣使命。抓作战准备就是抓打仗。这个认识几十年来始终牢牢刻在“叶挺独立团”每一名官兵心头。

“快起来,有情况!”

2013年4月9日凌晨,警报声在“叶挺独立团”营区骤然响起。团里官兵机敏地从床上跃起来,装背囊、领物资、清点人数、启封车辆……一辆辆装甲战车驶出营区,呼啸而去。表针显示,用时共1小时55分。

这是集团军一次不打招呼、不定内容的全员全装拉动,课目多、节奏快,地形复杂、转换频繁。到达集结地域后,“叶挺独立团”官兵脚下生风,迅速展开指挥所布设、隐蔽伪装等行动,比预定时间提前了近1个小时。

千里奔袭拉得动,战场亮剑打得准。现场组织的集团军首长不无感慨:几十年过去了,“铁军”部队时刻保持箭在弦上,随时准备上战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血性一点都没变!

有人说,这支部队的官兵睡觉也睁一只眼,此言不虚。

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叶挺独立团”的官兵有底气――

新装备列装不到一年,首次紧急机动到某山区便10发10中;先后完成远程机动、泛水登陆、信息攻防、抢险救灾等十几项课目研究演练。

全团官兵一年四季迷彩服不离身,即便是体能训练,官兵们也都是全副武装。尽管跑起来很笨重,可打起仗来就是这个样。打仗穿什么,平时训练就穿什么。

完善补充战备等级转换、战时政治工作、战时后勤保障和战场装备维修等方案上百份,研发革新战备器材500余件……

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战场上丢了枪会丢命,平时不会用枪、用不好枪同样会丢命。2012年冬天,时任团长刘豫在训练场发现,战士们为了提高战术速度,不少人把枪绑在手臂上,还有些战士为了提高武装越野速度,图“利索”,把枪横向固定在背囊上。

“打仗时,遭敌伏击怎么快速出枪?如何快速组织反击?”刘团长接二连三地发问,让“耍花枪”的官兵无地自容。

刘豫个头不高,剃寸头,清秀的脸庞上,嵌刻着一双鹰隼般的眼睛,迷彩服下的两条胳臂,肱二头肌鼓鼓的。这位从战士干到团长的“老铁军”,出身军人家庭,自幼血管里就奔涌着强军精武的热血,军人的血统、敢拼的劲头、打仗的精神伴随着他走过军旅的每一步,先后参加了全军夜训改革现场会、“铁拳―2004”涉外演习、“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汶川抗震救灾、“确山决胜―2011”实兵检验性演习等重大任务,先后1次荣立二等功,2次荣立三等功,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平时像打仗一样训练,打仗才能像平时一样从容。现在,团里官兵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手里拿着枪,不管是战术训练,还是武装越野,他们时刻保持持枪姿势,随时准备出击。

关于枪的故事还有续篇――

为了确保枪库武器完好无损,领出即能战斗,刘豫又带领机关人员琢磨出“修正后再入库”的战备之法:每次搞完实弹射击,将射击成绩与弹着点位置上报军械员,军械员使用校靶器对存在射弹偏差的枪支进行修正,确保入库枪支没有射击偏差,拿出即可战斗,大大提高了首发命中率。

越是艰苦,越是残酷,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体现一支部队的战斗精神,越能考验一支部队的战斗力。

打仗没有选择条件的理由,什么时候打,打什么样的仗,由战争的规律来决定,军队的选择只有一条,应对战争,打赢战争。

这些道理,“叶挺独立团”的官兵心里都明白。

上甘岭战役敌人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山头削低2米,志愿军击退敌人650多次冲击,歼敌25000余人,创造了一次战役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阵地上,投入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抗美援朝的战斗精神对他们来说常讲常新,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力量成为一股强大的练兵动力。

2006年寒冬的一天,气温骤降至零下15℃,狂风卷裹着雪沙砾呼啸而来,刮在脸上如刀割般生疼。伏牛山下,野营拉练的战场上,时任“叶挺独立团”参谋长的刘豫头戴棉帽,脚穿防寒靴,裹着厚厚的皮大衣,铆在雪窝里如雪人般纹丝不动,头发、眉毛上结满了冰霜。

新装备刚刚配发,能不能适应严寒条件下作战要求,后勤保障如何全程跟踪伴随?为了弄清楚严寒条件对新装备使用、作战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摸清新装备的抗寒指数,刘豫正在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试。

此时,他已在漫天雪野里蹲守了6个小时!

