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电标语

节电标语

节电标语

节电标语范文第1篇

1、节能尽一份力,环保多一点心。

2、节约用电没诀窍,随手关灯为首要。

3、省一下能源,造福千万年。

4、若要空调耗电少,温度适当设定好。

5、点点滴滴汇成节电洪流,开开关关照亮万家灯火。

6、动手做节能,环保又省钱。

7、节约用电,避峰让电,同献爱心,共尽责任。

8、白天借助自然光,夜晚才可享亮光。

9、节约能源,源源不绝。

10、随手关灯,随时有灯。

11、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

12、节约能源度危机,共创经济新契机。

13、全体人民一齐来,节约能源做环保。

14、节能N次方,地球更健康。

15、省一分钟电,多一分钟电。

16、有能源就有资源,有资源就有本钱。

17、购买电器有方法,节能标志真正好。

18、万般能源众家省,源远流长照世人。

19、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成多省电力。

20、节能解危机,地球有转机。

21、推动节约能源,落实优质环境。

22、省一点能源,多一点资源。

23、能源来自大自然,节能保护大自然。

24、随手关灯,利国利民。

25、节约能源有良方,用水用电没烦恼。

26、只要举手小动作,成为省电大赢家。

27、一家节约一度电,万家节电度难关。

28、若要冷气耗电少,温度适当设定好。

29、珍惜能源,创造美好环境。

30、节能多用心,大家都开心。

31、节约能源一起来,好山好水好将来。

32、节约用电积少成多,节省金钱岁岁年年。

33、照明品质要提高,省电灯具不可少。

34、节约能源一起来,共创美好的未来。

35、节能大作战,等你来挑战。

36、节约能源不是口号,是一种行动力。

37、地球资源日日少,节约用电不可少。

38、节约能源就从居家做起。

39、若要电费缴得少,节约用电要做好。

40、节约能源要做好,冷气效率要提高。

41、节约用电,人人有责。

42、冷气电扇一起吹,清凉省电又节能。

43、选购电器有方法,节能标章真正好。

44、节约能源生活化,节能推动更落实。

45、少开一盏灯,奉献一片情。

46、节能做的好,朝朝无烦恼。

47、节约能源共创美丽新世界。

48、选购冷气有一套,EER值必需高。

49、节约能源有良方,充分利用自然光。

50、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51、电力是个宝,度度要计较。

52、珍惜现有能源,保有未来资源。

53、冷气空调要省电,温度控制要做好。

54、购买电器要记牢,用电效率第一条。

55、节能标章节约用电,环保标章保护地球。

56、节约大家做,能源大家享。

57、欲享资源用不竭,各种能源随手节。

58、节约用电珍惜能源,爱护地球你我责任。

59、多一点理解,担一份责任,献一抹光亮,度一段艰辛。

60、随手做节能,创造好人生。

61、万般能源众家省,源远流长照世人

62、人人省电,人人省钱。

63、节能多尽力,未来多美丽。

64、节约能源一起来,生活省电真方便。

65、节约能源做得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节电标语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朱怡淼(1976- ),女,汉,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只是节目主持中的个案,不会影响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普通话和方言的语言地位平等互补,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亡方言。方言电视节目、方言主持人的存在是现代受众意识的完美阐释,也是方言自身的特点决定。针对目前方言节目主持人的现状,要做到:宁缺毋滥,控制数量;关注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寻求方言节目跨区域发展的新路。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电视节目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J903文献标识码:A

On the TV Hosts in Dialects

ZHU Yi-miao

作为大众媒体中直接面向受众的语言使用者、传播者和示范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以推广普及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性为己任,自觉发挥示范作用”

(注:参见2005年8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通过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普通话是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规范的具体标准和衡量依据,并且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有明确的规定:“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达到一级甲等水平。”

