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1篇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②满地芦芽③短,

          正是河豚④欲上⑤时。

【注释】

①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② 蒌蒿(lóu hāo):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③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④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⑤ 上:指鱼逆流而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代表词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三苏”同时名列唐宋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溯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的时节。

【赏析】

好的题画诗,既要紧扣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奇妙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使得画中的明丽景象更富有诗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首先感知到江水回暖的讯息,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2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两句。诗句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竹子一片,桃花疏疏落落三两枝,横出竹林外,临水而开。苍翠竹幕上点缀着数枝粉红桃花,分外艳丽。春来冰开,群鸭戏水……这里写鸭“先知”水暖,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普通而客观的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发现水温的上升,春天的来临。它告诉人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只有深入生活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内部的发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诗人因厌恶仕途辞官,在己亥年离京返杭途中所作。诗人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以“落花”自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尽管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时刻不忘报国之志的高尚情怀。其诗借“花”寓理,给人以启迪:人生起伏,如花开花落,花开有情,花落也不无情,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南宋诗人朱熹《观书有感》的名句。全诗以方塘作喻,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情景如同一个人在读书中不断地获得新知,提高认识,搞通一个个疑难问题,明白一件件事理,头脑愈来愈清晰……诗歌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告诉人们若要心灵澄明,必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也启发人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后两句。看似纯然写春景,要你由这“关不住”的一枝红翠欲滴、鲜艳透明的杏花,去遐思联想那争奇斗妍,万紫千红的春光是多么无限,多么美好。而实则蕴含凝重,不仅仅要你赏其春色,而是境与意合,借“杏”象征小园主人其品:虽隐居不仕,不求闻达,但洁身修行,品德日隆,正如红杏,傲然一枝,卓尔不群!还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思想:“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自己虽长期受到贬谪,身心遭受严重摧残,但并不消极悲观,相反地却是以“千帆过”“万木春”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他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诗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邃的哲理。现在人们又赋予它新的意义: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的同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3篇

春天,我看到那一条条柳枝随风飘动时,不由得想起贺知章的“毕竟书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看到竹林之外桃花奋力成长,鸭子在水中畅游,又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夏天,看着那碧绿的湖水、荷叶,与那红色的荷花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由得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面。

而秋天,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了。枫林中,偏偏枫叶飘落,在空中支撑起了一片红色的天地,就像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明月之下的松林显得更美,泉水从石缝中缓缓地流下来,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展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

冬天呢,则更美。一片白茫茫的天地傲然挺立着几枝雪梅,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真不愧是有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之美啊!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竹枝词 水 土家族 地域特色 民俗风格 文化底蕴

一.地域特色的写照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湖北土家族聚居地多属大巴山系,海拔高,山势峻,交错纵横,故其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然而,土家族居住地区河流纵横,交织若网,境内主要有沅水、澧水、清江、酉水、乌江等,自古有着舟楫之利。因此土家族竹枝词中有大量的关于水的意象描写,江水的汹涌气势,地理环境的险恶,舟楫之利,水域环境对土家人生产生活的影响,正是地域特色的写照。

一方面,在土家族竹枝词中关于水的描写由来已早。在明万历年间的土家族诗人田九龄就有竹枝词“郎去湘江经几秋,西风北雁又南洲”,这首是目前能见到的巴人后裔土家文人创作的最早的竹枝词。此处,虽未明显提出“水”字,但“湘江”一词便能让我们想象出江水浩渺,郎随湘江去了几年,伊人仍“含颦日月望江头”,日日待郎归来……另一方面,“水”意象的描写反映了土家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峡山峡水望犹惊,那更扁舟渡峡行”这里山水险恶,扁舟难行,上两句的描写已让人心惊胆战,下两句“滩下喧争滩下哭,何人解道是轻生”更是发人深省,原来不曾“轻生”,只因地理环境险恶,扁舟不能经受住江水激烈的撞击,时有翻船的危险。这样的水势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玉屏山上草凄凄,玉屏山下水澌澌”,澌澌水声加上凄凄芳草更见玉屏山地理条件的险恶,环境氛围的凄楚。此外,“长阳溪水乱滩流,无数高山在上头”看到这里不经想起他曾写的“大江春水拍天流”的豪壮景象,高山峻耸,溪水绵延,乱滩激流,近处溪水汇流入江,远处浩瀚的江水一望无际,仿佛水天相接,气势磅礴……从水势的汹涌突出地理环境的描写,虽然存在部分夸张,但是“少数民族的歌谣很多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里有单纯又离奇,朴素而又美丽的想象,也有大胆的艺术夸张,这些想象和夸张来自各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竹枝词前身是一种土家族特有的民间歌谣,后经刘禹锡发展形成文人竹枝词,因而带有民间歌谣的夸张描写也是理所当然的。