不远处,一个“铁疙瘩”蛰伏在雪地上,时停时动,时快时慢,地面上滑出了道道雪痕。“-10℃,室内温度-3℃,启动前油箱温度正常,能够保证快速启动……”刘豫一边用对讲器和车内技术骨干沟通联系,一边仔细记下一组组数据。

“气温每降低3℃,油耗每小时增加××升,启动时间降低××秒……”随着时间推移,刘豫手中采集的数据越来越多,他显得异常兴奋,全然不顾越刮越大的风雪。他的心里揣着一本“明白账”:自己蹲守6小时,采集到数百条有价值的数据,将进一步提升部队严寒条件下的拉动速度。

“为战斗力提升吃点苦头,值!”

“利剑在手,快速出鞘是第一个关口。”

未来战场首战即决战,能不能把部队在最短时间内拉到指定地域,迅速投入到战斗,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军事行动的进程和结果。

2012年底,取得实兵对抗演习“大满贯”的二营返营不久,便接到时任团长刘豫指令:部队迅速机动到100公里外某地域执行增援任务。

“这个时候搞拉动,团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任营长杨国旺不免心生狐疑。要知道,实兵演习刚结束,人困马乏,急需休整,更重要的是,老兵刚退伍,部分战斗岗位出现空缺,换季保养后新装备仍处在封存状态。

“紧急拉动会不会出纰漏?”杨营长的担心很快成为现实:部分临时补充的司机技术不熟练,将车开到了“敌”阵营;部分封存车辆机动途中由于油温持续过高,导致“粘缸”……接二连三的“洋相”,让刚扛回红旗的二营官兵忐忑不安。

部队离目标集结地越来越近,战备拉动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战斗岗位人员空缺,临时补缺造成战斗力下降,有的战士战备背囊里缺这少那,有的战士水壶里的水只装了半壶……部队到达目标集结地时,比预期时间慢了1个多小时。

突击作战拉动结束了,但在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全营官兵寝食难安。作为全团战备拉动速度最快、携行物资最齐全、战斗力最强的营级单位,为何会在这次演练中险情不断,“洋相”迭出?

“战争不会因为你装备封存就不打,不会因为你刚完成大项任务就不打,不会因为你在休整休假就不打!”刘豫的“三不会”让在场官兵面红耳热。

接下来,“战备拉动常态化”的探索风暴在“叶挺独立团”迅速刮起:针对老兵退伍、新兵未下连的空白战备期,让新兵入营即编队,一边参加入伍训练一边参加战备演练,保证战斗岗位不空缺;针对地震突发、台风来袭等突发性任务,他们增加了抢险救灾预案,开发出地理信息查询系统,确保部队一声令下,随时出击;提高封存装备拉动率,每半月组织一次全员全装拉动,定期检验封存装备性能,拉动时设置各种险情,确保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

“涉深水者得蛟龙”。置身于“叶挺独立团”,把全部身心与他们紧紧贴在一起,才知道这群青年官兵有多可爱可敬,才知道他们的打仗意识有多强。

我们不希望战争,但必须面对战争,必须去赢得战争。因为当战争舞起血色的时刻,决定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军人在这个舞台上,既是导演者,也是践行者,以生命为代价。

“叶挺独立团”机关楼前,4块高3.6米、长9米的立体牌匾傲然矗立,“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明天上战场你准备好了吗”,“铁心向党、使命至上、敢打必胜、勇当先锋”,“见任务就上、见第一就争、见先进就学、见问题就改”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班排宿舍,“军人生来为打赢”,“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把岗位当战位、把工作当追求”等战斗格言随处可见;就连饭堂的“铁军”有线电视,也会隔三差五地播放演习场和训练场精彩镜头。

对!“叶挺独立团”就是为打仗而存在的。

就最简单的战备物资而言,怎么装、装多少算合适,这个团的标准只有一个:实战,将来可能打什么样的仗,今天战备就准备什么内容。

二战时期,在北非的一次战役中,为数不多的英军坦克向意大利军的反坦克炮阵地冲锋,刚开始时,意军还开炮还击,但过了3分钟,反击突然停止,意军摇白旗投降。事后,问及原因,意大利人却理直气壮地说道:“因为我们的弹药箱没有撬棍打不开,所以我们被迫投降。”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笑柄,但“叶挺独立团”的官兵却没有一笑了之。时至今日,意军“振振有词”的战败理由,依然是“叶挺独立团”进行战备工作的长鸣警钟。

