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暑的古诗

小暑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暑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暑的古诗

小暑的古诗范文第1篇

一、峰峦岑岭,争奇竞秀

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要素,任何一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与山有关联的。但是,避暑山庄的山,它所占据的地位更为突出,是哪一座园林也难以与其相比拟的。康熙皇帝以“避暑山庄”四字题额,它所表现的重点就是“山”。避暑山庄“以山得名”,就是因为这里的山多。避暑山庄外,可以说是群山环列。据《热河志》记载:“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起,构亭其上,圣祖题额曰‘四面云山’,联曰:‘山高先得月,岭峻自风来’。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壮大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合。”《热河志》所言,指出避暑山庄外,诸峰环列,东西南北环拱着各种状态、各种风貌的峰峦岑岭。山庄之东有形如彩虹的天桥山,上接云天。南有如戴玉冠的高峰及其山势逶迤的岗岭,远望犹如排列在那里的画屏,北有金山与黑山,气势雄浑。庄之西,以广仁岭为代表的峰峦,连绵横列。避暑山庄不仅山庄外有如此之多的山,山庄内的山与平原区、湖泊区相比,其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564万平方米的避暑山庄内,层峦叠翠的山,约占山庄总面积77%。避暑山庄,不仅山多,而且峰奇。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奇峰怪石,散落在环山庄层峦复岭之中。这些形态各异的怪石,有的像棒槌,有的像罗汉、有的像僧冠,有的像蛤蟆,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鸡冠,有的像天桥,有的像椅子,有的像酒壶,还有的像蹲在峰顶上的猴子……。在众多的奇峰异石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磬锤峰,它上粗下细,确如僧人敲磬的木锤,又像民间用来锤衣的棒槌。俗称棒槌山的怪石,它比非洲纳米比亚“上帝拇指”显得更为奇特。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座光秃秃的怪石的半腰,横插着一株枝叶纷繁的老桑树,使其在晴空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奇美的画面。康熙在《锤峰落照》诗中写道:“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康熙站在锤峰落照亭上东望所见景象,引起他思绪万千。在他看来,千年以前就已经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磬锤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色极为优美。天下奇峰异石,都有可以与他山媲美的优势,但谁都比不上磬锤峰的景色最为清幽秀美。在康熙的笔下,不仅有赞美磬锤峰的诗,还有许多描绘和颂扬山庄峰峦岑岭、争奇竞秀的篇章。比如他在《四面云山》一诗中说:“殊状崔嵬里,兰衢入好诗。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四面云山居高临下,站在敞亭里,不仅能近观山庄内秀景,而且可以遥望山庄外奇峰异石。因而,他置身于四面云山亭里,常被山庄内外连成一气、融为一体的山峦秀景所吸引,于是写下“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的诗句。同皇祖康熙一样,乾隆也非常喜爱山庄内外的山。他在赋诗,或题写额联时,不仅歌颂山庄之山的奇美与峻秀,而且运用比喻的手法,赞美这里山峦秀景胜于仙境,比如他为水心榭题写的横额“圆嵩澄霞”、“阆风涤翠”,都是说群山环抱的避暑山庄犹如仙境。前者是说,霞光映照山庄峰峦碧水,美如佛教胜地的嵩山;后者是说,山庄内外高耸的峰峦,就像昆仑阆风仙山青翠欲滴。言外之意,山庄内外有秀美的山峦,这里犹如仙境。透过康熙的诗和乾隆的题额,可以体会到峰峦岑岭、争奇竞秀,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一大特征。

二、峰落湖心,山水相连

避暑山庄,“以山得名,胜趣实在水”。如意湖、上湖、下湖、澄湖以及银湖、镜湖、西湖(内湖)、半月湖构成的水面,号称十里塞湖。远望塞湖之水,波平如镜;近观湖区风光,美如画卷。筑于微波涟漪湖水之中的长堤,蜿蜒曲折,径分三枝,连接着环碧、如意洲、月色江声三个洲岛,“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洲岛错落的湖区风光,最引人注目的是:峰落湖心,山水相依,这就形成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第二大特征。康熙皇帝,在《泉源石壁》诗序中引用朱熹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在说明山庄的湖水清澈洁净,是因为有充足的水源。据文物局徐兴志在《巧于自然理山水》一文中介绍:山庄水系来源,主要三个途径。一为热河平地涌泉,这是湖区水的来源之一。二为山区众多山泉与溪水径流,为湖区增添水量。三为武列河与狮子沟河的引入,这是山庄湖水的主要来源。避暑山庄内,有许多山泉。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如今的避暑山庄,自然山泉溪水大减,但著名的热河泉仍然不断地从地下涌出甘美清澈的泉水。积聚成池的热河泉水,直接流入山庄的澄湖,常年为湖区补充水量。当年引武列河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武列河是由固都尔呼河、茅沟河、赛音郭勒河汇合而成,绕避暑山庄之东,南流折入滦河。

