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登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范文第1篇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第三课,学生通过《必修》1至5三个单元32首古诗词和《选修》两个单元13首古代诗词作品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单元在诗歌理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体会和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时年56岁,本诗通篇写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及本文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的内容。以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进一步理解本诗的旨意,了解杜甫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诵读法、自主赏析法、质疑解惑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把作品放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学习要求中,理解作品风格,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比较同时代不同作家表达的不同情感,拓展学生视野,获得诗歌鉴赏的更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体会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4.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秒处。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授课中要瞄准高考,用近三年全国高考原题,让学生熟悉考题形式,模拟训练。诗歌鉴赏是学生的弱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学中要多鼓励,还要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

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韵律、理解语言特色。

(2)自主探究法――通过实践理解诗作内含。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4)点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深入理解杜甫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5)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李白同题诗作的比较阅读,理解两人创作时的不同心境和艺术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贯彻新课程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兼顾《选修》课的定位和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学习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我还依据《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高考考查要求,力图使学生讲练结合,提高答题准确性,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四、教学过程探究

根据诗歌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法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我采用以下方式:

1.导入新课

用亲切抒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诗歌教学的氛围中,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推出杜甫及其作品《登岳阳楼》。

2.回顾杜甫

师生共同回顾杜甫生平及文学常识,这个环节以学生回顾、述说、识记为主,教师只做点拨、补充。重点之处板书,以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概念。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正音正字,注重断句和重音,体会韵律,理解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2)学生诵读。结合诵读指导,采用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多种形式,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使学生对诗歌初步领悟。

(3)词语辨析。尾联对句“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可以辨析,以理解杜甫当时的心态和全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合作探究

(1)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全诗四联,每联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特别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首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喜悦说”与“沉郁说”两种观点进行辨析,组织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作业设计及板书

结合课堂训练,我对作业做如下设计:

(1)当堂背诵杜甫和李白的两首诗,默写杜甫诗。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必须完成。

登岳阳楼杜甫范文第2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写于769年,当时杜甫已57岁,距生命终结仅余两年。彼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此诗正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我们先看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时风华正茂,今日垂垂老矣;昔时国运昌盛,今朝国破家亡。昔时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他曾经在《壮游》中写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他曾经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气,他曾经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这是他个人。那么昔时的国家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忆昔》,诗是这样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所以“今、昔”二字的对比不仅写尽了老杜的沧桑,更是道尽了老杜的酸苦。

下面我们再看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写目之所及。同样的一个地方,人们看到的东西往往不一样。此联运用想象夸张,写尽了洞庭水的开阔之境,自此而后,文人士子过此惟有投笔叹息而已。李白也有过关于时空描写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的这些诗句写尽了浩瀚的空间,浩渺的时间。而杜甫的这一句“乾坤日夜浮”亦有如此力量。那么能够写出这样的景物的人胸中必有天下。当然说老杜胸中必有天下,不是说他一定能称王称霸,是说他胸怀天下,有一颗广阔浩荡的仁心。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里面有一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联诗也写得好,气势磅礴,但他最后来了一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一下马上就显出境界的不一样了,离老杜远矣。孟浩然想干什么?他想像姜子牙一样钓鱼。他钓的是鱼吗?他钓的不是鱼,他钓的是文王,钓的是功名。而老杜最后想到的是什么呢?他想到的是国家百姓,想到的“戎马关山北,他“凭轩涕泗流”皆因“戎马关山北”也。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如果说首联用了“今昔”的对比写出老杜的沧桑酸苦之情,那么这一联用了“有无”的对比突出老杜的无限心酸。“亲朋无一字”,亲朋为何无一字?因为“烽火连三月”,家书不能达?因为老不得志,穷而亲朋散?读者于此自可想见。虽然“亲朋无一字”,但所幸的是“老病有孤舟”。这个“有”字用的好啊!这个“有”字道尽了老杜孤苦心酸之情。没有孤舟比有孤舟还好一点,没有孤舟我们还不会更加关注到他的孤苦。有段时间我看见大街上经常走着一位老人,那位老人抱着一条宠物狗,蹒跚地在大街上走着。我觉得他很孤独。为什么呢?因为他家有五个儿子,但是五个儿子都不在身边,现在只有这条狗陪伴在他身边而已。没有这条狗我还不会对他的孤苦感受那么深切,有了这条狗,反而让我们倍加感受到老人的孤苦无依。所以这个“有”字用得好。