“该装进去的一定要装进去,该拿出来的一定要拿出来。”团领导将笔者带进战备库室,宽敞明亮,整洁有序。随手打开一个战备包,褥子、褥单、蚊帐等15种物资一样不少。

“个人物品装多了,战时背负的物资太重,消耗体力太大,影响作战行动;物资装少了,同样影响单兵作战。”团领导还告诉笔者一个细节,就个人战备物资而言,在“叶挺独立团”就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规范,既有冬季被装携行标准,也有春秋季被装携行标准;既有执行海训任务被装携行规范,也有高原物资准备标准……单野战食品这一项,就有载员食品、乘员食品、高寒山地食品等六大类45种。每次遂行演习、救灾等任务,团里官兵都会随身携带一张“单兵作战行动卡”,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携带武器、运行物资等14类信息,既规范又方便。

“战备物资准备,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行动,要背不同的物品装备,保证既能用得上,又不成包袱。”早在7年前,“叶挺独立团”就根据不同任务及不同级别的战备行动,建立起相应的战备物资数据库,背囊里的物品、连队运行的物资是动态的,随时可以调整。这种精细化作战准备,不由你不叹服。

有人说,这支部队人人都能上战场,个个都是战斗员。此话听上去有点夸张,但笔者亲眼所见,焉能不信:训练场上空阵阵厮杀声响彻天际,战士们个个“杀”红了眼,你出拳,我飞脚,每个人都想一击制“敌”,泥巴迸到嘴里面,眼睛都不眨一下。丛山密林中,“蓝军”实施电磁干扰,欲瘫痪“红方”信息指挥系统,“红方”见招拆招,立即布设虚拟指挥系统,同时一道道指令透过指挥终端下达分队,兵车疾行,利剑般穿梭迂回,战炮长啸,怒吼着扑向一个个“猎物”,准确击中目标,对面山坡即刻浮起一朵朵蘑菇状云烟……

2005年3月31日,这一天,时任军区司令员范长龙来到“叶挺独立团”检查工作。

训练场上杀声震天,官兵们兴奋得嗷嗷叫。就在此时,一行车队缓缓驶来。“司令员来啦!”车队在二营六连一班的训练位置停了下来,范长龙带着检查组迈着稳健的步伐向一班走来。

“稍息,立正!首长同志,装步二营六连一班正在组织班战术训练,请指示!”

班长陈伟迅速整队报告。动作敏捷利落,口令干脆响亮。

范长龙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你们班组织一下战术基础动作。”

首长的抽考,让全团官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班能不能完成任务?能不能为团队争得荣誉?”

“腿脚”硬实基础牢,自然不会人仰马翻。受领任务后,一班战士迅速行动,快速跃进,向右滚进,高姿匍匐,战士们时而敏如猿猴,时而迅如猛虎。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训练还在继续,此刻,战士们已经连续爬战术920米!比平时训练整整多出840米!

首长不发话,考核还在继续。战士们个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泥巴和磨出的血迹,头上升腾起阵阵白雾,脸上的汗水和尘土混在一起,勾勒出一副天然的“迷彩伪装”。

“停!”随着范长龙一声令下,战术基础动作考核结束,时间最终定格在12分钟,战术距离达到了令人惊讶的1080米!

“你们个个都是小老虎,你们班就是小老虎班呐!”看着战士们手肘上的血水,范司令员激动地说:“我们部队如果都能这样训练,个个都是小老虎,能吃苦、肯牺牲,部队肯定能打仗!”

于是,“小老虎班”的威名不胫而走,为“叶挺独立团”的荣誉旗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在“小老虎连”的连史馆里,一班全体8名战士与首长的合影,已成为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激励连队官兵刻苦训练、爱军精武,时时刻刻想打赢、练打赢。

走进“红九连”的荣誉室,一幅张红杰班长的照片引人注目,此人乃炊事班班长,当年,他是响当当的“武状元”,全副武装、戴着防毒面具跑400米障碍,成绩依然保持在1分40秒左右,更令人惊异的是,他不仅可以做“单杠大回环”,还能做“单臂大回环”,全团唯一一个。

