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沙特国王访华

沙特国王访华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第1篇

施永筠(以下简称施):听说北芪神茶曾经引起沙特国王的特殊青睐,为此特邀您去访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郑屹教授(以下简称郑):1999年,原沙特阿拉伯王国王储、即法赫德国王的弟弟、现任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布达尔・阿齐兹首次访华,我国驻沙特大使郁兴志向王储赠送了一种保健品――北芪神茶。

沙特阿拉伯王国王储访华回国不久,就以王储办公厅的名义对我发出邀请。

施:哦,是这样。那访问的情况怎么样?

郑:记得那是1999年4月14日,我作为沙特王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王储办公厅邀请的中国公民由翻译等人组成考察团前往沙特首都利雅得。

4月16日由香港起飞,经非律宾首都马尼拉机场转机,20点到达沙特首都机场。按照预定时间,法赫德国王将于22点在王宫接见考察团。这天国王从办公的政务大厦乘车前往王宫,途中适逢车流高峰,国王便指示工作人员:“打电话告知考察团,我们要晚到半个小时,因为不想打警笛、警灯扰民。”他要求自己要和平民一样按交通规则行驶。未曾见面的国王给我留下了一个体恤民情的国王美好形象。

当晚22点30分,在金碧辉煌,纯金镶嵌室内设施的豪华大厅内,身着朴素白色阿拉伯民族服装的法赫德国王,在中国驻沙特大使郁兴志的陪同下,亲自接见了我。在会见大约十几分钟后,郁大使建议我为国王把脉诊断身体状况,国王非常高兴,并欣然拂袖分别伸出左右手。我凭借中医世家出身和30多年的行医经验,为国王细致把脉,感到国王脉象节律不整,心律不齐,有过度疲劳症象。大使吩咐工作人员给国王沏上一杯从中国带来的北芪神茶。几分钟后,国王说:“这个茶非常好,我觉得身体轻松多了,有精神了,好象完全恢复了疲劳。”随即他站起身,邀请考察团进入宴会厅共进晚餐,怕考察团吃不惯西餐,还特别吩咐:“要中国厨师特别做上几个中国名菜”,招待中国客人。

4月24日上午,我再次被国王邀请进入了王宫,给国王、亲王、国民卫队司令等讲解中医保健养生理论,国王对大家说:“中国的中医、中药是中国的国宝,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巨大贡献。今天把郑教授请来,就是请他把中医保健养生的理论给大家讲解一下。”随后我给大家讲了40多分钟。

一次授课的成功,打开了阿拉伯民族了解中医、中药实用价值的窗口,从此引起了二十世纪沙特阿拉伯及其周边国家对中医、中药的需求热潮。

受到法赫德国王崇尚中医、中药的影响,我得到了沙特王室成员的青睐,他们怀着对神奇中医的好奇之心,纷纷请求给他们看病、开方。

在沙特46天的日子里,我曾11次进入王宫,受到了王室家族的热情款待。举例说,沙特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电影院、舞厅,没有男女共同活动场所的国家。伊斯兰教规规定,女性出门在外或在公共场所必戴面纱。而在我面前,她们不戴面纱,中国驻沙特大使说:“这是对您的特殊尊崇。”

除了以不同课题、针对不同王室成员讲授中医、中药对人体抗病祛病的特殊疗效外,我时而清晨、时而下午或夜晚进入王室,为亲王、王妃、公主、小王子以及王宫卫队负责人看病、开方,总计达69人次。

在给王室成员看病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两伊战争引起的海湾综合症至今仍然没有清除,特别在伊朗、伊拉克、沙特比较严重。战争带来的辐射和污染使几十万人民遭受到综合症状的困扰,上呼吸道感染居多,这引起了沙特国王的高度重视。沙特人信奉伊斯兰教,不喝酒而且不使用或最大限度减少使用抗生素。针对这些情况,我专门研制开发了由多种中药合成配方的一种特殊饮品――北芪神茶红茶型。以解决患者存在的上呼吸道感染、咽喉不爽、免疫力低下等综合症状。