(注:参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的(国语[1994]43号文件)《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规定。)但是,近年来,电视节目中出现了较多的方言节目,方言电视节目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一些节目,主持人甚至直接用方言来主持,这类栏目多以新闻类为主。以江苏地区为例,笔者选取了南京(省会)、无锡(苏南)、南通(苏中)、徐州(苏北)四个城市进行考察,发现这些城市的电视台或多或少都存在用方言主持的电视新闻节目: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的新闻节目《听我韶韶》(主持人吴晓平用南京话主持);无锡电视台共有13个频道,其中有近一半的频道正在播放或者播放过无锡方言节目,最有名的是新闻杂志型栏目《阿福聊斋》(主持人李季用无锡方言主持);南通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新闻栏目《总而言之》(主持人严军用南通话主持);徐州电视台开办的《新闻直通车》的方言版(主持人大卓用徐州话主持),这四家地方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在当地广受欢迎。在江苏省地方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化观众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请您写出您觉得语言规范化做的最好的主持人的姓名。”四个城市甚至都有将方言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姓名写上的观众,比如南京《听我韶韶》的老吴;无锡的《阿福聊斋》中的阿福、《洋葱头讲劲头》中的洋葱头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方言节目在观众心目中影响力。那么在政府致力于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追求语言规范化的今天,如何理解方言节目的存在?电视节目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是否和其普通话使用者、传播者和示范者的身份大相径庭?观众对方言节目的认可是否就意味着方言节目应该取代普通话节目?

其实,在电视节目中有个别主持人说方言,和主持人语言规范化的要求并不矛盾。语言具有多样性,方言和普通话是平等互补的关系。“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

(注:参见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现代汉语方言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普通话不受地域限制,是最广泛、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方言的使用则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在某一地域通行。两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在不同的语境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区分。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方言就应该消亡。许嘉璐曾经指出:“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

(注:许嘉璐于1997年12月23日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及。)但现实情况是,随着推普的进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方言和普通话是对立的,推广普通话应该人为地禁止方言、消灭方言;而方言整体趋同的现状也使方言面临濒危,这必会导致语言多样性的消失,从长远来看,显然是不合适的。在电视媒体里适当地让个别主持人说方言,具有传播、示范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主持人说方言,关键在于说地道的方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方言的发展,否则就会和初衷背道而驰。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中,每期有一个小版块是主持人老吴关于南京某个方言词汇含义的有奖征集,激发受众对南京话的兴趣,是很好的推广方言的方法。我们不必担心方言节目会取代普通话节目,主持人说方言只是主持中的一种类型,主持人说标准的普通话才是主持的主流。适量的方言电视节目是普通话节目的有益补充,也是对普通话节目的一种调剂。

此外,方言节目、方言主持人的出现是电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方言电视节目、方言主持人出现是传播者“现代受众意识”的集中体现。“现代受众意识是以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为第一考虑的受众意识。要求传播者先要考虑受众是否有需要、有兴趣,以保证所有的传播内容都能符合受众需要和能满足受众兴趣,然后再考虑媒介如何把对客观事物及客观社会的理解巧妙地融进节目之中。”

(注:参见冷智宏、许玉琪著《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形态与包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在电视媒体进入“同质化时代”后,受众对节目的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有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减轻压力、获得愉悦和实现情感交流的电视节目,方言节目正是从受众的需要出发,节目主持人用受众熟悉的方言来诠释节目内容,从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四个城市的方言新闻节目,不仅仅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更重要的是以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方言节目在政府大力推行普通话、推行语言规范化的形势下得到如此高的收视率是对传播者秉承的“现代受众意识”的完美诠释。

其次,方言被使用到电视节目中,绝不仅仅是语言学家对语言多样性发展的美好愿望,还和方言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简洁、形象、生动。和普通话相比,方言的情感用语更丰富、更生动,在细微区分、性状描述等方面更具体、更形象,因此,方言也就更生动幽默、更有趣传神。“方言作为一特定地区人民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沉淀着某一地域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方言是这些地域文化的载体,普通话不可能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注:参见胡蓉《从语言学角度看方言电视节目》,《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正因为如此,主持人说方言,有方言背景的受众认同感极强。同时,方言电视节目切入角度平民化、反映内容生活化、在心理接近性和主持人的亲和力上有着其他节目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2008年初雪灾,无锡电视台《阿福聊斋》的主持人阿福形容记者“简直当(气象局)家一样”,用无锡话的表述方法和语气生动形象地将记者为了及时获得气象信息经常去气象局的情形描述出来,这在普通话的主持中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说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方言节目的局限性:普通话作为国家通行的标准语,语音、文字统一、语法规则明确,表意清晰,;而方言的语音只是相对统一,无法和文字一一对应,语法规则往往是潜在的或约定俗成的,表意只有在有方言背景的区域内才能实现,因此,方言的传播是有特定范围的,受限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的方言传播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同在江苏,无锡人看《阿福聊斋》看得津津有味,给徐州人看,徐州人会觉得不知所云,甚至因为语音的差异会造成误会。所以,方言节目只能以本地观众为目标收视群体,从这一点来看,用方言主持节目,是一堵墙,它妨害了节目在其他方言区域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妨害了节目主持人的知名度。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因为方言电视节目在短时间内崛起,强有力地拉动收视率的增长,各地争先恐后地推出电视方言节目,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已经影响到方言节目的品质,所以从目前方言电视节目的现状,应把握几个问题:

