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学 寓言 朗诵 语言表达 艺术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文学形式出现,以一种讽刺或寄托的口吻,使得形象与寓意相结合,这种文学体裁产生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且寓意深刻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寓言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由故事和寓理两部分组成,寓言故事从古至今,经久不息,其中肯定有值得其他文学体裁借鉴的地方,而且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研究是非常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寓言故事是把深刻的道理寓含在语言简洁但生动形象的故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莱辛曾经这样论述过寓言: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作者通过虚拟故事的描述来阐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道理中大多充满着幽默的智慧。大量的寓言通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竞相引用,而后又不断创新,便逐渐地保留下来,直到今天,寓言故事的文学研究性依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中国的寓言故事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最后形成于战国时代。中国寓言与印度寓言以及古希腊寓言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源流。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知晓如何把这种伟大的文学体裁继续发展下去。本文从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表达,造型性语言表达,对话性语言表达和哲理性语言表达四方面对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进行全面阐述。

一、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

叙事性的语言是寓言故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种叙事性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对于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寓言故事开始总是平铺直叙,为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寓言故事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讲”好故事,“讲”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念”“望文生义”,更不能“读”“照本宣科”。讲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讲是口语化表达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应该有三种原则:一.自然语态,二.朴实的腔调,三.亲近的态式。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的开头语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似乎成了寓言的标志性开头语。平铺直叙的开头,让人或惊讶或恍然大悟或意料之中的结尾,从而激发听众的画面感,它带你走进了“过去,群山、大海、竹林……,”这就是叙事性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猴吃西瓜,“从前,有个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这时,脑海里出现一个中年健壮的猴子千辛万苦、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个大西瓜。“可是这个西瓜怎么吃呢?猴子从来没有吃过西瓜”,此时用疑惑思考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上两句话即是叙事性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将这个寓言讲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画面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明了。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的篇幅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进行寓言故事中寓理故事的表达,告诉世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制造矛盾冲突可谓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这也是寓言故事广泛深受喜爱,并持续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这时鹬鸟飞过来了,它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鹬蚌的争狠斗气,最终却造成了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得到好结果。短短的语言描述,通过制造冲突,使得寓意的表达简洁明了。

二、寓言故事的“造型性语言”

造型语言是寓言故事为塑造各类形象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寓言故事的叙事中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以及是否将其自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都将影响寓言故事的整体表现效果。随着寓言故事的不断推进,主体的心理特征及语言表达应该十分贴合故事的发展。

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语言将是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活动最好的方式。故事情节中的各类形象是叙事的主体,这些主体的语言可以算得上是寓言故事的人物灵魂。大家熟知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概念,即在创作中注意形象的建立在于神似不要形似。也就是说在寓言故事中塑造人物或动物的形象时,脑海中要有大小、轻重等人或动物基本感觉,然后再进行声音位置的调整。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2篇

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

一、通过鉴赏与积累,触摸语言,品悟寓言的语言特质

寓言大多故事简短,语言简洁,这就注定了寓言不可能如小说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象丰满的人物个性及点缀铺陈的环境描写,寓言结构紧凑,人物关系相对集中而简单。它的优势在于以简驭多,以精取胜。与寓言故事的精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寓言故事意蕴的丰厚。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才能拥有千古流传的不衰魅力,才会拥有多元解读的视角与价值。

《揠苗助长》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可谓通俗而又形象,需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文中“巴望”“转来转去”的神态描写,将一个农夫的急切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口语流传的生动性,对于帮助学生描写、刻画人物起到了一个典范文本应具备的价值与作用;一个“筋疲力尽”也准确描写出了人物在劳动苦累和内心得意之间的丰富价值,值得读者细细玩味与品悟。