5月末,我即将告别沙特阿拉伯回国。临别前,法赫德国王专门举行国宴,热情答谢我和中国驻沙特大使郁兴志,并与国王、亲王分别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时,法赫德国王对我说:“您是沙特阿拉伯王国最真诚的朋友,是我王室的特约中国保健医,今后欢迎您随时来沙特。”并当即吩咐外交司,把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护照签署上进入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长期有效签证。随后又指示外交司赠送国礼――白金手表一块,该表表盘饰有沙特阿拉伯王国国徽,编号为958号。此表是沙特建国100周年纪念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前来祝贺的使团团长(各国大使),沙特国家档案馆对每块编号表及持表贵宾均有记载。

法赫德国王亲自拿着这块编号为958号的白金表,真诚地看着我说:“您就是沙特的958号好朋友,今后来到沙特,凭此表就可以享受外交豁免权。”

至今我一直珍藏着这块具有特殊意义的异国国礼――白金表。把它当作对中国人民好朋友法赫德国王的怀念,因为它鉴证了中沙两国人民追求和平友好、民族昌盛的共同愿望。

虽然贵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王,但法赫德国王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热情友好的身影,却始终使这位异国领袖像朋友一样留存在我的心中,成为一位普通中国公民心中最崇敬、最难以忘怀的好朋友。至2003年中国驻沙特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给我发来明传电报说:亲王保健医还在问哪里能买到增强的男士茶,并约定前来中国北戴河学习中医事宜。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第2篇

“其来慕义,则接以礼让”

所谓“礼宾”也者,讲究一个“礼”字恐怕是不会错的。早在两千年前,东汉的班固已有言:“其来慕义,则接以礼让”。“礼多人不怪”,做礼宾工作须在“礼”字上下功夫,要善于用“礼”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

中国是礼仪之邦,待客以礼是传统。建国初期,多有动辄动员几十万之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国宾的。即令是在“”的非常年代,对接待秘密访华48小时的亨利・基辛格博士,总理仍强调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于人。在基辛格下榻的钓鱼台,还专门去掉一些有关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标语和装饰。

其实,盛情待客也非中国独创,别国也是同样为之的。据《史记》的《大宛列传》载,“汉使至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1950年8月8日,中国驻罗马尼亚首任特命全权大使王幼平赴罗履新。当他甫抵罗国境时,罗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早已携着六节车厢的专门礼车,在边境城市恭候。

外交礼宾,琐碎但却庄重严肃

莫道外交礼宾只是琐碎繁杂,它实在是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古今中外,各国无不谨慎待之。

美国驻法国大使波伦谒见戴高乐,其形式“简直像做礼拜一样”,当他行至爱丽舍宫的大门口,“每上一段阶梯,就有一名副官来迎接”。

1974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叙利亚。叙外交礼宾规定,客机在叙领空航行,必须由叙战机作为仪仗队护航。叙此举令美方惊恐不已。美设法婉谢,叙一再坚持,最后演出了一场美“空军一号”百般甩掉叙机而叙机却紧追不舍的一幕喜剧。

使节递交国书是外交礼宾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大使向日本天皇递交国书,日方礼宾官员数日前即来中国大使馆教习递交礼节,生怕出错。1991年,我出使马来西亚。递交国书时,马方宫廷侍从长只是在正式递交前半小时教我演习。他告我,须先走三步,点头致意后再走七步,最后再递交国书。我质疑道,据马方事先发送的礼宾守则所载,应是先走七步,后走三步。侍从长愕然,当即致歉道,他本人初来乍到,对宫廷礼仪尚不熟悉,请我按本上的规矩办。

然而,再周密的礼宾安排也有忙中疏漏的的时候。美总统尼克松访苏时,苏专机引擎竟然失灵,这急坏了苏方主人,待修复将发时刻,苏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冲上飞机,“告诉我们,你将如何处置我们的航空部长。如果你想把他就地枪决,我们也照办”。

“对等”和“平衡”原则

外交礼宾,有众多原则须遵循,其中尤以“对等”和“平衡”原则最为紧要。

国与国交往,礼宾上一般都注重“对等”。《诗经・大雅・抑》中所述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是此种礼尚往来的对等关系。两国外交官对阵,一般都是兵对兵、将对将,鲜有逾越的。一等秘书以处长级官员为对手;大使、参赞同司局级官员打交道;部长来访,主人必以相应的高官接待;连驱逐外交官也讲究“一报还一报”的“对等”。