当然我们在鉴赏这一联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联和上一联结合起来赏读。颔联浩大开阔之景和颈联的孤苦渺小的个人相对比,更能增加诗人孤苦渺小之情。杜甫写这种诗很多,都写得很好。比如他的《旅夜书怀》先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描写的是浩大开阔之景,摹写日月星辰大江奔涌之状;而最后一联突然来了这样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读到这一句我不禁潸然涕下。沙鸥是什么?沙鸥是那种细瘦伶仃的长腿的一种水鸟。你想,在浩瀚广阔的天地之间,有那么一只细瘦伶仃的小鸟,踽踽独行在那里,你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们说越是浩大的景物和渺小的个体作对比,越能衬出渺小的个体之渺小。杜甫曾经在《江汉》中写到“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乾坤”和这个”一腐儒“相映衬,更能凸显这“一腐儒”的孤苦伶仃。由此我又想到了鲁迅先生在《题彷徨》中写到的两句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在天地之间有一个小卒子,荷着长长的一根戟。我总想像这个小卒子就是鲁迅先生,个子矮矮细瘦的鲁迅先生荷着这根长长的戟,戟很长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在浩茫的天地间,鲁迅先生拖着长长的戟似乎在瞄准着什么,随时准备射出。但他能射什么呢?那根戟我又把它想象成唐吉可德的长枪,他只能和风车作战。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甚至找不到敌手。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被打败,也不是敌手如何的强大,而是他的敌手无处可寻而又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说诗人用浩大的时空与渺小的个体相对比,更能突出的诗人的孤苦与渺小。因此这首诗颔联和颈联一定要结合起来对比阅读鉴赏,方能体悟到诗人巨大的心酸悲苦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范文第3篇

[关键词]梳理探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化意义

诗歌教学传统做法是根据教材顺序讲解的,这很难体现不同作品的横向联系,不利于整体把握作家的创作观,更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关于诗歌鉴赏,清代王国维说:“由其世而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鲁迅先生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此,我以杜甫诗歌为例,尝试通过梳理探究,引导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来鉴赏作品、评价作家,从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归纳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现行教材中,收录杜诗最多,有《登岳阳楼》、《绝句》三首、《春望》、《望岳》、《石壕吏》、《秋兴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20余首。

杜甫生活的年代,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是分界点。他一生的创作和时代息息相关,写下了大量现实主义诗作,后人称其诗为“史诗”。

我们根据其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来梳理一下他的诗歌创作。

杜甫,生于巩县一个士大夫家庭,祖父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他幼年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一、青少年时期

杜甫幼时聪敏,七岁能诗,宣称“诗事吾家事”。为开阔视野,20岁开始漫游,从洛阳出发,过金陵,下姑苏,寻禹穴,赏鉴湖,遍览了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扩大了视野和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便是这一时期睥睨天下的豪情的体现。

二、中年时期

杜甫两试落第,困守长安十年之久。“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逐渐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他预见到潜伏的危机,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这时安禄山事件爆发。杜甫流亡颠沛,去投奔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历尽艰辛才见到皇上。“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他的忠诚感动了皇上,被授予左拾遗。但不到两年便因言事忠直触怒皇上被放还。宦梦彻底破灭了,他终于从侍奉皇帝开始走向人民,抒写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春望》),动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这一时期,诗人还写出了抨击乱政的《丽人行》,描述兵役之苦的《兵车行》、及《哀江头》、《北征》、《后出塞》等,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全貌,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三、晚年

759年,杜甫开始最后10年“漂泊西南”的生活。到达成都后,暂时安定的生活来。抚慰了诗人饱经丧乱的心。

这一时期的诗分两类:山水风光诗与感怀诗。前者主要有《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后者有《蜀相》、《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燕子飞,沙暖睡鸳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情画意,风光之美尽在笔端。

此时诗人并未完全陶醉山水,战乱之苦,在感怀诗中多有表现: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诗人喜极而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欲携家离蜀归洛,因好友严武来川镇守,在严的推荐下,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病死,诗人失去依靠,便离开成都在岷江、长江上漂泊。《旅夜书怀》、《登高》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诗篇。

769年秋天,杜甫来到岳阳,拖着病躯登上岳阳楼,洒泪吟出最后的诗章《登岳阳楼》:

此时诗人老病孤苦,但诗章雄视天地,气盖古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浩大,这地坼东南、天地漂浮的形象,难道仅仅是对洞庭湖的夸张形容吗?又何尝不是对风雨飘摇的唐室江山的深切忧虑?