1、宁缺勿滥,控制数量。

方言节目只是作为普通话节目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不会成为主流电视节目,所以电视台的方言节目立身之本在质量不在数量。如果只追求绝对数量,对节目选材、内容、形式不下功夫,那么只是没有意义的重复建设,最终会被淘汰。节目主持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节目的水平和素质,方言电视节目主持人更是方言的直接实践者,方言是否恰当使用直接反映在节目主持人的身上。因此我们呼吁主持人应根据栏目定位、节目需要灵活使用方言,使用规范化的方言,使用积极和优美的方言。同时,主持人应该充分考虑方言在表达上的优势,结合受众的心理和方言适用的范围,选择适合的播报内容和播报方式。主持人用方言主持,是节目的亮点,充实的节目内容、新颖的选材、多样的形式是节目取胜的基石,所有因素必须完美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综合素质和标准普通话是选拔主持人的首要标准。

方言节目主持人的选拔不能降低综合素质的要求,主持人代表电视台的形象,无论用何种语言来主持,知识水平、应变能力等综合素养都是首要考虑的。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法定方针,所以即使选拔方言节目主持人,最理想的是既能说标准的普通话、还能说标准的方言。如果一味追求能讲方言,忽略了其他,会导致节目整体水平降低。在方言节目的受众反馈中,已经有一些受众很明确的表示,方言节目通篇俚语、俗语,整体品味不高,质量偏于低俗。所以,绝不能以偏盖全,以节目和主持人的生命力为代价,只专注于“方言”一点。

节电标语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节目有着较强的发展潜力。本文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重要性出发,在分析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的趋势与策略。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地方台英语新闻节目的生存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不少地方台英语新闻节目被撤销或者减少了播出的时间,有的变成了双语主持、英文字幕。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重要性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人们对英语学习的关注越来越高。同时国际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办好,有助于地方区域城市成为国际城市,可以说建设好地方电视台的英语媒体,是提高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城市内部具有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肩负着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现状的任务,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播出,在我国定居、经商、学习或者旅游的外国人可以及时了解我国的现状,担当起向导与讲解员的角色。同时,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也受到了喜欢英语的中国人的欢迎。因此,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播出,外国人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得到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更加规范、更加流利、更加自信地使用英语。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现状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与中文新闻相比,在受众的数量上存在着区别,在播放时间上相对来说要比中文新闻少得多。从我国的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来看,比较好的有新疆卫视、黑龙江卫视等省级电视台。这些电视台播英语新闻的目的性都很明确,即都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

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存在差距。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目标受众群体分两部分,一是外国人和华侨,二是以英语学习为主的国内观众。受众群体比较笼统,缺少准确细致的定位。同时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受众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以国内学习英语的观众为主,外国人与华侨相对来说较少。从受众群体的特点来看,年龄段多集中在20岁到40岁,但真正对节目忠诚度较高的年龄段却是45岁以上的男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英语学习为目的的观众缺乏稳定性,在提高英语听说水平上与电视台英语间形成了较强的功利性目的,这些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会成为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忠实受众,但是当学习英语的目标实现后,如果地方电视台制作的新闻栏目缺乏吸引力,就会被受众所抛弃。

信息需求量与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存在的受众问题说明在传播信息上满足不了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从我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受众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通过收看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已经成为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从这些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信息内容的吸引力要弱于英语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发音。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信息需求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同时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宣传力度不足,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实际情况来看,知道并收看地方台英语新闻的国外受众并不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发展。

缺乏受众信任基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是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播放能够改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有利于外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并不仅仅有经济发展良好、人民生活安定等好的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社会问题。但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来看却没有真正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所应具有的可信度。简而言之,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缺乏受众信任基础。除此之外,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媒体自身的实力较弱、覆盖面受限及影响力较小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所具有的受众基础。

缺少强有力的人才基础。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需要较强的人才基础,从英语新闻的特点来看,其所需要的是不但要懂英语同时还要懂新闻的综合类人才。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英语新闻工作者只有在获得比较扎实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进行英语新闻报道的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就算英语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及水平都较强,但是却长期处在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其英语新闻的嗅觉及灵敏度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表达方式及思维习惯上也有一定的区别,这些都决定了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工作者在专业水平及个人素质上有着极高的要求。

