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泥巴村

红泥巴村

红泥巴村范文第1篇

刘书记走进村民贾发华家院坝里,同围坐在火盆旁的乡亲们亲切地拉起家常。

“我这次从成都来就是专门调查研究并看望你们的,我们有责任把老区建设好,有责任帮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老区人民不再贫困,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刘书记的话温暖着在座的每一个人,更鼓舞着整个老区的人民。

走进通江――红色+绿色,扶贫开发连民心

去年7月,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歌唱祖国・红色巴中行”红军后代访问团一行30余人,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拜谒革命先烈,深入农家院户与当地群众一道挖野菜、掰包谷、打草鞋、推石磨、背水挑水,体验红军生活。这一天,接待访问团的农家乐老板王兆富纯收入6500多元。

这是通江红色旅游开发的一个缩影。按照产业扶贫、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通江正集中连片打造30余平方公里的国家AAAA级红色景区。烈士陵园管理所的杜红军说:“对景区进行集中连片打造,提升景区品质和功能,每年将新增接待能力30万人次,同时有效促进就业和群众增收。”

如果说红色旅游是流动的红色钱庄,那么茶叶产业就是群众的绿色银行。

2009年,通江把茶叶培育作为了连片扶贫开发、富民增收的“一把手”工程。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连片扶贫开发,先产业后基础,能保证投资的最大效益。当几个小环线的水泥路修好后,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茶叶也投产了,茶叶加工企业的车子就可以开进茶园收茶了!”

走进巴州――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根本

“现在光靠劳力挣不到钱,不学点技术,就会被淘汰呀!”1月12日,在巴山职业技术学校接受电工培训的巴州区三河场镇寨子村村民周平感叹地说。

巴州区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多达40万人。要实现劳务产业的优化升级,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必须狠抓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务输出由体力型转变为智能型,才能有效弥补农民工技能匮乏“短板”。

治贫先治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是老区加快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为了解决“上学难”问题,巴州区5年间投入资金8.92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26万平方米,“一乡一校”制得到落实,累计解决了近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难和城镇超大班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走进南江――公路改变的生活

“门口这条路硬化了,晴天路上没土,下雨也能出门,班车也能开到村里了,党和政府给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说起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南江县元潭乡石寨子村64岁的村民杨清泉笑得合不拢嘴。石寨子村是南江最贫困的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过去村里由于不通公路,老百姓到乡场要走3个多小时,到县城要1天时间。现在,通过实施新村扶贫和道路通畅工程,全村新建水泥路5.1公里、标美泥碎路1.8公里、入户文明路3.3公里。

“通上了水泥公路,我们的农副产品直接有车来装运,再也不用人力背运了。村民们纷纷发展生猪、黄羊、核桃产业,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达2856元。”同时,村民们利用通到家门前的公路纷纷建起了新房,改厨、改厕、改灶,建果园,农民生活正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走进平昌――新农合让看病不再难

2009年9月7日,平昌县驷马镇创举村村民李正斌从新农合中心领到1075元住院报销补偿金时,热泪盈眶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农民住院还能报账!”朴实的话道出了农民对党的惠农政策的感激。

红泥巴村范文第2篇

60年前,张希和出生在河南省浚县小河乡西张村,母亲并不喜欢他。在小泥猴张1岁的时候,他浑身上下长满了又大又明的水疱,由于奇痒难忍,两个小手又抓又挠.天花过后,挠破的小疱都长成了难看的伤疤,1岁的他就这样成了丑八怪。他的母亲想要女孩,结果生个男孩,这下又成了丑八怪,孩子长大,八成娶不上媳妇,岂不成了累赘?母亲与父亲商量,打算把他放到牲口圈里,饿死后,扔到乱坟岗算啦。两天过去了,泥猴张的父亲跑去看看,见孩子还活着,三四天过去了,孩子还没死,到了第七天,父亲再去看,发现儿子还有呼吸。父亲再也忍不住滚滚热泪,抱着儿子回去了。

母亲一直认为泥猴张是个累赘,3岁时母亲又偷偷以两升高粱的价钱把他卖了。一家人为此都生母亲的气,想方设法把他追了回来。丑陋的他连母亲都不喜欢,周围的小朋友更没人愿意和他玩耍,他就和泥巴交上了朋友。

泥猴张的大哥是民间艺人,他不仅会扎纸人、纸马,还会捏神像、画庙宇里的壁画。在哥哥的熏陶下,他也喜欢上写写画画。在他眼里,整个西张村,大哥是最有本事的人了。善良、宽厚的哥哥开启了泥猴张心中的艺术之门。在哥哥的启迪下,他开始了写写画画,家里头的墙壁上是他涂鸦的绝好天地。

泥猴张快乐起来,他对小动物怀有一种强烈的好感。

离西张村5里有一个村庄叫同山村,同山村有一座山就是同山。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同山都会举行一次庙会。有一年庙会,父亲带泥猴张串亲戚,父亲给他200元(值现在的2分钱),让他一人到山上庙会去玩,他高高兴兴地去了。

在同山上,他被一个老人的一筐“小动物”所吸引,这些小动物都是用泥巴捏的。

泥猴张用手摸摸、看看,他问老人:“小红猴多少钱一个?”