对话描写是寓言语言的特色之一。没有对话,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的推动就不可能如此顺理成章。寓言教学可以依据这一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在角色期待和移情的作用下,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到文本的语言之中,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这样的表演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历练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对话应对能力,更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体悟故事意蕴,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特别应指出的是,教材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能够在文言范本中找到故事的原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质,将寓言故事的文言版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文白比照的基础上进行对比与辨析,感受文言文简洁的语言表达风格。

二、通过朗读与感悟,体验形象,捕捉寓言的形象源流

凡是故事必定有人物,必定有情节。而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能成为文学故事经久不衰的典型,其主要根源在于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民间人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其所蕴涵的道理也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人性外显和认知自我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在其典型的故事中彰显了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文中“总是”一词显示了齐宣王不顾质量只讲排场的心理,刻画出了他不懂装懂,故作风雅的丑态;“不要……而要……”则将齐闵王与其父亲完全不同的笃实特点彰显无遗;而对故事中主人翁南郭先生的描写则使用了“混”“鼓”等字,将其充混其中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罢整个故事,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是否也会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滥竽充数”过,我们是否也被“滥竽充数”的人糊弄过?

对于如此典型的人物形象,教师唯有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关键处、核心处进行充分地朗读体验,才能真正使之渗入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徜徉于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感受,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去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点拨与示范,引领学生感受人物。

三、通过链接与反思,历练思维,探寻寓言的思维本色

对于寓言故事,卢梭的话令人警醒:寓言故事会将淳朴的孩子变得复杂。而钱钟书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寓言故事会让简单的孩子变得更为稚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涉及寓言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寓言的思维历练。

变得复杂也好,变得稚嫩也罢,都不符合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愿景。但我们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站在更高的层面,通过对寓言故事批判式的吸收与悦纳,锤炼自我辩证的思维意识,涵养自身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存在的胆魄与能力。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寓言教学就应积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挂钩,从学生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探寻出关于寓言故事的原始注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批判式的眼光和思维,学习活着的语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寓言故事中获取新的生命活力。

《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只顾着自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就以为天下人都无从知晓自己的偷盗行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自然是一种愚蠢至极的手法。在教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自欺欺人式做法的愚蠢之外,是否应该对此人狗急跳墙的无奈作出应有的思考?是否也应对其偷盗铃铛的尴尬行为进行人性化的关怀与反思呢?当我们将寓言故事的本质之处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学生也许会对寓言故事进行另一番反思与考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继承与发展中进化,才能在创新与归纳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与提升;只有如此,寓言教学才能如长青之树一般,彰显出勃发的生命活力。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寓言 教学 教育功能

寓言是把深刻的道理和教训寄托在生动、简短的虚构故事中的一种文体,寓言内容简短,题材广泛,生动形象,它对人们的教育批评,不是正面斥责,而是寓于故事当中,因此,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下面,根据自身的实践就小学语文寓言的教学提几点。

1.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

寓言的真正价值在寓意,而寓言的寓意包涵在它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里,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了寓言的形象时,才能真正领导会它的寓意。因此,寓言教学法不宜过早揭示寓意,而应先引导学生去充分感受寓言的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抓住形象精辟的词语,比如:《狐假虎威》中描写狐狸狡猾本性的神态、动作,是通过“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等词语来表现的,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去感受狐狸狡猾的形象。

1.2 抓住故事的情节,寓言的寓意总是通过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事故来表现的,应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假托的故事情节,按照故事情节发发展来感受寓言的形象。

1.3 抓住寓言的特点。寓言不象诗歌具有音乐性,也不象童话那样情节比较复杂,它是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审理的朗读应该是用日常讲故事的口吻,语调轻松、幽静而讽刺意味,这样能加强学生对寓言形象的感知和理解,但也要防止朗读时装腔作势,以至影响寓言的教育效果。

1.4 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课文中的寓言,不少都配有插图,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嵊帮助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

