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一次体育比赛

记一次体育比赛

记一次体育比赛

记一次体育比赛范文第1篇

去年,我们班和五(4)班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

“嘟——”口哨声一响,比赛开始了。四班一开球,就向我方球门跑去,我们几个队员连忙进行拦截,四班的队员快速绕过我方几名队员,再一脚高传给四班的尖刀前锋,只见那前锋找到了一个好的地方,一个凌空抽射,眼看球就要飞进我们的球门里了,但我们的守门员眼珠一转,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一个飞扑,把球紧紧抱在怀里。

我们开始反攻了,观众目不转睛的盯者我们,我们的拉拉队大声喊着:“一班加油,一班加油……”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赢得这场比赛。守门员把球传给了我,我把球向左一拨,球就到了韩宁脚下。这时,对方的一个队员迅猛地跑过来,进行堵截。可韩宁不慌不忙,忽地把球往右一推,再往左一带,轻松地晃了过去。晃过了第一个,对方的第二个、第三个接踵而来。韩宁见他们来势凶猛,不敢恋战,急忙来了个长传。球像一只敏捷的燕子飞向右前方,正好落在任鸿泽的脚下。小任不愧是我校的“足球名将”,他用细腻的脚法灵巧的盘带,连过两关。他见我已从中路了对方的,果断的一脚直传,把球踢给了我。对方一名后卫扑了上来,我见势头不妙,急忙把球往上一挑,球翻滚着从对方头上飞了过去。我又迅速闪过对方,向上一纵身,来了个头球攻门。由于我用力很猛,打的角度又刁,再加上对方守门员的判断失误,球擦着门标飞了进去。

比赛继续进行着,我们班的队员和四班的队员你来我往,比赛进行到最后几分钟,韩宁找到一个好的机会,一脚射向球门,球进了!

不久,比赛结束了,我们班以7:3的优势战胜了对方,这场比赛真激烈啊!

记一次体育比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田径运动会 回顾 展望

1.回顾

南通职业大学第十八届田径运动会于2010年11月6日、7日在本校田径场召开,共有九个系科和两个学院的学生参加了比赛,比赛分学生男、女组,男子组的项目设置为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共十二个项目;女子组的项目是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跳高、跳远、铅球共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只取前六名,团体名次仅设男女团体总分,按团体总分取前六名。

本届田径运动会虽然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各院、系的参与和体育部同仁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比赛任务,技师学院、机械系、经管系、电子系、化工系、纺工系分获前六名。但是回顾本次田径运动会,感觉比较平淡,缺乏看点、亮点。

1.1项目设置单调。

这次田径运动会设置男女共22个项目,都属于运动竞技项目,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造成田径运动会成了体育特长生的舞台。据统计学校有43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比赛,而南通职业大学在校学生一共15821名,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430名,只占学校人数的2.72%,这一比例已经是累创新低(学校学生人数每年在增加而参赛人数原地踏步)。这一比例也远低于其他高校的10%到20%,故绝大多数学生连观众都不做,比赛日成了放假日,从而导致近90%的学生远离赛场,甚至逐步远离体育。而学校只在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绝大多数高年级的学生既不上体育课又不参加体育活动,更不参加体育竞赛,何谈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所以学校田径运动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难度较低的项目组织比赛,让更多远离赛场的学生都能重返赛场,共享运动的乐趣。

1.2组织形式不合理。

田径运动会是以院系为单位,用限制每个参赛项目的人数来控制比赛的规模,因此造成参赛人数有限(430人),比赛的组数不足,运动会径赛项目两天只有54组,田赛项目两天只有7组,直接导致比赛的激烈程度和精彩程度都大打折扣。

另外,田径运动会的组织工作是由体育部的教师一手承包的,虽然体育部的教师在组织能力、办赛经验、裁判力量等方面是最强的,组织比赛的成功率也是最强的,但是他们不仅要完成学校教学工作,还要在课余组织课外活动和开展训练及科研工作,本来工作已经满负荷,再加上比赛必须做好场地准备、组织编排、临场裁判、成绩统计等一系列工作,无疑制约了体育教师组织比赛的积极性,而比赛的主体学生只是处于变动被支配的角色,除了极少数学生(67人)因体育教师(10人)人手不够充当裁判之外,绝大多数同学既不参加比赛,又不关心比赛,出现运动员人数比观众多的局面,造成田径赛场冷冷清清,缺乏比赛气氛。再者,学校院系的任课教师除极个别能到场之外,少有捧场的。怎样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比赛,如何发挥学生在组织和管理比赛中的主体作用,是改变传统田径运动会形式的关键。