照片上的张红杰,看起来意气风发,精神十足。张红杰已退伍10年有余,“叶挺独立团”官兵如今熟悉这个人的已不多,大多数人甚至连他的面都没照过。警侦连军龄最长的班长、四级军士长陶传志当年是张红杰的战友,他告知笔者,张红杰个头不高,身材瘦弱,但爆发力强,百米速度能达到12秒40左右。

“他追求极致的完美。”陶传志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当时,团里能做‘单杠大回环’的战士并不少,他不服气,就研究练习‘单臂大回环’。”这项训练对臂力、身体平衡性和爆发力的要求极高,为此,张红杰坚持每天举哑铃300个,快速原地起跳300次,挂立单杠1个小时,双杠直立臂1个小时,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半年下来,张红杰练得壮壮实实,不仅练成了“单臂大回环”,5公里越野、战术基础等训练成绩也突飞猛进。

“一个炊事班长,干嘛非要这么折腾自己?”

陶传志摆摆手,笑着说:“他不仅折腾自己,还把自己班里的炊事员‘折磨’得不轻。”平时早晨,炊事班的“早餐”是:3趟400米障碍,外加冲坡800米;午饭前,张红杰带着全班一起做“单杠大回环”;体能训练时间,俯卧撑、仰卧起坐、百米冲刺等课目轮番上马。

笔者不由得回忆起曾经担任过“铁军师”师长的一位军委老首长的话:“把兵练成这样,世界上什么鬼都不怕!”

诚哉斯言。

2013年4月中旬,“叶挺独立团”炮兵营组织的实弹射击演练在某山区展开,一辆辆车载火炮火光频闪,远处的靶标冒起一个个尘柱。此时,二号炮车却始终“沉默不发”,未见动静。

“坏了,出故障了!”见此情景,修理技师窦繁荣顺手抄起修理器材,朝炮阵地跑去。然而,窦技师还未到阵地前沿,二号炮车却已怒炮出击,首发即命中!

“故障已经排除了。”担负炮手的炮营营长王跃飞从车上跳了下来。原来,发射瞬间突然出现了炮弹卡壳,王营长根据训练经验,自行判断故障,重新填弹并启用拉火绳引燃了火炮,整个过程用时不到2分钟。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叶挺独立团”,像王营长这样,上了战场能打仗的官兵不胜枚举。

大学生士兵李彩慧,说话柔声细气,做事慢条斯理,秀气得像个大姑娘。可打起仗来,就像换了一个人,勇猛如虎。

2010年,装甲步兵合成群特战行动演练在中原腹地展开。这次演习,李彩慧所在连担负远程火力的目标引导任务,李彩慧成为入选目标引导组的唯一列兵。

战斗打响前,李彩慧和2名战士一起携带北斗定位仪、激光测距机、电台等步兵特战引导装备,悄悄潜伏至“敌”前沿防御空隙展开侦察,并按轻重缓急确定了火力调遣方案。

战斗打响后,享有直接召唤合成攻击群火力打击“特权”的李彩慧,依据目标价值和战场态势变化,娴熟地操作特战引导装备,快速发出一组组火力调度指令。在“李调度”的引导下,上级加强的2架武装直升机快速锁定目标,对“敌”指挥所实施突袭,某型迫榴炮群运用新弹种直瞄点状打击,将“敌”坦克分队打得措手不及……

一仗打下来,李彩慧的脸上让硝烟熏得黑黝黝的,微微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如“许三多”一样憨态可掬。

让列兵担任“火力调度师”,直接召唤攻击群火力,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可“叶挺独立团”就敢这样做!

这么多年,“叶挺独立团”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随时准备上战场,人人都是战斗员”的“战场真理”却延续下来,融入官兵血脉。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对抗演习,从团党委常委到司、政、保障各部门的机关干部,从营连主官到炊事员、卫生员,人人的定位只有一个――战斗员。

一次,全师组织比武考核。步兵专业的5公里武装越野最受瞩目,兄弟单位的参赛带队干部几乎是清一色的军事主官。而“叶挺独立团”派出的干部则有近一半是政治干部。

“上战场,我们政治干部照样能接过军事主官的枪!”参赛的带队干部、时任八连指导员刘伟杰拍着胸脯,最终,他们取得了全师第二名的好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2000年7月,刘伟杰从济南陆军学院毕业分配到“叶挺独立团”。到团里第二天,连长通知他:“下午5点,营里对新排长进行摸底测试,内容以军事技能、体能为主。”