据避暑山庄文物研究所张双秋在《惟有源头活水来》一文中介绍:康熙皇帝为建造避暑山庄选址时,曾经考察过水系,发现武列河不仅水源充足,而且沿途有很多热泉。建造山庄之初,为了引武列河入园,在山庄东北隅设水闸,闸上建阁,康熙命名“暖流暄波”,并列入康熙三十六景之中。武列河水,经暖流暄波流入山庄,沿山庄北山山麓流淌。当年,山庄北山崖壁间,喷射出一股泉流,落到山脚下,形成半月湖。引入山庄内的武列河水,经水渠流淌至此与半月湖汇合,然后再经水渠西行,汇入松云峡之山泉,流到文津阁分为两支。一支顺水渠沿山根向南流,至梨树峪与涌翠岩瀑布汇合,然后继续南行注入西湖(内湖)。另一支沿文津阁东侧南行,也注入西湖。山庄西湖与中部湖区的如意湖、上湖、下湖是相通的。引入的武列河水,经西湖输送给中部湖区的几片湖泊,并通过水心榭下八孔闸入银湖,再通过德汇门东的五孔闸泄出。上有不断引入的水源,下有日夜泄出的水流,因而山庄内的湖水不仅丰盈,而且是不停流动的活水。山泉多,溪水清,湖水盈,为山庄建造美景提供了优越条件。水本无形,得山而媚,山水相依,可显一园之精髓。避暑山庄周围环山,园中的湖水波平如镜;青峰翠岭倒影于湖水中,呈现出山水相融的状貌。这虚实结合的优美意境,常常吸引康熙或乾隆皇帝,于湖堤岸边流连忘返。康熙在《澄波叠翠》诗序中说:“如意洲之后,小亭临湖,湖水清涟澈底。北面层峦重掩,云簇涛涌,特开屏障。扁舟过此,辄为流连。”乾隆也曾为《澄波叠翠》赋诗“峰翠落湖心,悠然意与深。游鱼寻觅树,飞鸟迓迷林。”在乾隆的笔下,青翠的山峰,倒影于澄湖之中,层层叠叠,使湖水显得更为透碧深远。因为湖水清澈透碧,山峦上树木草丛,倒影于湖水中,其纷繁的枝叶十分真切,致使游鱼和飞鸟都产生错觉。“游鱼寻觅树,飞鸟迓迷林”,既描绘鱼和鸟都把倒影中的树木枝叶误以为真,又表现诗人因为迷恋眼前虚实结合的意境,而久久不肯离去,专心致志地欣赏水中画面。山庄周围,不仅山峦层迭,而且有形态各异的奇峰异石,磬锤峰就是其中最奇特的怪石。奇特之峰,其态在变,水之流动宛转之致,更显山石变幻之妙。为了在山庄内欣赏磬锤峰,康熙在接近湖区的西岭上建造了“锤峰落照”亭。乾隆在《赋得锤峰落照》一诗中写道:“一柱标云汉,千峰最上层。亭亭明夕照,煜煜蔚霞蒸。落景连空翠,腾光入碧澄。西岸翻直影,东户引闲凭。”磬锤峰像一根挺立在空中的石柱,直插云天,它高高地立于千峰万岭的最上层。夕阳返照,亭亭玉立的磬锤峰,闪着耀眼的光辉。它倒影于山庄内的湖水之中,随着碧波荡漾,时曲时直,韵味无穷。其实,磬锤峰影落湖心所构成的山水相连的画面,不用登锤峰落照亭也可看见。每当夕阳西斜,漫步在芝径云堤上,磬锤峰的水中倒影极为清晰,令人感到这虚实结合、山水相连的景象,真是妙不可言。