2.展望

学校田径运动会是一个活力四射的舞台。可以宣传体育运动,促进学校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考查体育教学质量,丰富活跃体育文化生活。体育竞赛不仅是体力的竞争,而且是智力、意志力的较量,能使生活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体验身心历练,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完善,增强社会适应性,使大学生体会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体育人文精神、体育参与意识和身体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校级田径运动会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在运动会项目设置上要进行改良,原则上要淡化竞技性,强调大众化,体现集体性,尽可能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比赛并乐在其中,最终达到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锻炼习惯,真正把学校的田径运动会办成全校师生的体育盛会的目的,让大家像过节一样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达到教育、参与和娱乐的目的,实现人人享有体育的最终目的。

2.1化大为小,分层次实施。

学校田径运动会一般都是一次完成,建议学校田径运动会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为院、系运动会,规定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根据院、系的情况,采用以集中与分散的形式召开,参赛队员为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学生),一般每人要求参加2-3项比赛,组织、编排、裁判工作由各院、系教师和学生承担,体育教师负责培训和指导工作;第二层次为校运会,以院、系为参赛单位,部分项目以班级为参赛单位,如迎面接力等。第一层次同时也为第二层次组队参赛发现和选拔优秀选手。

南通职业大学田径运动会统计表

2.2改良比赛项目和记分方法。

比赛项目的设置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如2人3只脚跑、4人5只脚跑、障碍接力、骑马游戏接力、排障碍等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集体项目。传统竞技项目尽量少设一点,只安排100米跑、200米跑、400米接力跑等2-3项。即使是短距离跑,也同样以集体竞赛的形式出现,既没有预赛、复赛,又不设单项冠、亚军。个人竞赛的目的是为集体多得分,争总分名称。

比赛的记分方法应突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总体要求,院、系参赛人数达到院、系总人数相应的百分比,可按不同分值记入团体总分。如上表所示,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技师学院的参赛比例却是全校最低。个人以100米为例,先按院、系分组,每组8人,取6名,按名次记分,记入该队总分,这样每组的得分率是80%,每组只有两名运动员不得分。这样的记分方法,既体现了比赛的竞争性,又体现了群体性,还体现了公平性(人文系的女生接近九成,男生一分也拿不到),更使众多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了积极性,改变了学生以往“无参与机会,无参与意识,无参与能力”的三无状况,为学生继续参与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引入教师参与机制。

可以考虑把院、系的教师安排到各队和学生一起参加某些项目的比赛,教师和教师比,同时可以专门为教师安排一些集体的比赛项目。教师的参与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进一步推动团结向上的校风的形成,把学校田径运动会真正办成全校师生的体育盛会。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高岩松,李洪伟.日本中学生运动会的考察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1,(1).

[3]徐汶.探索体育竞赛改革的新路[J].体育学刊,1997,(1).

[4]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2).

[5]朱志翔.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2).

记一次体育比赛范文第3篇

随着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不断壮大,体育新闻报道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和挑战。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得到了广大体育新闻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在体育新闻采访中却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电视体育新闻节目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广大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工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革新,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媒体采访的方式和方法,不断促进电视体育新闻采访质量不断提升。

1 精心策划问题

电视体育新闻的采访通常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采访缺乏针对性和重点性。记者采访技术不到位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记者对体育比赛新闻点的认识不够准确、存在偏颇和错位。记者只有充分掌握好不同体育赛事的新闻点和关注点,才能使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使观众的在赛事报道中得到信息满足。如果记者没有紧紧把握这些关注点,而只是报道比赛进程和结果,肯定效果欠佳。赛事相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其中的新闻的关注点也会不同。很多赛事的新闻点并非都是很明显的,这就需要记者利用其特有的新闻敏感去挖掘比赛的多角度分析和深入本质。要想使观众得到急切想得到的答案,体育记者就必须明确体育比赛的新闻点并依照这些新闻点整合思路、提炼出针对性强的问题。所以说,找准新闻点,是做好体育赛事采访工作的首要前提。

