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这只是中国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政府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整个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把教育扶贫工程列入一项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且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

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截至2013年年底,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8 249万。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近年来,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中国政府密集启动了一系列“靶向治疗”措施。

――自2011年起,我国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片区内3 2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直接受惠。

该项目实施后的监测结果表明,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同比增加0.4厘米和0.6厘米,体重均增加了0.3公斤;西部小学男、女生的贫血率分别下降了3.3个和3.9个百分点;西部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同比提高4.6分和4.5分。

――2013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教育扶贫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1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制定《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对片区内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的保障和干预,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从2012年起,我国启动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许多贫困地区首次有了国家重点高校的大学生。

国内外多家媒体对此评论称,这项政策不但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而且可以引导大学生回到贫困地区工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国家还通过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学生单独自主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定点扶贫,精准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随后公布,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中国未来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予以重点帮扶,并确定了部委定点联系片区的工作机制。

为了将滇西边境片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门户,教育部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积极推进定点联系滇西工作,着力提高滇西区域自身的“造血”功能。

教育扶贫不是单纯的“输血”。教育部在完善定点联系滇西政策体系的同时,围绕把滇西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探索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新模式,共同建设滇西教育改革先行区、教育开放试验区、教育对口支援示范区,以增强滇西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蓝图”确定后,教育部从六个层面画好“施工图”,并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鲁昕副部长任副组长,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

一场教育定点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在滇西迅速打响:

――教育部已与28个部委建立了滇西部际联系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滇西扶贫重大问题,并与云南省密切联系,协同推进滇西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部在云南大学设立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定点联系滇西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组建云南省校企合作促进会,作为促进云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平台;开发了滇西开发网、滇西学习网等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依托直属高校和东部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学科资源,培训滇西领导干部500余名。

――针对滇西片区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现实,教育部组织动员16所直属高校承担定点扶贫滇西16个国贫县,28所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滇西以外的28个国贫县,东部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开展战略合作,对口帮扶滇西职业院校。

结合滇西10个州(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教育部会同云南省以“办好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为目标,采取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研究中心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建设新型应用技术大学,所属各特色学院按“空间贴近、辐射滇西”的原则布局在产业聚居区,首批已启动了普洱茶学院、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

目前,学校已吸引50余家企业、29所对口支援高校(含14所部属高校)、20余个行业协会以及210余名行业专家的积极参与。今年1月,学校筹建已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

一系列的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等定点精准扶贫政策,让滇西悄然发生变化。

陕西师范大学发挥本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优势,在普洱市景谷县实施的“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林下仿野生栽培与产业开发项目”,可望在3至5年内种植中药材和林下药材2万亩,实现中药产业规模10亿元以上。

参与滇西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98名一线英语教师,完成在英国里丁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个月的研修后,将成为播撒在滇西的“种子”,带动滇西中学英语教师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这种精准的定点扶贫不只限于滇西。近年来,教育部因地制宜将这种人才帮扶、智力帮扶、科技帮扶的精准扶贫模式,广泛运用于河北省青龙县、涞源县、武邑县和赣南等对口帮扶地区。

持续的经费投入,垫高穷孩子成长的起点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我们的目光要关注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要把抓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为提升贫困地区办学的基础能力,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等重大项目。

2010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薄改计划资金1 296亿元;在学前教育方面,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742亿元;在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方面,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30亿元;在职业教育方面,2014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61.9亿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投入大笔资金,先后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面向农村教师的重大专项,帮助农村学生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方面,2007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278亿元。在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补资金44亿元。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受益面分别达到94%和87%,604个县94.9万名乡村教师受惠。该政策有效增强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局面。

“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就能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673亿元。

近年来,在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的基础上,国家对家庭贫困的普通高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及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实施助学和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

2007年2月27日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为加强民族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切入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有较大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2010年主要预期指标。

1.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保持现有水平。

2.民族自治地方“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3.少数民族婴儿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5‰。

4.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种数比2005年增长20%,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印数比2005年增长25%。

