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雪的诗句

大雪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雪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雪的诗句

大雪的诗句范文第1篇

2、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李世民《咏雪》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深意劝客金尊,皑皑千里,琼台瑶圃重到。绮罗香暖恣欢娱,暂尔宽怀抱。更几朵、梅花开了。巡檐聊与花相调。算瑞气、丰穰兆。来岁强如,旧年多少。——杨泽民《霜叶飞》

5、广寒宫里,散天花、点点空中柳絮。是处楼台皆似玉,半夜风声不住。万里盐城,千家珠瓦,无认蓬莱处。但呼童、且去探梅花、攀那树。——葛长庚《念奴娇》

6、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姚合《咏雪》

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8、平林天与一般花。横空络绎云遗屑,扑浪翩联蝶寄槎。——李咸用《和人咏雪》

9、近腊千岩白,迎春四气催。云阴连海起,风急度山来。尽日隋堤絮,经冬越岭梅。艳疑歌处散,轻似舞时回。——无可《和宾客相国咏雪诗》

大雪的诗句范文第2篇

很多人都喜欢诗句,不仅是因为诗人能将博大的道理融入仅有几个字的诗中,而且诗句还很美,美得迷人,美得无比。好诗句更是如此,瞧,看我这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就很美吗?再细细的品味这句诗,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

这句诗出自卢梅坡的《雪梅》中的后两句,这句诗给了我们一幅美丽的画面: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飘到了树上、院子里、衣服上,还飘到了梅花上,他们俩好像在比,比什么,比谁白,比谁香。梅花要逊色于雪的洁白,而雪却不如梅花的清香。品过这句诗,我由衷地佩服诗人,以往的诗人都是梅和雪一起报春、迎春,但诗人却用巧妙的方法描绘出梅和雪在比赛似的,写出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这也是我喜欢这句诗的原因之一。品完诗,我也明白诗人在借梅和雪的例子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一直都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仅仅发现不行,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才是诗人想借梅和雪告诫人们的真理。

诗句几乎都是根据生活来创作的,这句诗也不例外,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那则寓言故事:有一头大象和一只猴子,一直对河对岸的野果垂涎欲滴,但猴子虽然能爬树摘果,却过不了河,而大象能过河,却够不着果子,然后他们俩协商,大象驮着猴子过了河,而猴子摘了果子与大象分吃。连动物都懂得这些,我们也更要懂得这个道理。还有在学习上,和一位同学相比,这位同学不仅数学考的分比我高,而且脑子比我灵活,但我的英语学习比较好,每次都是班上的佼佼者。所以我们两个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要保持自己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补自己的短处。人要谦虚,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远远不够,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并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缺点。

大雪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一、共同之处

1.体裁相同

两篇文章体裁一样,即“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格式不固定

两诗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3.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杜诗将“秋风”“秋雨”和个人的遭遇经历融为一体,岑诗将“冬雪”和为朋友的饯行融为一体,都达到了景为情生,情因景涌的艺术境界。

4.借景抒情

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杜诗借大风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岑诗借边塞壮丽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5.都写到了风

两诗都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表现风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这个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诗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岑诗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不同之处

1.句式不一样

杜诗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而岑诗从开篇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到结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马行处”都为七字句,句式整齐划一。

2.叙事详略不一样

杜诗叙事较详细,故事性强。全诗可分三节。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写出了秋风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风势之大,茅屋被秋风所破之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茅草被狂风刮起纷纷坠落的去向。这时,茅草散落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整个第一节的气氛是昏暗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先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是雨要来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将酿雨的情境,“雨脚如麻未断绝”突出了雨的绵密,可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却“床头屋漏无干处”,至此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是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各种辛酸经历的慨叹。

岑诗叙事简洁,点到即止。全诗的叙事线索不像杜诗那么明晰,是若隐若现的。诗的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咏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说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写意画。“白草折”与“梨花开”让我们读者从视觉上领略到了边塞奇寒的气候特征。而送别之事也仅仅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具体的饯行、送别场面读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样

杜诗抒情强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用理想战胜现实后的呐喊,意志战胜叹息后的狂唤,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岑诗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没有一语道破,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其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许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归期无望的惆怅……体现了含蓄典雅的特点。

大雪的诗句范文第4篇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鉴赏:北风一吹,大雪纷飞,漫天皆白,遍地银装,所有树枝上都挂满了雪花,就仿佛是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的梨花都开了一般。这满树压枝的雪花正如绽放的梨花一般,让人仿佛置身温暖的江南,顿觉春意盎然。诗人巧妙地将南方春景比作北国冬景,以花喻雪,既将边境的壮丽景色描绘出,又表现出诗人不以为苦,反将塞外的雪景写得如此美好,展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后人常用此句形容雪花之美。

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出处:宋·卢梅坡《雪梅》。

鉴赏:只有梅花,而没有雪来陪衬的话,就感觉不出一丝神韵,只有雪没有诗来吟咏的话,那只不过是个俗人。作者一方面吟咏梅雪的争艳,一方面描写自己的赏雪作诗的高雅意兴。

3、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出处:唐·韩愈《春雪》。

鉴赏:白雪因为嫌春天来得太迟,所以穿庭过树,纷纷而至,仿佛要充当春天的花朵一般。诗句描写春雪纷飞的景色。诗人本意是想说春*来得太晚,但却不从正面领起,反而以拟人手法,写白雪嫌春晚而装点春景,读者的感受就由此而得到改变,就不因春*晚而不悦了。诗人用欲擒故纵的手法编织诗句,使作品充满奇幻诡谲的气氛,迷人之极。

4、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出处: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鉴赏】五月的天山,积雪覆盖。这里虽没有凌空飘舞的雪花,却充满了逼人的寒气。诗句言浅意深,举一反三。仲夏五月尚且奇寒,其余三时,当然可想而知了。“无花”一语双关,明写无雪花,也暗寓无鲜花开放,塞外荒僻自在不言中。

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出处:唐·李白《北风行》。

大雪的诗句范文第5篇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译文

b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写作背景

此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写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崭新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相关期刊更多

大连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