2.揭示寓言的寓意

寓言讽刺的对象不是寓言本身的形象,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现象。因此,光感知寓言的形象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揭示寓言的寓意,让这生明确寓言讽刺批评的是哪些人,什么现象,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特点,例如:《南辕北辙》,中心意思是说某人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往北走,结果是越走离楚国越远。它的寓意是“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即使条件很好也达不到目的”。因此,揭示寓意的过程也就是把寓言的形象指向现实生活的过程。寓言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它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的某种现象。对寓言的寓意体会深刻,就在于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众多的类似的现象。揭示寓言的寓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联系生活揭示寓意。寓言的形象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现,寓言中所讽刺、批评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现象。因此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学生生活经验来揭示寓意。

2.2 要抓住点明中心的思想的词句揭示寓意,寓言的中心思想虽然不是寓的寓意,但两者间确实具有内在的联系,寓意中心思想的言外之意,抓住点明中心思想的词句,就等于抓住了揭示寓意的钥匙。

2.3 通过类比揭示寓意,寓言中有许多古代的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深刻、含蓄,小学生比较难理解,比如:《守株待免》的寓意是要让学生理解偶然性不等于必然性,寓意过于深奥,小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这时可以虚构与寓言类似的小故事或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进行类比,揭示寓意,有肋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个教训、一个经验讲出来就行。而童话就不同,它的篇幅较长,需要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需要塑造令人信服的,在特定环境中具有一定人格的人物形象。

3.注意寓言的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中选了不少寓言,这些寓言通过课堂教学过了很多时间,学生都很难忘,有时候讲起来还头头是道。在于寓言的教育功能在小学生身上教育作用的很好体现。

3.1 它包含有鲜明的道德教训,比格言生动,比一般故事较容易找出中心意思,儿童在听故事时,易于接受教育。

3.2 寓言的语言精炼、形象,儿童读了它,可以丰富口头和书面语言。

3.3 寓言中的动植物、无生物,赋予了人类生活的装饰,易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4篇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荐课外寓言作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例如,可以推荐《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伊索寓言》或是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到三篇寓言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寓言故事,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另外机智、滑稽、富有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由于寓言故事的寓意通常是深刻且多面的,语言简练,还有一些寓言只讲故事却不明说道理,故事结尾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悟。所以,教师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特征续写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改编、仿写寓言故事。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里作者没有说明小羊的最后命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点艺术空白,以“小羊得救”为题,自由发挥续写结局,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理解作者意图,掌握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寓言故事的语言精辟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篇幅短小而结构严谨,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善恶观,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寓言故事把讽刺对象的内在本质充分揭露出来,让学生在嘲笑故事里丑角滑稽可笑的同时,领悟到真正的生活哲理。例如《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担忧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为了让禾苗快快长高而将禾苗往上拔,结果导致禾苗都枯萎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寓言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拟人、象征和夸张等文学表现方法,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曲折性。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夸张有趣的情节与丰富的哲理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寓言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题材,对教导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寓言与童话,它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童话的故事极富幻想色彩,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而寓言则多源于现实,故事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某种人的讽刺和箴戒,虽是虚构的故事,但却能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五、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发散思维

以往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按照首先分析教学思路,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将寓言中所揭示的寓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片面,且具有较高的模式化成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加入是符合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将语言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寓言教学时要进行创新型教学,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时,由于电视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都会有所涉及,学生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情节以及根据自己的现象设计一段情节进行表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范文第5篇

一、寓言文学能引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小学儿童的阅历、经验等都有所缺乏,如果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滔滔不绝地讲故事道理的话,我认为这做法收效甚微。由于寓言大多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寓言的教学也应结合生活去讲解,分析。如:小学一年级的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跟学生讲其中的要自己尝试的道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可是并不能真正地结合生活去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而教师如能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在生活的经过尝试获得成功的经验,会不会更好呢?这样寓言故事就能把生活中的道理反映到生活中,是可观可感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然后紧紧地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这几个词语,让学生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三、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相关期刊更多

基础自动化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东北大学

中国电子出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