然而,也并非全无例外。记得70年代末方毅副总理访问法国时,法国总理竟亲赴机场迎接,并陪同检阅了仪仗队。接待如此热情友好,总是有原因的。据说,在这“破格接待”的“多礼”背后,是法国有意想同中国多做些买卖。有人将此戏称为“友谊加利润”。这是友好的“不对等”。也有极不友好的“不对等”的。据《宋史・洪迈传》载,宋高宗末年,遣翰林学士洪迈使金。洪迈初拒称“陪臣”,坚持以“对等”的“敌国礼”见金主。金人遂以封锁使馆相挟,“自旦至暮,水浆不进”。洪迈终屈服。

除“对等”外,“平衡”也是外交礼宾的应循之规。也就是说,外交行事总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笔者在中国驻丹麦使馆工作时,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墨西哥和保加利亚的国庆招待会赶巧在同日中午举行。一些使节便先赴一个使馆的招待会,但逗留时间很短,然后再去另一家,但逗留时间较长,以示“平衡”。

在外交实践中,要做到绝对“平衡”也难,而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完全置“平衡”于不顾的。1973年5月底,中国首任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赴美履新。抵美后不到24小时,他即已坐在椭圆形办公室内的金色扶椅上同尼克松总统交谈了。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而一些同美早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的大使却须等上一两个月才能见到尼克松。

礼尚往来与针锋相对

礼宾工作也并非只是一个“礼”字了结。殊不知在这“礼”字的后面往往隐含着尖锐的斗争。礼尚往来与针锋相对并存,构成了外交礼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外交史上有一个人们熟知的插曲:法国和西班牙驻海牙大使的马车在一条窄路上相遇,双方互不相让但又无法通过的情况下,最后决定拆除街铺,把街拓宽后再通过。

乾隆58年,英王乔治二世遣使节马加特尼赴热河行宫进谒清帝。清廷令其行跪拜礼,但马只允行英国式的屈一膝礼,双方争执不休。结果如何,说法不一。据马记载,他只屈一膝,而清朝却说,马曲了双膝。

如果说清廷与外国使节间有“屈膝”之斗,那么,俄国沙皇与外国使节间则有“吻手”之争。当时,外国驻俄大使在觐见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俄方要求使节吻女王的手,以“强调俄国元首的崇高地位”。为此,俄、奥地利间爆发了一场小小的冲突。奥大使梅尔西伯爵借口维也纳宫廷并无此类做法而拒绝吻手,后经多方斡旋,梅尔西作了让步,但却要求俄大使在维也纳也须吻奥女王的手。

国家不同,礼宾有异

国家不同,礼宾做法也各具特色,同样是以“礼”待客,但差别很大,甚至更有独特奇异者。

沙特阿拉伯在礼宾上十分在意男女有别。妇女在沙特是要被“严格隔离”的。外国嘉宾访沙,随行的夫人可能在机场就“销声匿迹”了,她们由沙特的夫人们陪同单独活动,直到访问结束时才在机场同其丈夫重逢。伊朗在这方面的做法也不亚于沙特。伊议长拉夫桑贾尼访华,事先专门告知,在机场不要见到女人,国宴上勿用女员。但在拉访问津巴布韦时,津方却指派一名女部长在机场相迎。这使拉很为不快,拒与握手。后又因津方坚持该女部长必须出席,欢迎宴会也不得已而取消。

前苏联的礼宾讲究准确。据回忆录载,主席访苏时,苏方有意将所乘的列车抵达莫斯科的时间安排在中午12时整。当列车刚一停靠站台,克里姆林宫的大钟就敲响了。

有些国家的礼宾有故弄神秘之嫌。当年中非的博加瑟称帝加冕,谒见者须恭立于三五米以外,不准靠近。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第3篇

久德普尔皇室至今依然居住在这个皇宫里,皇后每天清晨都会到餐厅用早餐。她会穿着最古老、最传统的纱丽步履生莲,还是像每个现代人一样运动到大汗淋漓再来喝一杯牛奶?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座建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古堡虽然已经成为酒店,但却与以往的运作没有丝毫不同,完整地保留了皇室生活的所有细节和风范。帝王居所的宏大与肃穆,繁琐却又充满仪式感的礼仪,让每一位入住的客人都心生敬畏而又不得不感叹现代生活的粗糙和随意。