三、山林古秀,清凉幽静

古秀的山林,以其清凉和幽静,带给人以舒适和愉快,这是避暑山庄的第三大特征。构成园林的三大要素,除了山水之外,还有花木。这里所说的花木,包括花草树木,现在我们先来谈谈树木。明末计成在《园冶》中说:“园林惟山林最胜”,这就是说园林造景,往往是以山林取胜的。古秀的山林,可使园林创造出清凉幽静的景观,而清新、凉爽与幽静,有利于避暑和避喧,这是避暑山庄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避暑山庄,无论是山区、平原区,还是湖泊区,都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树木。特别是山峦区,由松云峡、松林峪、梨树峪、榛子峪、西峪所构成的峰岭沟壑,遍布的林木更为繁多。从《热河志》的记载来看,山庄“北山多枫,叶茂美荫”;松云峡“山阴多古松,不辨何年种”,松林峪“峰上苍苍多古松”;梨树峪“万树梨花,素艳幽香”,榛子峪“榛树尤多”,兼有“虬松”、“古栎”;西峪是“翠柏千秋色”。《热河志》的墨迹,充分反映出山庄的峰峦沟壑,由于树木繁茂构成了千峰叠翠,万壑流青的胜景。山庄的平原区,嘉树也很繁茂,特别是万树园,成林的树木,种类多样,既有榆、槐、杨、柳、枫、桦等杂木,又有枝叶浓青的古松,并兼有丁香、郁李、忍冬、榆叶梅、六月雪等灌木花丛。湖区的洲岛岸边,杨柳成行;伴着亭台楼阁,既有参天的松柏,还有银杏、白杜等稀有的树种。在避暑山庄内,无论是密林,还是散落的一株株嘉木,都以其浓青或鲜绿,为避暑山庄增添秀色。中国园林,苑景区的树木,皆有地方特色。“塞山树万种,就显老松佳”,乾隆在《松风》里的两句诗,说明山庄的树,种类繁多,松是最美最好的树。松也有不同种类,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等。避暑山庄多油松,这种树约占山林面积50%,主要分布在松云峡阴坡及榛子峪南北两坡。大片松林,碧浪滚滚,风卷松涛,“如笙镛迭奏声”。康熙在《万壑松风》中,用“如笙镛迭奏声”来描绘松涛声,其蕴意为层叠的山峦、条条的沟壑,青松覆盖其上,千山万壑送来悦耳的松涛声。山峦沟壑片片的松林,不仅涛声悦耳,而且松色也极为佳美。严寒的冬季,冰雪封地,万物萧疏,浓密的松林,仍然以其苍碧青绿之色,使山庄显得生机盎然。酷热的夏天,松树那“偃盖龙鳞”的枝叶,遮盖强烈的阳光,给山庄带来清凉。避暑山庄内,不仅有占地面积广阔的松林,而且有一株株参天的古松。苍劲的松貌,浓密的松林,使这里的山林显得更为古秀。避暑山庄古木甚多,纷繁的枝叶,可以形成大片树荫,被树荫遮蔽的殿堂斋舍,免受阳光的照射,室内分外凉爽。康熙、乾隆以及嘉庆,都写过一些诗篇,赞美古秀山林的清爽与幽静。比如康熙《延薰山馆》一诗中写道:“夏木阴阴盖溽暑,炎风款款守峰衔。山中无物能解愠,独守清凉免脱衫。”诗中的“夏木”,意为高大的树,这里指如意洲上高大浓密的树木;“炎风”,意为东北风,古人称八方之风的东北风为炎风。

全诗的大意:茂密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如火的阳光,使大地显现出一片浓荫,消除盛夏的酷热。东北风从宫殿附近的两山之间徐徐吹来,使这里显得极为凉爽。山中没有任何东西能清除炎热给人带来的烦恼,只有清新和凉爽之气才能令人不脱衣衫也感到凉爽而舒适。这是康熙坐在“延薰山馆”中的感受。地处如意洲的延薰山馆,殿前殿后都生长着繁茂的树木,打开窗户,风吹树摆,清风入室,非常凉爽,因而他在诗中序说:“启北户,引清风,几忘六月”。再如乾隆的《乔树》:“乔树有嘉荫,仙境称避暑。停舆坐其下,繖张过丈许。况复透风爽,实不觉炎苦。”在乾隆的笔下,枝叶茂密的大树形成一片美好的树荫,这里似同仙境,堪称为避暑胜地。停下肩舆,坐在树荫下休息,翠绿的树冠,很象张开的大伞。它不仅遮住炎热的阳光,而且透着凉爽的清风,真是令人感受不到一点炎热的痛苦。古秀的山林,不仅带给人以凉爽与舒适,其清幽与宁静,更值得赞叹。在避暑山庄内,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诸如古槐、古柳、古栎、古松等等,其中古松最多。松树颜色稳重,躯干挺拔龙鳞班驳,特别是古松,老枝苍虬,显得更为古朴而庄重。山庄的设计者,喜欢松之古朴与清幽,建造了许多依松为室的景观,诸如,万壑松风、松鹤斋,松鹤清越、罗月松风、松霞室、松云楼、松柏室、古松书屋、就松室等等,这些就松造屋的景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环境清幽。坐在以松为邻,特别是浓密松林之旁的殿宇斋舍中,耳闻阵阵松涛声,就会产生松声入耳心愈宁的感受。乾隆在《万壑松风》一诗中,表现的就是这种体验。“苍翠郁氤氲,岩端细径分。四时无改色,众木有超群。盖影晴仍暗,涛声静不纷。髫年读书处,终是愧尊闻。”这是乾隆于1752年写下的一首诗,他赞美郁郁葱葱松林上空光色与云气相映的景象,称颂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的松树的品格,欣赏松树以动显静的阵阵涛声。“盖影晴仍暗,”,写松荫之清幽;“涛声静不纷”写松涛以动显静的特点。松荫的静美,是乾隆之所爱;松涛掩盖一切杂乱的响动,使乾隆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到心绪安宁和愉快。古秀的山林,清幽静雅之美,在康熙、乾隆的诗作中,不仅被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深蕴诱人的魅力。