次年,诗人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永远停止了歌唱,时年59岁。他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歌唱了一生。

我们借助作家身世和时代背景梳理了作品,是时代成就了杜甫别样的人生。由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是作家社会生活的体现。那么,分析评价文学作品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评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和忧国忧民的形象,可在诗歌之外的品行,更使后人把他推崇为诗圣。就连苛刻的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奉他为人格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明代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谁能称得上真正的圣人呢?杜甫,他一生身居下位,却以实践完成了从平民到圣人的超越。

安史之乱中叛军占领长安,无数唐朝大官变节,只有杜甫这个小官坚守了气节,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两军对峙的战场,来到唐肃宗所在地安徽凤翔。他践行了儒家的道德规范,“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美名。

不仅过去,现代对他评价也甚高。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主席团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五位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杜甫。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文学史到文化史,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

登岳阳楼杜甫范文第4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洞庭湖,我来了,岳阳楼,我来了。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浩瀚迂回,山峦突兀,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清代《洞庭湖志》将其湖光山色归纳为“潇湘八景”和“潇湘十影”,其中,“潇湘八景”为: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幕雪;“洞庭十影”为: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

如果说,洞庭湖是神仙案几上的一只白玉盘,那么君山便是玉盘中的一颗青螺;如果说洞庭湖是万里长江流经三湘大地洒落的一颗明珠,那么岳阳楼便是这颗明珠上最耀眼夺目的光芒。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市西北隅的古巴陵郡的城台之上,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豪壮不凡,自古就有“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盛誉,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根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始称岳阳楼。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重建岳阳楼,楼台落成,请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为楼作记,文章情景交融气势磅礴,追古溯今语气铿锵,这便是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雄文《岳阳楼记》,自此岳阳楼更是楼以文传名镇四方。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毁屡修,有史可考的修葺就有50多次,其中较大规模的维修达24次以上。据介绍,今天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高25.35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着全楼的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圆木柱支撑起2楼,一楼再绕以十二根檐柱顶起飞檐,柱与柱之间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岳阳楼“重檐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庄严壮丽”。

岳阳楼主楼两侧还有两座辅亭。在主楼左侧有仙梅亭,据传明崇祯年间,在此掘有一石板,上面似有枯梅的花纹,时人疑为仙迹,因此建亭作以纪念;在主楼右侧有三醉亭,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此曾三次醉卧岳阳楼,因而得名。在以岳阳楼为主的景区里,除了完整的保持了明清时代修建的仙梅亭、三醉亭,楼的附近还有鲁肃墓、小乔墓、岳阳文庙及慈氏塔等胜迹,同时配套修建了怀甫亭、诗书碑廊、历代名人蜡像馆等人文景观。园区内古木参天艇台掩映,绿阴匝地修竹摇风,历史文化的氛围十分浓郁,从繁华的街市进入景区的大门,似乎在那一瞬间便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浮躁的心一下安静了许多,变得古意盎然,那些久远的历史,像密密匝匝的苔藓,全部在旺盛生长。

岳阳楼朱红廊柱上,悬挂着一副君临天下大气磅礴的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三楼正中的匾额上,郭沫若手书的楼名“岳阳楼”三个如椽大字,在秋日的阳光下金光闪亮。

信步进入楼内,历史的气息更是扑面而来,只见一楼四周挂满了历代名人的题咏,其中那长达102字的对联,由窦垿撰文,何绍基书写,将一座名楼的千古兴衰和浩湖的气象万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

上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共3页,当前第1页1

本文作者:江枫98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二楼的楹柱镌刻着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在楼堂正面,则悬挂着12块紫檀木组成的雕屏,上面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从一开始的楷书到行楷,再到行书,字型方正而又笔力雄浑、技法多变而又浑然一体。全文总共382个字,字字金光闪闪,篇章气势恢弘。默颂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神迷情移之际,感觉那些珠玑之字和你的心一齐在狂舞,仿佛有一缕浩然之气穿过历史的帷幕,从看的人、作文的人以及书写的人心中激越震荡。