崇山峻岭,虽是土家族人生存的天然屏障,但是,高山与激流对其生存又构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为求其生存,必须勤苦劳作;艰难的生活环境,让土家儿女不得不选择沿江而下,

随水逐波。由此可见,艰苦的地域环境不仅塑造了土家儿女不畏艰辛、勇敢拼搏的精神,险要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土家儿女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土家文人郑虎文有《土家竹枝词》“项饰银圈耳十环,不冠不履不梳鬟。布裙窄窄才遮膝,水便溪行陆便山。”由于溪水众多,便于出行淌水而过,土家族人的服饰在布裙的长短上明显到水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逐水而居的土家族渔业是其重要的生活方式。在郑虎文的另一首竹枝词中有所体现“密网环牵独木舟,手叉渔火伏船头。一网一舟莫乱放,一叉一个莫轻投”,注释说“渔者率以独木为舟,系网船尾。一人手叉伏船头,视水中鱼以叉刺取,百不失一。”水域发达,渔业发展,渔民的捕鱼技艺也十分娴熟,土家族人淳朴原始的生活方式可见一斑。不仅在服饰和生活方式上“水”文化对土家族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在建筑、风俗等各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土家族有名的吊脚楼设计具有防水隔潮的作用,减少了沿江沿水而建的大量水汽影响;土家族也有祭水神等的图腾文化和神话传说。

“水”意象在竹枝词中的多次出现,凸显了土家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的险要和水势澎湃的气势等地域特点;也反映了水对人们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服饰、建筑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二.水意象与情感的契合

在土家族竹枝词中多次出现的“水”意象,不仅是土家族聚居的地理环境体现,也体现其地域特色。同时土家诗人也常常用明喻或暗喻的方式将人的情感与“水”意象相联系,借描写“水”的汹涌或源源不断传达感情浓烈或难舍难分等情谊,二者的契合是土家族聚居区水域特色所孕育的思维方式下的产物,也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格。

彭秋潭曾写道“长是相逢在水涯,大东门外好平沙”,一个“长”字凸显了“相逢”频率之高,见到心仪女子该是多么喜悦,相逢在“水涯”,地点的固定,正如同那喜悦之情、心仪之意也是这般固定,而水的源源不断不也正是情感绵延不绝的写照?这里的“水”意象契合了诗人希望美好情谊永驻的美好愿望。正是希望感情深似水,于浓烈处方有“看侬洗菜怜侬冷,一笑低头落翠花”的闲情雅致,描写的细腻,怜惜之情溢于言表,暗喻精巧,情感浓烈而美好。正是:浓情似水,水为之增色。

用“水”意象作喻,化抽象为具体,情感的契合,升华诗歌主旨的用法在土家竹枝词中随处可见。但是在土家竹枝词中诗人情感与“水”意象的契合不是单一的,有的是触情生情,见水思人,如上面彭秋潭的竹枝词;也有的是情感浓烈,方借“水”意象作比喻抒发之;此外,诗人的情感也不是单一的,不仅有美好希冀的寄托,也有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更有睹物思人、幽怨难消等多种复杂情感。正如“绣水溪西渫水东,天门台上雨”“几日天门不肯关,桃花流水去闲闲”,土家诗人陈光泰的这两句竹枝词,“绣水、渫水”的转换,一西一东,是地理空间的跨越,同时也是时间上的延续;“桃花”随“流水”而去,季节的更替,让诗人不禁感慨人生不也如此?这两句都旨在抒发诗人伤逝惜时的情怀,韶华易逝,桃花飘落,流水不止,逝去的时光如水一去不复还,暮春时节更增诗人愁绪,深情余韵,颇有行吟意味。又如“妾梦宵宵江水上,郎住渝城大江楼”;“铁桅峰顶云气阴,铜锣峡口水深深。江水回头峰顶见,妾将江水比郎心。”这是土家文人陈汝燮一组书写爱情竹枝词中的几句,从中我们可见姑娘爱慕情郎,夜夜梦中相见,那情景,像江水流泻一样快畅,绵绵不断。尤其第二首中一口气出现三个“水”的意象,我们也可窥见女子情之深,爱之切;可是,情郎负心,却也像江水一样流泻,一去永不回头……这样的幽怨之情与反复出现的“水”意象契合,让我们了解到女子情深似水,男子无情更胜水的悲剧。

