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孟尝君传

孟尝君传

孟尝君传范文第1篇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一、选择题

1.下列史书中属“国别体”的是()

A.《左传》

B.《史记》

C.《战国策》

D.《资治通鉴》

【答案】 C

2.“狡兔三窟”成语出自()

A.《郑伯克段于鄢》

B.《秋水》

C.《李将军列传》

D.《冯谖客孟尝君》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使动用法的是()

A.左右皆笑之,以告。

B.冯谖客孟尝君

C.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D.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答案】 C

4.《冯谖客孟尝君》选自()

A.《左传》

B.《史记》

C.《国语》

D.《战国策》

【答案】 D

5.孟尝君是战国时期()

A.魏国人

B.齐国人

C.赵国人

D.楚国人

【答案】 B

6.冯谖三次弹铗高歌,说明了他()

A.无才无德、志短性贪

B.装愚守拙、巧于试探

C.对现实生活不满

D.喜爱唱歌

【答案】 B

7.冯谖收债于薛、矫命焚券,是为了()

A.市义

B.报复孟尝君对他的轻视无礼

C.帮助孟尝君恢复相位

D.营造“三窟”

【答案】 A

二、填空题

1.《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_体史书,是西汉末年___________整理编定而成的。

【答案】 国别、刘向

2.《战国策》主要记叙战国时期___________的言行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

【答案】 纵横家

3.孟尝君是的“___________”之一。

【答案】 战国四君子

4.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行为中蕴含着___________思想。

【答案】 民本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使人属孟尝君。

【答案】 同“嘱”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答案】 以……为贱;给……东西吃

3.食之,比门下之客。

【答案】 比照,与……同等

4.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答案】 高举;拜访

5.孟尝君客我!

【答案】 以……为客

6.后孟尝君出记

【答案】 通告

7.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答案】 熟悉;债

8.冯谖署日:“能”。

【答案】 签署

9.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答案】 束

10.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答案】 到;核对债券

11.孟尝君不说,日:“诺。先生休矣!”

【答案】 同“悦”,高兴;算了吧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答案】 因家中贫困无法养活自己,便托人去告诉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答案】 盂尝君的左右随从认为主人看不起冯谖,就给他吃些粗劣的食物。

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答案】 随从回答说:“就是唱长长的剑啊,我们回去吧,的那个人。

孟尝君传范文第2篇

作为中国历史上变法改革的重量级人物,王安石这一“砖头”下去,把古代爱贤重才的孟尝君砸得鼻青脸肿,彻底来了个翻案。

王氏对孟的评价对抑或不对,有比较才有鉴别。且看同时被称为“四公子”的赵国平原君赵胜吧。

赵胜也是食客数千。他的干部队伍中有一个得罪过自己的赵奢。这赵奢何许人也?赵奢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理财家。他统率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国,因军功卓著后来被赵王封为马服君,从而衍生出马姓。当然,这是后话。

赵奢刚出道时乃赵国的田部吏,即掌管收取田赋的小官吏。为人正直,执法不阿,收取国税是一愣头青,政治立场坚定,对宗室贵戚也不徇私。

当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富可敌国,阡陌绵延,但他的家臣却倚仗权势,拒不缴纳田赋。赵奢查获此事后,就依据赵国的法律,严厉惩办了赵胜的家臣,杀了与此案有关的九个管事人。照现在的话说,赵奢把赵胜给得罪完了。然而,不打不相识。赵胜由此认定赵奢很贤明,有才干,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向哥哥赵惠文王推荐了赵奢。从此,赵奢升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主管全国的税收,结果人民富足,国库充实。平原君可谓“得士”矣。

再看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他门下也是食客三千,他能重用看守城门的保安侯嬴和屠夫朱亥,终于演出了窃符救赵的悲壮一幕,大败秦军,挽救了赵国。而名声稍逊的楚国春申君,也能举荐名闻后世的荀子(荀况)。

而孟尝君用了什么人,用这些人来干了什么事呢?

秦王用高官厚禄诱骗孟尝君入秦,三千食客中竟无一个明眼人能劝阻他,结果他被秦王扣押并欲杀之。于是,孟尝君让门客中善狗盗者暗入秦宫,盗出狐裘贿赂昭王宠姬,始得获释潜逃。夜半至函谷关,门尚未开而追兵将至,又赖一门客学鸡叫,靠口技之术骗开关门,才最后脱险。这便是“鸡鸣狗盗”的来历。

由此一斑可以窥见,孟尝君招徕的门客无经世纬国之才,有旁门左道异术。难怪王安石批评他。孟氏的人才团队的确有些问题。

这一点,司马迁后来也作过考察,他到孟尝君的封地薛邑去看,发现当地大多桀骜不驯的青年,同邻乡大不相同。太史公穷究原因,当地人说:当年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不少奸猾之辈,也在薛邑定居。这就是民风改变的原因。

人们常说,成事关键在于得人心人才。但是像孟尝君这样,得人心不假,像样的人才无几。三千食客中的“智魁”冯谖也只懂得矫旨焚烧债券,把穷人欠的税负证据付之一炬,争取薛城一地以表对孟尝君的感激。后来,孟尝君一死,三千食客“树倒猢狲散”,竟无一人扶助其子,孟门终于子嗣不传。

战国时人才甚多,为什么赵奢、毛遂、朱亥、侯嬴、荀况……不投孟尝君门下呢?

