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湖的资料

西湖的资料

西湖的资料

西湖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玉米;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3;S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53-04

玉米在湖北省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9.33万hm2,总产为28.255亿kg,发展势头强劲。湖北省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为西、北、东三面高起,中部低下向南敞开,具有马蹄形层状分布的特点。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1]。玉米地方品种经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演变出了适应于不同土壤、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多样性的品种类型,积累了大量的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基因,形成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玉米资源类型以及部分具有独特优良性状的资源材料,对拓宽现有玉米种质基础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遗传多样性(以下简称多样性),狭义地是指种内的遗传变异,它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基础,是选育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必要条件[2]。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杂种优势的利用,地方品种多数被淘汰,多样性严重“耗失”。加之现代育种工作又往往只注重产量或其他个别性状,选种集中于少数材料上,因而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3-8]。因此,加强对资源材料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评价,有利于育种工作者深入了解种质资源的全貌,开阔育种取材的思路,从而正确地选择利用资源材料。对湖北省保存的1 318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为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的深入研究和开拓利用以及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1 318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为分析材料。

1.2 数据来源

农艺性状数据来自2009年的观察值,由武昌、恩施、监利等地提供;品质性状数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统一测定。

1.3 分析方法

参加统计的所有数据为各材料种植小区的各性状平均值。计算所有材料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粗、千粒重6个农艺性状和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3个品质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9,10]。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参试材料总体平均数(x)和标准差(δ),再对数量性状进行10级分类:1级xi

多样性指数在生态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具有加权性,可以用来合并不同性状、位点或者不同地区材料的变异,能较好地比较某一作物、某一物种或某一地区的遗传多样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

2.1.1 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地区多样性 从不同地区收集到的1 318份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在数量上的分布为宜昌>恩施>十堰>襄阳>咸宁>武昌>黄冈>随州>黄石>荆州>孝感>鄂州,即以宜昌、恩施、十堰、襄阳地区居多(表1),这4个地区的地方品种数量之和占全部总数的91.58%。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地区多样性差异较大,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是宜昌和恩施,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82 9和1.988 0;其次是十堰、咸宁、黄冈,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13 9~1.562 4;再其次是襄阳、随州及荆州,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55 7~1.149 9;黄石和武昌的多样性相对较低,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62 3和0.173 2;孝感和鄂州多样性最低,多样性指数均为0。襄阳地区地方品种数量排在第4位,而多样性指数却排在第6位,可见,多样性指数不仅与品种数有关,而且与品种在各县(市)的分布有关。由上述可知,宜昌、恩施、十堰3个地区是湖北省地方品种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2.1.2 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生态区多样性 湖北省按照地形和生态特点可划分为鄂西、鄂西南、鄂西北、鄂北、鄂东南、鄂东北和江汉平原7个生态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各生态区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884 1~2.371 2(表1)。品种数最多的是鄂西生态区为673个,占到总数的51.06%,其多样性指数也最高,为2.371 2;品种数排在第2、3位的分别是鄂西南、鄂西北生态区,品种数分别为326和201,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930 6、1.606 3;鄂东南生态区品种数虽然只有47个,但多样性指数却较高,为2.156 6,排在第2位。鄂北、鄂东北、江汉平原3个生态区品种数只占总数的5.39%,多样性指数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鄂西、鄂西北、鄂西南以及鄂东南生态区是地方品种多样性丰富的生态区。这些生态区共同的地理特点是多山多丘陵,平均海拔高,地形地势复杂多变,交通不便。正是由于各生态区生态条件的迥异,加上地形地势的天然阻隔作用,使得玉米各地方种质间难以实现基因交流,从而成为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演变和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2.2 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2.1 农艺性状 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粗以及千粒重6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极值、变幅、标准差、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进行整理。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的各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变异(表2)。千粒重的变幅最大为410 g,变异范围 65.00~475.00 g,平均千粒重(252.88±54.76) g,变异系数为21.65%;株高的变幅较大为249 cm,变异范围91.00~340.00 cm,平均株高为(239.40±41.53) cm,变异系数为17.35%;穗粗的变幅最小,为3.70 cm。变异系数中最大的是穗位高(27.13%),其次是千粒重(21.65%)、株高(17.35%),穗长(16.47%),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穗粗(10.73%),所考查的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7.13%~10.73%,平均为18.02%。各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图1),除生育期性状略低于2.00外,其他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2.00,其中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高,接近于2.10,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5。

2.2.2 品质性状 比较833份湖北省地方种质资源3个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平均值、极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各指标间差异明显(表2)。粗淀粉含量极差最大,为10.03个百分点,变异范围为64.91%~74.94%,平均粗淀粉含量(70.03±1.73)%,变异系数为2.47%;粗脂肪含量极差最小,为2.87个百分点,变异范围为3.53%~6.40%,平均粗脂肪含量为(4.71±0.43)%,变异系数为9.09%;3个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在2.06以上(图1)。

对上述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农艺性状中的株高、穗位高和穗长以及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变异系数大的多样性指数也较高,而3个品质性状在上述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由上述分析可见,湖北省玉米地方品种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育种利用的宝贵材料。

2.3 9个性状遗传多样性地理分布特点

将资源份数多于40的鄂西、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南4个生态区中的地方品种上述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整理,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四个生态区中地方品种9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鄂西生态区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最具代表性。在4个生态区中,株高、穗长以及千粒重等3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且均高于2.00。穗粗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各生态区间差异最大,最高的是鄂西南生态区,为2.07,最低的是鄂东南生态区,为1.80;多样性指数在各生态区间差异最小的穗长性状,均接近于2.08;对穗位高性状而言,鄂西、鄂西南、鄂西北3个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2.05,且非常接近,而鄂东南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却低至1.87,同时,鄂东南生态区的穗粗、千粒重、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以及粗总淀粉含量等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是4个生态区中最低的,且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这可能与鄂东南生态区的生态亚区分布特点有关。据上所述,所考查的湖北省地方品种资源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鄂西、鄂西南、鄂西北3个生态区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这与3个生态区复杂的地理条件、生态亚区分布以及多变的地貌特征有关。