2 做足准备文章

做好准备工作是圆满完成采访任务的关键。准备工作分为长期积累准备和针对性准备。没有专业体育知识的记者不可能完成好体育采访工作,只有长期坚持体育知识的积累、竞赛规则的学习、体育精神的研究,才能完成好体育新闻采访这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体育记者的注意力也不能完全集中在比赛的比分和胜负上,但是如果记者对体育赛事的战术打法、技术风格等完全不了解,也就无法深入分析其胜负原因,无法使采访更加深刻、更加生动。人们观看体育赛事直播的目的不在于了解比赛现状而在于原因分析,所以体育记者需要对比赛本身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才能满足观众需要。在一场具体比赛中,记者必须从该赛事的历史起源开始了解,还有赛事背景和运动员情况都要完全掌握,才能在采访中提出精彩的问题,吸引观众的关注。综上所述,体育记者需要搜集、整理、归纳尽量多的资料和信息,才能保证发现比赛新闻点的准确性。

3 拉近双方距离

每个优秀的体育记者都善于和运动员交朋友,这也是他们完成出色采访的关键之一。因为,如果运动员觉得与记者在心灵和感情上的距离很接近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意识到面对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话筒,才能够向记者敞开心扉,配合采访工作。体育记者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与运动员交朋友的能力。第一,注意采访时穿着的服饰。一身运动服、运动鞋可以为给运动员良好的印象,使运动员心情舒畅,会成为采访良好的开端。第二,注意采访时使用的语言。记者采访运动员应该是不卑不亢的态度,语言应该平和亲切又具有针对性。第三,关注运动员的生活、训练。记者可以经常去体验运动员生活,拉近与运动员的距离。

4 控制好采访的情绪

体育记者应该把握好采访节奏,控制好、调动起运动员的情绪。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线,记者必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记录事实、反应事实,而不能去刻意渲染情绪、偏离客观的轨道。同时又要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配合采访。比赛取得胜利的运动员一般容易进行采访,因为他们情绪比较高涨所以比较配合采访工作。对于比赛失利的运动员采访工作则比较困难,记者必须从运动员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引导他们说出心里话从而缓解他们的压力,运动员不抵触采访反而能在采访过程中得到释放,这种关心和引导式采访已经超越了采访本身,更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精神境界和工作理念。

5 加强各部门的交流与配合

要想采访获得成功,除了体育记者与运动员的对话精彩外,还必须实现记者与摄像的默契配合。只有摄像领会了记者的意图,捕捉到最精彩、最关键的采访细节,才能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采访效果。体育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与摄像进行坦诚的交流,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采访方案和拍摄需求交代给摄像,使摄像对整个采访有整体把握。例如,在报道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时,摄像应该注重拍摄出运动员的赛场特写和动作细节;在报道整支球队的战术打法时,摄像应该注重拍摄出球队的整体中景配合和远景场面。正是因为不同报道内容对拍摄要求的不同,所以只有在记者与摄像完全沟通好之后,摄像才能捕捉到采访的精髓,才能将记者想要表达的内同通过图像和声音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采访运动员的过程中,摄像与记者的配合更为关键,通过对运动员的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准确拍摄可以提升采访效果,对运动员的语言回答给予精彩有力的补充和配合,使观众对运动员的形象有全面、立体的认识。这些效果的实现,不仅需要摄像良好的捕捉镜头能力,更需要摄像与记者间的默契配合、密切沟通。

记一次体育比赛范文第4篇

无障碍设施、志愿者服务、医学分级等实战测试

中国国家体育馆首次迎来残疾人记者

统筹 陈曦

执行 艾诚 陈曦

摄影 陈曦

特别感谢 北京1+1声音工作室

这是一次预演。

这是一次检验。

这是一次历练。

作为今年“好运北京”赛事中最后一项针对残奥会的测试比赛,2008年1月20日,中国国家体育馆迎来了“好运北京”轮椅篮球国际邀请测试赛,国际轮椅篮球邀请测试赛的竞赛组织、场馆运行等将按奥运水平进行实战测试。

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承诺,在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前,赛时正式使用的各场馆都要举办一体育赛事,对场馆设施、技术系统、计划方案、运行规范和保障能力等进行测试和检验。

十年一剑,霜刃初试。

在历时5天的比赛结束之后,我们交上了怎样的答卷?

