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及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市的要求和“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审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依法治理,依法审计。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文秘站 !注:]努力推进审计事业发展,为保障全市“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市审计干部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审计执法水平;进一步增强审计机关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审计和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依法行政。

(三)工作原则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审计机关的中心工作,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各项工作,服务审计事业发展,促进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二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需求,探索审计机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既要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又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形式,开创审计机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三是结合实际,力求实效。各科室要结合各自项目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用”字上下功夫,在治理上求实效,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主要任务

全局干部职工要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把法制教育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在审计机关内部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管理、依法审计的法治氛围。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努力提高全市审计人员特别是干部的宪法意识;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法、保密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育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进一步加强党内规章的学习宣传和勤政廉政教育,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二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以新修订的《审计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将审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向深入,使审计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审计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质,正确行使审计监督职权,严格依法审计,自觉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深入学习宣传审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审计机关内部依法管理、依法决策,全面推进审计机关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使审计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依法办事,既要维护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又要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同时,要向全社会深入宣传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增强全社会的审计法制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审计法制环境。

三是深入学习宣传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会计法》、《预算法》、《公

司法》等财经法规,确保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能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公务员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行政诉讼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切实保证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维护被审计对象的合法权益;深入学习宣传刑法等事法律法规,增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及时发现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的能力,并能准确定性,提高案件移送质量,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四是坚持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重点抓三个方面:1、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格依法审计,全面行使审计监督职权。在宪法和审计规定的职权范围内独立开展审计监督,揭露和查处财经领域违法违规总是,促进被审计单位依法管理,自觉遵守财经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加强与公安、纪检监察、检察、财政、税务、物价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执法协作配合机制,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扩大审计成果。2、增强审计机关执法透明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果公告制度。完善审计公告办法,逐步规范公告的程序、内容、形式,切实提高公告的质量,确保准确无误;加强和引导审计宣传,把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3、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断规范审计行为,[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站 =站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继续认真贯彻《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及相关规定,规范审计行为,完善执法责任,强化审计复核、审计业务会议、审计质量检查、审计听证、行政复议等制度的执行,加强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审计项目重点突出、事实清楚、程序规范、定性准确、处理得当。

五是坚持法制教育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审计机关为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把法制教育与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培育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审计文化;把法制教育与贯彻落实《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工作廉政纪律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为审计机关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主要对象和要求

审计机关既要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又要围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突出重点,以全体审计人员、共产党员以及被审计单位为主要宣传教育对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向深入,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加强对全体审计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审计人员学法制度,将法制学习培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提高审计人员学法用法的自觉和积极性,增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能力,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二)加强对各级审计机关共产党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审计机关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行党员年度学习培训制度,加强廉政法制教育,把对党员的法制教育作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增强共产党员的法律修养,进一步促进共产党员学习、遵守、维护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学法、用法、护法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法制宣传,促进被审计单位严格遵守相关财经法规,提高其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对审计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树立遵守审计监督意识,积极配合审计工作。

四、工作步骤

本规划从20__年开始实施,到20__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__年,根据市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和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我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并将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报遵义市审计局。同时做好宣传发动、骨干培训和教材征订等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__年—20__年,依据既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每年要制订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同时,要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档案制度。并于每年12月10日前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年度情况报遵义市审计局。

(三)检查考核验收阶段。20__年根据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自查,迎接上级检查验收和总结。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审计机关普法工作领导体制。要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

导,健全普法依法治理依领导机构,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年度工作汇报、工作督查等制度。(二)建立健全完善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办公室负责规划的拟草,法制机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法制宣传教育等日常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学法执法情况的检查监督。党支部、局办公室要分工负责,加强与同级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的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务求实效。

(三)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激励监督机制。根据工作情况,积极争取财政安排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工作正常开展;逐步建立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生活;深刻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

学情分析

在前面三年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例如,在10以内的分与合以及看图列式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换位置来完成;在加法验算中,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和不变. 同样,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铺垫,例如,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的“凑10法”学习,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道加法运算律的内容,而知道加法运算律为何可以交换和结合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怎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是本课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第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二,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当中明白加法运算律的本质――在求几个数总和的运算中,不管是交换加数的位置,还是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第三,让学生明白所学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最终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熟悉的生活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让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教学重点?摇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过程