水意象与人情感的契合,使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浓烈。情浓胜水,愁绪难消似水,人世复杂更似水,水孕育了土家儿女,养活了他们,也形成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用水作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而形象。“水”意象与人情感的契合,这样的土家竹枝词,读来可歌可吟,其情感更是可歌可泣,余味深长,这也正是土家竹枝词一大特色。

三.水中蕴含的文化积淀

聚居于湘鄂渝黔交界的土家族人,历史悠久,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狭隘,但地理位置显要,是沟通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必经之道,其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极具有文化代表性。同时舟楫之便,使土家族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吸取其精华,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夷陵,即今湖北宜昌。清江,古夷水,发源于湖北利川齐岳山,东流至宜昌东北入长江。”,在《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四引《北梦琐言》有关盐井龙的神话记载,即此处所说的“夷水盐神”,在这句竹枝词中“巴姓君王”则指的是远古时期鄂西地区巴人廪君,南朝范晔在《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和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政》中都有关廪君的记载。“从夷水至盐阳,廪君于是君乎夷城”,这样的历史记载点明了“夷水射盐神”的文化底蕴,当今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廪君大战盐神的故事。这首竹枝词算是众多描绘远古神话、展现文化底蕴内涵的历史画卷之一。读来似乎土家族远古时期的画面一幕幕重现,可见远古神话奠定了竹枝词的文化底蕴,而它却让历史重生,并以新的形式再现。其中水意象孕育出的土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文化的积淀也是十分浑厚的,土家族竹枝词的民族风格由此也得以凸显。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土家诗人彭施铎这首极具民族特色的竹枝词道出了土家族曾经的土司制度,其中“土王宫”即原土司王的官署,官署依水而建,看似得天独厚,却随时代更替。水生水落,潮涨潮消,曾经繁华似锦的土司也在时间的水波中消逝,终究抵不过时代潮流。时代的苍凉刻在土家族土司制度历史的一页上。

此外,很多描写土家族地区的文人竹枝词也涉及“水”意象的刻画,并借其传达出特有的民族风格。例如,苏轼的三峡《竹枝词》:“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己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这首词就用了“扣水求屈原”来再现人们对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的气节表示崇敬。水中求屈原,寻求文化的积淀,寻求民族气节,寻求爱国热情。

文化的积淀还体现在对“天梯”母题的表现上,《水杉传说》表现的神话传说也含有“水”意象,“母题的主要情节为人类遭到毁灭性的大洪水(大旱灾)袭击后,仅存的两兄妹沿天梯(水山神树)而上天避难……”这里的水杉即天梯,大洪水的出现增加了土家族洪水神话的神秘与规模气势,给我们再现了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

可见在土家文化中“水”意象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土家族民俗文化神话传说中有突出表现。而在竹枝词中的反映也体现了与水有关的土家族文化积淀,是我们窥见土家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特色文化的一扇窗口。

(此文系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土家族竹枝词民族风格与地域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沈阳选编.土家族地区竹枝词三百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宋仕平.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彭武麟.中国土家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5]熊笃、程世波.巴渝神话传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6]彭勃等辑录,祝注先选注.历代土家族文人诗选[M].长沙:岳麓书社,1991

[7]孙正国.文学的生活遭遇―民间文学本体批评引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吴艳荣.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6(5).

[9]曹毅.土家民俗风情的一面镜子――记田泰斗的五峰竹枝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3).

[10]祝注先.谈“竹枝词”和土家族诗人的《竹枝词》创作[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3).