感受残奥无障碍

本刊记者 艾诚(肢残)

对于四肢健全的人来说,我是不幸的,因为我要靠双拐走路;对于我来说,又是幸运的,因为社会在进步,我需要面对的障碍越来越少。

无障碍是个很大很大的话题,它是残疾人进入社会的一个基础条件。面对即将举行的2008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够参与进来,国家作了很多很多,刚刚过去的最后一次“好运北京”测试赛――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主办方殚精竭虑,为残疾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使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融入到奥运大家庭中来。

就我的观念而言,建设无障碍环境最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人性化的思路。场馆的无障碍席位设置在正对场馆出入口的平台上,直接明了,出入方便,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残疾人观众登梯爬高上下看台的不便。且无障碍卫生间和无障碍电梯均分布于距无障碍座席最近的地方,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围绕残疾人观众的完整的服务设施体系。让来观看比赛的残疾人能够感觉到在偌大的赛场中有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里他们可以和其他健全人观众一样自由地观看比赛,完全不用考虑会因身体的不便带来难堪。从我自己――一个残疾人的角度来说,这种心理上的负担,才是我进入社会最大的障碍。而国家体育馆的无障碍设施体系,让这种心理负担化为乌有。

在采访中,我向有关人士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尽管国家体育馆的无障碍设施非常到位,且人性化,但毕竟是一个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一个场所,残疾人也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无障碍席位这一小小的区域中活动,如何解决在整个场馆中的无障碍问题呢?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不论是有关部门组织来观看比赛的残疾人,或是自发买票来观看比赛的残疾人,从他们到达赛场的第一秒钟起,场馆工作人员便会为其安排一名志愿者,从绿色通道引导残疾人进入赛场,并全程以一对一的形式为其服务。残疾人观赛期间,陪同的志愿者会在他们随时能够看到的地方守候,一旦残疾人有需求,志愿者会立即提供服务。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志愿者的助残培训中,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组委会特别强调,志愿者应在残疾人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出现,要尊重残疾人的自我选择,不要以自己的意识,选择对残疾人的服务方式,更不能影响残疾人观看比赛。我觉得这是主办方特别高明的一点,通过志愿者对残疾人意愿的尊重,首先打消残疾人心理的障碍,使残疾人能够安心观看比赛,安心参与残奥会,达到和社会真正的融合。一旦有如火灾、停电等紧急情况发生,由于电梯等设施无法使用,国家体育馆将组织志愿者对残疾人观众实施四对一的服务,帮助残疾人安全疏散。

据了解,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近4000名参与报道本次残奥会的记者团队中,会有约40名的残疾人记者。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组委会为残疾人记者采访做了精心准备。在文字记者工作间,专门设立并预留了残疾人记者的工作位置。残疾人记者可以将拐杖存放在专门的存放间,有志愿者负责进行登记、保管。看台上的采访席上,专门设立了无障碍席,残疾人记者可坐在轮椅上工作,志愿者们会将记者的轮椅推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非常方便。在媒体工作区,还有2个无障碍卫生间。就在本次比赛的采访队伍中,有不同残疾类别的9名残疾人记者,而他们之所以能行动自如,和赛场内的无障碍环境和志愿者的辛劳是分不开的。

当然,测试赛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不足,不断完善。通过这次测试赛,国家体育馆准备将现有的指路标识扩充到五种,并加强志愿者及工作人员助残意识的培训,以便在最后的残奥会比赛中做到最好。

细节决定成败

北京1+1声音工作室记者 杨青风(视残)

我是一位幸福的人,因为我是北京残奥会的体验者,报道者,更是一位见证者、一位受益者。

无障碍设施的体验,是我们每次采访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正如奥组委的官员对我们说的:你们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满意。同我上次在盲人门球比赛的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体验一样,这次轮椅篮球赛,我的肢残同事坐在轮椅上,实地感受国家体育馆的无障碍设施,用他的语言告诉收音机前的残疾人听众如何来观看比赛。一段坡道、一声语音提示、一块包裹在扶手处的软布,国家体育馆处处体现细致的用心。

