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无欲

谈无欲

谈无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欲望都市》 《好想好想谈恋爱》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载体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早已是美式快餐文化的代名词,而富贵大气的唐装也成为华人最佳的身份象征。然而,中美文化的碰撞远不止如此表面化,在中美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误读和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中美两国更进一步的接触与合作。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焦点

1.饮食文化

中国人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有享誉世界的菜系,各色小吃更是不胜枚举,煎炒烹炸的中国菜似乎都带着几分浓浓的人情味;美国人不太讲究吃,热狗、汉堡等家常食品都是非常简单随意的,烟火味更是很少见,即使是在感恩节的家庭盛宴上,全家人也仅仅是围着一只皮糙肉厚的火鸡而已。

2.婚丧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婚礼一定要穿大红喜服,一定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传统丧礼则从头到脚的白,哀戚声与唢呐声无不道出失去亲者的痛楚。美国的婚礼穿白色的婚纱,以示纯洁与高贵;丧礼一定要穿黑色来体现庄严与肃穆,安静是两者不可或缺的。尽管现代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婚庆仪式,但那宾客盈门的热闹排场还是显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

3.家庭观念

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崇尚集体主义。在中国,任何一个人都注定被放在家庭的中间,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同时父母也是孩子永久的庇护神。美国人则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美国文化的主线是人本位,人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独立是对子女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实质上代表着各自的历史积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生活,铸就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中,鲜少表现出过多的个人欲望,即使面对纠纷也会为对方留出三分余地,正应了一句老话:“买卖不成情义在。”而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特征和高度流动性使得他们个人表现欲望强烈,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人情关系的建立,他们的法制意识更坚定,更信任白纸黑字的书面规则。

二、《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的比较

“文化”一词来源已久,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如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到,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剧一向是表现各国文化最直接的窗口,琐碎的家庭生活和口语化的人物交谈,无不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欲望都市》是一部典型的肥皂剧,它讲述了在纽约这个欲望都市中发生的欲望故事,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女主角凯莉与比格长达六年的感情。无独有偶,克隆的中国版《欲望都市》也火热开播了,是山寨还是创新,这部名为《好想好想谈恋爱》的电视剧不得不面对被比较的命运。

《欲望都市》(Sexandthe City)是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喜剧类剧集,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诸多奖项。专栏作家凯莉、公关经理萨曼莎、律师米兰达、理想主义者夏洛特是生活在纽约曼哈顿中的四位时尚女性,她们之间的友情比金坚,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她们周旋在各式男人身边,寻找和自己的真爱。

《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一部都市爱情片,谭艾琳、黎明郎、毛纳、陶春四个单身贵族亲密无间,都有不菲的收入,都对爱情半信半疑,都对男人诸多挑剔。该剧2004年11月4日在国内电视台正式登台亮相,因为打着“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噱头,再加上有“歌坛大姐大”那英担纲女主角,所以未播先热,但在播出一段时间后,无厘头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就引来观众的一片吁声。

单从内容编排上来看,这两部电视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角都是四个都市大龄单身女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都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寻找、徘徊和迷惘。不同的是:《欲望都市》是幽默地谈性,而《好想好想谈恋爱》强调工作和生活状态,更注重精神层面对情感需求的刻画。《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坦承是翻版的《欲望都市》,并表示制作团队已经很用心挖掘原剧的精髓,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已经中国化了。

三、《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人物设置、叙述方式上几乎都照搬了美国剧集《欲望都市》。后者大火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它毫无顾忌地大谈“性”话题,是一部符合美国国情的片子。顾及中国民风保守的国情,这一点在《好想好想谈恋爱》里就必须隐晦地展现,剧情的重点已由谈“性”转到了谈“情”上。如果说,全球大热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深层解读中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美国文化痕迹,那么,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在跨文化语境下,借了美国文化的壳,渲染的则是中国文化的色彩。