5.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占在业人口比重比2005年提高0.5%,基本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6.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5%。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优先安排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草场围栏、人畜饮水、电力、通信、乡村道路、广播电视、贸易集市、清洁能源、民房改造等中小型公益型项目。

优先在条件具备的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扶持开发能源、矿产、农牧、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支持、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资源就地加工水平和产品增值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治理风沙源、石漠化和荒漠化,妥善解决群众生存环境问题。

(二)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和特需问题。

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加大安居温饱、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推动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进乡、入村、到户。优先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部纳入国家扶贫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直接帮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继续执行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税收、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建立必要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国家储备制度。建设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流通交易市场,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重点生产企业,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和传统手工业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制订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指导目录和传统生产工艺抢救计划。

(三)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水平。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的权利。采取可行措施,逐步提高民族自治地方中小学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教师定期到大中城市进修学习,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编写适合当地实际的“双语”教材。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制度,继续推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搞好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县对县”的教育帮扶工作,实施民族基础教育帮扶工程。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高中入学率,有条件的州(市、地、盟)、县(市、旗、区)要办好普通高中。继续办好内地中学(班)、新疆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结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重点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大体相当。

适当扩大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招生规模。改善民族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民族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快推进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步伐。按照新机制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远程教育和多样化继续教育的发展。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培养科技推广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鼓励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科普栏目,建设乡村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科普设施。创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机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开展智力支边活动。

(四)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倾斜力度。

加快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优先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改造,逐步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技术四配套。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农牧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牧区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问题。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医务人员培训。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民族自治地方服务,鼓励发达地区医务人员到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医疗扶贫,组织大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降低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妇幼保健工作,大幅度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着力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大力推进改圈、改厕、改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宣传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疾病预防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投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扶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各类艺术人才的定向、定点培训。

国家在安排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等时,要加大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的力度。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改扩建一批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影剧院,提高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开展文化服务的能力;发展乡、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立综合性的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选择少数民族文物史迹丰富地区,建设民族、民俗博物馆。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努力实现民族自治地方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事业,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推进部级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载体建设。在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创造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群众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

尊重、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大力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报刊出版。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队伍建设,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加强跨省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协作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提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覆盖率。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和展示宣传。营建少数民族文化社区和文化生态区,有计划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自然与文化生态区。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和珍贵实物资料的抢救保护,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才。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基地,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少数民族重大传统节日集会。

(六)稳步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保险工作,切实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规定。加快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力改善城乡贫困人口生活居住条件。加快发展民族自治地方以扶贫、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国家在安排社会福利事业项目和慈善救助项目时,加大向民族自治地方的倾斜力度。

大力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发展和规范各类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实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文化交流、特殊需要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保障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加大对民族乡、民族村和城市民族社区发展的帮扶力度。

(七)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和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

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继续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继续做好为、新疆选派干部工作。加大民族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力度。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办好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重点做好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妇女的干部培训工作。加大各级行政学院和国家重点大学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派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八)继续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

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提高民族工作领域的对外交流水平。实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合作工程,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多边合作。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少数民族外向型人才培训。开展涉及民族问题的国际人权对话。做好与旅居国外的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联络工作。推进沿边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扶持边境贸易区建设,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边境口岸功能,提升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加大我国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力度,展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办好2008年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

(九)逐步健全民族法制体系。

制定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实施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制定或修订工作,推动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完善关于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以及少数民族丧葬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订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办法,推进依法行政。

(十)不断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

加强民族问题研究,推进民族理论政策创新。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深入研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和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思路与政策措施。重视民族理论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理论比较研究和国际社会重大民族事件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民族问题自身规律、世界民族问题变化规律、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研究,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推动民族理论应用研究和民族政策研究的创新发展,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和特殊困难。加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队伍建设,建设一批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建立健全民族工作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实施少数民族现状调查工程,研究制订少数民族经济社会调查及统计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少数民族现状调查工作。