[11]邓洪强,官婷.从《全唐诗》看唐代巴渝竹枝词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

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范文第5篇

北京小吃能在全国闻名遐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便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使北京小吃在数百年传承中,不仅吸收了宫廷食品的精华,还融汇了各民族、各地区食品的长项,从而在包容中,不断改进、发展、定型,得到北京广大市民,以及出入京都的官佐、学子和商贾等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但毋庸置疑,有诗为证,确实让北京小吃受益匪浅。这就是历代文人学士不遗余力地将北京小吃纳入诗词,在聚会、唱和中,热情讴歌北京小吃,极力传扬北京小吃,并将北京小吃以诗歌形式载入典籍。

据研究,以北京小吃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基本采用竹枝词文体。竹枝词源自古巴蜀一带民歌,经中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填词、唱和、创新后,便品位升华,日渐流行。竹枝词的外在形式同古典七言绝句本无差异,但对平仄格律等内在要求却甚宽松。特别因其长于记事,使用白话,且可加注,更给人以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感觉。说得直白些,竹枝词虽非打油诗,却又不乏打油诗的味道。故而,竹枝词既上得了文人唱和的高雅殿堂,在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中也有广泛市场,还吸引了一大批诗词造诣一般的人士成为竹枝词的热心作者和传播者。所以,到了清代,北京竹枝词的作者中,既有创作过《桃花扇》这样戏剧名著的文学大家孔尚任等人,撰写了以描绘当年白云观庙会盛景为题材的《燕九竹枝词》多首;还有许多普通作者也热衷写竹枝词,更有不少佚名竹枝词。以竹枝词吟诵北京小吃,不仅使竹枝词的创作更贴近北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也使竹枝词本身平添了更多京味,反过来竹枝词又成为传扬北京小吃的重要载体,这就提高了北京小吃的文学品位,遂使北京小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至今享誉全国。

以嘉庆年间成书的《都门竹枝词》(佚名)80首为例,按内容分为12个门类,饮食是门类之一。其后,又有道光年间出版的《都门杂咏》(杨静亭)百首,分为10个门类,食品也是门类之一。不论饮食还是食品,内中所述则多为小吃。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杨米人)百首中的一首:

“凉果炸糕聒耳多,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该竹枝词通过“聒耳多”、“刚买得”和“又听”三个词,在活灵活现地描绘北京庙会那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叫卖声的同时,竟然一揽子给读者介绍了凉果、炸糕、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和硬面饽饽等6个品种的北京小吃。由此可见,竹枝词虽只短短4句、28个字,但在文人笔下,容量相当可观。上述6种小吃能被文人选入竹枝词,可见其当年的受欢迎程度;而这6种小吃能传承至今,名扬海外,这首竹枝词可谓功不可没。

也有多首竹枝词吟诵同一种北京小吃的,这突出反映了该小吃在众多北京小吃和广大北京市民心目中的位置。这种小吃就是艾窝窝(又称爱窝窝),吟诵艾窝窝的竹枝词,除上述《都门竹枝词》外,还有两例:

一是《首都杂咏》,它描绘的艾窝窝是:

“形似元宵不用摇,豆黄玫瑰馅分包。外皮已熟无须煮,入口甘凉制法高。”

二是《燕都小食品杂咏》,它描绘的艾窝窝是:

“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诗后还注曰:“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这两首竹枝词互为补充,互相佐证,把艾窝窝的原料组成、制作方法、形状大小、食用口味描绘得一清二楚。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曰:“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可见其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至于艾窝窝的来历,清·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认为:因有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当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宫人说:“御爱窝窝。”后来此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因不能说“御”,便直称“爱窝窝”。《金瓶梅》一书第七回记述:“妇人安排酒饭,与薛嫂儿正吃着,只见他姑娘家使个小厮安童,盒子里盛着四块黄米面枣儿糕、两块糖、几十个艾窝窝。”说明此食品早在明代已走入民间。

在北京小吃的传承中,一些老字号功不可没,对此竹枝词多有记载。仅致美斋就有两种小吃被选入《都门杂咏》。

一是馄饨,诗曰:“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致美斋的馄饨因何“味胜常”,看来“馅融春韭嚼来香”和“汤清润吻”“滋味长”是其特色。

二是奶油槽糕,诗曰:“蛋黄和面啖如饧,松子擎来香最清。妙制品惟供上用,奶油风味溯兴京。”

致美斋的奶油槽糕好在何处,一句“妙制品惟供上用”告诉人们,它绝不亚于今日“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之类的食品。

又如向来以宫廷小吃菱角糕、豌豆黄、小窝头等著称的仿膳,《旧京秋词》中写道:

“菱糕切玉秫黄窝,午膳居然玉食罗。饭饱湖浜同辍茗,夕阳窗外见残荷。”

诗中不但赞扬了这家老字号的宫廷小吃,还透露了它优雅的餐饮环境,可以在北海公园“饭饱湖浜同辍茗”,或是“夕阳窗外见残荷”。

再如月盛斋的烧羊肉: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建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脊柱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卫生局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