“300元一个。”老人答。

泥猴张恋恋不舍地放下小红猴走了。他到山上转了一圈,又跑过来,老人依然告诉他是300元一个。就这样他在老人的小摊子前转了一圈又一圈,眼瞅着天快要黑了,老人看出了孩子的心思,就送给他两个小红猴。泥猴张飞也似的跑回亲戚家,拿在手里把玩,夜里又放在被窝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

泥猴张初中毕业后,通过考试进了供销社。由于酷爱泥塑、画画以及书法,在站柜台当售货员时,别人挑货的当儿,他就抓起了笔,不是练字,就是画画,东西总被别人偷去,他不得不从工资中补上。后来,他因为爱写爱画,被浚县文化馆馆长看上,调到文化馆工作。

浚县是泥塑之乡,泥猴张到文化馆后,除了喜爱书法、绘画,还深爱着浚县的泥塑。后来,在民间艺术研究专家李才松的指点下,他开始潜心研究泥猴的捏制。经过不断努力,他捏的泥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捏猴过程中,他大胆创新,把头部逼真地点化出来,身体要简练不求形似。同时,他的书法、绘画自成一绝。

因为捏的泥猴无人能比,他被人们尊称为“泥猴张”。“猴儿精,头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这是泥猴张泥猴的风格体现。

红泥巴村范文第3篇

然而我却坚信,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应该互相帮助。人性始终应该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这是她用那温暖的巴头汤带给我的信念。每次乘车回故乡,过了黄河,我就打开车窗向外眺望。一排排绿树,一座座村庄,一块块黄土地一掠而过。我总期待着能够在这飞驰而过的土地上找到她的身影。

那年我十四岁,一颗心躁动着,渴望远方新奇的世界。少年幼稚,在我的心目中,那远方新奇的世界,就是舅舅家所在的那个大城市――济南。我对济南是那么心驰神往,想得心里怦怦跳,按捺不住向往的激情。我也知道路程远,360里路,骑自行车要从早赶到晚。我有过犹豫,但远方的那个大城市像一块磁石一样在吸引我,召唤我去亲近它。

于是夏天的某一日,天还蒙蒙亮,我就骑上一辆笨重的“国防”牌自行车,从乡下老家出发了。我像一只第一次飞出巢的小鸟,沿一条平展展的大道向前飞驰。大平原是辽阔的,耀眼的绿色无际无涯,直铺向茫茫的遥远。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觉得心胸开阔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路在不停地向前延伸。不知不觉中,夕阳已经坠落在一片乌云里。这时乌云滚滚上升,很快来到我的头顶上,天地间一片昏暗。下雨了,雨打浮土,我闻到一股浓浓的土腥味。雨水把我的眼镜模糊了,我只好躲到大树底下避雨。雨越下越大,路上很快积了水,水面上溅起了一个又一个亮晶晶的水泡儿。烟雨茫茫,四野杳无人影,只有风声雷声伴着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天色渐渐地黑了,大雨变成了蒙蒙小雨,田野里一片沙沙的响声。道路泥泞,自行车根本无法行走,我想我今天无论如何也赶不到舅舅家了。我后悔了,后悔不该莽撞出走。我感到很委屈,鼻子就酸了,不知不觉地泪从腮边滑下来。难道我要在这大树底下过一夜吗?

正当我无可奈何,默默啜泣的时候,忽然远处飘来一把小红伞。小红伞自远而近,悠悠地飘到我的面前。透过蒙蒙的细雨,我看见伞下面站着一位年轻姑娘。姑娘望望我,停了一下。我有些羞怯,没有主动上去跟她搭话。于是小红伞飘走了,黄色的雨靴踩着泥泞,我的心一下子空了,孤独与恐惧重又向我袭来。不料小红伞飘出没多远,就又飘了回来。我一阵惊喜,心跳顿时加快了。她冲我微笑道:“你呆在这里干什么呢?”我说我要到济南去找我舅舅,雨把我隔在这里了。她说:“你想在这里待一夜吗?”我“嗯”了一声,声音有些颤抖。小红伞翘起来,她仰起脸望望天,迟疑了一会儿,说:“走,你跟我去吧!”那一刻我心里猛的一热,差点儿“哇”地哭出声来。

小红伞在前面飘,我在后面追。路是黏土路,很快泥巴就把自行车轮子粘住了,我推不动,急出了一头汗。她停下来,撅一根树枝递给我,让我剔除车圈上的泥巴。一路上走走停停,我们来到一个村子的村头上。这时忽然从大槐树底下射来一道手电筒的光柱,亮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