(十一)继续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社会环境。

加强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政策以及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制订实施宣传教育规划和“五五”普法规划,组织编写适合不同层次人群的宣传教育用品。加强对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发挥大众媒体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把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政策以及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全国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建立一批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社区)建设活动。筹备召开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建立民族关系监测系统,制订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加强台湾少数民族研究,加大文化、教育交流力度,增进海峡两岸少数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和友爱,广泛团结台湾各界少数民族爱国人士,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三、重点工程

为适应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需要,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工程:

(一)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框架内,为解决特困少数民族群众温饱问题,优先将尚未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的特困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特困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或草场的目标。扶持少数民族特困县发展支柱产业和开展劳动力培训。对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少数民族特困群众,具备搬迁或安置条件的,按照统筹考虑、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因生态保护失去生存资源或失去劳动能力,无法通过扶贫措施解决温饱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通过社会救助等方式解决温饱问题。

(二)民族基础教育帮扶工程。

开展以民族自治地方中小学教师为重点的培训、轮训工作,选送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总额的5%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切实加强管理,把民族自治地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做好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双师型”教师培养。强化民族自治地方“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扶贫工作,组织发达地区优秀教师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牧区巡回讲学。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积极探索异地办学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牧区寄宿制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

(三)民族高等院校建设工程。

重点改善民族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创办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医药等新兴学科,建设好重点研究和实验基地。推动民族高等院校与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合作办学。

(四)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若干民族医医院、民族医特色专科。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改造,大力改善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条件。加大少数民族医诊疗方法、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保护抢救力度,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资料,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名录及其数据库。加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医药研发基地和医药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制订民族医诊疗标准、民族药药材标准、民族药药品标准和民族药炮制规范,编制民族药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民族药药用资源普查工作,制订民族药注册分类管理办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业,建立若干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培训基地。

(五)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工程。

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推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建筑、风情、服饰、饮食等文化艺术品牌;制作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广播影视作品;扶持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族出版项目;实施民族自治地方送书工程,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旗、区)图书馆和中小学校赠送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图书、杂志,向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牧区的村赠送“三农”实用技术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科技图书;保护、发展和培育少数民族特色表演艺术,支持民族特色艺术表演团体建设,开展大型民族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基地、少数民族文化社区。依托民族文化遗存丰厚的城镇、村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或文物资料保护展示中心。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少数民族古籍,按民族分卷编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加大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和收藏力度,建立少数民族实物资料数据库。调查、收集、研究、整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建设部级民族语文翻译培训基地,建立少数民族“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实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译制工程,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播出能力。建立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挖掘整理并抢救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材并制订相关标准。

(六)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建立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地、县级少数民族干部进行轮训,对民族工作系统的干部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县(市、旗、区)、乡镇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接受各种形式的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选派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环保等系统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专家学者、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骨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七)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工程。

对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立法,以及国家法规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民族法律法规执行与监督机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组织对国外相关立法的考察,进行有关立法可行性论证。

重点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条例,指导帮助尚未制定自治条例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加强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立法工作,研究起草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加强民族工作实践急需的专项法规制定工作,制定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少数民族丧葬管理等法规。

加强民族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民族法规宣传教育“五五”规划,指导、帮助普法经费困难的民族自治地方开展普法活动,编写和出版民族法律法规系列丛书,并将有关法律法规编译为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

(八)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建设少数民族对外宣传平台和网络,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系列外文图书、期刊,摄制中国少数民族系列外语电视片,举办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国际论坛,培育中国少数民族歌舞、展览等部级对外文化交流精品项目。举办中国少数民族国际艺术节、文化月、文化周、文化节活动,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基地建设。中国少数民族白皮书。

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参与式扶贫开发国际合作项目、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文化生计开发与减贫国际合作项目、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人文特殊性的艾滋病预防和防治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村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

(九)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建设民族事务管理网络系统。建立联系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民委系统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立联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立国家民委委员单位及综合统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建立反映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建立以信息资源集成为基础的统计、分析、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咨询系统。

依托公共网络,建设少数民族事业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建立覆盖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少数民族事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制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标准,研发、推广多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和交互检索技术;建立集群式“中国民族网站”。

(十)少数民族现状调查工程。

研究制订中国少数民族调查及统计指标体系,结合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农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对55个少数民族现状进行调查。

