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梅

早梅

早梅范文第1篇

成都人爱梅花,历史上是出名的。宋代,是成都的梅花较兴盛的时期,种梅花,赏梅花,咏梅花,画梅花风行一时。大诗人陆游在梅花盛行时期来到成都任职。爱梅花的他,被成都的梅花吸引住了。行走成都的山川,观赏成都的梅花后,他写出了《梅花七绝》的美诗:“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朋友老关建议,咱们何不沿着大诗人陆游的诗景,感受一下陆游当年醉梅花的意韵?宋时的锦城,即今日的成都市。锦城西,当年还是一片荒地。我们几人,从城西的青羊宫开始,走进了杜甫草堂。如今的青羊宫到杜甫草堂,已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街道,陆游的诗景,早已难找。我们只好来到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在这里,我们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陆游当年醉梅花的意韵。

有意思的是,刚走进杜甫草堂,天上就飘下毛毛细雨。尽管天公不作美,但并不影响我们赏梅的心情。烟雨之中赏梅,更有一番情趣与韵味。在杜甫草堂,朦胧的浣花溪畔,梅花成片成行,梅枝缀玉,有的缤纷怒放,有的艳如粉黛,有的白似雪花,有的绿如碧玉。它们红的香醇,白的清雅,黄而脱俗,独傲寒风细雨,一点点、一朵朵,在霜天里笑傲寒冬。一片片、一簇簇,在细雨中接受洗礼……

不停的细雨,使天空更加迷蒙,丝丝细雨,飘飘荡荡地洒落在梅蕾之上,挂吊在花朵之下,梅花与雨水一样,晶莹透视,雨中赏梅,韵趣更浓。浣花溪畔的路径,被细雨荡得寂寥。梅花,就在这寂寞中傲放。雨渐渐停了下来,但浓浓的雨雾,并没有散去,笼罩在浣花溪畔梅林的上空,形成了梅林凝雾,雨雾丝丝缕缕地缭绕在溪畔的梅枝间,人身上,人若不走动,十米便看不清人影,此一景观,隐隐约约,很为壮观。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朦胧美。而增色这一美景的,还有时时荡漾过来的缕缕梅香。梅花的暗香幽幽而来,伴随暗香的还有偶而传来的鸟鸣,涓涓的流水声,宛如一幅被雨水洗过的“花香鸟语”图。

早梅范文第2篇

阳春三月去杭州,不到茶园品一杯西湖龙井“明前茶”,会是不折不扣的遗憾。据我知之甚少的有关茶的常识,只有西湖边上的五云山、狮子峰、虎跑、龙井和梅家坞五处的茶才是地道的“西湖龙井”。故而,偷得浮生偶闲,寻一份“探梅坞,品龙井”的兴致给自己。

山坡、路旁、水边皆是油绿密匝的茶树,这样盛大的绿意,让这里的山水村落平添别样风情。于是,想起陆羽《茶经》里那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将茶树称作“嘉木”,不仅因茶可“与醍醐、甘露抗衡”,亦因茶树为江南营造出的异于其他地域的风景罢。

云雾缭绕的山坡上,采茶女时隐时现。碧绿如茵的茶园间,乌鸣茶歌,婉转相和。茶园春色静静述说着江南特有的清灵之气。此时的梅坞,轻风微拂,空气中弥散着一种清香,那是与成茶不同的香。仅浅浅一闻,便口舌生津。或许,此时的茶还是树上的芽尖、叶片,有着鲜活的生命,且有阳光、湖水、山野的润泽,所以会有如此生机盎然的味道。而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走进精美盒子的茶,虽品质未改,但终究携了丝丝缕缕的匠气。

茶,在我的心思里,有时那样超然,与琴棋书画有着不分伯伸的风雅。有时它又平实入世,像外公那只结满茶锈的白搪瓷杯子。

茶的雅致,唾手可得。且不说,茶与禅、音乐、绘画之间的佳话,仅与诗词的珠联璧合,已足够让茶风情万千了。从杜小山的“寒夜客来茶当酒”,到曹雪芹的“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从苏轼的“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到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无不显现着文人雅士对茶的情有独钟。茶,对于知它懂它的人,更多时候就是此番情怀与承托吧。茶的雅意,除了蛰伏在古人的杯盏和锦绣文章里,亦醒在今人的精神生活里。所识朋友中,已不乏这样的人,三五知己,一杯清茶,偶尔相约,倾心畅谈。其实,无论是谈古还是论今,但凡是接受了此种简约淡然的交流方式,就已为共鸣垫下了基石。