四、草原鹿鸣,野趣无穷

“园林惟山林最胜”,苑景则不可缺少花草。中国园林栽植花草,不仅仅是为了绿化,也是为了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避暑山庄,以自然山水园林著称于世。当年,康熙、乾隆在创建山庄时,就十分注重树木花草的保护与栽培。在山庄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注意移植和栽种花草,还从全国各地引种养殖花草,诸如敖汉荷花、内地白莲、五台山金莲花以及梅、竹、兰、桂,都从不同地区引进山庄。这些奇花异草,有些散落在山川草原,有些则在楼台殿阁前后起点景作用。无论是坐在“湖山罨画”殿内,还是置身于“春好轩”堂里,从窗内向外望去,都能瞥见花树一角,犹如呈现在眼前优美的画幅。避暑山庄,不仅有一枝枝、一朵朵奇花异草,在古建筑物旁起点缀作用,还有遍布于平原区、山峦地带的山花翠草,形成一种朴野、自然的风格。这种风格,堪称为避暑山庄第四大特征。避暑山庄的试马埭、万树园、驯鹿坡,生长着繁茂的翠草。乾隆在《绿毯八韵》诗序中说:“山庄土美草丰,连冈遍野,而以鹿多恣食,不致蔚长,铺地不过寸余,诚绿毯也……”。在乾隆的笔下,由于土肥水美,这里的山冈、平原,生长着繁茂的翠草。大片的草原,因为被群鹿啃食,草长不高,犹如铺在大地上的绿毯。因为喜爱似同碧毯的草原,乾隆还以充沛的热情加以赞美:“绿毯试云何处最,最为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雨足翠茵铺满地,夏中碧罽被连冈。鹤行无碍柔丛印,鹿龁那容密剡长……”乾隆在诗中,以比喻的手法,把试马埭的草原视为绿毯,并且明确指出它不是西域人进贡的丝织品或毛织物,而是北方蒙古族的牧马场。雨水充足时,翠绿鲜嫩的草铺满大地,夏季里连冈遍野的草地上,散落着点点繁花,似同绣着花纹的地毯。“鹤行无碍柔丛印,鹿龁那容密剡长”两句诗,以鹤与鹿为代表,反映当年的山庄大草原,放养许多野生动物。柔软碧绿的草原,有无拘无束的鹤自由往来,还有一群群鹿在啃食丰茸的嫩草,时而发出呦呦鸣叫。乾隆的诗,真实地描绘了山庄试马埭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北国的草原风光。试马埭草原之东是万树园,种类繁多的树木枝头,莺鸣鸟语动听有趣。万树园之南,有一小亭,康熙命名为“莺啭乔木”,并赋诗写序:“‘甫田丛樾’之西,夏木千章。浓阴数里。晨曦始旭,宿露未唏。黄鸟好音,与薰风相和,流声逸韵。山中一部笙簧也。”康熙所言“黄鸟好音”,是指黄莺在枝头上婉啭啼鸣,悦耳动听。他常常坐在“莺啭乔木”亭中观赏万树园、试马埭的草原风光,倾听犹如乐曲般的黄鸟之音,并写诗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昨日闻莺鸣柳树,今朝阅马至崇杠。朱英紫脱平原绿,月驷云驪错落駹。”当年康熙每次赴木兰围场之前,总是在山庄试马埭草原试马。平坦碧绿的大草原上,开放着“朱英”、“紫脱”等各种野花,各色各类的骏马,交错地排列在试马埭草原上。举行试马的仪式颇为庄重,皇帝亲自检阅马匹。康熙常常在文臣武将陪伴下检阅马匹,他欣赏绿草鲜花的试马埭,更爱奔跑在草原上的骏马,因而在《莺啭乔木》一诗中,透露出一种喜悦之情。万树园内也长着与试马埭一样的绿草,并放养许多野生动物,穿行在树木之间,其中鹿的数量最多,它们悠然自得,颇有情趣。嘉庆在《万树园》一诗中写道:“山庄嘉树繁,雨露栽培久。永承培植恩,盘根遍平阜。一百余年周,土脉滋润厚。凌云皆老松,近水少杨柳。仙鹿任遨游,蹊儦俟走。眠莎复饮池,或群亦或友。揽辔漫追驰,缓行度嶍嵝。福地甲寰中,蓬阆无何有。”从嘉庆的叙写,可以看出濒临澄湖的万树园,树木佳美繁茂,丛林中有凌云的古松,接近湖边少不了杨树与柳树。漫游于万树园草原上的鹿,前后相随、互相依傍地往来寻食。有的鹿卧在草地上闭目酣睡,有的鹿走到池边饮水,还有成群结伙的鹿前后追逐,也有三三两两结伴为友的鹿,它们十分亲密不离不分。面对万树园如茵的草地、自由自在往来于草地的鹿,嘉庆也表现得十分喜悦与快活。无论是康熙、乾隆,还是嘉庆的诗,对山庄的草原都进行了具体的叙写,并生动地描绘生活在草原上的禽与兽,充分反映了北国的草原风光,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草原中的情趣。绮丽的草原风光及其所蕴藏着无穷野趣,也是避暑山庄的较为突出的特征。乾隆《山中》诗写道:“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高度概括了山庄无穷的野趣,进一步展示了这一特征。五、园林建筑,融于自然前四个部分,是从自然条件方面阐述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特征。后两部分,将侧重探讨园林建筑及其与山水、花木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避暑山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典园林同西方古典园林相比其最大的差异是:西方古典主义园林,以建筑为主,自然景物处于从属地位。而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则以自然景物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从而构成了“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关系。所谓“建筑是从”,就是指园林建筑从属于以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其建筑与大自然相比,它的相对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上的比重,都是比较小的。北京颐和园的排云殿、佛香阁,虽然是比较高大、宏伟的建筑物,然而把它放在颐和园的空间环境中去考察,它并没有盖过自然山水,万寿山和昆明湖这一山一水,才是颐和园的主体。为了突出“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特点,中国园林常常以“化大为小”的手段,使建筑融于自然。