而这个夜晚却有所不同。

一位来自现代的尊贵来宾对这座古堡进行了一次震撼人心的造访―他,通体轮廓刚劲粗犷,几何形的多刻面结构充满未来感和神秘感;黑色皮革的诱人光泽和浮雕效果透露了细腻高贵的质地;镶嵌其中的小块镜面金属折射出凌厉与威严;宛如堡垒,无懈可击的大气豪迈。

轩尼诗简洁流畅的LOGO揭开了访客的神秘身份。乌麦・巴哈旺王宫护佑着沙漠王室的血脉传承,而这一座堡垒,庇护的是犹如瑰宝般的轩尼诗X.O 6公升限量版Mathusalem by Arik Levy的精致酒樽。

仿佛从天而降的冲击,古典美与未来感,传统的丰盛细节与现代的极简主义,张力凸显。却又一脉相承的尊贵,来自对王者品质的不断追求,源于生命之水高贵血统的世代流传。

这一夜,乌麦・巴哈旺王宫无人入睡。皇室宾客首先臣服于这位访客带来的令人窒息的神秘美感,接下来却都在极致醇香和独特感受之中欢欣、陶醉。

从2001年起,两年一度的轩尼诗显赫之旅(Hennessy Appreciation Journey)便成为干邑鉴赏家们的一大盛事。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们受邀一起游历既富于历史传承、又兼具现代艺术气息的亚洲胜地。亚洲的五千年文明和折服西方的皇室文化最能承载一款王者干邑的历史感与庄重气质。2007年轩尼诗在中国丽江,展示了为庆贺轩尼诗家族的领军人物百年寿辰特别打造的轩尼诗百年禧丽干邑。2009年轩尼诗追寻元代画坛名家黄公望的足迹,来到人间天堂杭州,流连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富春山居,并借此契机,再次推出两款限量版干邑。此前泰国的“东方快车”和“黄金古都”缅甸蒲甘等地都已经先后被造访。

2011年底,轩尼诗显赫之旅的脚步再次在印度的蓝色之城久德普尔停留。轩尼诗全球总裁培龙先生(Mr.Bernard Peillon)和酩悦轩尼诗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贝靖康先生(Mr.Mark Bedingham)邀请了一百多位来自亚太各地的生活鉴赏家参加本次盛大晚宴。

王室荣宠一直是轩尼诗干邑的尊贵之源。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王者的尊贵品级和至臻口感,王室竞相追逐轩尼诗干邑并歆享特殊调配的故事屡见不鲜,例如最为知名的就是沙俄大名鼎鼎的玛丽亚・费多罗芙娜(Maria Feodorovna)那款特别订制的干邑,是她为儿子―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Tsar Alexander I) 庆贺 42岁诞辰。也正是这款干邑的调配秘方启发了相同品质的轩尼诗百乐廷皇禧干邑的惊喜问世。这一次的轩尼诗X.O 6公升限量版Mathusalem by Arik Levy,也只有真正留存皇室血脉的乌麦・巴哈旺古堡才能与之齐肩媲美。

限量版造型独特、充满雕塑厚重感和沉稳气质的酒樽,来自艺术家、设计家Arik Levy的创意。他认为,生命是一个由符号和象征构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切事物的表象都是虚幻。

如他所言,表象皆虚幻,本质方能坚定,传承,历久弥新。轩尼诗X.O 6公升限量版Mathusalem by Arik Levy,似乎就是一个印证。自1765年品牌创立以来,不管朝代变换,时代更迭,轩尼诗逐渐将“生命之水”的调配技艺升华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秉承着这样的信念,轩尼诗创始人的重孙―莫利斯・轩尼诗先生(Mr.Maurice Hennessy)在1870调配了一款私人佳酿,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干邑级别―X.O级干邑。随后,轩尼诗X.O更成为了干邑的行业标杆,其精华和口感赢得了所有来自王室、大人物甚至独裁者的尊重与热爱。这一点,没有时代的区分。

未来感的外衣给人极度的震撼,敬仰之感油然而生。然而,超越这些尘世附丽,穿透历史的层层迷障,继续走下去的,惟有品质。仅此而已。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第4篇