关于这一传世珍品,湘妹子导游娓娓介绍了它一段失而复得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有一吴姓知县,看到岳阳楼内的传世珍品《岳阳楼记》雕屏,便生了歹心。于是,他用重金贿赂一民间艺雕高手,用十七个月的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调离岳阳,而事前他偷梁换柱,换走了张照的手书真迹。就在逃走的那个夜晚,船行不久,便颠覆于鹿角,雕屏也随波逐流,沉入洞庭湖中。后来《岳阳楼记》雕屏真迹被当地渔民发现,但在打捞时却不慎将第八块板上“歌、互”二字和第十块板上“乐”字损坏。之后,当地的一位叫吴敏树的文士得到雕屏后,花了三年的时间临摹张照手迹,最终补上被损坏的三个字。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江南名楼和烟波渺湖是如此的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其壮阔宏大的气势与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岳阳楼成为唐以后历代诗人墨客的登临胜地,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先后登楼吟诗作赋,抒发他们忧国济世的壮美胸襟。如果说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诗最终表达了贫士去职后的悲愤之情,还略微失之局促,那么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则是沉郁雄浑,一代诗圣在他贫病困苦之时依然对家国命运的忧患发出了最后的呐喊,直到今天,它的声音还在八百里洞庭的洪波之中久久回响。三楼所嵌的雕屏上正是伟人毛泽东书写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李白的一幅对联高挂在三楼那里: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短短8个字,在众多历代名人的楹联匾额中依然是那么显眼。在我看来,只有它才可以和范仲淹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媲美,一简一繁,一淡一浓,雄文名联交相辉映,写尽了人世间的忧乐和悲欢。

屈原被流放后,曾在洞庭湖畔行吟多年。“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九歌·湘君》)“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最后,他忧愤交加,带着对故国和君王的无限眷恋,投汨罗江化龙而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巍巍岳阳楼,滔滔洞庭水,寄托了多少壮士前贤旖旎梦想,表达了多少诗人墨客的人文情怀,这千百年的传奇一直流传到今天,此时此刻,在一个普通的秋日的午后,我在时间的长河里徜徉。没来时,你是我远方的一个梦想,来过后,你将变成我心中的一个牵挂,而现在,我的心正躺在梦想的怀抱,我的身正站在风景的高点。我一如风流儒雅的先贤,在心中默默吟唱我自己的歌:

偷取浮生须纵酒,凭栏高唱岳阳楼。

洞庭飞雁接天慢,楚水云帆入海流。共3页,当前第2页2

本文作者:江枫98

雨过闲抛千丈泪,风来尽散万丝愁。

百年野岭皆尘客,且就黄花醉晚秋。

亲爱的,此情无关风和月吗?呵不,思念和牵挂,象经过一春一夏疯长的长藤,一枝一叶总关情。三年前,一个有雪的冬夜,看到你“玉弦拨老青丝愁”的句子,和韵为你写下以上的散句。不料想,今天,我能有缘亲身登临这江南名楼,一睹它的雄奇伟岸,怎能不同时油然想到你呢。

楼记里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褥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亲爱的,当我临风远眺八百里洞庭的浩浩汤汤时,虽不能和你一起把酒言欢,但是,我能够在心里柔柔的记起孤身远在长安的你,记起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已经十分欣慰了。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遥想当年,绝世美女小乔,把羽扇纶巾的周郎衬托得雄姿英发。今天,我在有着古代头盔式奇特楼顶、前身为东吴阅军楼的岳阳楼雄奇伟岸的身影里,寻至千年孤寂的小乔墓,在她衰草凄凄的墓前绕匝三圈,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我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正人君子,但我努力的向那个方向靠拢,不会做给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看的,只想求得自己在内心深处的一种平和及安静。曾经在电话里骂过远方的两个人,一个,是情到深处之时,无法找出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一个,是醉酒之后,牵挂她的现状,用骂人的方式表达我的疼惜。一切风流繁华,终将坠落于时光的尘埃之中,那么,如果有缘,无论时空多么久远,无论以什么方式相遇,应当在心中倍加珍惜。

今天,我没有抒发忧国济世的壮怀,只是借洞庭高楼,抒自家块垒。凭栏站在高楼的最顶端,我在寻着你先辈曾经留下的足迹,是否会闻嗅到你发间遗留的一缕芙蓉的清香 我在怀想更在高楼千里西的你,是否会涉水顺流而来 我在默念遥远北方的你,伴我一夜无眠,在黎明时刻送我南行。此生何德何能,有佳人在心,有美景在目,予心足矣!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我本江南一布衣,我来到更南的江南,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脚印踏在千百年来的先贤踏在高楼上的履痕里,随即,同样会有后来者在我的身影里踏过,在历史的长河里,高楼千古,湖月千古,而我只是匆匆的过客。

在秋日的岳阳楼头,面对八百里洞庭的潋滟水光,大笑三声,转身,下楼,挥一挥衣袖绝尘而去,向着伟人梦想起飞的长沙奔去。

星城,你今夜迎接我的,会是漫天的灿烂星光吗?

登岳阳楼杜甫范文第5篇

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

三江到海风涛壮,万水浮空岛屿轻。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2、《巴陵》——唐寅

巴陵城西湖上楼,楼前波影涵清秋。

数点征帆天际落,不知谁是五湖舟。

3、《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现代医药卫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绿色大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