3 讨论

3.1 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性

有效分析和综合评价玉米种质资源的应用价值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环节,而玉米种质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有赖于对资源的真实、准确的鉴定和评价[3,6,7]。我国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相对狭窄,能有效利用的种质资源相当贫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我国具有丰富的玉米品种资源,国家种质库现已保存玉米品种资源1.6万余份,其中地方种质约占90%,而国内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主要自交系的遗传基础来自农家种的仅占2%~3%[12],说明我国目前对地方种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主要来自于玉米多样性中心,但还有一部分可能蕴藏在被我们忽视了的地方种质中,因此,在目前利用大量的外引群体和基因库进行全国性的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研究的同时,对地方种质的研究也不可忽视。我国玉米育种每前进一步,均与地方品种的挖掘利用密不可分[13]。因此,地方种质的改良和利用对推动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在地区、生态区间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对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地区、生态区多样性的分析,各地州玉米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以宜昌和恩施较为丰富,十堰、咸宁、黄冈、襄阳、随州及荆州居其次,黄石、武昌、孝感和鄂州多样性相对较低。 各生态区以鄂西为多样性最集中地区,而江汉平原多样性最低。所统计种质的9个性状在各地区间的多样性也十分明显,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98~2.10,且在各生态区的分布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湖北省种质库所保存的材料包括从湖北省的12个地区收集到的地方资源,基本上覆盖了湖北省地方种质资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而表明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3.3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均较为丰富

从湖北省玉米地方资源的多样性分析可知,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在所统计材料间差异显著,变异范围广泛,多样性极其丰富,这与魏凯等[2]的结果一致。除生育期外,所考查的其他8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超过2.00,其中株高、穗位高、穗长以及3个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尤为突出,因此,对这些资源的高效利用可能会创造出突破性的材料。

3.4 展望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湖北省地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14,15],这不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湖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与其他玉米主产省份,或国外的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也可进一步明确湖北省玉米种质资源的地理来源问题。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适应的基础,种类多样性越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种质资源多样性是育种的基础,通过多样性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该物种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邹长新,燕守广,方 芳.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6):139-143.

[2] 魏 凯,许先凤,杜何为,等.湖北省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表型评价[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8, 5(2):4-9.

[3] 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佟屏亚.现代玉米生产[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 吴高岭,宋德凤,徐尚忠.数值分类法在玉米品种资源上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0,8(1):23-27

[6] 张世煌.玉米育种研究的发展方向[J].作物杂志,1997(5):5-8

[7] 李竞雄.玉米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8] 叶雨盛,孙 甲,郝 楠,等.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现状[J].种子,2008,27(10):76-78.

[9] 刘来福,毛盛贤,黄远樟.作物数量遗传[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0] 马育华.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1] 刘三才,郑殿升, 宋春华,等.中国小麦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中国农业科学,2000,33(4):20-24.

[12] 刘世建,荣廷昭,杨俊品,等.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SSR聚类分析[J].作物学报,2004,30(3):221-226.

[13] 徐孝曦,黄德刚.玉米种质资源概况及其改良利用研究[J].种子,2008,27(7):70-72.

西湖的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湘西;鸦片;种植

鸦片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一直持续至1949年解放前夕。鸦片问题肇始于清朝初期,发展于清朝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影响遍及整个中国。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中央政权有名无实,各地分裂势力各自为政。各路军阀为了控制地盘和筹措军费,对于鸦片种植和销售采取了或禁止或默认,甚至公开保护的态度。1928年以后,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禁烟政策打击这种混乱现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军阀割据现象不消除,根除鸦片问题就无从谈起。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合鸦片种植,同时,湘西军阀为了巩固自身实力,公开征收鸦片种植税和销售税,拒绝种植的者,将征收额外的“懒人税”,鸦片收入成了这些割据势力财政的主要财政来源之一。本文从湖南省保靖县档案馆的资料出发,对民国时期湘西的鸦片种植进行探讨,希望重现当年湘西鸦片问题的全貌。

一、鸦片何时引种湘西

鸦片俗称洋药、大烟、又名阿片。它是从罂粟果实的汁液中提炼出来的,同时具有镇痛、催眠等医药作用。罂粟在中国的主要用途是制造鸦片,所以习惯上把罂粟称作鸦片。据史书记载,罂粟的原产地在欧洲,大约在九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作为药材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更多的是被罂粟的艳丽外表吸引,便把它做为观赏花卉载培。宋朝时,人们逐渐了解到罂粟的药用价值,即具有敛肺泻肠,益肾固本,咳嗽败泻的功效,便将它的壳和种子作为中药服用,同时罂粟正式作为药物收入《开宝本草》。元朝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罂粟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病痛,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到明朝才知道刺取罂粟的汁液制成鸦片(1)。生产粟果中溢出的白色汁液暴露在空气中后变成褐色的凝结块,这就是生鸦片,继续将生鸦片加热熬制就可得到可吸食的熟鸦片。

(一)鸦片问题的国内社会背景

18世纪六十年代,东属东印度公司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十九世纪初,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不断向中国输入鸦片,中国吸食和贩运鸦片的人日渐增多。其销地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英美等国对中国的鸦片走私比鸦片战争前更为猖狂,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越来越多。于是烟毒更加扩大了,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由200箱增加到500―600箱。(2)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白银不断外流,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以“洋药”的名义正式开禁鸦片,只需每白斤纳税白银30两,直至后来不征收任何捐税。当时,整个中国烟患横流,人民身体备受摧残。同时,国内的不法之徒发现经营鸦片的利润及其可观,于是开始种植罂粟,生产鸦片。