接到通知后,刘伟杰就在心里盘算:“这哪是摸底测试,无非是想看看我这个新排长行不行,是英雄,一下就能站得住脚,是狗熊,以后走路就要低着头。”

下午5点,刘伟杰和其他5名排长准时来到训练场,远远地看到连队战士围成一个方形圈,老远就能听到加油鼓劲的吆喝声。走近一看,发现营里所有的连队主官呈“二”字形排在战术障碍网前,中间站着营长,手里握着一块计时表。

2个障碍网前各站着4名连长、4名指导员。“呵,原来是连长与指导员的PK接力赛!”刘伟杰小心翼翼站在队伍后面,饶有兴致地观看这场比赛。

卧倒、低姿、侧姿、出枪……两边的动作如出一辙,干净利落,每一组出枪完毕,下一组接着出发,热浪翻腾在周围,每个人脸颊上都挂着豆大的汗珠。

吆喝声、喝彩声搅和在一起,回荡在偌大的训练场上,让刘伟杰热血沸腾。

“比赛结束!”营长宣布成绩,“政工组71秒,军事组69秒。”几名连长脸上露出得意的笑脸,战士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时至今日,已担任三营教导员的刘伟杰,记不清自己第一次摸底时的考核成绩,但他对那种比武氛围却记忆犹新。他告诉笔者:“从到团第一天,就感受到浓浓的精武氛围,军事干部与政治干部较着劲比着练的传统,一直都没变。”

在“叶挺独立团”党委“一班人”看来,战场上,子弹不长眼,敌人不留情,不论是军事干部、政治干部,还是炊事员、司务长,都应该是素质过硬的战斗员。他们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坚持从严抓好参训率和参训时间,确保训练内容不落一人,训练时间不差一秒,训练标准不降一分。

“每次训练考核,团里都坚持统一标准,不搞特殊,基础好也罢差也罢,专业对口也好不对口也好,机关基层、主官副职,只要上了考核场,标准都一样,难度都一样。”刘伟杰接着说道:“谁不合格,谁就在全团官兵面前作检讨,考核不过关的干部,资历再老也不提升使用,成绩不合格的机关战士,业务再熟练,也要回到战斗班排‘加钢淬火’。”

在“叶挺独立团”,没有“舒服”的岗位,更没有可以“偷懒”的职位。在一般单位,卫生员、炊事员、司务长,往往因军事训练成绩不佳,比武场上难见他们的身影。而“叶挺独立团”的卫生员、炊事员、司务长,就敢和全团最牛的战斗班“过招”。

那是2003年8月,团里组织的“铁军杯”军事大比武正如火如荼,“刘老庄连”炊事班长曹宇带领炊事班出战,全班手榴弹投掷成绩均在60米以上,引体向上全班5人一共做了272个,全副武装跑400米障碍全部合格。曹宇个人在“单腿深蹲”比武考核中,以916个的成绩一举打破全团尘封多年的纪录。

10月的庇山,风景宜人,泛黄的树叶点缀在层层山峦中,温柔的阳光穿过树丛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左前方2500米发现敌碉堡,快速行进予以歼灭!”

笔者看到,“叶挺独立团”政委梁中辉正在密切关注炮膛,迅速搜索目标、瞄准跟踪、果断击发,炮弹直落靶心。

“漂亮!”笔者暗暗叫好。轰出“满堂彩”的梁中辉从战车里钻出来,浑身湿漉漉的。见到笔者,他略带歉意:“你稍等一会儿,我忙完手头的训练,咱们再聊。”他一把甩掉满脸的汗水,吆喝着几名营主官围在一起,交流刚才装甲车超远距离射击的体会。

学理论、记要点、练技能、找问题……官兵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天气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时给官兵们添些麻烦。就在梁中辉准备组织“装甲车弹坑路驾驶”课目训练时,黑压压的乌云瞬间吞噬了温柔的太阳,天空中传来隆隆雷声,铺天盖地的黑云幻化成千万条黑色巨蟒,缠绕翻滚,扭曲绞杀。顷刻间,瓢泼似的大雨从天而降,砸到黄土上惊起阵阵灰土,本已坑坑洼洼的“弹坑路”,此时更是“面目全非”,注满水的坑道,犹如一个天然屏障挡在战士面前……现场组织训练的作训股长王利锋提出,天气异常,是不是取消这次训练?