孟尝君传范文第3篇

在此,对古诗文起笔艺术作一些评鉴。

一、开门见山

这种方法,与八股文的破题有近似之处。文章一开头便托出全文的旨趣,往往有高屋建瓴的破竹之势。唐宋家中,韩愈最擅用这种方法。他的名文《送东野序》。首句变不同凡响:“大凡物得其平则鸣,”紧承首句,他从草、木、金、石之“鸣”谈到人之“鸣”从咎陶一直谈到当代之善鸣者,最后落脚于孟东野,洋洋洒洒,势如破竹,这“势”便是有首句从高处落笔所形成的。

开门见山,如大丈夫会客,直须阔步而出,不必忸怩,这是要点。

二、平缓起笔

这种开头的方法是,不以惊语惊人,却从低处入手,平平开始,看似不奇,实则如游名山胜景,在初入处,倒也平常,可越走越见其奇妙,步步诱人,层层有新意。通常,游记之类的文章多用这种方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正是如此。这种方法,多用实事的叙述,少用概念的议论。

《醉翁亭记》的开头是这样展开的: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它不是一开始就把“亭”亮出,而是一层层地推进,好像拍电影一样,从远景的概貌,到中景,再到局部,由面至点,诱人去关注只要之点。

叙事性的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传记,常常从时间地点人物写起。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这样开头的: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承袭了这种写法。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

司马迁的传记体,开头多从传主姓名介绍起,一开始便简明地介绍:某某,某某人也。如《项羽本纪》: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这种史传笔法,后来为传奇、小说所继承,如清代的蒲松龄,他的作品,也多这样。如《席方平》:

席方平,动感人也。

这种写法,先介绍姓氏、籍贯、性情如何,先给读者一个轮廓的介绍。中国的读者,很习惯于这样的写法。

三、反面起笔

古文里一些辩论性的文章常用这种写法,请看《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作者王安石本是要说孟尝君不仅谈不到得士,倒是只配作豢养“鸡鸣狗盗之徒”的头儿。可是,他先不说自己的观点,却从对立面着手,先扬后抑,欲擒故纵。所以紧接上文,笔锋一转,便力加反驳: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原来,孟尝君被秦昭王囚禁时,昭王想杀他,孟尝君找人到昭王的宠姬那里去疏通,谁知道这个女人趁人之危,要孟尝君将自己珍藏的一件很名贵的白狐皮衣送她,可是这件皮衣已经在孟尝君入秦时献给了昭王。这时,孟尝君豢养的一个“士”,便在夜里装着狗潜入秦宫中,偷得了皮衣,便献给了昭王的宠姬。经这个女人的求情,昭王终于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走后,昭王后悔了,派人去追捕。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按照有关法规定,要到鸡鸣时才准放人。这时还是深夜,恰好孟尝君手下有一个“士”能学鸡叫,他一叫,周围的鸡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便得以逃走了。这便是王安石据此作翻案文章的史实。

这样的开头,匠心独运,对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开头不到一定功力者,不可盲目模仿,因为,这种开头,起笔不易,铺衍也难,是很难驾驭的。

四、比兴开头

这是一种古老而很有艺术效果的方法,在《诗经》中就被广泛运用。

《诗经》魏风的《硕鼠》,共三段,每段都是用“硕鼠硕鼠”开头。这首诗,是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诗歌用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说大老鼠,等于就是说剥削者。

《诗经》的第一首诗歌《关雎》,是一首情歌,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的情思。它是以啼叫的水鸟为开头,引出下文的。在第一二句用以起兴的事物(水鸟)与三四句的本事(淑女、君子)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就不像上一个例子那样紧密了。

这类方法,在韵文中最为常见,但在散文中也不乏其例。先秦诸子很擅长于用比喻论事理,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通俗化,有时候,比喻本身隐寓着哲理,运用这种方法的能手,尤其要推孟子和庄子。

庄子内篇的《逍遥游》,要讨论的是很抽象的哲理,文章却用比的方法开头: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庄子所说的“寓言”。

孟尝君传范文第4篇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1。后召而复之,2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3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4,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5,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结辔6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7,事有固然8,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9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10朝而恶11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12士而徒13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译文】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平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冯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怎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呢。”