为了减少白银外流,抵制洋烟的大量渗入,国内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土烟,这在当时客观上确实起到一定的排挤洋烟的作用。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特别是在外国商人和国内商人的配合下,鸦片交易在国内像一股强风一样,欲压欲烈。从沿海到边远的省份甘肃、云南、贵州、特别是湖南的湘西、村民普遍大量种植鸦片,向各地销售。民国时期,军阀分裂割据,混战不已,各地军阀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扩充军备,巩固自身实力,更是强迫当地的百姓种植鸦片。比如在湘西,不种鸦片的村民,将额外增加“懒人税”做为惩罚。在此种背景下,民国时期的鸦片种植十分的盛行,湘西地区尤甚。这里所指的湘西是指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湘西苗族自治州,属武陵山脉的东南部。其地理位置优越,连接中原、华东与西南,其地形高低起伏,易守难攻,是民国时期军阀相争的重要地方。湘西的气候环境很适合鸦片的生长,湘西以其“烟多,枪多,匪多”被世人传道。

(二)鸦片引进湘西

鸦片在中国史料中出现最早在宋朝,当时被人们用做治疗感冒和腹泻的药物。鸦片传入湖南省湘西地区的时间已无从考证。龙山县是湘西最早种植鸦片的地区之一,根据《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记载,“龙山种植鸦片,约始于十九世纪中期。那时,只在明溪(今桂塘乡)、二梭(今老兴乡)、大达(今贾市、内溪乡)一带种植罂粟。清末和民国初年,扩大到土家族聚居的南半县地区。”(3)同样,在《湘西文史资料》第四辑指出,“龙山种植鸦片,约始于十九世纪中期。那时。只在明溪、二梭和大达一带小量偷种。”(4)此外,《湖南省志》中也是持此观点,并明确指出时间为“咸丰年间(1851―1861),鸦片进入土家族聚居区。”(5)1851年,保靖县署开始从贵州引进鸦片种子在县城南门外种植。(6)永顺县的鸦片种植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的。(7)泸溪县的鸦片则至民国12年(1923年)才相继传入。(8)桑植县种植鸦片,早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就开始种植。后因政府下令禁烟,曾有所敛迹。后在军阀混战时期,又有兴起。(9)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湖南省湘西地区的鸦片种植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其主要生产地是龙山县。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鸦片种植尚未形成规模,产量较小。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基于向侵略者赔款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实行欲禁于征政策,国内的鸦片生产逐渐开始兴盛起来。清末的禁烟运动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鸦片问题没有根本影响。中华民国时期,特别是军阀割据时期,湖南省湘西地区因其适宜鸦片种植的地理和气候而成为鸦片生产和销售的重要生产基地。随着地方军阀对于鸦片种植的政治保护,湘西的鸦片种植面积和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二、鸦片种植的范围及其产量

中华民国时期鸦片种植已遍布湘西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陈渠珍时期,下辖政府官员和军阀打着禁烟的幌子,鼓励甚至强迫农民种植鸦片,鸦片的种植实际上得到政府的保护,成为了“合法”之举。如凤凰县“当时全县农村,几乎家家种鸦片”。(10)“民国9年(1920年)后,永顺各地遍种鸦片。”(11)龙山县是湘西种植鸦片最多的县域,享有“乌金国”之称,其“至清末,全县各地普遍种植”,(12)“1918年前后,1928年前后和1948年前后,是龙山县种植鸦片的三个高潮时期。据统计,1948年前后全县种植鸦片的则达3万多户,占全县总人数的70%,每年种植面积达三万六千多亩。”(13)另有资料记载,龙山在“1950年种烟户达41133户,占全县66490户的68.8%;种烟604628挑(5挑折1亩),占总耕地1727652挑的27.8%;年产湿烟土5465689两,折合干烟300万两。有的村寨几乎无户不种,如苗儿滩乡428户,1949年种烟者403户,种烟土地5591挑,占总耕地8404挑的64.2%,余25户因无土地没有种烟。”(14)除此之外,更有相关数据显示:“解放初,据公安机关调查,州域各县种植鸦片面积约占耕地的10%以上;保靖县10个乡种植大烟的土地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3%,年产鸦片烟78928两(以16两0.5公斤计算),种烟户占总户数的38%。”(15)以上数据显示民国时期湘西大部分地区都种有鸦片,占据了原本用来生产粮食的耕地,给农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民国时期,鸦片种植遍布湘西大部分县域。特别是在陈渠珍掌揽湘西军政大权时期,各官僚和军阀打着禁烟的幌子,鼓励甚至强迫百姓种植鸦片,鸦片的种植实际上得到政府的保护,成为了“合法”。如凤凰县“当时全县农村,几乎家家种鸦片”。(16)“民国9年(1920年)后,永顺各地遍种鸦片。”(17)龙山县是湘西种植鸦片最多的县域,享有“乌金国”之称,其“至清末,全县各地普遍种植”,18“1918年前后,1928年前后和1948年前后,是龙山县种植鸦片的三个高潮时期。据统计,1948年前后全县种植鸦片的则达3万多户,占全县总人数的70%,每年种植面积达三万六千多亩。”(19)另有资料记载,龙山在“1950年种烟户达41133户,占全县66490户的68.8%;种烟604628挑(5挑折1亩),占总耕地1727652挑的27.8%;年产湿烟土5465689两,折合干烟300万两。有的村寨几乎无户不种,如苗儿滩乡428户,1949年种烟者403户,种烟土地5591挑,占总耕地8404挑的64.2%,余25户因无土地没有种烟。”(20)

除此之外,更有相关数据显示:“解放初,据公安机关调查,州域各县种植鸦片面积约占耕地的10%以上;保靖县10个乡种植大烟的土地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3%,年产鸦片烟78928两(以16两0.5公斤计算),种烟户占总户数的38%。”(21)