(十一)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少数民族的职业培训、就业咨询、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把少数民族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要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事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少数民族事业与国家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落实规划实施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协调监督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相关内容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工作计划,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委委员制,充分发挥委员单位和兼职委员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制定和完善支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政策,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事业的支持,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贷款需求,加大信贷投入,采取优惠政策,优先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继续搞好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口支援,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参与少数民族事业建设。

(四)加强民族事务管理和监督检查能力建设。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最近,鄢陵县坚持“四个到位”,认真做好计生奖励扶助工作。一是宣传教育到位。该县以网站、公开栏等为载体,利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的有利时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二是资格审查到位。严格按照“不错不漏”原则,对奖扶对象进行资格审查。三是公示监督到位。将全县享有奖扶优惠政策家庭的有关信息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责任考核到位。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坚持每年对全县计生奖扶对象进行两次抽查,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厉惩处。

(赵永功)

新县开展“计划生育六进社区家庭”服务活动

今年上半年,新县县直计生协以人为本,围绕社区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奖励扶助等相关问题,开展了“计划生育六进社区家庭”服务活动,让居民得到了实惠。(谭先发 李新峰 吴娟)

禹州市计生协召开工作会

5月28日,禹州市计生协召开了全市计生工作会,市计生协副会长周建农、王勇以及各乡镇计生协秘书长、副秘书长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勇主持。

会上,周建农首先代表计生协作了工作报告。他回顾了去年计生协所取得的成绩,并且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而后,王勇宣读了《禹州市计生协关于表彰2012年度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共表彰了11个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和27名计生协工作先进个人。最后,计生协秘书长马彩红对计生协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连禹 马彩红 焦留贞)

偃师市开展“5·29”宣传服务活动

5月29日是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纪念日,为了广泛宣传人口和计生政策,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增强协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偃师市计生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活动。

一是关怀计生家庭。通过政府奖励、项目落实、再就业服务等方式为计生家庭排忧解难。二是关怀育龄群众。通过“送医下乡”、“优生优育宣传”等方式,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保健咨询服务。三是关怀独生子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探讨针对独生子女有效的教育办法,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四是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组织会员上门慰问,为他们送去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李静)

沈丘县隆重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

为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沈丘县人口计生委、县计生协、各乡镇计生办开展了大型宣传、文艺演出、送温暖活动。本次活动在县人口委、县计生协的充分准备和精心布置下,充分发挥基层协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集宣传、服务、监督和交流于一体,重点宣传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奖励扶助制度、优生优育政策、生殖健康知识,强调突出了便民维权、关爱女孩、慰问计生家庭、解决群众困难等内容,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田野 阮晓明)

淅川县计生协“六形式”开展“5·29”宣传服务活动

5月29日是全国第十五个“会员活动日”,淅川县计生协认真落实省、市计生协通知有关精神,结合本县实际,采用六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服务活动。一是电台、电视台宣传。二是咨询宣传。三是标语宣传。四是图片宣传。五是资料宣传。六是志愿者身体力行宣传。(李振森)

桐柏县人口计生委、计生协开展纪念“5·29”宣传服务活动

为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桐柏县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大力开展了“5·29”宣传服务活动。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部署。本次活动,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孙环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且下发了一系列通知,要求各乡镇计生协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开展纪念活动。二是积极宣传,营造气氛。通过开展庆祝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专题讲话、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宣传的良好氛围。三是结合活动,服务群众。通过开展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发放避孕药具、义诊、义工、参与村容村貌建设和组织“三夏”志愿者帮扶、慰问等活动,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商超)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对此,地缘相连的广州伸出了援手。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8方面对清远开展全面帮扶,早在2012年,广州清远两市就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初步提出“广清一体化”的概念。

“这次不是简单的对口帮扶,而是强调全面帮扶。”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到清远调研提及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时指出。2014年,广州清远两市更是针对全面帮扶计划总投资356.1亿元,启动帮扶项目共223项,其中,更启动了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帮扶。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高度”,也需要有民生关怀的“温度”。而温度则源自医疗卫生、教育……每一个群体付出与努力,点燃一盏爱之灯,这个城市才会更加明亮温暖。清远在广州的帮扶之下,温度渐升,民心渐暖,更焕发出勃勃生机。

