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舟记原文朗读

核舟记原文朗读

核舟记原文朗读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素质教育;学习兴趣;增强实效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初中语文知识结构中,文言文比重也越来越大。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凸显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地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呢?笔者提出以下浅见。

一、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清楚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单元时,应准确把握这一教学理念,预习备课时将与本课有关的文化常识、事理放在重点。教师教学本课时心中应有一条主线,即“我要如何组织本节课―教给学生些什么―让学生从本课中明白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把握这条主线的同时还应清楚一个目标:传承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提高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

二、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况且,文言文本身的枯燥性更要求老师注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课文背景,抓住与本文背景相衔接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核舟记》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小小的一枚桃核,古时候的能工巧匠是怎样独具匠心,加以雕刻,惟妙惟肖地呈现出一幅当时游客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的?通过教师的领读、学生的泛读之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清晰画面,舟首、舟尾的布局跃然眼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展示相关的图片画面,呈现细节,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定格苏、黄共阅一书卷、舟尾横卧一楫的精雕细刻,采用这种导入来开始文言文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通过各种形式朗诵让学生通晓课文大意,理解本文情感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做好这点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

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四、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举措。例如学习《石壕吏》,可以补充学习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概述杜甫所写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及《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著名的组诗。《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 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在设计教学形式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教师悲情阅读的示范等方式,再现当时官吏的蛮横和老妇人的无助,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情感方面引起共鸣,深刻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师实施这种方法时,课前要明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区分阅读语气等,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从课文的整体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的插图,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拳拳同情之心,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强烈的共鸣。借此能完整掌握课文所表达的知识点、思想情感等。这种做法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所学知识,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很好的挖掘。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正确引导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方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就会取得突出成效,文言文也将不再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参考文献: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第2篇

1.1 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听读课文,并将其中容易出错的“更”、“为”“邪”三个字故意念错,,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马上能找到错误并指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这几个字读音的特殊性,使学生明白多音字在文言文中要根据意思来定读音,而通假字的就是所通字的读音,如“邪”的读音原本为“xié”,由于在文中“邪”通“耶”,因此“邪”的读音为“yé”。像这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又给予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1.2 熟悉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朗读的第二阶段,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放声地朗读,在朗朗书声中,我走进学生,帮助部分学生解读不认识的字词。注意聆听学生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并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帮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同时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字词义,自己去读,这样就能做到在大体疏通字词义,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课文大致内容。

1.3 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字词义。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其原则,就可以深入文本。猜读不仅要读准句读,还要读出语气,这样才能走进作品深处。如《邹忌讷齐王纳谏》中邹忌问美时,其妻与妾的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让学生猜读两者不同的语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思维。这一处,除了妻的“君美甚”三字,但同样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读时的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妻可读得热烈些,感情直露,而妾则不可如此热烈,语气自然要收敛一些,因为这是由妾在家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这样,在猜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潮,甚至可以解决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主旨等课文赏读中才能解决的问题。

1.4 悟意境,质疑问难。语文教学中,质疑问难、品评鉴赏是一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文言文,学生也应做到“美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异议,更应该及时表扬合理的解读。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

2 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现在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讲解课文。然后是文言文的巩固练习,解释文言词,翻译句子,找通假字,一词多义的理解,虚词的辨析,句式的辨别等等。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强调语法知识更不进行语法分析的情况下,文言文教学的语法讲解却大行其道。这样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生多是被动的接受,自主的学习过程弱化,学习的热情降低。文言文的美感在单纯的字词解释中被隔离,起不到对文言文的审美效果。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我觉得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应该是对思想感情的理解、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字句的赏析上面,字词解释与句子翻译学生看得明白的不要讲,越讲越糊涂的也不要讲,以读为中心,以品为基础,让学生明白大意就行,学学陶渊明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品,就是不求甚解”,就是在诵读中品人物之美,品情感之美,品思想之美是也。

3 有意识的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疏通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打好基础后,将文言文作为现代文来学习,积极倡导体验性,让他们置身其中,感悟心灵,用脑子想,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说,动手操作,也是文言文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再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发挥想象,设计合理情节。