同样的细节在比赛中也让我深有感触。和一般篮球比赛相比,轮椅篮球场地混合采访区的白色围栏由1米更换为0.8米,轮椅篮球运动员在这里接受采访时不会被栏杆挡住视线;场地四周的广告牌围挡由0.8米降到0.6米,同样影响不到坐在轮椅上的组委会官员的视线,资料架也被要求先使用下面的格子……

无障碍评价指数:

据了解,国家体育馆在场馆内共设置了195个无障碍席位,囊括观众区、残奥会大家庭区、媒体区;场馆内共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或厕位28个、4部无障碍专用电梯,并有无障碍坡道、低位电话和低位服务台等等。馆内设有残奥会单项体联工作区、运动员更衣室、官员休息室、医学分级室、轮椅存放间、义肢维修站等功能用房。如果说这些数字并不能使你对场馆的无障碍有直观感受的话,我想以下这位记者的提问应当能让你有所认识。

当记者问起,4部无障碍电梯能否满足残疾观众的上下行问题时,得到的答复是:残疾观众观看比赛无需乘坐无障碍电梯,当他们从无障碍走廊进场之时,无障碍座席已经在他们面前了,这是场馆在建设规划时进行了精心设计的。

在邀请赛期间,奥组委特地邀请了9位不同类型残疾的记者到场,以记者、观众的身份进行测试,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可以说国家体育馆做到了媒体无障碍、观众无障碍。体育馆的设计不仅符合国际标准,并更加人性化,得到了国际残奥会的高度赞扬。以无障碍卫生间为例,当使用者进入卫生间后,轮椅车不仅可以停放,而且还有左右打转的空间,位置与开门的方向让无障碍卫生间的私密性很强,就连选手更衣间的淋浴器 放水的开关高低位置,都考虑得非常周全。

与强手过过招

本刊记者 陈曦

1月25日,在2008轮椅篮球国际邀请赛上,中国队又一次对抗荷兰队。

时间回到四日前――1月21日,中国队首抗荷兰。这只欧洲劲旅曾获199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金牌、2000年悉尼残奥会银牌,极善打快速进攻,配合严密的防守曾使中国连续五次进攻无果,最终中国队以29比59大比分落败。今日再战,风云又起。

比赛一开场,中国队便先下一球,先声夺人的气势引得全场1600名观众不住地呐喊助威。前两节比赛中,中国队紧紧咬住对手,比分不相上下,面对中国队的节节进攻,荷兰队24投有20次没有进,不得不转入防守状态,中国队也一度打出了连得五分的小高潮。第二节结束进入中场休息时间,这时中国队仅仅以两分之差落后对手。下半场比赛开始,中国队慢慢体现出体力不支现象,荷兰队转变战术为更具有攻击性的三人紧逼防守,加之中国队主力队员因体力不支被换下场,年轻队员一度无法适应比赛节奏,第三节比赛被对手领先4分。第四节比赛,荷兰队利用中国队犯规过多的弱点频频得分,不断扩大领先优势,最终以58比46拿下比赛,获得赛事铜牌。

缩小了18分的差距,仅仅4日的时间。中国队主教练许元生对这场比赛感到非常满意。赛后的会上他表示,过去的五场比赛让球队受益匪浅。他说:“通过强化训练和精心准备,我相信球队会在北京残奥会上有更好的表现。”

赛事评价指数:

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起步较晚,自1988年汉城残奥会我国首次参加残奥会后,短短20年,我们跨越式的前进已经让中国逐步进入到了残疾人竞技体育大国的行列。但轮椅篮球――残奥会收视率最高的项目,还是我国的弱势项目,在以往的国际大赛中,我们是无缘碰到如此强队。在测试赛中,尽管我们拼尽全力,仍存在差距,但是,正如一位国家队队员说的,向强者学习会让我们进步得更快。这次邀请赛,中国国家轮椅篮球队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精准的投篮,默契的配合,及时的战术调整,已经表现出了成为一支世界强队的潜质。可以说,中国队虽败犹荣。多与强手过过招,2008北京残奥会期待你们的更好表现。

