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范文第1篇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偏失

外国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作品写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是选录外国文学作品最大的教学重点。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讲解较少,学生理解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时,对写作背景不了解,难免在理解上有偏差,不能达到原本的教学效果。中外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不注意讲解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有较大难度。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述了很多的宫廷舞会和成年男子之间的决斗,这与中国同时期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教师讲解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障碍。再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演讲的背景是在美国黑人奴隶运动的背景下,教师如果不能对这一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明确的讲解,学生对作品中的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言语理解就不透彻,选录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缺失就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折扣。

(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所以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不重视,而且在学习中没有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很大的阻力。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重点停留在可能会考试的内容上,这种学习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误区。例如,学生都知道在考试中可能会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和生平以及流派有考核,学生在学习时就把作者和流派作为学习重点,对文学作品中表述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一带而过,这就导致了高中语文外国作品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先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适当地为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知识,并注重对比外国的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者之间的异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习惯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在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辛德勒名单》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能体现出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烘托心理活动。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还应该突出外国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讲解莎士比亚的美妙诗句、欧亨利的意外结局、惠特曼的热情奔放的情感等等,增加学生的文学涵养,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扩大阅读量

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处于我们认知的真空地带,这不仅是学生认知的空白,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知也存在很多的误差。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就应该共同进行外国作品阅读量的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学内涵,理解外国作家的写作特点,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体系,这样就能保障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外国文学范文第2篇

文本研究与文化介入——浅议赛义德的叙述理论 肖薇,罗淑珍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视觉艺术形态 傅星寰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孤独意识与对话艺术 张竹筠

论契诃夫作品中的“厌倦”人物 李嘉宝

普希金的抒情诗与《圣经》 赵宁

论艾特玛托夫的地球忧患意识 韩捷进

独立 多元 整合——20世纪美国文学走向探微 曹山柯

论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意象 杨金才

犹太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周南翼

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奥尼尔对人性的剖析 陈立华

论《琼斯皇》的象征手法 刘洊波

谈《白鲸》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 韩德星

千年故事百年追踪——一个难得的比较文学研究实例 刘守华

温柔的人有福了——“好客得报”母题比较研究 陈建宪

T·S·艾略特与中国现代诗学 刘燕

“名著重印”与新时期人道主义 赵稀方

外国文学学科的今天与明天 马家骏

世界文学学科调整的是与非 胡书义

外国文学学科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郭秀媛

《穿裹尸衣的女人》的艺术解读 薛琳

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 姜飞,冯宪光

跨越边界: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突破 马睿

英美两国文化研究论争焦点评析 陆道夫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 熊沐清

论费勒斯中心主义在《狐》中的投影 张文奕

查太莱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葛伦鸿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 刘立辉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析《白丽尔小姐》 傅似逸

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 罗国祥

新小说:写作的历险 严泽胜

从《最后的莫希干人》看库柏小说的土著语言特色 刘守兰

戏剧舞台上的意识流形象--《推销员之死》的心理外化艺术及其他 姜岳斌

"巨人"的隐喻--试论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 温洁霞

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邓阿宁

论日本文化对周作人女性思想的影响 徐敏

荒诞中的真实现代人的困境--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达里厄塞克的《母猪女郎》 何峰

关于日本近代文学中的"私小说" 潘世圣

生与死的终极畅想--海亚姆"鲁拜"诗生命主题论略 吴舜立

师专外国文学开放性全方位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杨荣

超越认知差异促进兼容发展 林广泽

西方文学个体自由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陈鹤鸣

狂欢化世界观、体裁、时空体和语言 梅兰

重看拉伯雷与民间 刘春荣

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陆道夫

从结构主义管窥西方后现代小说 蹇昌槐

试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康澄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学解读 韩辉

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与新小说的后现代特点 杨亦军

论黑人音乐与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创新 罗良功

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 杨金才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神关系 生安锋

《小城风光》的表现主义特征 申民,唐俭

论纳博科夫《梦锁危情》的叙事艺术 肖谊

像驾驭画笔那样驾驭文字:评斯泰因的《毕加索》 舒笑梅

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陈姝波

论梅瑞狄斯的“喜剧精神”与小说风格 刘文荣

哈下的工业革命与价值观的变迁 陈文娟

解读康拉德小说中殖民话语的矛盾 傅俊,毕凤珊

劳伦斯的男性身体崇拜 朱卫红

论《格列佛游记》的科学主题 孙绍先

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 吴笛

“意识流”流入中国现代文坛论 吴锡民

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 顾卫星

尼采和李贽美学思想比较 李社教

《三言》和《十日谈》中爱情婚姻故事的比较 黄永林

厨川白村与社会文明批评 王文宏

"跨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讨会" 闭幕词 聂珍钊

道教与密宗 --兼及印度文化和文学中的艳欲主义 石海军

泰戈尔诗学与西方文论 侯传文

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 杨莉馨

20世纪世界文学:从对抗到趋同 毛信德

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姜秋霞,权晓辉,杨芳

《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朱法荣

宫廷爱情诗传统与乔叟的《公爵夫人颂》 肖明翰

《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 蹇昌槐

"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 杨建

叙事文本的"间离":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 --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张杰,康澄

