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隐喻 语音隐喻 谐音歇后语

一、引言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诙谐、形象的特点。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有很多,他们大多是从歇后语的来源、结构、语法、功能、修辞作用及其所蕴藏的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但很少有人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单独而具体的阐述。本文尝试以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出发,在总结归纳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分析,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二、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指出,隐喻是我们谈论或思考抽象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即“conceptual domain (A) is conceptual domain (B)”,也就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影射(map)。概念域之间的认知影射是隐喻的核心成分。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影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

在Lakoff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隐喻理论进行研究。Ivan Fonagy (1999) 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主要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但他所说的“语音隐喻”,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指对象之间象似性的问题。因为象似性主要讨论语言形式在音、形和结构上与其所指(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2001)。可见,Fonagy的“语音隐喻”似乎与Lakoff等学者的“隐喻”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Ivan Fonagy没有给“语音隐喻”下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但这一术语的提出还是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他们有的对语音隐喻做了初步分类和论述,如李弘、魏万德和伊慧;有的从文学或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论述语音隐喻,如谭姗燕和黄曙光、周锋。国内最早对语音隐喻进行介绍且较为全面探索的学者是李弘教授。受Fonagy和Lakoff等的影响,他主张将“语音隐喻”视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相似性的问题,认为可将Fonagy的语音隐喻归“语音相似性”来讨论,且主张按照Lakoff等对隐喻的定义,把语音隐喻看作是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三、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而谐音歇后语又是其中一种独特形式。歇后语前半部分的喻体是始发域,后一部分的本体是目标域,对歇后语的理解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会有困难。而在谐音歇后语中,本体只要根据音就能猜出其意来。这种跨域的映射借用了喻体和本体之间音的相似性。比如,“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中,人们对猴子学走路产生的联想是猩猩,但这又是假的猩猩,于是有了“假惺惺”的谐音。

基于单词音形义三者同异关系,谐音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可分为音同形异义异类隐喻,音近形异义异类隐喻和音同形同异义类隐喻。下面将以此为依据对谐音歇后语进行详细论述。

1.音同异形异义类歇后语

音同异形异义是指语音形式相同,而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歇后语便在这种相同的语音形式基础之上,进行不同词汇之间的意义转换。例如:

[1]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调皮和挑皮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本歇后语用喻体“挑皮”来跨域喻说本体“调皮”。该歇后语通过“挑皮”与“调皮”的谐音构成,并通过“挑皮”来突出“调皮”。这种谐音歇后语具有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且具有诙谐性。

[2]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旧”和“舅”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本歇后语用喻体“舅”来跨域喻说本体“旧”。“照舅”意为“打灯笼照舅舅”,“照旧”意为“按照原来的样子”。该歇后语正是通过“照舅”与“照旧”的谐音构成双关的,并通过前者来突出后者。

音近形异义异类歇后语

音近形异义异词是指发音形式相近,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汉语经常运用语音的相似性来构建语音隐喻(魏万德,伊慧,2006)。歇后语就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进行了不同意义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

[1]蛤蟆跳水―卜咚(不懂)。卜咚是拟声词,原指蛤蟆跳进水里的声音,与“不懂”发音听起来相近,指不明白、不理解的意思。用“卜咚”跨域喻说“不懂”十分生动、形象,并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使谈话显得俏皮可爱。

[2]飞机上吊邮筒―高信(兴)。“高兴”和“高信”得发音相似,由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联想到“高信”的画面,再由此画面激活“高兴”的谐音联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音同形同异义类歇后语

音同形同异义词是指发音方式和书写方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或词,也就是语音或语义双关词。这类词语出现在歇后语中便构成一种双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都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根据喻体得出的字面意思,另一层意思就是实际意思。双关歇后语的实际意义比其字面意义还要重要,其双关意义主要是在本体部分。例如:

[1]棺材板上画老虎―吓死人。“吓死人”是根据前面的喻体得出的理解――在棺材上画老虎,当然只是吓到死人。但是其另一层意思是某件事都能把人吓死,是“恐怖可怕”的意思。所以对双关歇后语的跨域映射要再结合语境进行联想。

[2]串起来的螃蟹―横行不了啦。“横行”指(螃蟹)横着爬,实际上这里是将“横着爬”作为喻体,跨域喻说本体的“蛮横”。用来讥讽坏人或恶势力胡作非为的日子已经结束了,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是我们认识世界,进行交际不可或缺的重要认知工具之一。语言始源于语音, 隐喻又无处不在,因此语音隐喻就必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音现象,不容忽视。本文从语音隐喻角度对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进行了分析,藉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方式去理解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对歇后语,特别是谐音歇后语有一个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Fonagy Ivan.Why Iconicity[A].In Nanny Max&Olga Fischer(eds).From Min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2]Lakoff G,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70-74.

[4]谭姗燕,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29-30.

[5]魏万德,伊慧.语音隐喻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2006,(4):61-65.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谐音歇后语范文第2篇

大槐树上挂电灯—— 四方有名(明)

大树做椽子—— 揭(截)短

大粪缸里练游泳—— 真是不怕死(屎)

大车后面拴小牛—— 残毒(带犊)

大黄牙说媒—— 满日谎(黄)言

戴着乌纱弹棉花—— 有弓(功)之臣

刀马旦不会刀枪—— 笨蛋(旦)

灯草拐杖—— 做不得主(柱)

音类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三毛加一毛——时髦(四毛)

三月的杨柳——分外青(亲)

三更半夜出世——害死(亥时)人

大车拉煎饼——贪(摊)的多

大麦掉在乱麻里——忙(芒)无头绪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谐音歇后语范文第3篇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二十五两——半疯(封)

二三四五——缺衣(一)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

二姑娘梳头——不必(蓖)

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戌)

十八岁的宫娥——正享福(想夫)

十文钱掉了一文——久闻(九文)

十五的月光——大量(亮)

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八十岁的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八百个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久(九)

刀子切元宵——不愿(圆)

三九天穿单衣——威(畏)风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三个钱买个牛肚子——尽吵(草)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谐音歇后语范文第4篇

2、十二神栽筋头---墨(默)倒(祷)

3、开会请了假---没(息)

4、死了---没有喜(希)望

5、屁股眼里栽葱---倒蒜(算)

6、赶着绵羊上树:难往上巴(扒)结

7、狗咬日头:狂妄(汪)

8、狗咬瓦片:满嘴词(瓷)

9、花生去皮:红人(仁)

10、万丈悬崖上的鲜桃:没人睬(采)

谐音歇后语范文第5篇

“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在“谜面”“谜底”之间有一个破折号,它的意思是“间歇”,有时“间歇”之后的部分不说出来,让人们猜出它的含义,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

擀面仗吹火——一窍不通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木头眼镜——看不透

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

下雨泼街 刮风扫地——假积极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这种说法妙语双关,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味。

“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这种谐音的歇后语。其实“打破砂锅”和“问到底”毫无关系。但是为什么把它用在一块了呢?原来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砂锅的特点是打破裂纹直到锅底,人们将“问”代替了“璺”(wèi),于是就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歇后语了。这个歇后语,言在“打破砂锅”,意在“追问到底”,非常巧妙。这样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修辞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成都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市人民政府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