(一)植根生活,唤醒经验

1. 情境引入

师:上课前先来说一件我5岁儿子的趣事. 上周六,我和他去超市买东西,我在上衣左口袋里放了50元,右口袋里放了100元. 路上怕他冷,就把外衣脱下来给他反穿在身上. 到了超市,儿子从左口袋掏钱给我,顿时乐坏了,说:“妈妈,我们的钱变多了,刚才我还看见左边袋子里是50元,现在是100元啦!”同学们想一想,我袋子里的钱真的变多了吗?你能用算式说明吗?(50+100=100+50)

2. 观察分析

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

指出:虽然口袋交换了位置,但袋子里的总钱数不变.

3.?摇举例探究

像这样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却不变的例子,生活中有吗?

学生举例.

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屏幕出示:(1) 一年级上册的看图列式、分与合.

(2)二年级下册的加法验算.

设计意图:创设“反穿衣”这一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有的感性认识. “举例探究”的设计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学生学习过程中那一颗颗知识散珠串了起来. 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知识依托生活而“生长”. 学生在众多生活案例的体验之后,加法交换律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4. 抽象概括

你能用一句话把这些等式的规律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讲究简约美,你能用一道式子把这些说不完的等式都表示出来吗?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 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怎么写呢?

5. 拓展延伸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如果给你三个加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会变吗?

屏幕出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板书:28+17+23=17+23+28)

追问:为什么三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指出:三个加数虽然交换了位置,但都是求参加活动的总人数. 三组人数的总和是不变的.

总结:加法交换律在三个加数相加时也同样适用.

那如果给你四个加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会变吗?为什么?五个加数呢?

总结:看来,无论多少个加数相加,加法交换律都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例题提供的是两个加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不变,由此得出加法交换律. 其实a+b=b+a可以表示加数是任意多个的加法运算,字母a和b既可以看成例题中的一个具体的加数,也可以看成是几个加数的和. 设计由两个加数相加拓展到多个加数相加的环节可以把加法交换律这根数学的线拉得更长一些,让学生把数学学习的根扎得更深一些.

(二)逐层递进,再次探究

1. 具体感知

在算式28+17+23中,先求的是什么?算式17+23+28呢? (给先算部分加上括号)

如果把女生人数(17+23)看成一个整体,你能用刚学的加法交换律把算式(17+23)+28转变一下吗?

观察一下,(28+17)+23 = 28+(17+23)这组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呢?为什么和不变呢?

2. 猜测规律

其他的三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吗?我们还是通过几组算式来看一看吧.

屏幕出示:(13+45)+2513+(45+25)

(36+18)+2236+(18+22)

观察以上得到的几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为什么运算顺序改变了,和却不变?

3. 举例验证

以前的学习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吗?

屏幕出示:

设计说明:加法结合律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规律. 体验是学习者的心理行为,作为教师,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件,却不能代替学生进行体验. 只有学生自己对所学数学内容有切身的体验,才会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

4. 归纳规律

谁能把这些例子的共同规律说一说?这个规律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能用字母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5. 比较异同

我们现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哪里相同?

设计意图:“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 通过对比环节的设计来强化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多方比较,区别异同,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巩固练习

1. 对号入座

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

204+=57+204

37+=59+

560+(140+70)=(560+)+

18++b=18+(a+)

2. 火眼金睛

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A.(75+25)+48

(2)45+(88+12)B.16+72

(3)75+(48+25) C.(45+88)+12

(4)(84+68)+32 D. 84+(68+32)

3. 巧思妙算

45+(88+12)(45+88)+12

75+(25+48)(75+25)+48

4.成语欣赏

朝三暮四的故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为什么加数交换位置,改变了运算顺序,和却不变呢?

