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1篇

前几天,朋友让我帮忙给他写份读后感,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是吴甘霖的《方法总比问题多》,“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句话也早就耳闻能详。记得一次,教育局吕督学给我们开会的时候,就曾介绍过这本书,今天,一本好书送到眼前,当然就迫不及待的拜读起来。

通过阅读《办法总比问题多》第一章,我认为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讲究方法的人。虽然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都会遇到烦琐复杂不好解决的问题。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克服消极畏难情绪,正视存在的困难,不逃避,不抱怨,不懈怠,知难而进,多思考解决的方法,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开动脑筋想办法吧,别让你的智力机器生锈”是我学习第二章印象比较深刻的句子。“没办法”,“一点办法没有”,你说过,我也说过,是啊,真的没办法吗?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政府不但一分一文没掏,反而盈利2亿多美元,是商人尤伯罗斯创造了这个奇迹,他想到的最绝的点子是将奥运电视转播权进行拍卖,这次奥运给尤伯罗斯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假如畏难,怎么能够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呢?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没看此书前,就自己的心态而言,我会努力去挑战遇见的问题,但当压力太大时我会妥协:“我做不到的,我尽力了”,会用一句所谓完美的借口来搪塞自己,成不成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好好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有句话“先别说难,先问自己有没有竭尽全力”。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善于思考并拥有坚韧心态的人,一定可以驾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两条大船,成功航行到彼岸。

吴甘霖所写的一些事例都是都是很实在、平实的例子。书中很多实例人物通过他们努力工作,聪明的思考,坚韧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他们成长的经历给我以启迪。做任何事情不找借口,只找完成的方法,这是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在工作中保持这样的工作心态,是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的。

方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2篇

素质和修养是基础。纵观历史,每一位成功人士后面都有一些善于出谋划策的谋士,与这本书所说的一流员工同出一辙,但要成为一流员工,都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善于思考问题的头脑做基础。无论是即将成为一流员工,还是已经成为一流员工,都需要经过前期的努力和学习,这本书上的好多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未出茅庐而三定天下,并终成大业。无论何时何地,有能力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总会有用武之地的,是金子迟早要发光。

善于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经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程序。作为一个好的员工,首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连问题都找不到,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然后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也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工作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解决问题学会精益求精。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一个新问题不要急于去解决,应该通过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思考的方法,其中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分析问题的侧面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用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方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解方程 等量关系 兴趣

正文:

如果说“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现实世界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一个飞跃,那么“方程”则是学生认识现实世界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一次质变。在第一学段,学生解题一般列“算术式”,通常称为“算术法”。到了第二学段,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巨大转变。我们知道,用“算术法”解逆向思维的题目,难度比较大,而“方程法”则是把“未知数”与“已知数”同样对待,让未知数也参与运算,将逆向思维变成顺向思维,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联系现实生活的重要课题,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算术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遇到诸多困难,甚至厌恶用方程解答数学问题。因此,初学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尤其是通过对逆向思维题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不仅能够化难为易,它还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一、巧找等量关系,激发学生“用方程”解答问题的兴趣

初学列方程,学生很不适应,习惯用算术方法。对此,我在教学中通过例题分别用算术法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解答,然后比较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方程解法的优越性。有的题目用算术方法只能列一个或两个算式,而用方程根据等量关系能列多个等式。如: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3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算术方法: 根据总路程÷速度之和=相遇时间列算式:

300÷(45+35),只能列一个算式。

方程解法:

(1)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之和 300÷x=45+35

(2)总路程-客车走的路程=货车走的路程 300-45x=35x

(3)总路程-货车走的路程=客车走的路程 300-35x=45x

(4)货车走的路程=总路程-客车走的路程 45x=300-35x

(5)客车走的路程=总路程-货车走的路程 35x=300-45x

(6)(总路程-客车走的路程)÷相遇时间=货车的速度

(300-45x)÷x=35

(7)(总路程-货车走的路程)÷相遇时间=客车的速度

(300-35x)÷x=45

通过对比,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比算术法思路更加开阔,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一题多解,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数学问题至少能用方程和算术两种方法解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顺向思维的题目要引导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要引导学生用方程方法解答。