“眼睛”给我自由

北京1+1声音工作室

“hi,眼睛!”,在轮椅比赛期间我总是这样称呼我的志愿者,他叫赵一争,不像是特别能说话的那种男孩儿,但和我一起工作的几天里,他却几乎一刻不停地在向我描述着所过之处的景象。“我在尽可能地想,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然后把它描述出来。”一争这样告诉我。

在他的协助下,我们俩的身影出现在中国女子轮椅篮球队的新闻会,并在会上第一个提问,出现在文字工作间采访分级官员,进入混合区采访运动员,在比赛现场采访观众,大量真实的音效为我的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轮椅篮球的看台上,我一边仔细倾听着“眼睛”的讲解,一边用盲文在一个小巧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场上的一个个细节。

作为残疾人媒体,每次出去采访不仅要带上我们的专业装备,如摄像机、话筒、照相机等等,还要带上我们的辅助工具,盲杖、盲板、盲笔、放大器、拐杖。记得2007盲人门球邀请赛上,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把工作室内低视力和全盲的同事搭配起来,分成了若干采访小组,并且把所有的设备都背在身上,这样腾出的手便可以相互搀扶了;在上海特奥会上,负责拍照的肢残同事裤兜儿里每天都装着一瓶矿泉水,把矿泉水瓶放到裤兜里,露出兜外的那段正好可以把他的拐杖挂住,以便他空出双手来进行拍照。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脱离团队的协作,进行独立采访工作,正是我身边的“眼睛”给了我自由。

当一家媒体记者问起我这次采访的感受时,我毫不犹豫的回答:“自由,就像自己长了一双眼睛一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是啊,有了热情的志愿者的帮助,我的采访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采访闲暇时间,我也问起一争的感受,他说这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盲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盲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

“您好,您需要帮助吗?”在赛场内我经常听到志愿者们甚至是普通工作人员这样的询问。每当听到这个声音,总会感觉有一种温暖随声传来。对每个细节的关注,时时温暖着我的心。这种温暖不仅来自于他们的真诚,更来自于他们专业的培训,来自志愿者对于残疾人士内心的理解,这或许就是残奥运动对社会文明的最大意义吧。对于残奥志愿者来说,真正的接触残疾人,了解到残疾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更能帮助他们在残奥会上对残疾人提供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融合不仅是场内的比赛,更是场外的点点滴滴!

(北京1+1声音工作室的记者全部由视障人士组成,向全国十几家电台进行公益类节目的报道。)

志愿者评价指数:

场馆设施测试的是硬件方面,志愿者服务则体现了软件方面的功力。作为赛事中的直接服务人员,志愿者的服务是否周到、热情、专业,直接关系到运动会能否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赛事。据了解,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采取院校对口方式,直接从人民大学在校学生中考核挑选了842名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进行了通用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

测试赛期间,志愿者的服务基本令人满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志愿者的服务区域划分十分严格,志愿者必须坚守岗位,不能进入其他区域。当记者提出寻找其他区域的无障碍电梯时,志愿者不能提供跨区域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服务衔接上还不够畅通,有待改进。另外,部分志愿者对于临时信息掌握不够及时,亦是志愿者管理方面的漏洞。在预赛之前,记者在被告知可以通过的区域受到志愿者阻拦,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得到此方面的信息,直到场馆负责人赶到才得以通行。

通过这次测试可以看出,在志愿者的管理、合理安排上还尚有继续完善的空间。“好运北京”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主席李国在赛后表示,已经就细节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将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另外,残奥会期间,参与过中国国家体育馆赛事的志愿者并不会被全部录用,大约会有三分之一的志愿者将被筛选出局。

公正的分级公平的保证

本刊记者 陈曦

在2008轮椅篮球国际邀请赛的预赛现场,观察席上有三位特殊的观众,他们在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及肢体表现,这是来自国际残奥委轮椅篮球项目的分级专家对运动员进行赛时观察。此次比赛的医学分级是按照残奥会轮椅篮球的标准进行的,由国际残奥委轮椅篮球项目首席医学分级师拉思协同国际分级师进行。