尽管有“山寨”美剧之嫌,《好想好想谈恋爱》新颖的剧情架构,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再加上聚焦了繁华都市中孤单女人这一特殊群体,还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欲望都市》的巨大成功更不必说了,在世界各地的都市人中掀起了一股“欲望潮”,引领了一轮新的流行时尚和衍生了很多周边产品,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中引起了共鸣。二者在各自文化国度里所取得的深刻反响都不是偶然的,都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都有着两国文化理念的无形支持,因而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1.爱情观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一贯是含蓄而内敛的,这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不无关联,而且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爱情是物质多于精神的,而美国人的爱情是神圣而浪漫的,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感受。徐良火光的著作《美国人和中国人》中有一段话:“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一旦坠入情网,可以不顾一切,而中国人必须将爱情与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父母未尽的义务……”充分体现出中美文化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

在《欲望都市》中,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四个单身女人,每一集都聚在一起谈论感情和性生活,在她们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她们也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归宿,却又纠缠在之中不可自拔,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在谈性。而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落寞的女人也经常聚在谭艾琳的书吧里谈论男人,在爱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但是她们更渴望得到精神共鸣的幸福,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谈情。

在展示爱情观的手法上,人物设置模式都是四个单身大龄女人,在这两个女性是绝对主角的电视剧中,走马观花般的男性角色有很多对比,而最微妙的对比还是情节的对比,在经历过与各色男人打交道之后,关于对男人秉性的感悟,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位中国叛逆女性的最终判断是:“你可以改变一个男人的发型,却不能改变他们的秉性。”在《欲望都市》中,四位美国摩登女郎的无奈结论是:“你可以让一个男人为你做包皮手术,却改变不了他们的秉性。”可谓异曲同工,都够辛辣。

2.女权主义

无论是在《欲望都市》还是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单身女人对男人都抱持“鸡肋”的看法,既喜欢男人又随时抛弃男人,男人仿佛成了随时有危机感的弱者,分明就是女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非在倡导女权主义,只是想通过影视的形式,把表面上特立独行的女人的另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希望观众看过以后,能够深入思考一下,不能一味地把情感失败的责任全推给男人。

表面上看来,这两部剧的男性角色都是以“自私”的整体形象出现的,他们都有自己坚持的所谓原则,对女性要求顺从、改变,而男人是不可改变的,同四个女主角的交往,从相互欣赏开始,到相互熟悉结束。其实,这两部剧都只是披着女权主义狼皮的羊而已,四个女主角并非高唱女性解放的绝对女权主义者,她们骨子里都是比女人还女人的,她们害怕婚姻,却又渴望婚姻,她们也有放下女强人的面具,表现软弱的一面。《好想好想谈恋爱》是符合国情的《欲望都市》,可以说,美国女人通过性解放来建立女权主义的胜利,中国的女人要的不多,她们只要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是文化的重新解读还是相互交融,两部电视剧建立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下,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差异。《欲望都市》中的四个女人,最后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凯莉和比格纠缠了十年的爱情最终走进坟墓;当萨曼莎放开史密斯的手时,多少人扼腕叹息;米兰达嫁给了史蒂夫,那是属于她自己的幸福;追寻多年后,得到的尽管是失败的婚姻,夏洛特追寻真爱的热情不灭。《好想好想谈恋爱》在毛纳留给3位女友的一封信中结束了,故事的中心似乎就是谭艾琳说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的是爱情,漫骂的也是爱情,如果你爱得起你就要输得起,爱不起就不要去爱。”多么残忍而决绝的至理名言。