以上数据显示民国时期湘西大部分地区都种有鸦片,占据了原本用来生产粮食的耕地,给农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彻底分裂各成派系,并且彼此兵戈不断。各地军阀为扩张自己实力,急需通过鸦片带来的一系列税收来加强军事实力,所以鼓励甚至强迫农民种植鸦片。正如前所说,陈渠珍掌揽湘西军政大权时期,鸦片的种植实际上得到政府的保护,成为了“合法”,各官僚和军阀只不过是打着禁烟的幌子,鼓励甚至强迫百姓种植鸦片。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展“二年禁毒,六年禁烟”禁烟禁毒运动,但是湘西各县的鸦片种植仍然没有禁绝,仍是湖南省种植鸦片最多的区域。

三、湘西种植鸦片的原因

道光年间禁烟运动失败以来,英国殖民者更是变本加厉的向中国输入鸦片,大量略夺白银,侵害中国民众的身心。清政府迫于财政需求,采取“欲禁于征”政策。与此同时,国内鸦片种植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湘鄂川边的鸦片种植就相当普遍了。(22)湖南湘西是鸦片的主要产地之一,这里地势高,气候适宜,很适合鸦片生长。

清末至民国时期,湘西的鸦片种植泛滥成灾。虽然清末的禁烟运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鸦片的流通。但是随着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各地军阀想方设法增强财力,以便买枪支扩充军队,抢夺地盘,种植鸦片所带来的税收自然成为军阀们财政主要来源。于是鸦片的种植迅速在湘西盛行开来。

(一)湘西军阀的财政需求

“人们称之为‘三多’即土匪多、枪支湘西,由于地处偏僻,土匪割据,毒害就更严重了。当时中南地区烟毒的重点在湖南,而湖南的重点就在湘西。”(23)龙山县是湘西种植鸦片最多的地方,曾被称做“乌金国”,“1918年,张学济驻县营长田义卿认为抽鸦片烟税可以大开财源,遂与县绅饶晓凡等相勾结,给民众分配罂粟种植任务,强迫民众大种,对不种者抽其懒税,因此,使罂粟种植遍及全县各地。”(24)“此后,湘西王陈渠珍在龙山的人刘紫粱、师新吾等,变本加厉,在县城和一些集镇山设土膏站,规定出售烟土的人先缴‘印花税’,吸食鸦片的先缴‘烟灯税’,有劳动力而不种鸦片的,抽他的‘懒税’这样一来,鸦片的种植、贩卖和吸食,都成为合法的、必不可少的行为了。”(25)

龙山是湘西种植鸦片最多的地方,由此带来的税收甚为可观,鸦片税收直接由军阀分配,如“隆头、苗市、定房、洗车一带的烟税归刘紫琼获利。里耶、内溪、咱果、召市等第的烟税归师新吾所得。后来,桂塘、老兴、火岩的烟税由瞿博阶独霸。”(26)于是“鸦片在龙山遍地开花。”(27)

北洋中央政府虽仍然推行禁止鸦片,但是实际上各地军阀都只顾扩充自己的实力,无视中央政令,甚至将鸦片作为收税增加的一条途径。“腐败无能的县政府,表面上也经常发号施令,禁烟禁毒,每逢冬春,还要派警卫队下到各乡镇去铲除烟苗。在距县城较近的乡镇,也有过政府官员带人来铲烟苗、关押种烟户、罚款甚至法办‘烟民’的事。但实际上,烟税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禁烟禁毒更是大小官吏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的绝好机会,以‘查禁烟毒、政绩卓著’而颇得上司青睐的县长魏逸群,一九四五年离任时带走得烟土竟多达十多挑。”(28)“县乡官员、地主恶霸依旧强迫农民种烟抽税,不种者要抽‘懒税’。”(29)

陈渠珍统治湘西期间指令各县大种鸦片,征收烟税,同时“在湘西各地设立鸦片栈行,廉价收购农民的鸦片烟,然后在外地高价出售,买回枪支弹药,扩大势力,鱼肉人民。”(30)湘西作为鸦片税收丰富的地区,成为各地军阀觊觎的目标。“军阀何健为了同湘西军阀陈渠珍争夺财源,在凤凰县设立吗啡制造厂,用湘西和川、黔边境各县的鸦片烟土制造吗啡,大发其财。其他大小军阀和土匪依靠鸦片收入,购制枪支弹药,扩充兵力,霸占地盘,相互混战。”(31)

可见,湘西种植鸦片的主要原因是湘西乃至湖南其他地区军阀的财政需求,他们借种植鸦片带来的一系列收入扩充自己的实力,以便稳固其统治地位。

(二)种植者经济上的贫困

种植鸦片者都是贫苦的农民。笔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湘西鸦片的种植情况,特意去永湖南省永顺县的田家洞地区做了访谈。受访者生于1943年,亲身感受过湘西的鸦片种植问题。其家当时种植鸦片,并指出种植鸦片和种植烤烟在经济上没有区别。由于田家洞地区缺水,并且地势又高,不适合种植水稻。而种鸦片的产量比麦子和油菜还高,并且管理容易,一般2亩地就能收4斤熟鸦片。他还指出,乡长向汉民反对禁烟政策,因为种植鸦片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一斤鸦片可以卖几块大洋。

“在民国初年,桑植县种植鸦片烟和吸鸦片烟的遍及全县。”32桑植县种植鸦片“因为当时桑植贫穷落后,农民单一粮食生产,缺乏经济收入,而种植鸦片有双利可图,所以,农民争相种植。首先是鸦片烟价格高于油菜、小麦数倍之上,收入多;其次是种植鸦片,必须精耕细作,大施人粪枯饼,土质疏松肥沃,又因鸦片烟的枝叶果杆,均是最好的绿肥,凡种了鸦片烟的稻田,能够增加丰收。”(33)