“未来战场可不会眷顾你时时都是好天气!这么难得的练兵机会,咋能错过!”梁中辉咬牙撂出一句话,撸起袖子,一头扎入大雨中。刚刚发出“出发”指令,指挥车的车体立刻剧烈晃动起来,梁中辉发动车辆,猛踩油门,飞驰而去。一辆辆装甲车结队呼啸,多路生风,在狂风暴雨中,在恶劣环境中疾行。

此时,山的另一边,“叶挺独立团”新任团长耿长江,正在带领百余名官兵紧张筹划即将进行的实兵对抗演习。随行的同志告诉笔者,3个月前,原团长刘豫升任“铁军师”参谋长一职,集团军侦察处处长耿长江接任刘豫,成为“叶挺独立团”第44任团长。

这个新团长是啥路数?笔者很是好奇。梁中辉对新搭档的“底细”很了解,介绍得也颇为详细:耿长江刚入伍时是“铁军师”警调连一名普通战士,靠个人的刻苦努力而破格提干,在排长、副指导员等一线带兵人岗位上,又因作风过硬、见解独到、军事素质突出,很快被师司令部选中,成为作训科最年轻的参谋,在作训科一干就是10年,其间担任过两年师直属队中的精锐――侦察营营长,最终成为师作训科科长的不二人选。10年间,耿长江多次组织指导“叶挺独立团”参加改制换装5年建设验收、“铁拳―2004”涉外演习、“前卫―2006”演习、“铁拳―2007”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兵检验性演习等多项重要训练演习活动,对“叶挺独立团”情况相当熟悉,团队参与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中都有他的身影。他本人先后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参谋”,被军区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5次荣立三等功……

对这些介绍笔者还是觉得不过瘾。耳闻是虚,眼见为实,笔者决定当面拜会一下耿团长。当晚,偌大的山里,除了稀稀拉拉的虫鸣声和呼呼作响的树叶晃动声,听不到其他声音。笔者乘坐“勇士”车,在蜿蜒曲折的小道上一路颠簸,左突右拐数公里,终于在一处隐蔽的山洞口找到了团指挥所。

跳下车,并未见到耿长江,在洞口等候的参谋告诉笔者,耿团长正在和师首长进行视频通话。“悄悄进去观摩一下。”笔者从宽近1米、高不足2米的洞口钻了进去。山洞里空间差不多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披着迷彩网的指挥车稳稳地停在中间。轻声踱步走上车,耿团长正在向王华飞师长通报军情。

“千万不能大意,这次情况很复杂,‘敌情’一定要摸准。”通话临结束时,王师长又一次叮嘱。

“一切都准备完毕,保准让‘敌人’抓不到尾巴。”耿团长显得信心满满。

挂上电话,关上视频,耿团长戴帽起身。

笔者迎上前去:“看来耿大团长很有自信嘛。”

耿长江笑盈盈地说:“自信源于实力,改制换装16年,团里几届班子接力打基础,倾力练打赢,部队的训练基础好,官兵素质高,整体战斗力强,打赢这仗我感觉绝对没问题。”

近距离观察,这位入伍23年的新任团长,英武中透着睿智。

耿长江出生在河南虞城县的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所以他们家算是书香门第。由于父母忙于上班,无暇照顾耿长江,便将他送到乡下的爷爷家,直到6岁才回到县城上学。受乡土气息的影响,耿长江打小就有点“野”,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孩子王”。回县城读书后,这种调皮的性格仍未改变。父母为此颇为头疼,就在家中墙壁上挂一块黑板,父母每天指定一首诗歌让他们兄妹3人背诵,谁先背过了,就在自己名字下面打上钩,代表“过关”了。少年耿长江本不爱背诗,但为了“显摆”自己的聪明,还是囫囵吞枣地背过了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戴叔伦“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等上百首诗词,每次都第一时间打上钩,然后很神气地在哥哥和妹妹面前走来走去。

常言道:老大疼,老小娇,挨打挨骂正中腰。耿长江处在“正中腰”,挨打挨骂倒不多,只是少了点被“关注”,父母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优异的哥哥身上,所以对耿长江并没有刻意提出要求,“任其自由成长”。那个时候,耿长江也曾隆重地规划过自己:当一名律师。当然,他没有想过律师是帮助别人打官司的,他关注的是,在某个公共场合上,自己一个人站在人群中央,用自己的智慧和观点去舌战群雄,看起来似乎很神气。