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趋势策略

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关注收视对象的信息需求。实现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所体现的传媒目标,地方电视台应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以我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与共同准则为基础,坚持党和政府的宣传方针,在具体的英语新闻信息上以正面报道为主,进行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在英语新闻信息的选择上,选择那些贴近地方的内容满足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要以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关注收视对象的信息需求变化,从而真正实现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目标受众与实际受众两者之间的一致。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报道的内容应包括地方经济、地方旅游、地方发展及社会时政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真正地发挥出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所应有的作用。通过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让国内外的英语观众了解我国不同地方区域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变化。

拓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内容的来源渠道。从解决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所存在的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存在的差距、信息需求量及缺乏受众信任基础等问题的角度来看,有必要不断拓宽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节目内容的来源渠道。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在采编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新闻变动的反应能力,从而能够及时地满足受众对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在有限的新闻播报时间内增大自身所容纳的信息量,满足受众的需要,通过全面客观的内容建立受众对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的信任基础,满足目标受众对信息需求量的要求,从而实现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存在的差距。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也可以在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采编中发挥作用。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及时、涉及面广的特点,能够给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提供一定的信息选择的平台。

不断完善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工作流程。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并实现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需要不断完善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工作流程,不断地关注在英语新闻采编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工作细节。通过对工作流程细节的不断完善,实现在制度、管理、形式及内容上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从而从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地方新闻媒体为核心,走出一条适合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的工作流程。

加强地方电视台在英语新闻人才方面的管理。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如果要实现在英语新闻方面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在英语新闻人才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强对英语新闻类高档次人才的引进,完善对英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通过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工作者自身不断的努力与地方电视台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管理方式,提升地方电视台在英语新闻方面的人才素质基础,从而满足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发展的需求。

除了上述阐述的策略外,还应不断地拓宽渠道加大对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本身的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地方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的存在,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地方电视台的英语新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台所具有的窗口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琼:《地方台英语新闻走向》,《新闻前哨》,2008(6)。

节电标语范文第4篇

一、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特点与评价维度

语言作品的类型丰富多样,因此,对不同类型作品进行赏析评价时,角度和重点也必然各异。对某一类语言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前提是了解这种语言作品的特点,才能找到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的维度。

(一)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特点

广播电视语言作品,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传播中,以有声语言及其副语言为主要呈现方式的语言传播作品。主要包括播音主持作品、解说、配音等语言形式。这类语言作品的主要特点是:

1.语言传播的集体性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一种由传播群体分工合作的集体传播,其传播过程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在形成创作依据之前,就有策划人员提出选题;选题提出之后,采访和类似的细化工作将其逐步落实;采访等工作形成的文案和音视频素材,进入编辑阶段;通过筛选和进一步加工,形成播出前的创作依据;之后,播音主持人员根据创作依据,以个体化、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手段,将其最终呈现为语言传播作品。因此,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虽然在形式上由某一创作主体通过有声语言及其副语言最终表现,但它实质上是集体协作的终端呈现。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确了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创作主体,不只是播音员或主持人,而是整个创作团队。语言作品成功与否,和每一个创作环节的表现都息息相关。

2.表达手段的综合性广播电视语言作品,是以节目为依托、以播音主持为主轴、以节目的整体呈现为成品的。整个语言作品的表达手段是丰富的,从整体上说,播音员主持人本身也是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与同层级的其他要素,如录音或录像、现场报道、嘉宾参与或受众互动等构成第一层的表达手段。而在第一层表达手段之中,还可以进一步理析出下位的表达手段,如播音员主持人除把声音作为主要表达手段外,其服饰、造型、表情、动作等也是表达手段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完整性和传播的有效性有赖于所有这些表达手段的综合协调。因此,在对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进行赏鉴和品评时,虽然可有主次之分,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应该综合考量。

3.言语行为的整体性如同任何言语行为都必须经由“传—受”的双向互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交际行为一样,广播电视语言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作品的价值、传播主体的水平都和传播效果密切相关。传播效果一方面由传播到达率组成,另一方面由“以言取效”的程度决定。虽然很容易带有主观色彩,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综合考量特定时间长度中的收视情况、反馈情况(受众反馈、专家反馈)来加以判定。可见,不考虑传播效果的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赏鉴和品评,会严重脱离实际,缺乏客观性和可信度。基于以上特点,我们在对一件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时,须得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

