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范文第1篇

一、【近义词】

终究、到底、毕竟、真相、事实、本相、底细、实情、原形、结果、结局、收场

二、【词语注音】

jiū jìng

三、【基本词意】

原委,有深入研究的意思。佛教语表示至极,所指最高境界。

四、【英文翻译】

outcome; what actually happened

五、【详细解释】

基本解释

1、结果;原委

不管什么事,他总爱问个究竟。

究竟怎么了?

2、到底

他究竟想要去什么地方?

意思:为什么 到底 原委

引证详解

穷尽。

①《史记·三王世家》:“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②汉 马融《广成颂》:“上下究竟,山谷萧条,原野嵺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③《魏书·儒林传·刘献之》:“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

结束;完毕。

①《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②南朝 陈 徐陵《双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

结局;结果。

①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师父,我柳翠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②清 黄宗羲《<明名臣言行录>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③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毕公权撰成之。”

④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孔子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

①《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②唐 王维《西方变画赞》序:“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③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禅定,而后解脱可得。”

毕竟;到底。

①宋 苏轼《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说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

②《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桧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牍。立刻教重换来,又复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

③清 李渔《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④曹禺《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⑤郭沫若《今昔集·再谈中苏文化之交流》:“他们的作品固然有永不可磨灭的价值,值得我们宝贵,但古代人的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究竟不同。”

⑥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推求;追究。

①《高子遗书·会语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处,究竟一箇着落,所谓困心衡虑也。”

②《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两个连忙就朝着那盏灯磕了头,算领了父母之命。究竟起来,他的父亲--我的公公,还在山阳县县监里,他的母亲--我的婆婆,还在淮安城饭店里呢!”

深入研究;通晓。

①明 陶宗仪《辍耕录·狷洁》:“﹝郑所南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学,以寿终。”

②清 黄宗羲 《<赵渔玉诗钞>序》:“少年向予欲学诗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时文,而后可从事於此也。’”

犹多少。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老孙头说着,把手里的貂皮递给萧队长看:‘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猫皮差不究竟。’”

犹打算。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居此楼,作何究竟?”

六、【拓展延伸】

1、听到喊声,大家匆忙赶过去看个究竟。

2. 究竟参加哪个课外活动小组,我还得算计算计。

3、结果究竟怎么样,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4. 究竟去不去,还得你自己拿主意。

5、晓红养成了遇到问题总要问个究竟的习惯。

6、远方传来一个孩子的呼救声,人们赶紧跑过去看个究竟。

7、孩子们天性好奇,什么事都想问个究竟。

8、不知道那束花究竟暗示着什么?

9、他究竟是你的儿子,你就原谅他吧。

10、她究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说话很有礼貌。

11、这件事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12、事态究竟将怎样发展,谁也难以预料。

13、门前围满了人,小勇也想去看个究竟。

14、我怎么也猜想不出究竟是谁在厨房里弄得叮叮当当地。

15、在这次运动会上,究竟谁是优胜者,人们都拭目以待。

16、双方势均力敌,究竟鹿死谁手,目前还很难估计。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范文第2篇

也许在成人眼里,这件事情太过荒唐。第一,一个已经跨入大学校门的女生,竟然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将来何以走进社会独立生活?第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就算你不会洗,在青岛(学校所在地)找一家洗衣店就地解决不就行了,何以要弃近求远、两头快递呢?第三,过度依赖,缺乏体恤,心智和年龄不相匹配,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样看来,这个女孩受到父母的责骂和网友的揶揄(有网友称其为“快递姐”)理所当然。

责骂应该,揶揄也属正常,但我们还是应该进一步反思:这件事情,难道只怪孩子?我看未必。

其一,孩子从小到大,成长在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羽翼之下。捧到手里怕摔,含到嘴里怕化,流点汗水心疼,干点家务不忍,这不是许多家长的心态?给上小学的孩子洗脚,给上中学的孩子洗衣,是不是司空见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别说感恩意识,他们连基本的生活本领也无法具备。就说这位74岁的奶奶,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从不让她干点家务,孩子不会洗衣,难道不是“理所当然”?