詹姆斯・赖斯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此人被认为是时报的一大功臣。他逝世之日,时报在头版撰文,称之为“一位举足无双的报人”和“美国新闻界的巨人”。他开创了时报的社论版对页。在1971年9月26日开始推出的社论版对页上,每天收录有攻击之语,对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白宫、国务院、国会、最高法院、法律制度、天主教和其他宗教、大学、教育制度、社会和种族关系、企业界、婚姻、两性关系、艺术等。他更大的贡献是以太阳一般的吸引力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传媒人才围绕在他和时报的周围。在尼克松访华前夕,时任《纽约时报》副社长的赖斯顿访问北京时,从北京发出的题为《中国来信》的系列文章发表后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在美国掀起一股中国热。他工作到80岁时才退休。

托马斯・L・弗里德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1978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现代中东研究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起为《纽约时报》撰写“外交事务”专栏。他视野清晰,以广泛报道为基础,评论了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刚过50岁的他已三次获普照利策奖。他的10篇获奖作品是:(1)“第三次世界大战” (2)“恐怖主义搏弈理论” (3)“中东东部” (4)“我们都孤独” (5)“在巴基斯坦,这是圣战” (6)“真正的战争” (7)“现实世界的公正” (8)“不问什么……” (9)“亲爱的沙特阿拉伯” (10)“的天空” 。

戴维・布罗德:《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曾任《华盛顿邮报》的首席政治记者,1973年以其政治时评获得当年“普利策新闻奖”,现在被称为“美国最受人尊重的专栏作家”。

微音:50年代以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的身份到第一线采访,曾经采访过、、等伟人。在他的笔下,广东的民俗风情、社会变迁被刻划得生动尽致,入木三分,在叙述中有批评、在讴歌中见形象。其中《在棠下社》、《广州街头寻“美军”》等一系列作品,被称为新闻作品的典范之作。

从1980年代开始,他每天早上都会从家走路到上下九文昌路的广州酒家,每天在固定的地方与别人“搭台(茶桌)”聊天,因为这样可以互通感情,交流信息。直至80多岁的高龄,他还是喜欢到茶楼饮茶闲聊,从中了解社会动态。他有句口头禅叫“微它一微!”。

国内个性专栏

上世纪80年代

贾平凹在《西安晚报》开设的《陕西小吃小志》专栏,

流沙河在《星星》诗刊开设的《台湾诗人12家》,

毕熙东在《中国青年报》开设的足球评论专栏。

上世纪90年代

王俊(大仙)在《足球》报开设的足球评论专栏;

大仙(王俊)在《北京青年报》开设的《三里屯泡吧》专栏;

余秋雨在《收获》杂志开设的《文化苦旅》专栏;

张承志在《花城》等杂志开设的不叫专栏的专栏;

徐江在《文友》杂志开设的文化酷评专栏;

燎原在《星星》诗刊开设的当代诗史专栏。

新世纪

王朔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的文化酷评专栏;

贾平凹在《华商报》开设的世界杯足球评论专栏;

于坚在《昆明晚报》开设的世界杯足球评论专栏;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第5篇

出席本届摄影周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摄协副主席李树峰,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俊,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解海龙,威连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行销企划部经理王婷誉,奥林巴斯华北区销售主管王港,阿尔山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梁国栋等。

李树峰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对此前四届摄影周做了回顾。他说,四届摄影周举办了摄影展览、研讨、摄影大PK等丰富的活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位摄影家先后来到响沙湾,创作了大批优秀摄影作品,多角度展示了响沙湾的地理地貌特质和民族文化气质。从去年开始,响沙湾摄影周以“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为主题,以对同一个地域景观和人物的不一样的观看和呈现为基础,以个性化和差异化为目标,邀请国内外有创作实力的摄影家到这里展开大PK,是影像实验,也是学术探索,获得了很大成功,显著地改变了目前摄影业界千军万马到一个景区去拍摄雷同照片、千方百计拍摄与别人一样甜美的照片、个展无统一性、群展无差异性的现象。

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俊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响沙湾是摄影人的家,欢迎摄影人回家!摄影,为人类带来美的享受;摄影,为人类的记忆拓展了空间;摄影,成为保护环境的第三只眼――摄影人应该为此自豪!