(二)三个维度

1.语据我们把直观呈现在受众视听之前的语言传播依据,称为语据。语据在有稿播音主持中是稿件,在即兴主持中是选题、是纲要、是策划、是基础资料。语据是语言作品最终呈现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呈现的最终样态。语据中隐含着传播目的,反映了对象需求,提供话语组织框架。对于传播主体而言,语据的丰富、准确与可行与否,制约着主体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空间。

2.语篇我们把受众耳闻目睹到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整体,称为语篇。语篇是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直观呈现,是这一语言作品的能指,也是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赏鉴、评价的主体。鉴于非研究性赏鉴无法接触到语据部分,对作品的评价则只能停留在接受主体或鉴赏主体个体性的主观体验层面;而研究性评价则必须以语篇为依据,对语据和下面将要说到的语效开展延伸性研究。因此,对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进行鉴赏评价时,往往把语篇作为切入点。

3.语效语效是指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总体上可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看,“量”主要指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受众接触率,“质”则是指广播电视语言作品对受众认知与行为的实际影响。由于影响是一个变量,存在即时影响和长期影响、表层影响和潜在影响的变化,因此,语效的判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量”易统计,而“质”则由于其时间限制和主观性色彩,需要根据语言作品的总体表现和作品评价的基本原则进行推定。从以上三个维度入手,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对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进行赏鉴、评价时具体的考察指标了。

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艺术作品的考察指标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特定的传播主体朝向一定的交流对象,采用特定的方式,通过意义传达(包括情感表达),为着特定的目的,追求一定的效果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因此,总体而言,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可以从主体、对象、目的、表达、效果五个部分进行考察。这五个部分与以上我们所说的三个维度总体符合:在语据阶段,非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根据预设的对象及其期待,设置传播目的,预置传播效果,结合语言传播主体需求,进行前期创作和播出准备;在语篇阶段,有声语言传播主体遵循传播目的,依据前期准备,胸怀传播对象,运用综合表达手段,力求传播效果的实现;在语效阶段,传播主体的表达被接受主体(对象)接收,其传播意图被解读,传播目的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体现为特定的传播效果)。

1.主体广义的传播主体包括媒体、栏目、人员三个层面,狭义的传播主体单指人员。为了使考察更加集中,可把媒体定位、栏目特色主要归于大语境,部分显现为传播目的,那么,我们此处所说的传播主体主要界定为人员,具体包括播音员主持人(涵盖配音、解说等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创作手段的工作人员)、记者、编辑。在广播电视语言作品中,所有主体都至关重要,但播音员主持人既是创作主体,本身也是表达手段和语言符号。也就是说,播音员主持人是以自身为主要表达手段在进行创造性传播,在整个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创作中作用更加显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重要。传播主体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传播主体的态度、立场、素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传播的成败和优劣。对主体的考察标准,可进一步细分为声屏形象塑造、播音主持状态、创作个性、创造性等几个指标。

2.对象对象即受众。对大众传播来说,受众并不一定呈现为传播主体的现场交流对象,而往往以传播指向的形式存在,以群体状态出现。在语言传播创作阶段,对象被定位为语言传播的交流方和传播目的的达持者;在语言传播发出后,表现为语言表达的感受者、传播目的的领受者和传播效果的显现者。传播目的是否面向对象、为了对象,传播时是否心中有对象,传播后是否能够引起对象的认同与共鸣,能否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达到认知共识和愉悦共鸣,不但决定了语言传播是否生动、具体,而且关系着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对对象的考察标准,可以细分为对象设定、对象感、对象需求满足情况等几个指标。

3.目的目的是传播的目标追求和效果预期。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隐含目的。简单地说,直接目的是实现向受众传递信息、提供服务或娱乐等功能,实现认知、教育、引导、娱乐等目标;隐含目的则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更深层次来考虑。传播目的明确,则语言脉络清晰,话语组织有力。传播目的达成,则传播效果良好。对目的的考察标准,可细分为目的预设、目的贯穿和分解、目的达成情况等几个指标。

4.效果效果与目的相呼应,但并不等同。在一定意义上,效果就是实现,包括实现了的目的和目的外的实现。如果从受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角度来看,效果可以分为不同的侧面和层次。我们以“感知”“感受”“感兴”“感发”来做形象性概括:“感知”指信息接收,“感受”指信息领会,“感兴”指信息共鸣,“感发”指促发行动。由此可见,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效果。传播效果是检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最为重要的指标,体现了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实践价值。对效果的考察标准,可以细分为直观感受(语意明晰度、语言感染力)、社会反响、受众反馈、专业评价等几个指标。