所谓“化大为小”是与西方古典园林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相比较而言的。西方古典园林建筑,把不同功能的房间,都集中在一个建筑物中,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态的雕塑美。中国园林建筑取传统的木架结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构的体量是比较小的。由于建筑结构体量小,既可根据功能和需要独立设置小型建筑物,也可把一个个小型建筑物组合起来,形成院落式的建筑群。无论是个体小型建筑物,还是组合起来的建筑群,都可以灵活地置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由此可见“化大为小”的构园手法,有利于使建筑物融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采取“化大为小”手法,把园林建筑融于自然景物之中,这与避暑山庄的造园指导思想有关。避暑山庄造园的基本立意,在于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山庄的苑景区,不造大体量的建筑物,而是根据地形地势或营造独立成景的小型建筑物,或把几个建筑物组合成小型建筑群。无论是独立成景的个体建筑,还是经组合而成的小型建筑群,都能“随山依水”地置于具有不同特点的自然环境中。那些或傍依山崖水际、或掩映于林木花丛之间的轩馆亭榭,皆因体量不大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而融于自然之中,构成和谐并富有艺术韵味的景观。比如康熙三十六景的“梨花半月”,就是一处小型建筑群。康熙在《梨花半月》诗中写道:“云窗倚石壁,月宇伴梨花”这两句诗说明:轩窗面临山岩石壁,常有缕缕云雾笼罩其间。月色下殿宇同梨花相伴,似隐似现,别具风韵。基于对康熙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梨花半月”这组建筑群,就是避暑山庄运用“化大为小”的手段,把园林建筑融于自然的典型。避暑山庄所采取的“化大为小”的手段,不仅有助于把园林建筑置于自然景物之中,而且有利于建筑物与自然风景之间相互穿插、相互交融地进行布局,取得建筑与自然相辅成景的效果。所谓“相互穿插、相互交融”,意为园林建筑,可以插入自然风景区建殿造亭,并与山林花木融为一体,构成“花木隐榭、水心点亭”令人观之心悦的景观。同样,自然景物也可深入园林建筑区,形成房前房后“翠木成荫、花草芬芳”情趣盎然的美景。比如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罨画窗”,就是建筑插入山峦自然景物中所构成的一处景观。乾隆在《罨画窗》诗中写道:“霞标云阁小延停,异草仙葩扑鼻馨。凉峭寒天初过雨,近峰远岭总来青。”诗中所言“云阁”,是说殿阁建在山峰上,似乎与云天相接,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异草仙花环绕着殿阁,站在阁前远眺,可见“近峰远岭”一股脑送来青翠欲滴的绿色。在乾隆的笔下,隐于馨香与绿色之中的“云阁”,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罨画窗”是建筑与山林花草相融的景观,“水心榭”则是水心点缀景亭的实例。乾隆为“水心榭”题诗写道:“一缕堤分内外湖,上头轩榭水中图。因心秋意萧而爽,入目烟光有若无。”这首诗先写建在两湖之间石堤上的轩榭(三座亭)中的感受。乾隆的诗,充分展示了园林建筑插入湖心,并与湖波上烟光水色融为一体的美妙图景。园林中的建筑物可以插入自然景物中,而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可插入园林建筑的庭院花园,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比如康熙三十六景中的“延熏山馆”,地处“无暑清凉”一组建筑群院内。从康熙诗句“夏木阴阴盖溽暑”和乾隆诗句“花气露生香”来看,避暑山庄造园是采取移木移花的手段来点缀“延熏山馆”大殿,构成了殿前绿树成荫、庭院角落花束一丛的清爽而又静美的景观。这表明自然景物插入建筑区,在点缀殿宇楼阁的同时,则与建筑相融成为园林艺术中的景观。