卫生:广州把清远当成自家人

“在广清一体化的引领之下,广州全面帮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它以财政资金撬动20亿社会资金,启动更多帮扶项目,将实现帮扶效益的更大化。这对清远来说,即有动力,又有压力。” 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组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组组长刘维新说。

去年5月,连南瑶族自治县寨港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的3位医生辞职离开,该科室面临着停摆。广州对口帮扶单位越秀区卫生局知晓后,赶忙抽调自己的一名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过去,该医师凭借娴熟的专业技术,力挽狂澜,短时间内迅速承担起妇产科的诊疗工作。

这是让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副组长陈志荣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她解释道,人才流失、资金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清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闻讯,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及相关领导赶来调研,随后制定出广州市卫生系统对口帮扶清远市医疗卫生具体措施。

广州把清远当成自家人,把对口帮扶清远当成是自家事。

2014年7月起,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托管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并选派了15名管理和业务骨干,重组县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一系列调整、更新、完善。

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帮扶效果非常明显。医院病人回流趋势提升,大病、重病就诊人数和大型复杂手术增多,主要业务指标同比上涨40%―70%,“以前没有什么手术,现在手术量增加,增加的都是大型手术,比如关节置换,这在之前根本没有办法做。”挂任清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组成员的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副组长王保介绍道。

广清对接帮扶工作内容涵盖医院管理、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学科建设、创甲工程五个领域,并由其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帮扶。

2014年8月,广州向清远派遣4支医疗队,每支医疗队3-5人,分别进驻清远北部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和阳山县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培养本地医护人员,进行人才帮扶是此次的关键。

“在乡镇一级,要培养全科的医生,不论是常见病,突发病都能进行初步的诊疗,碰到疑难的,能够给出正确的转诊意见,这尤为重要。”陈志荣说道。

其中突出的一项:计划用5年时间,广东省合生珠江教育基金会、中山大学与清远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资助清远市600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本科学历教育,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效发展。

截至2014年11月,已有12家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与清远市10家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向清远派出49名医务人员,共投入5531.6万元资金。

教育:清远校长当插班生 取回教育“真经”

2014年4月中旬,来自清远市的16名中小学校长(园长)以“插班生”的身份,分赴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接受为期4个月的培训。他们身份从“校长”变成了“学生”,并得到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刘宝存、苏君阳等人的悉心指导。

这是“广州教育对口帮扶”的首个项目――广州市2014年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春季培训班。广州市教育局近年来依托高等院校教育平台,成功打造了校长卓越班这一培训模式。2014年的培训班总共50个名额,广州专门给帮扶的清远市留下16个名额,并承担培训费。

“这次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在几个月时间内先后参加了54个专家教授的讲座,参观考察了14所学校,进行了22次同班校长交流活动,还参加了6次专题研讨,学习内容充实、丰富。”清远市第一中学校长刘耀坚感慨道,他希望充分运用学习成果,带领市一中从优秀走向卓越。与此同时,其他的15名学员也一同为清远教育引进先进教育理念。

然而,清远作为地处粤北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市,其教育总体水平相比广州等珠三角地区还存在着显著差距,要想取得教育水平的提高得“积跬步以至千里”,依托广清对口帮扶的有利条件,清远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广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借力融合发展,至此,广清一体驶上快车道。

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曾用“定亲”来比喻广州和清远教育对口帮扶。

本着“广州所能,清远所需”的对口帮扶共识,按照《广清教育对口帮扶2014年度工作计划》,目前,对口帮扶工作正在全面有序展开,两地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清远教育事业发展。

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广州市教育局把开放性教育教学资源及有自主版权的应用系统,向清远市学校开放,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广州“一对一”帮扶清远24所普通高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方面,约有50所清远学校与广州结对帮扶。“广州越秀区是教育强区,越秀与清远市清城区一对一结对后,计划用3到5年时间,把所有清城区的老师全部轮训一遍。”挂任清远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的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副组长周文平向记者举例。