而想到茶的入世,第一反应便是林语堂先生这句“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而我对这种快乐最初的体验,则是因为外公、茶和我之间的小小情结。儿时的每天午后,外公都会用他那只大大的搪瓷杯子泡茶,茶泡上后,外公就仰在躺椅上哼唱“我本卧龙一书生……”那时,我感兴趣的不是外公咿咿呀呀的京剧,而是他喝完茶后,把茶叶倒到一个小筐子里,晾到院子里的苹果树下。外公笑眯眯地说:“等攒够了,我给你做一个茶枕头。”那时,外公温暖慈爱,而我则充满快乐的期待。茶,给我最初的愉悦,竟是它释放完清香之后,以最日常的用途快乐我儿时的心灵。

浮想联翩,并未阻碍行走的脚步。走进梅坞茶室,听伶俐的江南女孩讲茶。娴熟的茶艺,地道的龙井,茶可养生养心的医道哲理,让静坐一隅的我,由衷生出“这个下午真美好”的念头。

早梅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胎传梅毒;临床;防治

梅毒胎传即先天性梅毒, 是梅毒螺旋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其中2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梅毒, 早期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常出现于产后第2~6周, 有流涕、鼻塞、口腔黏膜损害。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 死亡率较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我国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胎传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梅毒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妇女儿童健康, 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将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2001年1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68例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做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确诊依据: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 血清学检查来确诊。①取胎盘、羊水、皮损等易感染部位标本, 在视野显微镜下找梅毒螺旋体。②血清学检查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筛查、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确诊。68例胎传梅毒患儿中, 男42例, 女26例, 男:女=1.62:1;入院年龄1d~18个月;早产儿15例, 小于胎龄儿和足月小样儿11例;2001年2例, 2002年2例, 2003年4例, 2004年5例, 2005年5例, 2006年8例, 2007年9例, 2008年9例, 2009年11例, 2010年13例。父母亲职业以打工、个体、无业、娱乐服务业居多, 约占88.2%。

1.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皮肤损害35例约51.4%, 表现为疱疹、斑丘疹、脱屑、黏膜损害等;肝脏肿大62例约91.1%, 最大达肋下4 cm;脾肿大31例约45.6%, 最大达脐下1 cm;贫血28例约41.2%, 其中轻度贫血15例, 中度贫血11例, 重度贫血2例;发热25例约36.8%, 以中低度发热为主;病理性黄疸18例约26.5%等; 9例曾被误诊, 误诊率13.2%, 误诊疾病达6种。母亲有流产史 32例, 死胎或死产史11例。

1. 3 实验室检查结果 68例患儿及母亲RPR和TPHA均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增高60例约为88.2%, 贫血28例约为41.2%, 血小板降低33例约为48.5%;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增高27例约为39.7%, 血尿19例约为27.9%, 白细胞尿12例约为17.6%;血浆白蛋白降低28例约为41.2%,转氨酶增高18例约为26.5%, 总胆红素增高18例约26.5%;肾损害3例约为4.41%。

1. 4 治疗及疗效 确诊后47例给予规范性治疗, 8例放弃治疗, 11例转院, 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因为胎传梅毒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系统、药物足量。主要采用青霉素G, 每个疗程总量为30万U/kg体重, 分2周肌内注射, 共用两个疗程, 中间间隔两周。对症状严重的患儿, 采取从小剂量开始, 以免发生赫氏反应(即因大量杀灭梅毒螺旋体所释放出的异性蛋白所引起的脑及心血管损害加重)。同时给予保肝、输血等支持对症治疗。一般1周左右皮疹消退, 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 肝脾明显缩小, 尿常规及肝功能好转;2周左右RPR滴度好转;预后良好。无1例发生赫氏反应。

2 讨论

胎传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化, 从无症状感染到致死性临床症状均可出现。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本组患儿中以皮肤损害最多见, 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 其中骨骼损害隐匿, 容易被忽视。据于娜沙和李建华[1]对早期胎传梅毒骨损害临床研究发现, 骨梅毒的主要体征包括患儿活动减少及对触摸、被动活动反应亢奋激惹、哭闹拒抱和肢体假瘫等。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缺乏特异性, 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在本组, 误诊疾病包括6种, 误诊率达13.2%。这就提醒临床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要提高警惕, 在临床工作中对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早产、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四肢脱屑、皮疹等应该详细询问双亲性病史, 尽早行血清学检查, 以免漏诊或误诊[2]。