北京奥组委残奥部特聘专家、中国资深分级专家丁伯坦向记者介绍了分级工作:残奥会中,为了保证比赛中尽可能公平、公正和安全的竞争,要对参赛选手的残疾情况和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根据具体参赛项目的要求,将残疾程度、运动能力差不多的选手尽可能分在一起进行比赛。根据所参赛项目参赛的最低残疾规定,对参赛者的残疾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最低参赛残疾标准。此次邀请赛中执行了严格的国际标准,首先,分级师在训练场地的评价室对运动员的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进行评价,进行初步的分级分数和级别状态。最后还要在正式比赛中对选手继续跟踪其赛时表现,及时调整分数,尽可能地创造公平合理的竞赛环境。”

据了解,本次赛事的技术代表、国际裁判员、分级师等24名国际技术官员均由国际轮椅篮球联合会指派。另外,30名国内技术官员由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和本次赛事组委会指派。

分级工作评价指数:

作为残奥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分级工作也是作为残奥会不同于奥运会的重要特征。分级师工作的意义重大,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保证了比赛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可以说他们的职责就和法官一样,因为每一个判定都事关比赛结果。一个成熟的分级师看到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就能对他的伤残程度做出判断,这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更要求分级师有高尚的品德。据了解,目前全国只有一名国际分级师和几十名国内分级师,在协同顶级的国际分级师工作的同时,我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中国观众 你不应该笑

――一位外国志愿者的呼声

本刊记者 陈曦

叶代英是来自廊坊爱心学校的残疾小学生,她一直期待着1月24日快快来,因为那天将会有一群国外的大哥哥大姐姐来带她和同学们去看2008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虽然她还不知道什么是轮椅篮球,但这个新奇的神秘的比赛还是让她激动不已。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叶代英见到了来自乌克兰的大姐姐艾琳娜。艾琳娜在北京做英语教师,已经在中国待了三年,因为可以讲中文,于是她作为志愿者来到廊坊爱心学校,成了叶代英最好的外国朋友。艾琳娜看过几场轮椅篮球邀请赛,她想,应该让她的这些中国残疾小朋友也来看看比赛。艾琳娜认为,残疾人看残疾人赛事的感受和健全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残疾人能从比赛中得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她和朋友们自费带着孩子们来到了赛场。

“我很感动,真的。”艾琳娜这样形容他们一行人刚刚到达赛场时的场面――当看到车里是残疾孩子,志愿者从很远处就跑来协助孩子们。从孩子下车到无障碍看台,每一位残疾孩子都有志愿者跟随护送。通过无障碍坡道进门后便直达无障碍看台,无障碍看台设计很人性化,无需帮助便可进入,但志愿者还是一路跟随,直到安顿好这些残疾小朋友。看台后侧便是无障碍公厕,孩子们进出都会有志愿者跟随协助。当得知有残疾孩子来看比赛,场馆工作人员还特地送来食品,叶代英和同学们扶着栏杆,吃着小食品,认真地看着台下比赛。

艾琳娜对场馆的工作赞不绝口,但她也提到上次看比赛时的一些不愉受。那天当轮篮运动员比赛摔倒时,她身后的观众笑了起来。艾琳娜觉得那是嘲笑,她说她感到“心很痛” 。她转身用并不很流利的中文问道:“你们为什么笑,很好笑吗?” 艾琳娜说很多观众看到这些残疾孩子后都很关心,他们会上来拍照,但是却没有人跟孩子说话。“我真的希望他们能够跟孩子交流,孩子们也希望和他们说话,不要觉得不好意思面对他们,要靠近他们,问他们 ,你好吗,你今天好吗,你叫什么名字?”艾琳娜说,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她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残疾观众来观看比赛。

观众评价指数:

在赛场上,艾琳娜感受到了无障碍设施的便捷,体会到了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但同时她也有着自己的困惑,这个困惑是关于参赛礼仪的。“好运北京”的官方网页有关于参赛礼仪的文字,人文奥运的宣传也如火如荼,但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我看来,当运动员能够看到观众的微笑,能够听到观众的掌声,能够得到观众的喝彩,能够收到观众的鼓励,这些来自中国这个传统礼仪之邦的礼遇,将成为世界对北京残奥会的美好回忆,微笑是我们的标志。

结 语

“好运北京”轮椅篮球国际邀请赛已经落下帷幕了,为期5天的比赛,是对中国国家体育馆无障碍设施建设及比赛的技术系统、计划方案、运行规范、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一个测试。