无论是“随山依水”置景,还是采取建筑物与自然景色相互穿插造景,都能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峰峦环抱的避暑山庄,林木繁茂,湖水丰盈,山峦水色,相映成趣。为了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避暑山庄在苑景区不造体量庞大的建筑物,而是把独立成景的个体建筑过经过组合而成的小型建筑群,分散地置于山林地带或湖心岸边。这些隐于山林、濒临水际、点在湖心的小型别致的建筑,分别与其周围花草树木融为一体,犹如一幅幅立体山水画。在避暑山庄内的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到处可见这样的“画幅”。由此可见,承德避暑山庄,可以被视为立体山水画的大展厅。六、北雄南秀,和谐统一建筑不仅是园林艺术三大要素之一,而且是极为引人重视的要素。避暑山庄是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构成的,这两部分建筑,因用途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构造与风格也是有明显差异的。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避暑山庄,把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帝后妃休息游览融为一体。宫殿区为了适应处理朝政与生活起居的需要,其建筑多采取我国北方四合院的格局。正宫与北京故宫的形制一样,也是九进院落,不仅规模较为宏伟,而且气势也显得雄浑庄重。苑景区包容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由于他们喜爱江南秀景,所以山庄湖区的苑景营造,多有对江南楼台亭榭的借鉴,从而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色融为一体,这就形成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第六特征。宫殿区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建筑。宫殿区的建筑,既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他与后妃起居生活的场所,因此,宫殿区的四组建筑,除了万壑松风建筑布局较为灵活以外,其他三组建筑,特别是正宫,都像北京故宫一样,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的主殿都处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列两旁;后寝部分除了处在中轴线上的烟波致爽、云山胜地、岫云门以外,两侧还有嫔妃居住的偏殿。避暑山庄的宫殿,虽然以朴素淡雅为基调,不像北京故宫因有崇台伟基、雕梁画柱而显得高大辉煌,但也具有皇家的庄严与雄浑的气派。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在中国人头脑里所形成的观念中,“尊卑”“主从”是极为分明的。这些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体现。避暑山庄的正宫,共有九进,第一进为宫门———丽正门。这座重台式的城门,既是正宫的宫门,也是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之南,有一座红照壁和一对雄姿勃勃的石狮雕像,还有下马石和堆拨房。体积不算小的红照壁色彩深重,两座石狮雕像体态生动,雄踞于大门左右。这些附属建筑,陪衬主体建筑,使丽正门这座重台式城门,更显得雄浑壮观而有气魄。丽正门上悬挂一块石匾,其匾额镌刻五种文字,中间“丽正门”为汉字,是乾隆御书,两边分别为满、蒙、藏、维四种文字。“丽正”二字,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乾隆取后两句含义,即天地上下一片光明,附着在中正之道上,从而使得天下太平。在中国历史上,南京临安宫殿的正门和元代大都,均以丽正门命名。乾隆取“丽正”为题额,除了标志这是山庄正门以外,还表明大清的统治是中正的,其政治措施是圣明的。为了充分表达这一观点,乾隆还题诗在丽正门背面的门楣上:“岩城埤堄固金汤,詄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乾隆的政治抱负:让“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与强大的政治局面,永远保持下去。丽正门既是山庄的正门,又是正宫的宫门,文武群臣上朝,少数民族首领来朝拜,都要通过此门。乾隆的题额与题诗,所蕴涵的政治清明以及和睦相处的民族思想,使少数民族首领感受大大清帝国是值得尊崇和信赖的。由此可见,丽正门与附属建筑的配置,突出了城门的庄严与雄浑。丽正门的题额与题诗的寓意,既展示了乾隆的雄心壮志,也是炫耀大清帝国值得尊崇的政治地位。