从2009年12月起,《中国摄影家》杂志开始在封面上刊登摄影家肖像,并配以深入、系统的访谈。本届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为2013-2014年度《中国摄影家》杂志“封面人物”代表罗更前、姜平、谭明、于志新颁发了纪念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刘伟为参加“中外摄影家大PK”的20位选手授旗并颁发纪念牌,威联通科技与知名硬盘商希捷科技为此次PK摄影家赞助了NAS专用盘NAS HDD。

“摄影爱心接力”特别嘉宾:高慧媛、范勤勤

本届摄影周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是两位特别嘉宾:高慧媛和范勤勤。这两个女孩与《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品牌活动“摄影家大PK”渊源颇深。

2009年7月,在“中国摄影家大PK”河南尧山站活动中,李树峰遇到了脚有残疾、行动不便、年仅6岁的范勤勤,并拍下了她的照片。在PK作品观摩会上,平顶山摄影家群体发起了“摄影爱心接力”救助活动。2009年9月,在《河南摄影报》主编张国通的多次奔波联系下,勤勤接受平顶山平煤集团总医院专家手术;2010年9月,经慈善人士多方联系,勤勤在山东烟台中法友谊医院接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著名小儿矫形外科专家詹姆斯・甘博教授的亲自手术;2012年11月,勤勤接受北京西部儿童救助基金会的爱心资助,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近半年的手术和康复治疗。

如今,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政府的协调下,勤勤走进了课堂,并在今年春节后,拿到了户口簿和身份证。今后,“失依”儿童勤勤,将作为鲁山县教体局的“包干”帮扶对象,由鲁山县教体局解决其到18周岁为止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资助其生活费和学费。

2011年7月,参加第二届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中外摄影家大PK”的中国代表队选手解海龙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村采风创作时,偶遇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高慧媛。他用影像将高慧媛的劳动和学习状况记录了下来,作为PK作品提交。在演示PK作品时,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俊被解海龙的作品和高慧媛的经历所打动,当下表示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愿意资助高慧媛。在大PK活动结束之际,两万元人民币和一台崭新的电脑送到了高慧媛手中,此后,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一直资助高慧嫒,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摄影周开幕式上,李树峰、解海龙、王文俊、张国通向范勤勤、高慧嫒赠送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为“摄影爱心接力”中茁壮成长的孩子提供的学习用品和纪念品。

勤勤在接受现场主持人采访时说:“我要感谢摄影家,你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爷爷(张国通)。5年来,爷爷不断地帮我联系各方机构,解决我遇到的各种困难,我能治好脚,能上学,能有户口,都要感谢这些摄影人的帮助和努力。”

摄影的力量不一定非要轰动世界、改变社会进程才称其为力量,以影像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使个体生存状态得以改善,这也是摄影的一种力量。张国通和解海龙不仅尽己所能帮助他们镜头中的主人公,更通过长期关注、记录、传播,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伸出援手,解决一个个生命个体面临的生存困境。

创作与研讨:分身乏术的白天和谈影论艺的夜晚

本届摄影周期间,主办方特意为来到响沙湾的各界朋友准备了丰富多样的精彩节目,其中很多节目是我们平常很难看到的。白天有民族节目如敖包祭祀、蒙古国查穆舞表演、响沙湾蒙古人选美大赛、游牧迁徙、蒙古人家早间生活情景展示等;沙漠特色节目如首届响沙湾女子沙滩排球邀请赛、响沙湾全国游泳大赛、花式灌篮表演、健美操表演、艺术体操表演、迈索尔瑜伽表演、晨间有氧操表演等。节目之多,许多摄影师表示分身乏术,只能选择最感兴趣的节目前往观看与拍摄。这些节目为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拍摄题材,每一个节目现场,都能听到“咔嚓咔嚓”按动快门的声音。

晚上,更是有露天Party、摄影讲座、烟火表演等精彩节目。7月19日晚,主办方举办了“幻灯之夜”摄影讲座,与大家共同欣赏与探讨摄影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主讲此次摄影讲座。