由此可见,当时种植鸦片的农民也把鸦片种植作为经济依靠,并没有意识到鸦片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另一方面,鸦片的医药作用在当地被人们熟悉,民间把鸦片当成良药。“肚疼腹泻、伤风咳嗽等小毛病,抽上几口鸦片,竟有‘烟到病除’的妙处,鸦片还成了一种良药。”(34)

总之,百姓在贫困带来的经济压力下,把鸦片种植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会考虑鸦片带来的危害。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以及当地贫困压力之外,土匪的侵扰也是重要原因。土匪强迫老百姓种植鸦片,征收鸦片烟税,甚至抢夺控制区以外的鸦片,借此壮大经济实力以便扩充势力。

(三)土匪的逼迫

湘西地区的农民除了受到当地军阀和官僚的剥削,还会受到土匪的侵扰。湘西地方政府软弱无力,匪患猖獗,成为湘西的三大特征之一。土匪亦推行鸦片种植政策,借此壮大经济实力以便扩充军事势力。1946年,土匪陈南亭虽被收编,却借清剿瞿伯阶部的机会以枪支弹药换取鸦片,积累钱财。后又有“陈雨亭又在五寨、隆道、贾市、内溪、里耶等地,散发鸦片种子,责令百姓种植,县府根本无力制止。”(35)“土匪头子更是猖獗,派种鸦片的蔸数不够,交不足烟土和税款者都要受罚,甚至派出匪兵杀人放火抢劫;匪首们勒得大烟,不仅发了财,还贿赂军‘剿匪’官兵。即赦免了其残害人民的罪行,又可获得‘回赠’的枪支弹药,扩充势力。”(36)

总之,湘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在军阀的财政需求、种植农民贫困匪患猖獗三种因素交织下,促使湘西地区鸦片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发展。

四、湘西种植鸦片带来的严重危害

鸦片是有毒物,长期吸食对人的身体及其不益,最终会剥夺人的生命,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里主要谈谈吸食鸦片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吸食鸦片烟而弄得家破人亡的很不少。”(37)例如:里耶瞿国培一家本来非常富裕,但两夫妻“染上鸦片大瘾。他们终日吞云吐雾,无所用心,不儿年,房屋田产由典当到出卖,弄得一干二净。他的弟弟近在四川重庆大学念书,因得不到学费以及生活费用的接济而跳楼自杀身死,实在可悲。”(38)

“更具有悲剧性的是里耶张和兴一家。”其孙子小字交交,鸦片烟瘾及其严重,挥金如土,最后家产全无,债额累累,妻子改嫁,最后他被烟瘾、穷困和病魔围攻,结束了悲惨的一生。(39)

吸食鸦片成瘾者,全然不顾家庭其它成员的利益,只知道自己享受。长此以往再厚实的家底也会耗尽,这不但让家庭的其他成员精神遭受打击,其生活的经济保证也尽失殆尽。家不安,则国家不安,这对于整个民族的前途来说可谓是危机重重。

吸食鸦片者,有烟瘾,一旦发作,身体难以忍受,会为了满足身体的暂时解脱而不惜倾家荡产。民国时期的古丈,“据河蓬、尚公、永宁、和平四乡统计,因吸烟卖田地的56户,离婚18对,体衰800名,死亡18人,因吸烟烧屋50余户,相杀死亡129人。”(40)《凤凰县志》也记载“因吸食大烟成瘾而放弃正业以至倾家荡产者为数不少。”(41)

吸食鸦片要耗费大量的金钱。一旦染上烟瘾,经济条件再好的家庭也会因此倾家荡产,更何况是一般的贫苦家庭,平时连吃饭的成问题,却为了满足一时的烟瘾不惜一切,有的甚至引发了相互抢杀,道德散尽。

综上所述,湘西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宜鸦片生长,在地方军阀的财政需求、地方经济的贫乏以及匪患的猖獗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湘西鸦片种植问题。陈渠珍掌揽湘西军政大权时期,鸦片的种植竟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政策。虽然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展了“二年禁毒,六年禁烟”禁烟禁毒运动,但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无法在湘西当地完全实施。湘西各县的鸦片种植仍然没有禁绝,仍是湖南省种植鸦片最多的区域。这种状况的形成,完全是当时国内形式上统一,实质上分裂的政治环境造成的。直到1951年湘西地区解放后,鸦片种植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

注释:

(1)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10页;

(2)苏智良,中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3页;

(3)《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40页。附:《湘西文史资料》第四辑和《湖南省志》也认为龙山种植鸦片始于十九世纪中期。关于龙山县种植鸦片的时间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始于19世纪初叶,如《龙山文史资料》第四辑和《龙山县志》都是持此观点。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比较准确,因为在19世纪之前鸦片一般是做为药用,只有少量吸食者,19世纪初期,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当时国内出产鸦片之地很少。云南当时已经出产鸦片,但扔不会自制,而龙山与外界交通不便,应该是不可能会私种自制的。且相关信息在《鸦片战争(一)》中也有记载;

(4)王本亮等,龙山鸦片危害记实。《湘西文史资料》第四辑,1985年,第128页;

(5)《湖南省志》第二十四卷《民族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1―82页;

(6)《湘西文史资料》第14-15合刊,第16页;

(7)永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顺县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88页;

(8)湖南省泸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泸溪县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33年,第560页。

(9)《桑植文史》第三辑,1992年,第226页

(10)《凤凰县志》,凤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31页;

(11)《永顺县志》,永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588页;

(12)《龙山县志》,龙山修志办公室编,1985年,603页;

(13)《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141页;

(14)《湘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1993年,75页;

(15)同上;

(16)《凤凰县志》,凤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31页;

(17)《永顺县志》,永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588页;

(18)《龙山县志》,龙山修志办公室编,1985年,603页;

(19)《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141页;(

(20)《湘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1993年,75页;

(21)同上;

(22)《近代湘鄂川边鸦片种植及其危害》,陈廷亮;