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除了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捐赠450套课桌椅外,广州市将帮扶清远市200名贫困大学新生,向他们每人每年发放5000元的扶贫助学资金,并新建、改扩建连南县民族小学、阳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连南县民族初中、连州市二中等一批学校,重点解决“三连一阳”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广清对口帮扶突出重点,清远北部地区以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南部地区则以提升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为重点;市直学校以交流合作、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引进广州名校合作办学;注重加强对口帮扶的实效,帮扶项目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落实目标管理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工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全年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计划生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半年,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听取计生汇报5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7次,研究解决计生工作中的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的问题。区财政拨专款用于全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召开的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大会上,区委、区政府按照奖惩规定隆重表彰**年度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对没完成工作目标的乡镇街道进行通报,与各乡镇街道、相关局委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紧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一)成立宣讲团,大力宣传贯彻中央《决定》。加强人口计生宣传阵地建设,打造30个精品文化大院,开辟文化大院精品线路,沿线设置大型宣传版面。抽调骨干人员组成巡回宣讲团,深入到各乡镇街道的村、社区进行宣讲。把宣传中央《决定》与宣传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生殖健康进家庭服务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幸福家庭行动、关爱女孩活动、生育关怀行动相结合,为群众送文化、送技术、送服务。通过开展针对性、知识性、政策性、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二)完善**人口网,扩宽宣传服务渠道。图文并茂、美观大方的**人口网已逐渐成为我区开展计生宣传服务的平台和阵地,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并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等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5月24日,副市长**到**区计生委检查指导工作时,称赞**人口局域网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实现了便民、公开、高效。

三、加强学习开拓思路,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上半年有计划地加强培训练兵工作,坚持每周星期下午组织学习,聘请大中专院校教师授课,委各科室科长和分管领导轮流授课,共计100余课时。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班,300余人次先后赴省、市接受培训。加强学历教育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区技术服务站2名工作人员喜获主治医师资格证。为便于开展学习练兵活动,组织编写《人口计生系统服务能力建设题集》,开发与《人口计生系统服务能力建设题集》配套的考试软件系统,采用电脑随机抽题生成试卷,定期组织区、乡两级工作人员参加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记入个人考核档案。

四、实施“123”工程,强力推进计划生育示范化建设

3月5日,全市人口计生系统示范化建设动员会在我区召开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四大班子专题听取计生工作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4次到东风乡、龙泉镇、马投涧乡实地调研计划生育示范化建设工作,对我区的乡所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组织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到外地参观学习示范化建设工作。经过实地调研,研究制定“123”工作思路,确定**年为全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年。一是区站建设,区财政拨款10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拓展家庭保健服务项目。二是在去年马投涧乡所已建设的基础上,再新建东风、龙泉两个乡级服务中心。三是在全区打造30个示范化村室,在资金投入、设备保障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区委、区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拨150万元对全区乡所进行新建。按照“123”工作思路,全区掀起了示范化建设活动的高潮。

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服务能力建设

(一)开展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活动。完善康检工作新机制,扎实开展春季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解决四术遗留问题。确保手术质量,确保服务质量,对四术对象全免手术费,并进行术后慰问随访,为四术对象发放慰问品和生殖保健知识宣传手册。竭力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对四术对象专车接送,帮助四术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本次活动中,全区圆满完成四项手术任务,受到省市督查组的一致肯定。

(二)抓好家庭保健服务,关注群众身心健康。抽调技术人员组成家庭保健服务队,对全区6个家庭保健示范村的家保服务对象建立档案,定期对患病的服务对象随访,及时掌握服务对象康复情况。使已婚育龄妇女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开展育龄人群婚前孕前咨询教育,对700余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优生优育知识培训。建立优生咨询室,提供宫内感染检测、唐氏综合征筛查等服务项目,指导孕妇科学选择孕泰宝等营养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3月17日,省人口计生委副巡视员王海吉到我区视察计生服务站及家保中心的运作情况,对我区在家保服务工作中的探索和创新给予肯定。