3.1 通过听、说、读、写、画,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如我校一位老教师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就用了表演法来让学生体会雕刻技艺的高超。她让学生想象佛印、苏轼和黄庭坚三个人物各自不同的深情状貌,并通过几位学生的精彩表演,观众的点评,使学生“看到”了文言文所描述的核舟之上所刻内容,也发出同作者一样的惊叹。

又如《晏子使楚》中,让学生通过“视”“笑”“避席”等词,合理想像晏子、楚王当时的神态、表情,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塞翁失马》中,给文章续写,依据福祸相生的原则,想像塞翁的故事该如何延续。

3.2 打破常规,转换思维。文言文中的思想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教学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如《桃花源记》中请现代导游为桃花源做宣传;《寓言四则》中创编现代版的《滥竽充数》和《塞翁失马》……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掺加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展,奇思妙想频频不断。学习文言文兴趣高昂,更能深入领会文言文的要旨。

另外,教学文言文还可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古人所写的文章,大多文简意丰,含蓄蕴藉,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陋室铭》《爱莲说》中就有很多有名的骈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骈句写写自己的生活。经常模仿写作,必会受到熏陶,从而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第3篇

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人,名 , 字 ,号 。(5分)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6分)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诣太守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2分)1、缘溪行 2、便扶向路 3、便要还家 4、各复延至其家 5、咸来问讯 6、皆出酒食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2分)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3、寻向所志 4、寻病终 5、处处志之 6、寻向所志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2分)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 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 今义: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今义: 六: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2分)1、捕鱼为业 2、渔人甚异之 3、欲穷其林 4、仿佛若有光 5、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 7、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 9、悉如外人 10、黄发垂髫 11、妻子邑人 12、此中人语云 13、及郡下 14、便扶向路 15、欣然规往 16、无问津者 七:翻译下列句子(8分)1、林尽水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八: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社会?(3分) 《桃花源记》训练班级 姓名 成绩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渔人甚异之 ﹙ ﹚ 2、 落英缤纷( ) 3、复前行,欲穷其林﹙ )4、便舍船﹙ ﹚ 5、 屋舍俨然( )6、豁然开朗( ) 7、屋舍俨然 ﹙ ﹚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9、黄发垂髫( ) 10、 具答之( ) 11、便要还家( )12.延至其家(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 ).16便扶向路( )﹙ ﹚17及郡下( )18.诣太守( ).19说如此( )20、处处志之:﹙ ﹚21、寻向所志﹙ ﹚﹙ ﹚22、欣然规往( )23、寻病终﹙ ﹚24、后遂无问津者( )二、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三、解释加点的虚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才通人:4、豁然开朗 5、悉如外人 6、乃大惊 7、乃不知有汉:8、咸来问讯 9、不复出焉 10、遂迷四、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后遂无问津者。: 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爱莲说检测题(100分)