“好运北京”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主席李国在赛后这样评价:这次测试赛已经达到了锻炼队伍、检验设施、积累经验的目的,为办好残奥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存在着一些小的瑕疵,比如仍旧存在着有些无障碍扶手不够坚固,某些志愿者表现不够专业等小问题,但测试结果基本是满意的。我们将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制定更加周密的运行计划,进行更加专业的志愿者培训。

1月28日上午,国家体育馆团队就这次测试赛召开了总结大会,根据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国残联对赛事的考察,及有关部门、媒体和观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将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包括细节方面的完善),方案出台后,整改工作将作为赛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实施。我们相信,这次演练之后,场馆的全面工作将会得到有力的提升。

残奥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世界级的体育比赛,更是一次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检验,我们不仅仅是在准备残奥会,更是在将人道主义的种子播种到人们心中。

记一次体育比赛范文第5篇

名字的意义

记得在年初投选2006年体坛风云人物时,候选人中只有sky的照片下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他的ID,一个是李晓峰。

也许我们习惯了在和电子竞技有关的各种场合使用ID,甚至我们在私下里也喊着朋友的ID。但这次锦标赛给我带来了一个困惑,那就是除了一些很有名的选手外,我发现我不认识大部分的选手,因为所有地方,包括选手介绍,比分公布等都使用了选手的名字。以致于在各大网站公布成绩后,最多的评论是:放出ID吧,我不知道谁是谁。

反思一下我们已经习惯的lD,它其实是网络虚拟人格这一性质的产物,是电子竞技在发展初期的副产品,但电子竞技想要发展成真正的体育项目,就必须从虚拟的网络中走出来。

本次比赛的组委会成员许卓先生告诉本刊记者说:“之所以要用选手的名字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lD是过去电子竞技发展不成熟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它对电子竞技的发展起到作用,但现在它阻碍了电子竞技的社会化,即增加了让更多的“圈外人”了解电子竞技的难度。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名字和ID的本职区别就是名字具有法律效力。随着电子竞技不断的规范化,显然名字应该更多的被使用。比如运动员的注册需要用名字,对运动员的国家奖励甚至国际交流都需要用名字来完成,这种属性显然不是ID能拥有的。所以我们想借这次机会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裁判,部级!

就在4个月前的武汉,WSVG的赛场上,有很多选手向本刊记者抱怨了裁判状况,尤其是新项目魔兽世界竞技场,一些选手埋怨这些裁判根本就不懂魔兽世界。实际上那次比赛据笔者了解,几乎所有的裁判都是大学的志愿者,他们负责记记分,站在运动员身后起着象征作用。当然,裁判问题不只是WSVG的专利,现在大部分的比赛裁判都是以志愿者为主。

但这次全国锦标赛,所有的裁判都是部级裁判,是受过专门业务和能力培训的专业裁判。他们负责从运动员检录到调试机器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应当说,这次锦标赛在有17个省,数百名运动员参与的情况下短短3天内就非常顺利的进行完,这些裁判的作用不可忽视的。

其实裁判问题反映的是一项赛事的态度。很多的赛事把比赛定位为一种娱乐性的体验,比如同期在成都举行的“职业与非职业大赛”。他们没有选拔赛,而是邀请赛,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电子竞技的比赛只不过是找几个明星,坐在台上打打比赛,吸引众多观众的纯娱乐化体验。他们忽视了电子竞技比赛首先是一项体育比赛,除了明星和比赛,还有很多保证赛事公平和未来良性发展的环节,在这其中,裁判显然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锦标赛,各省的大舞台

这次比赛还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比赛以省为单位,这是电子竞技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怀揣着这个最大疑问坐上开往武汉的火车后,我在这次锦标赛上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安徽省体育总会副秘书长朱建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电子竞技的发展路径与中国其他的体育项目是不一样的,电子竞技的发展更像欧美的体育发展路线。我们知道,中国的体育项目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体育外交到政府体育和寻找市场。而欧美的体育是群众娱乐到市场化,再经政府的引导变为完整的体育产业。所以说,电子竞技是站在产业高度上的,他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导,另一方面他又天生不受政府的约束。所以政府如何做就是能让电子竞技更好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