其二,“快递姐”不是孤例,她与“齐全哥”有一比。想必大家还记得,早段时间武汉科技大学一名新生入学时,竟然带着5名家人助阵,包括83岁的奶奶。据说他的随身行李有14包,需要10名志愿者帮忙装车,其中毛巾就有7条,卫生纸足够4年用的。此外,还有因担心孩子吃喝母亲租房陪读,为孩子备足30双袜子,母亲月底再去清洗等事例。至于高校新生军训时拿着纸巾、矿泉水恭候在侧的学生家长,更不止一个两个了。这些事例无不证明,娇生惯养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三,家庭如此,学校又做得如何呢?从逻辑上说,如果学校在学习成绩之外,对学生还有其他要求,比如加大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力度,学生也不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就说这名女生,如果报到时学校强调:把生活自理的本领列入毕业考核的范畴,那谁还敢再往家里快递脏衣呢?遗憾的是,许多学校除了关注成绩,很少会在这方面有所要求(特指硬性的要求)。

有了以上三条,还能单纯责怪“快递姐”的行为吗?反思这些教育疏漏,可以看到独立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范文第3篇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地方吊了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有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年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古人以“有志者事竟成”作自己的座右铭,现代人以此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在和蔼可亲的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盲文,并拥有了一颗宽容的心。长大后,海伦.凯勒成为了一个社会活动家,积极到世界各地演讲,宣传助残,并完成了长篇小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名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缺乏这样的例子。

用一个大人,她既算是我的长辈,又是我的朋友。有一次,她去医院检查眼睛,医生却告诉她,她的眼睛近视了。自那次,她每天都在店里看远处的绿叶,极少戴眼镜。终于有一天,医生告诉她,她没近视了。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范文第4篇

《礼祭》上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也。广义的福是指幸福,它是祸的反义词,故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狭义的福是指夫妇双全,子孙满堂。过去办喜事善事请“福娃娃”,即有该层含义。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命名亦具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福字的含义,《尚书?洪范》上说得更周详: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长寿、财富、丰饶、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和其命善终即为福。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种民族心理的文化积淀一直传承至今天。

至于将福字倒贴于门上,其来源则有各种版本,有民间的也有官府的。现引清代同治年间一个官府版本:

有一年除夕下午,恭亲王府好不热闹,大管家按惯例写福字叫手下人贴于门上。有一个目不识丁的小奴才竟把福字倒贴在临街的大门上。福晋知道后非常生气,要追查此事。大管家很着急,因这事必然会牵涉到他头上。于是他启动能言善辩的嘴,对福晋说:“奴才刚在府前看见好多人围着说‘恭亲王府福倒了’,福到了,这是吉庆之兆哇。”福晋一听也乐了,走到门边果然看到好些人在指指点点,就不生气了。从此,恭王府的福字一律倒贴,渐渐传遍了北京城,并由官府到民间,由城市到乡村,以至形成一种特有的节日习俗。(崔娣)

摆棋子

赤壁之战前,周瑜曾登门向诸葛亮求教八卦阵法,诸葛亮不置可否,却拿出9颗白色的棋子说:“这里是9颗棋子,你给我摆3排,每排4颗。”周瑜拿起棋子,东摆西摆总是不对。诸葛亮笑笑说:“你连这个都不会,还能学我的八卦阵法?”老同志你知道怎么摆吗?请你试一试吧!

(答案在本期找)

(胡良骏)

减少损失

“你真傻,手表被抢时为什么不呼救呢?”老伴责备说。

“如果我大声呼救,他们便会发现我嘴里还有4颗金牙,那损失就更大啦。”被抢的老头说。

(冬原)

自喝咖啡

妻子:“刚才在朋友家里,你喝了杯咖啡,你不是说,一喝咖啡晚上就睡不着觉吗?”

丈夫:“可是面对能白喝的咖啡不喝,回家以后我会更睡不着的。”

婚前检查

小丽:“妈,我和小吴订好了在本周六结婚。”

母亲:“来得及吗?听说现在结婚还要进行婚前检查。”

小丽:“早就检查过了。他父母有20万存款,他自己有5万,听说他奶奶还有5个金戒指。”

(曹祈东)

虚寒问暖

老师教同学们孝敬父母,晚上回家向父母嘘寒问暖,问他们一天工作顺不顺利、累不累等问题。

第二天,老师要同学们报告父母的反应。一位同学说:“我的父母说,‘你缺多少钱,就直说吧!’”

另一位同学说:“我才倒霉呢!我父母问我,‘是不是今天发成绩单了?’”

(雾中)

三副“卧薪尝胆”联

娄国忠

经常在报刊书籍上看到这样三副对联:其一,“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二,“有志者,事竟事,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三,“有志者,事竟成,济河焚舟,十万秦师终入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三副对联的文字稍有出入,但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第一副对联的作者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军首领金正希。顺治二年(1645),金正希组织义军,誓死抗清,他写下这副对联,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有志者事竟成的名人例子范文第5篇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名人事例简短作文素材: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名人事例简短作文素材: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4、名人事例简短作文素材: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5、名人事例简短作文素材: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6、名人事例简短作文素材: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7、名人事例简短作文素材:林则徐对联立志

相关期刊更多

致富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农业厅

致富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农业厅

果农之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