易卜生戏剧中的悲喜剧内涵 孙建

服饰、自我与社会变革 --论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自我形塑 杨金才

性别解放文本《蓝调石墙T》解读 夏茵英

多棱镜下的辛格宗教思想 黄凌

论美国华裔文学对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利用 胡勇

《唐老亚》中的"隐性叙事"与华裔美国人历史的重建 管建明

试论伊藤整的现代文艺批评观 吴光辉

从新感觉派到新心理主义 王艳凤

"原型"概念新释 杨丽娟

诺斯若普·弗莱的文化批评观探幽 江玉琴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 李晓卫

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主义的终点--兼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 白劲鹏

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 高奋

西方文学中的疾病与恐惧 王予霞

克兰·卡尔森荣获2003年度"向前奖"

再论艾略特的传统观与非个性化理论 余莉

试析《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特蒂乌斯》 李若薇

愤怒的写实--评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李征戎

《堂吉诃德》与"虚拟殖民" 蹇昌槐

欧洲近代小说另类人物形象分析 李倩

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论后现代自传体小说 尚晓进

"东方文学比较研究"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互文性解读 李玉平

《致富之路》中富兰克林清教思想初探 姬东,吴释冰

"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男性形象建构 陈爱敏

解读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 王丽莉

犹太《圣经》的世界性及与现代文明的联结 刘洪一

浅议圣经叙事中的重复艺术 梁工

古代希伯来文学的悲喜剧性及民族意识 杨建

批评游戏:评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 徐岱

从词语开始--中国90年代的诗歌写作和拉美新小说 唐蓉

乔伊斯:反思与超越 郭军

《为芬尼根守灵》的诗歌特征 冯建明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乔伊斯 袁德成

论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书写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嵇敏

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 朱新福

论索尔·贝娄长篇小说中隐喻的"父与子"主题 刘兮颖

试析索尔·贝娄小说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戚咏梅

《女勇士》:从花木兰的"报仇"到蔡琰的歌唱 杨春

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初探 张旭春

走出"愤怒"的困扰--从情感的角度看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 吕洪灵

亨利·詹姆斯《专使》的圆周文体效应 王玲

夹缝中求生存:谈《月照不幸人》里的乔茜 沈建青

《奇异的插曲》的男性视角评析 邹惠玲

川端康成论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与吸收外来文学营养的关系 何乃英

从姓名谈小说人物生存范式的变迁--解读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 谢志宇

形式派的"陌生化"与《文心雕龙》的"隐"和"奇" 汪洪章

存在之思--《红楼梦》与《生活在别处》的比较 饶道庆

外国文学范文第3篇

如学习小说《项链》一课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国外森严的社会等级划分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对马蒂尔德的行为也不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她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若这样理解,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因此,教师要抛弃旧观念,进行情景迁移,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去理解马蒂尔德的行为。如教师可以假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马蒂尔德夫人,美丽、温婉,但是却只能过贫穷的生活,而很多不如你的人反而锦衣玉食,那么你是否还会做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呢?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总有羡慕别人的时候,也就能够理解想过富足、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马蒂尔德的行为可以说是虚荣,但这也是她追求幸福的权利。通过这样的设想,学生自然能够明白马蒂尔德的无奈和辛酸,认识就上升到了新的层面。

二、高中语文多种对照式教学

对照式教学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式的学习,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促进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自由而丰富,可以进行内容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作品形式的比较,还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对照。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使用对照式教学,主要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学既有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就可以和蒲松龄的《促织》一文进行比较,都是描写人变成动物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主题,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细致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促织》中人变成蟋蟀是主动的,是为了改变贫苦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眼泪和痛苦,但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大结局写法。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被动的变成甲虫,即使异化之后主人公仍旧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痛苦,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压力,都是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通过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同时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方法

外国文学范文第4篇

一、外国文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是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实施2012版教学方案以来,外国文学的课时在不断的缩减,再加上由于外国作家作品众多,学生不容易记住,且作品篇幅长,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二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更愿意学习和理解本国的文学作品,接受与自己年龄跨度小的作家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家有排斥心理。三是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没有创新。本身课程就难度大,知识体系庞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缺少新意,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本身阅读作品文本少,积累的知识比较薄弱,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知识传授完,并且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显得进退两难。这就需要教师另辟蹊径,寻找与学生交流机会,拓宽教学渠道,而新媒体的形式,恰恰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在课外开拓多种途径,如建立外国文学博客群、开设课程微信公众号等。