(23)《湘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第74页;

(24)《龙山文史资料》第四辑,1988年,31页;

(25)《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140―141页;

(26)同上;

(27)同上;

(28)《龙山文史资料》第二辑,1986年,63页;

(29)《湘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1993年,75页;

(30)《湘西文史资料》第四辑,1985年,132页;

(31)《湖南省志》第二十四卷《民族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81页;

(32)《桑植文史》第三辑,226页;

(33)同上;

(34)《龙山文史资料》第二辑,1986年,63页;

(35)《湘西文史资料》第四辑,1985年,130页;

(36)《湘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1993年,75页;

(37)《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144页

(38)《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145页

(39)《龙山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145-146页

40)古丈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古丈百年大记事述z1990年,第149页。

西湖的资料范文第3篇

变化一 降低了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要求

空间定位能力作为地理学科一项基本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近年来对这一能力要求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区域信息增多,定位难度降低;已知区域增多,未知区域减少。

变化二 命题上“弱化了知识,强化了能力”

据统计,近年高考中区域地理部分纯知识性考查的试题在题量和分值上均呈下降态势,而能力考查的试题相对增多。能力考查具体表现在:命题者提供较为丰富的区域背景材料,围绕区域某一典型或独特地理现象设问,综合考查同学们深度解读图文材料、精确提炼有效信息、科学加工处理信息,进而合理解决区域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1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6(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解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为背景,考查区域风沙灾害的沙源形成和起沙原因。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尽量结合材料,避免脱离题干图文信息而进行套路化(或模式化)答题的行为。(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错那湖地处青藏高原,周围多山地,地域较封闭。从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判断,其沙源主要来自本地。读图推理分析,由于东北部多河流注入,带来的泥沙多且易堆积,加上冬春季河湖处于枯水期,因此部分河湖浅滩易,成为本地主要沙源。(2)起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条件,二是动力条件。物质条件:沙源丰富(上题已分析)且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气候高寒且冬春季干燥,植被稀少);动力条件:冬春季西风强盛(主题干文字材料信息)且湖面无阻挡(图中信息)。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露出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无独有偶,类似试题在2013年高考中亦有呈现,且试题情景中的材料信息在解题中的重要性表现更为突出。

例2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解析 本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为背景,考查影响鱼类繁殖的自然条件。高考结束后部分师生纷纷“吐槽”,认为这是一道生物试题。的确,此题若单纯从地理角度思考有一定难度,但是同学们若能首先充分解读主题干区域背景材料,并提炼出相关有效信息点“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体型最大的淡水鱼”和“肉食性鱼”,然后进行信息整合处理,即将“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与“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组合,“鱼类资源丰富”与“肉食性鱼”组合,最后得到答题要点也似乎不难。

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丰富,为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综上,建议同学们在学习和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两点:一是构建心理地图,但可适度降低深度和难度;二是增强对试题中区域背景材料信息的解读、提炼、处理和应用能力。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位于(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2.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 )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3、4题。

3.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西湖的资料范文第4篇

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背后,是国内稀土储量日益减少,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产生了矛盾,是乱采滥挖带来了恶性竞争。至今,“盗采”、“超采”、“挑肥拣瘦”及“走私”等现象仍在治理之中……而伴随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各种形式的“抗议”接踵而至,同时,还引发了地方国企与中央企业的纠葛,导致产业发展、稀土建储等诸多争端产生。

主产地的疯狂

江西赣州,中国重稀土产量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一脚踏进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赣州龙南县,“谁污染谁治理”、“促进稀土工业新发展”的横幅随处可见:而崇山峻岭之间,一些像蜘蛛网的PVC管爬满山头。

“这个技术叫原地浸矿。”就稀土开采的“化学原理”,龙南县矿管局局长廖振楠解释,开采稀土矿时,往山顶灌入氨氨等化学溶液后,吸附在泥土(或岩石)上的稀土离子,遇到化学性质更活泼的离子时,便会被更活泼的离子置换出来。

将含稀土离子的液体提炼成稀土原料,还要经过沉淀、分离等数道工序。廖振楠称,原地浸矿法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并被要求在全国同类矿山推广。

这种技术,其实是龙南人在痛定思痛后的发明。

原地浸矿法之前,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主要方式为池浸、堆浸法,即砍树除草、搬山浸泡取稀土。在龙南、定南、宁都等县的青山绿水间穿行,池浸、堆浸过后的数处“黄土坡”格外醒目:山顶被削掉,变成了“秃子”;废弃了的浸矿水泥池,横躺在山腰……

不仅是资源破坏严重,乱采滥挖等非法行为也成了地方政府的“心病”。

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年代里,赣州矿管工作一度失控。2004年,赣州取缔、关闭稀土非法采矿点就达3000多个,捣毁浸矿池为2645个。

“重拳”还伸向了“”。整治时期,赣州对多次为没有销售配额的稀土业主“放行”而私下收入“好处费”的数名执法干部给予重判,其中包括对龙南5个检查站30多名稽查人员的“一锅端”。同时,乱采滥挖带来了恶性竞争,稀土卖成了“白菜价”。到上世纪90年代末,稀土对赣州的贡献为“负数”。

“那时,厦门钨业的客户来开会,只给了一万元一吨的价格,我们下面的人就争相开出九干九、九干八――像是只给丢了一块骨头,就疯狂扑了过去。”赣州市经委主任曹晓秋称,“那就是当年的赣州,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稀土的乱采滥挖、产业无序发展、环境破坏严重、产品廉价出口等一系列问题曝出后,国家开始出台铁腕政策。2007年,国家将稀土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曹晓秋认为,国家真正举起稀土产业的“手术刀”,正是发端于这一次“指导”改“指令”。

治乱趁早

在稀土“治乱”上,赣州“觉醒”得较早。在其他一些地方仍处于“拳头打乌龟”――整治时“缩头”,整治后“伸头”的时候,2004年,赣州开始对稀土资源实行“四个统一”。