“金老师回来了!”一群孩子欢呼着迎过来,把我们围住了。一个孩子悄悄地问:“金老师,他是谁呀?”金老师爽朗地笑了:“他啊,路上认识的小朋友,呵呵,简称路友……”孩子们对我亲热起来,从我手里抢过去自行车,帮我一直推到小学校里。

小学校很简陋,只有几间破旧的房子。金老师进了屋,找出面袋子,脸忽然红了,望我一眼,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擀不成面条了,那就拌一锅巴头汤吧。”巴头汤?什么叫巴头汤呢?我不好意思问她,只好在心里疑惑着。她递给我一棵葱,我把它剥得干干净净。刀砧声响起来,蓝色的炉火舔着锅底,锅里一阵“咝咝”地响。这时我感觉好像回到了家,心里感到很温暖。一会儿饭熟了,金老师把一盆热气腾腾的巴头汤端上饭桌。她见我有些拘谨,连声让我:“你捞巴头,捞巴头……”我终于知道了,原来巴头汤就是我老家的疙瘩汤。巴头汤虽平常,而对饥肠辘辘的我,犹如山珍海味,吃起来格外鲜美。

晚上睡下了,我躺在蚊帐里,久久无法入睡。窗外夜静了,风吹散了云彩,天上露出一弯新月,亮了几颗星。后来,恍惚间一把小红伞悠悠地总在我眼前飘。我追着那把小红伞,追呀追呀,就追入了梦境里……

花开花谢,生命如流水,40多年过去了,我参加过无数宴会,吃过许多山珍海味,然而说来也怪,我至今仍然爱喝一碗巴头汤。尽管妻子做的巴头汤里放了肉末儿、鸡蛋、葱花和香油,但我总觉得没有金老师做得味道好。

有一次回乡,我在黄河岸边下了车,凭着记忆,我去寻找那个小乡村,那个小学校,那个金老师。我要找到她,再喊她一声金老师,献上我的崇敬。然而我跑了一天,什么也没寻到,我已经不认识那个村庄了。金老师,你在哪儿呀?还在那个小学里教书吗?也许你已退休,正在安度晚年。也许你就是我路上遇见的那个女人,牵着你的孙孙。

古辞书上说:“凡关键之处曰门。”我想,一重重门户的关闭,也是一扇扇心门的关闭。心门关闭了,隔膜就产生了。有了隔膜就有了虚伪的笑,就说言不由衷的话,就使人与人之间若冰似铁。

红泥巴村范文第4篇

稚 友

李右一

我眼前是一个怯生生的女孩,她躲在爸爸的身后,摆弄着她那皱巴巴的泛白的衣角。(对女孩“胆怯与害羞”的神情刻画不够突出。)

暑假里,爸爸带我回到农村老家,特地去看他的一位老朋友。她便是爸爸朋友的女儿。

我不忍心让她尴尬,一边笑着说“我们出去玩吧”,一边拉起她的手来到院子里。儿时的秋千还挂在那里。我跑过去坐在秋千上,扭头冲还在我身后摆弄衣角的她笑道:“你来推我好吗?”(简单的平铺直叙,缺乏具体的形象刻画。)

荡漾的秋千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那时我很小,她比我大一岁。我们常常手拉手,晃着两条长辫子,在乡下的天地里寻找着一切快乐!冬日我们在村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哄抢“爆米花”;夏日我和她在田野里偷采向日葵;秋天即将干涸的池塘里也少不了我们忙碌的身影,我们光着脚丫、卷着裤腿,泥巴满身地摸泥鳅;临近大年时手挽手地赶年集、赏鞭炮、抢哑炮;春日,我们一起在田野里追逐嬉闹,放风筝,还有荡秋千。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欢声笑语。(勾画了一幅浪漫的童年生活画面,但叙述过于笼统。)

她比我大,理所当然地,她总是让我先玩荡秋千,并且让我久久地享受这一乐趣。我紧紧地抓住边绳,一面心跳,一面闭着眼地喊叫:“使劲!再高些!”随着一声声的尖叫,欢乐的笑声铺满了我的整个童年。(与上文连贯不紧密,显得有些突兀。)

后来我随爸爸来到了城里。生活条件似乎好了些,我也自然而然地比她白胖了些,不似她那黄中透红的双颊。她尽管比我大一岁,我却比她高半头。

我曾天真地预想,我们相见后仍能手挽手共同玩耍,重温儿时的梦想与快乐。但现实总给人留下遗憾,不仅是她,我也感觉有些尴尬,是生活的差异造就了我们的不同,形成了我们之间的隔膜,使我失去了人生的稚友。