如:“红花有40朵,白花比红花的2倍少8朵,白花有多少朵?”本题是顺向思维的题目,列式是40×2-8。“红花有40朵,红花比白花的2倍少8朵,白花有多少朵?”两题比较,字面上稍有不同,但意义却大不一样。此题中的2倍是白花的2倍,而白花是未知的,此题是逆向思维的题目,等量关系是:白花的2倍-8朵=红花的数量,方程式:2x-8=40。

三、一式多解,鼓励算法多样化

方程好列题难解,这也是学生不喜欢列方程解答的原因。

人教版数学出示的方法是:推导等量关系,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效解方程,历年来一直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推导等量关系,根据题目的来龙去脉找到问题的答案。列方程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而解方程的关键也应根据等量关系去解答。

青岛版教材出示的方法是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或同时减去一个数、同时乘一个数(“0”除外)、同时除以一个数(“0”除外),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这种原理非常好理解,但我认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方程学生不易找到解答方法。

如:120÷3x=20,学生解答有点困难。但根据除数=被除数÷商这一关系,很容易得到:3x=120÷20

3x=6

再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得到:

X=6÷3

X=2

方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对策

教师们总会在班上碰到几个这样的学生——对解决问题无从入手,加、减、乘、除乱成一锅粥,不管题目要求,随便拿来就用。到底这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难在哪里呢?

一、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因素

1.学生知识经验

如果学生对应用问题所讲述的内容不熟悉,或对题目所用的一些单词意思不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也不能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实际、原计划”等词时,因为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所以他们不易理解,需要教师举例说明。

2.学生思维定势

(1)片面看个别词

有的学生解题时,不是建立在对题目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而是以个别词语为依据解题。如学生看到“一共、比……多”就用加,看到“还剩、比……少”就用减,这对解题起消极作用。

(2)机械乱套解法

有的学生容易形成机械的联系,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改变而灵活转移,误用新方法解旧的题型。有些低年级教师总会出一些学生可以计算的题目,如“2分钟做4个零件,1分钟做几个?”当时学生是会解答的,可到了高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后,如“4分钟做2个零件,1分钟做几个?”学生仍错误地套用原来的方法4÷2,而不去分析数量关系,哪个是总数,哪个是分数,结果导致错误。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读题是解应用问题的第一步,教学时应让学生把题目读通、读懂,让学生自己慢慢地边读边想。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集体齐读,这样会影响后进生理解题意。学生读题有了一定基础后,可训练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题意,并且引导他们学会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2.分析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分析数量关系是在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条件里的每一个已知数量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选择算法。

(1)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

一步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出现不去分析,抓住题中片面字猜算法的不良习惯,到学习数量关系较为复杂的解决问题时,会感到困难很大。因此在一开始的解决问题教学中,重点就是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关。每一题的算法,教师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说理,使学生记住每道题的算法都是有根有据地选择,而不是瞎猜的。

①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如“取走7支铅笔,还剩5支,原来有几支?”在分析中学生要弄清:哪个是总数,取走的7支是总数的一部分,还剩的5支是总数的另一部分。三种数量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取走的7支+还剩的5支=原来有几支,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要运用加法计算。

②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如:A.每盘梨有8个,有3盘,共有多少个梨?B.把24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有多少个?C.24个梨,8个放1盘,可以放几盘?这类题目要让学生分析哪个是总数,哪个是每份数,哪个是份数,求总数用乘法,求每份数或份数,用除法做。

③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

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

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这类问题,学生以个别词语为依据解题,看到“一共、比……多”就用加,看到“还剩、比……少”就用减。特别是对不完整的句子,错误率就更高了。如:饲养场里鸡有12只,比鸭多3只,鸭有多少只?应该让学生将关键句“比鸭多3只”补充完整,谁比鸭多3只,谁跟谁比,结合线段图帮助孩子理解谁多谁少,求多的用加法计算,求少的和求相差数都用减法计算。

④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倍比问题跟差比问题在分析数量关系上方法差不多,如白粉笔有24盒,是彩色粉笔的4倍,彩色粉笔有多少盒?首要同样先将句子补充完整,找出谁与谁比,结合线段图使学生理解把彩粉笔看作1份,白粉笔有这样的4份。求1倍数和倍数用除法计算,求几倍数用乘法计算。

(2)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

两步解决问题关键是抓住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基本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及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教学中可进行过渡性训练。如下:

A.一本故事书有72页,小英8天读完,小英每天读了多少页?

B.一本故事书,小英每天读9页,小华每天读12页,小华每天比小英多读多少页?