当年12月,赣州市将8个稀土资源大县的88个采矿证“化零为整”,由赣州市政府和这些县以股份制方式,联合组建赣州稀土矿业公司(下称“赣州稀矿公司”),对该市稀土资源统一开采,稀土矿山生产统一管理,稀土矿产品统一经营,以及稀土工业统一招商。

赣州稀矿公司副总经理谢志宏解释,握有采矿权证的赣州稀矿公司通过劳务承包形式,把采矿工作承包给个人或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全程监管下,稀土原料交回赣州稀矿公司统一管理与定价销售。并且严令禁止未经三级以上加工的稀土产品外流。

“以前,初级产品还可在市场自行交易,现在紧得很,分离企业的初级产品全部由赣州稀矿公司回购。”定南南方稀土公司副总经理林锂德称,即使赣州稀矿公司给出的价格低于自行找来的买家开出的价格,但是,“你的原材料由赣州稀矿公司支配,不卖给他怎么行?”

通过手握稀土产业链条上每一张“王牌”,赣州稀矿公司的“集权”催发了地方经济发展的“”。

2004年,赣州稀土和钨土两个产业仅实现产值10亿元,仅仅5年过后的2009年,赣州钨和稀土两个产业就实现销售总额150亿元,形成了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稀土永磁材料及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和新型光源三大基地。赣州计划是,下一个五年,两大产业要从“百亿”往“干亿”上“跳”。

“赣州模式”一度被前来检查的官员称为“管理稀土比管理、黄金都更严格”。8月10日,南方五省(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稀土开发监管联席会议在广东河源召开。会上,赣州做的是“经验性发言”,其他地方则是“表态性发言”。“一个矿乱频繁的地方,经济不可能得到大发展!”曹晓秋称。

补缺口靠外地“走私”?

在赣州市下辖的龙南县,10多家稀土工业企业2009年实现20多亿元产值,从事稀土冶炼与分离的4家企业生产能力为6500吨。

而近年,国家每年给赣州稀土生产下达的指令性指标是8500吨左右,赣州每年给龙南的指标为3000吨左右。这意味着,龙南的冶炼分离企业每年存在3500吨左右的缺口。

“吃不饱”的问题还存在于赣州的另一个稀土工业大县定南县。近年,赣州给定南的指标约每年在800吨~1400吨之间。而在记者的调查中,地处定南的大华新材料公司和南方稀土公司,这2家企业开足马力就需近5000吨/年的原材料。

不仅如此。在赣州60多家稀土加工企业中,16家冶炼分离企业产能就超过年3万吨,8500吨的开采指标显然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胃口”。同时,赣州刚过“百亿”的两大产业与“干亿”理想路途遥远,限额政策下,赣州稀土的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

赣州一些业内人士“指点迷津”:大部分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走私”而来。

稀土“走私”的现象已经引起各地政府重视,仅今年5月下旬至今,福建上杭关闭取缔36家非法稀土矿开采点;广西平南县亦对4个反复非法开矿点进行了铲除,摧毁堆浸池63个;广东河源市关闭非法开采稀土矿点6个……

没有任何保障的“非法矿源”,显然不能支撑赣州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增长。“对于低层次、原料级别的企业,我们‘不欢迎’。”谢志宏称,“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将产业链延长、延长、再延长!”

跨区域的资源争夺战

目前,从赣州以外的各省区生产地情况看,稀土开采之乱仍未得到有效整治。

除非法采矿外,稀土屡禁难绝的有“超采”、越界开采、“挑肥拣瘦”式开采等,实际开采量往往是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的数倍。例如2007年,国土资源部给南方稀土企业下达指令性限额开采量不到9000吨,但统计数据却达到

4.5万吨。

今年5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会议上指出,稀土等矿产陷入整顿、反复、再整顿的“怪圈”,一大要害是宏观调控政策政令不通,一些地方不严格执行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实际产量远远超出国家指令性计划。受地方、部门利益驱动,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止,既严重干扰市场,又严重破坏资源环境。

一方面是指令,一方面是市场。外界认为,稀土资源高度集中后,以地方政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身份,怎么“治超”、怎么有效管理资源、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家利益怎么更好结合,这都需要探索。同为“稀土王国”,与赣州的“强势政府”比较,湖南稀土选择了另外的路径。

湖南稀土也以重稀土为主,分布较散,主要集中于郴州、永州、岳阳等地,民企、国企、当地矿务局三方均有参与开采。

湖南也是有色金属之乡。此前,因湖南郴州等地治矿不力,加之湖南有色金属龙头企业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湖南有色”)对本省有色金属产业整合乏力,湖南“拱手”将资源转让给了央企――2009年底,湖南有色与中国五矿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湖南有色原为湖南省国资委控股,拥有钨、锑、铅、稀土等资源,转让后的湖南有色由中国五矿控股,持股比例超过51%。

“本地无先知”,对中国五矿寄予“厚望”的还有郴州、永州两市。近年,当地政府亦相继与中国五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后者整合当地稀土资源,而后者则许以投资承诺。

“我们从未停止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寻找合适的稀土并购项目!”中国五矿高层曾多次表示,希望进一步成为全国稀土领域的龙头。由中国五矿整合南方稀土产业,似乎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根据工信部制订的《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修订稿》,包钢稀土、中国五矿、江西铜业被列为国家整合稀土行业的三家龙头企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三大阵营的整合将直指向中国稀土“重心”所处的北、南、西三个方向:北方以轻稀土为主,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铁矿,属伴生矿。南方以重稀土为主,较为分散,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另外,西部稀土以氟炭铈矿为主,主要集中在四川冕宁。