二、外国文学教学对策

(一)拓宽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教学内容侧重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且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无疑,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拓展教材内容,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跨学科教学,挖掘外国文学的文化内涵。外国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其核心内容就是贯穿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学生之所以认为学习外国文学困难较多。是因为走进外国文学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中西异质文化的碰撞。那就需要教师多角度的进行讲授,比如讲授《简爱》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阅读经验,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形式主义阐述西方“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从文本角度讲授《简爱》与哥特式的小说传统;用心理分析方法讲授作者与《简爱》的关系等,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意识和科研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二是巧妙运用网络影视资源,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形象而直观的资料。外国文学不仅信息量大,理论性强,还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很多经典作品被拍成了电视剧或者电影。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影像资料,为现代化教学提供支持。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的结合成为一种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把学生“召唤”到文本中来。如讲授古希腊文学的荷马史诗,我们预先设计问题,然后播放电影《特洛伊》(2004)与《奥德修斯与迷雾之岛》(2008)的精彩片段,与《荷马史诗》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影视作品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学生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观看影片,并将文本和影片进行比较分析,以弥补教材知识和课堂学习的不足。三是引入比较意识,树立比较文学的观念,建立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的有机的内在联系。比较文学所强调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把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能够宏观地把握世界文学的本质,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诗心”。如把“多余人”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来讲授,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等方面比较俄国“多余人”、日本“多余人”与中国“多余人”的异同,探讨“多余人”的悲剧成因、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四是引入前沿观点,有争议性的话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引入前沿观点,并融入教师自己的评价,力求使课堂充满思辨色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时,很多教材的版本都把这一时期定义为漫长的黑暗的一千年,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将对中世纪的评价最前沿的观点引入课堂,引发学生们的思考。

(二)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国文学就必须走出教学方法的困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实践性。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利用新媒体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课外阅读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新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可以双向交流。在外国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开设微博、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在微博上可以设计板块,根据学生在微博上的反馈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或者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有效沟通;也可以提前在微博上教授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学习;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微博留言进行一对一指导,实现“私人订制”的模式,有效的缓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二是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每学期可以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或者是小型话剧演出,活动在教学初期就进行安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组合,朗诵的形式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适当的配上音乐。小型话剧需要学生们对作品的原著进行解读,如《哈姆雷特》《李尔王》《达尔杜弗》等,从服装、道具、语言、肢体动作等方面融入时代背景因素,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文本。经过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们阅读原著,提高学习兴趣。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信息化,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既可以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又可以在国家精品课程网、芦笛外国文学论坛等校外网站下载相关资料、进行专题讨论,还可以通过外国文学网、文贝网等网站及时掌握学术界的最近动态。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而且可以促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局面,从而实现跨越时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协同学习。

三、结语

外国文学范文第5篇

在心理学原理中有这样一条重要的理论,经历过的学习历程会对当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地将这一心理学原理践行到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下高中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来建立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中特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阻碍了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学习,同时多次遇到晦涩难懂的文学文段也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人类是相通的,在不同背景下生长的人类也会产生情感的共鸣,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以情感的共鸣作为阅读的载体,让学生通过体会文学作品的作者的情感同时辅以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理解外国文学。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依次为学生们讲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人物情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对于作品人物的整体认识,同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而在具体的文学情景中体悟出作者的思想观点。例如教师在展开对于《项链》一文的教学时,他们会认为马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虚荣、肤浅的人,而不能正确认识到她所作所为的真正目的。这样的阅读学习流于表面,不能够让学生深入作品本身来认识作品所代表的时代和社会,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各种行为表现来发掘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感情。在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来建立起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正确认识:假如你就是马蒂尔德夫人,你是一个既温柔又有魅力的女士,但却无比的贫穷,反观很多不如你的人却能过上富足快乐的生活,那么你作为马蒂尔德夫人会有怎么样的情感呢?你会怨恨吗?你会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吗?追求富足快乐的生活有错吗?这样几个提问以后就可以促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让学生想起自己曾对同学或朋友的羡慕之情,进而理解马蒂尔德夫人的行为。马蒂尔德的所作所为表面上看起来是虚荣的、拜金的,但是作为个人而言,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以后,学生们就能够理解到人物本身在那个时代下的无奈,那么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类比和对比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展开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时,可以考虑采用将两种及以上的阅读材料来进行对比交叉的教学,通过为学生们分析两种阅读材料的异同之处,比较不同作者笔下的人文特色与人物特色。语文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展开文学作品教学时形式多样,既可以侧重于对于文学作品内容、内涵的对比和类比,也可以就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来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思想情感与思想观点来做出对照。在开展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时,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使用这种类比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将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文学作品内涵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以探究来展开外国文学教学

运用到高中阶段的外国文学的探究性教学是以高中生现有的自学能力作为基石,语文教师通过研究文学专题,将文学作品以多角度分类后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到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中能够收获到文学内涵,汲取到文学思想。同时文学作品的探究性学习也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合理联系实际,以实际的生活经验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学生们在自主探究文学作品内涵时可以借助文献、网络来查阅相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可以小组之间互相分享观点,提炼精华,相互学习。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