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零丁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零丁洋范文第1篇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④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⑤照汗青⑥。

【注释】

①干戈:泛指兵器。 ②寥落:稀少。 ③四周星:四年。 ④身世:人生的经历、遭遇(多指不幸的)。 ⑤丹心:赤诚的心。 ⑥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品赏】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首联从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组织抗元义军。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征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诗人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激愤,对投降派的谴责,包含着多少辛酸和遗憾!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颔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注“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之感渲染到极致,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抑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考点预测】

1.内容概括: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2.表达感悟: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写法探究: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4.赏析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真题链接】

1.( 2011山东潍坊卷)山河破碎时,中国优秀文人的爱国忠愤喷涌而出:岳飞“ ,笑谈渴饮匈奴血”(《 》);

“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2.(2010湖北荆门卷)

(1)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2)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2009四川资阳卷)

过零丁洋范文第2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2、原文: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范文第3篇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及译文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过零丁洋范文第4篇

1、山河破碎风飘絮下一句: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于文天祥所著的《过零丁洋》。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来源:文章屋网 )

过零丁洋范文第5篇

莫言则推荐自己的诗:“大才生在平安庄,从小吃草与秕糠。忽然一日吃鸡蛋,犹如打开一扇窗”和“装神胜过装洋蒜,弄鬼强似玩深沉。问我从师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

近日,我们几位诗联爱好者(有文史哲教师,也有数理化教师)不揣冒昧,对莫言诗品头论脚,重点谈他使用地名入律联的问题:

“高密”这个地名要写入诗句,原本不难,但莫言这样的“诗人”,遇到它,就难以对付,造出“天下因我知高密”(平仄平仄平平仄)这种歪句,让入声字“密”混进平声字押韵,那还能平仄协调呢?

“大才生在平安庄”,尾字三连平。

“淄川爷爷蒲松龄”一连串平声,如同高山滚鼓,快手敲门……

笔者由此想到母校校友会派的任务,要给课外诗联学习小组第九次辅导课提供资料,何不以如何用地名入律联为题,谈谈协调平仄的手段?

一、区分平仄

1925年4月, 闻一多在美国致梁实秋的信中,有《废旧诗六年矣,复理铅椠,纪以绝句》:

六载观摩傍九夷,吟成鴂舌总堪疑。

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作旧诗。

他认为“律诗底体格是最艺术的体格。他(它)的体积虽极窄小,却有许多的美质拥挤在内。这些美质多半是属于中国式的”。“杜工部有一句经验语很值得我们揣摩的,‘老去(晚节)渐于诗律细’”。

唐宋先贤们因为熟谙诗律,自有办法协调平仄。只要放在合适的句式中,地名是不会影响平仄安排的。比如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颔联“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巧用地名。此诗用同韵字“萧、瓢、条、遥、樵”,首先确定用“中条”(平平),取其落脚在平声字,故不用另名“雷首”(平仄),避免平仄混押。如用 “华山”(平仄),就无法避开平声字;换用另名“太华”(仄仄),与“中条”同处句末,就能构成的对。再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嗣奭评曰:“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浦起龙赞其:“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这首杜诗是标准的“仄起首句不入韵”句式组合的七律,平仄安排如标注字样所示,可见其协调合律。其有意安排地名“洛阳”在尾联对句,除了顺从文意,还要保证通篇押韵字“裳、狂、乡、阳”都是平声字。

二、选择词语

因首句平仄安排决定,有时必须选择词语以免失律。例如: 杜甫身在剑南,诗中却不用“剑南”而用“剑外”,不用“河北”而用“蓟北”,就为避开“南”和“河”这两个平声字。同理,“西川”是平声,也不能用。

“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

“巴峡”、“巫峡”皆为“平仄”,次序可以不考虑,但杜时在梓州,下江须经嘉陵江之巴峡(《太平御览》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非谓长江三峡巫峡东之巴峡也。“襄阳”、“洛阳”次序亦然,但更能使处于第六字位置的“洛”合乎须用仄声字的要求。

杜老自认“晚节渐于诗律细”,于此也见其有意迭用地名某字,故而选择“巴峡、巫峡”和“襄阳、洛阳”这两组迭字词语,以增加同韵字音韵回旋所体现的语言音乐美。

三、调整词序

杜诗有“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置“万里桥”于句末,无伤诗律。但“万里桥”和“百花潭”两个地名都是落脚在平声,照律句规则,不好分置于上下联句末,直接配对。然而大诗人总会有妙法处理妥当的。请看杜甫《狂夫》的手法: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因为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类型的首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此处用“桥”和“潭”,都不违背规则,这就保证平仄协调。

同样,成都杜甫草堂有杜诗摘句石刻楹联(详下),是杜甫《怀锦水居止两首》之二中的首联。原诗为:“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白首一茫茫。”《杜臆》论道:“‘万里桥’六句,则草堂记也。”杜句将草堂位置所在、风光特点、形胜之由写得清清楚楚。尾联更是主旨所在。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

“桥、潭”都是平声,但因第三字可平可仄,而无损诗律。

四、变换句式

“洞庭”与“岳阳”都是“仄平”,不能构成对仗。但如果利用特殊句式安排,就可以组合入一联。例如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庭”处于特殊句式第四字位置,纵然与下联同位置的“阳”皆为平声,依然合乎声律。

许多中学生都熟读文天祥留下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平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零丁洋(伶仃洋)”与“惶恐滩”这俩地名非用不可,因为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珠江口伶仃洋的战船中。“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带有感彩的词语,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但“零丁洋”(平平平)与“惶恐滩”(平仄平)都是平声字开头,平声字落脚,不好对仗;而且因“三连平”根本不能置于句末。怎么办?自诩“打油”而不讲(不懂,甚至反对)诗律的“作家体”诗人,可能会“另辟蹊径”,胡乱组合,拉拢了事。但文天祥乃 “辛苦遭逢起一经”的状元公,请看他那协调平仄的基本功:“滩、洋”皆平声字,仿杜诗安排“万里桥、百花潭”先例,先让这俩词语处于句首;还要迭用地名中某字,又仿“襄阳、洛阳”之理调整词语次序,而且因保证押“下平九青”韵(此诗韵脚依次为“经、星、萍、丁、青”)先说“惶恐滩”,后说“零丁洋”,再将“惶恐、零丁”分别迭出。

要保证这一切都成立,文天祥遂采用特殊句式——平仄平平仄平仄造句,请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平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切难题,迎刃而解,终成一首合乎七言律诗规格的诗章,从而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真正进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让后代子孙世世代代永保之!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马铃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零售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

江苏商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