小暑的古诗范文第2篇

1.1天人合一理念,体现自然美

1.1.1植物造景尊重自然。

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形成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针阔叶混交,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古木参天,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1.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

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轻纱素裹,“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摇曳生姿,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温彩流丹,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创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感于吾心”的体会。

1.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

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嬉戏的麋鹿,配上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1.2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社会人文美

1.2.1按寓意配置植物。

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取义洁净无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柳树象征吉祥,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象征高贵、文化,《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象征辟邪、逃凶,此外与爱情相关联,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饲养仙鹤,松涛声声,鹤鸣阵阵,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1.2.2按诗情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亭内有流水潺潺,弯环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时节,皎洁无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争相开放,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飘落枝头,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1.2.3按画理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根据画理安排风景构图。“松不烦新种,石皆入古图”;“山庄也自寻常看,写入画图故合诗”。这些诗歌说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因画成景,景作画观。

小暑的古诗范文第3篇

每天下午,我都要去图书馆,看三四个小时的书,图书馆内的书种类齐全:有可以提高作文水平的作文书;有可以丰富想象力的童话故事;有教孩子们做手工的手工书;还有可以增长历史知识的历史书……多的简直数不过来!

我最喜欢到图书馆的第五层看书,五楼有新一学期的教材全解、适用于各年级的作文书、阅读书、练习题……我可以提前掌握六年级的一些知识,等开学老师再讲课时,我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见解也会比其他同学更多,每天我都预习、理解一课,一些古诗,我会读上许多遍直到会背,古诗大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要了解,记住。数学则是记住公式,会运用公式做习题,知道题的正确做法。有时也可以找一些习题看一看自己会不会做,这样会使自己对它们的印象更加深刻。英语是记语法,学习新的单词、句子。

有一次,妈妈和我一起去图书馆读书,见我学的很认真的样子,便决定考考我,我欣然答应了。妈妈拿着书,翻了翻问道:“你会背《乐游园》这首古诗吗?”这可难不倒我,我很流利的将《乐游园》背了下来,妈妈又问我古诗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也都答对了,妈妈又考我数学题,“你算一算,二十八分之三乘以九等于多少?”“等于二十八分之二十七。”“怎么算的呢?”“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只用把分子和整数相乘,所以二十八分之三乘以九等于二十八分之二十七。”“好,那四分之三乘以五分之二等于多少?”妈妈问。“等于十分之三。”“怎么算?”“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母乘以分母,分子乘以分子,得数是二十分之六,因为有一条公式说分数能化简的要化简,所以约分后得到了十分之三。”妈妈还考了我一些英语的用法、句型转换等等,我都答出来了。

“不错嘛!你学的很认真,全答对了,提出表扬!!”妈妈笑眯眯地说。

我听了,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有时我看累了,可以看几则小笑话,放松身心,没事还可以看看手工制作书,学一学做手工。也是很好的。

一个暑假,我看了不少书,使我的学习又进步了许多,就说英语作文吧!暑假前,我的英语作文只能写三四十个单词,而在暑假中,我不断的学习,记住了许多语法和许多新的单词,又加以练习,50个词、60个词、70个词……慢慢的增加,现在,我已经能写一百四十多个词的英语作文了呢!