【注释】

1.去:离开。

2.(huān):冯,即冯谖(xuān), 战国时齐人,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

3.文:孟尝君叫田文,这里是称呼自己。

4.失:失礼。

5.废:废黜,指被罢官。

6.辔:缰绳。结辔指收住缰绳。

7.至:终结。

8.固然:本来的样子。这里指常规常理。

9.趣:同“趋”。

10.好(hào):喜欢。

11.恶(wù):厌恶。

12.怨:怨恨。

13.徒:白白地。

【启示】

人犯错误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难,最难做到的就是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孟尝君在得知自己对门客们的认识是错误的时候,当时的他已经被官复原职为宰相了,但他没有摆官架子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对指出自己错误的冯连拜了两次,这样敢于承认错误、愿意听取别人意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有的时候明知道自己错了还顾着面子不肯承认呢?看看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们的做法吧,敢于承认错误是一个非常好的美德,承认了错误不但不会被嘲笑,反而会被尊重,被赞扬,同时对自身的人格素养也是一个飞跃性的提升。

孟尝君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战国策》 名人故事 精神文化

一、有关《战国策》的总体概述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选取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私人记录的材料,由西汉末的刘向整理而成,一共有33篇。《战国策》是按照国家进行编纂,其内容主要是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谋士形象,讲述了谋士为自己和国家在各国之间游说的故事。

《战国策》除了是一部研究价值非常高的战国时期的史书,还是一部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文学作品。《战国策》主要描写的就是那些谋士为富贵、为报国而进行的游说之事,因此说辞精辟是此部史书的重要特征之一。《战国策》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鲜明,谋士虽都能言善辩,但性格不同、地位不同,其所说的话也不一样,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文化也各不相同。《战国策》中谋士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都是通过那些精辟的语言和形象的刻画传递给读者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进行挖掘和传承,从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二、《战国策》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文化

《战国策》可以说是一部记载谋士精神文化的作品,通过对这些谋士活动的刻画,在为这些惊心动魄纵横捭阖外交活动震撼的同时,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进行挖掘继承和弘扬,这是我们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

(一)自强不息,实现人生的优秀传统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是一位好高官厚禄、愿声名远播的谋士,但是其去游说秦王时“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最终“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可是在回来后妻子不理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于是,其开始了“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种生活,经过自己日夜的揣摩和演练,终于成功了。苏秦最终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个人的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结果。

(二)自省其身,完善自我的优秀传统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自省其身,分析利弊,这样才可以认清自己,完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最终才完善自己的人格。邹忌向威王的建议得到采纳以后,威王正得失,去旧陈新,富国强兵,最终让他国臣服,这就是完美人格的魅力所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机会,那就需要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三日自省吾身,这样才可以完善我们的人格特征,最终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三)舍生取义,报效国家的优秀传统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王》

秦兴师临周而求中华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当秦国将要吞并六国之际,燕太子为了避免自己国家被灭,需要派一名武士去刺杀秦王,荆轲明明知道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然而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安危的号召下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决然地舍弃个人的生命去努力为国家的安全一搏,这是一种多么高贵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二话不说就去齐国借兵,以送九鼎为名义从齐国借的五万兵力使得秦国退兵,而又在东周君为不愿给九鼎而烦心的时候站出来主动去找齐王,用自己的策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难之际总会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民族大义国家安危和个人生死中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优秀传统。

(四)尊师爱友,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齐策・齐人有冯谖》

对于《齐策・齐人有冯谖》文中的冯谖来说,孟尝君就是其伯乐。在其因为家贫加入孟尝君门下后,多次发牢骚,孟尝君都满足了其要求,后来冯谖为了报答孟尝君就以收债为起点来为孟尝君积福积德,冯谖知道百姓的拥戴会使得孟尝君官运亨通,于是一直在收买民心,直到孟尝君被罢官后才发觉冯谖的作用,最后冯谖一直辅佐着孟尝君。“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孟尝君遇见冯谖,满足其要求,冯谖将孟尝君当作自己要辅佐的朋友,一直帮助他,以报答其当初对自己的帮助。在现在生活中,一个人在患难的时候帮助你,这个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将这个传承下来,尊师爱友。

三、《战国策》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通过以上对《战国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分析: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奋斗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苏秦;自省其身,完善自我的邹忌;善于纳言,富国强兵的威王;舍生取义,报效国家的荆轲和颜率;尊师重道的孟尝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榜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也在无形之中得到孕育和发展,形成了民族的灵魂和信仰。在这个价值信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进行挖掘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让灵魂得到升华和传承。

结语

《战国策》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包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运动故事给人以启迪,让人学会以史为鉴,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得国家兴盛,使得民族复兴.我们将《战国策》中的民族精神文化进行传承,使得智慧与修养结合,让我们的身心都得以进一步地升华。这是一部研究价值非常高的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还需要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思政工作者去挖掘。语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