早期胎传梅毒是指于生后2年内发病的胎传梅毒, 本组均为18个月内发病。我国胎传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组数据显示本院收治胎传梅毒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现象。最近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在妊娠任何时期均可穿越胎盘, 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 常表现为胎盘功能严重障碍, 发生胎儿梅毒。从而造成流产、死胎、早产、产后死亡或先天性梅毒儿。胎传梅毒是可以预防的疾病, 主要做好产前检查, 常规作血清学检查, 对孕妇患有二期梅毒者要作驱梅治疗, 可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从90%降至2%以下, 并能很好地保护胎儿。孕妇感染梅毒应与医生合作, 积极主动接受治疗, 可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而一旦确诊为胎传梅毒给予早期、系统、足量药物治疗, 疗效显著, 切不可轻易放弃治疗。总之, 要呼吁社会加大梅毒宣教力度,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积极开展疾病筛查工作, 有利于切实贯彻优生优育的政策, 从而减少儿童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早梅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表现及其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评价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9年间诊治的21例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例,全部病例经血清学证实并均摄取四肢长骨x线片。结果 21例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异常改变,x线表现为:干骺端炎21例,主要表现为先期钙化带致密增厚,其下方可见横行透亮带;2例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相对应股骨远端内侧骨质可见骨稀疏或破坏改变;骨干炎4例,主要累及尺桡骨,显示轻度的斑片状和虫蚀状破坏,骨皮质增厚;骨膜炎9例,表现为层状骨膜增厚,其中2例伴有骨干炎,9例伴有干骺端炎。结论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变具有多发、广泛,几乎累及所有四肢长骨,且呈对称分布的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骨骺几乎不受侵犯的特点。x线检查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不仅有助于诊断,还能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先天性  骨梅毒  放射摄影术

   梅毒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性传播性疾病,我国解放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病-梅毒已近绝迹,先天性梅毒也极罕见,但近十几年来,由于不恰当性行为的增多,成人梅毒患病率上升,从而导致先天性梅毒的病例又重新出现且不断增加。现搜集我院自2002-2009年间诊治的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患儿21例,结合文献对其骨骼方面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唤起对本病的高度重视,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材料与方法

    自2002-2009年间来我院诊治的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患儿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发病年龄:1个月以内发病9例,1-2个月发病7例,2-3个月发病3例,3-4个月发病1例,4-5个月发病1例。主要临床表现:皮疹18例,多见于臀部与四肢呈大小不等红色斑丘疹,常伴有脱皮脱屑,6例伴有天疱疮;四肢不能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后哭闹13例;软组织肿胀、周身水肿2例,双下肢水肿10例;不同程度的肝肿大18例、脾肿大12例、精神萎靡8例、黄疸10例、中度贫血6例,合并新生儿肺炎6例、败血症6例、先心病3例。梅毒血清学检查:tursh阳性7例,rpr阳性14例,tppa阳性5例。患儿父亲承认有梅毒病史12例。21例患儿均进行了四肢平片检查。

2.结果

    21例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异常改变,按病变累及的部位,x线表现为干骺端炎、骨干炎和骨膜炎。

    21例均有干骺端炎。四肢长骨干骺端几乎均受累且呈对称性骨异常改变。主要表现有:(1)21例均有不同程度先期钙化带致密增厚,以轻度增厚为主,其中5例致密增厚的先期钙化带略呈锯齿状改变,断裂3例。(2)21例均有先期钙化带下方透亮带,呈横贯整个干骺部18例,以干骺部两侧为主3例。(3)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2例,相对应股骨远端内侧骨质可见骨稀疏或破坏改变。

    4例骨干炎。x线表现为在干骺端炎基础上,以尺桡骨改变为主的轻度斑片状和虫蚀状破坏,骨皮质增厚。

    9例骨膜炎。表现为层状骨膜增厚,走向与骨干平行,骨干两端较为显著,其中2例伴有骨干炎,9例伴有干骺端炎。

3.讨论

    骨梅毒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骨梅毒系梅毒螺旋体由母体血液通过胎盘达胎儿循环,感染胎儿骨骼所致,按其发病时间不同又可划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从出生至四岁,晚发型四岁以后发病。本组21例均有早发型骨梅毒,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肢体不能主动活动、肝脾大,部分有病理性黄疸、中度贫血等症状。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3.1 x线特点