四、结语

《欲望都市》和《好想好想谈恋爱》都在各自的文化形态下,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感悟,文化的差异让我们从中了解到美国人自由开放的一面,以及中国人内敛保守的一面。作为文化的载体,《欲望都市》以系列剧的形式,肆无忌惮地揭示了大都市里单身女人的隐私生活,穿梭于喧闹的聚会和迷离的男人堆里,换男人如换衣服般狂热;同样的剧情和格调,《好想好想谈恋爱》就相对含蓄得多,尽管也出现了很多男人,但是女主角都是抱着结婚的态度跟对方在交往,如果说,四个美国女人在选男人时更注重个人感受的话,四个中国女人显然更在意朋友和家人的看法。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前者崇尚以集体意识来规范个体行为,而后者则信奉个人主义,强烈突出自我,之所以说《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就是因为这个美国的酒瓶装的已经是中国的新酒了,不再是大量激烈的感情场面,更多的是细腻委婉的表情场景而已。这两部剧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汲取了各自的核心价值文化,就像不同根系所滋养的树苗一般,尽管都是枝繁叶茂,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绿色风情。中美文化差异缘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没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研究谁在抄袭或是模仿谁,不妨看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好想好想谈恋爱》叙述着一个中国式的《欲望都市》。

参考文献:

[1]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花木兰》[J].南昌高专学报,2009,(5):57-59.

[2]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J].兰州学刊,2010,(1):217-220.

[3]刘璐璐,高文渊.解读《武林外传》和《老友记》映射的中美文化差异[J].消费导刊,2009,(9):242.

[4]朱丽.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0):49-51.

[5]徐火良光著.徐隆德译.中国人与美国人[M].台湾:南天书局,2008.

[6]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66.

谈无欲范文第2篇

1934年3月,CC系发起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成立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由陈立夫任理事长,并于同年10月出版《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1月,号称十教授的王新命、何炳松、武指伞⑺锖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颉⒎仲云、萨孟武,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公然宣称:“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在发表宣言的同时,何炳松等人还给党国元老蔡元培写信寻求支持。蔡元培在回信中表示说:“现在最要紧的工作,就是把应取的成分,系统地编制起来,然后可以作一文化建设的方案,然后可以指出中国的特征尚剩几许。若并无此等方案,而凭空辩论,势必如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标语,梁漱溟‘东西文化’的悬谈,赞成、反对,都是一些空话了。”

70多年过去,我们依然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应取的成分”系统地编制起来,反而像鲁迅笔下的阿Q连同当年的张之洞、梁漱溟一样,满足于“凭空辩论”。在新近出版的马国川编著《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当代十贤访谈录》中,被戴上“十贤”桂冠的余英时先生解释说:“我所谓‘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普世性文明。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价值。”

同样被戴上“十贤”桂冠的茅于轼先生,在访谈录《自由的扩大与中国改革30年》中说:“事实上,儒家思想中蕴涵着宽容合作的现代文明观念。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每个人遵守严格的权利界限,这是避免社会冲突和发展市场关系的重要条件。”

作为“十贤”之一的袁伟时先生,虽然没有在该书中谈到“己所不欲”,但他在《文化与中国转型》一书的《中国文化的冷思考――2007年8月11日在长江商学院的报告》中,另有这样一段话:“还有其他好的东西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西方的基督教里面类似的东西很多。要强调中国的特性,就要证明西方没有这些东西。”

为三位前辈贤士异口同声加以肯定的“己所不欲”,出自孔子语录《论语・卫灵公》。被后世儒生奉为儒教教主的孔子,面对子贡的询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给出了这样的经典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样的宽恕仁爱,应该是所有个人奉行一辈子的最高行为准则。

但是,这样一个否定性的逻辑命题并不周延,也不完整。旧时的皇帝于是将其置换为另一个肯定性的逻辑命题或者说是逻辑陷阱,即“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意思就是:仁慈博爱的专制皇帝想要像疼爱溺爱自己的儿女那样,关心爱护普天之下的臣民百姓,臣民百姓就必须接受甚至忍受这样的疼爱溺爱。假如专制皇帝的这种单边片面的权力欲望遭到臣民百姓的拒绝反抗,专制皇帝就可以把所有的诅咒惩罚施加在这些臣民百姓身上。