5.表达表达包括负载信息和表现形式。我们所说的“信息”融会了传播的不同阶段,涵盖了“要表达的内容”“所表达的内容”“能接收的内容”和“被接受的内容”。而表现形式的最高理想是使“要表达”“所表达”“能接收”“被接受”同步实现,达到信息的“无损耗”传受。当然,这四者之间往往不易等同,甚至会出现巨大差异,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目的与效果的一致,正是表达的理想目标。可以看出,在这里,内容即形式中表现出的、被接收和被接受的内容,形式是负载了内容而本身也成为内容的形式。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合一的,合一在表达之中,也合一而成表达。由于前四种因素往往落实和融会在“表达”之中,通过“表达”显示或实现其存在。我们可以认为,“表达”环节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重心,集中体现了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艺术价值。对表达的考察标准,可细分为内容展现(表达主题、内容设置、焦点话语)、创作表现(创作风格、表达技巧、情感调控、现场驾驭)、整体呈现(语体契合度、语境适应力、创新度)等几个指标。有了考察指标,评判一件广播电视语言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具备什么样的艺术水准时,应秉持什么样的评价原则呢?

三、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艺术作品评价的原则

1.艺术性原则我们知道,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行为,新闻性是其基本属性。语言传播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沟通交流、传播文化,而不是进行纯粹的艺术创作。但是,如果把艺术理解为“为了完成一定目的而对媒介材料所作的熟练的操作”①,或从这一角度去看待艺术,那么,在播音主持中无疑能够发现艺术性的因素。而如果再进一步强调播音主持作品的语言示范作用、文化建构功能、精品意识追求的话,则艺术性理应成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一个目标、一种层次,也是区分语言传播作品优劣和语言传播水平高下的一个标尺。因此,我们在判断一件广播电视语言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时,应秉持艺术性原则。当然,艺术性是一种相对标准,而不是绝对标准。并不是说,以上我们所列举的五类考察指标超越了某一界值,就会具有艺术性。整体而言,艺术性体现在语言创作各要素之间较为完美地配合、协作,传播主体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语言作品呈现出一种得体、巧妙、和谐的整体样态,传播效果良好的语言传播表现。对此,我们将在“评价标准”中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2.历史性原则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一方面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制约,不同时期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我国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在不同时代或时期,受社会背景和行业语境的制约,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语言传播风格,如“战争年代的语言传播风格”“建国初期的语言传播风格”“‘’期间的语言传播风格”“改革开放时期的语言传播风格”等。即便同一时期的不同传播主体往往具有各自鲜明的个体风格,但是这种与时代风格相适应的群体风格,却决定了个人风格只不过是群体风格中的相对差异。因此,在对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进行艺术性评价时,应当遵循历史性原则,回归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行业语境,而不能用当下的社会心理和审美眼光来审视在某一时代或时期大行其道或广受欢迎的语言传播样态;当然,也不能以某一历史时期的语言传播标准来框定当下的语言传播样态。

3.整体性原则判定广播电视语言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时,我们当然需要根据考察指标,进行逐一考察判断。但是,逐一考察是要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不是求全责备,要求每一细部都高质量、高水准。事实上,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方面体现在广播电视传播的即时性上,传播主体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传播进行充分的规划、对语言进行细致的打磨,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组分都完美无缺;另一方面体现在传播主体的个体性上,作为有个性的个体,传播主体既具有与他人相区隔的独特性,同时也受到个人条件的制约,很难集成他人的优点,往往是在某些方面强些,在另外一些方面弱些。因此,在对广播电视语言作品进行艺术性评价时,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不刻意讲究面面俱到,而是从整体表现和总体效果上对语言作品进行评价。

4.突出性原则该原则与整体性原则相对应。正如以上所说,广播电视语言创作很难做到完美无缺,语言传播主体也很难成为“全能选手”,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语言传播主体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表现突出。那么,如果在某一方面的表现突出,使语言传播在整体上效果良好,仍然可以称得上具有艺术性。比如,有的主持人语音不够标准、声音也不算动听,但是思维缜密、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评论有力,并不妨碍其语言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我们把这一原则叫做突出性原则。依据以上诸原则,我们尝试对广播电视语言作品怎样才被称为艺术作品进行标准设定。