把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

思考:本课注重从日常生活出发,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加法运算律的存在,激发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兴趣. 根植于生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明白了所学定律的内容,而且明白了定律的本质.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特别是对大学毕业生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的要求。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备法律素质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备技能之一。大学生通过学习经济法等法律课程,掌握经济法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大学生依法经营和管理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法律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3.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迫切要求。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懂经济、管理、财会会计、金融投资等,还要求懂法律。高职院校要培养既懂经济知识又懂法律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学生的职业技能对法律基本理论的系统性要求不高,但对法律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要求较强,对现实法律问题关注较高。[1]高职院校应把《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全面落实教育部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学历毕业证、职业技能资格证),促进大学生就业或创业。

4.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需求。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是以理论传授为主,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特征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牢固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知识体系系统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转变。[2]本文结合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课程的定位。我们在对武汉城市圈、湖北省及中部地区的有关企业、行业、职教专家和学院往届毕业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掌握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经济联系的全球性等使得经济和法律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对法律的依赖日益突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先行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掌握了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经济法》课程为学生后续《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财务管理》、《国际商法》和《电子商务法律》等课程的学习服务,还能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证、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考试中有关经济法的考查内容。《经济法》课程定位:坚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法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武汉城市圈,辐射湖北及中部地区,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培养既懂经济知识又懂法律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经济法》课程组教师与有关工商企业法律顾问,律师事务所、法院等企业、行业和司法部门的法律专家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活动中进行依法管理工作的实际所必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立了以企业经济法律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律实务、市场行为实施与规制管理、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劳动者保护与社会保障、经济纠纷的解决等6个项目模块,建立了认识企业与经济法、个人独资企业设立与管理、合伙企业设立与管理、公司设立与管理等16个工作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经济法律实务工作要求,以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组织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了《经济法》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经济法》课程立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的改革,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相关性及工作能力复杂程度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形成行动领域。校企(行业)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以企业经济法律基础理论等6个项目模块,认识企业与经济法等16个工作任务,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并根据学院内外的教学资源条件,安排了16个教学实训实践项目,构建了课程内容体系。每个项目模块对项目目标、项目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实施步骤等提出要求,使课程内容既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又体现了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态度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法律顾问、会计证、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和职称晋升等涉及到经济法知识的考试,高职院校应把《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职业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融合,落实教育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的制度。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学习,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掌握企业经济法律实务中的工作技能,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崇尚法律精神,提高防范风险和解决纠纷的能力,为大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经济法教师应优先从有民商经济法学历背景的教师或毕业生中选聘,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济法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理论研究与经济立法的最新动态,积极开展教科研、学习、进修、访问、交流等活动,积极从事经济法律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如担任律师、企业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仲裁员、人民陪审员等职务,不断提高法学理论素养和法律服务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聘任律师、法官和企业法律顾问等法律职业人士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专长,共同做好《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经济法教材要适应经济法律的时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较强等特点,及时关注法律的立、改、废和司法的动态,做好教材编写和修订,加强教材建设工作,以适应经济法教学的需要。我们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吸收了当前经济法律研究和经济立法的最新成果,并依据企业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心选取设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出版了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规划教材《经济法律实务》。这本教材理论与实训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已被多家高职院校选用。

4.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经济法教学活动中,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组织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等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使之在学校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或行动来提高职业能力和教学效果。《经济法》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除了具有传统法学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学生主体性入手选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经济法》课程特点和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综合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专题演讲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实训,把法律知识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经济法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网络学习平台,并运用E-mail或qq工具进行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在线交流,开展网上辅导答疑、互动讨论等,全方位地拓展了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审视

数学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综合运用的过程。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演绎推理,弱化了合情推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合情推理是丰富多彩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合情推理。彭加勒曾经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因此,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活动中,既要用合情推理发现数学规律,又要用演绎推理加以论证,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两者缺一不可。这就好比人在迷雾中前行的眼睛与双腿,既要用眼睛观察方向、探寻道路,又要靠双腿循序渐进、达到目标。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的设想,超乎寻常的猜想,往往孕伏着发明创造的潜质。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发现、探求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现行教材设计特点的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探索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选取相差甚远,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人教版教科书中“探索规律”的单元设计:

可见,关于“探索规律”的内容分别在学段中以主题单元方式进行了独立设计,把探索规律的教学作为培养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综观各册教材进一步发现,在其他各个学习领域,还以分散渗透的方式穿插编排了有关数学规律的探索性内容,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把发现规律、探索规律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教材以独立单元设计的“探索规律”的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分布在各个年级。选取的内容主要是图形变化规律、数列变化规律和操作活动变化规律。内容设计的活动性、探究性比较强,一些内容直接设计在“数学实践活动”之中。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搭配的规律”;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中,通过操作实验探索规律等。并且注意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数和形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美丽。