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蕃( ) 染( ) 濯()妖()蔓( ) 枝( ) 亭亭( )植( )亵( )宜( )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填空(每空1分)(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 (时代)的 (人名),本文选自《 》。(2)《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莲,请写一句有关莲的: , 。 四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5分)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填写字母即可) 五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每题3分)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远益清”象征:  六用原文填空(每句2分)(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3)作者认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七阅读理解1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3分)   2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态度有何不同?(3分 )     3试分析“菊之爱“有哪两层含义?(3分)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作者对这3种花是怎样的态度?(4分)   6请归纳本文主旨(2分)   7请归纳莲的品质(3分)  陋室铭检测题(100分) 姓名 学号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名( ) 灵( )斯( ) 馨( )鸿( ) 调( ) 案牍( )劳形(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古意和今义(每空2分)(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填空(①题每空1分,②③题每空2分)(1) 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 (人名)的 (书名),这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 、 、 、 、 、 。(2)《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节操和 的情操。(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五用原文回答(每句2分)1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3写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 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 5本文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六阅读理解 1.本文既是写陋室,为何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分) 2.“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3《核舟记》课课练:复习篇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4分) 1、罔不因势象形 2、尝贻余核舟一 3、高可二黍许 4、箬篷覆之 5、峨冠而多髯者 6、石青糁之 7、各隐卷底衣褶 8、诎右臂支船 9、舟尾横卧一楫 10、矫首昂视 11、天启壬戌 12、又用篆章一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1、长约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王毅叔远甫刻 4、诎右臂支船 三: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6分)1、启窗而观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8分)1、能以径寸之木 2、能以径寸之木 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箬篷覆之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2分)1、尝贻余核舟一 2、尝贻余核舟一 3、长约八分有奇 4、高可二黍许 5、清风徐来 6、水波不兴 7、其两膝相比者 8、佛印绝类弥勒 9、矫首昂视 10、与苏黄不属 11、珠可历历数也 12、舟尾横卧一楫 13、其船背稍夷 14、钩画了了 15、计其长曾不盈寸 16、盖简桃核修狭者 六:翻译下列句子(18分)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 七:文章在介绍核舟时,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2分) 八: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4《大道之行也》课课练:复习篇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8分)1. 选贤与能 2. 讲信修睦 3. 幼有所长 4. 矜寡孤独 5. 男有分 6. 恶其弃于地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1. 选贤与能 2. 矜寡孤独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4分)1. 人不独亲其亲 2. 矜寡孤独 3. 谋闭而不兴 4. 外户而不闭 5. 人不独亲其亲 6. 人不独亲其亲 7. 不独子其子 8. 不独子其子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8分)1. 男有分 2. 女有归 3. 恶其弃于地 4. 盗窃乱贼 5. 盗窃乱贼 6. 乱贼而不作 五:翻译下列句子(24分)1.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3.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4. 男有分, 女有归. 5.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6.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7.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8.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六: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5分) 七: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写出三个部分的起止句,并概括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分)1. 2. 3.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识记;素质;温故知新

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所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原动力所在。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科是一门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中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要碰到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它们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学习,必不可少要加强训练中学生的记忆能力。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学会读、识图,激趣识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例如,在教学《意大利》时(七年级,地理,下册,《欧洲》),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为了使学生在读图中很快找到所要找的地理事物,我在平时的练习中应做到有关的河流,应由学生动手描过一遍。如讲述长江、黄河时,就要求学生由原头描到入海口,老师巡视,发现错误时及时纠正。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读识地理图示,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有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重视朗读,理解记忆,把握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注重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因为一味地讲述,学生也会昏昏欲睡的。朗读的形式可以由老师朗读,也可由女生或男生朗读,或者由全班朗读。比如在教学《长江三峡》时(八年级,地理,上册),我引导学生朗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诗句能够使学生产生图画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会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三峡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就很容易地理解并记忆了三峡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再如教学《西北地区》时(八年级,地理,下册),课本里的一首诗引导学生集体朗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读后,我加以简单讲述,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西北地区的荒凉及干旱。通过对诗歌的朗读,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使学生某些感官部分得到休息,比死记硬背更能加强记忆能力。老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练习中出现的某些题目,学生也会因为有过印象而很快地自我形成正确判断,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畅通,自然识记的效果也会提高。

实际上,除了朗读外,还可以采用口诀、歌谣、谐音等方式,都是一些很成功的培养记忆能力的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对学生进行记忆训练,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温故知新,提高成绩,巩固识记

地理学中许多专业名称使学生分辨不清,日积月累,就会增加学生的记忆压力。如何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地互相影响,成为有经验的教师必备的技巧。比如在教学《世界的地形》时(七年级,地理,上册),学生不能很快地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身高的概念)去引导学生加以解释,海拔是陆地上的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好像姚明的身高是多少,或者你的身高是多少一样。相对高度是陆地上的某点高过另一点的垂直距离,相当于姚明比你高多少。有了对比,假使学生过了几天遗忘了,但通过回忆搜索,他也会很快地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再如在学习经度和纬度时(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度排列多是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但一到练习,大多数学生就乱了,不知道经度是左右书写的还是上下书写的。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汉字里有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我们可以借过来,在判读经纬网时,左右结构的数字是经度,上下结构的数字是纬度。这样,有了比较之后,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有效巩固。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合作;能力