谈无欲范文第3篇

意识是人们当前注意到的清晰的感知觉、情绪、意志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来行事的,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层次。潜意识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被压抑的愿望和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潜意识活动是遵循“享乐原则”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大部分日常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一个人不可能将生活中所有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信息或经验都保存在意识之中,于是,那些为自己的道德、理智所不容的欲望就被排挤到潜意识领域中,这一过程被称为压抑。压抑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基础。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愿望主要是与幼儿时期性发育过程中的创伤性体验有关,而压抑在潜意识最底层的欲望是幼儿时期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满足其愿望或欲望为前提的,为了使被压抑的观念或欲望能出现在意识中,只有通过乔装打扮和变相出现而获得间接满足。这样,童年时期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遇到心理应激事件等)可以转化成为各种精神行为症状(如癔症、神经症等)。

分析性心理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早期主要是传统的或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其主要的方法就是治疗者要同病人进行长期深入地会谈。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有关意识、潜意识和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的知识,方可掌握要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每次会谈40~50分钟,每周3~5次,约需半年至两年时间。长期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同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病人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努力的方向。会谈中采用的基本技术手段是“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放松身心,打消一切顾虑,要求病人毫无保留地诉说他想要说的一切,每次会谈让病人自己选择想谈的题目,如生活、工作、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兴趣爱好、个人成就、情绪困扰或发病经过等。病人应随着脑中所涌现的念头脱口而出,不管说出的事情彼此有无关联,是否合乎逻辑,甚至自认为是荒谬奇怪或幼稚可笑、不好意思讲出来的一些想法,均可无拘无束地说出,包括回忆从童年时期起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精神创伤。开始时做到这些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病人不能不考虑给治疗者造成的印象,但随着治疗者的鼓励和引导,病人逐渐沉入往事的回忆中,内心深处潜意识的闸门不知不觉地被打开了,什么都可以讲了,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可逐渐被带入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从而重建现实的、健康的心理。

随着会谈的深入,有时会出现自由联想的困难,即突然不讲了,似乎没有什么可谈的了,或推脱想不起来了,或顾此而言他,或反复重复某一件事,不能深入下去,或认为治疗已毫无意义,不愿继续治疗下去等。这是一种“阻抗”现象,显现出潜意识中本能地有阻止被压抑的心理冲突重新进入意识的倾向,这常常就是病人心理结症的所在。治疗者应同情和引导病人将压抑的情感发泄出来,帮助病人克服这一无意识的抗拒,重新认识自我。如果潜意识中的所有抗拒都被逐一战胜,分析治疗也就接近尾声和成功。

挖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的另一技术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他所做的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做梦者潜意识中冲突欲望的象征,为了不被人家察觉,用象征的方式避免焦虑产生。治疗者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病人谈梦,并对梦的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的外显内容和潜在含义,这就是梦的分析。

谈无欲范文第4篇

1、球在他的脚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他就是我校足球队的球星。

2、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认真真,不要随心所欲。

3、老师不在班级的时候,班级就鸡飞狗跳,个个人都随心所欲,包括部分班干部,真是阳奉阴为呀,这样的行为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改正!

4、他们俩一见如故,随心所欲地谈话,似乎有不完的话(邹煜祥)。

5、妈妈要回老家了,本以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万万没想到妈妈留下最后一个狠招,让哥哥看着我,妈妈可真“阴险”啊!

6、放暑假时,我完成了作业后,妈妈批准我随心所欲地玩几天,真开心呀!

7、做事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会把事情做不好的。

8、表妹做作业总是随心所欲的,结果作业做不好,还被表姑婆骂了一顿。

9、雨随心所欲的下着,娴熟的把花朵上的灰尘洗去,留下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而那娇弱的花瓣并没有因此被弄痛,依旧安然无恙,笑着,迎接她……

10、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所任何事,法律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

11、我们随心所欲地在操场上奔跑着,尽情施放自已这半年来的学生压力。

12、春天到了!让自己随心所欲地玩吧!