【升格建议】

本文以回忆的方式记叙了作者与稚友快乐的童年生活片段。笔调成熟,语言诙谐幽默,中心明确,但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开头对稚友“胆怯与害羞”的神情刻画不够突出,应工笔细描其“初次见面”时的情态,从而奠定行文基调。2.第三、四段应该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但在行文时铺叙的游戏活动多而笼统,缺少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应抓住游戏活动或情感变化的细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与刻画。3.第四、五段

过渡得不够自然,应将游戏活动自然地过渡到眼前情景中来,从而使行文更加紧密,连贯。

【升格作文】

稚 友

我眼前是一个怯生生的女孩。她躲在她爸爸的身后,先露出一张脸,而后整个人慢慢地呈现在我面前。我冲她笑了一下,她似乎没有看见,因为她正盯着我身上那条漂亮裙子发呆。然后她轻轻地拽了拽她那皱巴巴的泛白的衣角,又退到她爸爸的身后去了。

暑假里,爸爸带我回到农村老家,特地去看他的一位老朋友。她便是爸爸朋友的女儿。

我不忍心让她尴尬,一边笑着说“我们出去玩吧”,一边拉起她的手来到院子里。儿时的秋千还挂在那里。我跑过去坐在秋千上,扭头冲还在我身后摆弄衣角的她笑道:“你来推我,好吗?”她目光不自在地挪过来,把手在衣服上抹了抹,然后轻轻地推了我一把。

荡漾的秋千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那时我很小,她比我大一岁。我们常常手拉着手,晃着两条长辫子,在乡下的天地里寻找着一切快乐!我们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偷偷地采摘了一大朵不知哪位老大爷种下的向日葵,然后猫着腰悄无声息地跑出很远很远,找一块能遮挡视线的大土堆或泥巴墙,然后放心地坐下来分享我们的胜利果实。秋天即将干涸的池塘里也少不了我们忙碌的身影,我们光着脚丫、卷着裤腿,泥巴满身地摸泥鳅,我们最多的收获往往是“五齿大耙”;还有这秋千,也曾给我们留下了欢声笑语。

她比我大,理所当然地,她总是让我先玩荡秋千,并且让我久久地享受这一乐趣。我紧紧地抓住边绳,一面心跳,一面闭着眼地喊叫:“使劲!再高些!”随着一声声的尖叫,欢乐的笑声铺满了我的整个童年。那时的她即使满手泥巴,也不曾将手在衣角上擦上一把,其实,我并不在意那种泥巴的痕迹。

后来我随爸爸来到了城里。生活条件似乎好了些,我也自然而然地比她白胖了些,不似她的双颊黄中透红。她尽管比我大一岁,但我却比她高出半头。

我曾天真地预想,我们相见后仍能手挽手共同玩耍,重温儿时的梦想与快乐。但现实总给人留下遗憾,不仅是她,我也感觉有些尴尬,是生活的差异造就了我们的不同,形成了我们之间的隔膜,使我失去了人生的稚友。

红泥巴村范文第5篇

我是打小就认识泥土的。从会走起,就在那土地上跑,就吹那裹着泥土的风,跑倒了,闹了一个狗抢屎,啃了一嘴的土。我是打那个时候开始,就尝到了泥土的味道,到今天也没有忘记过。膝盖磕破了,哭红着眼,从地上随手捏起一捏土敷在伤口上,相信它能止血,也能止痛。

和我邻居家的那个小女孩阿花,在庄子里,随地撒泡尿,而后和着泥玩,弄得满手满脸的泥巴,常被大人骂,拉回去,用巴掌打屁股,被按在盆子里洗手洗脸,像杀猪似地号,然后再次地抹上香香。

我这个玩泥巴的习惯一直持续了许多年,把父亲用马车从庄外拉回庄子准备抹土屋的很粘稠的黄土,用水和一坨,在石上像母亲和面似地揉摔,弄得油光乌亮。又在那泥坨中央捻一洼,倒些水进去,而后扣摔在石板上,听一声脆响。

又把那泥巴捏成各种能见到想到的小动物的形状,肥胖胖的小猪,尖着嘴虎头虎脑的猫头鹰,还有泥人。用泥巴搓出胳膊腿,在团一鸡蛋黄大小的脑瓜,然后用细小的柴棒把头与四肢都串在身子上,成就一个土里土气的泥人。我把这些泥土的精灵一溜儿地摆在屋外的窗台上,常引得来家里窜门的村人伫足而观,而后摇头会心地笑。

我又惯搓泥丸,杏子般大小,弄百十颗,把它们撂在屋顶上晾干,装在口袋里,做弹丸,着实比从地上随手检起的三圆四不扁的石子上线,有准头。长久练习下来,往往弹无虚发。村小学校的班上有死党好事者在教室的一角桌上立一粉笔,我在远远的对角,一弹弓下去,那粉笔就应声而倒,断为三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