课程改革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它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应是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把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新课标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具备如下特征:开放性、民主性、互动性、体验性、探究性、对话性、合作性、独特性、主体性。鉴于这些特征,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力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在合作中互进,在探究中提升。我欲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还学生一个自主空间

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最现实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目前最着急解决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当中的预习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就应使教师的注意力从过去只注重一个目标“双基”引导到现在的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不再直接将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教师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我在教学中本着“少讲多学”中六个“凡是”的教学原则:

凡是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自己去读

以往的教学都遵从先教师范读再学生朗读的模式。实验之后我在适当的时机,适合的课型采取先让学生读,再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去发现、去改正。

例如:在朗读《黎明的通知》时,教师先指导诗歌朗读技巧。然后学生根据指导自由朗读诗歌,自己体味出诗歌的韵味。

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

可在自读课文中使用。比如在讲《气候的威力》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结构提纲与问题设计(预习作业)。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当“老师”。再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提问讲解。

凡是学生能讨论的让学生去讨论

例如在再讲《曹刿论战》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曹刿和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能用全面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中发展了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凡是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去做

所谓“做”,就是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

阅读课文遵循的原则是整体──部分──整体,所谓的整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若是语言优美生动、感情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来进行,其它语言风格的文章,可以默读为主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的障碍,然后谈谈对课文整体的感受。老师对暂时不做评价,要他们带着问题继续阅读,并验证对错。

2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承袭十几年固有不变的模式,往往会忽视接受对象学生个体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作文“导、练、评”三个环节,要有所侧重,除了重视练外,还要把重点和切入点放在作文的讲评上。评的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评改呢?我们的有效作法是,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上。通过采取写作、评改、讲评一条龙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自评互改,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间的互动,大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们互发意见,谈论得失,老师再不失时机地进行点睛分析,作简要总结,这样可以使教师从“苦于批改”中挣脱出来,从而转向了“乐于指导”。

新的理念,带动了新的实践,不断的实践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这些做法己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空洞的理论上,而是具有了很强的操作性。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相结合学生把作文交上后,教师要粗略地看一遍,选出部分能代表好中差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讲评时,教师要重申一遍此次作文的写作要求,然后,把其余的作文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们进行自改或互改。互改时,可以同桌互改,小组交换互改,甚至是跨越班级交换批改。教师在巡视抽查批改情况后,最后要重点讲评几篇很有代表性的作文,并找出有共性的问题,指出其解决的方法。还可以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评语,对照作文,让大家讨论,并指出其评得是否合理、是否到位。学生们在相互的讨论中,从而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互批作文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1.要尽量发掘和吸取别人作文的优点,不得随意挖苦和嘲笑。2.重点修改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3.修改文理不通的语句。4.删去对表现主题无关的句子和段落。5.调整和重新安排不妥当的段落层次。6.修改和补充结构不完整的地方,并且还要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7.在旁批的基础上,最后写出总批,签上评者姓名和批改日期。8.还要让学生看到作文评语后,写出读后意见和感想。

其次,教师讲评和学生讲评相结合教师要对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重点讲评。事先可以把写得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打印出来,发放给每一位学生,先由老师或作者读一遍后,让大家再仔细阅读,并进行评议,以指出其优劣得失,最后,还要让小作者介绍自己是如何构思、如何选材、最后成文的。教师最终还要加以总结。

3 变一元化课堂为多元化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多元化是生活多样性、人性多面性、学科综合性的必然要求。“一花独放不是春,白花齐放春满园”应是语文教育多元化的诗话注解。

我具体的做法是变化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例如:《核舟记》一课能次序井然、准确的介绍核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在介绍所雕刻的人物时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人物的神态、动作。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这种写作特色,并且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五人一组表演书中的文字。结果这堂课学生上得兴趣盎然。

相关期刊更多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数码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经济日报社

回族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