(三)全面推行“阳光生育计划”。印发《关于“阳光生育计划”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布“阳光生育计划”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开展全程服务,兑现行政审批零收费技术服务零利润的承诺,做到“三年早安排、三年早知道”。为方便群众,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街道,现场为申请成人严重慢性疾病鉴定提供服务。严把审核关,严把鉴定关,对符合再生育条件的698对夫妇发放《农村二孩生育计划预先明白卡》提前安排了他们的生育计划,对稳定低生育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畅通举报渠道,确保成残二孩生育指标的发放公开、公平、公正。换发二孩生育证期间,坚持走村串乡、深入基层,为550名持**年度二孩生育证的夫妇换发二孩生育证。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展计划生育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区开展MIS数据清查,完善数据库信息,提高数据库质量,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打好基础。在全区开展计划生育保险试点工作,为育龄群众提供保险服务,为计划生育手术对象办理了四项手术保险,为6025名独生子女办理了平安保险。

六、完善利益导向,幸福家庭行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落实各项利益导向政策。完成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统计摸底、个案信息录入、个案资料存档工作。为8户计生家庭落实中招加分政策。开展特殊家庭扶助工作,为符合条件的5户7人计生家庭发放扶助金6720元。区人口计生委把审核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审批手续,下放到由乡镇街道进行审核,既增强乡镇街道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又方便群众办理手续。截止目前,全区共有5164户家庭领取一年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落实率达到100%。

(二)深入开展“幸福家庭行动”。上半年全区共创建12个幸福家庭示范村、100个达标户。其中东风乡王潘流村等6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幸福家庭行动”示范村。区委、区政府继续加大全区领导干部定向帮扶力度,下发《关于**年度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帮扶任务的通知》,明确帮扶对象,提出帮扶措施。目前,全区科级以上干部联系帮扶贫困计生家庭163户。把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融入新农村建设,在信息、技术培训、资金、就业等方面给予计生户大力支持,五个帮扶基地共安排1100名计生家庭成员就业。

七、破难题创特色,开创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一)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严肃行政执法行为。对乡镇街道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行政执法委托书,对其社会抚养费征收卷宗严格审核把关。

(二)开发行政执法软件,实现行政执法网上办公。作为**年重点工作之一的行政执法软件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调试阶段。在执法软件开发过程中,市人口计生委领导多次指导软件的开发工作。3月28日,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刘绍杰专程到**区听取行政执法软件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落实“三关两书一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为使区级层面能够及时掌握性别比治理重要数据,加大生育对象孕情消失的查处监督力度,在工作中探索出“三关两书一服务”工作模式,随着“三关两书一服务”工作模式的开展,使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4月23日,省性别比治理联合督查组对我区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对我区“三关两书一服务”的工作模式给予肯定。

八、推陈出新亮点更亮,完善城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在做好城区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五个结合”确保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全区采集流动人口信息4074人,为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居民自治模式形式和内容,文明街道向辖区群众发放“六大服务”志愿者服务卡,志愿者在为辖区居民提供服务后,社区发给纪念品,并评为“文明家庭”。太行街道打造“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亲情服务,把社区管理员的基本信息和服务内容印制成名片,发到育龄群众手中,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受到居民的欢迎。在民主监督方面,各社区的民主监督小组定期对社区计生工作进行评议,并公布评议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在民主决策方面,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独生子女费、二胎生育指标等事宜,都要经居民代表大会集体研究决策,由居委会组织具体实施。

九、多策并举,树立和维护人口计生新形象

(一)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解放思想找差距,转变作风促发展”活动。建立健全了廉政教育制度,制定了委机关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安排和目标分解意见,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找差距,转变作风促发展”活动。开展了“解放思想找差距,转变作风促发展”活动演讲比赛,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入查摆问题并认真整改。

(二)维护群众权益,加大纪检和案件查处力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活动,全力做好省、市、区两会期间的人口计生稳定工作。建立健全了18项工作制度,落实长效机制,规范管理工作。在**人口网上开通了网上渠道,方便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