   多数作者根据先天性骨梅毒骨骼受累部位不同将病变分为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1-3]。本组21例均以干骺端炎为主要病变,干骺端既是最早受累的部位,也是病变最广泛最严重的部位,轻者局限于2-3个长骨,重者侵及所有干骺端,肘、膝关节及尺挠骨远端为最常受累部位[4],其原因可能与干骺端血管异常丰富,梅毒螺旋体随血流首先到达并停留在干骺端引起局部骨质破坏与增生改变有关。干骺端炎是本病诊断的重要征象,x线表现为先期钙化带因软骨钙化后骨化障碍而增厚致密,其下方由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和骨样组织构成的横行透亮带,本组21例均有此征象。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有作者提出胫骨近端的wimberger征加上相对应的股骨远端内侧骨破坏为本病较特征之征象[5],本组21例仅有2例见此征象,且不十分典型。骨干炎相对较少见,多为干骺端炎向骨干蔓延所致,骨干出现虫蚀样破坏,本组仅见4例且主要累及尺挠骨与文献报道一致[6-7],这也可能与临床较重视早期发现及治疗有关。骨膜炎表现为平行线样或分层状多发对称长骨骨膜增生,大多随干骺端炎的发展而出现。综合文献报道,结合本病x线表现,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有如下特点:(1)病变多发和广泛,几乎累及所有四肢长骨,干骺端为最早侵及部位。(2)病变呈基本对称性分布的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不但部位对称其病变的程度也几乎相近。(3)干骺端先期钙化带致密,其下方可见横行透亮带。(4)即使严重病例骨骺也不受累。

3.2 鉴别诊断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坏血病:坏血病也可出现先期钙化带致密及透亮横带,但其往往伴有骨质稀疏、骨侧刺,尤其骨骺指环征,骨梅毒则不累及骨骺。坏血病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其有4-6个月的潜伏期,3个月内不出现临床症状和x线改变。(2)佝偻病:骨质稀疏,干骺端呈喇叭状、杯口状,骨梅毒无此征。(3)化脓性骨髓炎:发热、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骨质不同程度破坏和增生,缺乏对称性。(4)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好发于下颌骨,也可有长骨多发、对称层状骨膜,但其干骺端一般不受累。(5)骨结核:结核好发于骨骺和干骺端,以骨质稀疏破坏为主,骨膜反映少见,而骨梅毒病变局限于干骺端或骨干呈多发对称性改变,不累及骨骺,骨膜反映相对常见。此外患儿及其母体的梅毒血清试验,皮肤结核菌素试验及梅毒性皮疹等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3.3 x线检查价值

    通过复习文献可以看出,对疑有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是否需做长骨摄片检查存在不同意见,greenberg等[8]鉴于临床上可以得到准确的血清学试验结果,主张不把x线摄片作为疑有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进行常规检查的一部分。dunm[7]及国内普遍作者则认为四肢长骨摄片对先天性骨梅毒的诊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brion通过四肢长骨摄片在59例rpr阳性而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新生儿中,发现12例有骨异常改变,占20%;而在rpr阳性同时有肝脾大、皮疹、鼻塞、患肢肿胀等胎传梅毒症状的新生儿中,有骨异常的高达90%[9]。结合本组病例,21例均有明显临床症状,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均有骨异常改变。我们认为对于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的婴儿常规进行四肢长骨摄片是必要的,尤其对于我国一些尚不能普及开展血清学检查的基层医院,此项检查更为有意义。x线检查不但极为方便,同时还能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不但有助于诊断,还能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因此,x线检查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john caffey. pediatric x-ray diagnosis.6th ed.vol2 chicago: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inc,1972,1204.

[2]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45.

[3]林中尧.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714.

[4]周顺科.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42例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6;21(5):447.

[5]徐赛英,关立夫,主编.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10.

[6]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01.

[7]dunn ra,zenker pn.why radiographs are useful in evaluation of  neonates suspected of having congenital syphilis.radioloogy,1992,1882:639.