当律师的热乎劲还没过去,很快,耿长江又对“军装”产生了兴趣,至于原因,还是那句话:“穿上军装很神气。”于是,高中还未毕业,他就向家人提出了当兵的想法,接着,便是报名、体检、政审,一切顺理成章。在“铁军师”警调连,耿长江在同年兵中第一个当上班长,但他还不知足,又想当能够指挥更多人、更加“威风”的干部了,最终靠训练场上的突出表现而破格提干,后来又成为师作训科最年轻的参谋。

2005年,耿长江从“铁军师”作训科副营职参谋提升为师属侦察营营长。侦察营是个啥地方?虎狼成群,个个都是提刀劈子弹的主儿,随便拎出来一个,一眨眼工夫撂倒三四个普通人没问题!一想到自己要天天带这些如狼似虎的战士们搞训练,耿长江心里就有些发怵:要让那些小子心服口服,还真需要几把刷子。

其实,耿长江的手里攥着“金刚钻”呢。他的轻武器射击打得异常准,请注意,是“异常”,指哪打哪,弹无虚发。一次,他组织营里进行自动步枪射击训练,训练结束后,战士们吆喝着让他演示一下,弦外之音颇有“将军”之意。“给我10发弹。”换上弹夹,耿长江迅速端起枪,直接跳过直瞄的动作,朝着头靶就是10枪,战士们凑过来看靶纸,一下惊呆了:10发弹不偏不倚全部从靶子最中间的圆圈穿过。

“营长,你这枪法和《士兵突击》里的老A有一拼,不用瞄竟然都打得这么准!”战士们咋呼起来。他淡定地说,打枪就像开车,需要一种感觉,开车叫“车感”,射击要的是“枪感”,找到了“枪感”,你们也能拼得过老A。

当好一名侦察营长,光靠射击还不够,耿长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显得有些焦虑。后来,耿长江告诉笔者,他并不认为这是焦虑,更愿意称之为“间歇性恐慌”,暂时性能力不足带来的危机感,而消除这种恐慌的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练”。那段时间,他把自己扔进了“兵堆”里,战士练啥他练啥,战士怎么练他就怎么练,战士练到什么时候,他就练到什么时候。

游泳一直是耿长江的弱项,当侦察营营长之前,他很少下水,更别提劈波斩浪了。为了补上这个短板,耿长江开始自我加压,岸上训练,枯燥的岸上动作一练就是一整天,胸部磨出了血痕,手臂肿得老高,晚上躺在床上,他还在不停地练习划臂蹬腿动作。水库训练,他把自己扔进深水里,不准战士帮忙,自己一个人在水里扑腾,也不知道呛了多少口水,晒脱了几层皮,经过一个月的魔鬼训练,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仰泳、蛙泳、自由泳等多种游泳姿势。

有一天,上级组织官兵体检,一名女军医差点被惊坏了,眼前这个帅气十足的军官全身伤痕累累,一数,竟有13处大小不一的伤疤。女医生关切地说,你一个营职干部,还整天跟战士一起骨碌个啥劲儿,在旁边看看就得了!这话耿长江不爱听,他眼一瞪:“看看?看能看出战斗力来?战争年代数枪眼,和平年代数伤疤!”听完回答,女军医肃然起敬。

几个月后,耿长江练就了一身的钢筋铁骨,侦察营所有课目他全部合格达标。本领恐慌消除了,耿长江带兵更是得心应手。当年,军区组织侦察兵大比武,耿长江率队先后夺得2个单项第一,个人荣立三等功。

从这之后,他又先后担任师作训科副科长、作训科科长、集团军侦察处处长,每到一个新的岗位,眼前似乎总是摆着克服不完的难题,这时候耿长江的心态也变了,他不觉得难办或者难受了,总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2013年7月9日这天,太阳高照,万里无云,“叶挺独立团”礼堂里庄严肃穆,师政委张红兵代表师党委向全团官兵郑重宣读任职命令:“刘豫任师参谋长,耿长江接任团长。”

“‘叶挺独立团’传统悠久、敢打必胜,逢敌必亮剑,强敌也能战,无论是谁担任团长,都要以一颗忠诚、担当、奉献的心去带兵打仗、练兵打仗!”

双手紧握,四目注视,面对年富力强的新一任团长,刘豫饱含深情地对耿长江说:“现在,我将这个接力棒郑重地交给你,希望你把它牢牢抓在手里,继续传下去!希望在你的任内,‘叶挺独立团’这柄钢刀的刀刃越磨越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