13、大家不要时时都随心所欲,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

14、今天,爸妈不在家,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玩游戏。

15、我们二人并坐,随心所欲的漫谈。

16、春游的时候!同学们随心所欲地尽情嬉笑!

17、小明明在家里随心所欲,像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结果不小心打破了花瓶。

18、暑假到了,终于能随心所欲地玩了。

19、这节体育课老师让我们随心所欲地玩了。

谈无欲范文第5篇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自己第一次骄傲而自豪地拿到78元的固定工资时,自己是多么的兴奋啊!后来加上15元的奖金和别的什么津贴,竟然一月还有105元!每次自己去画押领钱的时候,老教师总给我讲他们当初工作的时候薪水之低,如做民办教师的时候,每年只有三石谷子的收入,最初成为正式教师的时候,工资只有36元等。与那些老教师刚工作时相比,我以为我是多么的幸福!而现在呢?我更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因为我的年纪虽然在单位只排在中游偏下的位置,可工资比我高的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了,而且这几人中几乎一半多都在近几年退休,也就是说,再过几年,我就会成为单位里的富豪了。这样想来,上天对我是很爱护的,几乎都尽量满足了我的最大欲望。

??若论我想要的薪水是多少,我确实对现今的状况还有不满,因为欲望的确没有什么上限,我也曾想过小汽车、洋别墅甚至小飞机,我也想像电视里那些富豪一样能够在别人的羡慕中谦虚地说:“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富有,我不知道富豪榜是依据什么排出来的,我的经济人也没有统计过我的财富……”我也曾想象过自己成为地区最大纳税人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参加慈善事业,为自己多挣一些风光。而且,我的这些想象还曾入梦,让我在梦境里一次次地惊喜!可是,梦总是在自己最高兴的时候结束了,然后是一阵莫名其妙的埋怨,至于埋怨谁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最终将罪过归咎于平时的幻想。一次次地有梦境回归现实,一次次地从富豪变成现实的平庸者之后,我就开始痛恨幻想了,所以连给我多少薪水能够让我满足的问题就再不敢想了。

??前不久与一位本地富豪参加政协会议,因是同住了宾馆,所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其间谈论经济和教育的问题自然就无比地多,不过最多的还是经济问题,因为谈经济问题我们彼此都不是太外行,而谈教育则我显得占了便宜。然而我发觉这位富豪谈经营之道很是健谈,而对收入多高、最好的收入时期是什么时候、最能挣钱的是什么买卖之类的问题就显得不感兴趣了。而他给我反复强调的是一点,其实他没有多少钱。我分明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说的是实话,因为真正会经营的人是不会将钱存在银行里的,除了必要的流动资金储备,他会将最大的本钱投入到经营之中。而且善于挣钱的人从来不会去想自己已经拥有了多少,自己挣多少钱就满意了,因为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事业中,他并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无聊的事情,他知道自己要是有一天懒惰了,就会很快变成一个穷光蛋。与这位富豪交谈,让我明白了那些新闻中穿梭的富豪们所说的话,他们确实不会去在乎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们明白欲望本身不可能有什么上限。

??虽然富豪们的感受和我的感受会有不同的根源,但结论是一样的。谁都知道欲望是不可能有上限的,说自己有多少收入就满足了的人,绝对是个虚伪的人或者是寻求自我安慰的人,因为那样的话是实在的假话,就跟一个人说自己能活多少岁就满足了一样,其实谁也不会嫌自己的命长。读中学时,一位老师经常严厉训斥学生,校长担心他会使学生受不了而寻短见,他却十分自信地说:“你放心,这些家伙就是将他们丢在水里,他们也会爬上来的。”当初以为是个笑话,其实是很在理的话,谁都会尽力让自己活得更久,除非是个傻瓜。追求幸福和追求生命是一样的道理。

相关期刊更多

物探与化探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土资源部

物理教学探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师范大学

物探化探译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