通过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第一道题的问题是第二道题的一个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而解答有“两个问句”的连续性基本应用题,如“一本故事书有72页,小英8天读完,小英每天读了多少页?小华每天读12页,小华每天比小英多读多少页?”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理解,要解答第二个问题就必须以第一个问题为条件。最后出示“一本故事书有72页,小英8天读完,小华每天读12页,小华每天比小英多读多少页”。

(3)多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

多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主要是抓住基本结构和基本变换,常见的基本结构有“两积之和,两商之差,归一,归总”。这些基本结构通过可逆改编,情节变换,扩展变换成为不同的多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3.注重比较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采用比较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新旧联结点上迅速展开,出示新例题,引导学生把例题与练习题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对例题的要求是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而对练习题的要求是先解答这几题,再找出练习题每一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方法总比问题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应用题 解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50-0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际应用与应用题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据比例较大,而由于小学生逻辑能力还未完全发育,在解答以逻辑关系为主的应用题时,通常容易出现畏惧心理。但是,不管逻辑关系有多复杂,本质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学生只要掌握应用题的正确解法,再烦琐的应用题都可以轻松解决。

一、数量关系解题法

现阶段小学应用题类型的数量关系可分为下述4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例如:某铁路6000千米,A工作队若单独作业则需20天才可完成,B工作队若单独作业则需30天完成,请问若AB两队同时进行施工则需多少天完成?该题中反映了上述提到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题目中已知了工作总量及工作效率,解答工作时间。其中工作总量为6000千米,A单独工作效率可利用数量关系算出:6000÷20=300(千米),B工作效率则为6000÷30=200千米,因此可知AB共同作业时的工作效率为300+200=500,最后根据上文分析可得出,AB共同作业的时间为6000÷500=12(天)。

二、列方程解题法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法中,列方程解题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将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设为X,然后按照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将式子列出,并通过解方程法解出未知数X,此X为题目的最终答案。

例如:已知两箱内苹果总数为204个,其中大箱子内有154个苹果,大箱子的苹果数量是小箱子苹果数量的3倍多4个,问小箱子总共多少个苹果?若使用传统算术法解答该题,则需使用逆向思维予以解答,首先将154减去4,然后再将150除以3,得出50;但使用列方程解法,则直接将小箱内的苹果数量设为X个,大箱子则为3X+4,两箱总数为3X+4+X=204,最后得出X=50。由此可知,列方程解题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路清晰,而且有效缩短解题时间,提高解题效率。

三、画图解题法

在部分数学应用题中需通过画图法予以解答,比如对一些较为常见的综合性路程问题,若数学教师只通过文字的描述进行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无法理清题目中相关数据间的关系,或无法看懂题意,因此,对于这类问题采用画图的方式可将题目的基本大意理顺。例如:汽车从某镇开往另一个镇,第一小时行驶了总路程的3/8,第二小时行驶了剩余路程的3/5,还剩10千米,请问该镇距离另一个镇共多少千米?在此问题中包含多个分式关系,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大意,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代替总路程,同时将已知条件采用线段的方式详细表达,则可明白最后一段路程的10千米占总路程的1/4,因此可得出总路程为4乘以10等于40千米。

四、条件关系解题法

由于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难度的不断加大,应用题中大量的已知条件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导致其不知如何下手予以解答,此时,教师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辅助学生理清问题和已知条件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问题与哪个已知条件有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问题和有价值性的条件间关系的掌握,达到正确解答的目的。

例如:某员工计划花费2个星期的时间裁剪出2800件衣服,可实际上比原计划提前6天完成任务,请问该员工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裁剪了多少件衣服?在读完题目后,可先理清条件:已知2800件衣服和2个星期的时间,未知比原计划提前6天完成任务和计划每天裁剪出的衣服件数,以及实际每天裁剪出的件数。然后针对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实际工作效率-计划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差。最后可得出解题数量关系式:衣服总件数÷计划加工时间=计划每天加工数量,即2800÷14=200(件/天);衣服总件数÷实际加工时间=实际每天加工数量,即2800÷(14-6)=350(件/天);实际工作效率-计划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差,即350-200=150(件)。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高年级应用题解法的教学,归纳并总结出较为常见的应用题解题法,并将此类问题利用高效、简便的解题方法予以讲解,然后通过不同的解题法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到不同解题法的利与弊,从而找出最适合的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延志.浅谈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12(10):105-106.

相关期刊更多

北方法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大学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