四、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

1.合目的广播电视语言作品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自然呈现,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根本目的不是创作艺术产品,而是实现大众传播的总体功能,完成具体节目的传播任务。因此,语言作品的艺术性不是体现在语言技巧本身的丰富和高超,而恰恰体现在对传播目的的完美实现上,体现在对传播目的的实现能力和实现程度上。技巧只有在合乎目的时才是合适的技巧,也只有在合乎目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它的合理性和艺术价值。

2.合期待大众传播的特性决定了语言传播不是个人私语,语言创作的旨归是满足期待,语言创作的原则也是期待的满足。期待包括社会期待和受众期待两个层次。社会期待一方面要求语言传播承载优秀文化,创造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求语言传播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焦点,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协调社会行为。受众期待则较为复杂,既包括受众在资讯、娱乐等不同方面的现实需要,也包括受众对节目定位以及语言传播主体声屏形象、传播风格、创作表现的具体期待,还包括受众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和审美偏好等深层心理。合乎期待才能在传播和社会、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形成真正的沟通,让传播产生真正的效果。同时,能否合期待也体现了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

3.合体式主要体现在:合乎媒介类型。广播与电视属于不同的媒介类型,一个主要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一个则声画配合。媒介类型决定了语言传播的创作手段和创作手法,也发展出不同的创作规律。合乎平台定位。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媒体发展战略存在差异,对语言传播主体的创作也提出不同的要求。适切节目类型。不同类型的节目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质量标准”,其中也包含着受众不同的心理期待,对传播主体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就电视主持人节目来说,新闻评论类,叙述清晰,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分寸适当,神情稳重;知识服务类,透彻讲解,细心指点,热情关怀,简洁明快,神情专注;教育欣赏类,耐心辨析,区分难易,揭示深意,音韵优美,神情舒缓;综艺娱乐类,主线明确,贯穿自然,导引灵活,轻松热烈,神情生动。②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节目时,传播主体应准确辨析,适当定位,根据节目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传播状态。适切整体风格。在传播实践中,节目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新闻类节目要求庄重大方、深刻严密、朴素简练;娱乐类要求热情生动、机敏灵活;服务类要求亲切周到、准确透彻;少儿类节目要求活泼新颖、清晰简明……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应根据节目的情况和定位适时调整,与节目整体风格相适切。适切内容。内容在情感类型、信息类型、语意重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形式也需做出相应调整。

4.合度“度”不是什么固定的尺度,而是语境的掌控和分寸的把握。主要体现在: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确定不同的传播内容,采取不同的言说方式。区分不同的场合。场合主要指的是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说话时周围的情景。场合和表达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个有效的语言传播行为,要求传播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切合当时的言谈背景和环境气氛。注意言语的时机,适时而言,见机而语。传播主体善于观察和捕捉时机,及时调整思路和话语走向,敢于和善于发现预期外的新鲜点,实现有效的双向互动。分寸适当。情感真挚自然,用语准确得体,既端正大方又不失于呆板造作,既生动鲜活又不轻佻庸俗。

5.合创造在广播电视传播实践中,有人主动创造,有人模仿抄袭,有人被动机械。创造性的有无和程度,体现了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品格和境界。创造性首先表现在传播主体的主体性上。所谓主体性,是指传播主体朝向一定的交流对象,为着特定的目的,依托特定的传播依据,进行语言传播时能够表现出一种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在处理语境和语据时,主体体现出认识、利用、改造的意识和能力;在和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时,主体体现出沟通、协调、满足的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语言创作时,主体体现出对自我的调节、控制、激励的能力和水平。其次,传播主体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表现。在进行语言传播时,传播主体能够超越既有的传播模式,对同时期同类节目而言表现出比较性差异。

6.整体和谐以上说了合目的、合期待、合体式、合度、合创造,所谓“合”,即符合、适切,是主体通过创造性表达对关联要素的适应性满足。但是,关联要素丰富而复杂,我们需要引入“和谐”的概念来加以统筹。和谐存在于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彼此协调与辩证统一之中,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成相济是和谐。在和谐的状态之中,各部分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生成,并由此形成系统的整体性。正如张颂先生所说,“整体和谐并非全部和谐、一切和谐、各个局部全部和谐。因此,并不排除局部不和谐、个别不和谐;但在总体上,却能达成和谐,局部不影响全局,个别不影响一般。”“如:或声音稍微嘶哑、或口齿略显含混,或个别地方理解比较笼统、或某些词语感受不太深切,或一两处停顿欠妥、或一两个重音失当,或某处未能拓开、或某句未能扬起,或两句句腹波形相近、或前后句尾落点相像……由于不影响大局,整体上还是和谐的,给人的总体印象还是美的,所以,就不应该求全责备了。”