3.合理建构内容形式

《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公式、法则、算法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强调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因此,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是数、式、形的规律的探索,并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即在不同阶段设置独立的单元以适当的主题进行"探索规律"的学习,同时以相关内容的学习为载体,以分散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

探索数的变化规律,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已经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探索数的变化规律的形式可以是在数列中找规律、数表中找规律、数与形的结合中找规律等。在低年级可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更多地了解数的意义,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能力,为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与变化趋势作准备。

探索形的变化规律,可从一、二年级开始,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的不同图形的排列,发现其排列规律,从而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图形。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初步感受找规律的思想方法。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有时需要画图和操作,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手脑并用,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并增强空间观念。

这里,减法算式中隐含着“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可通过先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独立设置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如苏教版教材中通过填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另一方面,可分散设计一些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练习题。

“探索规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素材选取生活化、情境设置趣味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也就是说,要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并且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内容,如图形、漫画、表格、文字等。学生探索规律时需要从题干、表格、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当中获取信息,有时信息多余,需要学生选择,有时信息不足,需要学生设法间接获取,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或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4.恰当把握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此时的学习内容应该更多地反映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认数与计算进行数与式的排列规律的思维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到了中高年级应更多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已经掌握的数学工具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学习应当从一年级开始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安排。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美国曾于1992年、1996年、2000年三次对全美400家一流的建筑公司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施工工作中除了原先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哪些管理知识。调查结果表明:1992年建筑管理方向27门课程中排名前三的课程分别是“财务管理”“建设规程及法规”“合同管理”;1996年的结果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律问题”“合同管理”“建设规程和法规”;而2000年的结果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律问题”“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计划、进度安排与控制”。这表明工程法律一类的课题处于绝对重要地位,通过法律手段对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行为进行约束是工程建设宏观调控的体现,而利用合同规定各参与方的权责和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则属于工程微观管理范畴[2]。因此,工程法律和合同管理问题势必越来越重要,而合同管理须以法律知识为基础,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强化法律意识的培养

2.1课程设置方式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都将工程合同管理列为核心主干课程,要有效地传授合同管理知识,必须正确处理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盐城工学院为例,工程合同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基础”“合同管理与索赔”。首先,通过“建设法规”课程,使学生熟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如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各质量管理法规等;其次,通过“工程合同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合同法原理以及各种专业合同示范文本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建立工程合同的整体课程结构体系,掌握合同法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合同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合同策划、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及索赔管理等合同管理的能力,为工程实践作好准备。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将法律知识的储备及法律意识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2.2课程内容及教材选择盐城工学院的“工程合同法律基础”课程选取的教材为东南大学李启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合同管理》第二版[3],该书以工程合同类别为主线,在讲述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后,分别介绍了各类专业合同示范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监理合同、勘察设计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等,并分析了各自的管理特点,“合同管理与索赔”选取的教材为东南大学成虎教授主编的《工程合同管理》,以工程合同管理流程为主线,符合上述课程设置的要求。同时,合同管理法律基础应加强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颁布的工程合同范本FIDIC合同的讲授,FIDIC合同被公认为是一部“施工法”[5],其中包含了众多的英文法律用语,其用词十分准确、严谨,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现行规定都借鉴了FIDIC的相关条款,通过这些法律条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奠定扎实的法律基础,与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接轨,而且有助于从较深的层次把握工程合同管理的涵义。注重实务是工程合同管理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与专题讨论应在教学内容中得到强化。教师在平时生活中要关注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官司或纠纷,积累教学资源,与时俱进。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增加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找出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条款,分析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查阅并分析当年全国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的考查内容,从中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进行相应的指导[6]。

2.3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教师不仅承担发展科学文化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工程建设是通过实践才得以实现,作为一名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武装起来。要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首先应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师应当努力掌握法律、经济与技术等复合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能够连续施教“建设法律”“合同管理”等课程的人才,这样有利于法律意识培养的连续性;其次,应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其明白法律基础在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其通过所学内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