“幻灯之夜”包括“世界・未明”、“中国・嬗变”、“摄影・探索”三个部分。

“世界・未明”部分展示了国外摄影师近年拍摄的优秀摄影作品,同时通过多媒体形式――《“9/11”如何改变了美国》,《卢旺达:有图谋的罪》(摄影:乔纳森・托戈夫尼克/制作:Sto rm Medium,2012)等展示作品的同时,重现了这些影像的拍摄场景和过程,加深人们对影像生成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嬗变”部分包括《面容散记――向杜修贤先生(1926-2014)致敬单元》《张雅欣:样板戏》《蒙敏生:革命与浪漫》《李振盛:红色新闻兵》《1980年代:吴家林的个人视觉》《1990年代:转折时代的个人命运――赵铁林:生活边缘的女孩》《吕楠:纪实影像的新美学》《贾代腾飞:流水线上的婚礼》《贺肖华:国癣》等作品,梳理和展现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中国摄影的发展状态和面貌。“摄影・探索”部分通过“微创新・微处理・微挑战”、“互联网的借用资源”、“照片:现实与历史的双重语境”、“流媒体・多媒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摄影家大PK:一个响沙湾,多样的超现实

摄影大PK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的品牌活动,通过大PK活动,研究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摄影家对同一拍摄地点的审美差异;展示摄影家对一个固定地域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整体把握能力;使人们重新关注前期拍摄,展示和提高拍摄技能;引导摄影人提高综合实力。

本届大PK主题和形式延续上届,邀请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埃里・里德、米沙・厄维特,日本女摄影师藤泽长子,《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台湾摄影师黄子明,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更前,职业摄影师谭明等20位中外摄影家,在响沙湾进行自由拍摄,提交个性鲜明、格调统一的作品。

参加此次大PK的20位摄影家来自中、美、日三国,年龄结构上“80后”摄影师占据一半,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摄影观念以及拍摄习惯,都在创作中有生动体现。最终完成的作品整体水平之高,不仅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而且还带有强烈的新锐色彩。

7月20日摄影周闭幕之夜,中外摄影家大PK作品观摩会在福沙岛举办。观摩会首先放映20位摄影家的作品,然后每位摄影家就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或技术问题进行阐述。《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主持观摩会,他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及时点评、提问和采访。摄影家们关于“超现实”的个人化思考,有许多精彩阐述。玛格南摄影师埃里・里德被主持人提问:“如果让你去拍一个关于超现实专题的报道,你要做的第一件工作是什么?”里德回答:“去发现美,并把它拍下来。”米沙・厄维特关于“超现实”的回答是:“现实本身就是超现实的”;主持人提问:“你的父亲是摄影大师埃利奥特・厄维特,他对你的摄影有何影响?”,米沙回答:“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你要是想理解摄影的话,首先要理解摄影的语言。”

关于“超现实”这一主题,中国摄影家思考之深入与精彩阐述也不遑多让。陈春雨从水与沙的关系出发,将这一主题抽象化为沙丘与沙沟的关系。贾代腾飞则借用佛教“瞬息”思想的灵感,采用过度曝光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响沙湾。刘晓芳认为“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是相对的,对一-t-~,是现实的东西,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超现实的。”她在深夜拍摄出彩色夜灯下的蒙古包群,淡绿色灯光下,响沙湾犹如北极光下的爱斯基摩小村。李馨与在响沙湾工作的模特、挤奶工、演艺人员等悉心交谈,询问他们的梦想与生活,拍摄了一组辛勤敬业、心怀梦想的响沙湾人――梦,当然是一个超现实的角度……

摄影周作为国际化的文化艺术盛会,响沙湾作为“超现实”的艺术空间,为摄影人提供了一个多向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各种摄影风格的发展和创新,并为到响沙湾来的摄影家和广大游客,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中外摄影家大PK”活动20位参赛选手名单:

埃里・里德(Eli Reed。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

米沙・厄维特(Misha Erwitt。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

藤泽长子(Takeko Fujisawa,日本女摄影师)

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台湾摄影师)

罗更前(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谭明(职业摄影师)

姜平(自然地理摄影师)

于志新(新华社中国图片期刊社总编、高级记者)

李宗献(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得主)

吴旗(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魏征(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图文中心副总监、摄影记者)

贺顿(《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

贾代腾飞(《长江日报》摄影记者)

李焕生(高级摄影师、中泰友好艺术学会高级会士)

李群(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李馨(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获得者)

刘晓芳(“全球摄影新锐”展入选者)

尚共社(全国摄影艺术展获奖者)

相关期刊更多

海洋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水泥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科学大观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