整体和谐一方面注重效果,要求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整体效果良好;另一方面侧重整体表现,要求传播主体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表现得当且富于创造性,语言作品符合受众和社会对该类型、该内容的期待。根据以上六个标准,结合五类考察指标,遵循四项评价原则,我们不妨尝试对广播电视语言作品的艺术性做一个底线式的条件设置:

(1)明晰、生动地传达出传播内容。

(2)传达出的内容符合传播目的。

(3)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相统一,适切于其所关联的相关因素,和传播目的相吻合,适切传播体式,适合设定的传播对象,合乎受众期待。

节电标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语言;社会语言;传播;影响

广播电视承担着为大众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责任,广播电视在向人们传递各种最新资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语言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语言传播得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广播电视语言对人们的社会语言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

一、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示范作用

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语言逐渐成为大众的模仿和追捧对象,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主持人和播音员的语言被大众竞相模仿,已经成为大众语言的使用标准,是大众学习普通话的范本,这也是国家规范广播电视语言的重要原因。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问题中就指出,各地电视台都应该承担起推广普通话的责任,具体工作可以联合各地普通话推广工作委员会来开展,促使大众的普通话进行得到规范。一些地区带有区域方言,这些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该以普通话节目为主,让大众感受到广播电视传播普通话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素质水平的逐渐提高,大众对播音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现代网络发达,如果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出现读错字或者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对主持人形象、广播电视信誉度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现在央视把主持人的专业发音标准纳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如果广播电视中出现错误读音,学生一旦记住很难更改,所以说广播电视对社会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主持人的发音、对词汇的使用和语法的表达就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经济和文化越发达的地区,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语言的规范本身就有很强的层次性,这主要是由语言使用者具有层次性、语言使用者的要求具有层次性决定的。

二、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规范作用

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大众每天都会接触到广播电视语言,如果主持人发音标准,大众在收听或者观看节目时就会受到影响,并且在大众心里,还是认为广播电视上的发音更为准确,因此一旦自己已有的语言和广播电视的语言发生矛盾,大众会更加倾向于广播电视的语言,由此大众的语言就得到了规范。广播电视语言和社会语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首先形成语言规范体系,第二,语言规范体系向社会传播。这里指出的语言规范并不是哪位专家、教授指出的定义,不是语言学的逻辑方式,也不是定下来就不再改变的规范,而是在语言得以大量运用和验证之后对语言的总结和提升,这种语言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展,语言规范体系还会不断进行扩充。广播电视的发展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在广播电视中得到大量的实践和运用,广播电视媒体也在发展过程中丰富了实践经历,不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规范能力,并且在运用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广播电视在使用语言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大众的社会语言。

三、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起着导向作用

广播电视语言具有传播信息和文化的功能,它本身也具有规范与示范作用,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主持人和播音员新的使命,他们已经成为了社会语言使用的权威,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会选择相信主持人的“标准语言”,因此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起到了导向作用。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导向作用的最重要体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或网络来学习主持人的发音或者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发音或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很多社会上的流行语言都是在广播电视中传播出来的,历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出现的词汇或者表达方式都会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成为流行语言,主持人的表现风格也会成为社会上人们模仿的对象,这种影响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正如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一样,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导向,也有负面导向,广播电视语言的导向作用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主持人、播音员自身的文化素养、专业素质、审美观念和对语言的使用习惯,另一个是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既然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就要尽量扩大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一方面要提高主持人或播音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修养,提高他们对语言的使用能力,夯实语言基本功,另一方面要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多播放积极健康向上的节目内容,来吸引受众眼球,才能使导向作用得以发挥。

四、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具有审美作用

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审美作用,是指广播电视语言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给大众以身心愉悦的感受,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语言的审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如一个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对语言的规范使用,内容却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受众眼球,那么它的示范、规范、导向作用都不能得以完美发挥,广播电视语言的规范性是达到了,但语言的社会性没有发挥出来,对社会语言的影响力度就会减少。随着人们素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也同样要求提高精神文化层次,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来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得到自己需求的文化资讯,也希望能够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实现自己对美学的追求,希望提供给他们信息的广播电视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美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得到大众的喜爱,广播电视语言才能对社会语言发挥影响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起到规范、导向、示范和审美作用,广播电视语言应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充实其内容,更多的传播正能量,以便对社会语言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参考文献:

[1]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体会[J].语言文字应用,2013(2).

相关期刊更多

电子经理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电子经理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电影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