早梅范文第5篇

例1:患者,男,80天,发热,腹胀20天入院。查体:体温38.5℃,肝肋下4.0cm,脾肋下3.5cm。实验室检查:WBC 12.43×109/L,肝功能异常。其父有冶游史,患儿入院时其父母及患儿TPHA、RPR均为阳性,RPR滴度分别为父1:128,母1:32,患儿1:64。X线表现:四肢长骨照片示右侧股骨、胫、腓骨轻度平行状骨膜,余未见异常。

例2:患者,男,63天,因腹胀1个月15天入院。查体:体温正常,肝、脾肋下5.0cm,实验室检查:WBC 14.5×109/L,肝功能异常。患儿父有冶游史,曾患“梅毒”。患儿入院时,检查其母有硬下疳,父母及患儿TPHA、RPR均为阳性,患儿CMV抗体(CMV-IGM)阳性,提示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X线表现:四肢长骨照片均有不同程度平行状骨膜,两肱骨下端干骺端见一侧性骨质缺损,两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厚、模糊,骨骺正常。

例3,患者,男,15天,出生即发现右上肢肿胀,张力低。查体:体温正常,右上臂及前臂肿胀,无红、热,肝肋下5.5cm、脾肋5.0cm,实验室检查:WBC 14.5×109/L,肝功能轻度异常。患儿父亲有冶游史,入院时患儿及其父母TPHA、RPR均为阳性,X线表现: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骨膜增生,范围广,部分骨膜明显增厚形成“石棺征”,部分增厚的骨膜与皮质融合使骨干增粗;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厚、模糊,其后方依次均见一较宽透亮带和一致密线,三者形成“夹心饼”样改变;右肱骨下端、桡骨上端干骺端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并从一侧开始,边缘清楚,呈“猫咬征”,内有小片状死骨形成,右桡骨干骺端破坏延伸到骨干上段,使之骨质破坏缺如,相应软组织明显肿胀;右胫骨下端后侧可见类圆形穿凿样骨质缺损;两上肢长骨骨质增生,髓腔变窄,骨干增粗。

讨 论

感染来源、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母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其感染多在妊娠4个月后。本组三例均符合宫内感染。病理改变在骨骼系统主要是多发、对称且广泛的干骺炎、骨膜炎、骨髓炎。临床表现可有皮疹、鼻炎、肝脾大,骨骼病变与其临床症状不一定一致。据文献报道多数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骨改变广泛而相应临床症状常不明显[1]。本组3例,仅1例表现为右上肢肿胀、假性瘫痪,另两例则以腹胀、肝脾大为主要症状。

X线特点:为多发、对称且广泛的干骺炎、骨膜炎、骨髓炎。其中干骺炎可为先天性骨梅毒最早出现的征象,表现为临时钙化带增浓、增厚,随着病变的发展,骨干远端有一条致密白线,是严重疾病对软骨化骨引起的非特异性改变,二者之间由于骨质疏松萎缩形成一环行透亮带,称之为“夹心饼”征。本组例3有此表现;干骺端骨质破坏、缺损、常为一侧性,边缘清楚,称为“猫咬征”,本组2例共5根病骨有“猫咬征”。另有文献认为骨梅毒无死骨形成,并将之作为与化脓性骨髓炎的鉴别要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复习文献结合本组病例,我们认为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诊断标准可为4岁前发病,出生前父/母有冶游史;血清梅毒酶标阳性;X线可见四肢长骨多发、对称、广泛的骨膜炎、干骺炎及骨髓炎,骨膜炎是最常见的征象,而干骺炎则是诊断早发型骨梅毒的重要特征。鉴别诊断:梅毒性骨膜炎需与婴儿骨皮质增生症鉴别,两者均有长管状骨多发、对称的层状骨膜,但后者干骺端一般不受累,且多发病与出生后2个月15天,5个月后少发病,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不影响生长、发育,数月后常可自愈。梅毒性干骺炎需与坏血病、佝偻病鉴别,前者血清梅毒酶标阳性,可有“夹心饼”征,而后者较少发生于6个月以内婴儿。梅毒性骨髓炎应与化脓性骨髓炎鉴别,前者RPR阳性,常伴多发、对称骨膜炎、干骺炎,死骨较细小或无,后者起病急,骨破坏由干骺端迅速向骨干蔓延,引起大面积骨破坏及大块死骨坏死,骨质增生明显,形成骨包壳。

我们认为对血清梅毒酶标(RPR、TPHA阳性)阳性的婴儿常规进行四肢长骨照片是必要的,能及时发现婴儿先天性骨梅毒及其程度。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稻米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农业农村部

青海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马铃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