稀土产业正上演“三国演义”,目前进展是:北方,包钢稀土已形成绝对垄断;西部,四川稀土被江西铜业(占56%股份)拿下;南方稀土相对分散,但也各有其主,广东稀土掌握在广晟有色(实际控制人为广东国资委)手中,湖南稀土已由中国五矿掌控,而江西稀土则牢牢撑控在赣州稀矿公司手中。

尽管中国五矿对整合赣州稀土“摩拳擦掌”,且已在赣州投资了寻乌南方、定南大华、定南南方、赣县红金等冶炼分离企业,但江西方面似乎仍对五矿“信心不够”。

有知情人士称,江西省政府目前正启动与中国铝业的合作,支持后者对江西稀土、钨业的重组。至于赣州,去年10月,五矿方面一度跑到江西省政府“告了赣州一状”,斥责赣州稀矿公司不给其冶炼分离企业配额(原料)。对此,赣州有关部门人士称,中国五矿在赣州,仍停留在加工的初级阶段,而本地孵化出来的许多企业,都能到深加工的三级、四级产品。

“地方政府会更多考虑产业平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一块,央企不可能做到;稀土资源开采的分散性、复杂性,必须依靠地方政府来管理;指令计划下的整合不是一条好路,一定要有适度竞争。”曹晓秋称,“(如果)只由一家央企来控制重稀土,绝对‘完蛋’!”

中国五矿的“攻城掠地”,并非仅止步于江西。去年6月,四川冕宁稀土矿,在经历一年多的“纠结”后,迎来的“东家”并不是“众望所归”的中国五矿,而是江西铜业。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今年8月,湖南稀土金属研究院“婉拒”了中国五矿的并购要求,转而寻求与有风电行业标杆企业――湖南湘电集团合作。湖南湘电集团董事长周建雄解释称,公司风力的发电机项目每年对稀土元素的年需求量大。

西湖的资料范文第5篇

在此背景下,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相关报道,意义重大而深远。5月份以来,各大媒体先后开设专栏,启动报道。荆楚网更是从去年起就发起了“抗战口证大抢救”的大型采访活动。随后又接连推出多项活动,并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和户外媒体等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同时,还独家策划了“ 湖北抗战网上博物馆”大型专题。

发起《抗战口证大抢救》大型采访活动

1.发起《抗战口证大抢救》大型线上活动。

以往国内对抗战史的研究多是宏观视角,相关机构收集的侵华日军罪行,也都是以“物证”为主,在“口证”方面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资料。2014年7月起,荆楚网联合国内知名网站、BBS论坛,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公布相关的历史资料,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抗战记忆。

一年来,荆楚网记者分赴广东、江苏、湖南、上海等地及湖北省内各县市,先后采访30余位亲历抗战的老人,记录下一大批珍贵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在传播过程中,荆楚网以网页端为主,辅以东湖社区、荆楚网微博、微信,征集线索并发起讨论。其中,微博话题的阅读量,截至2015年8月10日,已突破340余万。

后期,制作了《抗战口证大抢救――烽火岁月》专题与H5页面,全面重现30余位抗战亲历者的抗战记忆。专题与H5以视频、图片资料为主,适合网友阅读。为增强互动性,均设置了“为老兵点赞”的环节。同时,为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优势,在专题PC端设计手机扫码,网友通过扫码,可以直接进入H5页面;而在手机客户端,也设置了“查看网络原文”的链接。除进行报道外,荆楚网还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日军侵华罪行的大型数据库,并捐赠给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等机构,让这段历史永远镌刻在国人的心中。

2014年9月2日,荆楚网将已收集到的第一批“口证”史料,以整合视频、图文资料的形式,捐赠给武汉革命博物馆。2015年8月14日,荆楚网又将收集到的所有史料,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2.组织多起线下活动。

围绕“抗战口证大抢救”,荆楚网还分别组织了“接力寻找抗战英烈安息地”“重访武汉抗战遗迹 慰问抗战老兵”“ 寻访抗战纪念馆”等3场线下活动。

“接力寻找抗战英烈安息地”自2015年清明节启动,一直持续到9月3日,面向全社会征集线索,寻找抗战英烈安息地。全程进行全媒体报道与微博话题直播。而设计制作的H5页面《一点烛光祭忠魂――寻访抗战英烈安息地》,除征集线索外,还发起为烈士“点燃”烛光的祭奠活动。截至8月4日,已有14530人参与祭奠。

2015年7月14日,荆楚网组织大学生寻访抗战纪念馆。大学生记者团前往革命老区寻访抗战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历史。

8月7日―9日,荆楚网邀请300多位知名网络大V及在汉高校官方微博管理员,先后重访了宜昌、黄冈、武汉三地的遗址,听老人讲“打鬼子”的故事,慰问抗战老兵,呼吁社会关注和关爱抗战老兵。荆楚网微博、微信、东湖社区同步直播活动。活动在论坛和微博上点击率逾千万。

在抗战口证大抢救活动中,荆楚网将已有的采访资料和老兵签名整理制作做成纪念册。“重访抗战遗址 慰问抗战老兵”活动结束后,又推出《重访抗战遗址 慰问抗战老兵――向抗战老兵献礼》专题。

独家策划《湖北抗战网上博物馆》专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战场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场。抗战中,湖北是中日必战之地,也是久战之地。众多抗战史家评价:湖北抗战规模大、地域广,歼敌人数多,在全国十分少见。湖北人民对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为此,荆楚网独家策划了《湖北抗战网上博物馆》专题,展现湖北抗战遗址、抗战文物、老照片,讲述湖北抗战故事,回望烽火岁月,致敬抗战英烈。

专题根据湖北抗战的四个阶段(战争准备阶段的抗日救亡运动、战略防御阶段的武汉保卫战、战略相持阶段、战争善后阶段),设置了“救亡”“奋战”“御敌”“胜利”四个栏目,以图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了整个湖北抗战过程。

相关期刊更多

西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呼吸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模糊系统与数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