小暑的古诗范文第4篇

大暑和小暑。暑相连是指大小暑连在一起,接连到来,即过了小暑就是大暑。出自《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廿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劳动人民的农事完全是根据太阳进行的,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订立了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对应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来源:文章屋网 )

小暑的古诗范文第5篇

这只是古人在盛夏追求清凉的一个缩影。从古至今,人们对战胜暑气的努力从未止歇。

寻冰之旅

一般来说,想凉爽的直接手段就是降低囟取T谙奶欤要想降低温度,首先要有冰。在没有发现硝石制冰和冷冻制冰方法之前,采集冰块是古人的主要寻冰方式。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一书中说,周王朝就有专门的人负责在冬天采集和储存冰块,然后在夏季拿出来给周王降温。这种人被称为“凌人”。(在我国古代,“冰人”指的是媒人。)《诗经》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正是冬季采冰的事情。

冰从河里湖里采集上来之后,就要储存起来,储存冰块的地方叫冰井。三国时期曹魏重镇邺城有冰井台,《三国志》记载说当年魏王曹操专门筑此台来藏冰,故号冰井。在冬季从冰封的河水湖水中采冰,一直是我国2500年避暑纳凉史中最重要的获得大批量冰块的方式,一直到清代,仍旧安排工部都水司负责采冰、藏冰。清代故宫附近设有四座半地下藏冰窖,地下部分深度1.5米左右,每座冰窖可以储存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5000余块。现在北京还保留着一条胡同叫做“冰窖口胡同”,正是当年储冰的遗迹。

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就会把冬天储存的冰块拿出来,用途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放置在室内降温,二是冰镇食物饮料。清代出现的木制冰箱就是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的,一般这种冰箱分为三层,最上面和最下面都是放冰块的,每层开有小孔,便于冷气散发。中间层则储存食物饮料,需要时拿出来吃喝即可。

追风之路

降低温度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加强空气流动,也就是通过凉风来寻求降温。

根据传说,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了羽毛做的扇子。西汉时期,京城长安有一位巧手匠人丁缓,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风力,他把七个一丈长的大叶片连在一起,做成一个旋转七轮扇,号称一人运转此扇,全屋子的人都会觉得凉爽。

到了唐代,这种土制风扇得到了改进,唐朝宫廷设有专门的凉殿,供皇帝及后宫妃嫔们避暑纳凉。凉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冷水在整个宫殿的顶部和地面形成循环,冷水在宫殿四面形成水帘,同时水还驱动布置在冷殿里的扇子叶片,通过风吹冷水获得冷气。通过冷水在屋体循环和冷水带来的冷气,有效降低屋内温度。按照《唐语林》的说法,人坐在凉殿里,宫殿四面水帘落下,加之冷风吹来,凉意很重。

到了宋代,这种凉殿的避暑纳凉方式再度得到改进,风扇不仅由专人使用鼓风机带动,还在风扇风口前布置了大批鲜花,冷风经过就带着花香,让享受冷气的皇亲国戚们不仅能感受到凉意,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味道。成书于元代的《武林旧事》一书对宋代宫廷的纳凉设施有详细描述:“寒瀑飞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剑兰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第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清代圆明园中有一处建筑“水木明瑟”,俗称风扇房,将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动机械带动风扇,既凉快又有水声。在炎热的夏天这里一直是皇家避暑的好地方。

消夏之物

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盛夏里的凉风,不可能花费这么多这么奢侈,但是老百姓们也有自己的应对办法。

最常见的办法是开井,在屋子里凿深井,地下空气温度较低,通过井口与屋内空气流通,从而降低室内温度。这种方法耗费虽然比清凉殿那种土制空调要小,但是开井的费用仍然不是寻常百姓能够轻松负担的。这方面有钱人比较肯花钱,明代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介绍:“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为了纳凉,一个房子里开七个井,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没有钱凿井,还有一些小型消暑用具,比如常见的“竹夫人”。“竹夫人”作为物件出现在唐代,当时叫做“夹膝竹”,到了北宋更名为“竹夫人”。北宋文豪坡有《次韵柳子玉二首》一诗:“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清代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出过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竹夫人”。这个谜语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描绘“竹夫人”的外形,后两句则是说明它的用途和局限,进入秋季天凉后这个东西就用不到了,会收起来或搁置一边,不再像夏天那样被主人恩宠。这种竹夫人实际就是个竹笼子,长约一米的圆柱形物,以竹篾编成,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睡觉时放在床上能够带来凉风。

相关期刊更多

潇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

数学小灵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小学数学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